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产种质资源衰退的原因分析
水产种业分析报告总结
水产种业分析报告总结水产种业是指以水生动植物为种质资源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水产种业分析报告主要针对我国水产种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下面对报告进行总结。
报告首先对我国水产种业的现状进行了概述。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和饮食结构的转变,水产种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报告指出,我国水产种业规模庞大,品种多样,包括鱼类、虾类、贝类、藻类等。
同时,我国水产种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养殖方式不断创新,水产种业企业也不断涌现。
报告还对我国水产种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首先,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传统的养殖方式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因此绿色、有机养殖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次,科技的进步为水产种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如基因改良、光合生物技术等。
同时,水产种业也面临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因此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品种、拓宽销售渠道将是未来水产种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报告还分析了我国水产种业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水产种业生产规模大、水环境复杂,对水质的要求较高,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的加重。
其次,水产种业的产业链条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
此外,水产种业还存在着养殖技术不达标、养殖区域利用率低等问题。
为了促进我国水产种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首先,加大水产种业技术研发投入,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生产管理模式,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其次,加强水产种业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扶持,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市场拓展力度。
此外,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完善水产种业的监管和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
总之,水产种业作为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然而,水产种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来推动水产种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加强产业链条的完善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才能够实现水产种业的健康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安全、更多样的水产品。
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水产养殖业是指对水生生物进行养殖的一种经济活动,其发展对于保障水产品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改善水域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水产品需求持续增加,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迅速壮大。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本文将对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水域资源过度开发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对水域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导致一些地区的水域资源过度开发。
一方面,原本适宜养殖的水域被过度开发,导致水产品产量下降,资源枯竭;过度开发还会影响水域生态平衡,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2. 水体污染严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水体污染的问题。
一方面,水产养殖业对水体进行了大量的养殖投喂和排泄,直接导致水体中营养盐浓度过高,易引发水华爆发;水产养殖业也会使用农药、兽药和化肥,其中的残留物质会直接进入水体,对水生生物造成伤害。
3. 产业链不完善由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相对较快,但其产业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
