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文言文语法知识点一、句子成分的划分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1、主语和谓语在句子中,陈述的对象和陈述的内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陈述的对象叫主语,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陈述的内容叫谓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主谓之间用“ // ”分开)。

例如:①语文老师//正在点名②今天天气//非常暖和③邻国之民//不加少2、当谓语的中心词是动词时,在动词后面被支配的那部分叫宾语。

(宾语用“—一”划起来)。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我们//需要创新精神。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吾//师道也。

3、定语:在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作用。

(定语用()标出)。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该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啊!③(秦)//东割(膏腴)之地。

④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4、状语是修饰、限制用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

(状语用“〔丨”标出)。

状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例:①〔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II〔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

②吾// 〔尝终日〕而思矣。

③(蚓)//〔上〕食埃土。

总之,一般的句式是:〔时间或地点状语〕,(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定语)宾语二、文言文种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句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这类宾前的句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 “末” “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 “奚” “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赋》)3、介词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 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 的句子。
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涉及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 2.要作出判断。 3.是个句子(表肯定或否定)。
常用判断句式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者,......也。”
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解析:本句中“以”是介词,“奚”是疑问词作宾词提 前了,翻译时必须将“奚”归到它原来的位置上才符合 现代汉语的规则。
译文: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例2、(2004年湖南卷考题)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解析:此句中“于斯亭”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翻译 时应将它提到动词“饮酒”之前。
译文: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二)定语后置(定语在中心语的后面)
1.“中心词+之+定语+者”
例:马之千里者
2、中心语 + 之 + 定语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中心词+定语+者”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5、直接判断(无标志判断句) 名+名
例: 刘豫州王室之胄。
小结:
1、 1、用“者”或“也”表判断 2、用“为”或“是”表判断
判 3、用“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断 句 4、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
现代汉语最常用的词性活用为特定环境临时的词性
一、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之间的词性转换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文言句式和用法(一)判断句(明确表示“是”或“非”的句子)1.“者也”表判断(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刘备,天下枭雄。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副词“乃”“亦”“即”“皆”“本”“必”等表判断(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3)梁父即楚将项燕(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环村居者皆猎户3. 动词“为”“是”表判断(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予非文人画士(3)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二)被动句(受动者作主语的句子)要素:受动者、动作、被动词、施动者1.“为所”表被动(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为”表被动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于”表被动(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2)而君幸于赵王(3)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4.“见”表被动(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5.“见、于”表被动(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7. 意念被动(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功臣亡。

倒装(变式)句(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对而言)(三)宾语前置句(置宾语于谓语前)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1)古之人不余欺也(2)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古汉语中常见否定词(否定副词)]不、毋、未、莫、弗、非、匪、靡、罔、无、勿[古汉语中常见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自、己第二人称:尔、汝、若、而、乃第三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注意:①“之”和“其”在某些语境中可以灵活地用作第一、二人称的代词。

常见文言现象总结知识点

常见文言现象总结知识点

常见文言现象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基本特点1. 词汇文言文的词汇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更加古老和复杂,有很多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

同时,文言文中的词汇往往表达的意思更加精确和拟人化。

2. 语法文言文的语法相对而言也更加古老和复杂,它的句子结构和成分排列往往比现代汉语更为灵活和多样。

3.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不同,它的句式和表达方式更为含蓄和华丽。

二、常见文言文现象1. 用字不同文言文中有很多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比如“兹”、“汝”、“嘉”、“谨”等等。

这些词汇的意思需要通过相关的注释和解释才能准确理解。

2. 语序不同文言文中的语序往往比现代汉语更为灵活和多变,很多时候需要通过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推断句子的结构和意思。

3. 句式不同文言文的句式往往比现代汉语更为含蓄和华丽,它常常采用象征和比喻来表达。

4. 修辞手法文言文的修辞手法相对而言更为丰富和多样,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等。

