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纲目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纲目一、目的本教学纲目旨在提供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指导和框架,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核心原理,为进一步研究和研究中医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3. 中医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术语;4. 中医学的病因病机观念;5.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和评估准则;6. 中医学的治疗原则和方法;7. 中医学的预防和保健;8. 中医学的药物学和方剂学;9. 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和名医传承。
三、教学目标1. 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2. 掌握中医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术语;3. 熟悉中医学的病因病机观念;4. 掌握中医学的常用诊断方法和评估准则;5. 熟悉中医学的常用治疗原则和方法;6. 了解中医学的预防和保健知识;7. 了解中医学的药物学和方剂学的基本概念;8. 了解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和名医传承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中医学知识体系;2. 实践操作:通过案例研究和临床实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度;4. 独立研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提高其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 考试成绩:包括平时小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3. 学术论文: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的学术论文,并进行评分。
六、参考资料1.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刘旭主编2. 《中医学基本理论教程》韩家悦主编3.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杨新国主编4. 《中医基础理论》张钧主编。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02课程代码:01400052适用专业(方向):中医药类专业本科总学时数:64学分数:4.0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适当配合多媒体教学。
课时共计64学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绪论(4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自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精气学说。
自学: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21.0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学分学时: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前期课程:无要求授课对象:医(七)、中西结合(七)、中基(七)、医药(七)、中医、针推、骨伤、中西结合、运动本科专业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论文、汇报),其中期末考试占%,平时成绩占%,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见附。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
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
《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
《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 , ,. .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内容,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述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内容,做到重点突出,讲清难点,并可适当安排小组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的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了解中医药的起源。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了解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
.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5篇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5篇第一篇:《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供中职药剂专业使用)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药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法、中药学基础、方剂学基础等五个部分。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对中医的理、法、方、药、病具有联贯性、统系性、完整性的初步认识。
掌握常用的中药和中医方剂学基础,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医学理论和诊断方法,为以后学习和从事药剂专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常用中药与方剂名称、主要功效及汤剂煎服法等技能知识。
(2)理解中医药学基本诊断、治疗方法;中药与方剂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配伍规律及使用注意。
(3)了解中药来源、采制时间、炮制意义及处方应对等内容。
(二)能力培养目标(1)具有一定的运用中医药学基本知识、基本诊疗技能,规范、熟练、合理指导运用中药、方剂的能力指导其临床用药。
(2)具有从事药剂工作所应有的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3)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中医药学的学习,能正确认识中医药学重在理、法、方、药,培养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
(2)通过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树立热爱生命、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思维能力、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参考了解一、绪论(一)中医药学发展概况(二)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体整体(2)人与环境密切相关理解√√ 掌握√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思考与分析2.辨证论治(1)“症”“证”“病”(2)“同病异治”“异病同治”(3)辨证论治二、中医基础理论(一)阴阳五行学说1.阴阳学说(1)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藏象学说1.脏腑(1)五脏(2)六腑(3)奇恒之腑(4)脏腑之间的关系2.精、气、血、津液(1)精(2)气(3)血√√√√√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挂图展示模型观察实体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4)津液3.藏象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1)说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3)指导临床诊断、用药(三)经络学说1.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1)经络的概念(2)经络系统组成 2.十二经脉(1)命名与分类(2)走向、交接与分布(3)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3.奇经八脉(1)督脉(2)任脉(3)冲脉(4)带脉4.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应用(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四)病因病机学说1.病因(1)外感病因(2)内伤病因(3)病理产物性病因2.病机学说(1)邪正斗争(2)阴阳失调三、中医诊法(一)四诊√ √√√√√ √1.望诊(1)全身望诊(2)局部望诊(3)望舌(4)望排出物(5)望小儿指纹2.闻诊(1)听声音(2)闻气味3.问诊(1)问寒热(2)问汗(3)问疼痛(4)问饮食(5)问睡眠(6)问二便(7)问小儿及妇女4.切诊(1)脉诊(2)按诊(二)辨证1.八纲辨证(1)表里辨证(2)寒热辨证(3)虚实辨证(4)阴阳辨证(5)八纲辨证的相互关系及运用2.气血津液辨证(1)气病辨证(2)血病辨证(3)津液病辨证√√√√√√√√ √√ √√√ √√挂图、图谱展示模型观察实体教学√ 案例分析讨论√ √√√ √ √√ √3.脏腑辨证(1)心与小肠病辨证(2)肺与大肠病辨证(3)脾与胃病辨证(4)肝与胆病辨证(5)肾与膀胱病辨证(6)脏腑兼病辨证(三)预防与治则1.