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和一些消化道传染病的多发季节,儿童和体弱的人尤其容易感染这些传染病。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有麻疹、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
1、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多发,传染力极强。临床以发热、皮疹及两眼发红、流泪、畏光、打喷嚏、流涕、咳嗽为主要症状,并以颊粘膜出现麻疹斑为特征。患病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的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
2、流行性感冒:又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主要侵入呼吸道,临床上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与白细胞减少等表现。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主要经飞沫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流感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
3、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冬春季发病率高。本病起病急、病情重、传播快、病死率高。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项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病人在潜伏期末和急性期均有传染性,病原菌主要是通过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以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三晒一开”即常晒太阳、晒被褥、晒衣服,居室常开窗通风,以达到杀灭该病病菌,
可通过接种疫苗提高对流脑”的免疫能力。
4、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侵入人体后2〜3周发病。临床表现以低热、畏寒、头痛、流涕、上呼吸道炎症、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风疹病人为传染
源,出疹前后5日均有传染性,患者鼻咽部分泌物、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1〜5岁儿童,成人也可发病,冬春季节发病较多,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易感人群应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学校、托幼机构等人口集中的地方应注意通风,并经常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对年龄为1岁以上的儿童、育龄妇女和其他易感人群,可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预防。
5、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中低度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病人为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患者上呼吸道鼻咽分泌物和疱疹液中,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亦可通过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接触传染,出疹前1日至疱疹完全结痂时均有传染性,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水痘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
6、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
季为主。发病1〜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唾液腺肿大,体温上升可达40 C。通
常以侧腮腺肿大后2〜4日又累及对侧。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患者腮腺肿大前7 日至肿大后9日,能从唾液中分离出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主要是学龄儿童。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对易感者用腮腺炎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主要有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食物中毒等。
1、细菌性痢疾:这是天气转暖时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病、多发病,大多是食进不洁食品后感染痢疾杆菌所致。病菌随病人或带菌者粪便排出,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手、生活接触、被污染食物或水源,或借苍蝇等方式传播。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大便下坠感,可伴随恶心、呕吐、口干、浑身无力等表现。
2、食物中毒:春季来临,气温逐渐回升,细菌易繁殖,人群吃进了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
物均可发病。潜伏期短,一般为数小时至 2 天,最短为1 小时。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低热或高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水样便),严重者可引起脱水、血压下降、酸中毒,甚至休克。病情的轻重与摄入的细菌数量以及人体防御功能等因素有关,故同餐人群可集体发病。
3、甲型肝炎:食进含有甲型肝炎病毒的食品1 月左右后发病。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他们从粪便中排除的大量病毒会污染水源、食物及周围环境,正常人群一旦接触这些污染物,就可能导致发病。潜伏期大约为半个月到一个月。多数病人起病时类似感冒或胃病,有发热、怕冷、疲乏无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厌油等现象。一般患者几日后会退烧,但尿色渐深,出现眼黄、皮肤黄染,肝区疼痛等,此时肝功异常(转氨酶高达几百甚至几千单位,胆红素明显升高)、肝脾肿大。预防措施是加强粪便管理,及时隔离病人,搞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春季还要警惕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手足口病的发生。
1、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 1 )是指人感染H5N 1亚型禽流感病毒后所致的疾病。目前认为人对禽流感病毒尚不易感染,一般认为12 岁以下儿童,与家禽(尤其是病死禽)密切接触人群,与病人密切接触者(包括医务人员)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高危人群。传染源主要为病死禽,以及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健康禽,尤其是水禽。一般
认为,禽流感病毒(H5N 1 )可经过呼吸道传播导致人感染发病,但是否能通过消化道、血液、粘膜等途径传播尚不确定。H5N 1型禽流感病毒感染是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 C以上,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重症患者还可出现肺炎、呼吸窘迫等,甚至可导致死亡。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关键要做到“四早”,即对疾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室内卫生,注意饮食卫生,圈养家禽,尽量避免与禽类接触等。
2、手足口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以肠道病毒(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 型最为常见,人群普遍易感,但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而不发病,因而多发
生于5 岁以下儿童。感染者是唯一传染源,传播形式多样,以粪—口传播途径为主,主要是由于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经口感染发病;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儿童感染手足口病(EV71 )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 C左右,发热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感冒样表现。经对症治疗,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身体康复。目前该病尚无特殊预防方法,但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可以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
春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主要有:
1、学习、了解卫生防病知识,树立传染病的防病意识。
2、接种相应的疫苗,预防性疫苗是抵抗传染病发生的最佳手段。
3、注意劳逸结合、合理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疾病能力。
4、开窗通气,减少去空气不流通、人多拥挤的场所,尤其是儿童。
5、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净的食物,把好“病从口入关”。
6、遇到气候变化,注意增减衣服。
7、家园继续做好晨午检工作,发现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采取措施,去正规医院就诊。
8、发生病例后,及时隔离治疗,注意做好消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