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第三章
国民经济核算课件
经济存量主要是期初和期末的资产、负债和净值的持有量。
• 特征:*与时点有关 • *一般表现为期初.期末等.
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 四、国民经济核算对象 • (七)、市场价格与要素价格 • 市场价格不仅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同度量因
力、资本和政府的交易,以及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交易。
• 经常转移:收入税,财产税,其他经常转移 • 资本转移:对机构单位的储蓄或财富的再分配.
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 (3、金融交易。它是指各类金融资产的净获得(净购买)或负债的净
发生过程中债权与债务资金上的交易。如银行存款.
• 4、内部交易。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核算在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全
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 六、国民经济核算总量描述及国民经济核算的结构描述 • 国民经济核算的结构描述是通过宏观层次上的系统分类进行的。见教材第20
页国民经济核算分类体系示意图(图1一2)
• 1、生产领域,对生产成果分别进行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分类和国民经济机构部
• 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及其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生产核算的主
要对象,也是分析产业结构的重要基础。
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 四、国民经济核算对象 • (五)、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交易 • 概念:交易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容,也是
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在市场经济中,国 民经济活动的交易是机构单位之间根据市 场经济原则相互协议而进行的经济活动。 从性质上定义,交易包括经济权益的创造、 转移,具体性质的改变和消失。
一的价格形式是保证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系统一致的重要条件。
国民经济核算-3
第五章 资本形成与金融交易核算
主要内容:
一、积累核算理论 二、资本形成核算的概念与方法 三、金融交易核算的概念与方法 四、资本形成与金融交易核算应用分析
教材:主辅文字教材
VCD 网络资源:hppt://
hppt://
要求(1)计算资金余缺
(2)编制资本帐户
解(1)资金余缺= (总储蓄-固定资本消耗+资本转移净额)-(资本形
成总额-固定资本消耗-非生产资产净获得)
=(960-0+45-9)-(980+370+0-0-0)=-354亿元
(2)已知:固定资本形成总额980亿元,存货增加370亿元,总储蓄
960亿元,资本转移收入45亿元,资本转移支出9亿元,其他非生产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入 -对国外经常转移支出
4、收入再分配帐户(见教材113页表4—4) 四、收入使用核算
1、定义:反映可支配收入使用于最终消费和储蓄的核 算。中心是消费核算。
2、消费:中间消耗、非金融投资、最终消费(居民消 费、公共消费) 3、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风教材116页表4—6) 4、居民消费支出核算 直接法、间接法
资产获得减处置为0。 资本帐户
单位:亿元
资产变化
负债和净值变化
资本形成总额
1350 总储蓄
960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980 固定资本消耗(-)
库存变化
370 净储蓄Leabharlann 960贵重物品净获得
应收资本转移
45
固定资本消耗(-) 土地及其他非生产资产
应付资本转移(-)
9
净获得
净贷出(+)/净借入(-) -354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概述1.1 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1.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1.3 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及其相互关系第二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2.1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与分类2.2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2.3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第三章:国民经济账户体系3.1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概念与构成3.2 生产账户与使用账户的关系3.3 国民经济账户的主要指标及其分析与应用第四章:收入分配核算4.1 收入分配核算的概念与意义4.2 收入分配核算的主要指标及其计算方法4.3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与问题分析第五章:价格指数编制与分析5.1 价格指数的概念与分类5.2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编制方法5.3 价格指数的分析与应用第六章:储蓄与投资核算6.1 储蓄与投资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6.2 储蓄与投资的计算方法6.3 我国储蓄与投资现状与问题分析第七章:国际收支核算7.1 国际收支的概念与构成7.2 国际收支的计算方法7.3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与问题分析第八章:环境与经济核算8.1 环境与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8.2 环境与经济核算的主要方法8.3 我国环境与经济核算现状与问题分析第九章: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整理与分析9.1 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整理的方法与步骤9.2 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分析的主要方法9.3 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可视化展示第十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前沿问题与发展趋势10.1 国民经济核算的前沿问题10.2 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创新与发展10.3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未来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国民经济核算作为一门学科,其复杂性和抽象性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其真正的意义和应用。
