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6 云南的歌会》研讨课教案_25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6 云南的歌会》研讨课教案_24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反复诵读课文,引导学生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3.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少数民族同胞特有的风情。
【教学重难点】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少数民族同胞特有的风情。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
【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教师搜集资料准备制作幻灯片,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
【学习流程】一、导入新课1.欣赏歌曲MV《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渲染气氛,铺垫导入。
2.教师导入云南有着旖旎的风光,有着众多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同胞,有着美丽浓郁的民族文化,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沈从文先生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
3.预习成果展示(字词)4.作者简介(屏幕显示):沈从文(1902~1988)苗族,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现代著名作家,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月下小景》等,中篇小说《边城》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抗战爆发后,取道湘西去云南 1949年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
二、整体感知1.学生通览课文2.请同学谈谈对云南的歌会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发言)3.教师问题提示:本文介绍云南歌会的几种形式?哪几种?(学生自主思考,回答。
教师补充。
)要点提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金满斗会三、探究寻美1.云南歌会的三个场面有你喜欢或不喜欢的吗?请仔细探究,然后与大家交流分享。
(屏幕提示:美在文中的描写里;美在词语的恰当运用里;美在修辞方法的正确使用中。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要点提示: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写唱歌的人)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优美的环境)金满斗会——民歌传承(唱歌的场面)2.(屏幕显示)教师上升主题:美,无处不在――自然,人生,文化艺术……;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领悟到美的真谛;爱自然,爱生活,爱民族文化艺术……;更应将那些充满智慧和热情的民族文化代代传承下去!四、延伸掠美1、请学生唱一段或几句自己熟悉或喜爱的民歌。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云南的歌会教案
课题16 云南的歌会课型教授课授课时间使用者主备课时序数总第60、61课时教学目标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反复诵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语言片段。
3.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小型的研讨交流活动,用音乐构件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重点本文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的。
难点教学的难点是环境描写的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学法指导讲读课教具准备多媒体学习过程旁注与补充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并学习本文的人物描写。
教学设计播放剪辑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资料并导入1.趣味竞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如:《阿诗玛》片段——彝族,《五朵金花》——白族,等等)2.学生根据搜集资料的过程和欣赏到的音像片段谈感受。
3.教师导入: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
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
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
研习新课1.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要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通过本文对云南的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本文以老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这是读者初步感知课文就可以获取的信息,大多数学生也不会例外。
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应引导大家注意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并总结归纳:2.学生根据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结构:总起全文(1)创设情境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金满斗会——民歌传承。
山野对歌(2~3)分写三种场合的歌会(2~5)山路漫歌(4)金满斗会(5)3.学习“山野对歌”。
a.指名朗读2~3段,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并做批注。
学生不难看出“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地点和内容,然后主要通过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6 云南的歌会》研讨课教案_0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
(重点)2.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其精彩的语言,感受云南自然美、人性美和艺术美。
(难点)3.培养学生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学习方法:朗读(速读、精读、跳读)、讨论、赏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看云南,发现美1.导入新课:云南又名彩云之南,是个很美丽的地方。
这里少数民族众多,他们勤劳淳朴,能歌善舞。
歌会这种形式蕴含着古老的民族文化气息。
本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沈从文的脚步,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听一听歌会,看一看美景,悟一悟人生!2.检查预习:(1)查看预习情况,学生互考生字词,教师强调作者。
