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第12课 《新文化运动》-【通用,经典教学资料】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中国历史第三册》是部编版五四制初中历史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本册的第6单元“近代中国的文化”中的一课,主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辛亥、北洋政府等历史知识,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辛亥、北洋政府等历史知识,为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

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

因此其性质是封建斗争。

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知识梳理】1、背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把“孔子之道作为修身大本”,尊孔复古逆流到处泛滥。

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冲突。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青年杂志》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4、两面旗帜(两位先生):民主和科学5、阵地: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6、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代表:李大钊7、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热情地宣传:“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8、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底,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9、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重点、难点讲解】一、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知识链接:1.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件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件

希望 ——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
1918年,《新青年》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1920年,全国各个学校的教科书改用白话文。
作用:开启民智,促进文化平民化,有利于传播新思想。
解释作用,民智是什么
(4)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 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 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
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56—57页完成新文化运动概况表
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主要人物 胡适、李大钊、鲁迅、陈独秀
旗帜/口号 民主、科学
阵地
《新青年》、北京大学
民主
科学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 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 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西方的资产阶 级民主思想
反对专制
近代自然科学、科 学态度、科学精神
反对愚昧
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 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 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 晕过去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代表 鲁迅 陈独秀
文学 革命
后期
提倡 白话文 ,反对文言文 宣传 马克思主义 。
胡适 陈独秀
李大钊
二、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 一批受过新思想 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 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 ——《上海妇女志》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学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终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终生:升官发财!)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旧闻拾遗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2.教师提问:材料一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3.旧闻拾遗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

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图片展示:展示陈独秀照片和《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封面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提示: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思想革命1.材料展示:材料一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狂人日记2.教师提问:陈独秀认为哪两种方法可以救治中国?除此之外,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还有哪些主张?(学生讨论)3.教师总结:民主与科学,认为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反对旧道德和旧文化,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文化。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课前准备:师生查找有关资料一、导:1、创设情境: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

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不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总之,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练:1. 学思联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2)提倡民主和科学。

(3)文学革命:推翻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

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2. 变式训练:(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地点、人物、阵地是什么?(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意义是什么?四、展:1. 分享展示。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12课,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二. 学情分析根据对学生的了解,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新文化运动这一知识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新文化运动的相关教材,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让学生对 New Culture Movement 有初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思想、代表人物以及运动的影响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新文化运动这一特定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历史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历史概念和术语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学生能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思想解放、文化进步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代表人物和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和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探讨、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场景;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和代表人物。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和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4.教师讲解: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代表人物和意义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精品教学课件
性质: 它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
思想文化
民主与科学
器物技术
自强求富
政治制度 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
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
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
当堂训练
1.中国近代史上,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一争高低,背后拖着长
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这种场景最可能
写什么? 《吃人与礼教》(鲁迅)……………………第六卷6号
抨击旧道德 和旧文化
《袁世凯复活》(陈独秀)…………………第二卷4号 《药》(鲁迅)………………………………第六卷5号 《科学的起源和效果》(王星拱)…………第七卷1号
《文学改良刍议》(胡适)……………………第二卷5号 《白话诗八首》(胡适)………………………第二卷6号 《文学革命论》(陈独秀)……………………第二卷6号
查,这历史没有年代, 女儿饿死。饿到第四天,女孩哭着喊饿,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 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 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
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我自从得了吴 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 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
揭出个露字字了是来封‘,建吃满礼人本教’都的写!吃着人两本质 旧—道—德节:选指自以鲁孔迅子《学狂说人为 代日表记的》封建礼教。核心内 容:三纲五常
。这样殉节,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 事,祖宗的面旧子道,德都草添菅许人多命的光彩。”阿 新毛道在德第:七自天由饿、死平了等。、县个官性送解来放一等块有匾关,人上 权题自四由个的大西字方“资贞产烈阶可级风道”德。思想。
学习任务二 二、新文化运动之内容
2.内容
《新青年》索引

初中历史第12课 《新文化运动》-【通用,经典教学资料】

初中历史第12课 《新文化运动》-【通用,经典教学资料】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执教者: 教材版本:【教学设计】设计指导思想:围绕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本课将采取情境导入、目标导航—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探究合作、拓展提升—小结回顾、当堂检测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将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内容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建构历史人物和事件。

