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禅在王维山水诗中的体现

合集下载

论禅与王维的山水诗

论禅与王维的山水诗

论禅与王维的山水诗袁冲内容摘要:王维的山水诗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史上的重要地位,他诗中的山水景物表现,既构成了一种“禅”的状态,也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无论从哲学境界还是艺术境界而言,都达到了一个极灿烂极澄明的层次。

而他早期的诗歌大都情调昂扬,气概豪迈。

缘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是和他将禅融入诗中,把禅宗理论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有关。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以禅入诗在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在中国诗史上,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早年有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写了许多关于边塞、游侠的诗,大都情调昂扬,气概豪迈①。

如《使至塞上》云:“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此诗以英雄豪迈之气融贯于出色的景物描写之中,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

但真正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并不是这种英气豪迈的诗,而是他饱含禅味的山水诗。

而他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把禅学理论作为自己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有关的,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笔者就禅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禅与诗的结合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禅宗思想与山水诗的创作唐代文士普遍崇佛,几乎所有名件经传或名不见经传的文人.士大夫都于佛教尤其是禅有着密切的联系,崇佛唐代社会的风气。

唐诗与佛教之间的渊源就更为深刻了,名诗人礼佛是平常不过的事情,其诗风﹑诗理也浸透了佛的气息②。

的诗人王维,字摩诘,他的名字就是取自佛教的维摩诘居士。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称王维为“诗佛”,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清代王渔洋说,王维的山水诗“字字入禅,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也就是说,王维的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传出了禅的意蕴。

试论王维诗歌孤寂意境中的禅蕴

试论王维诗歌孤寂意境中的禅蕴

制毒龙 ”写傍 晚所见香积寺 的景色和作者 的联想 ,面对清 生道 心 者 乎 ? ”
澈 的潭 水 , 联 想 到 寺 中修 禅 的 僧 人 ,这 里 弓用 了 一 个 佛 家 I 总 之 , 时 喻 “ 下 文 宗 ” 、 “ 步 当 代 ” 的 大 诗 人 天 独
的 典 故 : 西 方 水 潭 中 , 曾有 毒 龙 藏 身 ,不 断危 害 人 类 ,后 王 维 , 以他 的才 气 、 学 识 、热 情 和 造 诣 给 后 世 留下 了经 久
寒暑 ,世人 既不知道它 的存在 ,它也不知道人世 的变迁 。
作 , 这 不 容 忽 视 。对 于 这 一 点 我 们 要 格 外 加 以注 意 和 客 观
落 花啼鸟 ,人世 纷纭,在王维看来 都是空虚 。王维 山水诗 批 判 , 这 样 才 能 更 加 全 面 地 评 价 王 维 诗 歌 作 品 的 思 想 内容 中的 “ 禅意 ”,还可 以从 《 鹿柴 》 “ 山不见人 ,但 闻人 和艺术价值 。 空 语 响 。返景入深 林,复照青苔上 ”看 出 。 《 竹里馆 》通 过
纵观 唐代诗坛 ,王维堪称 是一位独 具风格 的诗 人,他 是 山水 田园诗 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 山水 诗因清幽 淡远、空 寂超旷而具有 “ 不着一字,尽得 风流 ” 的妙处和 “ 言外之 意 ,味外之 旨”的韵味 ,他 的成就在于 把禅学理 念演化 为
自己 诗 歌 的创 作 指 导 思 想 , 构 成 了 空 灵 流 动 的诗 歌 意 境 。 在 他 生 前 ,人 们 就 认 为 他 是 “ 当代 诗 匠 ,又 精 禅 理 ” ,死
“ 悟 寂 为 乐 ,此 生 闲 有 余 ” ; 强 调 “ 境 无 心 ” 、 “ 一 对 无 望 为 本 ” , 也 就 是对 一 切 境 遇 不 生 忧 喜 悲 乐 之 情 , 以 一 尘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导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很多人心中的思念,这是很多人心中的记忆,王维用他诗意般的笔记录了美好的山水,美好的思念,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到唐代,和王维一起体会禅意的净,体会山水的乐趣。

一、禅意萦绕的王维禅宗是中国的文化,她有深刻的佛教特色,并吸收了道家、玄学的思想,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主要内容。

在唐代时期,禅学文化快速发展,诗歌更是达到鼎盛时期,禅和诗结下了不解之缘,以禅入诗成为一代风气,孟浩然、常建等诗人都在这方面的造诣都颇深,诗作中的禅意都颇深,但王维将禅宗融入诗中的境界是其他人所不及的,其诗可称“字字入禅、句句含禅”他将禅学的淡、远、空、寂等思想渗入其诗,处处体现“静美、澄旷、寂悦”的禅意,王维曾写下“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禅韵盎然。

王维的很多诗中都透露出诗人内心那种随缘尽化、心气容和的人生态度;平淡空澈、任运无心的情感心态;静寂宁澹、神与物游的处事与观物方式。

好禅意萦绕的王维,好美的诗词歌赋,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禅意的世界,心灵似乎都得到了净化。

禅意对其诗歌影响甚为深远,他达到了诗禅合一的境界。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此诗不见半字说禅,不见一丝禅意,但当整首诗营造的意境一出却自然将禅意带出,表面上根本无意表现为禅悟、禅机,绝不刻意说禅,禅意不在字面上,而在境界中,也就是所谓的“绕路说禅”的阐释方法。

如他的《饭覆釜山僧》一诗所言文中不着禅字,但其精神意趣则是最透彻的禅,诗人已把对尘俗生活的认识和体悟提高到了“圣境”。

王维不止在诗中体现禅意,更是将禅的境界理解达到了顶峰,“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薄暮日已薄,禅寂日以固”。

