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学时:81学时
学分:4.5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是介绍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程,是探讨和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必修的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中医学其它各门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6学时)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重点:中医理论体系与中医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12学时)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了解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难点:五行制化和胜复
第三章藏象(20学时)
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方法,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和主要病理变化,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熟悉五脏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了解脏腑的生理特性,了解五脏与液、志、华之间的联系,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概念。
重点: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
难点:脏腑的生理特性,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三焦的部位形态及功能
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掌握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掌握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功能)。
重点:气的分类,血液运行,津液代谢。
难点:气的分类。
第五章经络(6学时)
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经络的生理功能,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熟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熟悉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的循行特点和主要功能。
重点: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
难点:经络的概念、组成和生理功能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14学时)
掌握六淫的概念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掌握疠气概念和致病特点,掌握七情内伤的概念和致病特点,掌握痰饮、瘀血的概念、形成原因和常见病证,以及致病特点,掌握邪正与发病的关系;熟悉饮食失宜、劳逸失度与发病,熟悉体质因素、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了解中医病因学说的概念和特点,了解其它病因,如外伤、胎传因素等与发病的关系。
重点:六淫、七情内伤、痰饮、瘀血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难点:痰饮的形成和致病特点。
第七章病机(10学时)
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转归的内在联系,掌握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各种病理变化,掌握气血津液失常所出现的病理变化,掌握内生五邪的基本病理变化;了解病机的基本含义,了解脏腑病机、经络病机及其他病机。
重点: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机。
难点:虚实真假、寒热真假。
掌握治则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了解中医学预防思想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重点:治则的主要内容。
难点:正治反治,标本缓急。
第九章养生(1学时)
掌握养生的基本意义、原则和方法。
三、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热爱中医药、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短时、直接、高效的优势,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完成从“教会”到“会教”的转变,使受教育者由“学会”变为“会学”,使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知识再生与更新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教书育人并重,引导学生树立治学、行事、作人的正确立场。
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作业、课后在线答疑等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刘燕池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学苑出版社
2、刘燕池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科学出版社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和作业;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试题型为选择题、名词术语解释、简答题和问答题。
课程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课程成绩的10-20%,期中考试成绩占占课程成绩的20-30%,期末考试成绩占占课程成绩的60-70%。(任课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水平和要求,确定课程成绩评定的标准)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留学生使用)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
学时:108
学分:6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中医(药)学专业五年制(留学生班)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能够深入系统的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各科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论(12学时)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重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学概念、中医学基本特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20学时)
掌握:精气、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阴阳与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理解: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运用;
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
重点: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阴阳与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在中医学中的具体运用。
难点:阴阳交感互藏、阴阳自和与五行制化
第二章藏象(30学时)
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分类及特点,五脏与六腑的生理功能,五脏与体窍志液时之间的关系,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
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了解:脏腑的生理特性、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概念;
重点:五脏与六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