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谈现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1111111111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实际谈现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

〔摘要〕应试教育注重学生应付考试、应付升学的素质培养,它脱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一种传统的、落后的教育观念;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德、智、体”等方面整体素质或综合素质的培养,它顺应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教育界的发展潮流和趋势;可持续发展教育主张培养人的平等、整体、协调、超前的素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素质,是对未来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一种全新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素质;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

素质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事物的主要成分或质量,即事物的本身性质。从教育角度所讨论素质,则是人的质量或是人的基本特征。狭义的素质观指的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征,它包括大脑、五官、神经系统、运动器官等方面的固有的特性,它所讨论的仅仅是人的生理、心理的一面。而我们所讲的素质观是广义的素质观,这种素质观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习得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固的知识、品质、涵养等等。由于时代、环境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同,而决定了人们素质观的价值取向。本文旨在对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于人的素质观点作一些比较分析,以期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工作者对人的素质有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

一、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

所谓“应试”实际上是现代人在古人观念上的翻新,即应付考试。我国传统的考试制度长达数千年,比较规范和持久要数科举制,事实上,科举制就是今天应试教育的始祖和根源。所谓应试教育,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应付考试的教育,也就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各种考试以期取得升学资格或者旨在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模式。尽管它对传统的考试制度进行了一些改进,但其体制和操作上仍是一种沿袭,学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升学关”,教师则是“挑灯伏案备经文,紧张忙碌为学生”。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与古代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在今天这样发达的社会里会出现这种“返祖”的现象呢?关键就在于人们对人的素质的看法。建国初期,由于百废待兴,故1957年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出现了“政治素质第一”;1978年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教育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发展,而正在这种发展中慢慢地滋生一种“读书进城”、“读书做官”的观念。尽管党和政府一再提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接班人”,但人们的观点已从“劳动者”、“政治素质第一”转向了新的“学而优则仕”。在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的“学校———考试———做官”模式,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但就整体而言,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学而优则仕”仍是现代人所追求的目标。人们以做官为尺度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致使读书作官的价值观深入人心。因此,造成衡量人才标准是能不能升学,能不能升重点学校,能不能升名牌学校。由于社会价值观影响,家庭对学校教育的应试上有很大的强化作用,传统教育中的“学而优则仕”这种外显的个体教育价值观的深层动因就是“光宗耀祖”,“望子成龙”便是家长们永恒的目标,由此而造成千军万马挤过升学“独木桥”的社会现象。社会、家庭的这种素质观很自然地折射到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各级政府尽管也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但办学的指导思想却是重升学教育,轻就业教育;重普通中学教育,轻职业技术教育;重重点学校,轻一般学校。而教育管理部门一方面要大力宣扬要防止“片面追求升学率”,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则往往以升学评价学校,以考试分数评价教师与学生。因此,学校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出现了严重的

偏向,在德育上,不问政治、不讲理想、道德,完全以个人的发展和追求为中心;在智育上,不重智力、能力、创造精神的培养,注重灌输,注重死记硬背,注重考试分数;在体育上,不讲体魄、健康、体育精神,只重课堂形式,“达标过关”;在美育上则是形式上的写写画画,不重视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在劳动教育上,更是走走过场,完全不重视人的劳动习惯、个体生活能力的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必然会脱离社会实践,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素质教育的素质观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一种教育理论,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提高教育者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充分重视和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使人的内在蕴藏力能得到充分发挥自由的发展;它承认人的身心发展在类型和水平等方面有差异,但基本质量或公民素质却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重视公民素质的培养,又注意专业素质的训练,在某种意义讲,它是对全面发展教育忽视公民素质的强调;它强调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种人才,是一种大众的普及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涵盖了三个方面:一是以学生先天禀赋为基础,进行生理素质教育和潜能开发;二是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三是将人类创造、积累的文化成果(如道德、科学、艺术等)通过环境和教育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也就是说,素质教育界素质观强调的是人的整体素质或综合素质的全面、和谐、协调发展。建国以来,我国在各个时期均提出过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尽管不同时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总的看来,不是非常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今天,把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理论来提倡,而且党中央、国务院还特别做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事实上是使以往素质观更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一方面为了纠正应试教育的倾向,更重要的是反映社会、时代对人的整体素质的要求。

尽管素质教育被提到相当重要的程度,但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并不完整,人们的认识标准也不一致,教育上的操作更是阻力重重。就素质教育的理论而言,比如说,人的素质与人才的素质是有区别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那么人的素质、成材的素质以及人才的素质各有标准,但在素质教育理论中,它们三者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再比如说,受教育者不仅有年龄的差别,而且有层次、规格上的不同,中小学生的素质是什么,大学生的素质是什么,继续教育以及其他受教育者素质是什么,似乎在理论上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此外,对于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素质教育的原则以及对素质教育的评价等研究也没有更深层次的发展。就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而言,则表现出较大的区别,比如,中央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项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但社会的普遍理解则认为素质教育是在中小学教育,或者说是在学校教育。又比如,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在“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多次强调,但各类教育以及各类学校并没有把其当作重点来抓。此外,素质教育在具体的实施操作上也碰到不少阻力。据天津教育科学院的调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案时,40%的校长考虑到督导机构和上级部门对学校的评估,31%的校长注重社会和家庭对学校的期望,29%的校长承担着升学考试带来的压力。这样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应试教育仍占有主要位置,因此,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人才素质观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至于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