对该环节的讲解需要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国民经济核算在政策制定、经济分析等方面的重要性。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GDP的计算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和计算方法,如生产方法、收入方法、支出方法等,学生可能对其混淆。
国民经济核算第三章(1)
20
产品部门划分的方式
• 产品部门分类也可参照“产业部门”分类 标准中有关部门的名称来确定产品部门, 并根据分析需要和核算条件来确定产品部 门划分的粗细程度。 • 但仍应注意到,“产品部门”与“产业部 门”是两种既相似、又不同的部门分类方 法。
21
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续)
• 因产业部门与产品部门口径之不同,分为:
24
11
• 投入产出表将使用结构表与投入结构表巧妙地 叠合在一起,整合为一张表。 • 行方向的中间使用部分与列方向的中间投入部 分记录的是相同的数据,并要求采用相同的分 类,但行列却有不同的解释 • 投入产出表所记录的数据可分为三类 • 1、中间流量数据,反映各部分间的投入产出 关系。 • 2、各部门最终使用数据。 • 3、各部门最初投入数据。 • 投入产出表反映了各种产品的生产与用途,根 据投入产出表,可以清晰地了解产品是如何生 产出来的以及都用到了何处。
投入产出表的优势 • 投入产出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多部 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 投入产出表通过其多部门结构,简洁 明了地揭示了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 的关联关系。 • 如果要增加1亿元第三产业的总产出 ,对整个经济体系而言,需要增加 多少第一产业产品的供应??
16
第二节 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口径
• 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 • 投入产出表中的价格
9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思路
• 全面而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产 品之间的生产和使用关系 。 • 投入产出表中的行向,表示使用去向,分 为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两者之和为总产 出 • 中间使用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生产的产 品被用于中间消耗的部分 • 最终使用是指被用于最终消费、投资和出 口的部分
10
• 投入产出表的列向,表示投入,是指各部门 在生产货物和服务时的各种投入,包括中间 投入和最初投入,两者之和就是总投入。 • 中间投入又称中间消耗,是国民经济各部门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用的各种原材料、燃 料、动力及各种服务的价值。 • 最初投入指增加值各要素的投入,包括固定 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劳动者报酬、生产税 净额。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概述1.1 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1.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1.3 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及其相互关系1.4 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标准与我国实践第二章: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2.1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与分类2.2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2.3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2.4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与变化趋势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3.1 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概念与方法3.2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与分析3.3 投入产出在国民经济分析中的应用3.4 我国投入产出核算的实践与进展第四章:国民经济账户体系4.1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概念与结构4.2 收入账户与资金账户的关系及其核算方法4.3 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总额的核算4.4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在我国的应用与实践第五章:国民经济分析方法5.1 国民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指标5.2 宏观经济预警与风险分析5.3 经济计量模型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5.4 我国国民经济分析的实践与成果《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第六章:收入分配核算6.1 收入分配核算的概念与意义6.2 收入分配核算的主要指标和方法6.3 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与问题6.4 收入分配核算的国际比较与启示第七章:价格核算与通货膨胀7.1 价格核算的概念与方法7.2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7.3 通货膨胀的概念、原因与影响7.4 我国价格核算与通货膨胀的现状与对策第八章:国际收支核算8.1 国际收支核算的概念与方法8.2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与分析8.3 