(2)苗族,湖南凤凰人,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和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二、读歌会,感受美。
课文主要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速读课文,看看在这场盛大的歌会中,有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唱歌,唱歌的内容又是什么呢?三、品歌会,欣赏美精读课文,品析文中的人物、自然和场面描写,感受云南特有的自然美、人性美和艺术美。
沈从文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请用一句话来表达:“我喜欢,因为。
”四、议歌会,感悟美作者认为“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讴歌了那些生命形态呢?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物生命状态的语句。
请以“这才是的生命,他让我学到了生活!”或我从句子中,看到了一种生命状态的句式畅谈。
五、别云南,话作者1.2012年莫言获得举世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世界聚焦中国文化!其实,在此之前,有一个人被公认为“实力最雄厚”,他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6 云南的歌会》研讨课教案_1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一、课文说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有介绍我国各地的节日风俗的,也有讲民间艺人轶事的,也有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的乐趣,还能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唱歌情景,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云南民风民俗,还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感悟生命的真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2)、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的特点,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体会作者对自然、对生命、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追求幸福人生的情感。
3、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散文的特点,品味文章极具特色的语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从整体把握文章的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唱歌场景的内容与特点。
(重点)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方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难点)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展示每组代表到各自板块展示其预习内容,互相检查并纠正。
师:巡视检查(二)目标解读教师在ppt上展示学习目标,并标注重难点。
学生代表领读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利于学习侧重点(三)聚焦讲解1、情景导入播放歌曲《彩云之南》与云南风情的图片。
师:听完优美的歌曲,欣赏完美不胜收的图片,你应该对云南有了些了解,现在让我们跟随沈从文先生来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2、整体感知,走进歌会沈从文,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民俗的作家来到了云南,被这里的风土民情深深吸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6 云南的歌会》研讨课教案_14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可以掌握不同歌会场面的描写方法。
2、过程与方法:品读文本,掌握寻找作品中“美”的方法,达到最佳的审美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及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寻找作品中的“美”教学难点:感受作品中的“美”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作者沈从文有所了解,沈从文是苗族人,所以他热衷于研究苗族文化,用文字向我们展现苗族的民风民俗民情,有人说他的小说是一副生动的风俗画,他常常把当地的风俗作为背景,将景物人格化,用他具有当地特色的比喻向读者感受到少数民族人们的自然美和人性美,让读者亲近自然,得到不一样的审美感受。
二、感受“美”欣赏《边城》片段,思考,作品中的“美”是如何体现的?片段一: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可怜母亲的故事。
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无从把东西挪开。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簧在月光下成为黑色。
身边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她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又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该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片段二:翠翠是湘西山川灵气化育而成的自然之女,天真、纯洁、活泼,柔情似水,翠翠在风吹日晒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学生反馈:语言特点:清新质朴,融人与自然为一体,体现人物本真的生命美。
就像沈从文自己说的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6 云南的歌会》研讨课教案_13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三、教学难点: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精彩的语言四、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二)、复习提问,整体感知。
• 1.字词复习•.蹲踞..酬.和.•.譬喻....忌讳•.熹微..淳.朴.•.即物起兴...哕.....龙吟凤• 2.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完成下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点勾画)Array2.问题引路请用一个字说说你对云南歌会的印象。
下面我们就一起从字里行间感受下云南歌会的“美”。
一起欣赏下面两段文字。
(提示先有感情朗读)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锈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四)体会民俗风情观看视频谈感受(五)拓展延伸(六)课堂游戏(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猜词语(七)归纳总结,感悟情感。
(八)布置作业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九)教师寄语云南的歌会,歌美,景美,人更美!旺盛的生命,奔放的灵魂,纯净的生活,自然的人生!我们似乎能听见沈从文的热切呼唤:怒放生命活力!激扬民族梦想!美哉,云南歌会,悦耳嘹亮;壮哉,蓬勃生命,日月齐光!(十)板书设计:16云南的歌会沈从文山野对歌山路漫歌美村寨传哥。
