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限变形情况下高聚物本构模型

合集下载

生物软组织力学特性及超弹性模型

生物软组织力学特性及超弹性模型

生物软组织力学特性及超弹性模型生物软齟织力学待性属于生物粘弹性固体力学的研究范峙,己广泛应用于生狗怵的基础研允.如机肉讥皮肤国' 心肌阿及布横阿等.为ia袒工程握供了大盘的生物力学数据.宙于生命体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便软组织在变形时表现岀各向杲性、非线性*粘弹性,墜性等特点(珂・其力学模型主要有粘弹性模型利趙弹性摸型.粘弹件锁魁吧研朮生物轮组织的…个早期榄型*理论成筋,c广泛应用到肌罔、闸帯、柏顺、戌|庆、粘贬朋血倚竽轶殂织的生韌力学研咒」山同吋•诫翦地粘押件理论研兗为超禅性模型的发展幵拓了思齬・尽管软组织的力学行为表现出与时间相黄的特性•但崔好应变卒范鬧内(即准静态条件卜[・展魅可将其觇为超弹性体-自上个世紀80年代以来.各圜学者対生物软组织的翘艸峙和为进苗了广泛地研究・程理论利临氐研冗方而血取得了氏足地逬燧・本章首先介细主物软组织力学性能的研宛冇法和歆组织变形时的力学特征.在介绍趙弹性应变能函数王曲,肯龙从连续介质力学出狀.介貂有限变形理论「在这一部分渓及有限变形时的桶种应山/陶变表达方式;隹介绍粗弹性模型吋.就简单的荐向局性应变能碉毀开始・邃歩引入横向同性超弹性模塑・最后提出前卿録腺准静歩轴向力学件能研託方江口因为木文卞要研究家殒前制艘腺在低疵变率下的撞忡力学忤施・故未研JE材料的粘弹杵櫃型.2 1生物软组织力学特性研究方法生樹软组织不冏于常见的金属或高聚物尊材料.其组织结构貝朵.力学ttttfiffi 处环境和实验方註的雖响较大,研覽具力学性醴的硏究方法構像篇考虫鞠理学与工凰学冇面的知HI.生物力学研眾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儿个主要步悄问:(1)研眾宦砌須纵的i松在学和细观组织结构.以便于理W0FS对镇的几何构翹及对力学性能的滋响.(2)测定问趣屮涉及的M料或组织的力学性葩°在该却需屮・III/试样欣材不便、fj效试禅尺• f不足威试佯的离体狀态,塔加了确宦本构方程的难度,但可以枚为春晶的建立示构方用的粽学厢式,而把某此嚳筛鬲待牛.网实验卿俯定"(3)粮抿物理学基本定律和材科本构方程,推导岀微分方程或积分方程:⑷井清组织嶠肓府工作坏境.得到肖盘义的边界荼件;同时.粥解析圧或坡值法求解边界値何邂*⑸进存生理丈验.验证上述边界値问遞的解.在该步購中,釦必便实验与靂论相一魏・简華地说就绘幣戒拒同的假说;(6)将实验结果与相应的理论解进行对比.验证假设是否合理.求得本构方程:(7)探讨理论与丈验的实际应用。