我国国际收支的特点与风险8.4 国际收支核算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应对第九章:环境与经济核算9.1 环境与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9.2 绿色GDP的概念与计算方法9.3 我国环境与经济核算的现状与问题9.4 环境与经济核算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第十章:国民经济核算的未来发展10.1 新经济形态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挑战10.2 大数据、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应用10.3 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合作与标准化10.4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未来发展展望《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第十一章:国民经济总体分析与政策评估11.1 国民经济总体分析的方法与指标11.2 宏观经济模型在政策评估中的应用11.3 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分析与政策评估的实践11.4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政策选择第十二章:区域国民经济核算与分析12.1 区域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方法12.2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协调政策12.3 我国区域国民经济核算的实践与问题12.4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第十三章: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核算13.1 可持续发展核算的概念与指标13.2 我国可持续发展核算的实践与进展13.3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13.4 可持续发展核算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第十四章:国民经济统计与信息披露14.1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14.2 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与有效性14.3 我国国民经济统计的实践与问题14.4 信息披露制度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作用第十五章:国民经济核算的教育与培训15.1 国民经济核算教育的目标与内容15.2 国民经济核算教育培训的方法与手段15.3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教育与培训的现状与问题15.4 国民经济核算教育培训的国际经验与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体系、指标及其相互关系。
国民经济核算第三章(2)
间接推导法的数据基础 • 中间投入的产品×产业矩阵(U表—使
用矩阵)与产业×产品矩阵(V表—制
造矩阵或供应矩阵)
• 产业部门口径的最初投入(增加值)以 及总产出
• 产品部门口径的最终使用数据
21
间接推导法的数据基础
表3-3 间接推导法的数据基础和目标
中间使用 产品 n个部门 产 品 产 业 n个部 门 m个部 门 最初投入 总投入
23
间接推导法的推导公式
三个系数
其系数矩阵记为H 投入系数 : hij hij U ij X j cij cij Vij X i 系数矩阵转置记为C 部门的产品比例系数 : 产品的部门比例系数 :d ij d ij Vij Q j 其系数矩阵记为D
• 间接推导的基本思想:
1.建立假设条件 2.推出产品×产品投入产出系数 3.将投入产出系数×总产出数据
15
•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源于五部分的估算 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和其他费 用形成的固定资产 商品房购买形成的固定资产 新产品试制费增加的固定资产 无形资本形成 报废和调出的固定资产净值(扣减项,为负 值) • 基本数据来源于统计部门固定资产投资统 计年报、固定资产投资构成调查汇总表、 房地产开发统计基层标准表、以及财政部 16 决算资料
5
• 农业总产出 – 农业部门总产出 • 工业总产出 –现有核算资料是规模以上企业的数据,而投 入产出表中的总产出应包括全部企业的产值;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年 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 –现有核算资料是产业部门口径,而投入产出 表是产品部门口径; –要进行相应调整。
自用的电中2/3用于炼钢,故1.5万元其他材料中
的1万元应该分摊给炼钢业,即炼钢间接消耗其
国民经济核算-3
国民经济核算-3一、简介国民经济核算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进行统计和测算的一种方法。
它对于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衡量经济增长速度、分析经济结构和评估经济政策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和框架,并探讨其在经济管理和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国民经济核算是对国民经济中各个部门和行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统计和测算的过程。
它以全国为统计单位,将经济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部门和行业,并测算其生产、消费和投资等各项指标。
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它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包括: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是通过统计各个部门和行业的生产活动来测算GDP;支出法是通过统计各个部门和行业的最终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净出口等来测算GDP;收入法是通过统计各个部门和行业的劳动报酬、利润、税收和补贴等来测算GDP。
三、国民经济核算的应用1. 经济发展状况的衡量国民经济核算可以提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
通过分析GDP的增长率,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