首先是信息不对称问题,养殖户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导致了市场失衡;其次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了市场竞争混乱;一些水产养殖业者的安全意识不强,质量监管薄弱,也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二、对策探讨针对水域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水域资源开发。
一方面,政府可以在水域资源开发上做出相应的规划,合理分配水域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加强水域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工作,确保水域生态的平衡和稳定。
也可以鼓励养殖户进行生态养殖,通过环保、绿色养殖方式来减少对水域资源的压力。
为了解决水体污染严重的问题,需要加强水体污染治理工作。
一方面,可以建立健全水产养殖业监管体系,严格限制养殖户对水体的排泄与投喂,减少水体污染源;可以加大对水体污染物的监测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减少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水产养殖中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水产养殖中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为了保障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水产养殖中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水产种质资源的现状水产种质资源是指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用于繁育和培育的各种遗传基础材料,包括鱼类、虾蟹类、贝类等。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水产种质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减少和退化。
首先,水生环境污染导致了水产种质资源的流失和受损。
其次,不合理的养殖管理和过度捕捞也加剧了种质资源的破坏。
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来保护和利用水产种质资源。
二、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1.建立种质资源库建立水产种质资源库是保护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该资源库应包含各类水产物种的种质信息、遗传背景等相关资料,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管理和存储,以确保资源的长期保存和利用。
2.加强监测和调查及时了解水产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状况,通过全面的监测和调查工作,为科学合理地保护和管理种质资源提供依据。
此外,还应关注水生态环境的改变和其对种质资源的影响,采取措施避免环境因素对种质资源的破坏。
3.推动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强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对于推动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养殖场及其周边环境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和销售行为,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三、水产种质资源的利用1.科学遴选优良品种通过对水产种质资源的评价和筛选,选育出更适应环境和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进行遗传改良和基因编辑,提升种质资源的遗传优势,使其更适合养殖和市场需求。
2.推行良种推广通过推广良种,加强品种的推广应用,提高水产养殖业的整体效益和质量。
建立良种示范区,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和培训,推动优质种质资源的广泛应用。
3.促进国际合作交流加强与国际间的种质资源合作交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经验,提高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水平。
东海海区大黄花鱼渔业资源衰退原因分析
东海海区大黄花鱼渔业资源衰退原因分析摘要:大黄鱼曾经是东海最重要的渔业资源,但是由于过度捕捞,盲目捕捞以及种群结构退化,性早熟等问题,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导致东海地区大黄鱼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
关键词:大黄鱼过度捕捞产软种群结构性成熟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隶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 是我国近海最重要的传统经济鱼类之一。
大黄鱼主要分布于东海、黄海南部以及南海的雷州半岛东侧, 水深80 m以下的沿岸近海水域。
20世纪80年代以前, 东海区大黄鱼产量一直占全国大黄鱼总产量的90%以上, 但随着捕捞强度和捕捞力量的日益加大以及海洋污染的日益加重, 致使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 大黄鱼资源严重衰败, 近乎“消声匿迹”。
