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社会保障概论●第一章绪论(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学科性质、目标功能及意义)●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第三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第四章社会保障的相关关系●第五章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第六章社会保障基金●第七章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第八章社会保障水平●第九章社会救助●第十章社会保险●第十一章社会福利绪论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一、国外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国际劳工组织(1942):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时资助并帮助他们重新找到工作。

●——(官方)以政府为责任主体并通过向有需要的人士直接发放款项的方式提供的福利,包括综合保障援助计划、公共福利金计划及暴力及执法伤亡赔偿计划、交通意外伤亡援助计划、灾民紧急救济等。

——周永新:政府为保障国民最低生活需求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非供款性的社会救助、供款性的社会保险和普遍津贴制度。

——莫泰基(1993):社会保障可以理解为一个政府设立的制度,运用大众的财富,给予需要的人最基本或应得的援助,藉以维持生活需要,以及配合社会发展,增加国民福利。

●澳门:●——邓玉华(2003):包括社会服务、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

●台湾:●——(莫泰基,1993):社会保障是国家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以及公共服务等各种不同方式,对于国民之遭受危险事故,以致失能、失依,因而生活受损的人,提供各项生活需求,给其以健康保障、职业保障及收入保障,并进而促进民族健康、全民就业及民生均足。

三、内地学者对社会保障的界定●陈良瑾(1990):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郑功成(2000):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本教材的界定: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会保障》第2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社会保障》第2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
(四)社会连带思想 社会连带思想,或者说社会共同责任思想,在
社会保障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基本内涵 为:社会保障在自助的前提下,强调社会共同 连带责任。用通俗语言表述,可以称之为“人 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就其产生的根源 来说,除了高尚的“利他”动机外,也有自己 遭遇困难时希望他人给予帮助的“利己”动机。 这种社会连带思想,在各国的社会保障立法中 随处可见。
“赈济”,即是用实物(主要是粮食与衣服布帛等) 和货币救济遭受灾害或生活极端困难无以生存的社会 成员,以保障其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的一种制度。
.
“养恤”是指灾后有国家政府安置灾民 的一种制度。一般包括提供栖身场所和 施给粥食,发放寒衣、医药等内容。
“蠲缓”是一种国家减免灾民赋税的一 种政策。即灾害发生后,国家为了让百 姓尽快恢复生产,所采取的对灾区农民 免征徭役的政策。
.
第2节 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
一、现代西方的社会保障学说 (一)德国新历史学派
新历史学派又被称为“讲坛社会主义”,其主 要代表人物有施穆勒、布伦坦诺。19世纪末,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工人阶级反 对资产阶段的斗争日益高涨的形势,社会改良 思潮兴起,施穆勒、布伦坦诺等一些学者主张 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条件下,由政府 通过立法,实行某些社会政策,提高工人的物 质文化生活水平,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现存 统治。
(1) 大同社会在政治上主张社会民主,选 贤任能。
(2) 在经济上主张社会财富归全体人民共 同享有,生活上实行社会统筹,各得其所。
(3) 在生产上则是人人尽力劳动,所有的 社会成员均有生活保障。
大同理想的社会保障内容如此之丰富和翔实, 恰好说明了人类一直将人人有保障的社会作为 理想在苦苦追求着。

社会保障学三章 社会保障理论基石

社会保障学三章 社会保障理论基石

二 、 中国社会保障理论历史源流
社会保障思想是在统治阶级中被迫形成的, 是与安民 、抚民的思想混合在一起的。 主要思想: 大同社会论(孔子) 社会互助论 仓储后备论 社会救济论
西方与中国的社会保障思想渊源有共同点 (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 ,也有区别 (中国更早的论及政府责任 , 并有仓储后 备等积极的防范措施等)
福利经济学均关注到了社会公平
三 、经济学家与社会保障
凯恩斯《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 冈纳 ·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 一些国家贫 穷的研究》 庇古 帕累托 阿马蒂亚 ·森
第三节 社会学与社会保障
一 、社会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 1社会问题—— 社会保障 2社会发展水平—— 社会保障制度 3伦理道德—— 社会保障
以上思想作为现代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对 现代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二节 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经济学领域对社会保障的影响是日益增强 的。 社会保障是通过经济手段来达到特定社会 目标与政治目标的制度安排 , 在一定程度 上可以被视为一种经济活动。
一 、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
体现在:
1 、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是一种社会价值选择, 经济学的选择理论是其理论基础。 2 、经济学为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提供技术 支持 。如收入分配理论 、边际效用理论等 3 、经济学视角为社会保障理论研究提供有 价值的思维方式 , 保证社会保障从空想主 义进化到理性发展。
二 、社会学家与社会保障
马斯洛 需求层次论 帕森斯 结构功能论 涂尔干 社会整合论 罗尔斯 正义论
第四节 政治学与社会保障
政治学关注的核心领域与社会保障的基础 性理论问题几乎完全相同。
一 、政治需要与社会保障
一方面 , 政治需要社会保障作为实现目标 的工具和手段; 另一方面 , 社会保障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的 推动 , 并对政治产生相当的影响。

