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点复习
高中政治高考总复习 4.6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答案:A
解析:针对传统的玉米和大豆间套种方法存在的问题,农学家经过反复探索和 试验,提出了玉米和大豆间套种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因实践的需要而产生,①②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实践是认 识的来源,认识具有上升性,而认识受具体实践水平和主体知识水平的限制强调 的是认识具有反复性,③④不选。
易错清零·突出应用性 易错点1 混淆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 训练1 “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 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 ) A.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B.实践出真知,正确的认识都是在亲身的实践中获得的 C.人们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D.人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 中“深化和发展”
实践是检 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② 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 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 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 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加以比较和对照
实践是认 识的目的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 中去;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 才是认识的目的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表现
理解
区分点
实践是认 识的来源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② 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 互作用中才能实现;③直接经验和间接 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 的基础上“从无到有 ”
实践是认 识发展的 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 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六课(认识论)复习
[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考点1](理解) 1] 2、基本形式(了解): 基本形式(了解) (1)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
①生产实践,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这是人 生产实践,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活动。 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活动。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提示】 提示】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通过实践,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通过实践, 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两者对照, 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 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考点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考点2](说明) 2]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1)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 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 提出新问题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 认识的发展; 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 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 改造着主观世界, 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提高自己 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动力。 一动力。
(2的制定、 表现为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 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 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 阶级社会中, ②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 为阶级斗争。 为阶级斗争。
高三政治一轮总复习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必修4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以及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等知识。不同时期,受技术水平的制约,不同时 代的人们对海洋的认识是不同的,这体现了实践具有 社会历史性,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体现了 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①②符合 题意,选A项。③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2014浙江)不久前,研究人员发现,把健康 成年小鼠置于黑暗中一周后,它们辨别音高的能力也 可显著提高。此前,科学界通常认为这种变化主要发 生在幼年阶段,且需要更长的时间。这表明( D ) ①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 ②认识与实践的统 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③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 ④ 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正确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 法论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 的目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 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 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 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原则。
(3)实践的形式:人类的基本实践有三种——生 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提示】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不能等同。认 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 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自己 参加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从书本和别人那里 获得的知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 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考情分析
1.从内容上看,近几年高考高频考点有: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认识发展的过程、实践的特征等。 2.从命题形式来看,高考在本课的命题既有选择题, 也有非选择题,以选择题为主,从考查方式上看,常 以名人名言、社会热点材料等为载体,进行考查。 3.从考向上看,运用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说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美丽中国、中国 梦的提出等。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太 空探索、改革的深入、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实施调整、 对经济建设和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等,都是追求真理 的具体过程。
高中政治 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课件 新人教必修4
例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然而,1972年后的26年间黄河有21年出现过断流现象。断流严重影响了黄河两岸的生态系统和人民的生产生活。 据有关方面研究,黄河断流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气候趋于干旱、中上游过度用水、管理不善等因素有关。 长期以来,黄河水资源“自由取用”,优先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需求而忽视生态系统的需要。随着“生态水”理念的提出,1998年,国务院批准了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为主旨的新的分水方案,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 199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变以往的“以需定供”为“以供定需”,根据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优化配置水资源。 2000年以来,在气候条件大体不变的情况下,黄河已经连续9年未断流。黄河已逐步重现往日奔腾不息的风采。 结合材料,分析黄河水资源利用的实践与观念创新的辩证关系。
3、解析 :从设问的限定语来看,本题实则考查调动运用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把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与相关材料信息有效对接。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长期以来,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对解决防洪和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自由取用”的利用方式造成了下游水资源严重不足甚至断流的负面影响。“生态水”新理念和“以供定需”的用水新思路适应了实践提出的新要求,反映了人们对水资源及其利用的认识的深化。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的创新推动实践的创新。“生态水”新理念推动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方式的创新,对于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黄河连续8年未断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A
考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高中政治必四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总结
四、第6课(认识论)主观试题
(一)命题展示
3、4
1.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 《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对
农村土地承包法进行修改的依据。 3.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 就?请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特点
实践及 其特点
识 从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检验 标准
基本形式 何 目的、归宿 而
来
第2课时总结
在 实
含义 真理
客观性
践
特征 具体性
中
条件性
追
求
反复性
和 发
认识
无限性
展
上升性
方 法 论
真 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要 求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一、第6课框图总结
含义 特点 形式
坚持实践第一
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了来自亚、非、拉美30
多个国家的2 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
研究与生产。
反作用
4.结合材料,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的知识, 分析我国民法典编撰的必要性。 5.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分
析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发展过程。
(二)训练
4.材料: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需要,我国制定了民法通则,并先后出台继承法、 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 一系列民事单行法律。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时代提出 了新课题,例如,人格尊严的维护、个人信息的保护 、隐私的保护、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保护的强化 等,我国的民法典必须回应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高 科技时代、共享经济时代的社会需求,在更大程度上 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的有关知 识,分析我国民法典编撰的必要性。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整理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整理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万物的惊讶。
( × )点拨:哲学的产生离不开追问和思考,但惊讶、困惑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 × )点拨: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是“科学之科学”。
( × )点拨: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它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但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 × )点拨: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5、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互相决定的关系。
( × )点拨: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6、世界观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 × )点拨: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7、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 × )点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8、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 × )点拨: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9、反映时代客观要求的观念可以支配社会的发展。
( × )点拨:反映时代客观要求的观念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高中政治:必修四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学案
班级:姓名:
一、围绕“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梳理第六课的知识思维导图。
(答在学案背面)
二、阅读“两山理论”材料,思考相关问题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中,对“两山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开始是片面追求发展,“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 。
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人们意识到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
但随之而来的“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等现象促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地思考这一问题。
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最终形成“两山理论”。
1、上述材料中哪些活动属于实践,有何特点?请一例说明。
2、结合材料,说明实践在“两山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起了怎样
的作用?(6分)
3、上述材料中认识有哪些?对于同一确定对象,为什么会有多个认识?也会有多个真理吗?