细细读来,禅意尽显,绝美的意境、寂寥的感觉都将王维身上的禅风禅骨表现的益发深刻,直抵人心。

二、美不胜收的山水画王维的禅直接影响王维的作品,不论是诗歌还是画作,禅意都融入其中,他的诗如画卷,铺陈开来给人的感觉是空灵、是淡远的美不胜收。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山水诗以其深沉的佛理禅境之美而广受中国文人的赞誉。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诠释。

王维以深邃的思考和超越凡尘的意境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通过描绘山川河流、树木花草等元素,传达了佛理禅境的宁静、空灵和超脱。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山紫花红两岸绿,半江青,半江红。

”这里的山、水和花草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呈现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意境,使人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平和与静谧。

王维在诗中常常运用“物我两忘”的意境,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佛理禅境的“无我”和超越。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山寺钟鸣昼不息,渔舟唱晚响空中。

”这里的山寺钟声和渔舟的歌声都表现出人与自然的融合,消除了人与物之间的界限,使人们能够超越私欲和功名利禄的困扰,进入佛理禅境中的宁静与空灵。

王维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中的细微之处来表达佛理禅境的微妙和神秘。

例如他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无限探索,以及佛理禅境中的无垠和超越。

他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引导人们超脱日常的烦恼和纷扰,进入佛理禅境中的宁静和解脱。

王维的山水诗中常常融入了对时间的深思和对生命的思考,体现出佛理禅境中的对于生命的平和和超然。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日本春山陌上开,青塔晨钟忽可闻。

”这里的“日本春山”和“青塔晨钟”都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而王维在这种变化中找到了一种超脱和平和的境界,使人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淡然和超越。

王维的山水诗中融入了深刻的佛理禅境之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对自然的思考和探索,以及融入对于时间和生命的思考,呈现出了一幅幅宁静、超脱和美丽的山水画卷,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平和与解脱。

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

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

年第期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重庆市开州区实验中学邹小千我们认为,探寻王维山水田园诗中隐寓着的禅意(或禅趣),应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

首先,应该从这类诗歌所构成的意象、意境出发,抓住诗歌体现出的“寂、远、空”这三个关键词,才能探骊得珠。

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我们认为,王维追赏自然风光的雅兴和超然出尘的情致,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诗人在归隐山林后、在探寻山水胜景中,悠然自得:兴来则独往游赏,兴犹未尽则忘记归家。

就像云飞流水那样,无思无虑,无牵无挂,一切任其自然;就如醍醐灌顶一般,豁然开朗,心智顿开,全都有了人生的启迪、无穷的乐趣。

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里蕴含的道家文化更是耐人寻味:水穷尽处,自然就是深山空静无人处,人无意而至此,可谓思与境谐,神会于物。

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直觉印象,那无心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

这就是融合了“空”趣的“远”那种道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境界。

这种生活态度、作风,就是禅家所宣扬的“随缘任运”的“寂、远”。

而中国山水诗(包括山水画)都追求“寂、远”的境界。

这个“寂”不是没有一点儿声音,不是物理的静,而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

这个“寂”就是澄怀净虑的状态,进入这样的状态,才能“临照万物”,才能见“事物之本然”。

这个“远”就是恢廓精神器局,进入一种超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

庄子《逍遥游》中的核心概念“游”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实现精神的“远”,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远游之境,开启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之意境。

其次,诗人王维并没有谈禅,但在景物描写或日常生活的吟咏之中流露出禅的意味,也就是把禅意融化在笔墨之中。

《辋川绝句》中的《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诗中的“空”这种“寂静”的境界就是显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诗在盛唐诗坛的地位,诗与禅之融合,即“以禅入诗”,在诗境上开拓了新境界;他的诗一字一句皆出常境,以禅理表现出其妙悟之禅境,这皆是王维诗的极大成就。

苏东坡曾评王维诗画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以画家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力把自己独特的感受溶入山水诗中。

正如其名画“雪中芭蕉图”一样,他的许多山水诗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外衣下,通过某种思辩形式寄托着作者的禅学寓意,表现了作者的宗教世界观。

下面笔者仅就佛学对王维思想的影响以及王维的以禅入诗来简析一下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一、王维的以禅入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佛教哲学思想正渗入山水诗的形象里,要到公元八世纪的盛唐时代,唐代诗人以禅理入诗大有其人,然而直至王维,他将禅学与诗学真正融合,入神入化,后人概括为“以禅入诗“,这开拓了山水诗的新境界,是王维对诗坛的巨大贡献,也是王维诗的极大成就。

正因为此,王维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佛”。

李梦阳《空同子》说:“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这实在是会心之言。

什么是“僧”诗呢?例如: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这些就是“僧诗”,它仅仅是纯粹宣扬教义理的诗句。

而王维的一些山水诗,或写田园山水,或写花鸟树木,或吟闲适,或咏渔钓,把自己心领神会的禅语包括在具有美学意义的象征性自然图景中,既含蓄隽永、神韵超然,又平淡自然、深入人心。

我们不妨再看看王维的《鹿柴》,此诗可谓“字字入禅”: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清人沈德潜说:“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

这里的“空”是佛教常用的一个概念,指世界的虚元。

“返照”是禅语这一过程的形象性术语,即依靠启发,让求道者自己领悟,如日光之返照。

王维并非直接说明佛家谛义,而将此理隐含在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以使其诗有着“缘物而语”、“与物同化”的悠悠神韵。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袁付斌内容提要: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他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具有极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从王维诗的禅意的生成、禅意在诗中的体现和禅诗的审美等方面来探讨王维山水诗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一、禅意的生成1、家庭环境的熏染。