第三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西方现代社会保障理论(德国新历史学派、福利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关于社会保障的理论主张);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保障主张贝弗里奇的社会保障思想凯恩斯学派关于社会保障的理论主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构成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保障理论的创立一、德国历史学派1、德国历史学派产生的背景2、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保障主张二、福利经济学1、福利经济学的产生2、福利经济学的发展第二节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一、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1、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2、凯恩斯的政策主张二、“福利国家论”的社会福利思想1、改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2、西欧社会民主党的“福利社会主义”思想3、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中的社会福利思想4、《贝弗里奇报告》第三节社会保障理论的多样化发展一、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1、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2、收入分配调节政策二、现代货币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三、供给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1、供给学派的主要论点和政策主张2、供给学派理论中有关的社会保障思想四、消费理论和交叠世代模型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构成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1、社会保障再分配思想2、关于必要劳动价值的社会保障思想3、关于最低工资的社会保障思想二、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1、社会保障原则2、社会保障权利3、列宁社会保障思想的特征考试范围:1、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保障主张是什么?2、凯恩斯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贝弗里奇的社会保障思想具有哪些特征?4、列宁的“国家保险”思想的主要含义是什么?5、试分析新福利经济学与旧福利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6、如何理解社会保障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考试题型: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选择题主要参考书:1.郭士征.社会保障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2.李珍.社会保障理论.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1。

第二章《社会保障基本理论》[1]

第二章《社会保障基本理论》[1]
1、宗教思想。西方的宗教都主张慈爱、向善,又被 称为慈善之母。许多宗教团体还直接设立了一些慈 善机构,从事慈善事业。这些思想和实践表达了平 等、博爱、互助的精神,为后来的社会保障理论与 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空想社会主义论
5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包括三个方面:经济学、社会学、 政治学。 一、社会保障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经济学是一种研究各种经济学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发展变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 理论与 实践、甚至社会保障的各种具体措施都会产生 影响和制约。这种相互关联决定了经济学理论对社会保 障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福利经济学
• (1)旧派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庇古。其主要观点认为, 人的主观效用可以用货币来进行衡量;任何物品带给人的 效用都是边际递减的;国家应该积极进行干预,调节生产 资源和收入的分配,以使整个国家的社会福利达到最大。
• (2)新派福利经济学起源于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为英 国的卡尔多、希克斯和美国的勒纳、萨谬尔森等人所倡导。
1、概念:福利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如何寻求社会经济福利、增 进社会福利的西方经济理论体系。
6
2、内容:福利经济学主要讨论如何进行资源配置才能提高效 率、如何对收入进行合理分配才能实现社会公平以及如何进行 集体选择才能进一步增进社会福利等等。 3、学派:一般分为旧派福利经济学和新派福利经济学两个派 别。
12
(一)自由意志论
自由意志论者提倡给予市场更加重要的角色,对政府则应严 格控制,他们认为政府根据自己的意志去实现财富的分配模式, 必然会越来越向极权主义体制靠近,这样的政体不可能使社会 福利达到最大化。
(二)自由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首先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比其它体制更为有效 的运行体制,它的一部分内容是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认为自 然权利的主要目的就是社会公正,而政府是弥补市场不足、维 护社会公正的首要力量。自由主义者支持福利国家的制度。

社会保障地理论基础

社会保障地理论基础

社会保障概论●第一章绪论(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学科性质、目标功能及意义)●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第三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第四章社会保障的相关关系●第五章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第六章社会保障基金●第七章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第八章社会保障水平●第九章社会救助●第十章社会保险●第十一章社会福利绪论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一、国外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国际劳工组织(1942):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时资助并帮助他们重新找到工作。

●德国(陈良瑾,1990):即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是对竞争中不幸失败的那些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英国(贝弗里奇,1942):为消除贫困,以普遍性和类别原则,为国民在失业、疾病、伤害、老年以及家庭收入锐减、生活贫困时予以生活保障。