一种修正的Norton-Hoff本构模型及实验验证

一种修正的Norton-Hoff本构模型及实验验证

一种修正的N o r t o n ‐H o f f 本构模型及实验验证王巧玲 唐炳涛 郑 伟山东建筑大学,济南,250101摘要:针对B 1500H S 硼钢,采用G l e e b l e ‐1500D 热模拟试验机,通过单轴拉伸试验对其在温度为550~850℃㊁应变速率为0.1~10s-1范围内的本构关系进行了研究㊂根据硼钢流动应力曲线的特点,对N o r t o n ‐H o f f 模型进行了修正,将修正后的模型与B r o s i u s 提出的N o r t o n ‐H o f f 模型和T o n g‐W a h l e n 模型进行比较,并通过预测值偏离实验值的程度进行评估㊂与实验结果对比后发现:修正的N o r t o n ‐H o f f 模型能更好地预测B 1500H S 硼钢的流动应力㊂关键词:本构模型;硼钢;流动应力;N o r t o n ‐H o f f 模型;T o n g‐W a h l e n 模型中图分类号:T G 115.5 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132X.2015.14.023A M o d i f i e dN o r t o n ‐H o f fC o n s t i t u t i v eM o d e l a n dE x pe r i m e n t a lV e r if i c a t i o n W a ng Q i a o l i n g T a n g B i n g t a o Zh e n g We i S h a n d o n g J i a n z h uU n i v e r s i t y,J i n a n ,250101A b s t r a c t :I no r d e r t o e s t a b l i s hc o n s t i t u t i v e d e s c r i p t i o n s f o rB 1500H Sb o r o ns t e e l ,i tw a s s u b je c t e d t o i s o t h e r m a l u n i a x i a l t e n s i l e t e s t i n g o naG l e e b l e1500t h e r m o m e c h a n i c a l s i m u l a t o ra t t e m pe r a t u r e s r a n g i n gf r o m550℃t o 850℃a n d s t r a i n r a t e s r a ng i n g f r o m0.1s -1t o 10s -1.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f l o ws t r e s s c u r v e o f b o r o ns t e e l ,N o r t o n ‐H o f fm o d e lw a sm o d i f i e d .T h e p r e d i c t e d f l o ws t r e s s e s u s i n g t h em o d i f i e dm o d e lw e r e c o m p a r e dw i t hT o n g ‐W a h l e nm o d e l ,N o r t o n ‐H o f fm o d e l p r o -p o s e db y B r o s i u s ,a n d e v a l u a t e db y t h ed e g r e eo f t h e p r e d i c t e dv a l u ed e v i a t i o n f r o mt h e e x pe r i m e n t a l v a l u e s .B y c o m p a r i s o nw i t h t h e e x pe r i m e n t a l r e s u l t s ,i t s h o w s t h a t t h em o d if i e dN o r t o n ‐H o f fm o d e l i s b e t t e r t o p r e d i c t t h e f l o ws t r e s s o fB 1500H Sb o r o ns t e e l .K e y w o r d s :c o n s t i t u t i v e e q u a t i o n ;b o r o n s t e e l ;f l o ws t r e s s ;N o r t o n ‐H o f fm o d e l ;T o n g ‐W a h l e nm o d -e l收稿日期:201410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5280);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 C E T ‐12‐1028);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Z R 2013E E Z 003)0 引言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轻量化和防撞性能的提升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㊂超高强度钢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可以在满足轻量化的同时提升汽车安全性能㊂目前,国外已经开始大批量使用含硼热冲压用钢,并且热冲压成形后的零件具有很多优良特性,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2]㊂高温成形过程中硼钢的热变形行为和高温本构关系模型在硼钢的数值模拟㊁热冲压成形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㊂目前,对于金属材料而言,存在两种类型的本构关系㊂一种类型称为唯象模型,该模型并不涉及材料变形的微观机制,并且只考虑宏观变形参数(变形温度㊁应变速率和应变)对流动应力的影响㊂唯象模型只能从实验观察得到数据,缺乏深层次的理论依据及应用范围㊂由于该模型具有容易获得参数的优点,故被广泛采用㊂常见的模型包括J o h n s o n ‐C o o k 方程[3‐5]㊁Z e r i l l i ‐A r m -s t r o n g 方程[6]㊁A r r h e n i u s 方程[7‐8]及V o c e ‐K o c k s 方程[9]㊂另一种类型是基于物理的模型,该模型不仅考虑宏观变形参数,而且考虑高温塑性变形的物理机制,如位错运动㊁位错滑移等㊂与唯象模型相比,基于物理的模型中有更多的参数,所以建立的过程比较复杂,但它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和更大的适用范围㊂本文利用G l e e b l e ‐1500D 热模拟试验机对硼钢奥氏体试样进行单向拉伸试验,考虑应变量㊁应变速度㊁温度㊁变形强化等因素,在N o r t o n ‐H o f f本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用于描述硼钢的热力学行为,用构建的本构方程计算硼钢在高温环境下拉伸试验的流动应力,并与B r o -s i u s 提出的N o r t o n ‐H o f f 模型和T o n g ‐W a h l e n 模型进行了对比,验证了预测结果的可靠性㊂1 实验设备及方法利用G l e e b l e ‐1500D 热模拟试验机对厚度为1.6m m 的B 1500H S 试样进行了系列单向热拉伸㊂拉伸试样的结构尺寸及热电偶丝位置如图1所示㊂㊃8791㊃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图1 B1500H S热拉伸试样及热电偶焊接位置(T C1,T C2,T C3)试样以16℃/s的速度加热至930℃并保温5m i n以充分奥氏体化,然后以50℃/s的速度冷却至指定温度(850℃㊁800℃㊁750℃㊁700℃㊁650℃㊁600℃㊁550℃),在指定温度下保温10s,恒温下利用G l e e b l e热模拟试验机进行拉伸试验,应变速率ε㊃分别取0.1s-1㊁1.0s-1㊁10s-1,获得不同温度下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㊁热电偶测得的温度曲线㊁位移力关系曲线㊂2 修正的N o r t o n‐H o f f模型B r o s i u s等在文献[10]中描述过N o r t o n‐H o f f模型,N o r t o n‐H o f f模型是唯象本构模型的一种,大多数本构模型运用经验分析方法,表达流动应力的应变㊁温度㊁应变速率的相互影响,原N o r t o n‐H o f f模型为σy(εp,ε㊃p,θ)=KεKε㊃Kθ=K e x p(β/θ)εn pε㊃m p(1)其中,εp为应变;ε㊃p为应变速率;n为应变硬化指数;m为应变速率敏感指数;β㊁K为待定系数㊂为了精确地描述原始屈服应力,以及温度θ对Kε㊁Kε㊃的影响,将式(1)的参数n㊁m变为温度的函数, B r o s i u s提出了以下N o r t o n‐H o f f本构模型:σy(εp,ε㊃p,θ)=K(b+εp)n0e x p(-c n(θi-θ0))ε㊃m0e x p(c m(θi-θ0))e x p(β/θ)(2)其中,n0㊁c n㊁m0㊁c m㊁b㊁β为待定系数,θ0为室温,θi 为试验温度㊂图2所示为B r o s i u s提出的N o r t o n‐H o f f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的比较,可以发现真实应力‐应变曲线是动态回复型,变形初始阶段,应力随加载的进行而增大,当增大到材料的屈服应力后开始出现塑性流动,当材料出现稳定的亚结构后,流动应力趋于稳定值[11]㊂从图2a可以看出,温度为650℃㊁应变速率为0.1~10s-1时,应变在0~0.3范围内,应力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相比,预测值偏大,应变在0.45~0.8的范围内预测值曲线呈现上升趋势,而实验曲线趋于稳定,B r o s i u s提出的N o r t o n‐H o f f模型的软化效果不明显㊂从图2b 可以看出,当应变速率为1s-1㊁温度为550℃时,模型的预测值在应变为0~0.1时大于实验值,在应变为0.1~0.3时小于实验值;温度为600℃时,模型应力明显小于实验值;温度为650~850℃㊁应变大于0.45时,B r o s i u s提出的N o r t o n‐H o f f 模型软化效果不明显㊂上述分析说明,在大范围的应变条件下,B r o s i u s提出的N o r t o n‐H o f f模型对应变的考虑欠缺,使模型对实验值预测的精确度降低㊂(a)温度为650℃(b)应变速率为1s-1图2 B r o s i u s提出的N o r t o n‐H o f f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比较针对B r o s i u s提出的N o r t o n‐H o f f模型在应变较大时软化不明显的缺点,在大应变范围内考虑应变对流动应力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修正的N o r t o n‐H o f f模型,在B r o s i u s提出的N o r t o n‐H o f f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项e x p(pεp)(p是常数),代表材料的软化行为,p变大,代表软化加剧[12],该修正的N o r t o n‐H o f f模型为σy(εp,ε㊃p,θ)=K(b+εp)n0e x p(-c n(θi-θ0))ε㊃m0e x p(c m(θi-θ0))㊃e x p(β/θ)e x p(pεp)(3)3 模型对比及实验验证3.1 与B r o s i u s提出的N o r t o n‐H o f f模型的比较图3所示为修正的N o r t o n‐H o f f模型拟合结果与B r o s i u s提出的N o r t o n‐H o f f模型拟合结果的对比,由图3a可以看出,温度为650℃㊁各应变速率下,在应变为0~0.15范围内,B r o s i u s提出的N o r t o n‐H o f f模型的曲线与实验曲线相比偏高,而修正后模型的曲线更接近实验曲线㊂当应㊃9791㊃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变为0.1㊁应变速率为10s -1时,B r o s i u s 提出的N o r t o n ‐H o f f 模型与修正后模型的应力分别比实验数据增大12.51%和7.97%;当应变速率为1s -1时,B r o s i u s 提出的N o r t o n ‐H o f f 模型与修正后模型的应力分别比实验数据增大7.74%和3.44%;应变速率为0.1s -1时,B r o s i u s 提出的N o r t o n ‐H o f f 模型与修正后模型的应力分别比实验数据增大9.22%和4.91%㊂在应变为0.15~0.5范围内,B r o s i u s 提出的N o r t o n ‐H o f f 模型的曲线与实验曲线相比偏低,而修正后模型的曲线更接近实验曲线㊂在应变为0.4情况下,应变速率为10s -1时,B r o s i u s 提出的N o r t o n ‐H o f f 模型与修正后模型的应力分别比实验数据减小5.02%和1.57%;应变速率为1s -1时,B r o s i u s 提出的N o r t o n ‐H o f f 模型的应力比实验数据减小1.34%,而修正后模型的应力比实验数据增大2.3%;应变速率为0.1s -1时,B r o s i u s 提出的N o r t o n ‐H o f f 模型与修正后模型的应力分别比实验数据减小6.6%和3.12%㊂应变超过0.5以后,B r o s i u s 提出的N o r t o n ‐H o f f 模型应力明显仍在增大,而修正后模型符合原始曲线的趋势趋于平稳㊂如图3b 所示,应变速率为1s -1㊁温度为550~850℃时,修正后模型的拟合效果普遍好于B r o s i u s 提出的N o r t o n ‐H o f f 模型,但是在温度为(a )温度为650℃(b )应变速率为1s-1图3 修正的N o r t o n ‐H o f f 模型拟合结果与B r o s i u s提出的N o r t o n ‐H o f f 模型拟合结果对比600℃时,两个方程的拟合效果都不理想,预测值与实验值相比,预测值偏低;温度为850℃时,预测值与实验值相比,预测值偏高,可能是由实验的误差造成的㊂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修正的N o r t o n ‐H o f f 本构模型比B r o s i u s 提出的N o r t o n ‐H o f f 本构模型精确度高,对由拉伸试验获得的数据的拟合效果好㊂3.2 与T o n g‐W a h l e n 模型的比较T o n g‐W a h l e n 模型是同时考虑基于物理和经验参数的模型,在Z e n e r ‐H o l l o m o n 参数Z (Z是温度补偿应变速率因子)的基础上,W a h l e n等[13]提出了关于应变速率㊁温度和应力的关系模型:Z =ε㊃pe x p (Q /(R θ))=K σn(4)其中,Q 是变形激活能;R 是摩尔气体常数,R =8.314472J /(m o l ㊃K ),求解式(4)中的σ,得σy =K-1/n [ε㊃e x p (Q /(R θ))]1/n =A [ε㊃e x p (Q /(R θ))]m (5)为了显示应变对流动应力的影响以及回复和再结晶对软化效果的影响,T o n g 等[14]提出了以下模型:σy (εp ,ε㊃p ,θ)=A [ε㊃p ex p (Q /(R θ))]m㊃[1+αe x p (-c (εp -ε0)2)][1-βe x p (-N εn p )](6)式(6)等号右边第2项考虑了回复和再结晶导致的软化效果,增加的第3项(H o c k e t t ‐S h e r b y 型方程)考虑了应变强化效果㊂由于实验数据显示流动应力没有显著减小,故将第2项忽略以简化模型,并且因为随温度增长,应变速率敏感性增大,B u r k h a r d t [15]定义应变速率指数m 为温度的线性函数,T o n g‐W a h l e n 模型为σy =A [ε㊃m 1(θ-θ0)pe x p (m 2Q /(R θ))][1-βe x p (-N εn p )](7)其中,A ㊁m 1㊁m 2㊁β㊁N ㊁n ㊁θ0为待定系数㊂对于B 1500H S ,Q =280k J /m o l ㊂将修正的N o r t o n ‐H o f f 模型与T o n g‐W a h l e n 模型进行比较,如图4所示㊂从图4a 可以看出,温度为750℃㊁应变在0~0.3之间时,T o n g‐W a h l e n 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相比明显偏大㊂例如,当应变为0.1㊁应变速率为0.1s -1时,T o n g‐W a h l e n 模型的应力比实验数据大11.84%,而修正后模型的应力比实验数据小5.78%㊂应变为0.3~0.8时,T o n g‐W a h l e n 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相比明显偏小㊂例如,当应变为0.6㊁应变速率为0.1s -1时,T o n g‐W a h l e n 模型与修正后模型的应力分别比实验数据小11.87%和7.27%㊂从图4b 可以看出,应变速率㊃0891㊃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为1s-1时,T o n g‐W a h l e n模型除了在温度为650℃时拟合效果较好以外,其他温度条件下拟合效果都不好,尤其是温度在700~850℃之间时,T o n g‐W a h l e n模型的预测值在应变为0~0.3时的应力预测值远远偏离实验值,比实验值高㊂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修正的N o r t o n‐H o f f模型能较好地弥补T o n g‐W a h l e n模型的缺点,满足实验拟合精度的要求㊂(a)温度为750℃(b)应变速率为1s-1图4 修正的N o r t o n‐H o f f模型拟合结果与T o n g‐W a h l e n模型拟合结果的对比4 结论(1)本文针对硼钢B1500H S热变形行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修正的N o r t o n‐H o f f模型㊂通过与B r o s i u s提出的N o r t o n‐H o f f模型的比较,发现修正后的模型比B r o s i u s提出的N o r t o n‐H o f f 模型更接近实验值,偏离实验值的百分比低于B r o s i u s提出的N o r t o n‐H o f f模型,并且修正的模型弥补了B r o s i u s提出的N o r t o n‐H o f f模型在拉伸试验后期应变较大时软化效果不明显的缺点,能更好地与真实应力‐应变曲线进行拟合㊂(2)在真实应力‐应变曲线的基础上,对修正的N o r t o n‐H o f f模型与T o n g‐W a h l e n模型的应力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在较大应变范围内,修正的N o r t o n‐H o f f模型比T o n g‐W a h l e n模型更为接近实验数据,尤其是在700~850℃的范围内,修正后模型的拟合效果更好㊂参考文献:[1] 徐虹,沈永波,孟佳,等.