王维在《赞佛文》中称自己‚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

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能,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

又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

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其母崔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发修行,并因同乡的关系,师事一代名僧大照(《宋高僧传》记为大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大照禅师名普寂,是禅宗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神秀圆寂后,‚天下好释者咸师事之‛,唐中宗还特地下制‚令普寂代神秀统其法众‛,于是名望更高,‚王公士庶竞来礼谒‛,成为当时的佛教首领),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这对事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禅意浅析

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禅意浅析

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禅意浅析一、禅意与山水田园诗关系浅谈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人们长期文化的产物和结晶,而禅宗是佛教进入中国后,与中国实际进行融合后而产生的一种佛教宗派,是中国化佛教的产物,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文化。

从本质进行分析“禅”属于中国文化,它是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禅”指的是“思惟修”、“静虑”,是印度很多教派进行修习的一种方法,在佛家体系的形成与传播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小乘佛教把“禅”定义为四种不同的阶段,并且将其简称为“四禅”,也就是说在进行修行的过程中修行人是要经历四个阶段的,这四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状态和要求,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够真正的理解禅意。

第一禅是“离生喜乐”,在第一禅中主要是修习“离欲定”,指的是人们要学习摆脱种种欲望对自己的影响;二禅“定生喜乐”,主要修“定功”,指的是在修习的过程中人们要摆脱用语言思维对象的方法;三禅“离喜妙乐”,指的是在修习的过程中人们要摆脱欢喜的心情,要做到不喜不悲的境界;四禅是“舍念清净”,主要指的是要除掉“乐”的观念,将“苦”和“乐”看成是两种同等的状态,不应该将其看作是对立面,修习者要进入到清净寂灭的境界。

《诗经》可以说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对于山水的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老庄的影响下我们开始发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开始将这种朴素之美应用到诗词的创作过程中。

中国文化在发展沉淀的过程中深受儒家思想道德影响,“天人合一”教导着中国人要和大自然保持一种“和”的状态。

由于文人墨客本身就有着浪漫情怀,因此他们通常放浪山水、寄情山水,与大自然不分彼此,亲密无间。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田园诗开始成为了一种诗体。

它被定义为通过描写山水田园而寄遇诗人情感的一种抒情诗。

在我国古代,禅与诗一直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曾经有诗句这样描述——“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古人常说不懂得禅就没有资格去评论诗,可见诗与禅关系之紧密。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王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空灵之美、神韵缥缈和空明的境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把禅宗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具有独特风格。

王维(701-762),字摩诘,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作为中国士大夫文人的代表人物,王维与佛教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一生与佛教都有着特殊而又紧密的联系。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他的诗文里谈佛经、谈禅理,可谓是屡见不鲜。

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诗”,使诗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以至在他生前,好友苑盛《酬王维序》就认为其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观王(维)裴(迪)《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显然,不论是说王维“以佛入诗”,还是说其“以禅入诗”,都强调了王维诗歌与佛教禅理间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为此很多研究者都倾向于穿透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寂”、“静”等特质层面解读其蕴涵于其中之禅意。

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够很自由地表现禅的意境,决定性的原因在于诗与禅的价值取向、情感特征、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巧妙联系。

本文尝试突破前人的审美视角,拟从王维对山水诗构思设计、描写手法、艺术表达三个层面的细腻特质捕捉沉淀于其中的禅意、禅理、禅趣。

一、构思设计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禅宗信奉“梵我合一”,“我心就是一切”的世界观。

在直觉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中“我”与自然溶为了一体,区别与界限消失了,“我”的情感、“本心”注入到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中,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也成为“我”,表现“我”的心境与思想。

论禅宗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的影响

论禅宗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的影响

园诗派的杰 出代表 。 本文即拟就 禅学 对王 维 山水 田 园诗意 境 的影 响 , 谈 几 点 自己 的 看法 。
中 国 山水 田 园 诗 的 发展 , 主 要 是 围 绕 “ 意 ”和 “ 境 ”两者 间的 关系而发 展的 。 在诗 歌 中 描 写 山 水 , 《诗 经 》、 《楚 辞 》已 经 出 现 , 象 《诗 经 》中的 “ 昔 我 往 矣 , 杨柳 依 依 ∃ 今我 来 思 , 雨 雪 霏 霏 ” , 以及 《楚 辞 》中 的 “妈 媚 兮 秋风 , 洞 庭波 兮 木 叶下 。 ”不 失为 很 好 的 描 绘风景 的名句 。 然而 , 它们在 诗歌 中只是 处 于从属 的地 位 , 它 们的存在 只为 托物 起 兴 服务 , 还 没有 作 为独 立 的审美 对 象 进 入 人 们的审 美意识 。 魏晋 时期 , 玄学 兴起 , 文 人 们寄情 于 山水 , 然 而 , 他 们 只是 重 视 山 水 外 形 下所 蕴 含 的玄理 , 山水 仅 只 是 玄 理 的外 现 或载体 , 人 们只重其形 , 而未挖掘 山水本 身所 蕴 含 的意 义 。 真正 的 山水派 诗作 , 应 从 谢 灵 运 始 。 由于 政 治上 的失意 , 谢 灵运 醉心
崇梵僧, 素 梵僧 , 秋 归覆釜 春不 还 。 落花 啼 乌纷 纷 乱 , 涧 户 山 窗寂 寂 闲。 峡 里 谁 知 有 人 事 , 郡 中遥 望空 云
再看 王 维的《萍池 》& 春池 深 且广 , 会待径 舟回 。 靡 靡绿 萍合 , 垂杨 扫复平 。
这 里 , 作 者 的精 神世 界 已完 全 净化 、 升 华 , 彻 底 融化 到 具体的 物象 中去 , 仿 佛 只是 自 然 的 原 本 状 态 。 这 是 一 种更高级 不 着 痕迹 的 微妙 复归 和还 原 , 也 是更 高程 度 的“意 ”