●美国(美国社会保障署,1995):指根据政府法规而建立的项目,给个人谋生能力中断或丧失以保险,还为结婚、生育或死亡而需要某些特殊开支时提供保障。

为抚养子女而发给的家属津贴也包括在这个定义之中。

●日本(陈良瑾,1990):是指对疾病、负伤、分娩、残疾、死亡、失业、多子女及其他原因造成的贫困,从保险方法和直接的国家负担上,寻求经济保障途径。

对陷入生活困境者,通过国家援助,保障其最低限度的生活,同时谋求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以便使所有国民都能过上真正有文化的成员的生活。

二、港澳台地区对社会保障的界定●香港:●——(官方)以政府为责任主体并通过向有需要的人士直接发放款项的方式提供的福利,包括综合保障援助计划、公共福利金计划及暴力及执法伤亡赔偿计划、交通意外伤亡援助计划、灾民紧急救济等。

——周永新:政府为保障国民最低生活需求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非供款性的社会救助、供款性的社会保险和普遍津贴制度。

——莫泰基(1993):社会保障可以理解为一个政府设立的制度,运用大众的财富,给予需要的人最基本或应得的援助,藉以维持生活需要,以及配合社会发展,增加国民福利。

社会保障基础理论

社会保障基础理论

社会保障基础理论第2节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一、现代西方的社会保障学说(一)德国新历史学派新历史学派又被称为“讲坛社会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施穆勒(Gustav Schmoller)、布伦坦诺(Lujo Brentano)等人。

传统经济学认为,国家的职能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而不是干预经济。

但新历史学派认为,国家除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外,还有一个文化和福利的目的。

国家是集体经济的最高形式,在进步的文明社会中,国家的公共职能应不断扩大和增加,凡是个人努力所不能达到或不能顺利达到的目标,都应由国家实现。

他们从改良社会主义观点出发,提出要增进社会福利,实行社会改革,并通过工会组织来调整劳资之间的矛盾,主张由国家来制定劳动保险法、孤寡救济法等。

这些主张成为德国政府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依据。

德国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社会保险法》,并随之颁布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保险法律。

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主张被俾斯麦政府所接受,从而成为德国率先实施社会保险的理论依据。

(二)福利经济学说A.C.庇古(1877----1959),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1912年,庇古出版了《财富和福利》一书,1920年又把该书扩展为《福利经济学》,这本书系统地论述了福利经济学理论。

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福利经济学不仅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公共选择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也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庇古认为,经济福利的增大,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国民收入总量的增大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

这是检验社会福利的两个标准。

庇古关于国民收入分配越平均,福利越大的论点,基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他认为,把收入从相对富裕的人转移到相对贫穷的人手中,从整体来说,就一定能够得到更大的满足。

他从中得出结论说,在不减少国民收入总量的前提下,“提高穷人所获得的实际收入的绝对份额,一般来说,将增加经济福利”。

同时,他提出由国家采取征收累进税、举办社会福利设施、失业津贴、社会救济等措施,实施财富由富人向穷人的转移,以达到收入的均等化。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社会学基础
2
❤一、社会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论
❤二、社会控制理论 ❤三、人的需求层次理论
一、社会结构理论
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如经济结构角度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2
社会阶层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主要部分
ss
社会结构理论
橄榄形 (最稳定)
2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返回
人的需求层次理论 自 我2 实 现
较强的 文化 和能力
生 理
物质 保证
安 全
良好的 社会 环境
社 交
自身 素质 人际 关系
尊 重
个人 资本 社会 声望
人的需求层次理论
社会保障为满足人的需要提供了条件
物质保障 社会公平 良好的卫生和教育 发展机会
2
2
金字塔形
哑铃型 (最不稳定)
返回
3.社会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结构, 防止社会分裂的重要制度.
社会控制理论
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通过某种方式和 手段约束社会成员行为的过程。 2 社会控制的目标是社会关系的协调和社会稳定
信仰、意识形态、利益冲突、 贫困、社会不公等
社会控制理论
组织 控制
制度 控制 心理 控制

[经济学]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经济学]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低于0.2 收入绝对平均 0.2-0.3 收入比较平均 0.3-0.4 收入相对合理 0.4-0.5 收入差距较大 0.5以上 收入差距悬殊 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根据 黄金分割律,其准确值应为0.382。一般发达国家的基 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中国大 陆基尼系数2010年超过0.5,已跨入收入差距悬殊行列, 财富分配非常不均。
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
一、西方的社会保障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渊源
(一)人文主义 (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三)慈善思想 (四)救济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
1、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托马斯· 莫尔 《乌托邦》
提出未来的理想社会应该是人类社会福利得以 充分发展和进步的社会
康帕内拉 《太阳城》
提倡未来的理想社会应该是人们互帮互助和重 视国民福利的自然和谐社会
“第二代福利”思想