热冲压成形车门防撞梁组织和性能研究[J].锻压技术,2011,36(6):24‐27.X u H o n g,S h e n Y o n g b o,M e n g J i a,e ta l.S t u d y o nM i c r o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H o t S t a m p i n gD o o rA n t i‐i m p a c tB e a m[J].F o r g i n g&S t a m p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2011,36(6):24‐27.[2] 徐伟力,艾健,罗爱辉,等.钢板热冲压新技术介绍[J].塑性工程学报,2009,16(4):39‐43.X u W e i l i,A i J i a n,L u o A i h u i,e ta l.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S h e e tM e t a lH o t‐f o r m i n g[J].J o u r n a lo fP l a s t i c i t yE n g i n e e r i n g,2009,16(4):39‐43.[3] J o h n s o nGR,C o o kW H.F r a c t u r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T h r e e M e t a l sS u b j e c t e dt o V a r i o u sS t r a i n s,S t r a i nR a t e s,T e m p e r a t u r e sa n dP r e s s u r e s[J].E n g i n e e r i n gF r a c t u r eM e c h a n i c s,1985,21(1):31‐48.[4] 刘丽娟,吕明,武文革.T i‐6A l‐4V合金的修正本构模型及其有限元仿真[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3, 47(7):73‐79.L i uL i j u a n,LüM i n g,W uW e n g e.A n I m p r o v e dC o n-s t i t u t i v e M o d e la n d F i n i t eE l e m e n tS i m u l a t i o nf o rM a c h i n i n g T i‐6A l‐4V A l l o y[J].J o u r n a lo fX i’a n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2013,47(7):73‐79. [5] 王金鹏,曾攀,雷丽萍.2024A l高温高应变率下动态塑性本构关系的实验研究[J].塑性工程学报,2008, 15(3):101‐104.W a n g J i n p e n g,Z e n g P a n,L e iL i p i n g.D y n a m i cP l a s-t i c E x p e r i m e n t s a n d C o n s t i t u t i v e M o d e lo f2024A l u m i n u m u n d e r H i g h T e m p e r a t u r e a n d H i g hS t r a i n R a t e[J].J o u r n a lo fP l a s t i c i t y E n g i n e e r i n g, 2008,15(3):101‐104.[6] L i n Y o n g c h e n g,C h e n X i a o m i n.A C o m b i n e dJ o h n-s o n‐C o o k a n d Z e r i l l i‐A r m s t r o n g M o d e lf o r H o tC o m p r e s s e dT y p i c a lH i g h‐s t r e n g t hA l l o y S t e e l[J].C o m p u t a t i o n a lM a t e r i a l sS c i e n c e,2010,49(3):628‐633.[7] T a n g B i n g t a o,Y u a nZ h e n g j u n,C h e n g G a n g,e ta l.E x p e r i m e n t a lV e r i f i c a t i o no fT a i l o r W e l d e dJ o i n i n gP a r t n e r s f o rH o t S t a m p i n g a n dA n a l y t i c a lM o d e l i n go f TW B s R h e o l o g i c a l C o n s t i t u t i v e i n A u s t e n i t i cS t a t e[J].M a t e r i a l s S c i e n c e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A, 2013,585:304‐318.[8] 曹淑芬,张立强,郭鹏程,等.22M n B5热变形行为研究及本构方程建立[J].中国机械工程,2014,25(9): 1256‐1260.C a oS h u f e n,Z h a n g L i q i a n g,G u oP e n g c h e n g,e ta l.㊃1891㊃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S t u d y o n H o t D e f o r m a t i o n B e h a v i o r a n d F l o wS t r e s sC o n s t i t u t i v eM o d e l o f22M n B5a tH i g hT e m-p e r a t u r e[J].C h i n aM e c h a n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2014,25(9):1256‐1260.[9] N a d e r iM,D u r r e n b e r g e rL,M o l i n a r iA,e t a l.C o n s t i-t u t i v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f o r22M n B5B o r o n S t e e lD e-f o r m e d I s o t h e r m a l l y a tH ig hT e m p e r a t u r e s[J].M a-t e r i a l sS c i e n c e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A,2008,478:130‐139.[10] B r o s i u sA,K a r b a s i a nH,T e k k a y aAE,e t a l.M o d e-l l i e r u n g u n d S i m u l a t i o n d e r W a r m b l e c h u m f o r-m u n g:A k t u e l l e rS t a n du n dZ u kün f t i g e rF o r s c h u n-g s b e d a r f[C]//E r l a n g e r W o r k s h o p W a r m b l e c h u m-f o r m u n g.E r l a ng e n,2007:37‐58.[11] 周计明,齐乐华,陈国定.热成形中金属本构关系建模方法综述[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5,24(2):212‐215.Z h o uJ i m i n g,Q iL e h u a,C h e n G u o d i n g.I n v e s t i g a-t i o no nt h eC o n s t i t u t i v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 M a t e r i a l sF o r m i n g i nH i g hT e m p e r a t u r e[J].M e c h a n i c a l S c i-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2005,24(2):212‐215.[12] Z h a n g C h a o,L iX i a o q i a n g,L iD o n g s h e n g,e ta l.M o d e l i z a t i o na n dC o m p a r i s o no fN o r t o n‐H o f f a n dA r r h e n i u sC o n s t i t u t i v eL a w s t oP r e d i c tH o tT e n-s i l eB e h a v i o r o fT i‐6A l‐4V A l l o y[J].T r a n s a c t i o n so fN o n f e r r o u s M e t a l sS o c i e t y o fC h i n a,2012,22(Z2):457‐464.[13] W a h l e n A,F e u r e r U,R e i s s n e rJ.C o m p u t e rC o n-t r o l l e d M e a s u r e m e n ta n d A n a l y t i c a l M o d e l l i n g o fF l o wS t r e s s e s d u r i n g H o tD e f o r m a t i o no f t h eC o p-p e r A l l o y C u Z n42M n2[J].J o u r n a lo f M a t e r i a l sP r o c e s s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1997,63(1/3):233‐237.[14] T o n g L,S t a h e lS,H o r aP.M o d e l i n g f o rt h eF E‐s i m u l a t i o n o f W a r m M e t a l F o r m i n g P r o c e s s e s[C]//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6t h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n f e r-e n c e a n dW o r k s h o p o n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 o f3DS h e e tM e t a l F o r m i n g P r o c e s s e s.D e t r o i t,2005:625‐629.[15] B u r k h a r d tL.E i n e M e t h o d i k Z u r V i r t u e l l e n B e-h e r r s c h u n g T h e r m o‐m e c h a n i s c h e r P r o d u k t i o n-s p r o z e s s e B e i d e r K a r o s s e r i e h e r s t e l l u n g[D].Zür i c h:E i d g e n o s s i s c h e T e c h n i s c h e H o c h s c h u l eZür i c h,2008.(编辑 陈 勇)作者简介:王巧玲,女,1990年生㊂山东建筑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㊂主要研究方向为超高强钢热成形过程本构模型㊂唐炳涛,男,1976年生㊂山东建筑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教授㊂郑 伟,男,1982年生㊂山东建筑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讲师㊂ 中国创新论坛之走进天津”活动举行 2015年6月27日上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由天津市机械工程学会㊁天津百利装备集团承办的 中国创新论坛之走进天津”活动在天津大礼堂隆重召开㊂中国工程院院长㊁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周济院士出席论坛并做主旨报告㊂天津市副市长何树山出席论坛并致辞㊂会议由天津市科协主席㊁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主持㊂出席会议的还有天津市科协㊁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等相关行业的领导㊂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十届八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的代表及天津市科技工作者近400人参加了此次论坛㊂在主旨报告会上,首先由周济院长作了题为 智能制造 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的报告㊂报告提到,实施 中国制造2025”,主题是创新驱动发展,主线是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㊂智能制造 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应该作为制造业创新驱动㊁转型升级的制高点㊁突破口和主攻方向㊂推进智能制造工程,要采取 总体规划㊁分步实施㊁重点突破㊁全面推进”的发展策略, 十年规划,两个阶段”,分阶段实现工业2.0㊁3.0㊁4.0的同步发展㊂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予恕作了题为 机械运载装备的安全运行与机械动力学 轨道车辆和航空发动机”的报告㊂他指出, 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制造业未来十年的行动纲领,对 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安排,而机械动力学及其控制技术是许多行业的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㊂陈院士就我国轨道交通车辆和航空发动机领域影响安全运行的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现状㊁已取得成果和存在问题作了介绍㊂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㊁主任李朝兴作了题为 加快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报告㊂报告从天津制造业所面临的机遇以及承担的使命角度出发,对其规划体系,发展目标㊁重点㊁路径和布局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并就如何落实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进行了解读㊂中国创新论坛之走进地方系列活动是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策划并组织的服务区域经济,促进地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系列活动㊂从2009年起,已经分别举行了 走进包头”㊁ 走进山东”㊁ 走进德阳”㊁ 走进长春”㊁ 走进银川”㊁ 走进山西”㊁ 走进黑龙江”㊁ 走进辽宁”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㊂(工作总部)㊃2891㊃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泡沫橡胶类材料有限变形粘弹性本构模型_陈玉

