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化学重点
染料化学
一、名词解释1、酸性染料;传统的酸性染料是指含有酸性基团的水溶性染料,而且所含酸性基团绝大多数是以磺酸钠盐形式存在于染料分子上,仅有个别品种是以羧酸钠盐形式存在。
早期的这类染料都是在酸性条件下染色,故通称酸性染料。
2、酸性媒染染料;一种特殊结构的酸性染料,分子中具有能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络合物的基团,这类染料叫酸性媒染染料。
3、酸性含媒染料;将媒染剂金属离子预先引入染料分子中,成为含金属的络合染料。
习惯上将这类染料称为酸性含金属染料,又称为酸性含媒染料、酸性螯合染料或金属络合染料。
所引入的金属离子一般是铬离子,少数是钴离子。
4、强酸浴染色的酸性染料;分子结构较简单,磺酸基所占比例高;在水中溶解度较高,常温染液中基本上以离子状态分散;对羊毛的亲合力较低,染色需在强酸浴中进行(pH=2.5-4)。
优缺点:湿处理牢度较差,日晒牢度较好,色泽鲜艳,匀染性良好。
5、弱酸浴染色的酸性染料;特点:分子结构稍复杂,磺酸基所占比例相对地较低,溶解度稍差,在常温染液中基本上以胶体分散状态存在,对羊毛纤维的亲合力较高,染色在弱酸浴中进行(pH=4~5)。
优缺点:湿处理牢度较好,匀染性稍差6、中性浴染色的酸性染料;特点:分子结构更复杂,磺酸基所占比例更低,疏水性部分增加,溶解度更差,在常温染浴中主要以胶体状态存在,对羊毛的亲合力更高,染色需在中性浴中进行(pH=6~7)。
优缺点:匀染性较差,色泽不够鲜艳,但湿处理牢度好。
7、1:1型酸性螯合染料;一般是用单偶氮染料和铬盐(如硫酸铬、蚁酸铬等)溶液在高压锅中加热合成的。
所用偶氮染料绝大多数为o,o’ -二羟基偶氮染料,也有少数是o-羟基-o’-羧基偶氮染料。
它们具有一个或两个磺酸基。
8、1:2型酸性螯合染料;是由单偶氮染料在近中性溶液中和诸如水杨酸铬钠等铬的络合物一起加热合成的。
它们主要由O,O’-二羟基偶氮染料螯合而成。
9、歧化反应;络合的过程是一个释放质子的过程,因此1:1性的酸性含金属染料是在酸性的条件下合成的,应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应用,如果在中性的条件下进行应用,会生成1:2型;而1:2型是在中性的条件下形成的,就应当在中性的条件下进行应用,如果在酸性或碱性的条件下进行应用的话,会生成1:1或1:3型的染料,这些反应叫歧化反应。
染料化学成分
染料化学成分染料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纺织、印刷、染色等领域的化学物质。
它们能够给纺织品、纸张等物体赋予不同的颜色,使其具有吸引人的外观。
染料的化学成分决定了它们的颜色、稳定性和染色性能。
本文将介绍染料常见的化学成分。
1. 基团染料中最基本的化学成分是基团。
基团是染料分子中赋予其颜色的关键部分。
不同的基团决定了染料的颜色种类。
常见的染料基团包括芳香基团、酮基团、亚胺基团等。
芳香基团的染料通常呈现出鲜艳的颜色,如红色、黄色等;酮基团的染料常呈现出艳丽的蓝色和紫色;亚胺基团的染料则具有艳丽的红色和橙色。
2. 色团色团是染料分子中决定颜色的重要部分。
它们能够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使染料呈现出特定的颜色。
常见的色团包括苯胺类色团、吡啶类色团和酞菁类色团等。
苯胺类色团通常呈现出红色、黄色和橙色;吡啶类色团则呈现出蓝色和紫色;酞菁类色团则呈现出绿色。
3. 辅助基团辅助基团是染料分子中的非色团部分,它们对染料的颜色、溶解性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辅助基团包括酯基团、醚基团、硫醇基团等。
酯基团可以增加染料的溶解性和稳定性;醚基团则可以增加染料的色彩变化范围;硫醇基团则可以增加染料的抗光、抗洗和抗污染性能。
4. 催化剂染料的染色性能需要一定的催化剂来促进染料与纺织品之间的化学反应。
常见的染料催化剂包括金属盐、有机碱、酸等。
金属盐催化剂可以提高染料的亲和力和染色效果;有机碱催化剂则可以提高染料的染色速度和染色均匀性;酸催化剂则可以提高染料的耐光性和耐洗性。
5. 分散剂染料在染色过程中需要分散在染料浴中,以便与纺织品充分接触。
分散剂是一种能够使染料均匀分散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分散剂包括磺化剂、醚胺类、聚乙烯醇等。
磺化剂可以增加染料在染料浴中的溶解度;醚胺类可以增加染料的分散性和渗透性;聚乙烯醇则可以增加染料的抗渗透性和抗泡性。
6. 稳定剂染料在染色、储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稳定性,以保持其颜色和性能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稳定剂是一种能够保护染料分子的化学物质。
染料化学教学大纲
染料化学教学大纲染料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染料化学是一门关于染料结构、性质、应用及其相关化学反应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染料化学的基本原理,熟悉各类染料的结构、性质和制备方法,了解染料在染色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染料化学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研究染料化学及其在染料工业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染料化学的基本原理,熟悉各类染料的结构、性质和制备方法。
2、了解染料在染色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和应用。
3、培养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科学研究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染料化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基础。
三、课程内容1、染料化学基础知识:染料的分类、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颜色与光学的基本概念等。
2、染料的合成:有机染料的合成方法、常用有机染料的结构和性质、天然染料的提取和分离等。
3、染料的染色:染色原理、染色过程、染色方法和工艺等。
4、染料的性质和性能测试:染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性能测试方法等。
5、染料的应用和发展趋势:染料在纺织、皮革、纸张、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新型染料的研究与开发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染料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了解染料化学的基础知识。
