人教版高中数学集合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版集合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版集合教案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能够进行集合的基本运算;
3. 能够解决与集合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集合的基本运算
难点:集合的应用题目解答
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课件,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举例的方式引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集合”的说法,你们知道集合是什么吗?集合有哪些表示方法?
二、讲解与示范(15分钟)
1. 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对象组成的总体,这些对象称为集合的元素,用大括号{}表示。
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几个例子,让学生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3.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差集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三、练习与讨论(20分钟)
1. 让学生做一些与集合相关的练习题,巩固集合的概念和基本运算。
2. 引导学生讨论集合的应用题目,如排列组合等。
四、小结与展示(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集合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介绍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以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通过示范和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集合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一数学教案范文
高一数学教案范文人教版高一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2)能正确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集合和元素的定义;元素的三个特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常用的数集及表示。
2、集合{1,2}、{(1,2)}、{(2,1)}、{2,1}的元素分别是什么?有何关系二、新课教学(一)。
集合的表示方法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和图形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
如:{1,2,3,4,5},{x2,3x+2,5y3-x,x2+y2},…;说明:1.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2、各个元素之间要用逗号隔开;3、元素不能重复;4、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数,点,代数式等;5、对于含有较多元素的集合,用列举法表示时,必须把元素间的规律显示清楚后方能用省略号,象自然数集N用列举法表示为例1.(课本例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3)由1到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4)方程组的解组成的集合。
思考2:(课本P4的思考题)得出描述法的定义:(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花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一般格式:如:{x,x-3>2},{(x,y),y=x2+1},{x,直角三角形},…;说明:1、课本P5最后一段话;2、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x,y),y=x2+3x+2}与{y,y=x2+3x+2}是不同的两个集合,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x,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掌握集合的基本性质: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
●能够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集合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讨论与探索,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数学表达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集合的基本运算。
2.教学难点:●对集合概念的理解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集合运算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集合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运算的演示。
•黑板及粉笔,用于板书重点概念和例题。
•练习题册或教学软件,用于学生课堂练习和巩固。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班级学生的集合、水果种类的集合等)引出集合的概念。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是集合?”引导学生初步思考。
2.讲授新课●讲解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并举例说明。
●介绍集合的基本性质,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性质。
●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过程。
3.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集合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册中的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讲解。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集合概念和运算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复习本节课知识点和完成相关练习题。
五、板书设计●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集合的基本性质•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
高中数学关于集合教案
高中数学关于集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集合的概念及相关符号表示。
2. 能够进行集合之间的运算和操作。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集合应用题目。
二、教学重点:
1. 集合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集合的运算及集合运算规律。
3. 集合应用题目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内容:
1. 集合的定义和常用符号表示。
2.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差集、补集。
3. 集合运算规律:分配律、交换律、结合律等。
4. 集合应用题目的解答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集合。
2. 讲解:介绍集合的定义、符号表示和基本运算,并举例说明。
3.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基础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讲解集合运算规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5. 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际题目的解答,应用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工具:
1. 教材课件。
2. 黑板、彩色粉笔。
3. 练习册、习题集。
六、教学评价:
1. 口头提问。
2. 课堂练习。
3. 作业检查。
七、拓展延伸:
1. 邀请学生自行寻找集合应用题目,并进行讲解。