泡沫橡胶类材料有限变形粘弹性本构模型_陈玉

198
橡 胶 工 业
2017年第64卷
z
y x
200 μm
图3 十四面体单元模型
(a)放大70倍
述十四面体单元在2个水平正方形面上的压缩行
为进行了系统分析。他们假定细观结构的36根支
柱 有 着 同 样 的 拓 扑 形 态 和 材 料 性 能,并 考 虑 了 单
元的所有可能变形机制,得出单元的荷载(P)与位
方程(14)的两边与粘性模量无关的两项起主要作
用。在这种情况下,略去次要项,并对方程两边关
于时间进行积分,可得
f
=
619AL4
+
300IL2 + 374. 384IA
4^1
+
ysh IL2 @
v Es0
(15)
此 时,泡 沫 橡 胶 类 材 料 的 力 学 性 质 退 化 成 弹 性 本
构 关 系,与 泡 沫 橡 胶 类 材 料 弹 性 理 论 相 适 应,其
1, 2, g, n
ysh
IL
(5)
η为粘性模量,联立式(3)—(5)消去 d0 ~ dn 得到关
图2 一种泡沫橡胶的重复单元
于P和d 的表达式如下:
/ / d
do k
=
; 19AL3
+
300IL + 374. 4^1 96Es0 IA
+
yshIL
+
n k=1
19AL3
+
300IL + 374. 4^1 96Esk IA
过 去,人 们 对 泡 沫 微 观 结 构 的 描 述 以 及 单 元 尺寸度量中确定弹性性能和开闭孔泡沫材料强 度 进 行 过 大 量 的 尝 试,这 些 尝 试 要 求 选 择 一 个 合 适的有代表性的细观单元来模拟泡沫的微观结 构 。 [11] 泡沫橡胶类材料由于其拓扑敏感性,力学 行 为 依 赖 于 胞 体 的 微 结 构 形 态、泡 沫 相 对 密 度 以 及 基 体 材 料 的 性 能,因 此 需 要 选 择 合 适 的 细 观 模 型表达泡沫橡胶类材料的微结构特征。一种泡沫 橡胶的电子扫描显微镜(SEM)照片见图1[12]。

《天津大学863高分子化学与物理2002-2019年(部分年份)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天津大学863高分子化学与物理2002-2019年(部分年份)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二、从聚苯乙烯(PS)和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的结构出发论述性能的差异
三、高聚物有哪几种结晶形态?高聚物的结晶结构与结晶熔融同低分子相比有 哪些不同?为什么?
四、比较下列物质的玻璃化温度大小并说明分子结构对玻璃化转变温度的的影
响?
1、聚二甲基硅氧烷 聚碳酸酯
2、聚氯乙烯
聚偏氯乙烯
3、聚辛二酸丁二酯 尼龙66
十一、各举一例。指出测定聚合物数均、重均和粘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常用实验方 法,其实验值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就其一种,简述其理论基础。
《天津大学 863 高分子物理历年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3 / 91
天津大学 2003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4、聚乙烯 聚苯乙烯
5、顺式聚1,4丁二烯 反式聚1,4丁二烯
五、简述测定聚合物温度形变曲线的实验方法,画出线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温 度-形变曲线,标出曲线上面的特征点并说明物理含义,阐述曲线变化情况 与分子运动的内在联系。
六、简述结晶高聚物与玻璃态高聚物的拉伸情况的相似之处以及它们之间的差 别?
《天津大学 863 高分子物理历年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天津大学 863 高分子物理历年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1 / 91
Ⅰ 历年真题试卷 天津大学 2002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名称:高分子物理 考试科目代码:863 答题说明: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并写清楚题号,写在试题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
1、构象 2、链段 3、等效自由连接链 4、应力松弛 5、高弹性有哪些主要特征?从分子结构和分子运动的观点定性的加 以说明。
八、有一个弹性体,已知其η和 E 为 5×108 Pa.s 和 108 N.m-2,求起始应力为 108 时,达到松弛时间的残余应力是多少?松弛时间为 10ms 时残余应力是多 少?

Lagrange型有限变形弹塑性本构理论

Lagrange型有限变形弹塑性本构理论

・ >
>
而弹性区 由 参 数 ) * 和 / 决 定。 由于假设弹性响应的形式为
> + # ( ) & ) - )2 #( , 因此, 可假设存在一个标量函数 # () & ( )* )
其中 ! 是塑性乘子, 不失一般性假设 ! 1 , 。 在此仅考虑 率 无 关弹塑性物质, 即变 形 的 速 率 不 影 响 弹 塑 性 物 质 的 响 应。 因 此, 不考虑粘性效应。 由屈服函数的 定 义 可 知, 弹塑性物质在 发生塑性流动时必须满足一致性条件
弹塑性物质发生塑性变形的条件是 ( . ), )- , / ) ! ,/ 且/ ( " , "" )
3 )) " ! ! #( 这说明在此弹性区内 .# 3 .)
> >
此时, 塑性流动规律是 )- ! ! ( ), ) +* )
・ ・ ・ > >
( " , "0 ) ( " , "1 )
# !
/ ! ! / ( ), ) +* )
!" 3456789) 假设及正交流动法则
通常, 弹塑性物质被要求满足 3456789) 公设: 对任意可能 的应变循环 ! , 在此路径上做的应力功非负, 即
+" +, ・
(", $变张量, # 为弹塑性物质的弹性响应泛 在此, 函。 根据上述假设, 背应力 # ( 也完全由当前的变 形 ) (即 + 时 而且 刻的塑性应变 ) - )和塑性变形历史 ) +* 决定, #( ! # ( )- , ) +* )
/E 、 G1?825 和 H36315 证明, 如果采用变形率张量的和分解, 根 据自洽判 据 ( 53=< $ IE25:5C32I6 I1:C31:E2 ) 和屈服面不动判据 ( 6:3=9:20 $ 5C/C:E2/1:C6 I1:C31:E2 ) , 那 么, 使 用 J:1I88E<< 应 力 张 量的客观率和 K?=31 型 背 应 力 张 量 的 客 观 率 相 同 且 唯 一, 是 欧拉型对数 应 变 张 量 的 同 旋 率 ( IE $ 1EC/C:E2/= 1/C3 ) , 有关内 容详见他们的研究工作。

autoform里材料本构模型

autoform里材料本构模型

autoform里材料本构模型
autoform(汽车成型有限元模拟软件)中的材料本构模型,是用来描述材料在变形和应力条件下的力学性质的模型。

常用的材料本构模型有以下几种:
1. 线性弹性模型(Linear Elastic Model):假设材料的应力和应变之间存在线性关系,适用于弹性变形范围内的材料。

2. 非线性弹性模型(Nonlinear Elastic Model):考虑材料在应力超过弹性极限后的非线性变形,适用于一些塑性或粘性较小的材料。

3. 塑性模型(Plasticity Model):考虑材料的塑性变形,适用于金属等可塑性材料。

4. 细观数学模型(Microstructure-based Models):以细观结构中的晶体、晶界、位错等为基础,考虑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变形机制,能够更精确地预测材料的行为。