2、实验: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染料化学的实验技能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染料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
五、课程评估1、平时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要求学生进行研究和报告撰写,以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2、期中考试:通过书面或口头测试,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通过书面或口头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能力。
4、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染料化学工艺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染料化学工艺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染料是一种用于给纤维、皮革、纸张、塑料等物质着色的化学物质。
作为一门应用化学学科,染料化学工艺学主要研究染料的制备工艺以及其在不同材料上的应用。
染料可以按照其化学结构、用途以及染色的方法进行分类。
根据化学结构,染料可以分为合成染料和天然染料两类。
合成染料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将染料前体转化为染料分子,具有较高的染色稳定性和丰富的颜色选择。
而天然染料则是从动物、植物等天然材料中提取的染色物质,通常具有较为天然和柔和的颜色效果。
染料的制备工艺包括染料前体的合成和染料分子的调整。
染料前体的合成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合成染料分子的前体化合物,包括染料分子中的色基和附基的合成。
而染料分子的调整则是通过改变分子结构和取代基的选择来调整染料的色相和染色性能。
染料化学工艺学在纺织、印染、化妆品等行业中具有重要应用。
它不仅使人们能够获得多样化的色彩选择,还提高了染色的效率和稳定性。
同时,染料化学工艺学也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有机化学、材料科学、色彩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本文将从染料的定义和分类以及染料的制备工艺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并在结论部分对染料化学工艺学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通过对染料化学工艺学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染料的制备与应用,并为相关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主要围绕染料化学工艺学展开,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染料的制备工艺以及其定义和分类。
全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1.1 概述:对染料化学工艺学进行简要概括,介绍染料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由此引发对染料制备工艺的研究需求。
1.2 文章结构:明确文章的整体结构安排,简要介绍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为读者提供整篇文章的框架。
1.3 目的: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系统地介绍染料的制备工艺,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染料化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
染料化学
1、染料(Definition of dyes):能将纤维或其它基质染成一定颜色的有色物质。
2,、颜料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藉粘合剂能将纤维或其他基质着色的有色物质。
3、共轭效应(conjugation):在一个简单的双键分子中,如乙烯,π键的一对π电子的运动范围局限在两个C原子之间,这叫做定域运动。
在单双键交替出现的分子中,如丁二烯,π电子的运动不再局限在两个C原子,而扩充到4个C原子之间,这叫做离域现象。
这种具有离域现象的分子结构体系叫做共轭体系。
这种电子通过共轭体系传递的现象叫做共轭效应。
染料的命名:冠称,表示染料的应用类别,又称属名;色称,表示染料色泽的名称;词尾,以拉丁字母或符号表示染料的色光、形态及特殊性能和用途4、力份:也称着色强度,是生产厂家比照标准品染料所测定的染料的相对浓度。
5、染色牢度:染物上的染料经受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后而保持原有色泽的能力6、中间体——合成特定目标产物的专用原料。
中间体亦称中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在制品染料中间体——用以合成染料共轭结构的特定原料。
其主要特征是结构中具有多个不饱和的双键,且不饱和键在合成反应中相对较为稳定。
如苯、萘、蒽、苊、芘等。
起始物——某一特定合成反应的初始反应发色团——分子结构中能吸收可见光波的吸电子基团。
主要提升λmax。
助色团——分子结构中接在π共轭体系上的供电子基团。
如—NH2、—OH等。
7、全色——连续光谱依自然比例混合的颜色。
白光(380~780nm)通过色散可得到一段连续光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色)。
补色——可见光波经选择吸收后所剩余的光波。
也可以理解为剩色和残色,吸收的光波和剩余的光波互为补色0、单色光:在光谱上看到的颜色叫光谱色,不能分解的光谱色称为单色光9、加法混色:加法混色指的是不同颜色的光的混合。
在人眼视网膜的同一点上同时。
射入两束或两束以上颜色的光,产生与这些光的颜色不同的另一个颜色的感觉,它是把色光叠加起来的混色方法。
染料化学知识点总结
染料化学知识点总结1. 染料的定义和分类染料是一类能够通过吸附或化学结合将颜色转移到纤维或其他材料上的化合物。
染料通常分为天然染料和合成染料两大类。
天然染料主要来自植物、动物或矿物,例如蓝莓、茜草和蓝靛。
合成染料则是人工合成的染料,具有丰富的颜色和稳定的性质。
2. 染料的结构和颜色原理染料的分子结构对其颜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染料分子通常包含芳香环结构,并且可以存在不同的共轭结构以增强吸收和发射光的能力。