4、【课后完成】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设计一个问题、并组织答案,分值5—6分。
三、对于第六课的内容,你在自主复习中有什么疑问?。
高中一轮复习政治通用版课件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理知识体系
Contents
考点一 实践与认识 考点二 真理与认识过程
课时跟踪检测
考点一 实践与认识
[基本知识—理清楚]
1.识记——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
2.掌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 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 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 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大题增分专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 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 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 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 会相协调;要求全社会参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 各项任务落实到城乡基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务艰 巨,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与追求, 才能形成一种群体自觉和社会风尚。
们始终无法在实验中观测到这种粒子。中科院物理所研究
团队经过多年努力,利用光源同步辐射光束照射 TaAs 晶
体,使得外尔费米子第一次展现在科学家面前,外尔费米
子的发现有望解决当前电子器件小型化和多功能化所面临
的能耗问题。外尔费米子的发现佐证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①科学发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证实人们预言的真实性
②人类的认识水平是制约科学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01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4-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解析
2.古诗云:“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 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下列选项中与此诗句所蕴 涵的哲理相同的是( ) A.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读懂诗句的意思。诗句的意思 是:见到真实的情景,方才写得入神;无生活基础而一味 玄想虚拟,则难免失真。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故 与C项相符。A、B两项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D项是一般 的景色描写。 答案 C
实践中创造了美食并形成对美食的认识,②④可选。①错误,物
质可以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③否定了物质与意识的区别,
排除。答案为C。
2. .(2014·江苏)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 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 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 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 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
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②物质的东西与
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 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
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 ④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
下相互转化
A.①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人们从美食中体味文化意蕴,从哲学角度看,就是从物质到
意识,从客观到主观,而实现这种转化的条件就是实践。人们在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1)关系: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 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 一标准。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 论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把人们的实践活 动引向歧途。
高中政治必修4第2单元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返回目录结束放映源自核心考点突破哲理总结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记一记 背一背
【原理内容】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
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要求】 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举例
人类对宇宙 世界的认识
地球是世界的中心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宇宙无限,没有中心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
核心考点突破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超出这个条件 和范围,真理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就可能转化为 谬误。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2)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 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结束放映
核心考点突破
(【20典12例·课2标】全国)以前,人们往往
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 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 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 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 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 考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 用合成有机质而生产。这从一个侧 面表明: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 过程 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 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 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认为真理不具有客观性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
高效复习导航
第35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本课知识概览
考点展示
实 含义 践 特点 观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哲学共分为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发展、联系、矛盾、辩证的否定与革命批判精神)、历史唯物主义等观点。
背诵知识点及答主观题时要注意区分答题角度。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 爱智慧或追求智慧3.哲学的任务: 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 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 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方法论体现世界观(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 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 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 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个性、特殊性哲学:对个别的规律和特征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 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抽象的、共性、普遍性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的科学”, 不能取代具体科学。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简单的说, 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两方面内容:①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哲学被划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政治必修四的知识点之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政治必修四的知识点之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1:探究世界的本质1、理解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2:把握思维的奥妙1、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3: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从认识的****、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拓展:政治学习方法高中政治学习方法:掌握规律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编写规律,高中政治课程也不例外。
[高三政治]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doc
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复习目标1.两个概念:实践、真理2.两对关系:实践与认识、真理与谬误3.三个特点:实践的特点、真理的特点、认识的特点4.四个表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表现二、复习要点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及其特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授课过程考点精析考点一实践的概念和特点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温馨提示:(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
(2)实践不是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如学生的学习不是实践。
(3)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范围不能扩大或缩小。
(4)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实践的特点温馨提示:(1)盲目的实践是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
(2)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
拓展升华正确区分实践的特点(2016·高考江苏)信息科学在高速发展,但信息安全举步维艰,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十多年来潘建伟团队一直在为此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已经为60周年国庆阅兵等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
材料说明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④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这一特点,在学习中要注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指经过实践能把主观想法变成客观现实。
意识虽然具有能动作用,能能动地改造世界,把一些想法变为现实,但这种变为现实是以实践作为桥梁才实现的,故不能说意识也具有直接现实性。
考点精析考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高中政治必修4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基础知识+巩固练习(附答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活动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三、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正确反映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3.真理是具体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四、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即认识❤1.认识具有反复性2.认识具有无限性3.认识具有上升性巩固练习:1. [2011·安徽卷]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
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①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②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主要矛盾③见仁见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④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D.一切从实际出发3.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
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是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
