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高中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高中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ecd05c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1d.png)
高中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3)能够理解文中表达的主题思想,并对文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等方法,提高对文中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3)通过写作、演讲、辩论等形式,提高表达思想和观点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重要性;(2)培养同情心、责任心,关注社会现象,关心他人;(3)提高个人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与鉴赏;3. 文中主题思想的阐述与思考。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与理解;2.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与运用;3. 主题思想的抽象阐述与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分析修辞手法;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提高表达能力;4. 启发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3. 分析修辞:讲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培养学生鉴赏能力;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主题思想,组织讨论交流;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合作态度等;4. 表达能力:通过写作、演讲、辩论等形式,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5. 思考与批判: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作业完成等环节中表现出的思考与批判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e0d7b4bb7360b4c2f3f6449.png)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篇一:《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篇二:《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枣庄八中南校高二语文组王慧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文本研习与对话)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PPT)齐读“课前小积累”1、您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2、您的岗位永不调换,您的足迹却遍布四方;您的两鬓有一天会斑白,您的青春却百年不衰。
3、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您用生命的火炬,为我们开道。
师:同学们知道这几句话是形容谁的吗?生(齐):老师师:是呀。
老师“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
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今天我们就共同领略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的老师的风采。
(PPT)梁实秋(1903——1987) :号均默,原名梁冶华、梁秋实,字实秋。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
师:梁实秋是台湾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同时也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小品,广泛涉及人生世态,且因洞察1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
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本文是梁实秋散文中写人的名篇,作者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板书)。
我们先来展示一下我们预习的成果:(PPT)1.给下面加点的字的注音:有棱有角椭圆形狞笑油渍瓢淘汰鼾声敷衍鼻涕荪琅琅上口胡诌冗长删削扑拙突兀矫健孑孓玉箸2.解释下列词语:惟妙惟肖:有板有眼:勃然大怒:惟妙惟肖:有板有眼:勃然大怒:按捺不住:眉飞色舞:抑扬顿挫:朴拙:突兀矫健: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PPT展示教学目标)1.(教师预设)写人的散文,往往要了解这样一些基础的信息:人——事情——品格——手法——作者情感。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92695c9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6d.png)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刘和珍君的了解。
2.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3.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4.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态度和观点。
第二章: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步骤:1.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的态度和观点。
第三章: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内容:1. 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步骤:1. 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如何纪念刘和珍君的态度和观点。
第四章:刘和珍君的影响和启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2. 引导学生从刘和珍君的事迹中汲取启示。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篇三)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篇三)](https://img.taocdn.com/s3/m/de8bdfcec8d376eeaeaa31f4.png)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一)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二)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本文的线索。
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培养学生听准答对问题的能力,抓住要点,灵活完整地复述比较复杂事情的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第1、2节中三次写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三处行文不完全一样,联系每次出现时的上下文,说说作者究竟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分析:鲁迅所编之期刊如《莽原》等,都是战斗性很强的革命刊物,因而常遭反动当局的查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此有人就不敢订或不愿订,因此“往往有始无终”,“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
而刘和珍却“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这说明刘和珍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坚强意志,也说明刘和珍不仅是鲁迅的学生,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
据当年接待刘和珍订阅《莽原》时的李霁野回忆,那时编辑《莽原》的“未名社”成立不久,仅一间小屋,书架上空空落落的,书不多,很担心会垮台。
但刘和珍有一天来到“未名社”,说自己最爱看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仅预定了全年的《莽原》,而且第一个买了鲁迅译的《出了象牙之塔》这一文艺论集,还问有没有其他的书。
鲁迅知道后十分高兴。
现在鲁迅满怀激情地回忆起这件事,写下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是出于对刘和珍的哀思和记念,因为她是渴求真理的好青年,又爱读自己的书,现在却被反动军阀杀害了。
但只能“写一点东西”,而不能尽情揭露反动军阀的阴谋和罪行,不能尽情表达自己的哀思,这不能完全宣泄的悲与愤便凝成了“只能如此”四个字,曲折地表达了深切的悲哀和强烈的愤怒。
在这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体会:两句“只能如此而已”大体一样,又不尽相同,这同中有异的文字传达了怎样的信息?提示:两句“只能如此而已”共同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为生者而写的心愿。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03c5f6781c758f5f71f6773.png)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
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三.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三个课时。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