3、第二代福利应该能够适应英国家庭生活方式的改 变,工作和照料孩子是夫妻共同承担的,而且退休生 活将构成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福利制 度必须使这种家庭生活变化趋势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并能够提供更多的安全感来替代恐惧感。 4、现代社会福利应该增强人们的社区感和使命感, 现代福利社会所依靠的不是发放更多福利的家长式政 府,而是提供就业和教育、帮助人们自救的能动性政 府。第二代福利不应该通过高高在上的政府来发号施 令,而应该鼓励地方决策和革新措施,鼓励公共和私 人开展合作。
贝弗里奇
1942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爵士发表的《社会保险 和相关服务》 报告的主要思想是保护由各种社会风险所导致的每个贫困 人员 国家应该消除国民的五大毒瘤,即贫困,疾病,愚昧 (教育)、肮脏(住房和环境)和懒惰。 社会保障的原则:普遍性原则(又称全民保障原则)、保 障基本生活原则、政府统一管理原则、全面的原则(以公 民需要为原则)、实行均一保险费支出原则、区别对待原 则。 社会保障的方式: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 树立了保障项目从零星分散到的全面系统的典范 对二战后发达国家盛行的“福利国家”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第1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精品名师资料

第1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精品名师资料

1.1 西方社会保障思想
6 贝弗里奇 • 1942年发表的《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 Social Insurance and Allied Services • 报告的主要思想是保护由各种社会风险所 导致的每个贫困人员 • 国家应该消除国民的五大毒瘤,即贫困, 疾病,无知(教育),陋隘(住房和环境) 和失业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 家”,他把社会政策进行系统化和具体化, 是福利国家的设计者 2019/2/15 8
2019/2/15 2
1.1 西方社会保障思想
1 德国新历史学派的主张( 1883年德国颁布 世界上第一部《疾病社会保险法》) • 主张国家至上 • 强调劳工问题 的严重性 • 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法律与经济 • 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作用 • 地位:他们的这些主张是西方国家社会保 险的一个重要基础
2019/2/15 5
1.1 西方社会保障思想
4 新剑桥学派
• 核心思想是要实现社会分配的均等化 实行高额财产税和累进所得税 实行高额的遗产税和赠与税 国家财政拨款对失业人员等劳动者培训增 加就业机会,改善收入不均状况
2019/2/15 6
1.1 西方社会保障思想 5 瑞典学派 –开创了一国家干预实现“充分 就业”和“收入均等化”的瑞典模式,成 为独特的“混合经济”下的“福利国 家”-自由社会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 把“充分就业”和“收入均等化”作为社 会保障的两个主要内容,主张国家干预, 通过宏观经济调控来平抑经济周期的波动, 以实现“充分就业”。同时主张依靠收入 再分配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 和消费水平趋于均等化,保障国民的最低 生活标准,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 • 自由社会民主主义思想,是社会保障方面 7 2019/2/15 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 公共选择学派
• 自由主义本质;公共选择乃是对公共事务所进行的 决策;
• 公共选择的主体:公众、国家政府、政党、利益集 团,都由理性人组成,存在理性交换与选择的空间。
• 有必要将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进一步市场国福利体系的四条原则
①普遍性原则,
社会保障应具有普遍性(对需要保障的人)而非选择性;
②满足最低需求原则,社会保障旨在维持生存所需最低限度的收入并防止贫困;
③充分就业原则,社会保障计划必须以充分就业为宗旨为目标,并防止大规模失业;
④费用共同负担原则,由雇员、雇主和国家财政三方共同承担社会保障费用。提出 社会保障的基本范围,包括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和家庭津贴(家 庭贫困救助)七大保障项目。
二、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 德国新历史学派
• 该学派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也称社会政策学派 或“讲坛社会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为古斯塔夫。 施穆勒、布伦坦诺等人。该学派强调经济学中的历 史方法和经济理论的相对性,实际上是强调市场经 济及源自于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自由主义立场的相 对性,以突出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因此该学派又被称为国家主义学派。
• 福利经济学
• 皮古(A. Pigou)1920年出版《福利经济学》一 书,宣称经济学要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工具,制止 环绕我们的贫困与肮脏、富有家庭有害的奢侈,以 及笼罩许多穷苦家庭朝不保夕的命运等等。
• 经济效率的提升是福利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合理分 配是福利最大化的充分条件。
• 瑞典学派
• 维克赛尔为代表人物,自然交换的结果是财富向富 人集中,形成对立和失衡,主张由社会制定适当的 价格,特别是最低工资,以提高穷人与富人的交换 能力,增加社会总效用。