八年级语文下册16《云南的歌会》教案新人教版(新)
16 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譬如、淳朴、酬和、即物起兴、龙吟凤哕、悠然自在、引经据典等词2、掌握关于作者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反复诵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语言片段。
3、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小型的研讨交流活动,用音乐构件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外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在拓展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本文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的。
教学的难点是环境描写的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方法:调节教学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譬如、淳朴、酬和、即物起兴、龙吟凤哕、悠然自在、引经据典等词2.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重点难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教法:调节教学法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沈从文从遥远的湘西走来,他的《边城》、《长河》、《萧萧》像一块块的冰清玉洁的翡翠带着中国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新自然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沈从文想一座通往乡土古寨的桥梁,湖南四川贵州交界的偏远地带的民俗风情,随着他的文学作品的流传,一天天被人们所了解。
今天这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一齐来领略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
二、自学释疑,扫清文字障碍。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xìng) 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huì)三、训练操作:朗读课文,思考问题:1.课文中描写了在的大的哪三种不同场所听到的民歌演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说说与你通过电视和其它途径听到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要点提示:1第一部分:山野对歌。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三、踏歌品文,共赏歌会
这三个场景宛若这场民乐交响的三个乐章,让我们踏着歌会的节拍,细品语言,去感受着歌会的魅力。
(一)山野对歌
1.引导学生抓住“生面别开“了解山野对歌的场所,以及对歌的形式。
2.引导学生抓住“理理”“拍拍”等动词,“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等神态描写感受对歌女子的“轻松快乐”心情;分析第三段外貌描写,体会云南女子的健康自然,直率,优美。并通过原文与修改文的对比阅读,学习刻画人物要抓住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四)歌会余韵,妙笔“传歌”
和学生交流家乡的民俗风情,选择一个镜头,借鉴文中人,景,场面的描写方法,用文字描绘,或对预学中所写的文字进行润色,修改,再进行展示。
和学生交流家乡的民俗风情,选择一个镜头,借鉴文中人,景,场面的描写方法,用文字描绘,或对预学中所写的文字进行润色,修改,再进行展示。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
(二)山路漫歌
教师对赏读提出具体要求:
1. 勾画描写环境的句子赏一赏(动词,修辞等)。
2. 用适当的语气读一读。
3. 在小组内分享。
重点赏读山路漫歌中的景,感受天人合一,情景交融。在小组展示中,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习写景方法:使用拟人修辞,修饰词,动静结合,多角度进行描写。
(三)山寨传歌
引导学生在速读课文中抓关键词句看看哪些地方提现了“盛会”,体会场面的宏大,声音气势恢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学生通过朗读2-3段,说出感觉到“生面别开”的地方,如场所,如对歌形式。
通过品读对年轻女子动作、神态、外貌描写的句子,感受歌会中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健康自然,优美。
对比阅读原文和修改文,说感受,学习抓住人物特点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并通过赏读,发现对歌侧重于描写对歌的人,感受云南的歌会山野对歌之美。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2.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过程一、导人1.播放视频片段“蝴蝶泉边”。
在我们国家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有的民歌。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用歌唱来传授知识。
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
许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别的尊敬。
今天,就让我们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2.作者简介:本文作者是谁?提问学生:(沈从文),他是云南人吗?(不是)是哪里人呢?(湖南凤凰人)。
那他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特别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了云南,后来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所以对云南的歌会比较了解)。
他最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边城》。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二、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三、学习课文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6 云南的歌会》研讨课教案_18
16、《云南的歌会》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能力目标: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二、重点难点:(1)重点:1、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2)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三、授课学时:3课时四、教学手段与方法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探究、研读、讨论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云南民歌——《月亮出来亮汪汪》,创设情境。