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文中注释①,大家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提示:悲、愤!)二.简介作者并解题1.指名学生简介本文的作者?(提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们熟悉的作品有《故乡》、《孔已己》、《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等》)2.解题: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君:对人的尊称。
三.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脉络。
1.听录音朗读课文。
注意体会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注意生字词。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e4995e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d2.png)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并非真正存在,但他们所代表的形象却常常揭露了人的内心世界,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而对于学生们来说,把握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则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节我精心设计的高一必修课——《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民公社运动时期的历史背景;2.理解“两个先进人物”的典型形象,深入探究其精神品质及其表现;3.感悟作者充满感情色彩的真挚写作,领略“小人物”的伟大品质;4.提高阅读文学作品时的目的性和准确性;5.训练学生有效运用文学欣赏知识进行作品解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历史背景,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本质和影响;2.深入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内涵;3.掌握文学欣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和解读能力。
三、教学设计和流程1.引入:通过提供生活中的场景,启发学生对小人物伟大品质的讨论。
2.导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危害。
3.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分析文本,了解刘和珍的个性、品质、精神内涵以及在故事中的表现。
4.解读作品: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作者的真挚写作,以及在“小人物”身上所传递的伟大精神;另一方面是如何进行文学欣赏和解读。
5.课堂互动:开展知识竞赛,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故事和背景的印象和理解。
6.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一篇倡导坚强意志、向上进取的小品文,以激励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四、教学评估评估主要采取“探究型评价”方式,即通过测验、问答、讨论等形式,来查验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文学欣赏知识,准确解读文学作品,并在实践中表现出自己的良好品质和素养。
五、课程效果通过此次教学设计,学生们将进一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背景,逐渐认识到“小人物”的伟大和重要性,同时,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51ff2e7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5c.png)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3)分析并掌握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切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语句的含义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文的历史背景及意义;(3)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理解大意;(2)让学生标记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3)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切怀念之情;(2)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爱国情怀;(3)启发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课下自主学习和复习的重要性;(3)布置课下作业。
四、课下作业:1. 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 分析并总结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下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作品情感态度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4.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e5cbf1e87101f69f319592.png)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这是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理解本文复杂的思想情感,启发学生思考现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
教学重点研读文章议论抒情的部分,体会其中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鲁迅先生对请愿的态度?教学课时 3课时预习内容1、通读全文,不理解的生字词查字典解决,不能解决的做好标记2、看课下注释,有条件的查阅资料,了解“三.一八”惨案的前因后果及引起的反响。
第一课时一、远去的鲁迅1、温故知新:初中学过鲁迅的那些作品?《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3、你喜不喜欢鲁迅?为什么?传统的语文教材对鲁迅有一种过于意识形态化的误读,仿佛他是一位革命家或共产主义战士。
现实中的鲁迅是一位思想启蒙者,一位自由主义的斗士,抨击一切邪恶、专制、虚伪,对社会的种种思潮、运动始终清醒,从未盲从,他对于国民性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至今无人超越。
孔庆东说鲁迅“纵横十八年,天下无敌手,战士多智慧,独孤求败苦”。
鲁迅是性情中人,“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这也就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生命的大飞扬”,鲁迅是这么一个率性至情的人,用孔庆东自己的话来说:“鲁迅不是冷冰冰的一个简单的文化斗士,而是这么有人情味的一个人。
”对于鲁迅,不迷信吹捧,亦不遮掩过失,还原一个真实复杂的鲁迅,理解他爱之深因而恨之切的强烈情感,理解他近乎偏执刻薄的个性,理解他的伟大与卑微,热情与冷漠,多情与无情。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虽较之于过去已有了大进步,但瞒和骗依然盛行,丑与恶仍在滋长,因此我们要学习他的批判精神和斗争勇气,做一个有良知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做社会的良心。
二、研读文章1、请学生自读文章,分组说说文章七个部分中有哪些字词句预习时没有看懂,读音、释词等简单问题交给学生解决,难的问题加以集中,留待进一步讨论。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ec2744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67.png)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3)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认识到她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的革命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认识到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2)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3)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2)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3)如何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2)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3)让学生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和珍的认识和感受;(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刘和珍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革命事迹的短文;3. 搜集其他有关刘和珍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概述:本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重点分析刘和珍的革命事迹,以及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e0c06b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03.png)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赖炜【教学目标】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教学重点】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照片)她是谁?二、题解“记念”,今天写作“纪念”。