社保理论基础

社保理论基础

2,阿瑟塞西尔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5) 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1912年他出版 了<<财富与福利>>(Wealth and Welafre) 一书, 1920年修订为<<福利经济学 >>(Welfare Economics), 该书的问世标志 着旧福利经济学的诞生.庇古认为:人们 追求最大限度的满足, 使人们得到满足的 是物的效用,个人的经济福利则是可以计 量的.减少收入的不均程度是福利极大 化的必要条件.国民收入越大则福利越 大,个人的经济福利总和是一国的全部经 济福利.主张最适度地配置生产资源,使 生产出来的国民收入达到最大值.即由 政府调节私人纯产品与边际社会纯产品 之间的矛盾,来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佳配置, 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高额的遗产税等 用于增进穷人的福利.
4,仁爱互助学说 5,仓储后备论 《礼记王制》:"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 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6,宗教伦理与教义 两汉时期,随着外来佛教的传入和本土道教的产 生,其主要伦理和基本教义在许多国人的思想意 识中生根发芽.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传 统宗教,其基本宗教思想打上了中国历史传统和 民族精神的烙印.道教主张教化世人,非常重视 如何引导人们向善,如何达到太平盛世的问题. 它劝导世人行善以修身,还主张审时济世,体现了 其仁济苍生,广救生民的态度.佛教也主张世人 行善修德积福,其教义中的普渡众生,大慈大悲, 善恶报应等内容也体现了中国早期社会保障的某 些思想内涵. 7,社会救济论
福利国家论者主张: ①收入均等化,通过对不同收 入阶层的赋税差别来实现再分 配. ②社会福利化,即社会保险, 失业救济,卫生保健,家庭补 助,养老金,住房建筑,教育, 文化活动等社会服务设施. ③充分就业化. ④国有化和计划化,工程社会 化. ⑤混合经济论.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一:公平、效率、产权(一)公平1、公平不是一种经济学的概念,它含有伦理学的意义。

2、公平只是相对的,即相对于某一衡量标准而言。

3、从经济学的角度评价公平。

(1)两方面含义:(2)三级内涵:起点公平过程公平重点公平4、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问题安排应当综合考虑三种公平。

(二)效率1、效率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是指在经济水平和资源存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给社会带来最大福利。

2、效率的具体形式(1)资源配置效率:(价格效率)(2)生产效率:(3)X效率:3、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问题(三)产权:1、产权是指对对稀缺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与处置。

2、产权的界定:3、如果对某种资源的产权界定清晰,并且划分后的产权完整、充分、个人就会有长期稳定的预期,从而限制短期行为与偷懒、产生好的经济效益。

4、社会保障制度的产权界定。

二: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系中增进平等。

(一)公平与效率的关系1、矛盾论:2、补充论:(二)公平与效率的协调1、公平以效率为前提2、效率以公平为保障三:社会保障制度的X效率(一)行政管理成本(二)工作积极性(收入效应)(三)储蓄与投资(四)社会信号§2.2 市场与政府背景:近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危机引起的争议,在社会保障领域政府与市场谁的作用应更大,二者间的结合应到什么程度。

一:市场失灵与社会保障(Market failure)(一)收入分配缺陷:(二)通货膨胀风险(三)信息不对称(四)商业保险的市场失灵二、政府介入社会保障(一)社会保障是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的优效品,具有双重性质。

(二)市场外部效应的存在与政府交易费用的节约。

1、外部效应:不购买社会保障这种有效品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负“外部效应”。

2、交易费用下降,谈判下降。

(三)政府承担社会风险的能力大于市场。

(四)政府介入不减少社保基金筹、付的成本与费用。

(五)政府具有市场效率以外的宏观调节作用:自动稳定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基金投向三方面。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社会保障学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社会保障学
■ 社会保险是剩余劳动的理论:由于过去认为 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是剩余劳动,因此,我 国建立了低工资、多扣除、职工个人不 缴 费、政府统包的社会保险制度
二、市场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
■ (一)公平与效率兼顾 ■ (二〕劳动力个人所有 ■ (三)社会保险是必要劳动 ■ (四)权利与义务统一 ■ (五)风险共担
六、“第三条道路”的政策主张
■ “第三条道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 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政策发展变化的直接产 物,是为了避免传统的左翼(即社会民主 主义)与右翼(新保守主义)的极端化而 寻求的一种中间道路。
■ 当代美国“第三条道路”的社会保障思想 短期内增加政府开支以缓解失业; 长期内增税减支以削减财政赤字。
二、德国新历史学派
德国新历史学派产生于 19世纪 7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施穆 勒(Gustav Schmoller)、布伦坦诺(Lujo Brentano)等人 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 第一,主张国家至上,强调国家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 要作用。
■ 第二,认为劳工问题是当时德国所面临的最严重的杜会经 济问题。主张由国家制定劳动保险法、孤寡救济法等。
• 政府与市场 • 效率与公平 • 权利与义务
一、亚当· 斯密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亚当·斯密的社会保障思想 ■ 亚当·斯密(1723-1790),《国富论》,1776年出版。 ■ 市场经济是“国富裕民”的康庄大道。市场机制是一只
“看不见的手”,它在合理地配置资源。 ■ 反对国家以各种形式对工商业一般事务进行干预,主张保
七、马克思的社会保障理论
■ 在分配方面,社会总产品中应该扣除:1.用来补偿消 费掉的生产资料部分;2.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 3 .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者 险基金。在以上三项扣除后剩下的总产品中的其他 部分是用来作为消费资料的,在把这部分进行个人 分配之前,还应当从里面扣除:1.与生产没有关系的 一般管理费用;2.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保 健设施等;3.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基金