2. 引导学生探索更多有关集合的知识和应用。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集合相关知识。
祝教学顺利!。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集合教案
集 合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的概念和性质.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3、熟记有关数集.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教学重点: 集合概念、性质教学难点: 集合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1、 定义:集合: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是什么?例(1)的元素为1、3、5、7,例(2)的元素为到两定点距离等于两定点间距离的点,例(3)的元素为满足不等式3x-2> x+3的实数x ,例(4)的元素为所有直角三角形,例(5)为高一·六班全体男同学.一般用大括号表示集合,{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则上几例可表示为……为方便,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 ,B={1,2,3,4,5}2(1)确定性;(2)互异性;(3)无序性.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隶属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 也可表示为 )两种。
如A={2,4,8,16},则4∈A ,8∈A ,32 A.∈∉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A 记作a ∈A ,相反,a 不属于集A 记作 a ∉A (或a A )注: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 ∈A 颠倒过来写。
4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 *或N + 。
Q 、Z 、R 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请回答:已知a+b+c=m ,A={x|ax 2+bx+c=m},判断1与A 的关系。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学目标:1.理解子集、真子集概念;2.会判断和证明两个集合包含关系;3.理解 ”、“⊆”的含义; 4.会判断简单集合的相等关系;5.渗透问题相对的观点。
高一数学教案精选13篇
高一数学教案精选13篇高一数学集合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内容分析: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5.教材中例子(P4)二、讲解新课: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一)集合的有关概念: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
集合教案优秀3篇
集合教案优秀3篇高中数学集合教案设计篇一1、知识内容与结构分析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在高中数学中,集合的初步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集合论以及它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
课本从学生熟悉的集合(自然数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等)出发,结合实例给出了元素、集合的含义,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2、知识学习意义分析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合适的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由于本节新概念、新符号较多,虽然内容较为浅显,但不应讲得过快,应在讲解概念的同时,让学生多阅读课本,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理解概念并熟悉新符号的使用。
通过问题探究、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我总结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初中,学生学习过一些点的集合或轨迹,如:平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圆);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这对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有一定的帮助,只不过现在我们要把这个“集合”推广,它不仅仅是点的集合或图形的集合,而是“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这种语言,不仅有助于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还可以用来刻画和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学习集合,可以发展同学们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1、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2)掌握集合的常用表示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合适的语言(如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提高语言转换和抽象概括能力,树立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内容的意识。
3、情态与价值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能够解决相关问题,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人教版高中数学《集合》全部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集合》全部教案(总4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第一教时教材:集合的概念目的:要求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初步了解集合的分类及性质。
过程:一、引言:(实例)用到过的“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如:2x-1>3 x>2所有大于2的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如:几何中,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如:自然数的集合 0,1,2,3,……如:高一(5)全体同学组成的集合。
结论: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指出:“集合”如点、直线、平面一样是不定义概念。
二、集合的表示: {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 ,B={1,2,3,4,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1.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2.正整数集N*或 N+3.整数集 Z4.有理数集Q5.实数集R集合的三要素: 1。
元素的确定性; 2。
元素的互异性; 3。
元素的无序性(例子略)三、关于“属于”的概念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A 记作 a A ,相反,a不属于集A 记作 a A (或a A)例:见P4—5中例四、练习 P5略五、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例:由方程x2-1=0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1}例;所有大于0且小于10的奇数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3,5,7,9} 2.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再见P6例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 R| x-3>2}或{x| x-3>2}或{x:x-3>2} 再见P6例六、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例题略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七、用图形表示集合 P6略八、练习 P6小结:概念、符号、分类、表示法九、作业 P7习题第二教时教材: 1、复习 2、《课课练》及《教学与测试》中的有关内容目的:复习集合的概念;巩固已经学过的内容,并加深对集合的理解。
