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套大豆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
对玉米大豆间作套种增产增效技术的
2、确定原则生产单元宽度对于全田群体结构具有决定性意义,是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和决定其他参数的前提。
各种类型的复合种植模式,在不同条件下,都要有一个相对适宜的宽度使其更好地发挥群体增产作用。
否则安排过窄,大豆玉米互相影响,特别是大豆减产更多;安排的过宽,减少了边行,玉米优势发挥不出来,或者密度显著下降,间套作优势丧失。
确定适宜的生产单元宽度,涉及许多因素。
一般可根据大豆玉米的品种特性、气候条件、用途、共生期长短以及农机具来确定。
玉米株型紧凑、矮小,大豆耐荫性很强,或者光照条件好的生态区,大豆玉米共生期短,有适合的小型农机具等,可适当缩小每个生产单元的宽度至2.0米;若光照条件相对较差,玉米品种株型偏松散,大豆品种耐荫性偏弱,或收割机整机宽度在2.4~2.6米,最大宽度可达到2.8~3.0米,但不能超过3.0米。
行比和行距配合,决定着两个作物各自的带宽,关系着大豆玉米的和谐生长、产量高低和品质好坏。
两个作物的行数要根据高位作物的边际效应和低位作物的受光状况来确定。
高位作物玉米表现为边际优势,仅从作物边际优势看,玉米带种2行最佳,行行具有边际优势,综合考虑农机配套、播种出苗、大豆玉米单产等因素,2~4行玉米在实践中都可行。
大豆为低位作物,受高位作物荫蔽,受光条件好坏决定了大豆产量高低,为了减小玉米对大豆的荫蔽影响,一是适度增加大豆行数,行数范围为2~6行,根据各生态区气候条件、带状复合种植类型、机具大小选择大豆适宜行数;二是缩小玉米带行距,高秆作物玉米行距40~60厘米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为减少对大豆遮荫选择下限,以40厘米为宜,矮秆作物大豆适度小于单作行距,一般为20~40厘米。
玉米带与大豆带间距大小影响两个作物枝叶根系相互交叉状况,决定着两个作物对光、肥、水竞争的激烈程度;距离过大减少作物的种植行数,浪费土地,大豆对玉米地下根系养分吸收的补偿效应不能实现;距离过小则加剧作物间地上部竞争矛盾,低位作物大豆光照条件差,严重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也不利于机具作业和农事操作。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技术要点与优势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技术要点与优势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将大豆和玉米排列成带状复合种植,是植物栽培技术的一
种新型模式。
此技术结合了大豆和玉米的优势,并能良好发挥两种作物的作用。
一是建立合理的种植模式。
大豆和玉米的生长期和播种期有一定的差异,玉米的发育
速度较快,把其种植在大豆的前面,大豆就可以利用玉米天然的阴凉,减轻大豆的光照照射,从而减少大豆的蒸腾水分损失,达到对大豆生长良好的保护效果。
二是选择适宜的田间作业和施肥方式。
大豆和玉米具有不同的土壤依赖性、品种等特点,所以因地制宜,要选择适合两种作物的田间操作方式,使大豆和玉米均能得到充分的
滋养和保护,同时也要选择合理的施肥方式,以促进两种作物的生长。
三是调节种植间距。
由于大豆和玉米的株高及植株密度不同,需要根据具体的作物特
点和田间条件,合理调节种植间距,以达到最佳的生长条件。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优势有:一是提高作物的收获量。
大豆和玉米的复合
种植能有效减少土壤的流失,改善水土条件,提高作物的产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二是
改善生态环境。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能很好地调节土壤、水环境,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三是降低农药的用量。
大豆和玉米的复合种植能充分利用其自
身的抗虫草、抗病草等特点,减少对农药的用量,降低对农作物的危害。
总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一种新型植物栽培技术,可以充分利用两种作
物的优势,有效改善种植条件,提高作物产量,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农药用量,节能减排,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技术粮油,栽培技术
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技术粮油,栽培技术
1、品种选择
玉米:选用株型紧凑、半紧凑、穗大的玉米品种。
大豆:间作选用中早熟、杆硬、分枝较少、主茎荚数较多的有限结荚类型。
套种选用中晚熟、分枝较多的品种。
2、播期安排最佳播期,就是让玉米的生育进程所需的温、光、水尽可能与最佳季节同步,是高产的前提。
当气温稳定通过10℃时(85%以上概率),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65-70% ,即可示为玉米的安全播种期。
3、种植模式
间套作规格:按2米分厢(包沟),靠沟一边种2行玉米,行距40厘米,株距根据品种特性,一般在20-25厘米之间,单株距20㎝,折合亩密度2670-3300株;另一边种矮秆作物如大豆,行距35—40㎝,穴播,穴距30㎝。
每穴点种5—6粒,折合每亩密度8000—10000株。
4、田间管理
肥水管理:玉米按常规措施进行。
大豆施肥,种肥每亩钾肥8—10公斤,磷肥20-30公斤,大豆出苗后追施尿素5—8公斤,花期叶面喷施钼肥和磷肥。
5、病虫害防治:大豆幼苗真叶期防治立枯病、根腐病,盛花期防治霜霉病的炭疽病以及红蜘蛛、大豆食心虫等害虫。
玉米注意防治地老虎、玉米螟、纹枯病等。
第1页共1页。
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承德市农林科学院河北承德 67000项目:承德市可持续发展产业研究院建设专项,承德市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202205B085摘要:玉米和大豆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也是畜牧养殖、养殖业、医疗卫生、轻工业、食品等领域的重要原料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大豆、玉米需求不断上涨,玉米、大豆价格持续上涨,激发了广大农户种植热情。
玉米与大豆间作模式比单一种植玉米或大豆模式更好,可充分发挥边际效益,让大豆获得更优质的生长空间,实现光能、养分的最大限度利用,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可以提高产量。