如果GDP增长率高,意味着经济发展迅速;如果GDP增长率低,可能表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或出现经济衰退。
2. 经济结构的分析国民经济核算还可以提供不同部门和行业的经济活动情况,从而分析经济结构的特征和变化。
通过比较不同行业的增长率和贡献度,我们可以了解各个行业的相对重要性和发展潜力。
这对于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资源配置具有指导意义。
3. 经济政策的评估国民经济核算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评估提供了依据。
通过分析GDP、投资、消费和税收等指标,我们可以评估一项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和效果。
如果一个政策能够提高GDP增长率、推动投资和刺激消费,可以认为它是成功的;反之则需要重新评估或调整政策措施。
四、国民经济核算的局限性尽管国民经济核算在经济管理和政策制定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国民经济核算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1 投入产出表的结构与内涵§2 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口径§3 编制投入产出表的调查方法§4 编制投入产出表的非调查方法§5 投入产出表的应用学习目的与要求第一、掌握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思想及表中元素的实际意义第二、掌握投入产出核算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关系第三、了解编制投入产出表的调查方法第四、掌握用非调查方法编表的技术第五、掌握运用投入产出表进行经济分析的思路和方法§1 投入产出表的结构与内涵一、华西里·列昂惕夫的简介二、投入产出表入门三、根据投入产出表进行GDP核算四、投入产出表的优势一、华西里·列昂惕夫简介沃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1906-1999),美籍俄裔著名经济学家。
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沃西里·列昂惕夫生平1、1906年,出生于彼得堡;2、1925年,在列宁格勒大学(后改名为彼得堡大学)获社会学硕士学位;同年,移居德国进入柏林大学专攻经济学;3、1928年,取得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德国基尔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助理、中国国民党政府铁道部顾问。
4、1931年,移居美国在哈佛大学经济系任教,正式从事投入产出方法的研究。
5、1932年,与诗人马克丝(Estelle Marks)结婚,婚后育有三子。
6、1932年,起获聘为哈佛大学经济系助教;7、1946年,升为正教授至1975年退休。
8、1948年,主持“哈佛经济研究计划”(Harvard Economic Research Project)并出任主持人至1973年;9、 1974年,联合国委托里昂惕夫建立全球性投入产出模型,以研究本世纪最后的20多年中世界经济可能发生的变化与国际社会能够采取的方案。
10、 1975年,转至纽约大学任经济学教授、经济分析研究所所长。
国民经济核算@第三章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一、基本概念投入产出表产品部门产业部门购买者价格生产者价格产品工艺假定部门工艺假定RAS法改进RAS法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分析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二、思考题1.试述投入产出表中四个象限各自所包含的内容。
2.在投入产出表中,如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三种计算方法?投入产出表的优势体现在哪里?3.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的经济含义是什么?二者有何区别?三、练习题(一)填空题1.投入产出表记录的数据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______,可以从使用和投入两个方向解读;第二类和第三类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它们都只具有一种含义。
2.在各类投入产出表中,产品×产业表反映的是各产业部门______的信息,而产业×产品反映的是各产业部门_______的信息,由于这两类表编制所需数据可以从现有统计体系中较容易获得,故常用于推算产品×产品表。
3.影响力系数表现的是拉动效应,显示的是_____联系;感应度系数表现的是对其他部门变化的敏感效应,反映的是_____联系。
答案:1. 中间流量数据最终使用数据最初投入数据2. 投入结构所生产的产品结构3. 后向前向(二)单项选择题1.投入产出表中,第三产业行与第一产业列交叉项的数值,从横向上看表示_______,从列向上看表示_______。
A.第三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第一产业部门的产品数量B.第三产业部门的产品提供给第一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C.第一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第三产业部门的产品数量D.第一产业部门的产品提供给第三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2.一家企业主要生产钢铁,同时从事小规模的煤炭开采和炼焦,则在编制投入产出表时该企业创造的总产出应该计入_______。
A. 钢铁业B. 炼焦业C. 煤炭开采业D. 分别计入以上三个产业部门3.在一个三产业投入产出表中,直接消耗系数a21的数值为0.2864,则它所代表的含义是_________。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概述1.1 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1.