①1 过度捕捞敲罾作业起源于广东, 距今约有200 年的历史. 1954 年传到福建, 1956 年秋传入温州, 在其后的20年时间里, 给浙江海洋渔业资源带来的是一场浩劫.这种破坏性的捕捞方式, 使得野生大黄鱼资源遭受严重破坏, 自1957 年开始, 浙江渔场早春汛大黄鱼产量即以每年50% 的速度锐减, 1985 年大黄鱼年产量降至万吨以下, 形不成鱼汛, 资源处于很低的水平。
②而1957年以后机帆船开始取代木帆船成为捕捞大黄鱼的主要工具。
机帆船配合细密的渔网进行的拖网捕鱼大大加大了捕鱼的效率。
1992 年前后单船网板拖网捕捞在浙江中南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 到1998 年生产规模基本稳定由于单拖作业渔场位于东海大陆架外侧, 作业水深可达!120 米,⑤覆盖了大黄鱼的所有身寸空间。
但由于捕捞强度过大, 大黄鱼补充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大黄鱼的年产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不断下滑。
1974年大黄鱼的产量达到19.61万吨,而到了2002年产量仅为0.55万吨。
从1977 年起,东海大黄鱼主要渔场和重要产软场官井洋、猫头洋、大目洋均不能形成渔汛, 20 世纪80年代中期岱衢洋、大戢洋和吕泗渔场也形不成渔汛, 至今大黄鱼资源仍未恢复。
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深层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深层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说到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大家可能会想,“这不就是渔民们一网打尽,鱼类都快抓光了嘛?”哎,这话说得不完全对,问题可不止这么简单。
近些年,咱们的渔业资源是越来越少,近海的鱼啊虾啊蟹啊,一年不如一年,渔民们出海打鱼的次数多了,但每次捞上来的东西,却越来越少,甚至一上午下来,空网返回的事儿也是时有发生。
问题就在这儿了,咱们的近海渔业怎么就这么衰退得这么快?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得说说过度捕捞这事儿。
你看啊,咱们国家的渔业资源丰富,几十年来大家都习惯了“捕一网,满仓回”,渔民也是这样,习惯了“多打些,多卖些”,所以,捕捞的频次就高,捕捞的强度也大。
可是你想啊,鱼类是有生命的,它们也得休息,得繁殖,得生长。
如果我们一直高强度捕捞,那它们自然就跟不上更新换代的速度,渔民能捞上来的数量也就越来越少,最终陷入“捞不到鱼,赚钱也难”的困境。
近海水域的环境也没之前那么好了。
污染严重,垃圾多,海水质量变差,导致了很多鱼类的栖息地遭到破坏。
比如海洋里的石油泄漏,塑料垃圾等问题,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水里的生物,甚至能让一些原本富饶的渔场变得“无人问津”,没鱼可捞,也就没法再靠这些地方赚钱了。
现在许多人都明白了,捕捞的方式也不再是以前那种单纯的“网撒出去,什么都能打上来”的模式了。
因为这样不仅让鱼种群数量下降,也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的平衡。
你打鱼的同时,没准还把一些本不该捕捞的鱼类一同网住了,那些小的、幼的、甚至是濒危的鱼种也遭殃了。
这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话:“杀鸡取卵”,短期看似赚了,长远来看却得不偿失。
再者说说市场需求。
现在人们吃鱼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海鲜,成为了很多人餐桌上的常客。
这种需求增加,导致了渔业压力更大。
鱼类资源的逐渐减少,就让一些不太规范的渔民或者不道德的商家,开始采取一些违法的手段,比如使用非法渔网、破坏渔场等,甚至有些地方的非法捕捞简直让人触目惊心。
这种无序的竞争,也加速了渔业资源的衰退。
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水产养殖2009.650我国疆域辽阔,内陆江河纵横,湖泊水库星罗密布,是世界上淡水水面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极为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据统计,全国的内陆水域鱼类800多种,纯淡水鱼类760种。
但淡水养殖病害日趋严重,水域环境破坏、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方面,直接导致养殖种类大量减少,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一、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1.水域环境恶化渔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水域污染增多、病害严重、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渔业生物多样性减少及水产品质量下降等严重影响淡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等。
2.养殖污染随着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水环境和养殖业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养殖业发展导致大量未经处理、利用的粪便和粪水,污染周围的空气、土壤和地下水,威胁着近河和湖泊的水环境。
在湖泊、大中型水库中,过量围网养鱼,大量剩余饵料及水产排泄物也加剧了污染。
化肥养鱼目前已在国内普遍使用,化肥见效快,容易在短期内使水体变肥。
各种无机营养成份稳定,容易掌握,使用简便,深受渔农欢迎。
但化肥最大缺点是产生过多的氨态氮,对鱼类危害严重,是水体老化的重要诱因,残留在鱼体内越多,毒性越强。
在混养的水体中,渔农投放大量人工饲料,由于饲料成分复杂,盲目投饲,有毒有害物质滋生,且产生的残饵和鱼类排泄物污染水质,危害鱼类生长,鱼产品质量差。