“君”,表示尊重。
三、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四、背景介绍1926 年3月12日,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逼退。
事后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请求援助政府外交。
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
刘和珍君就在遇害者之列……五、检查预习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音。
桀骜(jiéào)赁屋(lìn)黯然(àn)喋血(dié).....噩耗(è)惮(dàn)杀戮(lù)浸渍(zì)....2、解释下列词语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骜,不顺从。
寥落:稀少。
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攒射:(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是写文章,当,当作。
深味:深深地体会。
造化:指自然界。
3、概括每段大意,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一——二)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语文教案-《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6e063fdf18583d0486459c6.png)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笔之所及并非限于刘和珍一人,通读全文,看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的含义。
2.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3.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
通过播放录音,教师范读使学生掌握语句的抑扬顿挫,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通过齐读、默读、速读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2.讨论法。
结合具体文段,给学生设置若干个思考题,指导学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课文下面的注释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3.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硝烟我们仍依稀可见,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侧言将永难磨灭,不幸以身殉职的三位记者我们将没齿难忘。
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看看先生是如何安排思路的,我们定将受益匪浅。
板书:记念刘和珍君二、重点讲析——介绍背景《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上,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6fc83c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cb.png)
《记念刘和珍君》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
(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创作背景及文学价值。
(3)分析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悼念友人的心情。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感恩心和爱心,珍惜友谊。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高雅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
2. 分析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分享学习心得,探讨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点。
(2)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感恩心和爱心。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记念刘和珍君》。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2. 收阅学生的读后感作业,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综合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情感态度等方面。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鲁迅对她的评价,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7459da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f.png)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3)能够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分析文学作品;(3)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烈士的敬仰之情;(2)培养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并欣赏作者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3)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1)把握作者对刘和珍的评价和感情;(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联系现实生活,深入领会课文的主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刘和珍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的伟大精神;(2)阐述本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进行标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组织小组竞赛,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2)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3)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练习;(2)设计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记念刘和珍君》;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写一篇关于课文感悟的文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课文背诵:检查学生的课文背诵情况,鼓励学生加强记忆力训练;4. 文章写作:评价学生的文章质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53339d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45.png)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烈士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生命,热爱祖国。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3. 写作练习的完成和评价。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创新运用。
3. 个性化写作的指导。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对烈士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修辞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修辞练习。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
5. 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写作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
3. 修辞手法运用: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准确性和创新性。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403e124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b7.png)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课文是《记念刘和珍君》,该篇文章是中国著名的女性文学家李天命先生为了纪念他的逝世的朋友、同事刘和珍而写的一篇短文,篇幅短小,内容简洁有力,是一篇注重人文关怀的抒情散文。
本篇文章通过对逝者的缅怀,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慨,对逝者人格的肯定,以及对逝者所代表的美好品质的赞颂。