预防(1)未病先防(2)既病防变2.治则(1)治病求本(2)扶正祛邪(3)调整阴阳(4)三因制宜四、中药学基础(一)中药的基本知识1.中药的采制(1)品种与产地(2)采集与储藏(3)炮制与制剂2.中药的性能(1)四气(2)五味(3)升降浮沉(4)归经(5)毒性3.中药的应用(1)配伍与禁忌(2)剂量与用法√√ √√√ √ √ √ √√ √√ √√√ √√√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挂图、图谱展示实物观察标本、模型观察案例分析讨论(二)常用中药1.解表药(1)辛温解表药(2)辛凉解表药2.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2)清热燥湿药(3)清热凉血药(4)清热解毒药(5)清虚热药3.泻下药(1)常用泻下药(2)其他泻下药4.祛湿药(1)祛风湿药(2)芳香化湿药(3)利水渗湿药5.温里药(1)常用温里药(2)其他温里药6.理气药(1)常用理气药(2)其他理气药7.理血药(1)活血祛瘀药(2)止血药8.补益药(1)补气药(2)补血药(3)补阴药(4)补阳药√√√√ √ √√√√√√√ √√ √ √ √√√ √ √ √9.化痰止咳平喘药(1)常用化痰止咳平喘药(2)其他化痰止咳平喘药10.消食药(1)常用消食药(2)其他消食药11.驱虫药(1)常用驱虫药(2)其他驱虫药12.安神药(1)重镇安神药(2)养心安神药13.开窍药(1)常用开窍药(2)其他开窍药14.平肝熄风药(1)常用平肝熄风药(2)其他平肝熄风药15.固涩药(1)常用固涩药(2)其他固涩药16.外用药(1)常用外用药(2)其他外用药五、方剂学基础(一)方剂基础知识1.方剂与治法(1)常用治法(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组成原则√√ √√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讨论(2)组成变化3.剂型与用法(1)剂型(2)用法(二)常用中成药1.内科常用中成药(1)解表剂(2)泻下剂(3)清热剂(4)祛痰剂(5)祛湿剂(6)和解剂(7)祛暑剂(8)消导剂(9)温里剂(10)理气剂(11)祛风剂(12)祛湿剂(13)理血剂(14)补益剂(15)开窍剂(16)安神剂(17)固涩剂(18)驱虫剂2.外科常用中成药(1)外科用药(2)皮肤科用药(3)骨伤科用药3.妇科常用中成药4.儿科常用中成药5.五官科常用中成药√√ √√ √ √ √√ √ √ √ √ √√√√ √ √ √ √ √√ √ √ √ √ √(二)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序号、单元题目(对应理论教学单元序号)二、中医基础理论(二)藏象:五脏六腑二、中医基本理论(三)经络:十二经脉三、中医诊法:教学内容1、挂图、实体认识中医的五脏六腑2、从案例分析说明脏腑功能1、模型展示:十二经脉分布循行规律2、实体教学:十二经脉在实体中的分布1、舌诊:模型与图谱教学要求学会√√√熟练掌握√√√√ √ √ √ √ √ √ √(一)四诊:舌诊、脉诊2、实体教学:寸口诊脉法四、中药:花类药物1.常用常用花类药物的药性 2.花类药物的常用剂量与煎服方法四、中药:矿物药物1.常用矿物药物的药性2.矿物药物的常用剂量、泡制与煎服方法五、方剂:配方1.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2.实际配方及掌握煎服方法五、方剂:中成药1、熟悉常用中成药2、能根据常见病指导用药四、教学大纲说明(一)适用对象与参考学时本教学大纲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使用,总学时为76个,其中理论教学64学时,实践教学12学时。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药类专业用)由《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编委会于2001年9月28日通过,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于2001年10月23日审定。
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研究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对人体生理的认识、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为研究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教学大纲充分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研究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了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该课程按90学时设计,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不得少于72学时。
实验课及其所用学时可由各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安排。
正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融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堂讲授,共安排6学时,其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4学时,其他2学时。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基》教学大纲72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形成与发展各历史阶段的重要典籍,杰出医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成就。
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概况。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概念、思维过程与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辩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一)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与时数] 课堂授课,3学时。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占2学时,其他1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阴阳的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
(三)阴阳的交感与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与意义。
(四)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
(五)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形式。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的概念与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
概括叙述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前言《中医基础理论》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供五年制中医本科及中西临床本科学习使用。
通过本科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科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运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阐述各章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绪论目的:1.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2.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目的1.掌握气、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掌握五行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5.掌握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6.了解精气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学时:16学时(精气学说:1学时,阴阳学说:8学时,五行学说:6学时,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气的基本概念、精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概述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节五行学说概述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各自的特性;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五行的相生、相克、制化调节;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人卫版
中医基础理论
4.掌握脑和女J胞的生理功能5•掌握脏与脏、腑与腑、脏和腑、脏与奇之腑之间的关系6.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⑶⑶肺与丿形、窍、心、■液、时的丿关系
3•脾
⑴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⑵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⑶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4.肝
⑴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⑵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主升发
⑶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5.肾