染料颜色的形成与吸收和发射光的能力以及分子结构的共轭性有关,分子中的不同基团也会影响其颜色。
例如,共轭双键能够增加吸收光的范围,从而改变染料的颜色。
3. 染料的制备和合成合成染料通常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的。
染料的合成过程可以从天然化合物出发,也可以从基础化学品出发,如苯乙烯和硝基苯。
在合成染料的过程中,化学家需要考虑反应的选择性、产物的纯度以及环保性等因素。
常用的染料合成方法包括偶氮化、重氮化、醚化和酯化等。
4. 染料的性质和应用染料具有丰富的颜色、良好的亲和性和稳定的耐洗性等优良性质。
染料广泛应用于纺织品、皮革、纸张、塑料、油漆和墨水等领域。
染料的性质包括温度、PH值、光照、洗涤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其在材料上的固着和稳定性。
5. 染料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染料化学领域也在不断地寻求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目前,染料的环保性主要包括降解性、可再生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等方面。
化学家正在不断寻求新型绿色染料的合成方法,以及新型染料在纺织品的应用研究。
6. 染料的分析和检测染料的分析和检测是染料化学领域的重要内容。
分析染料需要使用化学分析方法、色谱法和光谱法等。
色谱法可以将染料分离,并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分析。
光谱法则可以通过吸收、发射、拉曼等光谱技术,快速准确地对染料进行鉴定和分析。
7. 染料的应用前景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染料的应用前景也在不断拓展。
未来,染料将在纺织品、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发挥更加广泛的作用。
精细化学之染料
七、染料的分类
染料的分类方法有三种:按照 来源分类、按照结构分类和按 照应用分类。 1、按来源分类
天然染料
合成染料
2、按结构分类 ➢依据 染料的共轭发色体系;染料的合成方法 ➢按结构分类的优点 体现颜色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染料合成方法的研究; 有利于了解染料的结构与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按结构分类的缺点 染料品种很多,有些染料难于分在某一个结构类 型中;
没有涉及染料的应用性能,不利于与应用人员对 染料的选择。
分类表格
3、染料的应用分类
➢ 依据 染料的染色对象、染色方法和染色性能。 ➢ 应用分类的优点 有利于染料的选择使用; 有利于染色工艺条件的选择; 有利于判断染料与纤维之间的结合牢度。 ➢ 应用分类的缺点 不能反映出染料的发色体系; 难于从应用分类出发选择合成的方法。
第七章——染料化学品
大染坊
第一节:概述
一、染料的概念 :能以分子状态或分散状态使纤维或
其他物质获得鲜明和牢固色泽的有色物质。
二、染料的应用 染料主要应用于各种纤维的染色,同时也广泛应用于
塑料、橡胶、油墨、皮革、食品、造纸等方面。
具 体
1、染色:染料由外部进入到被染物体的内部,而使物体获得 颜色。如各种纤维、织物、皮革等的染色。
A r N H 2 2 H X N a N O 2 A r N 2 + X -N a X 2 H 2 O HX=HCl、HBr、浓H2SO4、稀H2SO4 、HNO3等
R N H 2 H C lN a N O 2 R O H N 2N a C l
第二节:重氮化及偶合反应
偶氮染料是分子中含有偶氮 基(—N=N—)发色基团的染 料,是染料中品种最多的一类 染料,包括单偶氮、双偶氮、 多偶氮。一般酸性、冰染、直 接、分散、活性、 阳离子等染料的大部分属于偶氮 染料。而在偶氮染料生产中, 重氮化和偶合反应则是两个基 本反应。
染料化学-每章习题无答案
染料化学-每章习题无答案第一章染料基础知识一名词解释1染料2偶氮染料3还原染料4阳离子染料5染料的强度(力份)二单项选择1在染色过程中,始终处于非水溶状态的染料是()。
A活性染料B 冰染料C分散染料D金属络合染料2在CIE测色制中,对一个颜色的描述不包括()。
A色彩B纯度C亮度D灰度三多项选择1可用于纤维素纤维染色的染料主要有()。
A直接染料B活性染料C冰染料D还原染料2可用于蛋白质纤维染色的染料主要有()。
A直接染料B酸性染料C冰染料D活性染料3非水溶性染料包括()。
A分散染料B中性染料C冰染料D活性染料4染料商品化主要控制的是()。
A强度B色光C染料的实际含量D含水率四判断改错1染料与颜料的主要区别在于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水溶性,一般染料的水溶性远远优于颜料。
()2所有的染料在染色过程中都是以离子或单分子形式存在于染浴当中的,但其在织物上的最终状态却不一定是水溶性的。
()3染料标准化的目的是:使染料具有均匀一致的色调、色泽、深度及其它物理性能。
()五简答题1染料的基本特性有那些?2指出“还原蓝RSN”命名中的冠首、色称和字尾,并分别说明其含义。
3商品染料有那些剂型?各有什么优、缺点?六论述题1什么是染料的商品化?染料商品化的主要意义是什么?第二章有机染料的结构与颜色的关系一名词解释1深色效应2浅色效应3浓色效应4淡色效应5吸收光谱曲线6深度值K/S值7选择性吸收8补色9ma某10染料的二色性二单项选择1阳光下的黄色物质在蓝光下呈()色。
A白色B黑色C黄色D红色2不同色泽的染料拼混的越多,织物颜色越()。
A鲜艳B萎暗C浓艳D不受影响,仅仅是深度增加而已3染料的颜色主要是由()的能级跃迁造成的。
A价电子B分子转动能级C分子转动能级D原子核4随染料共轭体系的延长,其()。
A颜色增深B色泽更加浓艳C无变化DA与B都正确5纤维的极性越高,染料在其中的颜色()。
A越深B越浅C没有区别D无规律变化三多项选择1在荧光灯的照射下,下列正确的表述是()。
第二章精细化学品——染料
③不能与碱性染料、阳离子助剂同浴使用,否则易生成↓, 洗涤和耐晒牢度不够,对还原剂敏感。
直接染料和纤维的作用力: 范德华力----分子之间的非极性力作用,大小取决于分子 的结构和形态,并与它的接触面积有关。
氢键----极性力作用。
直接染料应具备的条件:
CH3 SO3H
NaClO O2N
CH HC SO3H HO3S
NO2
Fe
H2N
CH HC
NH2
SO3H HO3S
重氮组分
染料合成过程:
H2N
CH HC
NaNO2 NH2
+2N
CH HC
N+2
HCl
SO3H HO3S
SO3H HO3S
OH
HO
NN
CH HC
NN
OH
SO3H HO3S
NaOH C2H5Cl
有一些基团如-NH2 、-OH及其取代基等,可以使发色 体颜色加深,这些基团叫助色团。
但不是所有的有机化合物含有发色团后都有颜色,这些发色 团必须连在具有一些特殊构造的碳氢化合物上才能发出颜色。 这些碳氢化合物大多数属芳香烃类。
NN
偶氮苯(橙)
C S
硫代二苯甲酮(蓝)
具有深色作用的助色团(第一类取代基): -OH,-OR,-NH2,-NHR,-NR2,-Cl,-Br,-I等
Cl-