同时,在人文关怀与个性表现方面,也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对社会风尚的一些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本文的基础知识,即重点词汇、词语搭配、句型结构和段落结构。
2)培养学生对批判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深入探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3)通过语言交流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逝者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配合多种学习模式,如个人朗读、小组合作、学科交融、情景还原等,开展多元感悟。
2)让学生自主发挥,开展“仿写”、“扩写”、“采访讲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3)采取“情景式教学”、“观摩式学习”、“互动式讲解”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逝者的思考和关爱情感。
2)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人生价值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
三、教材分析1. 文本基础知识1)写作手法本篇文章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风格,情感表达方式基于真实生活的体验,同时属于日常语言的范畴,让人感觉十分亲切、温暖,伟大与普通深情结合,在真诚表达的状态下略显朴素。
2)文章结构文章由一个总的开头总结结尾构成,总结部分采用发问方式引出全文,开头说明刘和珍去世的新闻以及文章的主题,主体部分是对于朋友的缅怀和赞扬。
3)叙事角度作者在文章中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式的叙述方式,通过介绍自己与刘和珍的交往关系,抒发自己对逝者的追思,并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4)修辞手法本篇文章的修辞手法注重朴素真实,但在拟人、比喻、夸张、对比、排比等方面也用了不少的手法,让文章更具活力和感染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精选20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精选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84def2b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33.png)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精选20篇)《记念刘和珍君》篇1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二单元古代历史散文,初步掌握了“提要钩玄”知识,同时这又是高中接触到的第一篇鲁迅先生的作品,但学生在实践曾接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对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阅读起来并不十分困难。
作为人教新课标版必修1写作系列的定位是记叙类文体的写作;而本单元又是“写人记事的散文”,与第二单元的古代历史散文除时代不同外,可算得上同类文章的阅读,我们不妨运用第二单元所学的阅读知识指导本课甚至本单元的教学。
文本定位:1.单元定位:《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中被编排在模块一,定位于“写人记事的散文”,而且该模块的写作部分又定位的是记叙类文体的写作,可以说阅读与写作同步发展;如果再加上第二单元文言文的古代记叙散文,可以说又做到了散文阅读古今的完美结合,这对学生思想感情的提升所起的作用与意义既是巨大的又是深刻的,它既可看作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所学的“提要钩玄”读书法的延伸,也可看作是写作知识的演练的前奏。
2.课文定位:《记念刘和珍君》作为传统篇目保留下来,在前期的教材中被定位成“比较复杂的记叙文”。
现在又放在这个单元的首篇,其地位与价值可想而知。
设计思路:新的课程标准高度重视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并提出了一系列的阅读方式和方法,并就阅读过程中的沉重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度等阅读方法,转变学习方式,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媒体收集和处理信息。
因此,本课设计时重点要求学生巩固使用第二单元学过的“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理解文章大意,弄懂作者感情的依托,使学生的情感因素得以提升;因为文本比较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效运用“速读”的方法,再辅以必要的“精读”把握语言上的特点,为后面的写作“记叙类文章”奠定一定的基础。
目标定位: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及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bf1d2b9b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ae.png)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感受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 通过学习刘和珍君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3. 学会刘和珍君的诗歌,领略其优美的文学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的生平介绍2. 刘和珍君的事迹选编3. 刘和珍君的诗歌选读三、教学重点1. 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2. 刘和珍君诗歌的文学特点四、教学难点1. 刘和珍君诗歌的鉴赏2. 培养学生对刘和珍君精神的理解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刘和珍君的事迹,引导学生从中吸取精神营养。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4.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刘和珍君的精神。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纪念刘和珍君的原因。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要纪念刘和珍君吗?二、(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刘和珍君的事迹,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三、诗歌欣赏(20分钟)1. 教师选取刘和珍君的一首诗歌,引导学生欣赏其优美的文学风格。
2. 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味。
四、讨论(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 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
2. 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爱国主义行为,提出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刘和珍君的事迹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伟大精神。
2. 新课导入: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其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 案例分析:分析刘和珍君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其爱国主义精神。
4. 诗歌欣赏:选取刘和珍君的一首诗歌,让学生感受其优美的文学风格。
5.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践行爱国主义。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2b6f63767f5acfa1c7cd6e.png)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篇一:优秀教案篇二:优秀教案教案文本分析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是一篇悼念性散文,在文中作者鲁迅热情的赞扬了爱国青年临危不惧的反抗斗争精神,愤怒的揭露了帝国主义、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痛斥了御用文人无耻的谎言和卑劣的行径文中作者的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就是这样一曲赞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
全篇洋溢着悲愤炽烈、激动人心的强烈感情。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了解时代背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的思路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散文写人记事的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层次设计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从刘和珍切入——讲述文章第二部分回忆刘和珍——分析刘和珍所做事迹极其性格第二课时:把握文章思路——把握情感线索——分析重点语句——总结鲁迅性格教学过程如下第一课时(45分钟)一,导入(2分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历史是公正的,只为一己私利而活着的人,会被历史的大浪冲走;“淘尽黄沙始见金”,那些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着的人,将在人民心中永生。
年仅22岁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而她的名字,连同她的高尚精神,永远刻在了人民心中。