5. 非线性黏弹模型(Nonlinear Viscoelastic Model):考虑材料的粘弹性,即应变随时间的延迟效应,适用于高聚物等粘弹性材料。

这些材料本构模型在autoform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和设置,用于模拟汽车成型过程中材料的力学行为。

但具体的模型选择和参数设置需要根据具体的材料和成型过程进行调整和优化。

yeoh本构模型的应变能密度函数

yeoh本构模型的应变能密度函数

yeoh本构模型的应变能密度函数Yeoh 本构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应变能密度函数,用于描述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行为。

本文将对Yeoh 本构模型的应变能密度函数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其在材料力学领域中的应用。

Yeoh 本构模型的应变能密度函数可以用以下形式表示:W = C1(I1 - 3) + C2(I1 - 3)^2 + C3(I1 - 3)^3其中,W 表示应变能密度函数,C1、C2 和C3 是材料的本构参数,I1 是第一主应变不变量。

Yeoh 本构模型的应变能密度函数包含了三项多项式项,每一项对应材料在变形过程中的不同行为。

C1 项描述了材料的线弹性行为,C2 项描述了材料的非线弹性行为,而 C3 项描述了材料的超弹性行为。

通过调整不同本构参数的值,可以模拟出不同材料的变形行为。

在实际应用中,Yeoh 本构模型的应变能密度函数可以用于描述诸如橡胶、弹性体等材料的力学行为。

例如,在橡胶制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了解材料的变形行为对于确定其力学性能至关重要。

通过使用Yeoh 本构模型的应变能密度函数,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橡胶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行为,从而指导产品的设计和应用。

Yeoh 本构模型的应变能密度函数还可以用于材料的有限元分析。

有限元分析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的数值计算方法,通过将材料划分为多个小单元,利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求解每个单元的变形和应力分布。

在有限元分析中,选择合适的应变能密度函数对材料的力学行为进行建模是非常重要的。

Yeoh 本构模型的应变能密度函数提供了一种简洁而准确的数学表达式,可用于模拟材料的变形行为,并与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和比较。

Yeoh 本构模型的应变能密度函数是一种常用的材料力学模型,可以用于描述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行为。

通过调整不同的本构参数,可以模拟出不同材料的力学行为,并应用于橡胶制品设计、有限元分析等领域。

对于研究材料的变形行为和预测材料的力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深入理解和应用Yeoh 本构模型的应变能密度函数对于材料力学研究和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高聚物力学状态

第二节 高聚物力学状态
第二节 高聚物力学状态
• 2-1 线形非晶态高聚物: 两种转变和三种力学状态 • 2-2 晶态高聚物力学状态 • 2-3 体形高聚物力学状态
2-1 线形非晶态高聚物的两种转变 和 三种力学状态
• 为了激发高聚物中各运动单元的运 动,我们采用加热的方法。并对高 聚物试样施加一恒定的力,观察试 样发生的形变与温度的关系,即采 用热机械曲线的方法来考察这个问 题。
• 为什么非晶态高聚物随温度变化出 现三种力学状态和二个转变? • 我们来看下面一张表,了解一下内 部分子处于不同运动状态时的宏观 表现

运动单元和τ 值 链段(侧基,支链,链节)仍 处于冻结状态(即链段运 动的τ 值无穷大,无法观 察) 链段运动(但分子链的τ 还很大,不能看到)(链 段运动的τ 值减小到与实 验测定时间同一数量级时 可以看到)
力学性质 受力变形很小,去 力后立即恢复(可 逆),虎克型弹性 (普弹性)模量: 1011~1012达因/cm2 受力变形很大,去 力后可恢复(可 逆),虎克型弹性 (高弹性)模量: 106~108达因/cm2
Tg
玻璃态 以下
Tg Tf ~ Tf
高弹态 Tg ~ T f
Tf
粘流态 以上
大分子链与大分子链之间 流动变形不可逆, 发生相对位移(分子链的 外力除去后变形不 τ 值缩短到与实验观察时 能恢复 间相同的数量级)
温度-形变曲线(热-机曲线
形变
高弹态 粘流态
玻璃态
Tg
Tf
温度
• 由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根据试样的力学 性能随温度的变化的特点,可以把线形非 晶态高聚物按温度区域不同划分为 三种力学状态 玻璃态( Tg 以下) Tg ~ T f 高弹态( ) Tf 粘流态( 以上) 三种状态之间的两个转变 玻璃化转变为高弹态,转变温度称为 Tg 玻璃化温度 高弹态转变为粘流态,转变温度称为 粘流温度 T f

泡沫橡胶类材料有限变形粘弹性本构模型

泡沫橡胶类材料有限变形粘弹性本构模型
而 不 能耗 散 能量 的材 料 ; 粘 性理 论 主 要适 用 于 那
温度 相关性 和 能量损 耗等 粘弹 性能 。粘 弹性能 对
泡 沫 橡 胶 的承 载 能力 、 强度 与 寿命 有 较 大影 响。 描 述 粘 弹性 力 学 行 为 的 理论 模 型 可 以分 成 两 大
些 有 能力耗 散能 量而不 能存 储 能量 的流体 。泡 沫
类: 一类 是 基 于 唯象 学方 法 的连续 介 质 弹性 体 理 论, 另一类 是 基 于统计 热 力学 的动力 学理 论 。 这些 模 型 已被 证 明具 有 很好 的实 用性 , 但其 主 要
是 利用 橡胶 材料 不可压 缩假 设对 实体 橡胶 的力 学 分析[ 6 】 , 而对 泡沫 橡胶 材料 粘 弹性 本 构理 论 的研
性 进行 力学 分析 。基 于泡沫 硅橡 胶 的单轴 压缩 试 验结果 , 拟 合 确定 本 构模 型参 数 。将 试验 数 据 与 数 值计算结 果进行 比较 , 证实该模 型 的有 效性 。
作者简介: 陈玉 ( 1 9 9 l 一) , 女, 四川 绵 阳人 , 西 南科 技 大 学在 读
泡沫橡胶是一 种应 用广泛 的多孔工程材料 , 采
用 特殊发 泡工艺制成 。由于其具有 相对密度低 、 比 强 度高 、 弹性 模量大 、 抗 震性能好 、 耐 冲击 能力强 、
1 基 本 理 论 Fra bibliotek近几 年来 , 随 着 聚合 物 材料 的大 规模 发 展 和
利用 , 许 多 新 型聚 合 物材 料 所 显示 出的 力学 性 质
耐磨 性 能优 良等 特点 , 在 航 空航 天 、 交通 运 输 、 石
油、 化工 以及建筑 行业等领域应用 日益广泛” 。

一种有限变形情况下高聚物本构模型

一种有限变形情况下高聚物本构模型

21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科 研 报 告2008 NO.36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1 引言粘弹性变形是指高聚物在外力作用下的既不符合虎克定律,又不符合牛顿定律,而是介于弹性和粘性之间,应力同时依赖于应变和应变率的一种变形。

许多研究者就提出过不同的模型,如一根弹簧和一个粘壶的并联模型(kelvin-Voigt模型)、串联模型(Maxwell模型)、标准固体模型以及四元件模型等等。

本文对经典的粘弹性模型进行了修改。

弹塑性变形采用率无关本构关系,关于有限弹塑性变形的唯象理论,Nemant-Nasser和Nagbdi做过全面的讨论。

在经典的率无关弹塑性理论中,有限变形通常分解成塑性变形和弹性变形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通过各自的控制方程来描述。

但同时也存在着两个问题,(1)有限变形中变形率分解成弹性、塑性两部分之和来理解,(2)率(微分)型本构方程中张量客观率(导数)的选择。

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客观率,其中经典的客观率有物质共旋率、相对共旋率(Dienes,1979)、欧拉标架共旋率(Sowerby,1984)。

但是至今不能证明任何一种客观应力率对于弹塑性本构关系是正确的。

采用上面的几种常见客观应力率本构关系退化到弹性时,即次弹性模型,与一般的弹性理论不一致。

2 一维粘弹塑性本构模型一维粘弹性本构模型是在标准线性固体的改进(S.G.Bardenhagen,1997),由Maxwell模型和一个线性弹簧并联组成.线弹性弹簧应力应变关系可以写成,这里Es、εs分别是应力和应变。

线性粘壶的变形关系是,这里,分别指的应力和应变率,ηd指的是粘度。

本文把粘度看成一个关于应变率的函数,按照非牛顿体表示为(Bird et al,1997)。

(1)控制方程我们可以表示成,准固体模型的应力可以写成Maxwell模型的应力σV和弹簧部分的应力σE。

粘弹性有限变形本构模型

粘弹性有限变形本构模型

由 |詈 号 D—Il,i 将 两 联 于 和 =V=V ,这 式 D l A n nI A
o】 dI 1 r ^ (n ) 1 lV“一 E nA d ^) 一 层 ( 1

