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6课《西湖》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5篇
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5篇【推荐】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5篇小学语文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本单元主要由古诗改编的歌曲组成,通过演唱和欣赏感受古诗的意境。
歌曲《静夜思》为两段体,宫调式,以级进为主的旋律、舒缓的节奏,稍慢的速度表现了思乡的愁绪。
根据课标对五年级学生的要求和他们已经具备和掌握的音乐技能和知识,基于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把握,围绕三维目的,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的:1、正确掌握四四拍的指挥图示并运用于指挥四拍子的歌曲。
2、能用较长的气息和纯洁的声音合唱歌曲《静夜思》,感受思乡之情。
3、能从速度、节奏、构造、力度等方面挖掘歌曲内涵,逐步进步学生表现歌曲的才能。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用较长的气息和纯洁的声音合唱歌曲《静夜思》,感受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是:四四拍的指挥图示及二声部的合唱。
二、说教法为了到达以上的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打破教学难点,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我主要采用了听唱法:听唱法是学习唱歌的有效方法,学生通过听唱能较准确地模拟、学习歌曲。
如本课教学中,合唱局部先让学生聆听高声部和低声部的旋律,再让学生跟琴学唱,然后合唱二个声部以打破歌曲难点。
同时我还会根据需要辅以直观教学、创设情境等教法。
三、说学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五年级学生已有的音乐学习才能和本课特点,我将通过比照法、讨论法、小组创编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歌曲、打破教学难点。
四、说过程本课将用一课时来完成,通过激趣导入——学唱歌曲——拓展创编——课堂小结四个环节来落实。
一、激趣导入课依始,老师演唱《读唐诗》导入〔唱〕,同学们,还有一首歌曲与这首歌有异曲同工之处,想听吗?请听———《静夜思》〔范唱〕。
通过这一环节,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歌曲的情绪。
接着进入二、学唱歌曲环节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静夜思》,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歌曲的意境。
2、带问题复听:你觉得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要素表现这种思乡之情的?在学生讨论的根底上,老师引导学生得出:音乐的速度较慢,节奏比拟舒展,演唱的声音很柔和,力度较弱,情绪略带悲伤,正是这些音乐要素构成了这种思乡之情。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6课《肥沃的土壤》说课稿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6课《肥沃的土壤》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6课《肥沃的土壤》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周围的土壤”,而本课则是这一主题的基础。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使学生了解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操作的指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也对土壤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土壤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理解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土壤,引发学生对土壤的兴趣,导入新课。
2.教学新课:讲解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课堂回答问题以及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的理解程度。
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通用10篇)
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通用10篇)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通用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这篇文章是教科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中第七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也是一篇文言文。
《为学》是彭端淑写给子侄们一封信。
本文主要通过两个和尚去南海的事例,说明凡事都事在人为。
阐述了做学问没有难易之分,立志苦学,为学不难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学生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知识目标:认识“课后5个生字,理解“为学、何恃等重点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学”的道理。
四、说教法:方法一:借助译文,抓重点词。
抓题眼:“为”,抓文眼:“作者的论点”,围绕题眼,学文眼;围绕“文眼,”拓“题眼。
”方法二:反复诵读理解感悟。
这一环节的完成主要的教学策略是朗读:采取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反复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深化文章的论点。
并做到学以致用。
五、说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体验,在合作中交流,实现生本对话。
同时穿插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受、体会、领悟、运用。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成为参与者,引导者,真正体现“课程标准”提倡的人文精神。
六、说流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3——5分)直接揭示并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为学”,并知道本文的出处、作者及作者为什么写这封信。
三年级上册课文《西湖》说课稿
三年级上册课文《西湖》说课稿三年级上册课文《西湖》说课稿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上册课文《西湖》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教材《西湖》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介绍祖国美丽山川”的第二篇课文。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诗一般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风光,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与赞美,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点明了西湖是“人间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
第二自然段介绍了远山和湖面的美丽景色。
第三自然段生动描绘了西湖主要景点的旖旎风光。
第四自然段描绘月光下的西湖给人留下的美妙意境。
全文层次清晰,词汇丰富,文笔流畅,语言清新,比喻运用贴切、生动、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篇课文的类型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中年级段阅读教学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四其中你喜欢的一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陶冶审美情操。
三、说教学重、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根据这一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放在:1、指导朗读,力求让学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感悟西湖的美:水、山、堤、岛的美,及融为一体的美;3、学会使用“就是、真像、犹如、仿佛、宛如”,感受作者优美的语言,激发对西湖的热爱之情,陶冶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方法与策略1、通过观看图片和富有激情的语言,(看图的目的是先给学生营造一个非语言语境,就相当于学生去旅游了一番,在学生脑海中勾勒出一个自己眼中的美丽西湖。