因养殖水体严重恶化,水体生态平衡被打破,鱼类病水生生物多样性 下降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大连市旅顺口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于永刚辽宁省畜牧业协会绒山羊业分会自2004年5月创办会刊《辽宁绒山羊》,截至2008年末,共刊印发行28期供会员阅读,在介绍绒山羊养殖技术,提供行业信息,搭建产业购销平台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2009年起,辽宁省畜牧业协会绒山羊业分会与《新农业》动物生产版合办“辽宁绒山羊”专栏,致力于新品种、新技术以及市场行情等业内信息的采集、发布与传播,共同推动辽宁绒山羊这一国宝级品种资源及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水产养殖业是指人工规模养殖和培育水生动物及植物的一种农业形式,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对食品需求的增加,水产养殖业也发展迅速。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水质污染、水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等。
本文将就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1. 水质污染严重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产养殖池塘、网箱等养殖设施使用的化肥、饲料残留物、兽药残留等会直接排放至水体中,导致水质污染严重,影响养殖水生物的生长和生存。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给周边水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导致水域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2. 饲料成本高水产养殖的饲料成本占养殖成本的很大一部分,而且饲料的质量直接影响水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饲料的原料主要依赖进口,成本较高,且存在农药残留、重金属等安全隐患。
3. 养殖环境恶化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环境越来越受到关注。
养殖池塘的过度开发、过度利用,导致水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减少,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性遭受威胁。
4. 养殖业管理落后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主要以传统模式为主,管理方式落后,缺乏科学规范的养殖管理方法和技术支持。
水产养殖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1. 加强水质监测和治理加强水产养殖的水质监测和治理,制定严格的排污标准和监管措施,减少养殖对水环境的污染,保护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
2. 促进饲料资源多样化加大对水产养殖饲料资源的研发和利用,促进饲料资源的多样化和本地化生产,降低养殖饲料成本,提高水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3. 推动绿色养殖模式推动绿色养殖模式的发展,采用循环水利用、生态养殖等先进技术,改善养殖环境,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性。
加强对水产养殖业的管理和技术支持,推动养殖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高养殖管理水平,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我国水产养殖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水产养殖的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势态,在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了建国初期的恢复发展和随后的调整徘徊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渔业一直坚持“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
1988年中国水产养殖产量达到532万吨,超过捕捞产量;1989年中国水产品产量达到1152万吨,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主要渔业国家,成功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道路。
自1991年以来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中国水产养殖总产量达到3829万吨,淡水水产品出口约120万吨。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公布的资料显示,中国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的62%,占亚洲的70%,是世界唯一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主要渔业国家。
二、我国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1.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导致水产养殖品食用不安全环境污染存在多方面因素,化肥、农药、兽药、生产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高速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养殖过程中滥用药物,导致水产养殖品中药物残留超标在水产品养殖过程中,目前我国存在的现状是高密度,多品种,集约化的生产方式。