同学们,在地理课中,我们已领略过美丽的西双版纳那热带雨林特有的自然景观和别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也经常在电视中欣赏到傣族优美的孔雀舞和热闹的泼水节。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沈从文先生的《云南的歌会》,作者独具匠心地为我们展示了云南这个多民族地区的另一种风情——歌会,下面让我们跟随沈从文先生的脚步,在“月光下的凤尾竹”的乐曲中去神游云南歌会,去品味人生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检查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忌讳(huì) 酬(chóu)和铁箍(gū) 熹(xī)微(2)解释下列词语。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 16 云南的歌会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流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
据说,解放前的傈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原告、被告以歌唱申诉各自的理由,解决人也以歌唱进行裁决。
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也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
而一个高明的民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的特别尊敬。
【教学目标】理清思路,初步把握几个场合的特点和重点描写内容。
(二)自学指导(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自学指导(一)【自学内容】:听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分析其演唱的方式和内容的区别。
【自学方法】:1.三个场合分别出现在哪些段落?是什么场景?(提示:在哪唱?怎么唱?)【《初步感知》1】2.三个场合各自侧重写了什么内容、有何特点? (提示:可从“用墨多少”入手) 【《初步感知》2】【明确】:第一部分:(2~3)山野对歌——唱歌人。
第二部分:(4)山路漫歌——唱歌环境。
第三部分:(5)村寨传歌——唱歌场面。
补充:第一段:总起: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三)当堂训练:“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体验探究:感悟有生命的歌会,感受云南人生命的活力。
教学重点:
赏析有意思的内容,品析有意思的语言。
教学难点:
探究有意思的写法,体验有生命的歌会。
教学创意:
以“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为切入点,同时,以这句话串联整个课堂的教学,抓住一点组织教学,即“有意思”。
然后将“意思”分解,分别由学生小组讨论,体验探究:有意思的歌会——有意思的写法——有意思的语言,最后升华至“有生命的歌会”。
浅入深出,脉络清晰,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走进有意思的歌会。
(首先师生对唱云南民歌渲染气氛)同学们,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据说在云南,会说话的都会唱歌,会走路的都会跳舞。
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用歌唱来传授知识,据说,解放前的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云南,去参加“云南的歌会”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当时,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去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去寻找中国油漆加工的资料,但去了之后,他的注意力却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住了,本文在选入教材时,编者人为地删去了本文前面的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味“有意思”的歌会。
二、整体感知,品味有意思的歌会。
(一)感知有意思的内容
1、齐读:(屏显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
2、浏览课文,概述有意思的内容。
3、二人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4、教师小结:
屏显:内容有意思:
山路对歌很温馨
山野漫歌很温情
山寨传歌很温淳
(二)探究有意思的写法
1、教师引路。
有意思的内容一般会通过有意思的写法彰显出来,沈从文是散文大师,在他
的美文中,写法可谓是摇曳多姿,下面,我们选取一个点:关于人物的出场。
为你引路:对歌的年轻妇女出场:作者通过运用“轻轻”、“理理”、“拍拍”、“笑笑”等叠字,突出地表现了她的神态、动作。
2、四人小组合作,依次分析年轻女人、赶马女孩、全村男女老幼、吹鼓手的出场方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年轻女人的出场是通过肖像描写来表现的。
赶马女孩子的出场是通过描写她的歌声出场的。
全村的男女老幼出场是集体出现,没有过多的描写。
吹鼓手的出场写到了一个有趣的镜头,就是他的牙齿早脱光了。
3、教师小结:
教材就是最好的写作范例。
你看,在今天的阅读中,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写人的好方法。
可运用工笔细描来展现典型人物的独特;也可以运用以景衬人来彰显原生态的纯朴本色;还可以运用点面结合,凸显人物的精神风貌。
屏显:写法有意思:
工笔细描展现风采
以景衬人彰显本色
点面结合凸显精神
(三)赏析有意思的语言
1、教师引领。
有意思的写法一定会用有意思的语言来支撑,有人说,沈从文的语言风格唯美、淡雅、温情、纯粹。
请同学们精读课文,对第四段文字进行“美点欣赏”。
2、朗读课文第四段。
3、自由赏析。
4、教师小结:
屏显:语言有意思:
美在“有声有色”美在“有点有面”美在“有高有低”
美在“有动有静”美在“有人有物”美在“有详有略”
美在“有景有情”美在“有线有珠”
三、合作探究,体验有生命的歌会
1、齐读:(屏显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
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
2、教师导引:
细细咀嚼,我们发现这已不是一篇简单写原生态歌会的散文。
沈从文从甜美的歌声中,从温馨的氛围里,从优雅的环境中,发掘出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形态,他觉得这些纯朴的乡下人唱歌,是在对生命的礼赞。
沈从文礼赞了哪些生命形态呢,请大家再次选读课文,用这样一个句式“这是________的生命”来表达你对课
文的感悟,横线上可填文中的词,也可以自己概括。
3、学生小组讨论。
4、汇报讨论成果。
5、教师小结:
这是智慧的生命,你看,他们唱歌方式多样,贯穿古今,引经据典,随口而出。
这是美丽的生命,你看,她们穿得如此精致而闪亮。
这是无拘无束的生命,荡秋千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这是惬意的生命,赶马女孩在竹子林的小路上可以边唱歌边欣赏粉蓝色的报春花。
这是和谐的生命,全村的男女老幼百多号人聚集在一起,
这是激情的生命,吹鼓手年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但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
师:作者笔下的生命张弛有度,自由洒脱,在今天这个物质喧嚣、忙忙碌碌的现实世界里,我们周围跋涉着太多疲于奔命且日益沧桑的灵魂,今天学习《云南的歌会》,我们应该
屏显:感谢沈从文,是他,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 去体味乡野民间自在优美的生命;是他,让我们回望人生的来路,去拣拾生命中自然鲜活的基因。
师小结:我想,我们应该让清风明月走进心灵,让劳心苦形的生命重新吐露嫩绿的枝芽,我期待大家每天都能绽放灿烂的笑容,让我们的生命鲜活、滋润地笔立于天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