小学语文说课稿5篇
小学语文说课稿5篇小学语文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本课是一首儿童诗。
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和不同国家的孩子游玩。
“太阳是大家的”寓意是“世界是大家的”,全世界孩子共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
诗歌描绘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鲜花上撒满了太阳的金光,小树在太阳的照耀下生长,小朋友们在温暖的阳光下快乐游戏。
诗人从“太阳普照全球”这一自然现象中提炼出诗意,把太阳当作所有国家的朋友,她从西山落下,走向别的国家,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带去了快乐和希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只有全世界人民和睦共处,加强信任和理解,人类才有更美好的明天;二是体会诗歌拟人化的写法。
2、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睡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3、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难点是理解诗歌的含义(二)说教法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原则。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歌曲《七色光》导入新课,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入新课文。
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诗句的美,在读中感悟太阳落山的美景,在读中感悟太阳为我们做的好事,在读中感悟太阳是全世界的,是我们大家的。
自主发现法:在朗读中,通过观察自主发现诗句中所用的人称、修辞手法及标点的特点。
课件演示法:课件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在教学中还运用讲读法、板书法、导读法等。
(三)说学法整节课上,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为本,在个体读、同位读、四人小组读、给好朋友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法等,在书声朗朗中,感受诗句的美。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6课《西湖》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6课《西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6课《西湖》。
(板书)首先说教材这是一篇美丽的文章,意境清新明快。
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西湖的美景。
文本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首先,直截了当地指出主题——西湖是一颗镶嵌在天上的明珠。
然后,从俯瞰西湖、近距离观察西湖和夜间欣赏西湖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介绍。
这篇课文和先后出现的《北大荒的秋天》《拉萨的天空》两篇课文组合搭配,共同构成了一个表现祖国不同地域优美风光的专题。
旨在引领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二、说学情小学三年级是小学语文的中间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已经发展了基本的读写能力和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
然而,受心理水平的限制,学生在阅读时往往会无意中滑过文本的表面。
尤其是,对优美的语言以及具有表达能力的关键词和句子缺乏深入细致的理解。
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分析。
杭州之美,美在西湖。
尽管真正去过杭州的孩子不多,但学生会通过各种渠道对杭州和西湖有所了解。
而且,学生已经通过经典诵读接触过几首有关杭州和西湖的诗词,像白居易的《江南忆》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些诗句,为学习新知做了认知铺垫。
这是对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的分析。
三、说到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年段目标的要求,以及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阅读并学习单词。
能识别11个生词并写出10个生词。
能够正确地读写单词,如“已知、连续和喜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秀丽的风光,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四、说重点难点重点是:读课文,背诵课文,知道西湖是个美丽的地方。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6课《秋天的雨》优秀教师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6课《秋天的雨》优秀教师说课稿《秋天的雨》说课稿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育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秋天的雨》。
本课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
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的串起来,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
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钥、匙、缤、枚、争、勾、喇、叭、厚、曲、丰”等11个生字。
会写“盒、颜、料”等13个字。
能读写“颜料、淡黄、丰收、一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所以,制定此教学目标,重在使学生在读中感受秋天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抓具体的语言文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课文中描写的秋天美景,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1.情境创设法一位教育家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我充分利用一些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兴致高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2.朗读指导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应达成的重要教学目标,老师必须有策略地对朗读进行指导。
小学课文写景教案模板(共7篇)
小学课文写景教案模板(共7篇)第1篇:小学语文写景课文说课稿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参赛选手,我是来自梅厂镇张大庄小学的王君。
我说课的题目是()的第()可时,我说课的流程主要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预设反思,九大方面。
一、教材简析《》是一篇(体裁)的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表达了()的情感。
“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这篇课文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______,课文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感情,给人很深的启迪。
/这篇课文按_____顺序,围绕____,向我们展现了_____、_____、_____等几个场面(情景),赞扬了_____的精神。
表达了_____的感情。
(歌颂了_____)。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感受(),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好句。
;三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简析三年级是一个过渡阶段,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和积累语言的方法。