3.养殖种质退化,病害泛滥自1992年中国对虾流行病爆发以来,水产养殖品病害一直不断,并且蔓延到其它养殖虾类养殖生物,使淡水养殖业蒙受了重大的损失4.水产饲料加工业大部来源家禽、畜牧业的基础过渡形成,鱼类饲料研究没有国家统一标准,对鱼类不同生长发育期所需的营养标准没有统一规范。
加工饲料的原料没有国家统一检测规范。
5.水产差殖品质量安全研究薄弱目前我国水产养殖品质量安全研究十分薄弱,标准体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诸如标准体系不健全与执行力度差。
6.信息不灵,市场行情不详养殖单位、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有一定的盲目性,一哄而上,一哄而败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渔民由于信息不灵,他们尤其关注的是养什么?怎么养?如何销?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将是发展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的关键因素。
中国渔业资源衰退问题的多因性与组合解
《 渔业现代化)0 8 ) 0 年第 3 卷第 3 2 5 期
4 7
中国 渔 业 资 源 衰退 问题 的 多 因性 与组 合 解
徐 质 斌 ,李 相 林
( 1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研究所 ,湛江 5 4 2 ;2广东海 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江 5 4 2 ) 20 5 湛 20 5 摘要 : 对 2 纪 9 针 0世 0年代 出现的 生物 学和经济 学意 义上 的双 重捕捞过度 , 用故 障树 分析 法分析 可知 , 运 渔
位 。但 是 , 2 纪 7 自 0世 0年代 起 , 中国的渔业 资 源
就 进入 了衰 退 期 。 目前 黄 海 渔场 已有 1 6种 主要
经济鱼 类 、 甲壳类 、 贝类 资源濒 临枯 竭 ; 7种 3种 传 统 的黄渤群 系带 鱼 、 鱼 、 鲆 真鲷 、 河触 、 黄姑 等 渔业
都 已先后 失 去 了 产 业 价 值 。东 海 区 “ 四大 家 鱼 ” ( 大黄 鱼 、 黄鱼 、 小 带鱼 、 贼 ) 了带 鱼 还能 维 持 乌 除
损 害资源 本 身 的恢 复能 力 条件下 所 能够获 取 的最 大产 量 。 同时 , 捕 捞 过 度 划 分 为经 济学 捕 捞 过 把 度和 生物 学捕 捞 过 度 。前 者 以经 济 性 状 即 投 资 、
成本增加 , 收入 、 润减 少 来判 定 ; 利 后者 以 自然 性
4万 t其 中捕捞 产 量 85 9万 t 0 6年海 水 产 , 9. 。20
一
经 济学 捕捞 过度 , 还没 有达 到生 物学捕 捞过 度 ; 但
当 F > F 时 , 是经 济学 、 物学双 重 过度 。 则 生 中 国海 洋渔 业 的现实 是 双重过 度 , , 存在 即 既 着 经 济 学 捕 捞 过 度 , 存 在 着 生 物学 捕 捞 过 度 。 又
我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浅析
编者按:2020年2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简称《意见》),首次将公众视野聚焦到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来,开启了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新篇章,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为做好宣传贯彻《意见》工作,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组织开展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征文活动。
现将部分征文在《中国水产》杂志连载刊登,以期引起社会大众讨论、关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事业,引导社会公众关心、支持、参与这项工作,为《意见》宣贯营造良好氛围。
我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浅析水产种质资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渔业捕捞、水产增殖养殖和品种改良的生物基础,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夯实渔业发展基础,始终是我国渔业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
文/杨文波1 曹坤1 李继龙1 李应仁1 罗刚2 王建波2探讨分析水产种质资源的生物学、生态学和遗传学等方面的信息还缺乏科学了解,国家层面全域性的水产种质资源基础数据信息相对比较匮乏,区域性的种质资源信息也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数据积累,全国水产种质资源本底情况还未完全掌握。
(二)水产种质资源退化和丧失风险加大我国水产种质资源当前面临着种质日趋退化和物种不断丧失的双重问题。
海洋捕捞渔获物小型化、低龄化、低值化的现象比较明显,我国传统四大海洋捕捞品种——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现难以形成正常的渔汛,野生大黄鱼已难觅踪迹。
渤海经济鱼类品种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80多种减少到近年来的10余种。
中国对虾种质资源退化严重,已退出我国虾类养殖主打品种。
有“长江三鲜”美誉的鲥鱼、刀鲚和河鲀,数量急剧下降,长江鲥鱼早已绝迹,刀鲚市场价格居高不下,野生河鲀数量越来越少。
作为淡水养殖产业根本的“四大家鱼”鱼苗发生量急剧下降,已从上世纪60年代的约1200亿尾下降到目前的数十亿尾。