尝试用可靠的史料与课本内容结合,辅之以视频等手段重现历史并适当加以简单的推理论证,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改变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进而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民主与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家国情怀。

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近代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一课时,它主要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历史意义”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通过前三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学习,知道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古老的中国屡战屡败,而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挽救民族危机。

那么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能不能改变这种面貌呢?并由此设疑进入新课。

虽然八年级学生初学历史,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他们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老师在课内加以充分调动和利用,适当辅之以视频、图片、音乐、史料,相信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达成本课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代表人物、著作、标志、基本内容及历史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本课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大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让学生们了解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理解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特点。

2.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发现和包容不同文化的能力。

3.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

(3) 着重教育以人为本、尊重差异的思想。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文化的出现,使整个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彻底的变革,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社会风气和文学艺术,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能有的同学会问,新文化运动究竟是什么?它在中国历史当中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呢?接下来我们将带着这样的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2. 主体内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以思想解放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运动。

它的兴起是钱玄同、胡适等文化名流的倡导,起初只是文学艺术领域的革新,后来逐渐延伸到整个文化、思想领域,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解放和思想解放的大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解放,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思想和文化;二是文化革命,拒绝传统、追求现代化文化;三是社会观念转变,主张平等和自由,反对封建秩序。

这些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精品教学课件
2.领导者:陈独秀和《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 有___胡__适__、__李__大__钊__、__鲁__迅____等,他们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 3.宣传阵地:《新青年》和__北__京__大__学__。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4.内容:新文化运动抨击_旧__道__德_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__科__学。 也是一场文学革命,倡导新文学,_白__话__文__逐渐普及开来。
C.民主科学思想
D.尊孔复古思想
2.在学习《新文化运动》一课时,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当时的情况,下列 刊物中你该首选查阅的是( D)
3.北大有一座著名的红楼,在20世纪初,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这里广 泛宣传民主和科学。
其中不少名人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些人物包括( B ) ①康有为 ②陈独秀 ③鲁迅 ④梁启超 ⑤孙中山 ⑥李大钊 ⑦胡适 A.①③⑤⑦ B.②③⑥⑦ C.②④⑤⑥ D.①②⑥⑦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15.回答问题。 材料一:“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宪,势必复辟……孔教与共 和乃绝对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陈独秀 材料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 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 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0.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说:“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的脑 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由此反映了前期的新文化运动 (A)
A.主张在思想上打破封建束缚 B.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思想准备 C.要在中国建立共和政体 D.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真正的出路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以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的历史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可能仍停留在表面。

学生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2.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和意义。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

2.呈现(10分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以及他们对中国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之间的关系。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关于新文化运动的问题,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3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3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特点,以及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学习能力较强,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规律。

但是,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历史观念较多,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归纳总结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背后的历史规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决问题;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案例分析;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呈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播放幻灯20 (镜头:鲁迅小说《药》中描述的人血馒头) 教师讲析。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播放幻灯21 (镜头:镜头:唐氏自杀殉夫成就烈女称号) 教师讲析。
教师提问:对旧礼教、旧道德攻击最猛烈的代表人物是谁? 学生回答。
播放幻灯22 (鲁迅谴责封建旧道德)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播放幻灯9 学生回答。 教师讲析:(教师用英语读出“民主”和“科学”两个英文单词)当时他们以英语的第一个字母的发音亲切的称呼“民主”和“科学”为德先生、赛先生。德先生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民主制度;赛先生指的是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
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教师过渡:发动这场运动的,除了陈独秀,还有李大钊、胡适、鲁迅。我们来认识一下新文化运动的四位代表人物。
播放幻灯23 (镜头:秀才断句征婚启事)
教师讲析:这种旧文学需要断句,容易给人带来歧义,而新文学简洁、明了。因此要反对陈腐的旧文学,建立一种新文学。胡适在这方面树立了典范。
播放幻灯24 (镜头:胡适提倡白话文) 五、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师过渡:新文化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这样一次运动,我们要正确评价。想一想,应该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呢?下面请同学们从性质、积极性和局限性方面评价新文化运动。
板书:五、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播放幻灯25 学生回答。教师讲析。 播放幻灯26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通过几个现象的分析,来加深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理解。 1、性质 播放幻灯27 教师讲析: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2、进步性 播放幻灯28 教师讲析: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局限性: 播放幻灯29 教师讲析: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教师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下面,我们来回忆所学内容,自主思考、合作研讨、探究回答下面问题。 在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中,中国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各发动了哪些运动?分别从什么方面进行探索的? 学生思考、研讨、回答。 播放幻灯30(探究活动),31,32。教师参与探究、明确。 教师提问:一百年前,在祖国处于危难之际,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奔走呼号,抛头颅洒热血。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我们该如何做呢? 播放幻灯33 学生回答。 播放幻灯34。教师明确(请全体同学齐声朗读今日青少年之誓言)。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认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主要思想,从而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文化运动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结合已学知识,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