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1.3 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及其相互关系第二章:国内生产总值(GDP)2.1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与计算方法2.2 国内生产总值的意义与作用2.3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实例第三章:投入产出分析3.1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概念与结构3.2 投入产出分析的方法与应用3.3 我国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与分析第四章:国民经济账户体系4.1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概念与构成4.2 国民经济账户的主要指标及其相互关系4.3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分析与应用第五章:国民经济总体分析与评价5.1 国民经济总体分析的方法与指标5.2 国民经济总体评价的标准与方法5.3 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分析与评价的实践第六章:失业与就业6.1 失业与就业的基本概念及其衡量6.2 失业率与就业率的计算与分析6.3 我国的失业与就业现状及其政策第七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7.1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定义及其影响7.2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衡量指标7.3 我国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问题及其对策第八章:财政与金融8.1 财政的基本概念与政策工具8.2 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的基本构成8.3 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实践与效果分析第九章:对外经济关系9.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政策9.2 我国的国际贸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9.3 对外经济关系中的其他问题如外资、外汇等第十章:国民经济预测与政策评估10.1 国民经济预测的基本方法10.2 国民经济政策的评估与调整10.3 我国国民经济预测与政策评估的实践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国民经济核算概述难点解析: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难点解析: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及其在不同经济体系中的应用。
三、投入产出分析难点解析:理解投入产出表的编制过程及其在经济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四、国民经济账户体系难点解析:掌握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分析方法及其在经济决策中的应用。
国民经济核算第三章
3-1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其主要经济活动内容是什么?解答: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包括生产、分配和使用等基本环节。
3-2简述国民经济循环过程中流通与生产的关系。
解答:在国民经济循环过程中,流通本身就属于生产。
理论上说,一般商品在由生产转入使用的过程中都必须经过市场流通,但服务产品的流通过程具有特殊性。
服务产品的存在形式就是活动本身,与那些具有外在形式的物质产品不同,服务产品通常具有不可贮存、不可位移的特性,其生产过程必须与使用过程同步进行,故不存在独立意义上的商品流通过程。
换言之,服务的直接生产过程不仅与使用过程融为一体,而且与流通过程也是融为一体的。
3-3国民经济生产核算的范围应该如何界定?解答:依据国民核算的主体原则,国民经济生产核算只须考察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也即以常住生产者为其核算主体。
“综合性生产”观念所界定的国内生产范围囊括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全部领域。
在实际界定国内生产的范围时,还需要补充并遵循市场性或社会性规则。
3-4试从国民经济核算关于生产范围界定的角度说明,为何居民购置并自用的车辆和冰箱等属于耐用消费品,而居民购置并自用的住宅却属于固定资产?解答:居民购置并自用的住宅却属于固定资产,原因在于更为客观地衡量国内生产、居民消费和社会福利的实际水平。
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生活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存在着差异,在进行有关指标的国际对比或历史对比时,需要通过这种方式保持资料的“可比性”,满足经济和福利分析的实际需要。
3-5简述理解国内总产出的概念及其构成。
解答:国内总产出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总体的全部产出之和。
国内总产出的实物构成可从不同角度考察:从产品形态看,它包括货物与服务;从实现方式看,它包括商品与非商品;从经济用途看,又包括生产资料与消费品,或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
从价值的角度看,国内总产出又是一定时期内经济总体生产的各种产品的完全价值之和。
其价值构成为:生产资料转移价值c,包括劳动手段转移价值c1劳动对象转移价值c2;活劳动新创价值,包括必要劳动价值v 和剩余劳动价值m 。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件第三章国民生产、再生产核算
5、服务部门总产出 的核算 赢利性:以核算期内的营业收入代替 非赢利性:以经常性支出等推算
房地产业总产出的计算
房地产管理部门:总产出=房租收入十其他业务收入。
房地产开发经营部门:总产出=销售收入一前期工 程费-建安工程费。
讨论:
如何看待非规范经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主要表现 在哪些方面?统计上有什么途径?
二、国民经济生产核算的内容
整个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投入、生产加工 和销售过程,核算指标有社会总产品、中间 产品、最终产品、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等 。 从价值形成看有:总产值、净产值、最终产 值等。
(一)国民经济总量的含义及计算原则
当银行有自有资金时: 金融媒介服务产出=(应收贷款利息—应付存款利息)—(贷款额—存款 额)×参考利率
例 ; 核 算 期 储 户 向 银 行 存 款 1000 万 元 , 利 率 3% , 同 期 银 行 向 用 户 贷 款 1500万元(其中,银行自有资金500万元),利率8%,已知,银行间的拆 借利率为4%。 金融业总产出=1500×8%—1000×3%—500×(8%—4%)=70万
城乡居民自有房屋其产出应接当期市场的房租价格 进行虚拟。
以上三个部分的总产出相加,即可得到房地产业的 总产出。
金融业总产出的计算
金融业的总产出公式可归纳为:总产出=金融中介服务 的总产出+金融次要活动的总产出=各项利息收入-各项 利息支出+从辅助性金融或商业服务中提取的手续费、 服务费+从事投资活动所得的收入
国民经济总量:一定时期内,用货币表示的 所有生产单位生产的全部生产成果。 产出核算的原则:“国民原则” “国土原则”
统计师《统计工作实务(中级)》核心讲义(国民经济核算)【圣才出品】
第三章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通过一套全面、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核算原则、核算框架、基本指标和基本核算方法,为开展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确立了标准和规范。
