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粥断齑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划粥断齑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划粥断齑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另作:断齑画粥( duàn jī huà zhōu ) 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 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生活清苦,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成语。
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身世坎坷,吃尽许多苦头,饱尝过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谢氏以孟母自励,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颜回自律,发愤成才。
举凡古代刻苦攻读学有所成的故事,母亲和继父都对范仲淹一一讲过。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
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
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
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
”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
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
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
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
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
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
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
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
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
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
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
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还有苋菜、苦菜、荠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
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
划粥断齑成语故事的概括
划粥断齑成语故事的概括划粥断齑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开始从事新的工作时,遇到了困难,但是不断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划粥断齑(huà zhōu duàn jī)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贫苦力学。
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
拓展知识:1、故事梗概故事中,有一位新手医生要为一位大夫做杏仁切骨手术。
他十分紧张,手里拿着的一个瓷碗不断发抖,导致里面的粥和齑混在了一起。
大夫要求他不停地切换手,结果刀也被刃口磨钝了。
最终,新手医生因不断努力,成功完成了手术。
2、寓意与启示这则故事启示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要不断尝试、学习、反思,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坚持到底。
只有这样,才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工作都需要认真对待,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家,都需要全力以赴,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3、划粥断齑的来源划粥断齑这个成语的出处,最早可以追溯到《齐民要术》这本书中。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齐国有一位医生做了一次手术,结果因为不够专业,瓷碗里的粥和齑混在了一起,使得手术失败。
后来,这个故事流传开来,逐渐演变成了成语划粥断齑。
4、划粥断齑的应用划粥断齑这个成语,现在被广泛地用于表达人们在面临新工作、新环境或者新挑战时,需要勇于尝试、不断努力的精神。
此外,它也可以用于表达人们在处理事情时,需要细心谨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态度。
因此,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能够从划粥断齑的故事中获得启示和帮助。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划粥割齑_80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划粥割齑_800字划粥割齑划粥割齑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成语,在《后汉书》中出现,原指一些老年人家中因过于贫困而所能煮的饭菜只有水粥和切碎的菜蔬,生活十分清苦。
后来,“划粥割齑”逐渐演变成了指生活极度贫困、生活水平很低下的人家,比喻生活条件极其艰苦,苦难不断。