关键词:前言:大豆和玉米作为“季节重叠性”农作物,一直以来在种植过程中都存在着较大的“争地”矛盾。
当然,玉米和大豆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粮食作物,增产增效,尤其是实现单产潜力挖掘,是极其重要的。
“三农”工作的不断深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大豆玉米产量提升、种植面积扩大已经成为时代主题。
大豆玉米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现阶段扩大大豆玉米种植面积,推动大豆玉米种植产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即实现“稳玉米,扩大豆”目标。
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大豆玉米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一套完整的种植理论、种植技术、种植配套机具、种植发展体系出现。
所以,探索大豆玉米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与种植效益的关系,推动大豆玉米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施,提高大豆玉米种植效益,成为了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课题,也成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的必然途径。
1玉米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性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品的健康安全问题,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大豆和玉米的需求量也不断的提升,这给大豆和玉米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空间,但是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此,为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的发展,必须重视大豆和玉米经济效益的提升。
1.1优劣势互补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玉米和大豆的间作技术可以确保玉米能够充分获得边际效应的有益影响。
小麦,玉米,大豆套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小麦,玉米,大豆套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小麦、玉米和大豆是常见的农作物,它们可以通过套作来实现高产高效的栽培。
以下是一些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的技术:
1. 合理选取套作品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生长周期相对短且产量较高的小麦、玉米和大豆品种进行套作,以实现最佳的产量效益。
2. 轮作方案设计:在田块中设定合理的轮作方案,通常采用小麦-玉米-大豆的轮作顺序。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比如小麦-大豆-玉米的套作方式。
3. 优化种植密度和行距:根据具体品种和土壤条件,合理确定小麦、玉米和大豆的种植密度和行距。
通过合理控制植株数量和间距,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
4. 管理和合理施肥:在整个套作过程中,要加强农田管理,包括定期翻耕、杂草控制、病虫害防治等。
同时,根据具体作物需求,合理施肥,确保养分的供应和平衡。
5. 种植后期的收获和储存:小麦、玉米和大豆的收获阶段需要注意合理的收割时间,以保证产量和品质。
同时,在收割后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储存,确保作物的质量和营养价值。
通过采取以上套作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小麦、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和效益,实现高效、可持续的农业生产。
玉米套种大豆种植方法
玉米套种大豆种植方法摘要:人们的生存离不开粮食。
在近些年中,我国的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而种植粮食的土地资源却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种植出更多的粮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我国北方地区,玉米、大豆是常见的种植作物,其播种时间、收获时间比较接近,将两者进行套种,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
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玉米套种大豆种植方法,旨在为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玉米;套种;大豆;种植方法自古以来,我国都是农业大国。
玉米、大豆在我国北方广为种植。
将玉米和大豆两种农作物种植在一起,可以使光源、水源、空间等得到有效利用,从而使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得到提高。
玉米属于高杆型农作物,大豆属于低杆型农作物,将两种农作物套种在一起可以达到优势互补。
在我国北方地区,玉米套种大豆的做法已经有多年历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玉米套种大豆环境选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粮食作物的质量水平受到关注,为了更好的满足产量及质量要求,要选择适宜的种植方案,让粮食作物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保障。
在玉米套种大豆时,应该重视环境问题,这是最基础的条件,要依照生长需求加以选择。
将玉米和大豆套种在一起,在种植环境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充足的日照能够同时满足两种农作物的生长需要。
另一方面,用于套种的土地必须具有良好的灌溉条件,是水源比较充足的地区【1】。