高一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3篇
高一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3篇高一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在中学数学的始终,概念是数学的基础,概念性强是函数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只有对概念作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
本课中对函数概念理解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其它知识的学习,所以函数的第一课时非常的重要。
2、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教学目标:(1) 教学知识目标:了解对应和映射概念、理解函数的近代定义、函数三要素,以及对函数抽象符号的理解。
(2) 能力训练目标:通过教学培养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 德育渗透目标:使懂得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整个中学数学,如:数、式、方程、函数、排列组合、数列极限等都是以函数为中心的代数。
加强函数教学可帮助学好其他的内容。
而掌握好函数的概念是学好函数的基石。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教学重点:映射的概念,函数的近代概念、函数的三要素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教学难点:映射的概念,函数近代概念,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重点难点确立的依据: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近代定义抽象性都比较强,要求学生的理性认识的能力也比较高,对于刚刚升入高中不久的来说不易理解。
而且由于函数在高考中可以以低、中、高挡题出现,所以近年来有一种“函数热”的趋势,所以本节的重点难点必然落在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近代定义及函数符号的理解与运用上。
二、教材的处理:将映射的定义及类比手法的运用作为本课突破难点的关键。
函数的定义,是以集合、映射的观点给出,这与初中教材变量值与对应观点给出不一样了,从而给本身就很抽象的函数概念的理解带来更大的困难。
为解决这难点,主要是从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意识,运用引导对比的手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反复比较几个概念的异同,使真正对函数的概念有很准确的认识。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篇一:高一数学集合教学案(4课时)】高一数学《集合》教学案一、教材分析(一)学习目标Ⅰ、知识与技能: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3.集合的基本运算(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Ⅱ、过程与方法: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并对易错、易混点重新认定,达到熟练应用的地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重新审视的基础上重新定位对知识的把握,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地基础上提高自己在学习中的信心和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难点: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二、教学计划:四课时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1.1《集合的概念》一、课题引入阅读教材中的章头引言二、概念形成与深化1、集合的概念(1)对象:阅读课本p3(3)元素:集合中每个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元素通常用表示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属于:记作:a___a;(2)不属于:记作:a___a;(1) 参加2008北京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的所有成员构成的集合; 其中元素为(2) 三角形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其中元素为2(3) 方程方程x=1的解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其中元素为(4) 不等式x+12x+2的解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其中元素为你能指出各个集合的元素吗?各个集合的元素与集合之间是什么关系?3、集合中元素的性质”年轻人”、“较小的有理数”能否分别构成一个集合,为什么? 集合中元素的性质(1);(2);(3)_____________.(1) 节头图是中国体育代表团步入亚特兰大奥林匹克体育场的照片,代表团有309名成员;(2) 平面上与一个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r的点的全体;(3) 方程x+1=x+2的解的全体.4、空集: 集合,记作 .5、集合分类(1)含有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2)含有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6、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1)自然数集:的集合.记作;(2)正整数集:的集合.记作;(3)整数集:的集合.记作;(4)有理数集:的集合.记作;(5)实数集:的集合.记作。
高中数学教案《集合的概念》
教学计划:《集合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以及集合元素的基本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集合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以及集合元素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准确应用集合的概念进行描述和推理。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约5分钟)●生活实例引入: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如班级学生名单、水果分类等)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集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场景中的共同特点,即“整体”与“个体”的关系,从而引出集合的定义。
●明确目标: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和元素性质。
2. 讲授新知(约15分钟)●集合的定义:清晰阐述集合的定义,强调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不同的元素所组成的整体。
●集合的表示方法:介绍列举法和描述法两种表示方法,通过实例展示如何具体使用这两种方法来表示集合。
●集合元素的基本性质:详细讲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通过例题和练习加深学生对这些性质的理解。
3. 案例分析(约10分钟)●实例分析: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如班级学生集合、自然数集合等),分析这些实例中集合的构成和元素性质。
●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疑惑,教师及时解答,促进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集合的基本特点和表示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4. 练习巩固(约15分钟)●课堂练习: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难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怎么写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怎么写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能够解决集合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集合的定义、元素、子集、交集、并集、补集、差集、空集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教学难点:差集和补集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集合的定义,并以生活实例引入集合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集合的元素和子集