妙语禅机意无穷——试论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妙语禅机意无穷——试论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 34 -2023年 第9期一、王维山水诗概述唐代诗人王维(701—761)出生于蒲州(今山西运城),自幼就有书画音乐天赋,善于作诗。

开元十九年(731)状元及第后,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利用空暇与好友修心作诗,悠闲自得。

王维早年仕途顺利,意气风发,壮志满怀,后多次被贬降职,40岁以后隐居礼佛。

任伪职的经历,让其心中饱含家国愤恨,触发爱国明志的创作灵感。

王维的诗歌成就以山水诗最优,体现了他远离尘俗、自然清新的个性。

王维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与山水中寻求寄托,此种心绪充分体现于他的诗歌创作中,因此诗歌中常带有佛教隐喻和禅宗思想。

人们推崇王维的山水诗,不仅因为这些诗作中蕴含颇高的艺术技巧,更因为对其中体现的闲情别致产生了共情。

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禅宗思想,以及人们对其在唐朝诗坛超然地位的肯定,使得后人称王维为“诗佛”。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以禅入诗”,不仅丰富了诗歌所带来的画面感,也提高了诗歌的精神境界。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体现为四点:以“佛”入诗,在诗句字词运用中,大量使用佛学用语;以“佛”化境,利用佛学宁静平和的意境引人入胜;以“佛”添趣,采用佛学入定过程中给人带来的安静愉悦,将佛学中解脱尘俗的怡然自得诠释在诗中;以“佛”增味,诗句中看似简单的渔钓、咏唱,都是富有画面感和禅意的,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安逸,值得人们品读时慢慢回味思考。

二、王维禅佛思想的来源(一)时代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这与佛教禅意中的精神境界兼容互通。

武周时期,佛教得到了极高的肯定,盛唐时期又实行了开明的文化政策,佛教思想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艺术创作也受到佛教审美的深刻影响。

不仅诗歌创作中的音律节奏被赋予大量佛教元素,“无量天尊、有容乃大”的佛学思想更是引导诗歌创作将精神与人文自然审美统一,融合互通、突破界限,展示出盛唐时期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审美趋势,既迎合当时人们的心理期望,亦符合当时艺术创作的美学眼光。

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

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

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有三,尤其是辋川诗中可见这种影响:第一是直接描写诗人参禅的活动的诗。

如:《蓝田石门精舍》:‚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再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见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南宗禅的参禅活动,不是在暮鼓晨钟中苦苦修炼,也无面对青灯古佛,甚至连北禅的习静打坐也一概废弃,而是: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认为禅悟是:‚任性逍遥,随缘放旷‛。

以上两首诗真切地描绘了王维的参禅活动,活动方式虽然不同,均能悟道。

由此可见,王维确实已经掌握了南宗禅的真谛。

第二,直接阐述禅理的诗。

如《戏题盘石》‚可怜盘石临水泉,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泉水激石、垂杨拂杯、春风送花,都在无意之间,‚空哦山无人,水流花开‛,自然万物生灭变换,各随其宜,各得其所,是生动形象的禅理论。

第三,渗透禅趣的诗。

南宗禅强调‚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顺应自然,还归自然便是归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是挂心头,一年都是好时节‛。

因此,野花幽发,谷鸟幽鸣,空林寂寂,松风似秋,均是参禅悟道的最好契机。

王维的禅趣和他特别爱描写那清寂空灵的山水田园、刻画恬静安宁的心境有关。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辋川集》中一首著名的山水诗。

诗人安于清冷的孤独,全诗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觉,这正是和禅宗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的思想相吻合。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描写辛夷花开,尽管很美,但由于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这里与尘世的喧嚣恰恰相反,只有一片自然的静寂,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亦无死的悲哀,全然没有那种‚花开易见落难寻‛的苦楚,而是清幽深隐,含着空漠淡远的禅心。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佛理禅境之美,展现出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洞察和对人生的思考。

下面将通过分析他的几首山水诗表达他对佛理禅境之美的品味。

王维的山水诗中常常描绘了恬静深远的山水景色,展示了禅境之美。

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到:“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这里的“阳春布德泽”表示大自然天地间的和谐,而“万物生光辉”则展现了佛理禅境的美好。

王维的山水诗中经常描绘僧侣、佛教寺庙等元素,体现了他对佛理禅境的追求。

例如在《登鹳雀楼》中,他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楼”可以理解为佛教寺庙,王维通过登高望远,以此来比喻他对佛理禅境的追求。

王维的山水诗中还常常通过描绘月亮、孤峰等景象表达佛理禅境之美。

例如他的《山居秋暝》中写到:“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声惊破溪,寒影入孤船。

”这里的“孤船”可以理解为般若船,而“寒影入孤船”则象征着万物归于一体的佛理禅境之美。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出无欲无求的佛理禅境。