二、玉米套种大豆种子选择虽然玉米和大豆是两种农作物,但是在生长环节也有着相似的生长条件,为保证其产量和质量,应该采取套种方案,确保品质更加理想。
将玉米和大豆两种农作物套种在一起,对于种子选择也有一定的要求,应该尽可能地选择适应性较强、抗病性较好的品种,无论对于玉米还是对于大豆都是同样的要求。
无论是玉米还是大豆,其产量与品种有着很大的关系。
将玉米和大豆套种在一起,更应该选择优良品种。
如果选择的是增产潜力比较小的品种,那么品种的稳定性就要比较强;如果选择的是稳定性比较弱的品种,那么品种的增产潜力就要比较大。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管理措施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产种植技术不仅可以提升大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还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地利用率。
在实际生产中,应该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并加以应用。
传统的大豆玉米种植方式主要为套种,制约了大豆玉米种植技术的创新发展。
而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后,可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复种指数,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文章以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为例,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展开分析,并提出对应的栽培管理措施,以供参考。
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近几年来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对比试验发现,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相比于传统的单作大豆或玉米种植模式,平均亩增产50kg以上,同时每亩地块可节省化肥农药成本120元左右。
此外,由于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多,大豆根瘤菌固氮能力增强,进一步促进了农作物生长发育,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因此,加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研究与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土地流转加快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新模式,有利于推动现代化农业进程。
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概念、含义及原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是在传统间作、套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种植方式。
其基本特点是将两种或多种作物按一定比例组成一个整体,充分利用田间空间和时间,发挥各自优势,协调互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具体来说,主要是指在玉米与大豆种植过程中,采用玉米带与大豆带相间种植的方式,即将玉米株距加大到40cm,行距缩小至30cm,使得玉米叶片充分覆盖大豆植株,充分利用阳光、水肥等自然资源,提高光合效率,增加有机物质积累量;实现玉米通风透光较好的同时,改善大豆受光空间不足的问题,有效减轻病虫害发生程度,保证大豆正常生长发育,最终实现大豆玉米双丰收,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技术保障。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够高效利用光温资源、充分发挥边行优势、减少病害发生、降低机械作业难度、节约劳动力投入、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等多重效果。
富顺县玉米—大豆带状套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富顺县玉米—大豆带状套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大豆是优质的植物蛋白质及植物食用油原料,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是增加大豆产量的重要途径,科学的栽培技术及其指导对于提高大豆产量及品质十分重要。
结合富顺县的生产实际,针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提出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旨在为富顺地区套作大豆的丰产提供技术支撑。
标签:套作大豆;富顺县;高产;栽培技术大豆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等多種营养物质,是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1-2]。
2019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提出要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大豆单产水平,努力增加大豆有效供给。
富顺县玉米播种面积达13万亩左右,大豆与玉米套作,能够在不减少玉米产量的情况下,净增加大豆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具有产出高、经济效益高的特点[2]。
套作大豆产量主要受品种、气候、土壤条件及栽培技术等因素的影响,通过优化栽培技术等可控因素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方法。
富顺被誉为豆花之都,而大豆就是豆花的主要制作原材料。
富顺县历来有种植大豆及套作大豆的习惯,大豆常年种植面积维持在15万亩左右,目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面积在6万亩左右。