2. 集合的运算规则:交集、并集、差集、补集
3. 空集的概念和特点
三、练习(20分钟)
1. 练习集合的表示方法和基本运算
2. 练习集合的关系和特征
3. 练习集合的运算规则和性质
四、实践(10分钟)
学生分组完成集合相关问题的解答,展示集合的运算过程和结果。
五、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集合的重要性和应用,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集合问题,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集合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集合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紧凑,学生参与度高,但练习时间稍显不足,下节课可适度增加练
习环节。
(以上为教学范本,具体教学内容和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高中数学必修1集合教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中数学必修1集合教案第一篇:高中数学必修1 集合教案学习周报专业辅导学习集合(第1课时)一、知识目标:①内容:初步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常用数集,集合元素的特征等集合的基础知识。
②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集合元素的特征③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④注意点:注意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的理解与判断;注意集合中元素的基本属性的理解与把握。
二、能力目标:①由判断一组对象是否能组成集合及其对象是否从属已知集合,培养分析、判断的能力;②由集合的学习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
三、教学过程:Ⅰ)情景设置:军训期间,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官在高喊:(x)的全体同学集合!听到口令,咱们班的全体同学便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教官的身边,而那些不是咱们班的学生便会自动走开。
这样一来教官的一声“集合”(动词)就把“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了。
数学中的“集合”这一概念并不是教官所用的动词意义下的概念,而是一个名词性质的概念,同学们在教官的集合号令下形成的整体即是数学中的集合的涵义。
Ⅱ)探求与研究:① 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问题: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呢?(板书学生们所举出的一些例子)② 为了明确地告诉大家,是哪些“指定的对象”被集在了一起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就用大括号{ }将这些指定的对象括起来,以示它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集合,同时为了讨论起来更方便,又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来表示不同的集合,如同学们刚才所举的各例就可分别记为……(板书)另外,我们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并用小写字母a、b、c……(或x1、x2、x3……)表示同学口答课本P5练习中的第1大题③ 分析刚才同学们所举出的集合例子,引出:对某具体对象a与集合A,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④ 再次分析同学们刚才所举出的一些集合的例子,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高中数学集合教学教案及反思
高中数学集合教学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数学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式和基本性质。
2. 掌握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3. 能够应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集合概念的理解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运算及应用。
三、教学内容:
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式。
2.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3. 集合运算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引言:通过举例引入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和表示方式。
2. 探究:学生自主探究集合的概念和运算规律,引导学生发现集合运算的性质。
3. 梳理:总结集合的表示方法和运算规律,并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
4. 实践: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集合运算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拓展:扩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集合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集合的概念和运算规律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在应用层面还存
在一定的困难。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更多的实例让学生练习,加深对集合运算
的理解。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集合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整体上,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实际应用水平。
高中数学集合教学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
2. 掌握集合的运算法则和性质。
3. 能够解决集合运算问题和应用题。
教学重点:
1. 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
2. 集合的运算法则和性质。
教学难点:
1. 集合运算问题的解决方法。
2. 集合的应用题解决。
教学准备:
1. 书写清晰的板书内容。
2. 准备教学投影仪。
3. 预先准备相关示例题目。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解(15分钟)
1. 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运算法则:并集、交集、差集等。
3. 集合的性质及运算法则的应用。
三、案例演练(20分钟)
教师以具体案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集合运算法则及解决方法。
四、练习(15分钟)
请学生自己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讨论和拓展(1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集合的应用和拓展,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和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集合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并能够灵活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要多使用具体案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
1.1集合的概念教案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