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 劳资的矛盾,主张由国家来制定劳动保险法、孤寡救济法等,这
• 些主张成为德国政府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依据。
• 新历史学派是第一个系统阐述社会保障思想的学派。
2021/7/1
5
2、福利经济学
• 代表人物:A.C.庇古(1877~1959),是英国剑桥经济学派的 主要代表之一,因研究社会福利经济而名声鹊起,是福利经济学 的开山鼻祖。1920年出版发表《福利经济学》,标志着福利经济 学的正式诞生。
2021/7/1
11
新福利经济学社会保障理念: 新福利经济学着眼于整个经济的良性运行,认为实现社会福利的 最大化需要同时考虑效率和公平的问题,主张通过建立各种税收 制度,实现福利的合理分配。收入再分配的力度要适中,社会政 策不能为实现公平放弃效率,也不能为追求效率罔顾公平。兼顾 效率和公平成为社会保障发展的一大原则。
• 德国新历史学派的一批经济学教授瓦格勒、施穆勒、桑特巴、布伦坦诺 等,在大学讲坛上鼓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认为国家是超阶级的组织, 可在不触动资本家利益的前提下逐步实行社会主义。
• 新历史学派极力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 主张:要增进社会福利,实行社会改革,并通过工会组织来调整
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 一、社会保障的理论渊源 • 二、现代社会保障思想理论体系 • (一)、国家干预的社会保障思想 • 1、德国新历史学派 • 2、福利经济学 • 3、瑞典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 • 4、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5、新剑桥学派 • 6、第三条道路理论
2021/7/1
1
• (二)自由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 • 1、亚当·斯密与古典自由主义 • 2、供给学派 • 3、现代货币主义 • 4、哈耶克与新自由主义 • 三、 社会保障经典著作及其影响 • 1、贝弗里奇报告及其影响 • 2、《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及其影响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
面综合理解的贫困。
长期贫困和暂时贫困
长期贫困——某种贫困状态已经存在了 很长的时间,或者经过长时期仍不能摆 脱。
暂时贫困——由于自然灾害、疾病或者 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的贫困。
农村贫困与城镇贫困
农村贫困——农村居民的贫困问题。 城镇贫困——城镇居民的贫困问题。
区域贫困与个体贫困
区域贫困——某个区域被认定处于贫困 状态。
3、国家保障型模式。以东欧及前苏联为主要代表。与 计划经济相适应,受保人个人不需要缴纳费用,保障 水平较高,保障待遇与劳动贡献相联系。而且在管理 体制上实行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实行这种模式的国家 把公平与平均主义相混淆,不但牺牲了效率,而且助 长了社会保障负功能——惰性和依赖性。
4、储蓄保障型模式。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国家通过强制 储蓄方式进行。实行个人账户积累制。保险费由劳资
2、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时期
特点:全民化和统一管理 标志:美国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 理论基础: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3、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
特点:福利国家纷纷出现 标志:1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福
利国家” 理论基础:贝弗里奇报告
4、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时期
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
增加国民收入总量的关键在于:使生产 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的配置能够达到最 优的状态
任何一种生产资源在其所有的用途上的 边际社会纯产值都相等。


政府干预
在国民收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政府通 过一定的收入再分配政策,改变国民收 入的原有分配格局,实现收入均等化, 也可能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总供给价格:使社会所有企业家雇佣一 定量工人进行生产时所要求得到的全部 商品的最低卖价。

《社会保障》第2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社会保障》第2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五级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如胜任感、成就感……