有一则故事是讲一位名叫孙悦的人,他生活过得十分清苦。
他父亲在他年幼时便过世了,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借着打临时工的机会勉强养活了自己和有些年纪的母亲。
孙悦身穿破旧的衣服,在青苔斑斑墙边捡来的破旧杂碎上画一抹新颜色,他视这些东西为拼图拼凑起来的宝物,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只属于有钱人。
一天,孙悦听说了一件事,据传说有位高僧手执圣杯,每当有穷人求他许愿时,他便将杯中液体倒成物品,赐给那穷人。
于是孙悦来到寺庙,向高僧许愿,他恳求带他出去旅行,看一眼外面世界的美好与残酷。
高僧爽快地应允了孙悦的愿望,并给了他一瓶圣水,说只要到达下一座寺庙,他就能得到宝贵的赠品。
于是,孙悦开始他漫长而艰苦的旅程,他在路上和无数的穷人相遇,见到了穷苦的家庭、生病的老人和无声呐喊的孩子,这些无助的困境严重打击他的心灵。
他决定将自己的愿望改变,希望高僧能为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们送来援助和希望。
孙悦终于来到了下一座寺庙,高僧给了他一点圣水和一份红酒,对他说:“凭着你内心的善意和诚实,我敢肯定你能将你手中的这些物品变成你想要的东西。
”孙悦回到家乡,他开始把自己的愿望贡献给他所见到的和周围的人,他将这份人情意味深长地打入他的心里,这份善心带给了他未来的幸福和美好生活,成为他的绿洲和富足。
他将高僧赐给他的红酒泼洒在自己破旧的衣服上,他清楚地知道,他会把自己衣服上的这个小小的印记换来温暖和爱。
孙悦开始修身养性,遇见了他的真命天女,更因此结成了美满的家庭和美好的人生。
至此,他终于摆脱了“划粥割齑”的生活,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划粥割齑,或许永远无法真正摆脱生命永远的贫困,但是我们可以拼凑我们自己的美好生活,我们可以戒碎芒种,努力奋斗,体验自己的美好生活,无论是通过哪种途径,它总是值得追寻、值得珍惜的。
断齑画粥成语故事意思典故出处拼音造句
断齑画粥成语故事意思典故出处拼音造句
成语典故断齑画粥
成语拼音duàn jī huà zhōu
成语解释断:断开;齑:捣碎的姜、蒜、辣椒等腌菜;画:同“划”,划分,计划。
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
形容生活清苦
成语故事或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
成语造句《书言故事·苦学·断齑画粥》:“贫而力学,~。
”
近义词节衣缩食反义词挥霍无度、挥金如土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断齑画粥_断齑画粥的意思_成语词典
断齑画粥
拼
音
duàn jī huà zhōu简拼djhz
近
义
词
节衣缩食反义词挥霍无度、挥金如土
感
情
色
彩
褒义词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
语
解
释
断:切断;齑:酱菜或腌菜之类。
指食物粗简微薄。
形容贫苦力学。
成
语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
成
语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
子
贫而力学,断齑画粥。
《书言故事·苦学·断齑画粥》英
文
翻
译
eat sparingly because of poverty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范仲淹小时家贫,他只好住在庙里读书,昼夜不息,每日生活十分清苦,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一切为四,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经过苦读终于被录取为官员,他的至理名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断齑画粥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出处
断齑画粥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出处成语名称:断齑画粥成语读音:duàn jī huà zhōu成语解释:断:切断;齑:酱菜或腌菜之类。
指食物粗简微薄。
形容贫苦力学。
断齑画粥的故事成语出处:宋·释文莹《湘山野录》:“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
”成语造句:即使过着断齑画粥的日子,也不能失去民族气节。
近义词:节衣缩食反义词:挥霍无度、挥金如土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生活贫困成语繁体:斷韲畫粥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形式:ABCD式的成语断齑画粥成语接龙:粥少僧多比喻东西少而人多,不够分配。
粥粥无能粥粥:柔弱无能的样子。
形容谦卑、柔弱而没有能力。
舟中敌国同船的人都成的敌人。
比喻大家反对,十分孤立。
周而不比周:亲和、调合;比:勾结。
关系密切,但不勾结。
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
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圈;复:又,再。
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周郎顾曲原指周瑜业于音乐。
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周情孔思周公、孔子的思想感情。
封建社会奉之为思想情操的楷模、典范。
诪张为幻诪张:欺诳。
以欺骗迷惑别人。
粥少僧多比喻东西少而人多,不够分配。
粥粥无能粥粥:柔弱无能的样子。
形容谦卑、柔弱而没有能力。
周公吐哺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周规折矩本指行礼时步趋合乎规矩。
后引申为拘泥于成法、准则。
周急继乏周:接济。
继:帮助。
救济帮助有急难和贫乏的人。
亦作“周急济贫”、“周贫济老”。
周穷恤匮接济、救助鳏寡孤独及其它贫困的人。
周游列国周游:全都走到,游遍。
原指孔丘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当时的许多国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