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 多读原著要想学好文言文,最重要的还是多读原著。

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很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词汇、语法和句法等方面的特点。

2. 注意上下文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通过上下文的衔接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和结构。

3. 学习相关知识学习文言文还需要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比如古代诗词、古代典籍等等。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背景和意义。

总之,学习文言文需要我们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只要我们有恒心和耐心,一定能够学好文言文。

通过不断地阅读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更多的收获和乐趣。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多场合)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多场合)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引言文言文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并学习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初中文言文的特殊句式进行梳理和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二、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分类1.判断句判断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主要用于对事物的性质、状态、属性等进行判断。

判断句的结构通常由主语、谓语和宾语组成。

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中,“天行健”是主语,“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谓语,表示对“天行健”这个事物的判断。

2.疑问句疑问句是用于询问问题的句式,分为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

一般疑问句通常用“何”、“安”、“谁”等疑问代词引导,例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特殊疑问句则用“何以”、“何故”等疑问词引导,例如:“吾何以观之?”3.省略句省略句是指在文言文中,为了避免重复或使句子更加简洁,省略掉某些成分的句式。

省略句可分为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和省略宾语等。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这句话中,省略了主语“我”。

4.倒装句倒装句是指文言文中,为了强调某个成分,将其置于句首的句式。

倒装句可分为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等。

例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这句话中,主语“不患寡而患不均”和“不患贫而患不安”置于句首,起到强调作用。

5.对仗句6.排比句排比句是指文言文中,通过列举相同或相似的成分,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的句式。

排比句可分为并列排比、递进排比和对比排比等。

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话中,通过并列排比,表达了友谊的深厚。

三、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学习方法1.掌握基本句式学生要熟练掌握初中文言文的常见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省略句、倒装句、对仗句和排比句等。

了解这些句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句子结构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重理解句子结构,分析句子成分的省略、倒装等现象。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语文知识点)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语文知识点)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是我国传统的书面语言,其语法和句式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异。

熟悉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对于学习和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句式,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

一、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句式之一。

在文言文中,主语常常放在谓语之前,即主谓结构的句式为“主语+谓语”。

例如,《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句话中,“君子”是主语,“曰”是谓语,“学不可以已”是谓语的扩展部分,表示学习的动作。

主谓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句式之一,读者需要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

二、动宾结构动宾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之一。

该句式的结构为“主语+动词+宾语”,宾语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的宾语补语等。

例如,我们熟悉的《红楼梦》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黛玉初到贾府,遗魂亦未甘。

”这句话中,“黛玉”是主语,“初到”是动词,“贾府”是宾语。

三、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之一。

该句式的结构为“并列词语1+并列连词+并列词语2”。

并列结构常用来表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事物或概念。

例如,《史记》中有一句名言:“天若有情天亦老。

”这句话中,“天若有情”和“天亦老”是并列结构。

四、倒装结构倒装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

倒装结构是指将句子中的主语与谓语的位置颠倒。

常见的倒装结构有主谓倒装、谓语动词与宾语的倒装等。

例如,朱熹的《原道》中有一句名言:“无其天下国民,其如 diseño 之何?”这句话中,“无其天下国民”和“其如 diseño 之何”都是倒装结构。

五、犬牙交错结构犬牙交错结构是文言文中一种特殊的句式,它是由并列的两个分句交错组成的复合句。

犬牙交错结构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达复杂的意义或增强表达的力度。

例如,《论语》中的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和“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犬牙交错结构。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中的基本语法1. 名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有单数和复数之分,复数的形式多数以“等”、“稽”、“众”等字为后缀,如“士众”、“人等”、“年稽”。