1.1集合的概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关系;2.掌握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3.熟识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并能够选择适当的表示方法来表示一些简单集合.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2.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方法的恰当选择及应用三、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体育课上,经常听到在操场集合,这里“集合”是一个动词.“初中数学我们也接触过 集合”一词,例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这时是名词.那么进入高中后,我们继续深入了解什么是集合?2.新知讲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观察第2页的例子,并完成课本上的思考题.(思考:上面的例“(3)到例“(6)也都能组成集合吗?他们的元素分别是什么?)(1)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我们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中的元素.注:①组成集合的元素可以是数、点、图形、人、物等②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可以将集合分为有限集和无限集.集合的定义中 一些元素” 总体”要注意.“总体很好理解,是整体的意思,关键是前面的“ 一些元素”是什么意思呢?它是说构成集合的元素是有一些要求的,不是随便的,它们有它们的特点,都有哪些特点呢?思考:信高北湖校区高一8班较开朗的学生是否可以构成一个集合?不可以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确定性).思考:由2,1,0,6,7,1这些数组成的一个集合中有6个元素,这个说法正确吗?““““““不正确,集合中只有5个元素“2,1,0,6,7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互异性).思考:0,1,2与2,1,0组成的集合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构成集合的元素间无先后顺序之分(无序性).““““由无序性,我们可以给出一个集合相等的定义.(3)集合相等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就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回到课本第2页的例(2),我们用A表示立德中学今年入学的全体高一学生,用a表示立德中学今年入学的一名高一学生,b表示立德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问:a,b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a是集合A中的元素,b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如果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助记:星星在天上.a.自然语言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描述集合的方法.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描述一个集合,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示集合呢?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如何表示?方程x 2−3x +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又如何表示呢?b.列举法把集合的所有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使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的注意事项:i.元素间用逗号 ,”隔开 ii.元素不能重复(互异性) iii.元素之间不用考虑先后顺序(无序性) iv. 有些集合的元素较多,但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时,在不发生误解的条件下,也可以列举出几个元素作为代表,其他元素用省略号表示.思考:你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x −7<3的解集吗?不能,但是该集合的元素都满足以下性质:x 是实数,且x <10.“我们可以通过描述其元素性质的方法来表示,即{x ∈R |x <10}.奇数集又如何表示呢?“{x ∈Z |x =2k +1,k ∈Z }偶数集?“{x ∈Z |x =2k,k ∈Z }c.描述法一般地,设A 是一个集合,我们把集合A 中所有具有共同特征P(x)的元素x 所组成的集合表示为 {x ∈A | P (x )},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 代表元素x↓ 代表元素的性质 (x 满足的条件) x “的值范围 ↘注:①写清该集合中元素的代表符号;②不能出现未被说明的字母;③如果从上下文的关系看,x∈R,x∈Z是明确的,那么可以简写为x;④多层描述时,应当准确使用 或” 且”.(7)典型例题已知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求参数的 或值 范围1.若2∉{x|x−a>0},则实数a的值 范围是“{a|a≥2}.【解析】2不在给定集合中→2不满足不等式x−a>0→即2−a>0不成立→因此2−a≤0,得a≥2.2.若3∈{m−1,3m,m2−1},则实数m的可能值 为(“ABD““).A.4B. 2C. 1D. 2【解析】三个元素中有且只有一个是3,要分三类讨论:当m−1=3时,m=4,此时3m=12,m2−1=15,故m=4符合题意;当3m=3“时,m=1,“此时m−1=m2−1=0“,不满足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故舍去;当m2−1=3时,m=±2,经检验m=±2符合题意.综上所述,m=4或 m=±2.【归纳总结】(1)a∈A时,a一定等于集合A中的一个元素;a∉A时,a不等于集合A中的任一元素.(2)利用方程组求解参数时,一定要检验 互异性”.已知集合相等求参数,b},则a2023+b2023=___0___.3.设a,b∈R,若集合{1,a+b,a}={0,ba=−1,则 a=−1,b=1,故原式=0.【解析】若a+b=0时,ba若a=0,则b无意义,舍去.a【归纳总结】两个集合相等,其元素完全相同,顺序可以不同.集合表示方法的应用4.(1)所有小于13的既是奇数又是素数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2)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一象限的点组成的集合;(3)二次函数y=x2+2x−10的图象上所有点组成的集合;(4)二次函数y=x2+2x−10的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组成的集合.【解析】(1) {3,5,7,11};(2){(x,y)|x>0且 y>0};(3){(x,y)|y=x2+2x−10};(4){y|y=x2+2x−10}.【归纳总结】列举法特点是清楚地展现集合中的元素,通常用于表示元素较少的集合;描述法特点是形式简单、应用方便,通常用于表示元素具有明显共同特征的集合.集合与方程的综合问题5.若集合中A={x∈R|ax2−3x+2=0}中只有一个元素,则a=““(““““).A. 92B. 98C. 0D. 0或98四、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六、板书七、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集合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集合教案
教学内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运算
教学目标:
1. 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包括集合的定义、元素、空集、子集等;
2. 掌握集合的运算,包括并集、交集、差集等;
3. 能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集合的定义、元素、空集、子集以及集合的运算;
难点:集合的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备课
2. 学生教材
3. 黑板、粉笔
4. 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即集合的概念,让学生复习一下。
二、讲解(20分钟)
1. 定义集合,介绍集合的元素、空集、子集等基本概念;
2. 介绍集合的运算,分别讲解并集、交集、差集的概念与运算方法;
3. 通过例题演示集合的运算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三、练习(15分钟)
教师出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尝试运用集合的知识进行解答,并及时纠正错误。
四、拓展(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集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如概率问题、逻辑推理等。
五、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并鼓励学生多做练习加深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通过例题演示和练习训练,学生掌握了集合的