后指走遍各地。
舟车劳顿舟车:船与车,泛指一切水陆交通工具。
劳顿:劳累疲倦。
形容旅途疲劳困顿。
舟水之喻舟:船。
对船和水的比喻,即水可以载舟,也可覆舟。
老百姓可以帮助君王建立朝廷,也可以起来反抗推翻朝廷。
经典成语故事_划粥断齑
经典成语故事_划粥断齑划粥断齑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生活清苦,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成语。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经典成语故事_划粥断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范仲淹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青天大老爷包拯同朝)。
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
此后,家境日益衰落。
有天,小范仲淹砍柴回家的路上,看见一群小朋友们拿着书高高兴兴地跑进学堂,很是羡慕。
回到家后,懂事的范仲淹知道家里穷,母亲没钱供他读书,便问母亲:“有没有不要钱的学堂啊?”因为他实在是太想读书了!母亲建议他住到醴(lǐ)泉寺里,帮着做些事情,顺便跟寺里那个很有学问的住持学习读书写字。
范仲淹来到醴泉寺,住持告诉他:“天下能成大事的人,只有刻苦勤奋这一条路可以走,没有其他的奥秘。
”他时刻牢记这些话,白天烧饭时也不忘读书。
晚上,就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常常读书到深夜。
有时太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由于寺庙里也没有多余的粮食,范仲淹就将饭由一天三顿减为两顿。
说是饭,其实就是稀粥罢了。
即使这样,他也丝毫不觉得苦,常常用“君子食不求饱,居不求安,所谓好学者也。
”这句话来勉励自己,还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当成座右铭,磨练自己吃苦的意志。
后来,他为了节省粮食,居然晚上把稀饭凝成冻,第二天早晨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没有菜,就弄一些腌(yān)菜吃。
这就是“划粥断齑(jī)”。
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依旧专心读书学习。
他勤奋好学的精神感动了寺院的住持,住持就推荐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高兴极了。
到了学舍,他依旧吃冰粥腌菜,抓紧时间读书写字。
当地一个富家公子看到这些后,十分感动,便从家里给他送来了好菜好饭,范仲淹表示感谢,收下了饭菜。
几天后,这个富家公子又来看范仲淹,却发现自己送给他的饭菜还放在那里,都已经坏了,很是惊讶。
范仲淹解释说:“您赠我好饭菜,实在感激不尽,但我平时吃稀粥惯了,并不觉得有多苦。
划粥割齑讲的是什么的故事
划粥割齑讲的是什么的故事划粥割齑(jī)说的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刻苦求学的故事。
意思是等粥冻结后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形容十分刻苦。
划粥割齑范仲淹在南都学舍读书时,煮粟米百二升,作成浓粥一器,经过一宿就凝结了;用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切断数十茎葱蒜来吃它当饭。
南都留守有个儿子也在学,回去告他父亲度,以公家厨房里的美好食物送给范仲淹,范放在那里不理会,后来那些食物全都怀掉了。
留守的儿子说:“我父亲听说版您清苦,送来一些食物,可是您都不下筷子,是不是要把它牵扯成为一项罪状呢?”范抱歉说:“我不是不感谢你父亲的厚意,而是食粥习惯很久了,一下子突然享受这么丰盛的肴馔,以后还哪能吃这种冷粥呢!”原文范文正公读书南都学社,煮粟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虀数十茎小啖之。
留守有子居学,归告其父,以公厨室馈,公置之,既而悉已败矣。
留守子曰:“大人闻公清若,遗以食物而不下筯,得非以相浼为罪乎?”公谢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啖此粥也!”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
仁宗时,担任右司谏。
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
庆历三年(1043年)富弼、韩琦等人参与“庆历新政”。
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
历时仅一年。
后因为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邓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间,设立义庄,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谥文正。
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划粥割齑,寒山求学
划粥割齑,寒山求学
划粥割齑
范仲淹在南都学舍读书时,煮粟米百二升,作成浓粥一器,经过一宿就凝结了;用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切断数十茎葱蒜来吃它当饭。
南都留守有个儿子也在学,回去告他父亲度,以公家厨房里的美好食物送给范仲淹,范放在那里不理会,后来那些食物全都怀掉了。
留守的儿子说:“我父亲听说版您清苦,送来一些食物,可是您都不下筷子,是不是要把它牵扯成为一项罪状呢?”范抱歉说:“我不是不感谢你父亲的厚意,而是食粥习惯很久了,一下子突然享受这么丰盛的肴馔,以后还哪能吃这种冷粥呢!”
原文:
范文正公读书南都学社,煮粟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整数十茎小啖之。
留守有子居学,归告其父,以公厨室馈,公置之,既而悉已败矣。
留守子曰:“大人闻公清若,遗以食物而不下筋,得非以相愧为罪乎?”公谢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啖此粥也!”