此外,学生对本课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思想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课堂讲解和资料查询来加深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流派的辨析,以及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3.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思想。

4.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2.参考资料:相关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图片、图表、文献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江省部编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江省部编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
2.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新文化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概念、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状况,民主思想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传入。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文学革命、民主与科学、新道德、新生活等方面的主张。
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等。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民众觉醒,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
对于阅读材料,学生需要阅读后撰写读后感,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视频资源需要在课后观看,并结合课文内容,撰写一篇观后感。
此外,学生还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遗址或纪念馆,亲身体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氛围。在实地考察后,学生需要撰写一篇考察报告,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最后,学生可以进行小组研究项目,选择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一个重要事件或一个重要思潮进行深入研究。研究项目需要包括文献调研、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面,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各种社会现象,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接触到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思想,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以及他们所倡导的、科学、民族主义等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涉及到的思想和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消化。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掌握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历史人物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历史人物和思想,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史料分析、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史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进行初步了解。

3.史料分析:教师提供一系列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解读史料,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事实。

八年级上册历史(部编版)辅导资料_01 电子教材_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八年级上册历史(部编版)辅导资料_01 电子教材_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他们发起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56中国历史 八年级 上册从1915年开始,一场新文化运动在中华大地上应运而生。

这场运动是如何发生的?它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第12课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

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①,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1917年初,陈独秀接受新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新青年》杂志社不久也迁往北京。

当时《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青年杂志》封面①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新青年》深受广大知识分子欢迎,至1917年,单期最高发行量已有1.6万多份。

陈独秀(1879—1942)57第12课 新文化运动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

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代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

蔡元培在1916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聘请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得北京大学不仅成为人才鼎盛、学术兴旺的全国最高学府,也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蔡元培(1868—1940)鲁迅(1881—1936)平等、个性解放。

大学是否应该开放女禁,成为当时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蔡元培、胡适等人都赞成大学开放女禁,很多女性也积极争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执教者: 教材版本:【教学设计】设计指导思想:围绕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本课将采取情境导入、目标导航—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探究合作、拓展提升—小结回顾、当堂检测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将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内容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建构历史人物和事件。

尝试用可靠的史料与课本内容结合,辅之以视频等手段重现历史并适当加以简单的推理论证,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改变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进而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民主与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家国情怀。

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近代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一课时,它主要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历史意义”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通过前三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学习,知道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古老的中国屡战屡败,而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挽救民族危机。

那么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能不能改变这种面貌呢?并由此设疑进入新课。

虽然八年级学生初学历史,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他们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老师在课内加以充分调动和利用,适当辅之以视频、图片、音乐、史料,相信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达成本课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代表人物、著作、标志、基本内容及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分析并理解新文化运动背景,特别是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三、教学过程(课前自我介绍:由于考虑到学生是外国语学校学生,所以采用英语介绍。

)Hi, everybody morning. Myname isChenzhen you, I’m form no.3 middle school YumenJiuquan .Today,we will learn lesson 12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Ready? Let’s go!导入新课:教师播放音乐视频《新文化运动》。

老师指着视频中最后一张图片(兰州外国语学校大门照片)问:同学们,刚才视频中的图片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最后一张。

照片上的情景,也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师生礼仪文化。

每当有老师进入的时候,值周的同学都鞠躬并用英语向老师问好,鞠躬是东方礼仪,起源于商朝的鞠祭。

用英语问好,融汇中西。

假如,今天我们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的民国之初,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是这样的(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学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学生:升官发财!)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是什么运动呢?请大家齐读学习目标(老师板书课题,释读目标)。