(出示刘和珍遗像及对联图片)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关于她的一篇纪念文章。
二、知人论世(8分钟)PPT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c1222c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31.png)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自愿者参与到各个项目中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那么,你有过参与自愿者服务的经历吗?你想过为什么要去做这样的事情吗?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一篇名叫《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来了解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1.认识《记念刘和珍君》,能感受到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2.理解文章中的重要句子,能从中挖掘出文章所阐述的主题。
3.学习用简练而富有表达力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4.通过读文章、分组讨论、个人思考和写作等多种方式,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教学准备教师计划编写本节课的教案,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好个人电脑、投影仪等。
2.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口头介绍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记念刘和珍君》。
确保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信息和主要内容,并引导他们开始思考: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自愿者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精神境界到底有多高?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自愿服务活动?3.阅读环节教师分发文章,并说明阅读的重点和注意事项,例如:整体把握,重点句子识别,主旨归纳,语言表达等。
同时,需要告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请掌握主要情节,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4.讨论环节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每组提交各自的讨论观点和答案。
要在讨论过程中加强组内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鼓励每个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不要因为害羞而沉默。
每个小组应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例如:自愿者精神,公益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等,以此深入探讨《记念刘和珍君》中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5.总结环节教师收集各组的汇报,并对讨论中的问题和亮点进行点评。
通过对汇报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在文章的基础上阐发“自愿者”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并提升自我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刘和珍,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事业中重要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他是第一位去欧洲留学从事音乐教育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个将欧美音乐教育理论应用于中国的音乐教育家。
他将自己在欧美音乐界的所闻所见所知,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中国音乐教育同行和学生,开启了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大门。
今天我们要记念这位音乐界的前辈,来设计一份教案共同学习他的卓越教育思想和实践,并尝试从中汲取灵感和力量,推动我们自己在音乐教育中的创新和进步。
1. 教育思想梳理刘和珍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能力,而他的艺术鉴赏能力的始终点,始终是对音乐中“情感”因素的理解和把握。
他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情感,而音乐教育的使命就是使学生在掌握音乐技巧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感性认知和审美素养,培育出具有独特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的音乐人才。
在实践中,刘和珍注重学生的启发和自主性,他反对死板的教学和僵化的编排,鼓励学生自由创意和自我表达,在保证音乐表现的基本要求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实现音乐教学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2. 教学课题选择鉴于音乐教育中情感元素的重要性,我们选择刘和珍曾经教授的一首钢琴练习曲进行教学,即Schumann的《命运》练习曲。
这首曲子表现了人生的多种情感,从悲痛到振奋再到坚定,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情感转折的过程。
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首曲子,盼望着达到以下的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认识乐曲情感元素。
带着学生走进这首曲子的音乐情感中,了解这首曲子要表达的生命意义,重点突出其中的情陷、振奋和坚定三种情感的表现。
第二个目标是:乐曲表现的技法训练。
通过弹奏这首曲子,学生要学会如何表达乐曲情感。
通过身体的协调操控,手指按键,让学生感受音符与情感之间的融合。
第三个目标是:自我表达的能力提升。
利用音乐这个媒介,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3. 教学汇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这首曲子的情感元素和曲子表现的技巧训练。
首先,学生要对作曲家Schumann和这首曲子有一个简单了解,了解这首曲子所要表达的情感及相关的内容。
其次,对学生的手指指法及琴键音符的掌握进行简单而全面的讲解。
然后,对学生的乐曲情感进行理解,要求他们在演奏时,带上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尽可能地让乐曲体现情感的变化。
最后,充分利用音乐这个艺术媒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带领学生克服困难,提高自我表达的能力。
总之,音乐教育作为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承载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智慧,也塑造了我们的灵魂和人格。
刘和珍那种注重情感因素和个性特征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为我国音乐教育的推进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我们也应该借助他的经验,不断拓宽音乐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培育出更加有才艺、品质优秀的音乐人才,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贡献我们的力量在音乐教育领域,注重情感因素与个性特质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可以帮助培养有才艺、品质优秀的音乐人才,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刘和珍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我国音乐教育的推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我们构建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体系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为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2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刘和珍,是一位杰出的数学教育家,她用一生的时间培养了数不胜数的优秀学生。
她曾经说过:“教育就是播种,未来是属于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任务就是尽全力播好种,让他们长成高大的树,结出最甜美的果实。
”如今,她已经不在了,但她的思想、精神和继续前行的步伐已经融入了数学教育的浪潮之中,成为永恒的记忆。
回顾刘和珍的生平和事业,我们可以看到她对数学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注,她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具有伟大理念和高尚品质的人。
在她的教育生涯中,自幼秉持的自由、自律、自省的教育理念,一直贯穿于她所有的教育实践中。
她在教学中一直重视理性思维,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推动学生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生自我价值的全面展示。