我们可 以得到 : () 立 , 1
分别是率型广义胡克定律和粘性流动 率描述 , 将应力 客观率 代替应力对时 间的导数 , 我们可 以得到 :
部分和粘性部分 , 到弹塑性材料 的有 限变形本构关系 。 得 本文基于新方法研究 了粘 弹性材料有 限变形 本构关 系 , 并且 用新方法得到的本构模型计算 了简单剪切变形和已有的模型对 比。
在从 , 。 一F 的过程 中: F= 。R = R 。 尺 () 6
其中,
粘弹性小变形 的应力应变关 系, 形成粘弹性有 限变形 的应 力应 变 关系, 即得到 o r l 之 间的关 系。从 而 实现我 们这 个 “ 种 与 n 一
高聚物的粘 弹性本构关 系” 的理论 构架 与数值 计算 相结合 , 正 真 落到实用 中。这是本论 文的核心所在 , 理论模 型与数值 计算相 结 合, 进一步论证一种新的粘弹性本构关系。
F =R v i ,, ) f A ( =12 3 R
() 4
其 中 , 为左伸 长张量 的特征值组成 的对角矩阵 ; , 均为
C uh aey应力物质时间导数 , 一些学者得到率形 式的共旋有 限变形 正常正交矩 阵。 假设变形梯度是对角矩 阵的变 形产生 对角应力矩 阵 , 时 刻 t 本构方程 。但 是 , 我们不知道究竟选择 哪一 种共旋率 对应本 构方
第3 卷 第 1 8 3期 20 12 年 5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C J 兀 RE

dyna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本构模型

dyna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本构模型

dyna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本构模型1. 引言在材料科学领域,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是一类重要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塑料、纤维、橡胶等领域。

为了能够准确地描述和预测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的力学行为,需要建立适合的本构模型。

本文将介绍dyna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本构模型的基本原理、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2. dyna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本构模型的基本原理dyna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本构模型是一种力学模型,用于描述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高分子聚合物的宏观行为推导出描述其微观结构的方程,并通过实验数据的拟合来确定模型参数。

dyna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本构模型通常基于弹性力学、粘弹性力学或粘塑性力学的原理,考虑了高分子聚合物的线性和非线性行为。

其中,线性本构模型假设高分子聚合物在小应变范围内呈现线性弹性行为,常用的模型包括Maxwell模型和Kelvin模型;非线性本构模型考虑了高分子聚合物的非线性行为,常用的模型包括FENE模型和Arruda-Boyce模型。

3. dyna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本构模型的应用dyna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本构模型在工程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3.1 塑料制品设计在塑料制品设计中,dyna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本构模型可以用于预测塑料制品在受力时的变形和破坏行为,从而指导产品的设计和优化。

通过模型的应用,可以选择合适的材料、确定合理的几何形状,以及优化制造工艺,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3.2 纤维复合材料分析纤维复合材料是一种由纤维增强剂和基体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

dyna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本构模型可以用于描述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包括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断裂韧性等。

这对于纤维复合材料的设计、优化和性能评估非常重要。

3.3 橡胶材料模拟橡胶是一种具有高度可变形性和可逆性的材料,其力学行为常常呈现非线性和时变性。

dyna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本构模型可以用于模拟橡胶材料的各种行为,如拉伸、压缩、剪切等。

材料本构模型

材料本构模型

材料本构模型材料本构模型是材料力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响应规律。

本构模型是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得到的,可以帮助工程师和科研人员更好地理解材料的性能和行为,从而指导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

本文将介绍材料本构模型的基本概念、常见类型和应用。

材料本构模型的基本概念。

材料本构模型是描述材料应力和应变关系的数学模型,它可以用数学方程或图表形式表示。

在材料力学中,通常将材料的本构行为分为弹性、塑性、黏弹性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相应的本构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材料在不同应力条件下的行为,比如弹性模型可以描述材料在受力后能够完全恢复原状的性质,而塑性模型则描述了材料在受力后会发生永久变形的性质。

常见的材料本构模型。

在材料力学中,有许多常见的本构模型,比如胡克定律、线性弹性模型、非线性弹性模型、塑性本构模型等。

其中,胡克定律描述了弹性材料在受力时应力与应变成正比的关系,是最简单的弹性本构模型。

而线性弹性模型则是在胡克定律的基础上引入了泊松比等参数,可以更准确地描述材料的弹性行为。

非线性弹性模型则适用于一些特殊材料,比如橡胶和软组织,它可以描述这些材料在受力后呈现非线性的应力-应变关系。

塑性本构模型则用于描述金属和塑料等材料的塑性行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材料在受力后的变形和强度变化规律。

材料本构模型的应用。

材料本构模型在工程设计和材料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工程师预测材料在受力时的行为,指导工程设计和结构优化。

比如在航空航天领域,工程师需要对飞机结构和材料进行强度分析,这就需要使用材料本构模型来预测材料在不同载荷下的性能。

其次,材料本构模型也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深入理解材料的本质和行为规律,为材料设计和合成提供理论指导。

例如,在新材料研究领域,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建立材料本构模型来预测新材料的性能,并指导材料合成和工艺优化。

总结。

材料本构模型是材料力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材料在受力时的行为规律,指导工程设计和材料科学研究。

聚合物应力松弛的非定常微分型本构模型

聚合物应力松弛的非定常微分型本构模型

聚合物应力松弛的非定常微分型本构模型聚合物应力松弛的非定常微分型本构模型是研究聚合物力学性能的关键技术。

本文首先介绍了聚合物应力松弛的基本概念,接着介绍了定常微分型(CM)和非定常微分型(NM)本构模型的基本原理及特点;然后,介绍了用于模拟聚合物应力松弛行为的两种建模方法:单一建模方法和多级建模方法,并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最后,结合实际应用,给出了聚合物应力松弛的非定常微分型本构模型的参数估算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聚合物应力松弛是指材料在经历一定温度、压力、应变、时间等变化以后,由于发生本构变化而导致材料应力松弛的一种现象。

因此,研究聚合物应力松弛变化的本构模型及其参数估算方法,是聚合物力学性能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构模型是描述聚合物材料本构关系的数学方程,是研究材料行为的基础。

本构模型可分为定常微分型(CM)和非定常微分型(NM)。

定常微分型本构模型无法考虑材料的时变响应,只考虑材料的定常响应,从实际应用上来看不够理想。

另一方面,非定常微分型本构模型考虑了时变因素,可以更好地模拟聚合物应力松弛的实际行为。

建模的过程可以分为单一建模方法和多级建模方法,其中单一建模方法采用基于本构模型参数的数据进行建模,用于表征聚合物的应力松弛特性;而多级建模方法则需要根据实验数据,利用多层拟合进行建模,可以更好地反映聚合物应力松弛的物理机制。

实际应用中,聚合物应力松弛的非定常微分型本构模型需要估算其参数,并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因此,需要采用有效的参数估算方法,比如最小二乘法、拟合器优化算法等,估算本构模型的各参数;同时,还应采用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比如数据平滑处理技术、幂函数拟合等,以获得准确但简洁、节省计算时间的实验数据。

综上所述,聚合物应力松弛的非定常微分型本构模型是用于模拟聚合物应力松弛行为的关键技术,它可以通过单一建模方法或多级建模方法建模,并利用有效的参数估算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精确地模拟聚合物材料的应力松弛行为。

一种有限变形情况下高聚物本构模型

一种有限变形情况下高聚物本构模型

Q :
Sc e i nce nd e Tech nol ogy n I nova on ti Her d al
科 研 报 告

种 有 限 变 形 情 况 下 高 聚 物 本构 模 型
叶 飞
( 宁波大学 浙江 宁波 3 2 1 1 1) 5
摘 要 : 据一 维弹簧和 阻尼 器的组合 , 们模 拟 了高聚物率 相关性 、应 力松 弛和徐 变 。以此为 出发点 , 们建立 了三维有限 变形下 高 根 我 我 聚 物的本构模 型。模 型中, 用了粘 弹性 和弹塑性并联 组合 , 采 在粘弹性 中 , 本文客观 应 力率采 用 了对数共旋应 力率 , 塑性 分析中采 用 了 弹 有限变形的弹 塑性 变形分解 , 这种分析不 同于变形率的弹 塑性和式分解 , 也不 同于 L e的变形梯度弹塑性柬 积分解 , e 本构关 系客观性要求 体 现在 串型 本构 方程得 积分之 中。最 后 , 在不 同在加 藏 条件下进 行 了简单剪 切变 形计算 。 关键词 : 高聚物材 料 有限变形 简单剪切 变形 本 构模 型 粘弹塑性 中图分 类号 : 4 0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6 4 0 8 (0 8 1() 0 2 —0 17 - 9 x 2 0 )2c- 0 1 2
1引言