⑴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主纳气
⑵生理特性:主蛰守位
⑶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
系
附:命门
第三节六腑
1.胆:形态部位;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为奇恒之腑之一
2.胃: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生理特性:主通降、喜润恶燥
3.小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4.大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主传化糟粕、主津
5.膀胱: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主贮尿排尿
6.三焦:六腑三焦;部位三焦
(总体功能:诸气和水液运行的
通道;上、中、下三焦各自的功能特点。
第四节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除脑、女子胞外其它已在藏象中介绍
1.脑:髓海;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以及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2.女子胞:主持月经,孕育胎儿;及其与脏腑、天癸、经脉的关系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的关系
2•腑与腑的关系
3•脏与腑的关系
4•脏与奇恒之腑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双语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双语教学大纲(供七年制中医专业使用)前言《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针灸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中医、针灸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课程采用中英文相结合的形式介绍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主要特点,讲解中医学的哲学观(包括精气、阴阳、五行)、中医学的生理观(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中医学的病理观(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及防治观(预防治则)。
旨在使同学们熟悉中医名词术语的常用英文表达形式,了解中医理论的翻译方法,初步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水平。
本课程使同学们在已学英语的基础上,利用英语获得专业知识,强化学术英语的氛围,为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并借助英语这一语言工具将其发扬光大、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 以课堂讲授为主。
要求教师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述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内容。
要做到突出重点、讲清难点、交待疑点。
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积极设计和创制主观教具与图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课程按36学时设计,课程结束时进行考试,中间可安排测验1次。
教学要求及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先秦、秦、汉时期(二)晋、隋、唐时期(三)宋、金、元时期(四)明清时期(五)近代和现代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3.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对立制约(二)阴阳互根互用(三)阴阳消长平衡(四)阴阳相互转化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四)用于疾病的诊断(五)用于疾病的防治第二节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和各自的特性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二)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四)用于疾病的治疗第二章藏象学说【目的要求】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对内脏的分类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一门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为学习中医其他各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古代的哲学理论—-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神、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
了解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求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授各章内容,对重点、难点深入探讨,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安排一定时间辅导答疑。
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动手能力,拟开设《中基》实验课,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
课程结束时进行考/yaoshi/试,中间可以适当进行小测验。
本课程:81学时、4.5学分。
5※<教学内容>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二)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里理论的概念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二) 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创立和运用(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重点)五、《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2、掌握阴阳五行的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熟悉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4、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二) 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难点、重点)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一)阴阳的概念(难点、重点)(二)阴阳学说形成的源流(三)阴阳属性的归类原则及特点(四)阴阳学说的概念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一) 阴阳的对立制约(二) 阴阳的依存互根(三) 阴阳的消长平衡(四) 阴阳的交感互藏(五)阴阳的相互转化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生理功能(三)说明人体病理变化(四)用于疾病的诊断(五)用于疾病的防治第三节五行学说一、五行及五行学说的概念(一) 五行的概念(二) 五行学说形成的源流(三) 五行的特性(重点)(四) 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一)五行相生(二)五行相克(三)相生与相克的关系(四)相生相克的异常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阐释人体生理功能(二)阐述五脏病理(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四)用于疾病的治疗第二章藏象(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2、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3、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特性及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4、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5、掌握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6、掌握脏腑之间的关系7、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与特点8、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梗概(二) 教学内容概说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涵义(重点)二、藏象学说的形成与特点三、脏腑的分类及主要区别(重点)四、五脏精气阴阳理论第一节五脏(重点)一、心(一)心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主血脉2、主神志(1)精神意识思维活动(2)生命活动的总体现*心为火脏,喜动主明(二)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喜2.