因此在本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我把阅读理解放在了重要的位置,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尽情地读,读中有悟—悟景、悟情、悟得。
我们的孩子大多来自于农村,出外见识较少,信息发达的互联网更是陌生,对于()缺乏实际感受,对()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难点。
三、教学目标针对这样的学情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交流,了解();品味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美;观看录象及图片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看、读、想感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和了解()岛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
对西沙群岛一带海水颜色以及丰富的海域产品的认识。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秋天的雨》说课稿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雨》第二课时说课稿尊敬的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环节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围绕本单元“秋天”这个专题,这篇课文名为写秋雨,实为写秋天。
作者以写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的串起来,呈现出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以及各种动、植物忙碌的情景,描绘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作者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语言极具美感。
教学实践中,我抓住一个“读”字,始终已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
在学生读的时候,指导他们发现文中的作手法,达到独中感受、读中学习的目的。
根据这篇课文在这个单元的重要地位,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将依据新课标总目标和三年级阶段目标,语文教学要注意字词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因此我特别依据新课标三维目标制定了本课目标如下:(1)(首先)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感受秋天的美好。
3、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1、播放课件,感受景色的美。
2、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3、动情朗读,体会秋雨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秋雨的美,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
针对这一重点,我将通过激励性的导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秋天的美丽和可爱。
难点是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语言的语言美。
对于难点我将实行以下方法来突破,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述秋景,含蓄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通过配画面美读,唤起学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从而解决难点。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西湖说课稿范例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西湖》说课稿范例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西湖》说课稿范例《西湖》说课稿说教材本文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可谓句句是景,字字都美。
细细读来,仿佛聆听悦耳动听的音乐,又如观赏秀美典雅的画面,身临其境之感随之而来,了解西湖的愿望、热爱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
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口头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孩子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读中感知、感悟西湖的美景。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说教法、学法一、情境创设法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
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
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优美的语言,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画和悠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入境的“场”,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理解课文,体悟情感。
二、朗读体验法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我通过个别读、比赛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题1、板书,齐读课题2、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西湖?出示图片三、学习课文,精读感悟,感受景美、文美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描写。
2、交流优美的句、段,结合课件,采用手势、配乐等方法指导学生深入地朗读这些句子或段落。
(1)第二自然段中:抓住“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
三年级上册课文《西湖》的说课稿
三年级上册课文《西湖》的说课稿一、说教材《西湖》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七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文中饱含着浓浓的西湖情,文章语句优美,词语丰富,很适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语言积累以及语感的培养。
课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来组织语言材料,先总写“西湖是人间天堂”,然后分述,最后以一个比喻来总结全文。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
3. 欣赏课文的语言文字之美,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之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
难点是欣赏课文的语言文字之美,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之美。
四、说教法与学法1. 情境导入法。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进美丽的西湖,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西湖的美,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
2. 以读代讲法。
课文语言优美,很适合朗读。
我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从整体上感受西湖的美。
同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理解课文内容。
3. 迁移练习法。
我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句,并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4. 自主学习法。
我通过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西湖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又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5. 课外拓展法。