曾经在黄河流域分布较广的北方铜鱼已成为极度濒危物种。
海水养殖种类种质退化的原因及对策
海水养殖种类种质退化的原因及对策
海水养殖种类种质退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自然环境条件不利。
海水养殖种类主要依赖海水质量,但海洋大气
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加剧,会影响海水养殖种类的种质。
②饲料营养不良。
海水养殖种类往往以农作物为主要营养来源,它的
营养组成与种群的营养需求不一致,从而影响到体细胞的代谢活力水平,
影响其营养素的合成、吸收和利用,最终导致种群的种质退化。
③繁殖管理不当。
繁殖管理不当会导致海水养殖种类群体种质下降,
并有可能使种群破坏特性,以致种群种质退化。
④采种不当。
非病害性养殖系统采种不当,会导致原有种群结构破坏,并有可能造成种群种质退化,水体资源品质变差。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要采取的对策有:
①加强海洋污染控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②提高饲料营养价值,以适应海水养殖种类的营养需求,改善营养供应;
③改进水族养殖系统,建立养殖技术体制,加强繁殖管理,避免繁殖
管理不当;
④建立海水养殖种类资源保护系统,完善采种管理;
⑤与国家环境监测部门合作,改善水体资源状况,保证海水养。
全球海洋鱼类资源的衰退与可持续渔业管理
全球海洋鱼类资源的衰退与可持续渔业管理近年来,全球海洋鱼类资源的衰退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大规模的过渔活动、捕捞技术的进步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成为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可持续渔业管理被提出并逐渐应用。
本文将探讨全球海洋鱼类资源的衰退原因以及可持续渔业管理的意义和措施。
一、全球海洋鱼类资源的衰退原因1. 过渔活动过渔是导致全球海洋鱼类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渔民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采用了非可持续的捕捞方式,例如使用大型拖网、围网等。
这些过度捕捞的行为破坏了自然的捕食者-被捕食者关系,导致鱼群数量急剧下降。
2. 捕捞技术的进步随着捕捞技术的不断进步,渔业对海洋鱼类资源的压力不断增大。
现代化的捕鱼工具和设备使得渔民能够更加高效地捕捞鱼类,超过了自然资源的恢复能力。
高科技设备的使用不仅增加了鱼类捕获的数量,而且捕获了大量的年轻鱼,对种群的繁殖和生态平衡产生了严重影响。
3. 生态环境的破坏过度捕捞和污染等人类活动导致了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加速了海洋鱼类资源的衰退。
沿海工业排放的废水和废气,以及农业领域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都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这些污染物进入海洋后,毒害了海洋生物,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使得鱼类数量减少。
二、可持续渔业管理的意义1.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渔业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通过建立合理的捕捞配额和保护区,调整渔业活动的强度和规模,避免过度捕捞和破坏性捕捞方式的使用,可以帮助海洋生物种群恢复和生态环境修复。
2. 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渔业管理有助于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渔民能够长期从事渔业活动。
通过合理管理渔业资源,促进渔业生产的持续和稳定,不仅可以保护海洋鱼类资源,还可以提高渔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三、可持续渔业管理的措施1. 建立合理的捕捞配额和限制建立合理的捕捞配额和限制是可持续渔业管理的基础。
根据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确定不同鱼类的捕捞上限,以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洋鱼类衰退与保护对策研究
海洋鱼类衰退与保护对策研究海洋鱼类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人类食物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海洋鱼类种群数量急剧减少,面临着严重的衰退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严峻的现实情况,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保护对策。
一、限制过度捕捞过度捕捞是导致海洋鱼类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保护海洋鱼类资源,各国政府应加强对捕捞的管理和控制。
首先,建立合理的渔业管理制度,包括限制捕捞数量、设立渔业季节、区域划分、限期放养等措施。
其次,加强对非法捕捞的打击,设立严格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
此外,鼓励推广可持续渔业模式,例如发展渔业养殖和海洋保护区,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海洋污染对海洋鱼类的生存和繁衍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海洋鱼类,各国应该加强对海洋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首先,加大对污染源的监测和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推广环保技术和设备,例如建设污水处理厂、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等。