例如在《田园乐七首·其三》中,他写到:“路经庙堂宇,溪上有神女。

朱户青楼上,含胸拜明主。

”这里的“含胸拜明主”表达了他对佛理禅境的敬仰和向往。

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作者:j i a n g sh a25摘要:唐代的“诗佛”王维以其意境淡远,禅味浓郁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饱含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对中国的山水诗的发展确有较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认为,王维的山水诗歌成就与他早年开始的生活方式无不相关,他的家庭、朋友及仕途人生的曲折和社会、文化环境都对他禅宗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文试从王维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出发,解析禅宗对王维的影响,并试论王维将宗教体验与为审美体验互为融合的禅宗境界。

【关键词】:环境影响宗教体验审美体验【正文】: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而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会受到种种环境的影响。

西晋思想家傅玄就曾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决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除开外界的因素,也不可避免的有自身的原因。

我们从很多例子可以看出不同的环境陶冶不同的性情,造就不同的人生。

南山的幽静给予了陶渊明淡泊的心性,瓦尔登湖的清澈给予梭罗静谧的性格,陋室的简朴给予刘禹锡高洁傲岸的情操,《童年》中阿廖莎的兄弟在大人影响下,尖酸刻薄;《骆驼祥子》中主人公也在社会阴冷的暗流中陷入麻木不仁……环境如同一双无形的浆,在我们的心湖上划播出涟漪,翻腾起浪潮,在一点一滴中改变着我们,影响一生。

那么,生活在盛唐佛教文化昌盛时代的王维是否也将受到环境的影响呢?清人徐增曾将王维与李、杜相比较,指出其诗与佛禅的关系:“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指释迦牟尼)之学,字字皆合圣教。

”(《而庵说唐诗》)说王维诗“字字皆合圣教”,虽然渲染过甚,但却道出其诗深于佛禅的特点。

浅析《山居秋暝》中的禅意及其生成

浅析《山居秋暝》中的禅意及其生成

浅析《山居秋暝》中的禅意及其生成摘要: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禅意一直是诗歌鉴赏中的探究核心,本文就从“禅”的含义、王维诗中禅意生成的原因及诗歌本身是如何体现禅意这三方面入手,浅析《山居秋暝》,让读者更深入地去体会这首诗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禅生成原因体现唐代诗人王维以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

王维的山水诗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而传诵,他的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风格为历代理论家所推崇,字里行间不仅有丰富的诗情、浓厚的画意,还有意蕴无穷的禅意。

他晚年所作《山居秋暝》就是此类的代表。

境象清晰爽丽,旨意浅显超脱,以美的自然召唤诗人归隐作结,有巧夺天工之妙。

1 “禅”的定义要探究《山居秋暝》中的禅意,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禅是什么。

“禅”即梵语“禅那”的略称,意为“弃恶”、“功德丛林”等,新译曰“静虑”。

中国佛教常“禅”、“定”并称,其意是止散乱心,专注一境。

禅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得一种纯净无我的乐趣,涅槃寂静的境界以及清澈透明的智慧。

禅家的空观、静观,就是要让人把一切真实都看作空花幻觉。

它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的,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磐”的最高的境界,最后达到心灵的自足与喜悦。

2 诗中禅意生成的原因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对禅意的体悟有其一定的时代、家庭和个人原因。

王维生活的时代大多是在盛唐时期,那时中国的佛学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佛教呈现出一派繁兴的景象。

同时,王维又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其母虔诚信佛,于是,王维从小就受其母影响,早年习佛,终身信佛。

王维的名字本身,就充分体现了他对佛的虔诚与心仪。

他名维,字摩诘。

取《维摩诘经》,这出自于佛教中一个重要人物——维摩诘居士。

王维既然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足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亦透露出他与佛教的深厚缘分,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所以王维也被人们成为“诗佛”。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中的禅境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中的禅境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中的禅境王继红(贵州省铜仁学院中文系)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清朗秀丽,在唐代诗苑中有极高的地位.其诗歌美学思想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的“空灵静寂、澄淡精致”的审美境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综观其人其诗,亦官亦隐,是才华横溢的诗人。

又是熟诣禅理的佛徒。

王维前后期思想随着他政治生涯的跌宕起伏发生了变化。

最后定性于禅宗。

禅宗思想对王维的美学思想产生了渗透,在其山水田园诗歌中蕴涵着禅学的美学情趣。

一、“字字入禅”的禅趣王维(70l一761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迁至满州。

崇尚佛教,也有深厚的道教渊源。

王维在隐居时的许多作品,充满禅机和佛老思想,生前被称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死后誉为“诗佛”称号。

王维选取山水为审美对象。

在纵情山水中追求精神自由。

以达到人生最高境界。

他的山水田园诗歌中充满禅境。

可谓“字字人禅”。

禅境就是在悟道、悟禅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轻松寂静、闲淡自然的意味。

人通过静思。

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

忘记了自身的存在,同化于万物之中,得到一种精神升华。

进入一种光明润彻,无所滞碍的境界。

在禅宗的审美观中,人与自然界的山水万物之间已形成了一种自觉的审美关系,自然已不再是作为环境、背景、衬托出现,它已是独立的审美对象,人们可以从观照中悟解禅理。

禅理讲究“以心思性”、。

顿悟”。

尤其强调内心的直觉、暗示、联想、感应等作用,讲究一。

悟”成佛。

禅宗重言外之意。

重根机悟性。

而诗歌也重言外之意。

重妙悟,故诗歌与禅多互为沟通、渗透。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诗客所以好佛参禅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维也不例外。

他以禅境、禅理入诗。

在表现。

空”、“静”、“闲”的基础上。

通过“顿悟”。

往往表现山川草木一种清幽、静谧的自然美,形成这种清静的意境。

王维的许多诗都深含佛理禅趣。

往往“字字入禅”。

他或写田园山水,或写花鸟树木,或吟闲适。

或咏渔钓。

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唐季冲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 要:王维年少而才高,以精通音乐、绘画、书法出众,被尊为“诗佛”。