12 【 _ ( IY+ I 一 g) .6 2( )  ̄3 ’ /G £ J P


弹塑 性变 形采用率 无 关本构 关 系, 关 于 有 限弹 塑性 变 形 的 唯 象 理 论 , ma t Ne n - N se 和 N g d 做过 全面 的讨 论 。在 经典 asr abi 的 率 无 关 弹 塑 性 理 论 中 , 限变 形 通 常 分 有 解 成 塑 性 变 形 和 弹 性 变 形 两 个 部 分 , 两 这 个 部 分 分 别 通 过 各 自的 控 制 方 程 来 描 述 。 但 同 时 也 存 在 着 两 个 问题 , 1有 限变 形 中 () 变 形率 分 解成 弹 性 、塑 性 两 部 分 之 和 来 理 解 ,2 率 ( 分 ) 本 构 方 程 中张 量 客 观 率 () 微 型 ( 数) 导 的选 择 。 许 多 研 究 者 提 出 了 多 种 客 观 率 , 中经典 的客观 率有 物 质共旋 率 、 其 相 对 共旋 率 ( e e ,9 9 、 欧拉 标 架 共旋 Din s l 7 ) 率 (o r y 1 8 ) S web ,9 4 。但 是 至今 不 能证 明任 何一 种 客 观 应 力 率 对 于 弹 塑 性 本 构 关 系 是 正 确 的 。采 用 上 面 的几 种 常 见客 观 应 力 率 本 构 关 系 退 化 到弹 性 时 , 次弹 性 模 型 , 即 与 般 的弹 性 理 论 不 一 致 。

粘弹性有限变形本构模型

粘弹性有限变形本构模型

粘弹性有限变形本构模型卞忠景;沈利君【摘要】从一种高聚物出发,对粘弹性有限变形本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利用这种新的本构关系在理论上计算一种高聚物材料的有限变形,并通过对比分析模拟计算结果与以往结论,展示了研究粘弹性材料有限变形本构理论的新方法。

%From a kind of polymer,the paper undertakes th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about the constitutive models for the viscoelasticity finite deformation,calculates the finite deformation for the polymer materials by using the new constitutive models theoretically,and displays the new methods to study the constitutive theory for the finite deformation of viscoelasticity materials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simulation calculation results and the previous conclusion.【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2(038)013【总页数】2页(P43-44)【关键词】粘弹性;有限变形;高聚物;本构理论【作者】卞忠景;沈利君【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211;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313从20世纪中期开始到现在,力学和材料的研究者们都关注粘弹性材料的本构理论。

小变形本构理论已经发展的很完善,并且与实验很好的契合[1,2]。

但是在有限变形阶段,这些小变形理论都不适用。

有限变形下一种橡胶多轴疲劳损伤参量的计算

有限变形下一种橡胶多轴疲劳损伤参量的计算

有限变形下一种橡胶多轴疲劳损伤参量的计算王小莉;上官文斌【摘要】橡胶材料因其良好的弹性、可塑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中,橡胶部件的疲劳破坏是常见的重要问题之一.橡胶部件实际服役工况多为多轴疲劳载荷,研究橡胶材料多轴疲劳寿命的预测方法很有必要.开裂能密度(Cracking energydensity,CED)参量不仅能表征疲劳损伤,还具有预测破坏方位面的特点.基于CED的定义式推导该参量适用于有限变形的一般表达式,并得出了当采用Ogden 和Mooney-Rivlin超弹性本构模型时计算该损伤参量的有效方法.为了验证该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基于单轴和多轴疲劳试验数据,对比了CED和其他损伤参量与橡胶疲劳寿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相比应变能密度(Strain energy density,SED)和最大主伸长率,CED能更好地将单轴疲劳寿命和多轴疲劳寿命统一起来.【期刊名称】《机械设计与制造》【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5页(P253-256,260)【关键词】橡胶多轴疲劳;损伤参量;开裂能密度;计算【作者】王小莉;上官文斌【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汽车学院,广东广州510665;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16;TQ333;TB39;TQ339;U467.3橡胶材料因其良好的弹性、可塑性、隔水隔气、抗拉和耐磨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中。

汽车上典型的橡胶部件有:发动机悬置、轮胎、悬架衬套、发动机附件传动带、排气管吊耳等[1]。

橡胶部件在其服役环境下所受载荷多为波动载荷,其疲劳破坏是频繁发生的重要问题[2-4]。

随着人们对汽车性能的日益提高,要求汽车零部件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橡胶疲劳分析的传统方法,通常是先设计出产品,然后在试验室进行产品的疲劳试验,看设计出的产品是否满足疲劳寿命的要求。

有限变形热一粘弹性本构理论的分子网络模型

有限变形热一粘弹性本构理论的分子网络模型

~—塑丛塑堂塑查堂!坚塑坠竖!有限变形热一粘弹性本构理论的分子网络模型8黄筑平王建祥程荷兰(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北京100871)摘要奉文在非平衡态热力学的框架下,提出了一个新的热一粘弹性本构理论,该理论将橡胶弹性分子盼络模型与内芟量理论有机地联系了起来,从而可程描述大变形条件下材料的非线性热一粘弹性力学行为.拳文解析地给出了在定容比热为常数时的自由能表达式,重点探讨了不可压热粘弹性材料的自由能所具有的形式.由于在自由能表达式中包含了必要的附加项,故可用来合理描述不可压粘弹性材料中内变量的演化规律.本文还考察了热一力耦舍效应对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并以剪切变形为例对材料的粘性耗散谤导的各向异性和热软化现象进行了讨论.通过与前人实验结果的比较,表明了本文理论预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关键词非高斯网络模型,热一粘弹性,内变量,有限变形引言为了将基于Bohzmann叠加原理的线性粘弹性本构关系推广到能计及温度效应的非线性情形,就需要发展新的本构理论.目前虽然已经提出了一些本构模型,但往往难以同时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必须符合热力学的限制性条件;(2)当加载无限缓慢(或快速)时,能退化为有限变形下的热弹性本构关系;(3)可以从微观变形机制中找到相应的物理依据;(4)含有尽可能少的、有明确物理意义且能通过实验确定的材料参数(或材料函数).根据以上要求,本文作者于1999年提出了一个新的基于内变量的热一粘弹性本构模型[1].随后,又对这一模型作了进一步的推广口’“.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研究不可压材料的热粘弹性本构关系,详细说明了在新的自由能表达式中包含相应的附加项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基于Langevin逆函数形式所构造的本构关系,对简单剪切变形进行了具体计算,讨论了热力耦合效应对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并将理论预测结果与G’Sell等人的实验进行了比较,表明了本文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1基于分子网络模型的热一粘弹性本构关系在橡胶弹性的分子网络模型中,高聚物的长链分子之问是通过化学交联彼此连接在一起的.为了简化问题的讨论,在该模型中通常采用如下的假设(例如,参见[4]):(1)材料是不可压的;(2)假设分子链由相同的链节连接而成,而且链节之间的键角可以任意变化而不受限制;(3)交联点在其平均位置附近的统计涨落运动可以忽略不计i(4)结点间的末端距向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0032010)的资助・75・变化与宏观尺度下的连续介质变形相一致,即服从仿射变换规律.根据以上假设,Treloar和Riding[“,Wu和VanderGiessenE”3等人基于James和Guth等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有限变形情况下高聚物本构模型刘亢,翁国飞宁波大学工学院,浙江宁波(315211)E-mail :liukang2000@摘 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有限变形下的高聚物粘塑性本构模型。

认为高聚物网结构节点滑移的应变率和宏观应变率是相关的,同时还假设节点的滑移并不导致能量耗散,因此可以用热力学的方法得到有限变形的本构方程。

与传统的有限变形本构理论不同,本文用了一种新的途径来建立本构关系。

随后用该本构模型对一种高聚物材料进行剪切变形的数值模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

关键词:本构模型,有限变形,简单剪切 中图分类号:o33; o34; o631. 引 言高聚物通常被看成是一个等效的由交联组成的网状结构。

在加载过程中,网结构的节点会相对其初始位置产生滑移。

关于如何处理高聚物节点的滑移一直存在许多的争议。

本文假设高聚物网结构节点滑移的应变率和宏观应变率是相关的,同时还假设节点的滑移并不导致能量耗散,因此可以用热力学的方法得到有限变形的本构方程。

在经典的有限变形本构研究里,有限变形通常被分解成弹性和塑性两部分,这两部分分别通过各自的控制方程来描述。

现有的有限弹塑性的率型本构方程一般基于变形率的弹塑性和分解,但是变形率的这种分解与Lee [1]的变形梯度乘积分解并不一致。

关于变形的弹塑性分解存在许多争议,至今还没有澄清。

本文将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对高聚物在有限变形下的粘塑性本构关系进行研究。

2. 一种有限变形情况下高聚物本构模型2.1 高聚物网结构节点滑移方程由于等效网状结构的变形所导致的节点的滑移是与其无应力下的位置有关的,所以自然可以假设节点滑移变形的变形率pD 与大变形的变形率D 是成比例关系的[2]。

