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讲课后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崛起靠什么?
坚持硬实力(军事和经济)和软实力(思想文化)并举的战略
(1)对外制定整体的大国外交战略:军事力量和经济文化力量协同发展
(2)对内确立新的发展观:经济建设和制度建设齐头并举,即把国家制度建设纳入大国崛起战略,把单纯的经济建设转变为国家制度建设
第一讲: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1、政治与公共性是什么关系?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于政治概念都有着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一类解释就是“管理性解释”。孙中山先生认为,政治的两个特性是公共性与管理性,即:政治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具有公共性和阶级性的两重性。
(1)从公共管理政策的角度讲:政治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
(2)从公共管理协调的角度讲:政治是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过程
(3)从公共管理参与的角度讲:政治是社会成员从事社会公共活动的方式、方法、途径
2、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的区别。
(1)政治哲学(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追求的):主要运用哲学思辨方法,论证某些政治价值是值得追求的,并试图探寻理想的政治生活方案,以民主、自由、正义、平等等政治价值为研究对象,揭示政治的价值基础和根本原则
(2)政治科学(现实政治生活是什么样,及为什么是这样的):主要运用经验的、科学的、实证的方法,对政治生活进行量化分析,如对选举、投票、民意调查、政策绩效的分析与评估等。
第二讲: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结合儒家思想特点,说明孔子“政者,正也”的含义。
“政者,正也”,即:政治具有教导、指正之意。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通知,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儒家的政治思想以研究君主治国之道为核心,其特点是“伦理与政治不分”,即“修己治人,内圣外王”,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己治人在儒家看来是一件事情的两面,即:治人必之修己,修己必归结于治人。
孔子认为,“政治”就是政治领袖“不以自己的私意治人民,而要在自己良好的影响之下,鼓励人民‘自为’”,即:“政者,正也”。
2、说明儒家政治观念与自由主义政治观念的差异。
(1)产生背景:儒家政治思想出现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旧的奴隶制分封政治秩序受到破坏,社会政治出现大变动,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情况下产生的。
自由主义政治观出现于欧洲工业化过程中,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反映了正在上升的工业化中产阶级的愿望。
(2)代表阶级:儒家政治思想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代表和反映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自由主义政治观代表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利益。
(3)核心原则:儒家政治观念的核心是研究君主治国之道,即“仁政”,君主治国应修己治人,要在自己良好的影响之下,鼓励人民“自为”。
自由主义政治观念的核心原则是个人主义思想,即社会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样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特性。
3、如何理解政治研究与规制“公共权力的关系”?
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集体生活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从“公共权力”的角度出发,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分别为:
(1)公共权力的产生及合法性基础:关于“公共权力的起源”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神权说、强权说、社会契约说、功利说、进化说等;关于“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即“为何服从”,有如下几种说法:服从它是出于神意,服从是出于功利的计算,服从是出于无奈,服从是出于社会契约,服从是出于风俗等。
(2)公共权力的范围和界限:即如何安排和处理政府权力和个人权力的关系。进一步而言,涉及国家的权力范围、社会的自治范围、个人的自由范围三个层面的问题。
“有限政府”“公民社会”“个人自由”代表较为温和的方案;“集权主义”“无政府主义”代表较为极端的方案。
(3)公共权力的构成和组织形式:国际层面:双边、多边跨国权力模式;国家层面:分权—联邦制,集权—单一制;政府层面:立法、行政、司法权力关系模式——总统制、内阁制;政府分支机构层面:科层制;非政府集体组织层面:独立和自治性会员制,等。
(4)公共组织的运行机制:两种对立的模式:“人治”与“法治”;“民主”与“独裁”。具体表现为不同层面上不同机制:党派竞争机制、选举机制、限选机制、官僚负责机制、文官中立原则,等。
(5)公共政策的制定:对不同制度比较,区分不同事物性质,采用不同手段,针对不同事物采用不同决策机制:专家决策、民主投票,等;个人意志如何转变为公共政策:公共选择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等。
针对以上关于公共权力不同方面的研究,在对现实政治生活提供不同解释和评价标准的同时,也提供了不同的设计思路,最具对比性的为: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方案。
4、如何理解政治设计中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思路的不同?
(1)理想主义者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认为人性本善,如果人变坏,是因为环境不善,或跟人学坏。所以要通过改善环境,或加强教育,使人“弃暗投明”。对公共权力多持肯定倾向,认为政治权力代表公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偶尔出现恶政,一定是当政者个人品德出了问题,因此需要加强领导人廉洁自律,以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基于以上认识,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好人政治,保证选拔最优秀、最可靠、最完美的“德才兼备”者当政。通常被认为是“人治”“德治”的政治设计思路。
(2)现实主义者对任性持悲观态度,一般主张性恶论,认为只有饥饿才能使人勤奋,只有法律才能使人为善。人是自私的动物,自利自爱、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性。人不相互伤害已经是谢天谢地了。在此基础上,对公共权力多持否定态度,认为公共权力本身就是“恶”,用好了能以恶制恶,用不好会雪上加霜。因此,政治设计和核心是寻求一个好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使“好人”不会变“坏”,使“坏人”无法“作恶”。通常被认为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第三讲:政治研究的概念与范畴
1、概念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概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