这些思想和实践,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的。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该从刘和珍的理念和实践中汲取营养,探索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形成自我学习能力和发现能力。
因此,本文将按照刘和珍的教学理念,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设计一篇教案教学设计,旨在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发展。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次教学的数学内容为小学一年级的加减法,具体内容如下:1. 加数、加法、和数的概念2. 完整加法的运算过程3. 不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4. 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5. 减数、被减数、差数的概念6. 简单减法的运算方法7. 借位减法的运算方法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运算过程和方法。
2. 掌握固定位数的两位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 培养对加法和减法的感性认识,形成对加减法的初步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索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实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利用同伴互动、小组合作、个体操作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1. 教学热身通过提出一些真实的加减法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 教学讲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运用讲解、演示、导练的方式,讲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运算过程和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加减法运算过程和方法,让学生能够暴露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3. 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在班内自主探究加法、减法的运算过程和方法,并归纳总结,相互交流,分享答案和解题方法,利用同伴互动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素养和信息查寻的技能。
4. 学习巩固教师反复提问本课程的各个知识点,重点强调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点的深度理解和记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点解决相应问题。
5. 作业布置教师分派适当的练习题,鼓励学生在课外用所学知识点促进巩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评估为了衡量教学的效果,评估应该是一个必要的环节。
评估内容和方式应该和学生所学内容和掌握程度相对应,评估内容包括课前知识检测、课程回顾和小组合作性笔试等方面,评估结果应该向学生和家长及时反馈,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阶段性地评价教学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六、教学总结本篇文章主要通过回顾刘和珍的生平和事业,探索数学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结合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个探索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案,以期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自己的潜力和创造力,并通过本次探索性教学方案的实施,我们发现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升,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还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了鼓励学生思考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在评估环节中及时反馈学生的表现和成绩,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确定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总之,这个探索性教学方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希望我们能够继续不断改进和创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刘和珍,是我国著名女性教育家和教育活动家。
她早年参加过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自治运动,后来逐渐转向了教育事业。
她颇具特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女性教育家,以及传承她所创立的教育理念,我们设计了一堂课程,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刘和珍及其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1. 了解刘和珍的人生经历、教育理念及对教育事业的贡献;2. 通过讨论探究刘和珍的教育理念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3. 改善学生成长环境,培养学生对教育的热爱。
教学过程:一、引入部分1. 教师给学生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以及所做的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2. 引导学生讨论刘和珍的教育理念,初步了解其教育思想。
二、学习部分1. 学生阅读刘和珍的著作、日记等文献材料,学习相关背景知识;2. 结合文献材料,组织学生对刘和珍的教育思想进行探究,通过研讨分析刘和珍教育思想的精髓,并将其与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比较和对照;3. 鼓励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经验,对比刘和珍所提出的教育理念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
三、活动部分1. 学生分小组,探讨刘和珍的教育思想在现实中的应用和价值,分析其中的优点和不足;2. 根据调查结果,学生运用刘和珍的教育理念,设计一份适合自己年龄段的个性化学习计划,以此来体验刘和珍所主张的学习方法;3. 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对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思想进行反思,并对亟待改善的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评价部分1.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于本次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以及思考过程进行总结和反省;2. 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和互评,交流彼此的学习经历以及收获,总结本次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教学方法:1. 课堂探究法:通过讨论和分析文献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刘和珍的教育思想;2.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 个性化教学法: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出适合他们的学习计划,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
教学资源:1. 刘和珍的著作和日记;2. 相关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报告;3. 课件、PPT等现代化教学设备。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刘和珍及其教育思想,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教育观念。
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改善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而更好地面向未来本次教育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的教育思想,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并通过个性化教学法,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设计出适合他们的学习计划。
通过课堂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刘和珍的思想,并进行个人总结和反思,从而更好地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此外,通过小组评价和互评,不仅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协作,还能够帮助学生发现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总之,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显著,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个人能力和素养,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