一、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概念、分类和核算原则1.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和扩展核算构成。
(1)基本核算基本核算是本体系的核心内容,旨在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系统描述。
基本核算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资产负债核算。
基本核算系统地描述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全过程。
①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描述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形成和使用过程,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内容。
②投入产出核算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整合和扩展,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
③资金流量核算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延伸,以收入分配和资金运动为核算对象,描述一定时期各机构部门收入的分配和使用,资金的筹集和运用情况。
④资产负债核算描述特定时点的资产负债存量和结构情况,以及资产负债从期初到期末之间发生的变化。
⑤国际收支核算全面描述我国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的经济往来关系,一方面反映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对外经济收支往来,另一方面反映对外资产负债存量及其变动状况。
(2)扩展核算扩展核算是对核心内容的补充与扩展,重点对国民经济中的某些特殊领域的活动进行描述。
扩展核算包括资源环境核算、卫生核算、旅游核算、人口和劳动力核算、新兴经济核算。
2.核算体系的有关基本概念(1)常住单位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称为我国的常住单位,也称常住机构单位。
区分一单位是否常住单位,应注意两点:①确定各经济单位常住性所依据的标准不是各单位的财产所有关系,而是该单位所处的位置以及与该国经济的密切程度。
②时间的长期性。
(2)产品产品是指生产活动的成果。
①产品按形态分为货物和服务:a.货物:指人们对它有某种需求,并能够确定其所有权的有形生产成果,这种所有权可以通过市场交易从一个机构单位转移给另一个机构单位。
国民经济统计学 第3章中间消耗及投入产出核算
第三章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学习目标1.理解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2.掌握直接消耗、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的计算方法;3.了解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4.掌握投入产出表的应用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核算是国民经济生产总量核算的延伸和发展,它侧重于中间产品的核算,能提供更为丰富、详细的信息,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实物流量核算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本章主要阐述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直接消耗、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原理和基本方法及其应用分析。
第一节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一、中间消耗和投入产出的含义中间消耗反映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在我国以前沿用的物质生产的MPS体系中,只计算物质生产,中间消耗只限于物质消耗。
但现在所采用的SNA体系,不仅包括物质生产还包括了服务生产,从而中间消耗也得到了拓展,既包括了物质消耗,又包括了生产中的各种劳务消耗。
所谓中间消耗由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构成,其中不包括固定资产。
这些货物和服务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完全用掉了就是被改变了形式。
有些物质投入在生产过程中其物质形式被改变并形成产出之后又会重新出现在新的生产过程中,如:铁矿石在生产中被炼成钢铁之后,又会进入新的生产过程,比如汽车制造。
投入分初始投入,即增加值投入,和中间投入,即中间消耗。
因此,投入具体指生产中投入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劳务,以及固定资产。
产出指的是生产活动中所生产的产品——货物和服务。
投入产出核算就是应用投入产出方法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来分析国民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经济和技术关系的宏观数量方法。
它是美国经济学家W.列昂惕夫在1931年开始提出的,1936年,他撰写了《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数量关系》一文,由此创立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并因此获得了1973年的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整个投入产出核算包括投入产出调查、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和投入产出的分析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经济核算第三章第一篇:国民经济核算第三章3-1 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其主要经济活动内容是什么?解答: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包括生产、分配和使用等基本环节。
3-2 简述国民经济循环过程中流通与生产的关系。
解答:在国民经济循环过程中,流通本身就属于生产。
理论上说,一般商品在由生产转入使用的过程中都必须经过市场流通,但服务产品的流通过程具有特殊性。
服务产品的存在形式就是活动本身,与那些具有外在形式的物质产品不同,服务产品通常具有不可贮存、不可位移的特性,其生产过程必须与使用过程同步进行,故不存在独立意义上的商品流通过程。
换言之,服务的直接生产过程不仅与使用过程融为一体,而且与流通过程也是融为一体的。