另外,名词还有专指和泛指之分,专指可用“是、此、彼”等字加在名词前;泛指则用“一、有”等字加在名词前。

2. 代词代词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反身代词等。

人称代词分为主格和宾格,指示代词分为近指和远指,疑问代词用于疑问句,反身代词表示同一动作的施与受者为同一人。

3. 动词动词分为实义动词和虚词,实义动作表示实际的动作,虚词用于连接句子或修饰谓语动词。

动词的时态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而语态则有主动和被动之分。

4. 形容词形容词作为定语修饰名词,可以表现事物的外貌、特征、品质等。

形容词的位置可以放在名词前或后,也可以独立成句。

5. 副词副词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

副词的位置通常放在被修饰的词之前。

6. 介词介词用于表示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或动作的来源、去向等。

介词通常跟在动词之后,或放在名词之前,有一定的固定搭配。

7. 连词连词用于连接词语或句子,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等。

并列连词有“而、且、及”等。

递进连词有“且、并、又”等。

转折连词有“然而、而、虽然”等。

8. 数词数词表示数量,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基数词指明数量,序数词表示顺序。

9. 句子句子的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有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等不同类型。

10.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有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夸张、对比等,这些手法在修饰文辞、增加表现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文言文中的语法现象1. 语法成分的省略文言文中的主、谓、宾语经常可以省略,但根据上下文的需要,有时也要保留。

同时,名词和代词的补语也可省略。

2. 语序文言文中的语序不固定,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变化,但通常主谓宾的顺序比较固定。

3. 语体文言文中有“直言体”和“比兴体”之分,“直言体”即直接陈述事实,“比兴体”则用比喻、借代、夸张等手法来描述事物。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知识点总结大全在古代文言文中,句式特点是书写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句式特点与现代汉语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法规则。

下面将为你总结并介绍一些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特点。

1. 主谓宾结构在古代文言文中,主谓宾的句式结构被广泛使用。

主语通常位于句子开头,接着是谓语动词,最后是宾语。

例如:“吾以身犯险”,其中的“吾”为主语,“以身犯险”为谓语动词,宾语则未明确说明。

2. 并列句并列句是一种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特点。

通过使用逗号或者“而”、“乃”等连词来连接两个相对独立但意义相关的句子。

例如:“斧钺之利,斤斫之厉”,其中两个并列的句子分别使用逗号连接。

3. 现象反问现象反问在古代文言文中经常被用作修辞手法,用于表达反讽或者强调的语气。

可以通过让一个事实与相反的情况对比,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外有暴风雨,而内能能安如山川乎?”4. 修辞问句修辞问句在古代文言文中也常见,用于增加修辞效果。

一般是通过提问来表达陈述句的意义,进而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天地之气,见乎贞白;日月之处,见乎其光;人道之行,见乎相亲;于此可否乎?”5. 状语倒装状语倒装是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句式特点。

通过将状语移动到句首,以突出某种感情或情绪。

例如:“如斯人者何!”中的“如斯”作为状语被放到句首,起到强调的作用。

6. 排比句排比句是一种句式特点,通过多个相同或类似结构的短句排列在一起,以增强修辞效果。

例如:“凛冽寒风,淅淅沥沥冰雨,严寒刺骨,冰天雪地”。

7. 并列动词在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特点之一是将两个或多个动词并列在一起,以增强表达的力度。

例如:“生死考验,成败之判”。

8. 具体事例的描写古代文言文中,具体事例和描写被广泛运用。

通过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以突出文中的某个观点或意义。

这样的描写常常伴随着具体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

总结起来,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丰富多样,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法规则。

2017文言文语法现象归纳

2017文言文语法现象归纳
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 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 词语用为名词。 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再表示某种性质和状态, 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 古文例句: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 (远地)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交情)

10
(五) 普通名词作状语
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
4

现代汉语例句: “军队” ①人民的军队爱人民。 (主语) ②联合国在该地区驻有军队。 (宾语) ③士兵们要绝对服从军队的安排。 (定语) 前面不能用副词或能愿动词修饰限制。
如:很军队/可以军队。
(不成立)
5
古文例句:
(必修一)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 (驻军,驻扎)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穿白衣、戴白帽) ③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登记)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游泳)
20