在液为汗3、合脉,其华在面4、开窍于舌5、心主夏附:心包二、肺(一)肺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主气,司呼吸(1)主呼吸之气(2)主一身之气2、主宣发肃降3、通调水道5、朝百脉,助心行血、化血*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二)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忧2、在液主涕3、外合皮,其华在毛4、开窍于鼻5、肺主秋三、脾(一)脾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主运化(1)运化食物(2)运化水湿2、主升清3、主统血*脾喜燥恶湿(二)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思2、在液为涎3、主肌肉、四肢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5、脾主长夏,旺于四时四、肝(一)肝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主疏泄2、主藏血*肝为刚脏,喜条达,恶抑郁(二)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怒2、在液为泪3、主筋,其华在爪4、开窍于目(附:五轮)5、肝主春五、肾(一)肾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藏精、封藏之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关系;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关系2、主水3、主纳气*肾主封藏,为水火之宅(二)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恐2、在液为唾3、主骨、生髓,其华在发4、开窍于耳及二阴5、肾主冬附:命门(难点)第二节六腑(重点)一、六腑的生理特性二、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一)胆:贮藏胆汁助消化,主决断(二)胃:受纳、腐熟水谷;主降(三)小肠:主化物,泌别清浊(四)大肠:传导糟粕(五)膀胱:贮尿、排尿(六)三焦:(难点)1.六腑之三焦(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与气化(2)运行水液2.部位之三焦第三节奇恒之腑一、脑:为髓海,为元神之府,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二、女子胞:主月经和孕育胎儿,与脏腑和奇经的关系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重点)一、五脏之间的关系: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脾与肺;肝与肺;肾与肺;肝与脾;脾与肾;肝与肾。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大纲示例
教学大纲示例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总学时90 开课对象五年制中医、针灸专业前言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程讲授为主,可结合实验教学,以加深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体会。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简况。
【教学内容】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1、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学时分配课程说明及教学大纲填写基本要求1、请各院系参照示例及本院系所开课程填写课程说明和教学大纲,同一门课程,不同的课程编码需填写不同的课程说明。
2、同一个课程名,不同学时,不同的开课对象须填写不同的教学大纲。
3、课程库中曾开过而现在校生未开设的课程可以不填写课程说明及教学大纲,目前尚未开设的课程也可不填。
4、教学大纲前言部分主要对本课程作一简要介绍,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地位和作用。
介绍课程的教学方法等。
5、教学大纲目的要求填写中要明确了解、熟悉、掌握的不同层次。
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时与方法】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制定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一、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理解和掌握。
具体目标包括:1. 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气、血、阴阳、脏腑等,以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方式。
2. 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四诊、八纲辨证、经络学说等。
3. 理解中医学的方法论,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以及中药治疗、针灸等治疗方法。
4. 培养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医学的历史与文化:介绍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讲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气、血、阴阳、脏腑等,以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方式。
3.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详细介绍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四诊、八纲辨证、经络学说等,以及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病理等内容。
4. 中医学的方法论:讲解中医学的方法论,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以及中药治疗、针灸等治疗方法。
同时,还要介绍中医学的预防和保健理论。
5.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探讨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包括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和实践,以及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具体方法包括: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和概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的实际操作,以及中药煎煮和针灸技术的实践训练。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和交流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纲要书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纲要书一、引言本纲要书旨在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提供指导和参考。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研究的基石,包含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核心原理。
教学纲要书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进行详细说明,以便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和研究的规划。
本纲要书适用于中医相关专业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基本概念: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的介绍和解释。
2. 中医理论体系:介绍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证候学和治疗原则等核心理论体系。
重点讲解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
3. 中医研究方法:讲解中医的临床研究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并对中医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进行介绍。
4. 中医文献与历史:介绍中医经典文献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讲解中医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背景。
三、教学目标1. 掌握中医基本概念:理解中医整体观念、阴阳五行理论和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建立中医思维方式。
2. 熟悉中医理论体系:掌握中医病因病机理论、证候学和治疗原则,能够进行中医辨证论治。
3. 具备中医研究能力:掌握中医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方法,能够进行中医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
4. 熟知中医文献与历史:了解中医经典文献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了解中医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背景。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知识和概念。
2. 研究实践:组织学生参与中医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提升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文献研究:指导学生研究和阅读中医经典文献,培养他们对中医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五、评估方法1. 平时表现: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研究态度评估其掌握程度。