3-3 国民经济生产核算的范围应该如何界定?解答:依据国民核算的主体原则,国民经济生产核算只须考察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也即以常住生产者为其核算主体。
“综合性生产”观念所界定的国内生产范围囊括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全部领域。
在实际界定国内生产的范围时,还需要补充并遵循市场性或社会性规则。
3-4 试从国民经济核算关于生产范围界定的角度说明,为何居民购置并自用的车辆和冰箱等属于耐用消费品,而居民购置并自用的住宅却属于固定资产?解答:居民购置并自用的住宅却属于固定资产,原因在于更为客观地衡量国内生产、居民消费和社会福利的实际水平。
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生活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存在着差异,在进行有关指标的国际对比或历史对比时,需要通过这种方式保持资料的“可比性”,满足经济和福利分析的实际需要。
3-5 简述理解国内总产出的概念及其构成。
解答:国内总产出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总体的全部产出之和。
国内总产出的实物构成可从不同角度考察:从产品形态看,它包括货物与服务;从实现方式看,它包括商品与非商品;从经济用途看,又包括生产资料与消费品,或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
从价值的角度看,国内总产出又是一定时期内经济总体生产的各种产品的完全价值之和。
其价值构成为:生产资料转移价值c,包括劳动手段转移价值c1劳动对象转移价值c2;活劳动新创价值,包括必要劳动价值v 和剩余劳动价值m。
3-6 货物总产出的基本核算方法有哪几种?它们分别用于哪个(些)产业(行业)?解答:货物总产出的基本核算方法有“企业法”和“产品法”。
“产品法”主要用于农业总产出和建筑业总产出的核算,“企业法”主要用于工业总产出的核算。
3-7 简述企业法和产品法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应的应用领域。
解答:企业法原理是:以单个的企业作为基本统计单位,按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总产出;在同一企业内部不能重复计算被消耗品的转移价值,但在不同企业之间则允许类似的被消耗品转移价值的重复计算。
产品法的基本原理是:以具体产品为统计对象,凡是某一生产过程的预期有效成果,无论是否属于有关经济单位的最终生产活动成果,均应计入该单位的总产出。
我国的农业、建筑业总产出采用“产品法”进行核算,工业总产出采用“企业法”。
3-8 简述服务总产出的基本核算方法。
解答:服务总产出的基本核算方法有:追加价值法、营业收入法、服务费用法和成本费用法,等等。
3-9 如何理解金融业总产出的计算方法?解答:金融业的利息收入并非全部都属于财产收入,而其利息支出又并非是应支付财产收入的全部,只有按照某种统一利率收取或支付的那部分利息才是纯粹意义上的财产收支,超过或扣除的部分则属于对金融中介服务的付费。
金融机构一方面以降低存款利率的方式,从应支付给存款人的利息中扣除了一笔数额相当的服务费用,另一方面又以抬高贷款利率的方式,在应向借款人收取的利息上添加了一笔数额相当的服务费用,因此我们直接观察到的利息收支形式金融机构通常是对不同类型的借款人和存款人分别规定高、低不同的利率,并收取或支付数量不等的利息。
3-10 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划分依据是什么?解答: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划分依据是根据国内总产出依其经济用途的性质不同,也即是在经济总体的生产系统内部继续周转,还是结束产品本身的生产过程、进入使用领域来划分。
3-11 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试写出从生产、分配和使用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公式。
解答:国内生产总值是由本国全体常住生产者所创造的社会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量。
生产法:GDP=Σ(各部门的总产出-该部门的中间消耗)=Σ各部门的增加值分配法:GDP=Σ各部门的增加值构成要素之和=Σ各部门的增加值使用法: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3-12 简述如何正确核算各部门的中间消耗。
解答:正确核算各部门的中间消耗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中间消耗与总产出的计算口径必须一致。
依据平衡原则,中间消耗必须是对社会产品的使用。
原则上说,只有在国民经济范围内计算了产出、又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了的产品项目,才能计算中间消耗。
2.中间消耗必须是对社会产品的生产性使用。
在许多企业内部,常常存在着生产性的消耗与福利性的消耗,需要适当区分和处理。
3.中间消耗还必须是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性使用。
完整地看,对社会产品的生产性使用包括消耗性使用和积累性使用,原则上说,只有在生产过程中被一次性消耗掉的产品才属于中间消耗。
3-13 如何理解几种GDP核算方法实际计算结果的差异?解答:在核算实践中,由于各种方法的资料来源不同、数据加工换算的方式不同,以及资料搜集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遗漏、重复和其他偏差,往往会使三方面的实际计算结果出现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许的。
3-14 简述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净值之间的关系。
解答:国内生产净值(NDP)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核算期内的固定资本消耗之和 3-15 简述国内生产总值总表的基本结构。
解答:国内生产总值总表是一张统计平衡表,该表主要反映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三个环节的基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关系。
表的左方为“生产”和“分配”,右方为“使用”和“统计误差”,左右两方总计平衡。
3-16 怎样理解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总收入之间的关系?解答:从指标的核算意义和相互间的换算关系看,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总收入两者的差异主要缘于“常住生产者所从事的生产”与“常住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的不同。
3-17 什么是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过程的结果是什么?解答:收入初次分配指产品价值在生产领域内部进行的直接分配,初次分配结果,即原始收入,为区别起见,也称作“原始收入余额”。