c、恶嗪染料:以氧氮蒽结构为基础,主要是蓝色、紫色。
N
(C2H5)2N
+
O
ZnCl3-
N(C2H5)2
碱性翠蓝GB (C.I.碱性蓝3)
d、噻嗪染料:以硫氮蒽结构为基础,品种不多,主要是蓝色、 绿色碱性染料。
染料化学
一、名词解释1.补色:两种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起来成为白光,这两种光的颜色称为补色。
2.吸收带:有机有色物质对光的吸收有一宽的区域,形成一个吸收峰,称为吸收谱带,简称吸收带。
(波长最长的吸收带称为第一吸收带)3.深色效应(红移):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物体吸收光的波长向长波方向位移的现象,又称深色效应。
4.浅色效应(蓝移或紫移):物体的吸收光波长向短波方向位移的现象,又称浅色效应。
5.浓色效应:引起某一波带吸收强度(ε)增加的效应。
6.淡色效应:引起某一波带吸收强度(ε)减小的效应。
7.发色团:有色物质有颜色的原因是其分子结构中带有一些不饱和基团。
这些基团称为发色团。
如:-N=N-、C=C 、-N=O、-NO2、C=O等。
(发色体:含有发色团的分子共轭体系称为发色体。
)助色团:物体要有颜色,分子中除了发色团外,往往还要有一些助色团。
一些供电子基团,常含有未共用的电子对。
如-NH2,-OH,-NHR等。
8.跃迁:当分子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能级也随之发生变化。
这种运动状态的变化叫做跃迁,电子运动状态的变化称为电子跃迁。
允许跃迁和禁阻跃迁:常把吸收强度较大的电子跃迁称为允许跃迁,吸收强度较小的跃迁称为禁阻跃迁。
一般分子的εmax数值范围在10~105之间。
对于π电子的跃迁来说,通常将εmax<103的跃迁称为禁阻跃迁;把εmax>103的跃迁称为允许跃迁。
9.协同作用:如果在一个共轭体系中同时引入供、吸电子基,分子中形成供吸电子体系,会造成更明显的深色效应,这种作用称为协同作用。
(供电子一边供电子能力加强,吸电子一边吸电子能力加强,深色效应加强。
)10.位阻效应:若引入的基团由于立体阻碍,而妨碍它们处于同一平面,会使吸收带发生位移,同时吸收带强度降低,这种现象称为位阻效应。
11.星标位置与非星标位置:由于氮原子的电负性比碳原子高,因此正电荷间隔而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共轭体系中。
从氮原子开始隔一个原子打星标,可以把共轭体系中的碳原子分为星标和非星标两类。
染料参考资料化学 第03章 颜色结构
第3章染料颜色和结构(Color and Constitution of Dyes)本章分4个小节进行介绍:§3.1 吸光现象和吸收光谱曲线§3.2 吸收光谱的量子概念§3.3 染料发色的两种理论§3.4 染料颜色与结构的关系通过本章学习,要掌握以下内容:1、侧重掌握染料发色的价键理论,即共振理论。
它可以定性地解释发色团与助色团在染料结构中与颜色的关系,即描述它们是如何产生深色效应、浓色效应、浅色效应、淡色效应的,以及这些效应和最大吸收浓长λmax和最大摩尔吸光系数εmax 之间的关系。
2、了解染料发色的分子轨道理论。
它试图定量描述染料发色机制,由于染料发色本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尚难以通过理论计算求出染料的λmax,但是它对进一步解释结构与颜色的关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
3、掌握染料颜色与介质性质的关系。
一般来说,当激化态染料分子为极性共振结构时,极性溶剂将产生深色效应;当基态染料分子显极性结构时,非极性溶剂将产生深色效应。
上述结论,反之亦然。
4、尝试由染料结构与颜色的关系解释一些官能团,如吸电子基团、供电子基团、隔离基团在染料结构设计中的运用,判断染料结构与其颜色的关系,比较不同结构的染料其颜色的深浅和浓淡取向等。
5、物质的吸收特性和吸光曲线,由染料的吸光曲线分析染料。
§3.1 吸光现象和吸收光谱曲线一、概念述语光——可产生色感的电磁波。
习惯上称产生色感的电磁波谓之可见“光”,如红光、紫光等,不可见的电磁波谓之辐射“线”,如红外线IR 、紫外线UV 等。
色——视觉对可见光的感受。
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便显现了物质的颜色。
发色团——结构中能吸收可见光波的吸电子基团。
它以提升染料的λmax 为主导。
助色团——接在π共轭体系上的供电子基团。
它以提升染料的εmax 为主导。
全色——连续光谱依自然比例混合后的颜色。
可见光波全波段(380-780nm )的光按自然比例混合后可以得到白色(指人类视野),反过来,白色光通过色散可以得到一段连续光谱(红、橙、黄、绿、青、蓝、紫)。
染料化学
一、名词解释1、吸收光谱曲线:我们把克分子消光系数ε随着入射光的波长的变化而变化的关系曲线,叫染料的吸收光谱曲线。
2、物质的颜色:物质的颜色就是物质对于可见光选择吸收的结果,物质的颜色是它所吸收光的颜色的补色。
3、红移: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染料的颜色变深,叫红移。
4、蓝移: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染料的颜色变浅,叫蓝移。
5、深色效应: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染料的颜色变深,叫深色效应。
6、浅色效应: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染料的颜色变浅,叫浅色效应。
7、颜色的亮度:半带宽越窄,染料的颜色越亮。
8、颜色暗度:半带宽越宽,染料的颜色越暗。
9、补色现象:两种不同颜色的光加在一起产生白光的现象,就叫做互为补色现象。
10、光谱色:被物质吸收的那部分波长光的颜色就叫做光谱色。
11、光谱色的补色:被物质吸收的那部分波长光的颜色就叫做光谱色;而没有被物质吸收的反射回来的那部分波长光的颜色,就叫做该光谱色的补色。
12、助色团:染料的分子中助色团一般具有不饱和的基团,对染料的颜色贡献很大。
13、发色团:染料的分子中发色团一般具有非共用电子对的基团,对染料的颜色起着增深的作用,增强染料对纤维染着性的基团。
14、朗伯特-比尔吸收定律:朗伯特-比尔吸收定律: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照射到有色物质的稀溶液中时,部分波长的光被物质吸收,部分波长的光透过有色物质的稀溶液透过光的光强I与入射光的光强I0之间的比值与溶质的性质ε、溶液的浓度C、以及液层的厚度d之间的关系附和朗伯特-比尔吸收定律。
可以表示如下:I=I0e -kcd15、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吸收强度最大时所对应的波长称为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
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标志着染料的最基本的颜色。
16、染料的最大克分子消光系数:最大克分子消光系数εmax标志着染料颜色的浓淡。