部分农户在种植过程中由于品种选择、田间管理不到位等导致大豆产量、品质不高,科学的栽培技术及其指导对于提高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中大豆产量和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玉米、大豆优化带植采用“双三〇”模式,带状2米开厢,采用宽窄行种植,玉米宽行155厘米,窄行45厘米;播大豆时,在玉米宽行内种2~3行大豆,玉米与大豆行间距离不少于45厘米;大豆的前茬可为小麦或马铃薯或油菜或蚕豆等作物。
第二年玉米和大豆换茬分带轮作。
二、品种选择选用耐荫、抗倒的中晚熟大豆品种,如贡选1号、贡秋豆2号、南豆12号等优良品种,也可选择荣县冬豆、威远小冬豆等地方品种。
播种前进行选种,去除籽粒不饱满、有杂色、病斑的种子。
三、播前拌种在播种前采用烯效唑干拌种,每1公斤种子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16~20毫克在塑料袋中来回拉动数次即可。
玉米间作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分析
玉米间作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分析摘要:大豆供需是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食品和食用油安全,而大豆的高产量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挑战。
大豆玉米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一项在传统耕作方式上,采用2-4列小株距玉米带状与2-6列大豆带间作栽培的新技术,实现了两个品种相辅相成的双丰型栽培模式。
与常规间作技术相比,该技术在应用上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关键字:玉米;大豆;间作栽培技术0引言农民和农业科研人员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提升玉米和大豆产量和质量。
运用玉米和大豆间作套种,可极大提升两种粮食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但在进行间作套种时,应避免过度使用化学防治方式,防止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
对于玉米间作大豆栽培技术说,其技术相对比较复杂,要求各个阶段都不能出现差错,种植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确保栽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1玉米间作大豆概述我国粮食作物种类繁多,种类复杂多样。
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玉米以及大豆。
这几种主要粮食作物之中,大豆和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物,种植面积较广。
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快速发展,玉米和大豆栽培技术不断得到创新。
玉米和大豆间作在种植结构上体现了优势互补。
玉米和大豆的高度不同,两者间作,既能合理利用空间,又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
大豆是固氮作物,固氮3.2kg/667m2左右,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并能提高玉米的产量。
玉米的根系比较发达,可以很好地汲取水分和养分,而大豆根系较浅,耐旱性较差且怕涝。
所以,玉米和大豆间作可以互补。
2大豆和玉米种植基本情况大豆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国各地均有种植。
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用大豆为原材料的豆制品因口感良好和营养价值高,得到民众充分喜爱和追求。
玉米是我国第三大粮食作物,在全国布局广泛,各个省份均有种植。
我国米生产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栽培制度等,全国可以划分为北方春玉米区、黄淮平原春夏播玉米区、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北内陆玉米区、青藏高原玉米区等6个玉米区。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化控技术阐述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源于间套轮作的一种创新,使玉米与大豆在同一空间下,充分协调利用水肥光热资源,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
通过对玉米、大豆在此模式下性状变化分析,提出化控的必要性,同时对玉米、大豆化控过程中注意事项和措施进行了阐述。
由于生长空间的挤占,作物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要素都发生了改变,旺长及倒伏的风险加剧,为了更好协调高位主体作物玉米与低位作物大豆种内和种间矛盾,采取合理化控手段,通过降低节间长度,茎粗,提高力学性状,达到抗倒增产效果,实现稳粮增豆目标。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现有的土地条件下,以高位作物(玉米)作主体与低位作物(大豆)带状交替复合种植,施用综合配套栽培管理措施,在同一生产单元,为获取高产,高位作物玉米的密度和清种基本相同,低位协同作物的大豆为单作密度的70%甚至100%。
在同一单位面积下同时种植了两种作物,与清种相比,因为空间的相互挤占,玉米与大豆的相对种植密度显著增加,导致植株的农艺性状随之改变,倒伏威胁加大,进而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为缓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种间矛盾,降低可能引起的倒伏风险,通常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在种子选择上,玉米使用紧凑型或半紧凑型的株高中低的品种,大豆使用耐荫性好的有限结荚或半有限结荚习性的大豆品种;在株行配置上,增加玉米带与大豆带的带间距,提高玉米与大豆带间通透性,减少高位作物对低位作物的遮蔽程度,增加大豆的受光面;分别对玉米和大豆全程进行主动化控,有效降低作物植株高度,缓解不同作物带间矛盾,协调同一生产单元内作物冠层分布,提高光能利用率,减少倒伏威胁,提高产量。
本文将就大豆-玉米复合种植中化控的方式和方法作简要的阐述,以期为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更好的推广献力。