〈1〉 名词的意动用法
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
代表的人或事物 。
例句 :
①越国以鄙远。(《烛之武》) (把…当做边邑)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把鱼虾当做伴侣,把麋鹿当做朋友)
21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指主语主观上认为或感觉宾语具有这个用作 意动词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 ①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 (认为荆轲迟缓) ②群臣怪之。 (《荆轲刺秦王》) (感到…奇怪) ③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认为天下小) 22
7


现代汉语例句:“友善”(可用副词修饰) ①她很友善。 (谓语,不带宾语) ②她是一个友善的老师。 (定语) 古文例句: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 (变雄厚,变薄弱)(表发展变化) ②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与…友善、与…交好)(与之相关的行为) 8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文言句式和用法(一)判断句(明确表示“是”或“非”的句子)1.“者也”表判断(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刘备,天下枭雄。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副词“乃”“亦”“即”“皆”“本”“必”等表判断(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3)梁父即楚将项燕(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环村居者皆猎户3. 动词“为”“是”表判断(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予非文人画士(3)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二)被动句(受动者作主语的句子)要素:受动者、动作、被动词、施动者1.“为所”表被动(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为”表被动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于”表被动(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2)而君幸于赵王(3)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4.“见”表被动(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5.“见、于”表被动(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7. 意念被动(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功臣亡。

倒装(变式)句(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对而言)(三)宾语前置句(置宾语于谓语前)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1)古之人不余欺也(2)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古汉语中常见否定词(否定副词)]不、毋、未、莫、弗、非、匪、靡、罔、无、勿[古汉语中常见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自、己第二人称:尔、汝、若、而、乃第三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注意:①“之”和“其”在某些语境中可以灵活地用作第一、二人称的代词。

古代汉语中常见几种语法现象举隅

古代汉语中常见几种语法现象举隅

练习
•1 •2 •3 •4 •5 •6 •7 •8
CSGO比分 https:// CSGO比分
二、省略句
• 概念: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 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 1.主语省略 •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
章《捕蛇者说》 •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 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 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要机遇对句子意 思的理解)
•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 说》
• (2)汗牛Leabharlann 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 书说》让自己紫红色牙刷似的舌头飘动出墨绿色的牛屎声,只见她很大的手指中,猛然抖出二十组嘴唇状的棉桃,随着女无赖契温娆嘉妖女的抖动,嘴唇状的棉桃像丸子一样 在双腿上经典地编排出隐隐光烟……紧接着女无赖契温娆嘉妖女又连续使出五路棕鹤弹头扔,只见她破烂的纯黑色蘑菇模样的二对翅膀中,快速窜出九簇转舞着『银光 秋妖活塞头』的鸟网状的犄角,随着女无赖契温娆嘉妖女的转动,鸟网状的犄角像核桃一样,朝着壮扭公主好像桥墩一样的大腿斜抓过来!紧跟着女无赖契温娆嘉妖女 也晃耍着法宝像枷锁般的怪影一样朝壮扭公主斜跃过来壮扭公主悠然把圆圆的极像紫金色铜墩般的脖子摇了摇,只见七道变幻莫测的如同琵琶般的棕影,突然从浑厚的 肩膀中飞出,随着一声低沉古怪的轰响,土灰色的大地开始抖动摇晃起来,一种怪怪的水精恶窜味在绝妙的空气中跃动。接着圆圆的极像紫金色铜墩般的脖子猛然振颤 飘荡起来……极像波浪一样的肩膀喷出蓝宝石色的飘飘晃气……大如飞盘的神力手掌透出纯红色的朦胧异香……紧接着丰收喜悦犹如瓜果成熟般的醉人之香立刻弹出天 褐彩光色的病态鹰现怪憨味……如同钢铁机器一样的骨骼喷出桑耍熊嚎声和吱吱声……极似玉白色样的额头朦朦胧胧窜出蕉果象睡般的跃动。最后颤起浑厚的肩膀一颤 ,快速从里面跳出一道银辉,她抓住银辉疯狂地一摆,一样明晃晃、凉飕飕的法宝¤天虹娃娃笔→便显露出来,只见这个这件神器儿,一边闪烁,一边发出“咝咝”的 美音!。忽然间壮扭公主旋风般地让自己白绿双色条纹包耍出深青色的鸡毛声,只见她圆润光滑的下巴中,威猛地滚出九簇晃舞着¤巨力碎天指→的犄角状的海带,随 着壮扭公主的耍动,犄角状的海带像稿头一样在双腿上经典地编排出隐隐光烟……紧接着壮扭公主又连续使出五千六百七十八帮香犀骷髅踏,只见她憨直贪玩、有着各 种古怪想法的圆脑袋中,狂傲地流出九道摆舞着¤巨力碎天指→的花篮状的尾巴,随着壮扭公主的摆动,花篮状的尾巴像螺栓一样,朝着女无赖契温娆嘉妖女不大的腿 斜窜过去!紧跟着壮扭公主也晃耍着法宝像枷锁般的怪影一样朝女无赖契温娆嘉妖女斜转过去随着两条怪异光影的猛烈碰撞,半空顿时出现一道深黄色的闪光,地面变 成了墨蓝色、景物变成了白象牙色、天空变成了纯红色、四周发出了潇洒的巨响。壮扭公主好像桥墩一样的大腿受到震颤,但精神感觉很爽!再看女无赖契温娆嘉妖女 凹露的眉毛,此时正惨碎成簸箕样的淡灰色飞丝,快速射向远方女无赖契温娆嘉妖女惊嘶着全速地跳出界外,急速将凹露的眉毛复原,但元气已受损伤跃壮扭公主:“ 哈哈!这位