我通过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杭州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杭州这座城市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进美丽的西湖,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西湖的美,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
然后板书课题《西湖》,并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西湖是什么样的?西湖有哪些特点?西湖在什么地方?然后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归纳和整理,并作为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我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年级上册第6课《秋天的雨》说课稿
三年级上册第6课《秋天的雨》说课稿我执教的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秋天的雨》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还有各种动植物过冬的情景。
我们这个单元的整体任务情境是围绕秋天的主打色进行的,这篇《秋天的雨》在整个单元的任务中处于筑基阶段,承担鉴赏秋色的任务,为后面的运笔阶段描绘秋色,展示阶段分享秋色做准备。
所以在做本课教学设计的时候,主要围绕以下几个目标:第一,能用不同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从而理解课文。
第二,能从课文及其他文段中寻找秋天的颜色,品读秋天的美丽,感悟秋雨的魅力。
第三,能够发挥想象联系生活实际体验,用文字去书写秋天的色彩。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本课文自身的特点以及三年级孩子好奇心强,重想象的特点,我设置了如下几个环节:第一,初读找寻钥匙,打开秋天之门。
这一环节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字词掌握以及对课文整体框架的把握。
在字词上我以钥匙为突破口,设计了收集雨滴汇聚成秋雨钥匙的游戏。
随着小雨点逐个向钥匙移动,同学们目光专注,声音响亮,兴致昂扬。
随着秋天之门的打开,我们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在朗读中去感受秋雨带来的温柔清凉之感,也把握了课文整体的脉络,也用文中诗一般的语言赞颂了秋天之美,秋雨开门之妙。
第二环节聚焦颜色段落,品味秋色缤纷。
第二段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联系了学生日常生活体验,以一个大任务情境串起秋雨带来的各种颜色。
本学期学校活动主题是24节气,秋分刚过,学校正好有一个最美秋天摄影作品征集活动,主题是寻找秋天的颜色,让秋天的美景图片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再让学生根据摄影作品充分表达之后,再联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引导学生发现,其实这几幅图片也可以用第二段的文字来体现。
接下来再请大家读第二段,边读边找出和摄影作品相对应的句子,反复品读。
如此在品读课文语言的过程中,我们用联系生活体验、发挥独特想象、寻找近义词、对比朗读、情感朗读、动作辅助等方法,细细地摩挲了课文的精妙词语,这又为学生以后学习其他课文提供了方法,也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
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第6课形形色色的人》-苏少版
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第6课形形色色的人》-苏少版一. 教材分析《第6课形形色色的人》是人美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的美术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描绘身边的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物画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不同身份、性别、年龄的人物形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绘画素材。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他们能运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进行人物描绘。
但学生在表现人物特点和刻画细节方面仍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外貌、动作、表情等特征,并运用适当的绘画技巧进行表现。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人物画的基本技巧,能够观察和描绘不同身份、性别、年龄的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和描绘不同身份、性别、年龄的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人物特点的把握和细节的刻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讨论、实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人物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提供绘画工具,让学生动手实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一组不同身份、性别、年龄的人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发现了这些人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教师讲解人物画的基本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并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人物形象。
3.实践:学生动手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在学生绘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外貌、动作、表情等特征,并运用适当的绘画技巧进行表现。
4.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5.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人物画的重要性和技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形形色色的人》1.观察人物特点2.运用绘画技巧3.培养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绘画作品、课堂参与度、学生反馈等方面进行。
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6课 形形色色的人》说课稿3
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6课形形色色的人》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形形色色的人》是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6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生活中的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材以生活中的各种人物形象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发现生活中的美,并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
但是,学生的绘画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人物的描绘还停留在简单的线条和颜色阶段,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物画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人物画的基本技巧,能够生动地描绘出身边的人。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如何培养学生的人物造型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发现生活中的美。
2.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讲解人物画的基本技巧。
3.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合作,互相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评价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身边的人物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2.基本技巧讲解:教师讲解人物画的基本技巧,如比例、线条、颜色等。