”这段论述表明( )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B.主体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C.真理等于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真理是无法判断和证明的4.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课件(人教必修4)
知识梳理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2)认识具有无限性。 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④人类认识是 无限发展的。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 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考点整合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物质决定意识 C.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D.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考点整合
【解析】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把B项和C项排除;D项说 法错误,只有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才有指导作用。 【答案】A
考点整合
2.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
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
考点整合
考点三 在实践中追求和把握真理 1.真理的含义及特点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 畴。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特点
考点整合
①真理是客观的。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 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 是谬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由于人们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的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 识水平的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 认识。对同一对象的真理只有一个。
考点整合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 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考点整合
【案例二】(2010·广东文综)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 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 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 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 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政治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点复习高中政治必修4第六课的学习已经结束,高中政治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点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点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政治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点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①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②特点: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①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
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②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①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④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高中政治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检测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解析: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A、B、C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排除;D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
答案:D2.“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感性认识真实可靠D.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析:“观高崖”“临深渊”“观巨海”都是实践活动,三个“知”属于认识,材料说明没有这些实践活动,就不会产生那些认识,故选B项。
A项错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我们获得认识的途径,二者都很重要。
C项错误,感性认识不一定真实可靠。
D项不符合题干含义。
答案:B3.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
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句话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力亲为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③说法片面,④与题意不符。
答案:A4.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
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解决。
这反映了( )A.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B.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D.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解析:塑料袋的污染问题是实践中的问题,是实践给人们提出的新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
答案:C5.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有这样一段论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具有反复性解析:实践的需要推动着认识的发展,使认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选B。
答案:B6.“多一次经历,就多一件本领。
”这说明( )A.只要实践就能获得知识和本领B.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出真知C.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D.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解析:“经历”说的是实践,“本领”相当于认识,材料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正确。
实践是获得知识和本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A错误;不能说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哪个更重要,C错误;获得认识的途径还有间接经验,D错误。
答案:B7.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
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是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
”这段论述表明( )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B.主体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C.真理等于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真理是无法判断和证明的解析:肚子饿了就应该吃饭,不因认识的人不同而发生改变,这体现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A正确。
答案:A8.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这句话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真理具有客观性④真理是永恒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②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真理的客观性而不是永恒性,③正确。
答案为A。
答案:A9.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
这主要强调了(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推动着认识的发展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解析:思想和客观实际相联系,为人民群众掌握,就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
答案:B10.英国哲人培根说过:“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他主张打破“偶像”,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
这表明(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B.真理要靠科学理论来检验C.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D.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客观的,尽管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不管人们的地位如何,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所以D项正确,应选。
A、B、C三项观点错误。
答案:D11.“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的动力来自实践B.认识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不断发展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解析:A、D两项材料未体现。
B项错误,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必须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案:C12.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是发达的。
我国最早用甲骨文记录了超新星的爆发,但我们没有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爆发。
《墨经》对所有的几何光学现象都有记载,但没有人问“光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往往强调“用”,能管用就好了,止步于应用,没有进一步进行哲学思考,理论的思维,往往停留在感性的阶段。
这启示我们( )A.应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B.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C.应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D.应承认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解析:“止步于应用,没有进一步进行哲学思考,理论的思维,往往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说明没有看到真理是有条件的,人的认识有反复性,无限性。
A、C、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B13.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表明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A.物质性B.能动性C.客观性D.主观性解析:真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事物。
答案:C14.英国大主教贝克莱,从“物是感觉的集合”这一主观唯心主义命题出发,断言真理存在于观念之中,只能从主观中去寻找,这实际上是( )A.否认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世界是可知的C.否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D.把真理等同于客观事物解析:贝克莱断言真理存在于观念之中,实际上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答案:A15.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它的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正确反映,这说明( )A.真理是有条件的B.真理是相对的C.真理是具体的D.真理是抽象的解析: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答案:A16.电子的发现并没有推翻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理论,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的提出也没有推翻经典力学。
这个事实主要说明( )A.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和必经阶段D.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辩证发展过程解析:考查了认识的无限性这一知识点,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所以选D项,A、B、C三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D17.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真理( )A.永远不可能变为谬误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谬误C.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D.和谬误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解析:D错误,真理与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
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就是真理,而不是谬误,二者的界限不容混淆。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A错误,B 正确。
C与题意无关。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