2. 考试评估:通过笔试和口试的方式对学生的理论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进行评估。
3. 科研成果评估:对学生参与中医研究的成果进行评估,包括研究报告和论文成果的质量和创新程度。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精)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供七年制中医、中西结合、针灸推拿等专业使用)前言中医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中西结合、针灸推拿等七年制专业学生必修课程。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为学习中医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根据章节内容,分别以图表、录象、幻灯、CAI课件等教具和设备辅助进行,并结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该课程教学大纲,突出每章节的重点内容及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深入浅出,融会贯通,既充分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了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概念、思维过程与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一)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6学时。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供中医、中西医、针推、骨伤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前言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着重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按90学时设计,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学、讨论、课间见习、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与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熟悉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3、了解中医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自学)【教学要点】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教学时数】共安排6学时。
其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占4学时,其他2学时。
【教学内容】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2)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概念、思维过程与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药类专业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编委会2001年9月28日通过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2001年10 月23日审定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
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教学大纲,既充分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了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本课程按90学时设计。
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不得少于72学时。
实验课及其所用学时可由各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安排。
正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学时:81学时学分:4.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是介绍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程,是探讨和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必修的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中医学其它各门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6学时)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重点:中医理论体系与中医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12学时)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了解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难点:五行制化和胜复第三章藏象(20学时)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方法,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和主要病理变化,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熟悉五脏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了解脏腑的生理特性,了解五脏与液、志、华之间的联系,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概念。
重点: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
难点:脏腑的生理特性,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三焦的部位形态及功能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掌握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掌握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功能)。
重点:气的分类,血液运行,津液代谢。
难点:气的分类。
第五章经络(6学时)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经络的生理功能,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熟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熟悉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的循行特点和主要功能。
重点: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难点:经络的概念、组成和生理功能第六章病因与发病(14学时)掌握六淫的概念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掌握疠气概念和致病特点,掌握七情内伤的概念和致病特点,掌握痰饮、瘀血的概念、形成原因和常见病证,以及致病特点,掌握邪正与发病的关系;熟悉饮食失宜、劳逸失度与发病,熟悉体质因素、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了解中医病因学说的概念和特点,了解其它病因,如外伤、胎传因素等与发病的关系。
重点:六淫、七情内伤、痰饮、瘀血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难点:痰饮的形成和致病特点。
第七章病机(10学时)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转归的内在联系,掌握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各种病理变化,掌握气血津液失常所出现的病理变化,掌握内生五邪的基本病理变化;了解病机的基本含义,了解脏腑病机、经络病机及其他病机。
重点: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机。
难点:虚实真假、寒热真假。
掌握治则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了解中医学预防思想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重点:治则的主要内容。
难点:正治反治,标本缓急。
第九章养生(1学时)掌握养生的基本意义、原则和方法。
三、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热爱中医药、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短时、直接、高效的优势,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完成从“教会”到“会教”的转变,使受教育者由“学会”变为“会学”,使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知识再生与更新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
教书育人并重,引导学生树立治学、行事、作人的正确立场。