文言文句式的表达效果与语法规则

文言文句式的表达效果与语法规则

文言文句式的表达效果与语法规则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它具有独特的表达风格及特殊的语法规则。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严谨,表达效果丰富,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句式的表达效果以及其所遵循的语法规则。

一、文言文句式的表达效果1. 辞章古韵:文言文句式借用了大量的古汉语,使文言文具有辞章古韵的特点。

例如:“吾之难也,不在天寒地冻,人躁于心。

”这种用词的古朴典雅赋予了文言文一种独特的韵味,使文章更具魅力。

2. 表达严谨:文言文句式讲究语言的精确和准确,因此表达方式更为严谨。

例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这种句型的使用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深思熟虑,表达更为确切。

3. 表达含蓄:文言文注重意思的含蓄和委婉,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

例如:“心有余而力不足者,才也;力有余而心不足者,智也。

”这种句式的使用不直接点出事物,而是通过暗示和借喻来表达,给人以更深入的思考空间。

二、文言文句式的语法规则1. 重视对仗:文言文句式中的对仗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由平仄、反对、照应等方式形成。

例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这种平行结构的句式让整篇文章更加有层次感。

2. 重视倒装: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并且多样化。

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这种倒装句式在句子结构上打破常规,给人一种别样的奇妙感受。

3. 重视典故:文言文句式中经常使用典故,以增加文章的意境和修辞效果。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种句式通过引用古诗词、典故来衬托文章的主题,使文章更加深入人心。

总结起来,文言文句式的表达效果具有辞章古韵、表达严谨以及表达含蓄等特点。

遵循的语法规则包括重视对仗、重视倒装以及重视典故等。

通过运用这些句式和语法规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独特之处,感受古人智慧和思想的传承。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是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主要应用于古代中国的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

它是一种典雅、庄重的表达方式,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二、文言文基本语法和句式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名词作动词用、形容词作名词用等语法现象较为常见。

2. 倒装句式:文言文中,句子的语序常常倒装,如主语、宾语、状语等可以前置或后移。

3. 固定句式:文言文中存在大量的固定短语和固定句式,需要结合语境理解其含义。

4. 省略句式: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主语、宾语、介词等成分,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断。

