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梳理出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而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心路历程,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真心英雄》

一、导语:

课前播放的歌曲什么名字?(学生:《真心英雄》)老师特别喜欢这首歌里的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的确人生旅途不是时时都一帆风顺,往往充满心酸,饱含泪水,如果说,成长必须付出代价的话,那么孤独,就是我们成长旅途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课题。今天我们随着曹文轩笔下的杜小康,一起踏上一段孤独之旅,开启我们体验孤独的旅程。

二、整体感知:聊一聊小康的故事

1、跳读课文,聊一聊小康的故事。请同学以“过去……后来……最终……” 的句式来聊一聊杜小康。

2、同桌交流小康的故事。

3、一学生面向全班同学分享小康的故事。

4、教师概述杜小康的成长经历。

三、细节揣摩:品一品小康的孤独

1、放鸭的过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孤独。)速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描写杜小康孤独的词句。自我朗读后小组合作完成。

大屏幕出示合作要求:

(1)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位同学朗读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其余同学听读思考:你体验到了一种怎样的孤独。

(2)每组推荐一位同学班上朗读交流。

2、学生交流,着重赏析课文第9、IIS 1

3、15、17、28、29、30段

3、教师总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分享,我们总结一下,我们品味到的杜小康的孤独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孤独?那是一种背井离乡的孤独,是别离母亲的孤独, 是没有伙伴的孤独,是没有说话人的孤独,是没有思想交流的孤独,而这种孤独恰恰是杜小康由一个富裕家庭的孩子因为家道中落而失学去放鸭时体验到的,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他的迷茫、他的痛苦、他的挣扎你能否感受到吗?

出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自己也想到我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的孤独。你们有没有这种体验。

4、教师谈孤独体验,师范求学过程中,孤独无法排解,独自在大操场上边走边哭。

5、学生谈自己的孤独体验。

四、心路体验:理一理小康的心路历程。

1、再读课文,根据时间的推移梳理,从文中找出关键词语写到横线处。

去往芦苇荡,________________ ;

到达芦苇荡,________________ ;

生活在芦苇荡,________________ :

搏击暴风雨,________________ O

小康的四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分享,教师引导重点赏析第5、21、28、3

3、41、48自然段。

3、教师总结:通过我们刚才的梳理,我们感受到了杜小康山开始离开家乡到芦苇荡的恐惧、茫然、害怕、胆怯,到适应了这份孤独,到最后在暴风雨的洗礼中长大了,变得坚强,可以说孤独之旅就是一个艰苦的成长之旅。

五、环境把握:读一读景物描写部分

文章的作者曹文轩有这样一段话:“我的作品之所以是我的作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是风景元素。从写作上来看,离开风景描写于我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也儿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1、请同学朗读文中典型的景物描写部分,赏析其妙处,分析其作用,做出批注。(赏析角度:2•修辞手法。2.调动感官。3.词语运用。)

2、交流分享。重点赏析21段:修辞和动词“涌”、“围”;36段:修辞和措辞,烘托作用等;

3、总结景物描写作用:(1渲染氛围,设置情景。(2)推动情节发展,找鸭子。(3)衬托人物成长过程。一切景语皆情语。)

六、写作训练:写一写我对成长的感悟

进入心灵之旅的最后一站,写写你的成长感悟。

自写一一小组内交流一一班级交流

七、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困难、挫折和孤独对我们的成长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从杜小康的身上我们今天乂汲取了前进的力量,克服困难的力量。那么经历了孤独之旅的杜小康后来会怎样呢?展开想象,续写《孤独之旅》;课外阅读《草房子》、《青铜葵花》、《根鸟》;推荐央视《朗读者》。

《孤独之旅》学情分析

就学生的情感结构来讲,八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非常有限,思想上还不太成熟,所以在理解“孤独是成长中的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存在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去引导他们理解主旨,明白“孤独”是每一个人的心灵感受和成长的必修课。

《孤独之旅》效果分析

《孤独之旅》是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孤独之旅”也是成长之旅,杜小康这个油麻地的富家子弟在家道中落后被迫与父亲外出放鸭,在放鸭的孤独之旅中逐渐成长,因此,在构思本文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字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是“成长”,一个是“孤独”。孤独是客观存在的,成长是渐次发展的,成长的过程也是克服孤独的过

程。

因为是自读课文,对这节课安排了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淡化了字词等基础知识的落实,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探人物、感受人物心理变化;悟主题,领会生命真谛。

一、教学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在本课的教学中,圉绕”孤独“展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孤独,读孤独,议孤独,释孤独,可以说一节课下来,学生已深刻体味到了杜小康的孤独了,但是前面说了本文有两个关键词,除了“孤独”,还有“成长”,怎么去看他的成长呢,引导学生找了心理变化的词语,从中发现这个心理变化过程其实也正是克服孤独的过程,杜小康是在克服孤独中成长的。

二、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合作探究人物性格

人物是小说的第二要素,杜小康是本文的主角,作者展现这个人物在克服孤独中的成长,那么,对人物的分析,无非是抓住细节,细读文本,文中有两处细节不容忽视,一处是他说的四句话,另外就是四次有关成长变化的句子。仔细分析这两个细节,会发现杜小康在孤独和责任中成长了。在本课的教学中,抓住了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从找到的词语中学生可以感受了杜小康的孤独感确实在逐渐减少,他慢慢克服了孤独,对于他的成长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品读中去感受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因为成长意味着责任感的增强,而这一点学生在课堂中是很好地体会到了。

三、引导学生对文本有真“感受”,真“体验”。

无论在谈孤独还是谈成长的环节中,都加入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谈理解的环节,Ll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悄感活动中,联系自身经历,调动自我体验,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感受语文教学以情育人,以美怡人的人文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以写作训练为载体,引导学生自己感悟成长真谛。

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为“写写你的成长体验”,不仅加深同学们对主题的深入理解,调动了学生自我生命体验,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孤独之旅》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是鲁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其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把握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的能力。此外这篇课文虽然只是长篇小说《草房子》的节选,但它也拥有主要的人物一一杜小康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