3.学生练习:学生分组合作,进行人物绘画练习。
4.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教师评。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人物画的基本技巧和课堂流程。
通过板书,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过程。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秋天的雨课文三年级上册讲解
第6课秋天的雨《秋天的雨》说课稿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我是今天面试小学语文的2号考生,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秋天的雨》,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秋天的雨》是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共包含四篇文章,以"金秋时节"为主题展开描写,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
本文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的散文。
课文将秋天众多的景物通过秋雨巧妙的串联起来,勾勒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学习本文能让学生会体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语言的魅力。
二、说学情三年级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心强。
形象思维趋于成熟,但抽象思维仍处于起步阶段。
虽然学生对秋雨、秋天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但课文艺术化、抽象化的语言会给学生带来挑战。
因此需要教师创设有效情境,带领学生真正走入文本。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能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秋天的雨,能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
(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发挥想象,仿照例句写句子,感受秋天的美。
(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四、说教学方法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
所以,教学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雨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中,积累语言。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感悟秋雨的美,陶冶自己的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申斯基说∶"注意"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注意力这扇窗户,智慧的阳光才能洒满心田。
基于这点,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语渲染,调动情感。
上课伊始,我会以轻松愉悦的语调询问学生∶你们喜欢秋天吗?原因是什么?预设学生回答,秋天有香甜的水果,秋天的天空很美,在此基础上播放秋雨的视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秋雨的美,从而引出本课课题《秋天的雨》。
苏教版三上《6、西湖》说课稿(第一课时)
苏教版三上《6、西湖》说课稿(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西湖》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二单元中介绍祖国美丽风景的第二篇美文。
作者以诗一般清新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风光,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与赞美。
全文四个自然段,首段就点明了西湖是“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接着作者按观察顺序,循着“远眺——近赏——月下”的线索,紧紧扣住景物的特点,分别描写了远山、湖面的美丽、各景点的旖旎风光及月下西湖的美妙意境。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典雅的西湖山水图。
课文层次清晰,词汇丰富,比喻运用贴切、生动、自然,文笔通达流畅。
因此,本课的学习应将这些优美的句段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品读和背诵为主,以增加学生的语言及文化积累。
可以说,《西湖》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二、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这既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
围绕“明确目标,有效设问,提高效益”这一主题,以“西湖,就是这人间天堂里的一颗明珠”为核心,所有景点的教学围之它展开。
抓住“远眺、近赏、夜游”这条主线,串起“远山和湖面的美丽景色”、“西湖主要景点的旖旎风光”、“月下西湖的美妙意境”这三颗珠,从图片、语言等方面来进行赏析、品读、感悟,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西湖的宜人景色;并在感悟中积累语言,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的感情,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下面我就今天所执教的第一课时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三、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针对本课特点,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二单元 第6课.《秋天的雨》(说课稿)
《秋天的雨》说课稿一、说教材:(一)凸现教材特点:《秋天的雨》是讲读课文,这组课文是一组以秋天为专题的课文。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写秋天。
都说“万美之中秋为最”,那如诗、如画、如梦的秋天,总能给我们美的享受。
在作者的笔下,秋雨是一把钥匙,把五彩缤纷的颜色撒向大地,把香香甜甜的果实送给果林,而且还能吹起小喇叭,预告冬天的到来。
课文以秋雨为一条线索,将秋天的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二)把握教学重点,彰显教学目标我今天说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本篇课文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着这个重点我给我上的这个课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美,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秋天热爱。
3.积累好词佳句。
(三)设置教学难点: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二、说教法(一)情境创设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我充分利用一些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朗读感悟法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每一次朗读或通过引导读出感受,或联系生活读出感悟。
我还通过语言的描述、音乐的渲染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一种美的意境中,通过反复朗读,让画面呈现在学生头脑中,让情感激荡在学生心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6课《西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6课《西湖》。
(板书)首先说教材
这是一篇清新明丽、意境优美的美文。
作者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秀美的风光。
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首先开门见山、点明主旨――西湖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课
明珠。
然后,从远眺西湖、近观西湖、夜赏西湖三个方面进行具体介绍。
这篇课文和先后出现的《北大荒的秋天》《拉萨的天空》两篇课文组合搭配,共同构
成了一个表现祖国不同地域优美风光的专题。