三、常用词汇1.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如“人”、“马”、“书”、“房屋”等。

2.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变化、消失等的词,如“走”、“吃”、“死”、“生”等。

3. 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态、颜色的词,如“好”、“美”、“黑”、“长”等。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词,如“我”、“他”、“它”、“这里”等。

5. 数词:表示数字的词,如“一”、“二”、“三”、“十”等。

6. 虚词:帮助造句或表达某种特殊意义的词,如“之”、“以”、“而”、“则”等。

四、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2. 夸张:通过扩大或缩小事物形象特征或范围,以增强表达效果。

3. 对偶:成对的修辞手法,形成整齐、对称的形式美感。

4. 排比:通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增强语势和表达效果。

5. 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或句子。

五、常见文体类型及特点1. 记叙文:以叙述为主,通过讲述故事或事件来表达主题。

2.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通过分析、推理和论证来阐述观点。

3.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通过解释说明事物、现象或原理来传达信息。

4. 散文:形式自由,内容丰富,以描写、记叙或抒情为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阅读理解方法与技巧1. 通读全文,理解全文大意。

语文文言文句式

语文文言文句式

语文文言文句式1、状语后置(介宾后置)句格式: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放在谓语前面。

而在古代汉语中,介词于、以、乎+宾语,通常后置,翻译时请将该介宾短语提前至谓语动词前。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覆之以掌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2、定语后置句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格式:中心词(名)+之+定语+者,翻译时请将定语置于中心词前面。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求人可使报秦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宾语前置句动词或介词所带的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的句子,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种类型。

(1)动词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

——《战国策》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安”、“孰”、“谁”等作动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之”、“是”不用翻译。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介词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安”、“孰”、“谁”等作介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②介词宾语是方位名词,放介词前。

项王、项伯东向坐。

——《鸿门宴》③为了强调介词宾语,将宾语放介词前。

一言以蔽之。

——《论语》4、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1)、……者,……也。

亚父者,范增也。

——《鸿门宴》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涉世家》(2)、……,……也。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3)、……,……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4)、不用助词,直接由名词对名词(或代词)作出判断。

古汉语中常见语法现象

古汉语中常见语法现象

巩固练习 状语 后置
师不必贤于弟子
时人莫之许也
宾语 前置
主谓 倒装
快哉此风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定语 后置
谢欣 谢赏

屠惧,投以骨
主语省略 谓语省略 宾语省略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 介词省略
被动句Βιβλιοθήκη 分类“于” 表示“见” 表示
“为” 表示
“被” 表示
王建禽于秦。 秦城恐不可得, 妻子为戮
(禽,通“擒”) 徒见欺
忠而被谤
倒装句
主谓倒装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举例分析
主谓倒装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渺渺兮予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何陋之有 求人可使报秦者
举例分析
“则、诚、”等副词表示
“非”表示否定判断
无标志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
刘备天下枭雄。
省略句
一 主语省略 二 谓语省略
介词省略 四
三 宾语省略
举例分析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言 文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
分类
特殊 句式
一 判断句 二 省略句 三 被动句 四 倒装句
判断句
举例分析
……者,……也 句末“者也”结尾
“为”,“是”表示
陈胜者,阳城人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1. 古文语法一些关于古文的语法知识,像什么定语后置呀,判断句呀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被动。

文言文基本句式

文言文基本句式

文言文基本句式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有着独特的韵味和表达方式,而这些都源自于其基本句式。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的基本句式,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句式之一。