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作业、课后在线答疑等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刘燕池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学苑出版社2、刘燕池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科学出版社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和作业;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试题型为选择题、名词术语解释、简答题和问答题。
课程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课程成绩的10-20%,期中考试成绩占占课程成绩的20-30%,期末考试成绩占占课程成绩的60-70%。
(任课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水平和要求,确定课程成绩评定的标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留学生使用)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学时:108学分:6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为中医(药)学专业五年制(留学生班)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能够深入系统的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各科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12学时)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重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学概念、中医学基本特点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20学时)掌握:精气、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阴阳与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理解: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运用;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
重点: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阴阳与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在中医学中的具体运用。
难点:阴阳交感互藏、阴阳自和与五行制化第二章藏象(30学时)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分类及特点,五脏与六腑的生理功能,五脏与体窍志液时之间的关系,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了解:脏腑的生理特性、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概念;重点:五脏与六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难点:脏腑的生理特性、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概念及相互关系,三焦的部位形态及功能、命门水火概念。
第三章气血津液(8学时)掌握:气血津液的概念和功能;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熟悉:气的生成、运动与分类;血的生成和运行;重点: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和功能、气的分类;血的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难点:气的概念与分类第四章经络(6学时)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经络的生理功能;十二经脉的命名,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熟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十二经脉循行路线,了解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的循行特点和主要功能。
重点: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难点:经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生理功能第五章病因与发病(14学时)掌握:六淫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疠气概念和致病特点;七情内伤的概念和致病特点;痰饮、瘀血的概念、形成原因、致病特点,发病的基本原理及发病的常见类型;熟悉:中医病因学说的概念和特点;瘀血的病证特点;饮食失宜、劳逸失度概念与致病特点;影响发病的因素;了解:其它病因,如外伤、胎传因素等与发病的关系;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重点:六淫、七情内伤痰饮、瘀血的概念及致病特点难点:痰饮形成原因、致病特点第六章病机(10学时)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的概念;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转归;阴阳失调概念及类型;气血津液失常概念及类型;内生五邪概念及类型;熟悉:病机的基本含义;疾病的传变与转归;了解:脏腑病机、经络病机。
重点: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基本病机;难点:虚实真假、寒热真假第七章预防与治则(10学时)掌握:治则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熟悉: 养生、预防基本含义;了解: 养生与预防的主要方法重点:治则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难点:因时养生、正治反治、标本缓急三、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1.采用多媒体教学,以课堂授课为主,辅以板书,培养学生对中医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能力。
2.采用授课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培养留学生汉语思维能力、汉语语言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
四、教学内容的结构模块依据中医学认识分析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一般规律,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以及认识中医学所采用的哲学知识分为一般知识模块;将中医学对人体的生理机制的认识分为藏象学说知识模块;将中医学对人体的病理机制的认识分为病因病机学说知识模块;将中医学对人体的养生与防治理论的认识分为养生与防治知识模块。
(1)中医基础学的一般知识一、绪论部分讲授四个方面的内容,共6学时。
具体有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二、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三个部分,共12学时。
主要需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了解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2)中医基础学的藏象学说理论三、藏象学说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计划26学时。
掌握的是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方法;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和主要病理变化;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熟悉五脏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
了解脏腑的生理特性;了解五脏与液、志、华之间的联系,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概念。
四、精、气、血、津液这是人体基本的物质,对其的认识需讲授8学时。
需要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掌握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掌握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功能)。
五、经络这是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讲授6学时。
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经络的生理功能;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
熟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熟悉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了解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的循行特点和主要功能。
(3)中医基础学的病因与病机理论七、病因与发病这是中医学认识疾病的有理论,共讲授14学时。
需要掌握六淫的概念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掌握疠气的概念和致病特点;掌握七情内伤的概念和致病特点;掌握痰饮、瘀血的概念、形成原因、常见病证,以及致病特点;掌握邪正与发病的关系。
熟悉饮食失宜、劳逸失度与发病;熟悉体质因素、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了解中医病因学说的概念和特点;了解其它病因,如外伤、胎传因素等与发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