第四级需要:尊重需要

如自尊、能力、权威、地位……


第三级需要:社交需要

友谊、情感、归属……


第二级需要:安全需要

如人身安全、职业安全、经济安全……
第一级需要:生理需要
如衣食、住房、基本生活保障……
马斯洛认为,在低层次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之后, 才能发展到较高层次的需要;但高层次的需要 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继续存在。
(一)社会总产品“扣除理论”
马克思关于社会产品再分配的基本原理,明确了社会 保障基金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来建立。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社会产品在分配 给劳动者个人时,应首先扣除以下几项:
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部分;
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的部分;
第三,用来偿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 保险基金。剩下来的社会总产品中的其他部分是用来 作为消费资料的。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确实反映了绝大多数人的 一般需求规律,这种规律揭示了社会保障的重 要性,在现代社会里,社会成员的需要的满足, 客观上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愈低层次 的需要,就愈是离不开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 度的建立,正是促使社会成员的需要获得满足 并由低级向高级转移的良好的社会机制。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学说
二、西方的社会保障思想渊源
(一)人道主义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提出了人道 主义、民主、平等和人权等口号,为社会应对 其成员的生存权利负有责任的观点提供了文化 基础。所谓人道,是指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 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保障概论●第一章绪论(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学科性质、目标功能及意义)●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第三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第四章社会保障的相关关系●第五章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第六章社会保障基金●第七章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第八章社会保障水平●第九章社会救助●第十章社会保险●第十一章社会福利绪论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一、国外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国际劳工组织(1942):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时资助并帮助他们重新找到工作.●德国(陈良瑾,1990):即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是对竞争中不幸失败的那些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英国(贝弗里奇,1942):为消除贫困,以普遍性和类别原则,为国民在失业、疾病、伤害、老年以及家庭收入锐减、生活贫困时予以生活保障。

●美国(美国社会保障署,1995):指根据政府法规而建立的项目,给个人谋生能力中断或丧失以保险,还为结婚、生育或死亡而需要某些特殊开支时提供保障.为抚养子女而发给的家属津贴也包括在这个定义之中。

●日本(陈良瑾,1990):是指对疾病、负伤、分娩、残疾、死亡、失业、多子女及其他原因造成的贫困,从保险方法和直接的国家负担上,寻求经济保障途径.对陷入生活困境者,通过国家援助,保障其最低限度的生活,同时谋求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以便使所有国民都能过上真正有文化的成员的生活.二、港澳台地区对社会保障的界定●香港:●——(官方)以政府为责任主体并通过向有需要的人士直接发放款项的方式提供的福利,包括综合保障援助计划、公共福利金计划及暴力及执法伤亡赔偿计划、交通意外伤亡援助计划、灾民紧急救济等.——周永新:政府为保障国民最低生活需求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非供款性的社会救助、供款性的社会保险和普遍津贴制度。

—-莫泰基(1993):社会保障可以理解为一个政府设立的制度,运用大众的财富,给予需要的人最基本或应得的援助,藉以维持生活需要,以及配合社会发展,增加国民福利.●澳门:● -—邓玉华(2003):包括社会服务、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

●台湾:●——(莫泰基,1993):社会保障是国家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以及公共服务等各种不同方式,对于国民之遭受危险事故,以致失能、失依,因而生活受损的人,提供各项生活需求,给其以健康保障、职业保障及收入保障,并进而促进民族健康、全民就业及民生均足。

三、内地学者对社会保障的界定●陈良瑾(1990):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郑功成(2000):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本教材的界定: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第一章第一节社会保障概念核心要素●1、责任主体:政府●2、目标: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3、实施依据:社会立法●4、资金来源: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社会基金第二节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与理论框架一、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经济学:将社会保障视为收益分配手段;庇古、凯恩斯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

●社会学: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将其视为社会学的一个领域。

●政治学:社会保障事关政治稳定与政治目标。

●法学:社会保障法或作为一个法律部门,或作为一个法律类型。

●公共管理(1997,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目前的专业分割式研究正是造成社会保障理论研究表面繁荣、背后危机的深层原因所在.因此,社会保障应当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即是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社会科学。

二、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基础理论政策理论管理理论三、社会保障的研究方法纵向与横向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第三节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社会保障的目标:从控制社会、延续统治的工具到现代社会日益融入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平。

(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福利(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二、社会保障的功能(P11)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矛盾调节器社会政治稳定剂第四节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原则一、社会保障的特征●公平性——保障范围的公平性-—保障待遇的公平性-—保障过程的公平性●社会化——制度的开放性——筹资的社会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与监督社会化●福利性: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方面所得大于所支.●法制规范性:立法规范为前提,政府干预为条件。

●多样性-—各国社会保障模式日益多样化——同一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国内部也呈现不同的模式——项目结构多样化——待遇水平多样化●刚性发展:福利刚性●所谓福利病,简单地说,就是社会保障水平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过高的福利水平使人们滋长懒惰习气,进而影响经济效率。