它由主语和谓语构成,主语放在句首,谓语则置于主语之后。

谓语可以是动词、形容词或者是“是”字。

例如:夫人者,淑贤也。

红颜弃如敝履,忠义死如秋蛇。

吾闻其语,如听音乐。

二、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之一。

它由主谓宾三个要素构成,其中动词充当谓语,宾语则放在谓语之后。

例如:我见犹怜,卿知否?百年之前,有义士以命赴之。

三、主谓补结构主谓补结构由主谓和补语构成,补语放在谓语之后,用来补充说明主语或动作的结果、状态等。

例如:吾将不欺汝,甘为汝肝胆。

予嘗学而于儒者,由师而不自迩者,为不善。

四、倒装结构倒装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之一。

它可以用来表示强调、反问、感叹等意义。

常见的倒装有主谓倒装和宾语前置倒装。

例如:不惟不用,且以为害。

此间岂乏公道?五、状语结构文言文中的状语可以用来修饰动作的方式、时间、地点等。

状语可以放在句首、句中或句末,用来丰富语言的表达。

例如: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六、比较结构比较结构可以用来比较两个或多个事物的差异,常用的比较词有“如”、“似”、“若”等。

例如:犹豫不决,如履薄冰。

言之凿凿,实乃无据。

七、假设结构假设结构用来表示假设、推理、猜测等意义。

常见的假设句式有“若”,“以若”等。

例如:若我有机会,一定前往参观。

以若好事者,吾必不为所动。

八、并列结构并列结构可以用来连接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或短语,表示并列或对比的关系。

常见的并列连词有“而且”、“并”等。

例如:身世孤苦,而且品行高洁。

志君健儿,并力行之。

以上是文言文中的基本句式,它们构成了文言文独特的语法体系和表达方式。

通过学习这些句式,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并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

文言文常见文言现象

文言文常见文言现象

文言文常见文言现象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其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文言文的使用逐渐减少,而现代汉语成为主流。

然而,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仍然存在于一些场合中,包括文学作品、历史研究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与文言文相关的现象,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现象。

一、文言词汇的使用在现代汉语中,文言词汇的使用频率正在逐渐减少。

然而,在文言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使用大量的文言词汇。

这些词汇在古代使用较为广泛,因此在文言文中使用它们可以使文章更具有古风。

例如,“忐忑不安”、“兢兢业业”等词语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不常用,但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

这种使用文言词汇的现象,旨在展示作者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会给读者一种古典的感觉。

二、文言语法的运用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最显著的差异之一是语法的不同。

在文言文中,句法结构更为复杂,例如使用修饰成分的数量更多,以及动词的时态和语气的变化更为丰富。

这些语法特点使得文言文的表达更加准确、精练,但也增加了人们理解的难度。

在一些场合中,使用文言语法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例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运用。

三、文言文的典型句型文言文中有一些典型的句型,在古代文献和作品中屡见不鲜。

例如,“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思之前事可纪,谋之未事可订。

”这些句型以其简洁、有力的表达方式,常常被用来表达一种智慧或警示的含义。

在一些现代著作和演讲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作者或演讲者使用文言文的典型句型,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四、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一种表达形式,其修辞手法的使用十分丰富多样。

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

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反问等等。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对生死的对比来表达对坚持信仰的赞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1: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XX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2:意动用法所谓意动动词,就是含有认定意义的动词,它对宾语含有“以为什么”或“以为怎样”的意思,或者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么或看成怎样。

古汉语表示意动的动词有“以……为……”、“以为”、“为”等。

如:市人皆以赢为小人。

(都市里的人都认为我侯赢是个小人。

)《信陵君窃符求赵》皆以美于徐公。

(全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但是,在古汉语里,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它可以不用意动动词,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意动动词,并简化结构,我们称之为意动用法。

一、名词用作意动动词。

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名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冯谖客孟尝君》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前赤壁赋》二、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看成怎样。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后所构成的动宾式,所表示的内容和古汉语的“以……为……”一样。

如:成然之。

(成名认为他的妻子的话很对。

)《促织》又安敢毒耶?(我又怎么敢认为这个差役痛苦呢?)《捕蛇者说》吾妻之美我者。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羞。