浓色效应(增色效应):指的是染料的克分子消光系数变大,染料的颜色变浓;淡色效应(减色效应):指的是染料最大克分子消光系数变小,染料的颜色变淡。
染色化工原理知识点总结
染色化工原理知识点总结染色化工的原理知识点包括染料的分类、染料的结构和性质、染色工艺流程、染色机理、染料的应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
下面逐一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染料的分类染料是一种能够着色或改变物体表面颜色的物质,根据其化学结构和染色机理的不同,染料可以分为很多种类。
常见的染料分类包括:酚酞染料、偶氮染料、重铬酸盐染料、直接性染料、酸性染料、阳离子染料、中性染料等。
每一种类型的染料都有其独特的染色特性和应用范围,了解染料分类对于选择合适的染料以及进行染色工艺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二、染料的结构和性质染料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是决定其染色特性和应用性能的关键因素。
染料通常是由染料分子和辅助基团组成的,染料分子中的主要部分决定了其着色能力和染色效果,辅助基团则影响了染料的溶解性、分散性、稳定性以及抗褪色性能。
另外,染料的分子结构还会影响其在纤维表面的吸附和扩散能力,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染料的染色效果和使用寿命。
三、染色工艺流程染色工艺流程包括预处理、染料配方设计、染色操作以及后处理等多个步骤。
在染色工艺中,需要考虑纤维的类型和特性、染料的选择、染色条件以及环境指标等多个因素。
合理的染色工艺流程可以保证产品的染色质量和染色效率,减少能源和原料消耗,降低环境污染。
四、染色机理染色机理是指染料与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通常包括吸附、扩散、化学反应等步骤。
在染色过程中,染料分子要通过溶解、扩散和在纤维表面的吸附,最终实现染料与纤维的结合。
了解染色机理对于控制染色过程、改进染色工艺以及定制高性能染料具有重要意义。
五、染料的应用染料在纺织、皮革、塑料、涂料等行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纺织行业中,染料可以用于生产各种颜色的面料、服装、织物等产品;在皮革行业中,染料可以用于为皮革制品进行着色和装饰;在塑料和涂料行业中,染料可以用于为塑料制品和涂料提供颜色和花纹。
了解染料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需求,有助于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染料的设计和开发。
染料化学 2009版 第01讲 第01章 染料概述
尚无统一规定,比较混杂,规律性不强。 要充分解读染料名称的涵义,必须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下面介绍几 种重要的命名和索引规则。
一、C.I.命名与索引法
1、结构索引法
第一段:“C.I.”标记。 2 段式
2、颜料(Pigment)
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藉粘合剂能将纤维或其他基质着色的有色物质。它必需 通过某种称为粘合剂的高分子聚合物将悬浮态颜料的细小颗粒粘缚在纤维或基质表 面而使其着色。
3、染料化学(Dye Chemistry)
染料化学是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染料的化学结构与其性质的关系, 包括结构与颜色的关系,结构与染色牢度的关系,染色工艺与性能,以及合成与制 备方法等。
一、染料的应用分类
应用分类依据了染料的染色工艺和应用性质。我国将染料的应用类别分为 11 大
类,这与国际上较通行的分类法 C.I.(Color Index)基本相同。
1.直接染料:依靠自身的直接性(亲和力),无需其它媒介而直接上染纤维的一类染
料。可染纤维素纤维、蛋白质纤维、粘胶纤维和锦纶。
2.冰染染料:即不溶性偶氮染料,纳夫妥染料。由色酚(偶合剂)和色基(显色剂)
请大家复习:限域运动、离城现象、共轭体系、共轭效应。
Tcwang ©
3
《染料化学》2009 原始教程
第 1 讲 第 1 章 染料概述
染料依共轭体系和发色基团的结构可分为 9 大类别:
1.偶氮染料 分子中含有—N=N—结构的一类染料:
单偶氮:Ar N N Ar 双偶氮:Ar N N Ar N N Ar
7.活性染料:与纤维结构中的羟基(-OH)、氨基(-NH2)、酰氨基(-CONH2)等成 共价键结合而固色。可用于纤维素纤维、蛋白质纤维和锦纶等的染色。
染料化学教学大纲(二)2024
染料化学教学大纲(二)引言概述:本文档是染料化学教学大纲的延续,旨在进一步深入介绍染料化学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染料的种类、结构、染色机理以及在纺织和染料行业中的应用。
本教学大纲总结了染料化学的关键概念和实践技巧,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他们未来的研究和应用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正文:1. 染料的种类1.1 酸性染料1.1.1 酸性染料的定义和特点1.1.2 酸性染料的溶解性和应用范围1.1.3 酸性染料的染色机理1.1.4 酸性染料的优缺点1.2 基性染料1.2.1 基性染料的定义和特点1.2.2 基性染料的溶解性和应用范围1.2.3 基性染料的染色机理1.2.4 基性染料的优缺点1.3 直接染料1.3.1 直接染料的定义和特点1.3.2 直接染料的溶解性和应用范围1.3.3 直接染料的染色机理1.3.4 直接染料的优缺点2. 染料的结构与性质2.1 染料分子结构的影响因素2.1.1 色团结构对染料颜色的影响2.1.2 辅助基团对染料性质的影响2.1.3 染料分子尺寸对染色性能的影响2.2 染料的光物理性质2.2.1 吸收光谱和颜色测量2.2.2 荧光和磷光性质2.2.3 光稳定性和光褪色机理3. 染料的染色机理3.1 主要染色机理的分类3.2 化学反应机制的影响3.3 染料与纤维的相互作用3.4 染料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4. 染料的应用与开发4.1 纺织行业中的染料应用4.2 染料助剂的设计与应用4.3 染料在纸张和皮革工业中的应用4.4 环境友好型染料的开发4.5 染料的未来发展趋势5. 染料化学实验与实践技巧5.1 常用染料分析方法5.2 染料合成与改性技术5.3 染色过程的优化与控制5.4 染料的理论计算与模拟5.5 染料的质量控制与评估总结: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染料化学的基本知识、染色机理和应用领域。
掌握染料的种类、结构与性质将有助于学生在纺织、染料和相关行业中的工作。
大学染料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染料化学知识点总结导论染料是一类可溶于溶剂或水的有机化合物,可以将其用于涂料、油墨、塑料、纺织品等领域,从而给这些产品赋予颜色。