(一)新课讲解过渡语: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国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做了哪些痛苦的反思,那么请看第一篇章。

第一篇章痛苦的反思1、课件出示背景一,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政治混乱,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尊孔复古逆流猖獗。

2、课件展示军阀割据图,回答出军阀割据当时的背景,这些共同构成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3、过渡语: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能不能救中国?不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新文化运动。

4、课件出示近代化探索示意图,与学生共同回顾探索历程。

新文化运动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一场思想文学革命。

5、课件出示表格,学生自主学习填表(老师:请大家继续阅读课本P56-57,老师巡视。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青年杂志》不久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两个口号也是两面旗帜。

6、过渡语: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民族的魂。

新文化运动将如何改变国民的观念,重铸国魂?请看第二篇章。

第二篇章思想文学的革命1、课件出示材料:在中国,民主一词出自《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

”暴君夏桀不配做民之主,成汤才是民之主。

“民主”本意是民之主即君主,现代民主的含义是人民当家做主。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课件演示陈独秀图片)最早提出了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两面旗帜,民主源自于西方“democracy”,陈独秀形象的称为“德先生”,“science”陈独秀形象的称为“赛先生”。

陈独秀,原名庆同,字仲甫。

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

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反清斗争。

1915年9月15日,创办《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倡导了新文化运动。

他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旧文学,反对占据思想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提倡民主与科学,矛头直指封建道德礼教。

如此,中国从此实现民主了吗?很遗憾,没有。

是因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变。

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才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2、学生活动:文白互译先请6位同学站到前面来,手拿写有文言文的卡片,再请6位同学,手拿写有白话文的图片去找自己的朋友。

富贾,可为吾友乎?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君家严慈知不知你家主人知不知家有千金行止有心有钱任性膝行而前以头抢地我真是跪了一言难尽意,三令做五申重要的事说三遍陌上人如杰,公子世无双你好帅其实文言文有文言文的魅力,白话文有白话文的便捷,不应厚此薄彼。

3、出示问题:《文学改良刍议》是谁写的?这篇文章的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第一个提出文学革命的人是谁?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同学们阅读课本并回答。

4、展示材料,回答问题: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材料一: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

材料二:1919年的《大公报》报道:山西省成为全国离婚率最高的省份,一年内离婚案多达2127件。

在一些小城镇,离婚事件也屡见不鲜。

浙江镇海县妇女都知道没有爱情就离婚。

材料一和二: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材料三:《新青年》大力宣传新民主和科学,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他们说“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更加迫切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材料三和四: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以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材料五“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陈独秀材料五: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虽有局限性,但仍然是历史的进步,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5、过渡语: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请看第三篇章。

第三篇章时代召唤薪火相传1、出示校训图片——“和而不同,融汇中西”,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

西方外来文化,融汇中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课件出示校园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板。

(找找展板中与我们本课内容相结合点。

)3、新文化运动已过百年,当今中国需要怎样的新青年?请看视频。

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民主与科学意识,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

看北京大学的青年学生向我们走来,中国共产党向我们走来……(二)课堂小结:“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

”回顾目标后,请学生全体起立,共同朗诵《少年中国说》节选四、当堂练习: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A、《敬告青年》B、《每周评论》C、《新青年》D、《民报》2.我们纪念新文化运动,是因为它大力提倡( )A.自强、求富B.自由、平等C.民主、科学 D.民族、民权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①李大钊②陈独秀⑨鲁迅④胡适A.①②B.①②③C.①③ D.①②③④五、布置作业:配套练习第十二课六、板书设计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2、标志:1915年,陈独秀上海《青年杂志》3、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1、主要内容:思想革命、文学革命2、评价:进步、局限七、【教后反思】板书设计:第17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1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1、植食性动物(如:兔、牛……)2、肉食性动物(如:狼、狮……3、杂食性动物(如:棕熊、鸡……)二、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1、食物链如:草→兔→狐2、食物网3、生物的富集作用教学反思:充分利用课前查阅资料、客厅讨论和老师讲授,本节课内容掌握很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