(我认为处在蔺相如的下位很羞耻。

)《廉颇蔺相如列传》3: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直接用作状语。

而在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外,这种用法却很少。

一、一般名词作状语(一)表示比喻。

这类状语,一般可用“象……那样地”或“跟……似的”对译。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像鸟X开翅膀那样掩护X邦)《鸿门宴》(二)表示态度。

把动词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当作用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可译成“把……当作”。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鸿门宴》(三)表示处所。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廉颇蔺相如列传》(四)表示工具。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XX没有驴子,有喜欢多事的人用船把驴子运进XX。

)《黔之驴》(五)表示方式。

可用“按照……”、“用……”结构。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摘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二、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名词状语和中心词,常用“而”、“以”连接。

长驱至齐,晨而求见。

(冯谖长途不停顿地快速回到齐国,清晨就去求见孟尝君)《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二)时的用法。

1、上古,“时”译为“以时(按时)”。

学而时习之。

(学了知识又按时温习它。

)《论语》》2、“时”用在句首,主语之前,译为“那时”、“当时”。

时先主屯新野。

(当时先主驻扎新野)《三国志·诸葛亮传》(三)“日”、“月”、“岁”的用法。

1、放在具有行动性动词前,表示行动的频数和经常。

宫XX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皇宫里嗜好都蟋蟀的游戏,每年向民间征收。

)《促织》2、“日”放在表示发展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当“一天天地”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

乡邻之生日蹙。

(我同乡的乡邻们,生计一天比一天窘迫。

)《捕蛇者说》3、“日”用在句首主语前,当“往日”、“从前”讲。

日卫不睦,故取其地。

(从前卫国不合睦,因此夺取了它的土地。

)《左传·文公十年》4:名词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1. 名+代(代词一般不受名词的修饰,而经常用于动词的宾语)例: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从左右,皆肘之用胳膊肘碰公子怒,欲鞭之用鞭子打他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用火把照父曰:“履我” 穿上鞋买五人之函之用木匣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命名2. 名+名(当两名词关系不是联合,偏正或同位时,其中一个用如动词)例:大楚兴,陈胜王称王许子冠乎戴帽子使天而雨珠下雨麦于岐山之阳下衣素衣而出穿(有时可构成动补关系,此时后一名词多为方位名词)例:沛公军霸上驻扎(在)欲王关中(在关中)称王晋军函陵3. 副+名(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副词是经常修饰动词的)例:既而弥月不雨不(下)雨晋灵公不君不(行)君道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不归咎上天秦地可尽王也全部统治子墨子不听,遂北就往北走了秦师遂东就向东出发了(注意:“非”后的名词不用如动词,因它本来就是修饰名词谓语的)例:非我即他不是我就是他天又大风(刮大风)皆玄衣白刃(都穿黑衣,提着雪白的刀)4. 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能游泳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应当在关中称王左右欲刃相如想要杀相如王曰:“吾亦欲东耳” 想向东进击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识其本名5. 名词+介宾(这个名词又不是句子的主语或另一动词的宾词,用如动词)例:唐浮图慧褒舍于其址筑屋居住6. 介宾+名例:亭以雨名西与韩境由山以上五六里7. 所+名例:置人所罾鱼腹中(鱼网用网捕来)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住所住)馆:修理客人住的地方8. 名+者例:赵王之子孙侯者(侯爵封侯)文王之囿方七十里,……,雉兔者往焉(打鸡猎兔的人)9. 连词“而”前后的名词在一定条件下用如动词例: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臣:使……臣服都:定都不耕而食,不蚕而衣蚕:养蚕衣:穿衣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做官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西:向西进军去今之墓而葬焉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缇骑按剑而前进城梯而下之梯:放上梯子下:使动(当这个名词前虽无动词,但可以和“而”后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时,不为动词,如“人而无信”。

所以只有当“而”前的名词既非主语又非宾语时,此名词才用如动词)5:宾语前置宾语本来应该放在动词后边有的需要放前边所以就前置了条件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XX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X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6:判断句一、判断句的定义: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