一、玉米全程化控技术1、玉米在带状复合种植中农艺性状变化目前推广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模式为2-4行玉米,4-6行大豆,玉米的实际占地面积仅为清种的48%-38%,其生长发育空间被很大程度的压缩,为实现玉米种植株数与清种相当,玉米的种植只能通过“缩行距增密度”的方法,这样一来玉米单位面积的密度就需要大大地提升,虽然在这种种植模式下边行优势明显,但因为密度的增加,玉米茎间长度、茎粗、穗位等农艺性状仍然会因此发生改变,而玉米的茎节压碎强度与密度负相关,节位越高增密的负效应越显著,而玉米的株高、穗位、茎粗、基部节间长度及干物质等性状都与倒伏性密切相关,密度越大倒伏风险越大。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附件1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玉米带状间套作大豆的种植模式,重点通过扩间增光、缩株保密,充分发挥边行效应和大豆固氮养地作用,有利于改善土壤条件、提升土壤地力,是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茬大豆的一项稳粮增收、提升地力的种植技术。
一、品种选择。
各地根据生态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搭配,大豆选择高产、耐荫、抗倒伏品种(详见表1)。
玉米选择植株高度260厘米左右的紧凑型、半紧凑型、耐密植抗倒伏的高产品种(详见表2)。
具体品种结合项目需求、生产实际和群众意愿综合确定。
表1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品种推荐表序号品种名称选育单位审定时间审定部门审定编号主要优点主要缺点种植区域1黔豆10号贵州省油料研究所2015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国审豆2015010高产、耐荫、广适不抗虫海拔300-2200米地区2黔豆12号贵州省油料研究所2018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黔审豆2018001高产、耐荫因籽粒大对出苗有影响海拔300-2200米地区3黔豆7号贵州省油料研究所2011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国审豆2011017、黔审豆2011002高产、较耐荫在冷凉山区易感花叶病毒病海拔300-1600米地区,冷凉山区慎用4黔豆11号贵州省油料研究所2016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黔审豆2016002高产、较耐荫海拔300-1800米地区5黔豆14号贵州省油料研究所2020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黔审豆2020004高产、较耐荫易感花叶病毒病海拔300-1600米地区,花叶病毒病重区慎用序号品种名称选育单位审定时间审定部门审定编号主要优点主要缺点种植区域6安豆5号安顺农科院2009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国审豆2009030高产感花叶病毒病海拔1000-1600米地区,花叶病毒病重区慎7安豆7号安顺农科院2011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黔审豆2011001高产因籽粒大对出苗有影响海拔1000-1600米地区,花叶病毒病重区慎8安豆10号安顺农科院2020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黔审豆2010001高产海拔1000-1600米地区,花叶病毒病重区慎9油春1204号中国农科院油料所2019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黔审豆2019001高产、较耐荫海拔300-1600米地区,花叶病毒病重区慎用10齐黄34号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2020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黔审豆2020003高产、耐荫海拔1400米以下地区11浙鲜豆5号浙江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2009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国审豆2009023高产、耐荫贵阳市作春播鲜食大豆品种种植。
玉米套大豆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
q
酝
∞P
■ 技 J 推 广 f c
旬 ,广 西 、云 南 及 贵 州 南 部 播 种 时 间 为 4月 下 旬 至 6 下 旬 , 月
海 拔 偏 高 播 期 适 当 偏 早 ,海 拔 偏 低 播 期 适 当偏 晚 ; 具 体 可 根
雍 太文 ,杨 文钰 ,王 小春 ,刘 卫 国 ,杨 峰 ,王 海 建
6 13 ) 1 10 ( 家大 豆产 业技 术研 友 中心 栽 培 与 土壤 营 养研 究 室/ 川 农 业 大 学农 学院 ,四 川 温 江 国 四
玉米 套 大 豆 是 指 在 集 成 免 耕 、秸 秆 覆 盖 、作 物 直 播 技 术 的 条 件 下 ,在 玉 米 生 长 中后 期 ( 喇 叭 口期 至 抽 雄 期 ) 大 ,在 其
塑料袋 中来 回抖动 数次 即可 。 23 整 地 玉米窄行 整地 时尽 .4 . 量 做 到 早 、深 、细 ,冬 春 前 早 耕 “ 垡 ” 炕土 ” 晒 、“ ,耕 深 2 ~ 5 3 厘 米 。将 玉 米 宽 行 内 的前 茬 0 秸 秆 移 至 窄 行 内 ,抢 墒 免 耕 播
子 。 大 豆 播 种 前 用 烯 效 唑 干 拌 种 ,每 l 斤种 子 用 5 公 %的烯 效
唑可湿性粉剂 1 6~2 毫 克 ,在 0
西 南 玉 米 生 产 区 ,以 及 类 似玉米 生产 区域 。
渝 单 l ,广 西 、云 南 、贵 州 南 9 部 可 选 用 益 玉 6号 、黔 兴 2 1 0、
宽 行 中套 种 2~3 大 豆 ,实 现 行 玉 豆 双 丰 收 的 连 年 套 种 轮 作 多
米 与 大 豆 行 间距 离 不 少 于 4 厘 0 米 。大 豆 的 前 茬 可 根 据 各 地 需 要 种 植 小 麦 、马 铃 薯 、油 菜 、
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玉米与大豆间作是一种生态农业栽培模式,通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玉米和大豆,高效利用土地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为环境保护和增加农业可持续性做出了贡献。