但是王维诗歌前后期风格情调有明显不同,前期诗篇多豪情激昂,后期转向山水田园风格,表达闲情逸致或是佛家禅理。

本文将王维的山水诗与普通禅理诗作比较,从写作手法及意境的角度阐述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恬淡作者简介:唐季冲(1989.11-),江苏省南通市人,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6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85-01王维作为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除了吟诗作赋,在音乐及书画方面有所造诣,还擅儒、禅与老庄,故有“诗佛”的美誉。

本文着重从写作手法及意境的角度,赏析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的禅意。

一、“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一)禅宗:佛教的传入自南朝起到近代,禅诗经典而不衰,作为一种诗派,得到诸多圣贤热捧。

而佛教真正开始中国化,从六组慧能开始主张从世俗中体会宗教感情[1]。

历来研究者将禅诗分为了禅家诗、禅理诗及禅韵诗,这类禅诗有一些共同之处,比如:擅长以白描的写作手法,描写山山水水;或者是借助丰富的物象,以此抒发诗人内心的空灵静;在这类诗中,诗人多借助于对比、比喻、反衬等表现手法,赋予诗歌禅理。

(二)王维与禅的渊源也许是受母亲礼佛的影响还是因为所处时代的动乱局面,王维虽然位居朝堂之上,但自己的内心已不如往日一腔热血。

王维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借禅诗予以明志,这也可以理解,从他仕途经历可以看出,王维有志不得事,后期又经历了安史之乱,动荡的局面已把诗人的踌躇壮志磨灭得差不多了,最后到晚年王维沉湎于佛理。

王维的禅诗,追求虚静幽寂的情趣,借助空山、鸟语、落花、寺庙、明月等描写反衬诗人宁静淡泊之志。

其实这正是佛家所阐释的人生哲理:看淡名与利,一切皆空的。

谈“以禅论诗”——以王维山水诗为例

谈“以禅论诗”——以王维山水诗为例

95品 评谈“以禅论诗”——以王维山水诗为例柯 昱在《沧浪诗话》中,严羽提出“论诗如论禅”,同时指出,盛唐之诗为禅中上乘之品。

而盛唐诗人中,王维享有“诗佛”的美誉,其山水诗蕴含丰富的禅学意味。

实际上,“以禅论诗”的真正核心在于“妙悟”,本文以王维的山水诗作为研究对象,以“妙悟”作为切入口,论证“以禅论诗”的方法在诗歌鉴赏实践中运用的可行性。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一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诗歌美学著作,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在这部著作中,严羽提到“论诗如论禅”,开辟了以禅喻诗的论诗方式。

同时,严羽进行分级,将盛唐之诗列为禅中第一义,又将诗道的核心归于妙悟。

运用“以禅论诗”的方法论作为指导,鉴赏盛唐诗人王维所擅长的山水诗中的妙悟,人们可以一睹禅中第一义之风采。

分析诗中禅意,也是严羽诗论的一次实践尝试。

一、“以禅论诗”之争在《沧浪诗话·诗辨》中,严羽说:“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

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

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

”严羽所述的“论诗如论禅”,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其中,一个主要争论为:严羽“以禅喻诗”是否必要,这直接关系到这个方法是否能成立的问题。

一些诗学学者认为,不必借禅为喻,甚至反对“以禅喻诗”,认为这种方法会阻碍诗的发展。

例如,与严羽处于同时期的刘克庄认为:“诗之不可为禅,犹禅之不可为诗也。

何君合二为一,余所不晓。

夫至言妙义,固不在于语言文字,然舍真实而求虚幻,厌切96品 评近而慕阔远,久而忘返,愚恐君之禅进而诗退矣。

”相反,一些诗家学者甚为推崇严羽的“以禅喻诗”,明代都穆《南濠诗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严沧浪谓论诗如论禅:‘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趣美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趣美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趣美摘要: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以山水田园为表现对象,充分调动各种表现技巧,运用多幅动态画面,营造出了空灵、寂静和物我相融的意境,使其作品呈现出一种禅趣之美,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诗人自己的艺术视野,而且也有力地开拓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 王维;诗歌;禅趣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一生创作了不少山水田园诗,与佛教有关的大约有四十多首,其中有一些山水田园诗充满了佛理禅趣。

这些与佛教有关的诗歌,既开拓了唐诗的题材,又使诗人的人生哲学渗透其中,艺术的审美观也因此更加丰富。

王维是诗人,也是画家。

其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为历代文人赞不绝口,尤其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富有“禅趣”的风格深深影响着后世一些诗人,唐代宗曾赞誉他为“天下文宗”,王维也因这些诗获得了“诗佛”的盛誉。

在王维流传于世的诗歌中,值得探讨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富有“禅趣”的诗歌,这些诗歌充满着超脱凡尘的意境,纯净得似乎不染一丝纤尘,引领人们在这类诗歌中倘徉于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清静闲雅之时,也净化了自己的心境。

这类诗歌影射出了诗人的某种人生观和艺术观。

纠其原因,这与他的生平经历是分不开的。

王维生于盛唐,而初唐、盛唐时期的执政者几乎都尊佛崇佛,这就必然会有一些相应举措。

有资料表明,唐玄宗虽以道教为国教,但并不排斥佛教,曾经还为佛教经典《金刚经》作注,张九龄因此庆贺作了《贺御注金刚经状》。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之下,王维全家几乎都信仰佛教,王维及其兄弟王缙早年就受到了母亲崔氏信仰佛教的影响。