染料分为天然染料和合成染料两大类。
天然染料是来自于植物、动物或矿物的有机化合物,而合成染料是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
一、染料的分类根据染料的化学结构和着色机理可以将染料分为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分类如下:1. 酚酞染料酚酞染料是一类含有酚酞结构的染料,常用于纺织品的染色。
酚酞染料具有良好的耐光性和耐洗性,颜色明亮鲜艳。
2. 偶氮染料偶氮染料是一类含有偶氮基团的染料,也是常用的染料之一。
偶氮染料颜色鲜艳,但对光和洗涤的耐久性较差。
3. 醌染料醌染料是一类含有醌结构的染料,常用于棉织品的染色。
醌染料具有良好的耐光性和耐洗性,但颜色较淡。
4. 金属染料金属染料是一类含有金属离子的染料,具有高度的色彩稳定性和耐光性,常用于特殊要求的颜色。
5. 原料染料原料染料是一类用于颜料和涂料颜料的染料,通常颜色较浓烈且颜料粒子较大。
二、染料的合成1. 基本合成路线染料的合成通常采用有机合成的方法。
常见的合成路线包括偶氮偶联法、分散染料法、直接染料法等。
2. 偶氮偶联法偶氮偶联法是一种常用的染料合成方法,该方法利用芳胺化合物与芳酚化合物发生亲电取代反应,生成偶氮化合物。
3. 分散染料法分散染料法是一种合成颗粒粒径较小的染料的方法,该方法将染料颜料颗粒分散在水相中,然后通过化学方法使其形成分散染料。
4. 直接染料法直接染料法是一种合成浓缩染料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分子内氢键或离子键的形成来增加染料颜色的强度。
三、染料的着色机理染料的着色机理是指染料颜色的产生原因和机制。
一般来说,染料的着色机理主要包括吸收光能、分子结构和对染料的稳定性。
1. 吸收光能染料颜色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染料分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能,激发分子内的电子跃迁从而产生颜色。
2. 分子结构染料的分子结构也是决定其颜色的重要因素,通常含有共轭结构的染料颜色较深。
染料化学
第一章 染料概述一、染料的定义以及构成染料的条件是什么?答:染料是能将纤维或其他基质染成一定颜色的有色有机化合物。
成为染料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可溶于水,或者可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对纤维有一定的亲合力。
(2)能够使纤维着色,且上染后具有一定的染色牢度。
二、按纺织纤维分类写出各种纤维染色适用的染料(应用分类名称)。
答:纺织纤维按其来源可以分为3类,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合成纤维;对于植物纤维,如棉,麻可用直接染料,活性染料,还原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硫化染料,缩聚染料进行染色。
对于动物纤维,如羊毛,蚕丝可以用酸性染料,中性染料,媒染染料,活性染料进行着色。
合成纤维,常见的有涤纶,锦纶,腈纶,涤纶可以用分散染料染色,锦纶可以用酸性染料染色,腈纶可以用阳离子染料染色。
第二章 中料及其合成途径1、试举例说明在合成染料中常用哪些重要的亲电取代反应?试述这些反应在染料合成在中的作用和目的,写出下列中料的名称,合成路线,并说明它们是否能够作为重氮组份或偶合组份在偶合反应中使用(如合作偶合组份,请标出偶合的位置)答:合成染料中料中常用的重要的亲电取代反应有磺化、硝化、卤化,烷化,芳化。
1) 磺化化反应的作用即是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磺酸基。
磺化目的:1.通过引入磺酸基赋予染料水溶性。
2.染料分子中的磺酸基能和蛋白质纤维上的-NH3+生成盐键结合而赋予染料对纤维的亲和力。
3.通过亲核置换,将引入的磺酸基置换成其他基团,如-OH 、-NH2、-Cl 、-NO2、-CN 等,从而制备酚、胺、腈、卤代物、硝基化合物等一系列中间体。
在染料中间体合成中主要是-SO3Na 经碱熔成-ONa 的反应。
2)硝化反应的作用即是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硝基。
硝化目的:1. 作为制取氨基化合物的一条重要途径。
2.硝基是一个重要的发色团,利用它的极性,加深染料颜色。
3.利用硝基的吸电子性,使芳环的其他取代基活化,易于发生亲核置换反应。
化学与颜色染料的原理
化学与颜色染料的原理化学与颜色染料的原理密切相关,颜色染料的产生和变化都是由化学反应引起的。
本文将介绍颜色染料的基本原理以及常见的染料类型和应用。
一、颜色的产生原理颜色是由物体吸收和反射光线的不同波长而产生的。
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物体会吸收部分光线,而反射其他光线。
被物体吸收的光线的波长决定了物体的颜色。
例如,当光线照射到红色物体上时,物体会吸收其他颜色的光线,只反射红色光线,所以我们看到的是红色。
二、颜色染料的基本原理颜色染料是一种能够吸收特定波长光线的化学物质。
染料分子中存在着能够吸收光线的结构单元,称为色团。
色团能够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而不吸收其他波长的光线。
当光线照射到染料上时,色团吸收光线的能量,使得染料分子发生电子跃迁,从而改变了光的波长和颜色。
三、常见的染料类型1. 有机染料:有机染料是由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制成的。
它们通常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和良好的稳定性,可以用于染料工业和纺织工业。
常见的有机染料包括偶氮染料、酞菁染料和酮染料等。
2. 无机染料:无机染料是由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制成的。
它们通常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和较高的耐光性,可以用于陶瓷、玻璃和涂料等领域。
常见的无机染料包括金属络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等。
3. 天然染料:天然染料是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提取的染料。
它们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环境友好性,常用于食品、药品和纺织品等领域。
常见的天然染料包括咖啡因、花青素和胡萝卜素等。
四、颜色染料的应用颜色染料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纺织、印刷、油漆、食品和化妆品等。
在纺织工业中,染料用于给纤维染色,使得纺织品具有丰富的颜色和图案。
在印刷工业中,染料用于制作油墨和颜料,用于印刷各种材料。
在食品工业中,染料用于给食品着色,增加食品的吸引力。