3-18 什么是收入再分配?收入再分配过程的结果是什么?解答:收入再分配是指初次分配之后的所有收入转移过程,它所提供的各种收入是由有关原始收入转化生成的“派生收入”。
收入再分配过程的结果是可支配收入。
3-19 简述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指标中总值指标与净值指标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解答:二者关系从生产和分配的角度看,净值指标没有包含固定资本的转移价值和重复计算因素,从收入支配和产品使用的角度看,净值指标则没有包含折旧基金及其运用,因而,净值指标在分析上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
但是,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在固定资本消耗计算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异,也使得净值指标在稳健性和客观性等方面稍有不足。
第二篇:国民经济核算论文农村集体经济问题改革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我国农村经营体制开始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同时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存在和运作的社会基础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该体制所服务的对象由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经济转变为以农户为基础的经济组织。
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因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暴露出一些问题。
关键字:财务管理制度生产力双层经济体制资产流失一、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1、集体经济的含义。
集体经济, 即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它是劳动群众根据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的, 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组织。
2、人民公社时期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制度。
人民公社化时期, 在自然乡村的范围内, 由农户自愿联合, 将其所有的生产资料(土地、较大型农具、耕畜等)投入集体所有。
集体利用整合的资源优势统一组织农业生产, 农民进行集体劳动。
经营方式上, 实行政社合一。
这种经营模式虽然强化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行政化管理, 但脱离了当时农村集体经济的性质和规律,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一时期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基础是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体制。
该体制下土地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 农产品等经营收入由生产队统一支配, 农户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及农产品支配权。
与之相适应, 公社、大队、小队逐级设立了附属于行政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
农村的财务管理体制是农村社会制度高度集体化、公有化的象征, 是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农村政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模式。
1984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广大农村普遍展开。
该经营体制的重要特征就是土地归集体所有的性质不变, 把经营权交给农户。
与人民公社时期的不同之处在于由过去的集中经营转变为统分结合双层经营。
家庭经营在双层经营中属于分散经营层次, 但仍属于集体经济的范畴。
与此同时, 农村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作的社会基础也发生根本的变化。
该体系所服务的对象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由原来为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经济服务开始转向服务于以农户为基础的农村经济组织。
二、双层经营体制下的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 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如村财务制度执行不严;物资管理手续不全;集体资产与财务账目管理混乱;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及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等。
双层经营体制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以自主经营取得收益来维持基层政权稳定, 履行农村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双层职能。
该特点说明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及制度与执行层面的复杂性。
1、村级财务管理制度。
改革开放前, 由于农村集体经济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与之相对应的集体经济财务制度的设置相对比较简单。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推行使得集体经济整体实力大大增强, 但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并没有实现较大的变革。
主要表现在会计科目设置不健全、不规范;总账与明细账, 总账与日记账不分。
甚至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村集体连正式的账簿都没有。
由于会计科目与账簿设置上出现诸多漏洞, 致使一些集体经济业务无法反映和控制。
2、财会人员设置。
每一村级经济组织的会计与出纳等财务人员负有对本村经营活动和收支业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连续地反映与核算职能, 并对本村的经营活动负有一定的监督权。
即会计等财务管理人员在村级这一特殊的管理体制中具有相当重要作用和意义。
但就目前总体状况来看, 农村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