王维的思想虽然儒、道、佛三家兼有,却尤以佛家为盛。

尤其在安史之乱后,他因常羞愧于被迫接受叛军伪职的经历,因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常苦行斋心,诗歌也回归现实,试图在佛家讲求的皈依和虚无中减轻对时代衰落和节操不保的沉痛。

佛教诗在初唐时虽然也曾被陈子昂、张九龄等人所青睐,开始了与佛教相关的创作,如“陈子昂《酬晖上人夏日林泉见赠》《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两首诗中,都极力赞美了晖上人佛寺环境的幽雅,进而表达了对晖上人高逸人生境界的欣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禅在王维山水诗中的体现一、引言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山水诗人。

他的山水诗语言非常平淡自然,意境高妙。

从他被人们尊称为“诗佛”就可以看出禅与王维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

作者的诗中充溢着禅,特别是在山水诗中。

本文试从王维山水诗中的空之境、静之美、淡之雅三个方面来探讨其山水诗中的禅。

二、空之境“空”,在王维山水诗中常常出现。

究竟“空”有什么含义?关于“空”,禅宗认为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即“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1](P177),第二层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1](P177),第三层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1](P177)。

关于这三个层次,张节末先生在《禅宗美学》说:“第一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举目所见无非是铺满了落叶的空山,或是路为树叶所掩,或是根本就没有路,总之,山空的直观宣告了此处没有人,没有人也即没有佛,因此‘何处寻行迹’是有所执著之人所发出的一个不当之问;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山空而没有人,虽然佛尚未寻到(也寻不到),但‘水流花开’却是一个生动的直观,它是一个无欲非人的声色之境,水正流,花正开,非静心谛听谛视无以观,观者正可以藉此境以悟心,喻示了对我执法执已经有所破除的消息;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前一句是永恒,后一句是刹那,刹那间(‘一朝’)的风月是一个直观,喻示时空被勘破,禅者于刹那间顿悟永恒的意义。

在这三境中,空不光是讲空间,而且还透过空来看时间”[1](P177)。

无疑,张先生的阐述是非常精辟的。

纵观王维山水诗中的“空”,主要是体现在后两个境界上。

那么本文就从这两个境界来探讨一下。

来看王维的这首《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2](卷一,P168)作者在诗中写了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

江是如此壮阔,以至于天地外面还流着的仿佛依然是汉江的水,而山色在波澜壮阔的汉江掩映之下显得似有似无。

这城郭在江水的作用下似乎是飘浮着,滚滚而去的浪涛震动了远方的天空。

在这样壮阔的山水城郭世界中,读者可以感受诗人的心似乎也随着这景物的漂浮而浮动着。

然而本诗到底描绘了一幅非常浑茫阔大的景象。

面对一派雄浑壮大的景色,文人们大都会把它与自身遭遇,或与政治,或与人生结合起来,或传达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或传达出在无情时光流逝中慨叹人生短暂而自己功业未成,或传达出……比如毛主席在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3](P3),豪迈地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3](P3);辛弃疾在登上了建康赏心亭后看到“楚天万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4](P74)后,不禁“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4](P7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4](P74)。

他们都在雄浑壮阔的场面下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

毛主席、辛大词人如此,王维自然也不例外。

作者也像辛弃疾一样对现实仍存希望,希望自己的理想抱负可以实现,希望自己还能够为国家、为人民多做些事情。

这里的“空”就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境界的体现。

诗中的波澜壮阔的水在流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水自流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得静心观照,方能有得。

可是读者们也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作者依然对现实存有一丝希望,既要出世而又忘不了过去,对现实仍存希望,这说明诗人对自己的执著已经开始破除了,但是还没有完全看破。

在作者心中,出世与入世仍然存在着矛盾。

再看《早秋山中作》: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2](卷二,P468)诗说自己“无才”,遂“不敢累明时”,于是想归隐“守故篱”。

接着说到自己“嫌陶令去官迟”,也就是说陶渊明去官去得太迟了。

而作者在自己年纪很大的时候都还在当官,又有什么资格来说陶潜呢?在“嫌陶令去官迟”中,读者可以发现诗人其实是想退隐的。

但是王维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那种既清高又软弱的士大夫的典型”[5](P200),是没有那份极大的魄力来归隐的。

是以王维眼中噙着想归隐而不得所致的泪水,是以蝉声和蟋蟀声在“薄暮”中悲凄地叫着。

作者在对自身的执著不能够完全参破时,只能是“空林独与白云期”。

此时此刻,唯有白云可期。

诗人与白云约会后,悲哀的情绪有所淡化。

此时作者所处的山为白云所绕,在这白云围绕的山中,读者可以体会到作者淡淡的出世之意。

这里的”空”也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体现。

在“去官迟”和“白云期”中,读者可以领会到诗人既对自身的执着有所破除,可又没有完全地勘破,诗人依旧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

探讨完第二层境界后,我们再来研究下”空”的第三层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看王维的《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只有学无生。

[2](卷二,P482)诗人独自一人坐在空堂里,为双鬓变白而忧伤,坐着坐着,不知不觉时间就已经来到了近二更时分。

试想,此时的气氛该是多么的宁静。

雨中果子落了下来,灯下草虫鸣叫着。

这果子落地的声音,这虫子鸣叫的声音,让这气氛更加地幽寂。

在这样特别安静且宽广的环境里,诗人回想起自己年少时候是“济人然后拂衣去,肯做徒尔一男儿”[2](卷一,P80)那般的意气风发,而如今却是双鬓发白了,不禁悲从中来,而作者又知道一些黄白之术也不能让人们长生不老,所以更是悲上添悲,愁上加愁。