寒山求学
寒山,自号“寒山子”,生活的年代基本上与开元盛世相重合,一个国富民强的时代。
他本是富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落选,前程黯淡、亲友背离,万般无奈之下遁入空门、浪游天下,想是看透世间人
情冷漠。
也许出家后的寒山,已经不在乎功名利禄,更别说后世人对他的评价。
但这一千多年来,寒山的身价一直在涨。
唐代小说中他以仙人道士出现,宋代以文殊再世,到了清代与好友拾得并称为和合二仙。
到了近代,在五四运动时期,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中将寒山、王梵志、王绩三人并列为唐代的三位白话大诗人,由此,寒山进一步得到国人的青睐。
河南历史文化博览成语典故篇《划粥断齑》
河南历史文化博览成语典故篇《划粥断齑》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贫苦力学。
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
范仲淹“少有志操”,很早便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壮志。
据宋赵善臻《自警篇》描述: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相位乎?”不许。
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
”亦不许。
既而又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之志也。
”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记载:“公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慷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
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
北宋改革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
范仲淹苦读及第,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后范仲淹等人发起“庆历新政”受挫,他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扶疾上任颍州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
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本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创作单位)所有。
平台转载仅供宗亲参考学习之用!龚延明编著《宋代登科总录》第1册311-312页是这样记载的。
部分内容有删减。
大中祥符八年乙卯(1015)范仲淹。
字希文。
苏州吴县人。
以'朱说’名登大中祥符八年进士第,初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历仕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终资政殿学士、知颍州。
谥文正。
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二八《进士题名》:“大中祥符八年蔡齐榜范仲淹,参知政事。
”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一二富弼撰《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皇祐四年夏五月二十日甲子,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范公疾薨于徐……谥文正……公之先始居河内……自尔遂为吴人……公讳仲淹,字希文……公少举进士,祥符八年中第,调广徳军司理掾……召公为枢密副使……是秋,改参知政事……加礼部侍郎……又请颍,肩舁至彭门,遂不起。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划粥割齑_80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划粥割齑_800字划粥割齑是一个成语,传说有个人会划粥割齑,意思是指一个人非常精细和细致,做事非常小心谨慎。
在古代,有一个年轻人叫李富,他非常有才华,聪明而勤奋。
他家里虽然贫穷,但他一直都非常努力地学习,希望自己能改变命运。
李富擅长画画,他精心地制作了一幅精美的画作送给了当地地主。
地主看到这幅画非常喜欢,感动得赞叹不已。
他觉得这个年轻人非常有潜力和才华,于是决定帮助他一把。
地主把李富接到自己家里,给他安排了一份很好的工作。
这个工作是负责给地主家煮粥做饭。
虽然这个工作看上去贬低了一些,但李富并没有丝毫的抱怨,反而非常珍惜这份机会,他觉得只要自己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和能力,总有一天会迎来更好的机遇。
李富对待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他每天把粥煮得非常好,饭菜做得十分精致。
地主非常满意,觉得李富实在太能干了。
于是,地主决定考验一下李富,看他的粥是否真的做得如此好。
地主让人用齑米和大米一起煮粥,然后交给李富,看他如何应对。
李富接到这个任务后,非常紧张和焦虑。
毕竟,对于一个煮粥做饭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
他知道,如果他不能把粥煮得完美无缺,地主就会因此对他失去信心,他也就没有机会再向上发展了。
李富仔细地思考了一下,觉得应该先把大米和齑米分开煮,这样可以确保齑米的熟度。
于是,他先把大米煮熟,然后把它放在一边。
接着,他又把齑米和水放在一起,小心翼翼地煮。
煮粥的时候,他精益求精,时刻关注着火候和时间。
他把两者融合在一起,做出了一碗完美的粥。
地主尝了一口这碗粥,觉得这是他吃过最好吃的粥,真的好像划过齑米一样,细腻而滑口。
他非常高兴,决定继续提携李富。
他觉得,李富不仅在画画上有才华,在烹饪方面也非常出色。
于是,他把李富提拔成了自己的私人厨师,并且给他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李富越来越受到地主的赏识和重用,他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他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努力。
他感激地主的帮助,但他更明白,只有自己不断努力,才能够更好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成语故事】断齑画粥
【成语故事】断齑画粥古时候有一位名叫曹操的人,他是东汉末年的将领和政治家,被後世视为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
在一次战斗中,他的军队被敌军围困在了邺城。
那时,曹军的食物已经所剩无几,士兵们被迫只能吃一种非常粗糙的食物“齑”,还要用水搅拌成粥状才能食用。
这种食物虽然营养丰富,但是口感相对较差,很多人都不愿意吃。
曹操为了鼓励士兵们,曾经亲自用笔在食物上写下了“饥不至此也”的字样,以激发士兵们的斗志。
时间一天天过去,战斗没有结束的迹象,曹军的食物越来越少。
曹操为了平息士兵们的抱怨和不满,决定亲自给士兵们示范如何用有限的食物做出美味。
他拿起一勺齑,慢慢地在一个锅里加入适量的水,然后用火煮了起来。
曹操一边煮着齑粥,一边耐心地给士兵们讲解煮粥的技巧和方法。
他说:“我们现在的情况很艰难,但是我们不能灰心丧气,只要我们团结一心,相互帮助,就一定能够度过难关。
”只见锅里的齑粥渐渐煮沸,刚开始的时候,粥里的齑还是非常稀疏的,没有什么味道。
但是曹操没有灰心,他继续搅拌着,把齑粥煮得更加浓稠。
慢慢地,齑的香味传了出来,士兵们闻着香味,纷纷涌过来。
曹操把煮好的齑粥分给士兵们,大家吃着吃着,都觉得这样的齑粥比之前的好吃多了。