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纠正,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知识。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课件人教版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课件人教版第一课: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一、集合的概念1. 集合的基本概念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3. 集合的特性二、集合的表示方法1. 列举法2. 描述法第二课:集合的运算一、集合的并、交、差运算1. 集合的并运算2. 集合的交运算3. 集合的差运算二、集合的补运算1. 集合的补运算定义2. 集合的补运算性质第三课:集合的性质与应用一、集合的互补关系1. 集合的互补关系定义2. 集合的互补关系性质二、集合的应用1. 集合的应用举例2. 集合的应用实际问题解决第四课:集合的等价关系一、等价关系的定义1. 等价关系的基本概念2. 等价关系的性质二、等价关系的应用1. 等价关系的应用举例2. 等价关系的应用实际问题解决课件制作:XXX老师教学时间:XX分钟教学目标: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理解集合的运算和性质,掌握集合的应用及等价关系的概念和应用。
教学方法:讲述、举例、讨论教学资源:教材、课件教学过程:一、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1. 讲述集合的基本概念及元素、集合的关系。
2. 理解集合的特性。
3. 讲述集合的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和描述法。
二、集合的运算1. 讲述集合的并、交、差运算的定义和性质。
2. 讲述集合的补运算的定义和性质。
三、集合的性质与应用1. 讲述集合的互补关系的定义及性质。
2. 讲述集合的应用,包括集合的实际问题解决。
四、集合的等价关系1. 讲述等价关系的定义及性质。
2. 讲述等价关系的应用,包括等价关系的实际问题解决。
评价与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你是否掌握了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在平时的学习中如何应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够多多练习,提高自己的集合知识水平。
高中数学集合的讲解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的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概念及其符号表示方法;2. 掌握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3. 能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与符号表示:a. 集合的定义: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对象构成的整体。
b. 集合的表示方法:用大括号{}表示,里面列出所有属于集合的元素,用逗号隔开。
2. 集合的运算:a. 交集:集合A和集合B的交集,记作A∩B,表示同时属于A和B的元素的集合。
b. 并集:集合A和集合B的并集,记作A∪B,表示属于A或B的元素的集合。
c. 差集:集合A减去集合B,记作A-B,表示属于A但不属于B的元素的集合。
d. 补集:集合A的补集,记作A',表示不属于A的元素的集合。
3. 集合的性质:a. 交换律:A∩B = B∩A,A∪B = B∪Ab. 结合律:(A∩B)∩C = A∩(B∩C),(A∪B)∪C = A∪(B∪C)c. 分配律:A∩(B∪C) = (A∩B)∪(A∩C),A∪(B∩C) = (A∪B)∩(A∪C)三、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简要介绍集合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如果将所有班级里的学生看做一个集合,那么这个集合包含哪些元素呢?”2. 讲解:a. 讲解集合的概念及符号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式。
b. 讲解集合的运算及性质,通过例题演示交集、并集、差集和补集的概念及操作方法。
3. 练习:学生自行完成练习册上关于集合运算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有关集合运算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5. 总结: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集合运算的基本规则和性质。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关于集合运算的作业题目;2. 思考集合运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写一篇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及其符号表示方法,掌握集合的运算及性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
高中数学4个集合教案
高中数学4个集合教案1. 目标:了解集合的定义及相关概念2. 教学内容:- 什么是集合?集合是由一组对象组成的整体,这些对象可以是数字、字母、符号等。
- 集合的表示方法:用大括号{}表示,集合中的元素用逗号分隔。
- 集合的分类:空集、单元素集、有限集、无限集等。
3. 教学步骤:a.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场景,引发学生对集合的认识。
b. 讲解:介绍集合的定义及相关概念,举例说明。
c.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目加深理解,如给定一个集合,判断其中的元素是否满足某种条件。
4. 总结与反思: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
第二课:集合的运算1. 目标:学习集合的并、交、补运算2. 教学内容:- 集合的并:表示两个或多个集合中的所有元素的总集合。
- 集合的交:表示两个或多个集合中共有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 集合的补:表示不属于某集合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
3. 教学步骤:a. 复习:回顾集合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b. 讲解:介绍集合的并、交、补运算,给出具体的例子说明。
c.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目来熟悉集合的运算。
4. 总结与拓展:总结集合的运算规则,拓展应用场景。
第三课:集合的应用1. 目标:应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2. 教学内容:- 集合的应用:在概率、数论、几何等领域,集合的概念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 解决问题:通过理解集合的概念,可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步骤:a. 复习:回顾集合的定义及运算。
b. 讲解:介绍集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场景,并通过例题展示解决方法。
c.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目来应用集合的概念解决问题。
4. 总结与讨论:总结集合的应用,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更好地应用集合概念解决问题。
第四课:集合的扩展1. 目标:了解高中数学中常见的特殊集合2. 教学内容:- 自然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无理数集、实数集等特殊集合的概念与性质。
- 集合的包含关系:各种特殊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及互相转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 集合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
3、熟记有关数集.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概念、性质
教学难点:集合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定义:
集合: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
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是什么?
例(1)的元素为1、3、5、7,
例(2)的元素为到两定点距离等于两定点间距离的点,
例(3)的元素为满足不等式3x-2> x+3的实数x,
例(4)的元素为所有直角三角形,
例(5)为高一·六班全体男同学.