一、玉米与大豆的互惠共生关系1.大豆的氮肥固定能力可以为玉米提供氮肥,提高它的养分摄取能力和产量;2.玉米的高地上层和大豆的低地下层属生长空间区别,解决了植物的种植密度的难点,提高了土壤质量和生产效益。
3.大豆的根系属于深根性,能有效钻入到土壤中以摄取深层养分,而玉米的根系层次较浅,刚好能避免大豆幼苗早期过于繁茂而引起的互相抢光问题。
4.大豆和玉米生长节奏不同,大豆生长快,早日成熟,能在玉米生长发育期内为土壤提供营养物质,提升玉米粒数和产量。
二、玉米和大豆间作策略1.合理选择品种选择适合玉米和大豆间作的品种,特别是大豆种子萌发能力强且芽体粗壮,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生长并形成强壮的根系,强化大豆生长能力。
2.采取轮作制度根据土地的污染状态和种植状况(如增产或肥料依赖程度高),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轮作,使耕作期间充分获得滋养,并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3.科学配合施肥玉米和大豆互相促进,须要合理的氮、磷、钾等肥料配合,协同促进双方生长和品质提升。
4.控制病虫害和杂草控制病害和害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种植使用病虫害抗性较高的品种,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加强农业防疫措施,严格管理杂草,保证作物健康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5.保障水源供应保证充足的水源是成功的关键点之一。
要保证双方作物所需的滋液,让它们茁壮成长,同时也需要控制水的灌输和管理,让整个生命周期充满天然、清新的水源。
1.提高了土壤的健康度和土地的生产力,增强农业可持续性。
2.在由于氮肥减化造成的农业污染和农药残留深度问题上,间作技术也表现出了潜在的优点。
3.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率,降低了种植成本,使农民享有更多的收益。
4.玉米与大豆的间作还可以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保证农业的可持续性,从而减少对大气、水及土壤资源的污染。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技术要点与优势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技术要点与优势摘要: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设置玉米、大豆两种不同作物在同田带状间作复合种植模式,通过扩间增光、缩株保密技术手段,充分发挥高秆作物边际效应、顶端优势和低秆作物固氮节肥等技术优势,达到高秆玉米与矮秆大豆带状间作,玉米大豆和谐共生、一季双收,促进了种地养地、农艺农机、生产生态、良种良法有规结合,实现了种养结合、高效轮作、绿色高效于一体,提高粮食作物种植效益,有效解决了传统玉米大豆间套作套种争水、争肥、争光、机械化作业程度低、生产效率差、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是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茬大豆的一项稳粮增收、提升地力的种植技术,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与发展。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技术要点与优势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优势分析引言增加耕地产量是发展农业的必然选择。
大豆、玉米在我国有着很长的历史,各地均有种植,分布广泛,但常规的大豆和玉米间作在田间布局上极为不合理,大豆、玉米的行距较大,造成了种植密度偏小。
因此,采用大豆、玉米间作的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并逐步推广,已取得显著成效。
1大豆玉米带状种植技术概述传统的玉米在大豆界面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不合理的分配领域,难以机械化,无法转动,施肥和缺乏病虫害防治技术,在农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同样的土壤可以同时“鱼和熊掌”,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农业技术专家提出了一套适合现代农业模式的玉米大豆栽培技术体系,在传统栽培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玉米大豆和大豆进行组合栽培,玉米大豆栽培技术与原来大不相同,现在采用2条玉米线,4种大豆栽培方式。
两条玉米线和两条玉米线之间的距离都在2米以上,由于距离非常大,可以说这两条玉米线可以吸收更多的阳光、水分和养分,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对线路的优点,还可以缩短玉米线的距离,一般在10左右就可以保证玉米线有足够数量的植物。
玉米植株总数保证在4000-5000之间,密度是目标产量的保证,相应的产量,玉米与大豆之间的距离为70厘米,这个距离有利于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与传统大豆栽培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这两个变化,可以真正实现“玉米产量不减,一季多豆”的目标。
玉米大豆间作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玉米大豆间作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玉米大豆间作是一种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它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玉米和大豆。
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减少土地的病虫害发生率,同时还可以改善土壤的质量,提高土地的肥力。
玉米和大豆是两种互补性很强的作物,它们的生长周期和生长习性都有很大的差异。
玉米是一种高大的作物,它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水分来生长,而大豆则是一种矮小的作物,它可以在玉米的阴影下生长。
因此,在玉米大豆间作的过程中,大豆可以利用玉米的阴影来避免过度的日照,同时还可以利用玉米的根系来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从而提高大豆的产量。