此外,鼓励公众参与环保行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加强国际合作海洋鱼类生存受到全球性问题的影响,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各国政府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保护海洋鱼类的国际协议和政策。
在国际层面上,建立跨国界的渔业保护机构和监管机制,加强海洋科研与信息共享。
同时,鼓励各国在技术和经验上的互相交流,共同探讨解决海洋鱼类衰退问题的对策。
综上所述,海洋鱼类衰退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公众等多方合力解决。
通过限制过度捕捞、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我们可以实现对海洋鱼类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为后代留下一个丰富多样的海洋世界。
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水产养殖2009.650我国疆域辽阔,内陆江河纵横,湖泊水库星罗密布,是世界上淡水水面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极为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据统计,全国的内陆水域鱼类800多种,纯淡水鱼类760种。
但淡水养殖病害日趋严重,水域环境破坏、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方面,直接导致养殖种类大量减少,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一、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1.水域环境恶化渔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水域污染增多、病害严重、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渔业生物多样性减少及水产品质量下降等严重影响淡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等。
2.养殖污染随着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水环境和养殖业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养殖业发展导致大量未经处理、利用的粪便和粪水,污染周围的空气、土壤和地下水,威胁着近河和湖泊的水环境。
在湖泊、大中型水库中,过量围网养鱼,大量剩余饵料及水产排泄物也加剧了污染。
化肥养鱼目前已在国内普遍使用,化肥见效快,容易在短期内使水体变肥。
各种无机营养成份稳定,容易掌握,使用简便,深受渔农欢迎。
但化肥最大缺点是产生过多的氨态氮,对鱼类危害严重,是水体老化的重要诱因,残留在鱼体内越多,毒性越强。
在混养的水体中,渔农投放大量人工饲料,由于饲料成分复杂,盲目投饲,有毒有害物质滋生,且产生的残饵和鱼类排泄物污染水质,危害鱼类生长,鱼产品质量差。
因养殖水体严重恶化,水体生态平衡被打破,鱼类病水生生物多样性 下降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大连市旅顺口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于永刚辽宁省畜牧业协会绒山羊业分会自2004年5月创办会刊《辽宁绒山羊》,截至2008年末,共刊印发行28期供会员阅读,在介绍绒山羊养殖技术,提供行业信息,搭建产业购销平台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2009年起,辽宁省畜牧业协会绒山羊业分会与《新农业》动物生产版合办“辽宁绒山羊”专栏,致力于新品种、新技术以及市场行情等业内信息的采集、发布与传播,共同推动辽宁绒山羊这一国宝级品种资源及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水产养殖品种退化的原因及防治
水产养殖品种退化的原因及防治一品种退化的原因品种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较为复杂,有的甚至由几个原因交错在一起共同起作用。
1、近亲繁殖在养殖过程中,由于繁育群体较小,加上留种不当,时常发生不同程度的近交。
因此,潜在和混人的隐性有害基因就有很多纯合的机会,近交愈烈,不仅每一有害基因纯合机会越多,而且潜在的有害基因纯合位点也越多,这样直接导致品质下海和生命力低下等近交衰退现象。
我国水产淳殖品种的退化现象也与近交有关,例如,午多地区养殖的罗氏沼虾都来自泰国的一批雄虾的后代,其近交繁殖至少在5代以上。
现在广东等地养殖的尼罗罗非鱼都是1978年引进的20多尾自繁后代。
2、不良养殖条件水产生物的大多数E济性状都属于数量性状,易受养殖制度和F殖条件的影响 c在不良的养殖条件下,养E对象也会变异井接受自然选择。
变好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变坏的机会更多,并容易在封闭的群体中扩散、发展、定型而影响种群的品质。
如果养殖过程中死水代替了活水,周期性缺氧代替了持续稳定的溶氧条件,简单的饵料组成,高浓度的氨氮代替了低浓度的氨氮,过高的放养密度代替了合理的放养密度,那么,本该良种良育的水产生物就会处于生理生态的抑制之中,从而影响亲本的营养状况、发育状况乃至后代质量。
如果这些不良环境周而复始地作用于这些生物的若干世代,良种将在变异、遗传和长期的适应中,接受不良生态因子的负选择而退化。