一般用大括号表示集合,{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则上几例可表示为……
为方便,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 ,B={1,2,3,4,5}
2
(1)确定性;(2)互异性;(3)无序性.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隶属关系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 也可表示为 )两种。
如A={2,4,8,16},则4∈A ,8∈A ,32 A.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A 记作 a ∈A ,相反,a 不属于集A 记作 a ∉A (或a A )
注: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 ∈A 颠倒过来写。
4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 *或N + 。
Q 、Z 、R 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
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
请回答:已知a+b+c=m ,A={x|ax 2+bx+c=m},判断1与A 的关系。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目标:1.理解子集、真子集概念;
2.会判断和证明两个集合包含关系;
3
.
理解 ”、“⊆”的含义; 4.会判断简单集合的相等关系;
5.渗透问题相对的观点。
教学重点:子集的概念、真子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间区别、描述法给定集合的运算 教学过程:
观察下面几组集合,集合A 与集合B 具有什么关系?
(1) A={1,2,3},B={1,2,3,4,5}.
(2) A={x|x>3},B={x|3x-6>0}.
(3) A={正方形},B={四边形}.
(4) A=∅,B={0}.
∈∉∈
(5)A={银川九中高一(11)班的女生},B={银川九中高一(11)班的学生}。
1.子集
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 包含于集合B ,或集合B 包含集合A ,记作A ⊆B (或B ⊇A ),即若任意x ∈A,有x ∈B ,则A ⊆B(或A ⊂B)。
这时我们也说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subset )。
如果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 ,或集合B 不包含集合A,就记作A ⊈B (或B ⊉A ),即:若存在x ∈A,有x ∉B ,则A ⊈B(或B ⊉A)
说明:A ⊆B 与B ⊇A 是同义的,而A ⊆B 与B ⊆A 是互逆的。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对于任意一个集合A 都有∅⊆A 。
(2)除去∅与A 本身外,集合A 的其它子集与集合A 的关系如何?
3.真子集:
由“包含”与“相等”的关系,可有如下结论:
(1)A ⊆A (任何集合都是其自身的子集);
(2)若A ⊆B ,而且A ≠B (即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在A 中),则称集合A 是集
合B 的真子(p (
3)对于
集
合
A
4.证明集合相等的方法:
(1) 证明集合A ,B 中的元素完全相同;(具体数据)
(2) 分别证明A ⊆B 和B ⊆A 即可。
(抽象情况)
对于集合A ,B ,若A ⊆B 而且B ⊆A ,则A=B 。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
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
集;
(3)能用Venn 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
象概念的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知识点】
1. 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Union )
记作:A ∪B 读作:“A 并B ”
即: A ∪B={x|x ∈A ,或x ∈B}
Venn A 与B 的所有元素
说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
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 与B 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 与B 的交集。
2. 交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B 的交集(intersection )。
记作:A ∩B 读作:“A 交B ”
即: A ∩B={x|∈A ,且x ∈B}
交集的Venn 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 与B 的并集与交集
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
3. 补集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 ),通常记作U 。
补集:对于全集U 的一个子集A ,由全集U 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 ),简称为集合A 的补集,
记作:C U A
即:C U A={x|x ∈U 且x ∈A}
补集的Venn 图表示
A
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4. 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 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5. 集合基本运算的一些结论:
A ∩
B ⊆A ,A ∩B ⊆B ,A ∩A=A ,A ∩∅=∅,A ∩B=B ∩A A ⊆A ∪B ,B ⊆A ∪B ,A ∪A=A ,A ∪∅=A,A ∪B=B ∪A (
C U A )∪A=U ,(C U A )∩A=∅
若A ∩B=A ,则A ⊆B ,反之也成立
若A ∪B=B ,则A ⊆B ,反之也成立
若x ∈(A ∩B ),则x ∈A 且x ∈B
若x ∈(A ∪B ),则x ∈A ,或x ∈B
¤例题精讲:
【例1】设集合,{|15},{|39},,()U U R A x x B x x A B A B ==-≤≤=<<求.
解: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 、B
【例2】设{|||6}A x Z x =∈≤,{}{}1,2,3,3,4,5,6B C ==,求:
(1)()A B C ; (2)()A A B C .
【例3】已知集合{|24}A x x =-<<,{|}B x x m =≤,且A B A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例4】已知全集*{|10,}U x x x N =<∈且,{2,4,5,8}A =,{1,3,5,8}B =,求()U C A B ,()U C A B ,()()U U C A C B , ()()U U C A C B ,并比较它们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