●自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走上改革之路以来,“要避免得福利病"的声音就不绝于耳.中国学术界的观点颇有争议,北京大学陈平教授称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短视国策”,尤其强调突出福利国家的“福利病"而反对建立全民福利制度.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认为不能以“养懒汉"否定社保功能,中国“福利病”短时期内不会出现。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1、公平原则:覆盖全民,让全民普遍享受;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国家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进而达到特定政治目标;3、责任分担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分责,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有机结合;4、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5、互济性原则6、法制性原则.第五节社会保障的意义●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社会保障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社会保障能够化解多种社会矛盾,不断增进国民福利,并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保障能够为其他相关社会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社会保障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良产业结构。

复习思考题如何理解社会保障概念界定的差异?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有哪些?为什么说社会保障具有多重功能?社会保障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社会保障应当遵循哪些原则?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意义?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发展与改革第一节概述一、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1、经济社会背景:生产社会化、经济市场化2、思想理论依据:国家干预主义、福利经济学理论、凯恩斯主义、贝弗里奇福利国家计划二、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1、标志:—-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着该时期社会保障实践活动的关键性因素;——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是决定该时期举办社会保障项目或内容的社会基础。

—-政府介入程度,是社会保障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一个分水岭。

——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是衡量社会保障发达状态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是衡量社会保障处于何种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志。

2、发展阶段的划分:-—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为依据,可以分为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现代社会保障阶段(又可以分为产生-发展-成熟阶段);——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可以分为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三、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全面考察社会保障的影响因素,将有助于把握现在所处的时代及其所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客观上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2、社会因素: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

3、道德伦理因素:在社会保障实践的起源阶段,几乎是起决定性作用;4、政治因素:英国1601年济贫法颁布的重要初衷是世俗政权从教权手中争夺社会主导权。

吉登斯认为,从早期到晚近,福利制度的建构,广义而言,已经成为建国的一部分,说到民族国家即是指福利国家。

5、历史文化因素,亦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相应的影响.第二节慈善事业与济贫制度一、慈善事业时代从不同国家出现自发的、临时性的救灾济贫活动算起,到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介入社会保障活动时止。

其特色是取决于举办者的意愿与财力,并非为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从而只是一种随机的、临时的、非常落后的救助活动。

1、宗教慈善事业——教义将行善列为基本准则,是社会保障思想的重要来源;—-教会组织开展的各种救灾、济贫、施医助药等慈善活动,成为一些国家主要的社会保障方式。

2、官办慈善事业:官方组织却未制度化的救济活动,以国家的介入并以传统道德及政治需要为基础,带有恩赐性质.——中国:仓储后备、以工代赈两种救灾济贫方式.——西方:罗马城邦、法国、英国3、民办慈善事业(参看P17:互助组织)——范仲淹(义田)、朱熹(社仓)、刘宰(粥局)、熊希龄(慈幼局);-—美国:苏格兰人慈善协会(1657,波士顿);—-德国:“基尔特"(手工业者互助基金会);——英国:“友谊会”.这种以抵御劳动风险为目的的互助组织,从制度属性、管理形式、项目设置、责任承担等方面,为后来的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组织经验和基础。

二、济贫制度的出现与发展●在西方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国家通过立法形式介入济贫实务●时代背景:社会动荡、教权衰落、民族国家与王权的兴起●《济贫法》(1601)的颁布与济贫制度的确立若以国家干预和政府介入弱势人群保护角度,1601年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的颁布,可以看作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初萌芽.●济贫制度的发展—-1834,《济贫法修正案》(新济贫法)●瑞典(1763、1871)●荷兰(1854)三、对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处在社会救助型,从慈悲到正义,慈悲是善心是情操,正义是制度化公理。

——性质上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型,受助者与施助者人格上非平等;——根本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反抗,统治者的“灭火器”;——保障项目是极端有限型,集中体现在救灾济贫项目上;——保障水平是极端低下型;——保障效果是不良型,身份极不平等,项目也太少,水平太低。

第三节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一、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1、社会保险制度产生的背景-—社会基础:工业社会(个人或家庭风险演变为社会性的群体风险);——思想基础:新历史学派(鼓吹劳资合作和实行社会政策);-—政治基础:Marxism,工人运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消除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影响)—-帝国社会保险法典(1911)——德国于1881-1889年间先后颁行《疾病保险法》(1883)、《工伤保险法》(1884)、《老年与残疾保险法》(1889).三法的颁布实施,使得国家对民众生存状况的保障,由社会救助发展到了社会保险,开启了社会保障制度化的历程,标志着人类历史上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由此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