士兵们被曹操的毅力和智慧所感动,纷纷赞叹他的厨艺之道,并表示会坚持下去,不再抱怨。
听说曹军的食物问题得到了解决,敌军也不甘示弱,他们再次攻打邺城。
曹操带领士兵们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防守战斗。
经过几个小时的苦战,曹军终于成功击退了敌人,保存了邺城。
这场胜利让曹军士气大振,士兵们对曹操产生了更深的敬佩之情。
后来,人们就用“断齑画粥”来形容曹操这种能够善用有限资源解决困难的智慧和毅力。
这个成语也成了用来赞美那些在困境中能够冷静思考,找到解决问题办法的人的词语。
断齑画粥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在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懂得善用有限的资源,遵循情况的变化,灵活应对。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总会找到解决困境的办法。
而且在团队合作中,相互帮助和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成语里的苏州——“断齑画粥”
成语里的苏州——“断齑画粥”断齑画粥释义:断,断开;齑【jī】,捣碎的姜、蒜等腌菜;画,同“划”,划开。
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生活清苦。
也作“断齑块粥”“划粥割齑”。
人物:北宋范仲淹出处:北宋魏泰《东轩笔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州一带),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之后。
唐朝晚期,中原兵乱,范仲淹高祖到江南任职,迁居吴县(今江苏苏州)。
五代十国时期,范仲淹曾祖、祖父、父亲均在吴越为官。
范仲淹出身官宦世家,怎么需要“断齑画粥”,生活如此贫苦呢?吴越降宋后,范仲淹的父亲范墉任武宁军(今江苏徐州)节度掌书记。
范仲淹出生在节度掌书记官舍。
范仲淹出生的第二年,父亲范墉病逝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带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人朱文翰。
范仲淹也改姓朱,取名朱说。
据《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长大后的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
昼夜苦读,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冷水浇脸;食物不充足,就用稀粥充饥。
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却不觉得清苦。
这就是“断齑画粥”在正史中的记载了。
北宋魏泰专记朝野轶事的《东轩笔录》对范仲淹年少刻苦求学的经历加以演绎,就有了“断齑画粥”这一典故。
数年寒窗苦读之后,范仲淹得中进士,步入仕途,曾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推行庆历新政,用毕生经历诠释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宋史·范仲淹传》评论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
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
”年少时断齑画粥、刻苦求学的范仲淹,从政后心系民生疾苦。
断齑画粥原文及翻译范文
断齑画粥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duàn jī huà zhōu,解释是形容虽贫苦但努力学习。
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断齑画粥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断齑画粥原文及翻译【故事】北宋时期,范仲淹小时家贫,他只好住在庙里读书,昼夜不息,每日生活十分清苦,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一切为四,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经过苦读终于被录取为官员,他的至理名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断齑画粥原文及翻译文言文翻译“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生活清苦,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成语。
“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
”“齑”有时也写做“虀”,音“ji”,原意是细碎的菜末。
最早出现在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书中。
【解释】断切断;齑酱菜或腌菜之类。
指食物粗简微薄。
形容贫苦力学。
断齑画粥原文及翻译范仲淹断齑画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出自《周易》乾卦文言。
健是刚健的意思,天刚健,所以阴阳交合,万物生长,四季变化相推。
君子看到这种情况,就要效法天,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字面意思是强大自己必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深层次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处境即使再糟糕,但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可以成就一个强大的自己,若想强大自己,必须坚持,不放弃努力。
北宋僧人释文莹的《湘山野录》中曾记载过一则名为“断齑画粥”的典故范仲淹少年求学的时候,因家境贫寒,常常食不果腹。
他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后,范仲淹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一位家境优渥,和他相交甚笃的同窗,见其生活困顿,便让家人送饭时多捎上一份,准备赠与范仲淹。
范仲淹虽然十分感激,但他却再三谢绝道“我多年吃粥已经习惯了,如果骤然吃上你送来的美味佳肴,以后粥就再也吃不下了,那怎么能行呢你的好意我心领了。
断齑画粥原文翻译及典籍典故
断齑画粥原文翻译及典籍典故
断齑画粥,汉语成语,拼音duàn jī huà zhōu,形容虽贫苦但努力学习。
断齑画粥原文: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
断齑画粥原文
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
断齑画粥翻译
范仲淹小时家贫,在长白山的庙宇里读书学习。
每日生活十分清苦,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一切为四,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断齑画粥典籍
〔宋〕释文莹《湘山野录》: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
《书言故事·苦学·断齑画粥》:贫而力学,断齑画粥。
〔宋〕魏泰《东轩笔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断齑画粥典故