在化妆品工业中,染料用于制作口红、眼影和指甲油等彩妆产品。
总结:化学与颜色染料的原理密切相关,颜色的产生和变化是由物体吸收和反射光线的不同波长引起的。
颜色染料能够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改变光的波长和颜色。
染料化学复习资料
染料化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3'*8=24')(声明一下,名词解释是我自己弄的,答案不一定准确,大家还是要多方参考哈)1、选择性吸收(p51):指阳光照射染料溶液,不同颜色的燃料对不同波长的光波产生不同程度的吸收。
2、吸收光谱曲线(p52):由于染料对光的选择吸收,染料的摩尔吸光系数随波长不同可有很大变化,以吸光度为纵坐标,吸收波长为横坐标,可以把染料的吸收特性绘成一条曲线,即为吸收光谱曲线。
3、深色效应(p58):增加吸收波长的效应。
浅色效应(p58):降低吸收波长的效应。
浓色效应(p58):引起某一波带吸收强度(ε)增加的效应。
淡色效应(p58):引起某一波带吸收强度(ε)降低的效应。
4、红移:由于某些原因引起染料吸收光的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即红移。
紫移:由于某些原因引起染料吸收光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即紫移。
5、KS值:指不透明物质的深度值,它是一个经验值,也是一个相对值。
6、影响重氮化反应的因素(p37)自偶合反应:指重氮化反应中酸用量不足的情况下,反应生成的重氮盐与未反应的芳胺偶合生成重氮氨基化合物的反应。
7、合适的重氮化方法(p39)①芳胺的顺法重氮化:指碱性较强的芳胺重氮化时,一般先将芳胺溶于稀酸中,然后在冷却的条件下,加入亚硝酸钠溶液的重氮化方法。
②芳胺的逆法重氮化:指弱碱性芳胺重氮化时,等相对分子质量的芳胺和亚硝酸钠混合后,加入到盐酸(或硫酸)和冰的混合物中,进行重氮化的重氮化方法。
③芳胺的悬浮法重氮化:指碱性较弱的芳胺重氮化时,先用浓度较高的酸加热使芳胺溶解,然后冷却析出芳胺沉淀,再迅速加入亚硝酸溶液进行重氮化的重氮化方法。
8、色酚的羟甲基化(p112):为了防止色酚的氧化和亚硝化,保护羟基邻位,在色酚碱溶液中加入甲醛,即在羟基的邻位引入羟甲基的过程。
9、活性染料水解(p):在碱中,活性染料与水发生分解反应,导致其失活性的反应。
10、活性染料成键稳定性(p):活性染料和纤维间形成酯键或醚键等共价键的水解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染料:有色的有机化合物,能溶于水或其他介质以制成溶液或分散液,并能直接或经媒染剂作用使纤维着色,染后具有一定坚牢度及鲜艳度的物质。
2.力份:是指染料厂选择某一浓度的染料为标准,而将同种类不同批次的染料产品与它相比较而言,用百分数表示。
即同种染料,在相同条件下用相同用量,染出颜色的浓淡程度比较。
3.染色牢度:是指染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或染色以后的加工过程中,在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下,能保持其原来色泽的能力。
4.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的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
颜料本身对纤维没有染着能力,使用时主要靠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将颜料的微小颗粒黏着在纤维表面或内部。
5.光敏脆损:某些色系如黄色、橙色、红色等的还原染料染色织物在穿着过程中,经日光照射后染料颜色并没有褪去,但织物却逐渐脆化损坏,这种现象称为光敏脆损。
6.中料:将不具备染料特性的芳烃衍生物叫做染料中间体,简称中料。
7.重氮化反应:芳伯胺与亚硝酸作用生成重氮盐的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
因亚硝酸不稳定,通常使用亚硝酸钠和盐酸或硫酸,使反应生成的亚硝酸立即与芳伯胺反应。
8.顺式重氮化:重氮化时先将芳胺溶于稀酸中,然后在冷却条件下加入亚硝酸钠溶液。
9.反式:等相对分子质量的芳胺与亚硝酸钠混合,加入到盐酸或硫酸和冰的混合物中重氮化。
10.偶合反应:芳香族重氮盐浴酚类和芳胺作用,生成偶氮化合物的反应。
11.直接染料:绝大多数是含磺酸基的偶氮染料,能溶于水,分子结构中含水溶性基团(—SO3H),能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上染纤维素纤维;在弱酸及中性介质中上染蛋白质纤维。
染色方便,色谱齐全,价格便宜,但各项牢度较差,尤其是湿处理牢度。
较少用于棉织物染色,多用于粘胶、蚕丝及锦纶丝的染色。
12.活性染料:分子结构中带有反应性基团,染色时与纤维素纤维中的—OH和蛋白质纤维中的—NH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共价键,故又称反应性染料。
主要用于棉、麻、蚕丝等,也能用于羊毛、粘胶及聚酰胺纤维的染色,颜色鲜艳,色牢度好。
13.还原染料:不溶于水,除了个别品种外,分子结构中都含有羰基(—C=O),在碱性介质中被保险粉还原成可溶性的隐色体钠盐而上染纤维,再经氧化重新生成原来的不溶性染料而固着在纤维上,故称还原染料,商品名称为士林染料。
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其耐晒耐洗牢度都较好。
14.可溶性还原染料:是还原染料隐色体硫酸酯的钠盐或钾盐,可溶于水,再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氧化为它的母体染料而染着在纤维上。
主要用于染纤维素纤维和涤棉混纺织物的淡色。
15.酸性染料:含有—SO3H、—COOH等酸性基团,能溶于水,在酸性或中性介质中染料分子内所含的磺酸基、羧基与蛋白纤维分子中的氨基以离子键相合而上染蛋白质纤维,也可用于锦纶的染色。
根据染料染色性能的不同分为强、弱、中性浴染色的酸性染料。
16.酸性媒染染料:上染前或后要经过媒染剂处理,使媒染剂中的金属离子与染料络合沉积在纤维上,包括1:1和1:2型染料。
染色牢度优于酸性染料,但色泽不够鲜艳。
适用于羊毛、蚕丝及聚酰胺的染色。
17.酸性含媒染料:酸性含媒染料或酸性媒介染料是指染料本身分子中已经含有与染料分子按照一定比例鳌合的金属离子。
染色牢度优于酸性染料,但色泽不够鲜艳。
适用于羊毛、蚕丝及聚酰胺的染色。
18.分散染料:分子结构中不含水溶性基团,是非离子型染料,染色时借助分散剂将染料分散成极细小的颗粒,形成分散浴而染着纤维所以称为分散染料。
主要用于聚酯、聚酰胺及醋酯纤维的染色。
19.阳离子染料:阳离子染料是在碱性染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碱性染料分子结构中含有碱性基团,与酸成盐而溶于水,染料的色素离子带有阳电荷,所以又称为阳离子染料。
这类染料色泽鲜艳,牢度较好,主要用于晴纶纤维的染色。
20.隐色体电位:染料分子恰好转化为隐色体时的电极电位称为隐色体电位。
1.颜色的基本属性是色调、纯度、亮度或明度。