诗人想着想着,忽然有了感悟:只有修习佛法,才能“无生”,亦即参破生死的烦恼。

作者在山果落、草虫鸣这样“一朝风月”的瞬间领悟到了“无生”的道理,遂来到了“万古长空”境界。

这里的“空”,已经超越了“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体现了。

作者在瞬间顿悟永恒的意义,得到了“无生”,所以这“空”才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体现。

再看《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2](卷二,P594)作者不清楚香积寺的具体位置,就出外寻找,进入山林后,来到了云峰。

山林里面树木茂密,没有人走的道路。

这时候作者听到钟声,看到泉水在石间流淌着,夕阳的余晖透过深林,让青松更冷。

前三联,描绘了一幅烟雾弥漫模糊的气氛下,看到没有人走的路,听到不知从哪发出的钟声,一切来得很静,很模糊,甚至有点迷茫的景象。

在这么一种静而无定的环境中,假如让读者身处于这样的环境下,读者们的心也会闲适下来,也许会有“羽化而登仙”[6](P326)的感觉。

然而处于这样环境下的是王维,是一位受佛禅思想影响的诗人。

所以诗人王维他想到了“安禅制毒龙”,顿时领悟到了只有安禅制服心中欲念,才能摆脱“毒龙”。

在佛家看来,“妄念烦恼,能危害人之身心,使不得解脱,故以毒龙喻之”[2](卷二,P595)。

诗人摆脱了“毒龙”,所以达到“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境界。

作者于一瞬间顿悟了,这里的“空”便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体现。

王维在《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中对空是这样理解的:“心舍于有无,眼界于色空,皆幻也,离亦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过于色空有无之际。

故目可尘也,而心未始同;心不世也,而身未尝物。

物者方酌我于无垠之域亦已殆矣……道无不在,物何足虑”[2](卷三,P747-749)。

王维在此强调了心在色空有无面前的作用,认为只要能把握住心性,自然可以达到任运自在。

作者以心性空来看待世界,世界也就在“空”中了。

来看《戏赠张五弟諲三首》(其一):吾弟东山时,心尚一何远。

日高犹自卧,钟动始能饭。

领上发未梳,妆头书不卷。

清川兴悠悠,空林对偃蹇。

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

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

徒然万虑多,澹尔太虚缅。

一知与物平,自顾为人浅。

对君忽自得,浮念不烦遣。

[2](卷一,P198)这首诗写了张諲的隐居生活及作者的感悟、体会。

诗写张諲日高犹卧,直至中午才进食,其日常生活状态是“领上发未梳,妆头书不卷”般优游,从中读者可以感觉到张諲的生活是随意而适的。

而张諲生活的环境是“清川兴悠悠,空林对偃蹇”,张諲对着清川空林,很是悠闲。

具体有多悠闲,来看“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

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

从这诗句中,读者可以发现诗中的物物都是自由闲适的,青苔干净地铺在石上,细草在松下柔软地趴着,鸟在窗外悠闲的叫着,连虎心也都是善的,其物物自在的境界可见有多悠闲。

“徒然万虑多,澹尔太虚缅”,这两句写张諲在隐居生活中体悟了道家的道理。

“对君忽自得,浮念不烦遣”,是说作者在张諲那得到了“浮念不烦遣”,烦恼不必排解它自会消失。

诗人不仅能明白张諲于其生活中领悟的道家的道理,而且以心性空去观照张諲的隐居生活,悟出了佛家的“浮念不烦遣”。

诗人以自性空看之,故是物物无碍,一片自由闲适。

这里的“空”是诗人以心性空观照事物的体现。

三、静之美陈铁民先生在《王维新论》里说道:“禅宗以无念为宗,以随缘任运的态度处世,追求一种心空欲灭,物我两忘的境界。

”[7](P80)而这种境界在王维山水诗中则表现为一种幽深静谧的美。

王维“中年后奉佛日笃。

他既悟世事皆空,即将山水田园作为一方净土慰藉心灵。

而佛教禅宗的屏除杂念,静心观照,又有助于他入定凝神、真切体验大自然的山水景物:‘审象于静心’(王维《绣如意轮像赞序》),从中悟理得趣”。

[8](P204)这静之美便是诗人佛禅思想的体现,是“心空欲灭,物我两忘”的境界的体现。

先看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山涧中。

[2](卷二,P637)桂花落下、春山空旷,这是夜静人闲状态下诗人的感受。

月亮出来了,惊动了山鸟,山鸟发出鸣叫声,鸣叫声在山涧中时而响着。

“闲”字与鸟声的“时鸣”传达出了此刻山中的宁静之致。

这时候,诗人“独处在静夜的空山,于桂花的自落、时光的拂动、涧鸟的幽鸣中,尽情体尝着宇宙生命的内在律动和心灵深处的空寂之乐”[9](P32)。

此时作者的心境与“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10](P326)的苏轼的心境略同。

在此,花自落,鸟自鸣,很是自由自在。

作者通过这么一种静的极致,悠悠地体会着生命。

这于宁静中体悟静之美、静之乐,就是“心空欲灭,物我两忘”的境界的体现。

无怪乎胡应麟在《诗薮》(内篇)中说“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11](P119)再看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卷二,P417)在空旷的山中,只有人的声音,而没有人,故显得非常安宁。

安静气氛下,听人语,便觉得有些许突兀。

突兀之余看到了一缕夕阳的斜光返入深林,照在了青苔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