旨在引领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受到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二、说学情
三年级是小学语文的中间学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识字写
字能力和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受到心智水平的制约,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往往会在不
经意间从文本表面滑过去。
特别是对优美的语言和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还缺乏深刻细致
的理解。
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分析。
杭州之美,美在西湖。
尽管真正去过杭州的孩子不多,但学生会通过各种渠道对杭州
和西湖有所了解。
而且,学生已经通过经典诵读接触过几首有关杭州和西湖的诗词,像白
居易的《江南忆》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
抹总相宜。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
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些诗句,为学习新知做了认知铺垫。
这是对学生的认知心理
水平的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年段目标的要求,以及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学
习目标。
1、识字学词。
会认1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素有、连绵、犹如”
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秀丽的风光,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知道西湖是个美丽的地方。
难点是:理解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尤其是生动传神的比喻及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五、说教法学法
我认为,教法和学法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要以学法为中心,教法要服务于学法。
本课教学,按照“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以感悟为主旨”的设计理念,主要
采取情境教学、读中感悟、图文结合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因此,设计这些方法的出发点是学生,是学生的
心智水平,落脚点还是学生,是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要让学生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
逐步习得和掌握这些方法。
六、说教学准备和教学时间
教学准备包括两个方面。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按照四步法预习课文。
一读(读课文,读字词)二查(查资料、查字典)三思(初步感知文本)四问(提出有不懂的问题),为
学习新知做准备。
重点是熟读课文,查找有关西湖的图文资料。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首先要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熟读文本,吃透教材。
于永正
老师说,在挖掘教材上,下多大气力,都不足为过。
只有这样,才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
其次要准备有关西湖的影像资料及相关的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这里要说的是第一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诵读古诗,情趣导入――二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是突出重点、精读感悟――四是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第一步,,诵读古诗,情趣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
富有情趣的导入,
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
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同学们,在我们诵读的古诗当中,有几首是写杭州和西湖的,还记得吗?引导学生背诵积累的诗句。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
唤醒学生的认知经验,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虽然浅显,但他背后的
文化基因、文化底蕴却是丰厚博大的。
)西湖,自古以来,就倍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是一
处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预习,你对西湖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
交流资料,借此了解学情,为学习新知作准备。
)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作为读者,拿到一篇文章,总有先睹为快的心理。
特别
是在扣题质疑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
因此,要顺应
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通读文本,整体感知。
)读书之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整体感知以后,进行学情反馈。
首先出示本课生词,采取指名读、领读、齐读等方式,检查指导。
重点指导“倒影、仿佛、华灯”等多音字组成的词语。
然后交流读书的收获: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看到了哪些景象?引导学生充分发言,
理清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文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总写西湖是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又
分别从远眺、近赏、夜游三个方面做了具体描写。
(课程标准要求,从三年级开始要初步
培养学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这一环节向学生渗透了列标题把握内容的方法。
)
第三步突出重点、精读感悟
有的学者曾用“模模糊糊一大片,简简单单一条线”来形容语文教学和数学教学的差别。
这话很是让我们感到汗颜和尴尬。
的确,语文既要考虑字词句段篇,又要兼顾听说读
写练。
但是,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根据文本和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教学的着力点。
通过扎实细致的教学,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目的。
具体到这一环节,
要抓住具体描写西湖风光的语段,引导学生披文入境,以境促读,以读传情。
充分感受西
湖的美景。
版块一、远眺湖光山色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我会重点抓住描写山色的比喻句“只见湖的
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和“平
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方式,进行感悟。
去掉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等词语,与原句进行比较,那句好?引
导学生感受山峦参差错落、高低起伏、虚实相生的景象。
(课标要求,理解关键词句及其
表情达意的作用,通过比较对照的方式,使学生对层层叠叠等意象以及西湖特点有了比较
具体的感受。
)
再出示描写白鸥的语句“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引导学生感受静中有动、动静结
合景象,以及山青、水碧、鸟白的色彩美。
引导学生带上感受把眼前的美景读出来。
版块二、近赏湖中美景
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出景点的名称。
指名依此说出这些景点。
(孤山、苏堤、白堤、
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想不想亲眼看一下这些景象?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在配乐朗读
中欣赏画面。
走近西湖,你有什么感受?(舒服、愉快)用课文中的话说是什么――心旷
神怡。
带上这种感受,朗读课文。
(王崧舟老师说,只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