2.在“150%活性艳红K—2BP”名称中,活性为(冠称),艳红为(色称),字尾中K表示高温染色型,B表示带蓝光,2B表示蓝光程度,P代表适用于印花,150%为染料的(强度或力份)。
3.在染料的名称中,某些英文符号表示特定的意义,如Conc表示(浓的),H.C.表示(高浓),ex.conc表示(特浓),Double表示(双浓)。
4.在染料的名称中,某些英文符号表示染料的物理状态。
如liq表示(液状),pdr.表示(粉状),paste表示(浆状),gr表示(颗粒状),s.f表示(超细粉状)。
1.按结构直接染料分为哪几类?试各举一例,并写出具体的合成路线。
(1)直接染料:联苯胺偶氮染料,二苯乙烯型染料(2)直接耐晒染料:二芳基脲偶氮染料,三聚氰胺偶氮染料,二噁嗪染料,酞菁系直接染料。
(3)直接铜盐染料(4)直接重氮染料:在偶氮基对位上具有氨基的染料,在染料分子末端具有间二氨基苯或间氨基萘酚结构的染料2.简述直接染料对纤维素纤维具有直接性的原因,试从染料结构考虑提高染料直接性的途径。
(1)直接染料的分子是直线型的大分子,且分子的共面性较好,而纤维素分子也是线性大分子(2)直接染料分子中含有磺酸基等水溶性基团可直接溶解于水中。
在无机盐和温度的作用下在纤维内部染料与纤维以分子间力(氢键、范德华力)进行结合。
(3)染料分子的线性、共面性越好,分子量越大,与纤维的直接性越好。
3.比较各类直接染料的染色性能。
A类:匀染性染料。
分子结构简单,对纤维的亲和力低,在纤维内的扩散速率较高,移染性好,染色均匀。
食盐的促染作用不显著,平衡上染百分率随染色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因此染色温度不宜太高,一般在70~80℃染色即可。
湿处理牢度较低,仅适宜于染浅色。
B类:盐效应染料。
分子结构复杂,对纤维的亲和力高,分子中有较多水溶性基团,在纤维内的扩散速率低,移染性能较差,如果上染不匀,难以通过移染加以纠正。
食盐等中性电解质对这类染料的促染效果显著,故必须注意控制促染剂的用量和加入时间以获得匀染和提高上染百分率。
如使用不当,则因初染率太高,容易造成染花。
湿处理牢度较高。
C类:温度效应染料。
分子结构也复杂,对纤维的亲和力高,扩散速率低,移染及匀染性较差。
染料分子中含有水溶性基团较少,在含有少量的中性电解质染浴里上染也能达到较高的上染百分率。
染色时要用较高的温度,以提高染料在纤维内的扩散速率,提高移染性和匀染性。
上染百分率随染色温度的提高而增加,但始染温度不能太高,升温不能太快,要很好地控制升温速率,否则容易造成染色不匀。
4.说明直接染料染色中食盐的促染机理。
棉纤维在中性浴及弱碱浴中带负电荷,直接染料溶于水亦带负电荷,两者间存在斥力,使染料不易上染棉纤维。
当加入食盐时,钠离子被纤维表面吸附,中和了纤维表面的电荷,因此对染料阴离子的排斥力减小,染料易上染,所以直接染料染色中加食盐起促染作用。
5.构成直接染料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1)具有线性结构,使染料分子能按长轴方向水平的吸附在纤维上,最大限度的使范德华力发挥作用;(2)染料分子中共平面部分要大,若染料分子具有延伸的共轭体系,共轭体系程平面性;(3)具有可以形成氢键的基团,且基团间距最好与纤维素两个伯羟基间距接近。
此条件要求主要原因就是增加染料的染色牢度。
1.萘系中料如果直接卤化会形成较多副产物,因此,萘环上的卤代基主要是通过(桑德迈尔)反应或(希曼)反应获得。
2.对于多硝基化合物,若只需还原一个硝基,进行选择性还原时,可以选择(硫化碱)还原。
3.β-萘胺一般采用β-萘酚的氨解制备,该方法称为(勃契勒)反应。
4.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氨基的反应,主要有(硝基还原)和(氨解反应)两种方法。
5.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羟基的反应,主要有(磺酸基碱熔反应)、(羟基置换卤素)、(羟基置换氨基)以及异丙基芳烃的氧化——酸解等几种方法。
酚类化合物的钠盐与二氧化碳反应,在(芳环上引入羧基)的反应称为考尔培反应。
1.试述还原染料的结构特征,描述染料在纤维中的状态和染色坚牢度。
(1)属于多环芳香族化合物,不含有磺酸基、羧酸基等水溶性基团。
在分子的共轭双键系统中,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羰基,在保险粉的作用下,羰基还原成羟基,在碱性水溶液中成为可溶性的隐色体钠盐。
隐色体对纤维具有亲和力,能上染纤维。
染色后吸附在纤维上的隐色体,经空气或其他氧化剂氧化,转变为原来不溶性的还原染料,而固着在纤维上。
(2)与纤维以氢键,范德华力结合,在纤维上以主要以分子状态存在。
(3)有全面的坚牢度,耐晒和耐洗坚牢度尤为突出。
2.还原染料分为哪几类?它们的色泽牢度如何?(1)蒽醌类还原染料:具有各项坚牢度优良、色泽较鲜艳、色谱较齐全、染料隐色体钠盐对纤维亲和力高的特点,但某些浅色品种对棉纤维有脆损作用。
(2)靛族类还原染料:不论它们原来是什么色泽,还原后的隐色酸钠盐都是无色或者仅含很浅的黄色或杏黄色。
染料的隐色体钠盐对纤维的亲和力较小,所以不易染得深浓色;染色后织物如遇高温处理,会发生升华现象。
(3)稠环类还原染料:对纤维素纤维有一定的直接性,匀染性好,各项染色坚牢度都比较优良。
(4)可溶性类还原染料:染色牢度优良,但染浴的强碱性无法用于毛、丝等蛋白质纤维的染色。
3.按结构比较靛蓝、硫靛及其衍生物的色泽和应用性能。
(1)靛蓝:牢度很好,但色泽晦暗并不鲜艳,隐色体钠盐对纤维素纤维的直接性很小,无法一次染得深色。
这些缺点可以通过卤化的方法得到改善。
卤化后的靛蓝色泽鲜艳明亮,染料卤化后,提高了染料隐色体钠盐对纤维素纤维的直接性。
(2)硫靛染料:大部分都是红色,本身色泽都不够鲜艳,日晒牢度差;可是它的衍生物却很漂亮,而且各项牢度都很高。
4.试述影响还原染料还原速度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
(1)分子结构;(2)染料晶体结构,物理形状,粒子大小;(3)还原剂浓度;(4)还原温度5.还原染料的光敏脆损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1)光敏脆损:某些还原染料染色织物在穿着过程中,经日光照射后染料颜色并没有褪去,但织物却逐渐脆化损坏,这种现象称为光敏脆损。
(2)产生原因:这些染料吸收光线中某一波段的能量转移给其他物质时,在纤维上引起了光化学反应使纤维氧化脆损。
(3)影响因素:染料结构、温度、湿度、基质材料6.试比较可溶性还原染料与还原染料在结构和性能上的差异。
结构上的差异 : 还原染料分子结构中不含有磺酸基 , 羧酸基等水溶性基因,不溶于水,可溶性还原染料是还原染料隐色酸的硫酸酯盐,它的分子结构中含硫酸酯基因,可溶于水。
性能上的差异:可溶性还原染料可溶于水而还原染料不溶于水;可溶性还原染料对纤维的直酸性染料按其化学结构特征可分为(偶氮类)、(蒽醌类)、(三芳甲烷类)、(氧杂蒽类)、(亚硝基类)等。
1.何谓酸性染料,按应用性能酸性染料可分为哪三类?酸性染料:传统的酸性染料都是在酸性条件下染色,故通称酸性染料,含有大量磺酸基,少量有羧酸基,是一类水溶性染料,有色谱齐全、色泽鲜艳、结构简单等特点,其发色体结构中偶氮和蒽醌占有很大比重,主要用于羊毛、真丝等蛋白质纤维和锦纶的染色和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