3、亲本质量差亲本质量差也是导致品种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少单位和生产者对用作亲本的个体不仅没有严格地加以正确选择,反而进行逆选择,往往将年龄、规格、质量和来源等都不理想的个体作为亲本,有的甚至将具有严重退化特征的个体作亲本。
4、没有正确掌握人工繁殖技术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的提高,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飞速发展。
但有些生产单位盲目追求出苗数量和高额利润,平时不注意选留优良亲鱼和加强培训,人工繁育时违反科学操作。
有的生产单位和养鱼专业户不是依据亲鱼性腺成熟情况,而是机械地套用生产季节,不管性腺成熟与否,盲目催产,一次催产不行,催产两次,两次催产不行又催产第三次,正常剂量不行,就采取高剂量催产,结果使不成熟的卵强行产出,既摧残了亲鱼,又降低了卵子和菌种的质量。
渔业产量下降的原因
渔业产量下降的原因渤海是我国惟一的内海, 由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渤海中央区和渤海海峡五部分组成,面积约7. 7 万平方公里, 平均水深18米。
该海域有众多河流注入,是多种鱼、虾、蟹、贝的产卵、索饵、洄游及生活场所和鲁冀辽津三省一市沿岸人民赖以生存的“风水宝地”。
然而, 随着环渤海地区工农业的发展,水域环境污染与过度的捕捞,造成渔业资源渐趋枯竭,渤海渔业经济形势越来越严峻。
一、渔业资源趋渐枯竭的主要表现(一) 生物品种明显减少。
渤海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生物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从1982年的3. 6 下降到1992 年的2. 5 ;终年均匀分布的地方类群占总生物量的比例从17. 6%下降到13. 9% ; 冬季游向海峡深水区的类群占总生物量比例从4. 7%降到2. 1% ;夏季游向河口的类群占总生物量的比例从1. 9%降到0. 1% ;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食性种类显著减少,渔民普遍反映,鱼越捕越小,越捕越少,高价值的经济鱼类几乎不见了。
辽东湾渔场基本无鱼可捕,名贵的凤尾鱼已经绝迹;锦州湾的产卵场和育幼场遭到严重破坏; 渤海湾一些主要经济鱼虾蟹类产卵场和育幼场,已基本成为无生物区。
(二) 渔业资源量不断下降。
美丽富饶的渤海,上世纪70年代及80年代初, 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海区总资源量可达200多万吨。
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渔业资源量开始下降。
位于莱州湾南岸的潍坊市,上世纪70年代初,毛虾、对虾、梭子蟹、黄姑鱼的年产量分别为1. 3 万吨、2500吨、1 万吨和3000吨,而到1996年分别减少到2600吨、44吨、155吨和115吨, 相差了5 倍~60 倍,近几年对虾、黄姑鱼等捕捞产量就更少了,带鱼、小黄花、大银鱼等经济鱼类已基本绝迹。
渔业资源下降速度如此之快, 不能不令人震惊与忧虑。
(三) 生态环境严重失衡。
渤海有长达3121 公里的海岸线,4914 平方公里的滩涂,7. 7 万平方公里的水面,富饶的渔业资源丰富着几千万沿海人民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水产种质资源衰退的原因分析从事水产养殖的人们都知道,水产种质资源对于水产养殖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我国我国水产种质资源却正在衰退,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环境破坏
由于坝、闸门等水利建筑,破坏了鱼类的泅游通道,改变了河流的水文条件,使仅类失掉了适宜的育肥场和产卵场;工农业污水排人自然水域直接毒害丁水生生物或趋使其回避。
加以滥捕,使一些种灭绝,一些种数量大减,造成全部或部分基因库损失,鱼类的许多优良性状消失。
二、经济价值较低的亚种或种群的侵入
如引种不当,把经济价值较低的种群、亚种或近缘种引进,与当地优良种群或近缘种杂交、回交而造成两者的基因融合,这种现象称为遗传侵蚀或渐渗,侵入种的群体越大.原有种的优良性状消失得越快。
例如我国产的中华绒茧蟹(俗称)生长迅速、品质优良,由于河道修闲建坝,断绝丁小华绒整理的泅游通道,加以在下游滥捕蟹苗,天然蟹苗的产量逐年下降,养殖苗种供不应求,于是就从北方(主要是辽河下游)和甄江购进苗种。
养殖的这些不同地区的,不可避免地逃人汇河,进行繁殖并与日益稀少的当地种群条交和杂种后代凹交,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的融合。
辽蟹个体没有蟹长得大,成熟得早,经
济效益人为下降低蟹的生产性能更差。
现在中、下游的群众反映天然比过友小得多丁。
三、近交衰退和遗传漂变
由于繁殖群体过小,造成近亲交配,许多有益的基因遗失,有害的隐性基因重现率增多,导致生长速度厂降,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降低。
我国大水面故流主要鱼类筋、翱,产漂流性鱼卵,要在流程较长的大河中才能成功地繁殖存活。
我国各地养殖的链、甥,在刃年代以前,都是在、中捞大然负曲,运回当地饲养。
50年代未期,蹈、绸的人工繁殖成功,全园大部分地区都逐渐改用人工繁殖的鱼苗,由于各地人工繁殖的亲鱼都是小型群体,蹬、绸的繁殖量又大,很容易造成近亲回交,促进了近亲衰退的发生,据李思发等人的试验,人工繁殖的续编比天然的链翱鱼苗生长速度要下降5%—10%。
19旺年未从美国引进了海湾扇贝,在中国北方各海区养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终因原来的亲体太少.近交衰退的后果逐渐表现出来,1994和1995连续两年又从美国引进了较多的亲贝,海湾扇贝的生产性能才有所改善。
移植鱼类亲体过少,会造成瓶颈现象,较大的基因库只剩下少数个体,总变异大大减少。
脱离原种群的小群体,因为基因库较小,就会发生遗传漂变,漂变时间越长,损失的基因越多,鱼类就难于适应新环境的变化,所以世界上某种动物如果存在的太少,就难避免灭绝的命运。
但是如果数量
不是太少,并不一定注定灭绝,只不过漂变新形成的群体,其基因频率已与原群体差别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