在玉米大豆间作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技术细节。
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玉米和大豆生长的品种,这样才能保证两种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生长习性相互匹配。
其次,需要注意玉米和大豆的种植密度和行距,以充分利用土地的空间,提高作物的产量。
此外,还需要注意施肥和灌溉等技术细节,以保证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总之,玉米大豆间作是一种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它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减少土地的病虫害发生率,同时还可以改
善土壤的质量,提高土地的肥力。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选择适合生长的品种,控制种植密度和行距,合理施肥和灌溉等技术细节,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玉米套种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玉米套种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王玉蓉1罗飞平2(1.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人民政府,陕西靖边,718500;2.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东胜村委,陕西靖边,718500)摘 要:大豆和玉米两种作物套种栽培,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还可以提高产量,并且在解决因连年种植玉米导致土壤钙化、病虫害等问题的同时,还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
因此,研究玉米套种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玉米套种;大豆栽培;技术分析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94(2023)09-0075-02近年,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玉米套种大豆栽培技术。
其中一些研究表明,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进行管理能够有效提高玉米套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对于玉米套种大豆的灌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品种的选择与处理1.1 品种选择大豆品种应选用适合当地气候、抗性强、产量高、株高80~95 cm、荚长15~20 cm,籽粒饱满、黄褐色成熟度适中的品种。
玉米品种应选用适应性好、耐旱、早熟、高产、优质,以及株型紧凑、耐密、抗倒、抗风、抗病、抗热、抗寒性较强的品种[1]。
1.2 种子的处理大豆种子应去除虫食粒、破损粒、病斑粒、霉变粒等劣品,并用清水浸泡2 h以上;玉米种子应去掉杂质、脱皮、晾干后备用。
将选过的种子用含有杀虫、杀菌的多·福·克种衣剂浸渍30 min,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然后,把种子放入盆内,加入适量的蛭石或沙子,再倒入温水至2倍种子深时即可播种。
2 地块的处理选择排涝方便的平坡地、漫岗地,清除杂草,松土、翻耕2~3次,施入腐熟堆肥和磷钾肥,每公顷施量为40 kg,磷钾肥可分别配比1∶2∶3。
因为前茬作物是玉米,所以应进行机械灭茬。
灭茬时,要先喷洒除草剂,然后再拖拉机碾压。
这样既能有效杀死田间杂草,又能使土壤保持通气透湿。
每公顷施用的磷酸二铵和硫酸钾,分别为180~225 kg,均匀施入老垄沟内,也可以采用机械深松施入,垄距设定为58~60 cm。
湖南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高效技术
农技课堂·2023年第10期 21杂交棉制种技术
1.课程介绍 湖南省在20世纪末就开始推广杂交棉种植,是全
国杂交棉普及较早的省份。
杂交棉种子生产主要以人工杂交制种为
主,本期《农技课堂》将从亲本培管要点、去雄授粉技术两大方面介
绍棉花杂交制种技术,请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2.专家介绍 彭凡嘉,副研究
员,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棉花育
种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棉花遗传育
种研究。
本刊综合
扫描二维码立即加入学习
湖南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高效技术
1.课程介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稳定玉米生产、扩大大豆种
植面积、降低大豆对外依存度的重要手段。
为加快推动大豆玉米带状复
合种植技术推广应用,着力提升湖南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规范化水
平,本期《农技课堂》将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背景与科学内涵、
存在的问题、湖南省实施该种植模式的核心关键技术等方面介绍湖南省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高效技术,请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本刊综合
2.专家介绍 陈志辉,湖南省
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玉米产
业技术体系长沙综合试验站站长。
扫描二维码
立即加入学习。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指导意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在传统间作套种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绿色高效种植模式。
该模式可充分发挥高位作物玉米的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大豆的生长空间,大豆带和玉米带年际间可交替轮作,适合机播、机管、机收等机械化作业,同一地块大豆玉米和谐共生、一季双收,实现稳玉米、增大豆的生产目标。