北宋时期,范仲淹小时家贫,只好住在庙里读书,昼夜不息,每日生活十分清苦,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一切为四,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经过苦读终于被录取为官员,他的至理名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划粥割齑_80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划粥割齑_800字划粥割齑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国王非常爱吃粥,每天都要吃上一碗美味的粥。
国王的厨师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口味,每天都绞尽脑汁地煮粥。
国王却对粥的味道越来越不满意,觉得没有新意。
一天,国王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希望厨师们能够创造出一碗别具风味的粥来。
于是,国王将厨师们都召集到了宫殿中。
国王对厨师们说:“你们都是我国最优秀的厨师,我希望你们能够创造出一碗独特的粥,让我吃上一次别样的美食。
”厨师们听后,不约而同地露出了疑惑的表情。
他们之间相互看着,不知该如何下手。
就在厨师们陷入困惑之时,一位叫齑的厨师走了出来,他自告奋勇地说:“陛下,我有一个创意,不知是否可行。
”国王对齑说:“你说说看,我想听听你的主意。
”齑微微一笑,接着说道:“陛下,我打算将粥划成两半,一半做成咸粥,一半做成甜粥,这样就能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口味。
而且,咸粥和甜粥都是国王钟爱的食物,这样您就能享受到两种美味的粥了。
”国王听后,觉得这个主意非常好,于是便同意了齑的提议,并让他立即去调制这碗特殊的粥。
齑按照国王所说的做法,将粥分成了两半,一半加入了咸味的佐料,做成了咸粥;另一半则加入了甜味的佐料,做成了甜粥。
国王品尝这碗别具风味的粥后,非常满意,并赞扬齑是一个聪明而有才华的厨师。
从那以后,划粥割齑这个成语便流传了下来。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在困境中能够出奇制胜,以巧妙的方法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通过创新、巧思和变通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善于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只有勇于创新、善于变通,才能在逆境中获得成功。
【语文知识点】划粥割齑的故事及成语意思
【语文知识点】划粥割齑的故事及成语意思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
著名的《岳阳楼记》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深为后人喜爱,广为传诵。
他在担任陕西西路安抚使期间,指挥过多次战役,成功抵御了外族的入侵,使当地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
西夏的军官互相告诫说: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
话里对范仲淹充满敬畏之心、这在北宋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范仲淹之所以有这样杰出的才能,与他在青少年时期的刻苦努力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早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日后的丰硕果实。
范仲淹的祖籍原来是陕西影州,迁到江苏吴县是后来的事情。
他不到3岁时,父亲因病故去。
他随着母亲改嫁到朱家。
十几岁时,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应天府书院,拜当时著名学者感同文为师,学习经邦治国的知识,立志报国为民。
在应天府书院期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划粥割齑),当作一天的饭食。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他的同窗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的伙食非常糟糕,于心不忍,便拿出钱来,让范仲淹改善一下伙食,范仲淹很委婉但十分坚决地推辞了。
他的朋友没办法,第二天送来许多美味佳肴,范仲淹这次接受了。
过了几天,他的朋友又来拜访范仲淹。
他吃惊地发现,他上次送来的鸡、鱼之类的佳肴都变质发霉了,范仲淹连一筷子都没动。
他的朋友有些不高兴地说:希文兄,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吃的东西你都不肯接受,岂不让朋友太伤心了!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
我担心自己吃了鱼肉之后,咽不下去粥和咸菜。
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你千万别生气。
朋友听了范仲淹的话,更加佩服他的人品高尚。
一次,有人问起范仲淹的志向,范仲淹说:不是当个好医生,就是当个好宰相。
好医生为人治病,好宰相治理国家。
这种不为个人升官发财而读书的伟大抱负,让周围的人非常敬佩。
后来,范仲淹当了参知政事,提出许多利民富国的措施,实现了自己当年的志向,成为一代名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划粥断齑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导语:另作:断齑画粥( duàn jī huà zhōu ) 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另作:断齑画粥( duàn jī huà zhōu ) 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 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生活清苦,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成语。
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身世坎坷,吃尽许多苦头,饱尝过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谢氏以孟母自励,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颜回自律,发愤成才。
举凡古代刻苦攻读学有所成的故事,母亲和继父都对范仲淹一一讲过。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
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
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
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
”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
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
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
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
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
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
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