()()()P D t t D t φ= (1)此时的比例系数φ是关于右Cauchy-Green 伸长张量e C 的第一第二主不变量12,I I 的函数。

方程(1)的优点在于它是线性的,而且包括了一个可调整的函数,并满足了材料的不可压缩性的条件。

但是(1)的不足之处是它不满足客观条件。

如果考虑到有转动的情况,(1)就不能用于建立pD D 和的关系了。

为了使(1)适用于新的本构模型的计算,我们建议对(1)进行转化。

这里我们可以把变形率D 写成110ln ln limn n n t V V D t ++∆→−=∆ (2)其中n V 为左伸长张量把(2)代人(1)我们可得11ln ln ()(ln ln )pn pn n n V V t V V φ++−=− (3)其中pnV 为pD 对应的左伸长张。

再把伸长张量V 化成标准形式的对角阵方程可变为以下形式11ln ln ()(ln ln )pn pn n n V V t V V λλλλφ++−=− (4)式中V λ是左伸长张量的特征值组成的对角矩阵。

2.2比例系数φ的确定通过近似实验数据可以定义φ函数为[2][1exp(a φ=− (5)方程(5)有两个可调整的参数a 和ε。

其中的1I 为右Cauchy-Green 伸长张量的第一主不变量。

2.3应力-应变方程可以通过热力学的一些理论,建立高聚物的应力-应变关系[2]。

由于之前我们假设了节点的滑移不导致网结构内部的耗散,所以我们可以得到[]()()1()()e t p t I G t B t φΣ=−+− (6)这里()p t 为静水压力。

I 为单位张量。

()e B t 为弹性部分左变形张量。

2.4本构关系为了更好的模拟高聚物的有限变形行为,本文将引入了一种新的途径[3]来建立本构关系。

考虑一个弹塑性变形过程123I V F F λ→→→⋅⋅⋅⋅从0t 时刻到1t 时刻是弹性变形,此后是弹塑性变形,这里的下标1,2,3分别表示123,,t t t 时刻。

将左伸长张量和变形梯度分解成以下形式T E E V R V R λ=⋅⋅ (7)i Ei i Li F R V R λΤ=⋅⋅ (1,2,3)i = (8)E R 和LR 是正交张量矩阵变形率分解成1111111()()221()2T T T T T E E E L L L L Ea bD L L F F F FR V V R R V R R V V R R V R D D λλλλλλ−−−−−=+=⋅+⋅=⋅⋅⋅+⋅⋅⋅+⋅⋅⋅⋅=+ (9) 显然1V V λλ−⋅ 是对角阵,11T T L L L L V R R V V R R V λλλλ−−⋅⋅⋅+⋅⋅⋅ 是对角元都为零的对称阵。

假设变形梯度是对角矩阵的变形产生对角应力矩阵,1t时刻的应力可以写作1123(1)(1)(1)t λσσσσ⎡⎤⎢⎥=⎢⎥⎢⎥⎣⎦ (10)可以发现应力1t λσ关于变形率b D 的功率为零。

我们假设这部分变形率b D 不影响从1t 到2t 时刻过程中的应力,那么L R 的改变不会导致应力的改变,即2t 时刻的应力与L R 无关,根据本构关系的客观性原理,2t 时刻的应力可以写作2222Tt E E R R λσσ=⋅⋅ (11)类似的,在子过程12222E L V F R V R λλ→=⋅⋅中,塑性变形应变率是对角矩阵。

b D 与塑性变形无关。

另外,如果这子过程是纯弹性,变形率的一部分b D 不影响应力。

因此,我们认为这个弹塑性过程中b D 不影响应力。

在12V F λ→中,应力变化是1t λσ到222E E R R λσ⋅⋅,应力主向完全相同于弹性情况。

下面来分析2t 时刻以后的应力计算。

2t 时刻的变形梯度分解成下面形式的弹性和塑性部分22222222()()E L E e p LF R V R R V V R λλλΤΤ=⋅⋅=⋅⋅ (12)变形22E e R V λ⋅相当于产生应力222TE E R R λσ⋅⋅的弹性变形梯度,那么22p L V R λΤ⋅被看做永久变形的度量。

3t时刻的变形梯度可以分解成下面形式333333322()()T E L E b L b p L F R V R R V R V R λλλΤΤ=⋅⋅=⋅⋅⋅⋅ (13)我们假设弹塑性变形体中途卸载再按原途径返回将具有与它一直加载一样的应力响应。

弹性特性可以以初始构型或中间无应力的构型来参考。

这里我们取2t 时刻的中间无应力构型来作为参考分析紧接着的一个子过程。

因此从2t 到3t 时刻这子过程的变形梯度变化可以表示为从222E L R V R λΤ⋅⋅到333TE b L b R V R λ⋅⋅,和上一个子过程分析一样,这一子过程的应力从222E E R R λσ⋅⋅到333TE b bE b R R λσ⋅⋅。

控制方程可以用(6)。

类似的,3t时刻的变形梯度分解成3333333()()E b b L b E b be bp L b R V R R V V R λλλΤΤ⋅⋅=⋅⋅ (14)式中,变形33E b be R V λ⋅是产生应力333TE b b E b R R λσ⋅⋅的弹性变形梯度。

上式代人(13)得 3333333322()()()E L E b be bp L b p LF R V R R V V R V R λλλλΤΤΤ=⋅⋅=⋅⋅⋅⋅ (15)这里3322()()bp L b p L V R V R λλΤΤ⋅⋅⋅被看成3t时刻的塑性变形度量。

以后子过程也作上面类似处理,主应力的控制方程和应力的主向构成了完整的有限弹塑性变形的本构关系。

这里我们将这种方法用于高聚物的粘塑性分析。

3. 简单剪切计算计算过程中存在三个待定的参数G ,a ,ε。

为了确定这三个参数,需要通过对某特定的高聚物材料进行简单剪切实验来确定[2],实验材料是填充不同数量的短玻璃纤维的聚碳酸酯材料。

玻璃纤维的含量为10.4M v M =(16) 其中1M 是混入的高浓度玻璃纤维聚碳酸酯的质量。

M 是样品总的质量。

通过对实验结果分析可以看出G ,ε与v 近视呈线性关系,因此可以建立线性公式01,G G G v =+ 01,v εεε=+ (17)其中,m m G ε(m=1,0)可以由最小平方法对实验数据分析求得。

由于实验加载速率足够高所以可以假设1a =,计算的结果与实验数据做比较,对不同的试件实验测得剪切应力和k 的关系如下:图1 v=0wt%的试件剪切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圆圈表示实验数据,实线表示数值计算结果图2 v=0wt%的试件剪切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圆圈表示实验数据,实线表示数值计算结果图3 v=10wt%的试件剪切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圆圈表示实验数据,实线表示数值计算结果图4 v=15wt%的试件剪切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圆圈表示实验数据,实线表示数值计算结果图5 v=20wt%的试件剪切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圆圈表示实验数据,实线表示数值计算结果4.结论从图1-5我们可以看出,在小应变情况下新的本构模型计算出来的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这说明这种本构模型还是能比较真实的反应高聚物的力学性能的,而且应力-应变的曲线明显不是直线,这说明节点滑移是确实存在的。

参考文献[1]Lee.,E.H.. Elastic-plastic deformations at finite strains, [J]. Appl. Mech, 1969,36:1-6[2]Drozdov,A.D.,AL-Mulla,A., Gupta, R.K. A constitutive model for the viscoplastic behavior of rubbery polymers at finite strains [J]. Acta Mechanica ,2003,164:139-160.[3]Shen,Li-Jun. Constitutive relations for isotropic or kinemacti c hardening at finite elastic-plastic deformations [J]Int.J.of Solids and Structures,2006,43:5613-5627.A constitutive model for polymers at finite deformationsLiu Kang, Weng GuofeiThe Faculty of Engineering,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AbstractIn this thesis, a new constitutive model is derived for the viscoplastic behavior of rubbery polymers at finite strains. The sliding of junctions between chain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train rate (not stress) for macro-deformation. The sliding process is supposed not to induce internal dissipation in the network. Constitutive equations are developed by using the laws of thermodynamics.Different from conventional constitutive theory,a new way is applied to build up the constitutive relations of polymers. The current constitutive model is applied to study simple shear of an incompressible medium. Keywords: constitutive model, finite deformation, simple shea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