为进一步提高技术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增强有效性、针对性和适配性,特制定本技术指导意见。
一、选配适宜品种选配适宜的作物品种是该技术核心内容之一。
大豆要选用耐荫、抗倒、株型收敛、有限结荚、适宜机收的中早熟高产品种,如齐黄34、维豆20、皖豆35、洛豆1号、郛豆1号、荷豆33、临豆10号、山宁29、安豆203、嘉豆2号等。
玉米要选用株型紧凑、抗倒、抗病、中矮秆、适宜密植和机械化收获的高产品种,如丰大611、京科999、金海188、郡玉108、登海605、天泰316、宁研503、郑单958等。
在品种组配上,要选择生育期相近的大豆、玉米品种。
二、选用适合模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核心是扩间增光、缩株保密,可选用4:2、4:3、6:3、8:2等模式,建议侧重推广4:2模式;同时,鉴于我县现有适配的农机具及大蒜种植习惯,一般大豆带种植3-8行,玉米带种植2-4行。
在作物种植行向方面建议南北行向为宜,尽可能避免东西行向种植。
(一)4:2模式:实行4行大豆带与2行玉米带复合种植。
生产单元270厘米,其中,大豆行距30厘米,玉米行距40厘米,大豆带与玉米带间距70厘米。
(二)4:3模式:实行4行大豆带与3行玉米带复合种植。
生产单元330〜345厘米,其中,大豆行距30〜35厘米,玉米行距50厘米,大豆带与玉米带间距70厘米。
(三)6:3模式:实行6行大豆带与3行玉米带复合种植。
生产单元390厘米,其中,大豆行距30厘米,玉米行距50厘米,大豆带与玉米带间距70厘米。
(四)8:2模式:实行8行大豆带与2行玉米带复合种植。
高效推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间作模式
N o n g j i t u i g u a n g大豆和玉米是我国农业生产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同时也是人们食用和用来进出口的主要粮食,我国对这类农产品的需求量极大。
随着农业科技迅猛发展,投入到农业种植中的技术不断提升粮食产量,与此同时造成了资源消耗加重,耕地质量严重下降,土壤中养分和水土流失严重,从而造成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对人们身体健康安全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加之大豆和玉米一直存在严重的病虫害问题,应该及时加以防治。
基于此,本文将深入探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以此为农业生产种植提供宝贵建议。
大豆和玉米产量无法得到提升,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同时还会造成国内粮食溢价。
粮食的高产出和可持续性以及质量安全问题是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重大挑战。
间套轮作具有“生态可持续、集约利用资源”等利于粮食生产的因素,通过改革技术与创新发展生产模式,从而实现大豆和玉米间套轮作一体化和现代化是解决现阶段所面临挑战的重要策略。
传统的大豆玉米生产方式与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手段无法达到完美适应,也难以实现在生产中运用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无法与现代农业相融合。
因此,需要对种植方式和种植手段上不断进行创新,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做到科学、合理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从而达到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得以增加,保护土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实现农作物一季双收种植模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基于传统种植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与改变发展而来的新技术,该技术在种植当中主要会采用2—4行小株距密植玉米带与2—6行大豆带间作套种年际间交替轮作的种植方式。
这种种植方式能够与机械化种植相匹配,从而实现两种农作物共同种植的一季双收种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两种农作物的种植质量和产量,与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相符合。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包括了两种种植形式,分别为带状套作和带状间作。
大豆、玉米带状套作种植方式主要是指,大豆和玉米这两种农作物的共同种植时间要小于总体的种植时间,最好是总体种植时间的一半,通常情况下都会先对玉米进行播种,在玉米抽雄吐丝的时间段内开展大豆的种植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套大豆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
1.地块选择和准备
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作为玉米套大豆种植的地块。
在土地
施肥前,需要清除杂草,并进行耕作,使土壤松散。
2.施肥
施肥是保证作物生长和产量提高的关键环节。
玉米和大豆对营养元素
的需求有所不同,因此应根据两种作物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
玉米
需要较多的氮肥和磷肥,而大豆则对钾肥需求较高。
在施肥前可以进行土
壤检测,根据土壤营养状况合理施肥。
3.控制杂草
杂草是作物的主要竞争因素之一,会严重影响玉米和大豆的生长和产量。
可以采用机械除草、手工除草和化学除草相结合的方法。
在玉米的生
长初期,可利用玉米掩蔽杂草的特点,减少杂草的生长;而大豆生长期间,可以使用草甘膦等除草剂,对杂草进行有效控制。
4.病虫害防治
玉米和大豆常常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对作物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
影响。
因此,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可以采用病虫害防治剂进
行喷洒,注意防治常见的病虫害如蚜虫、螟虫、稻瘟病等。
5.水分管理
玉米和大豆对水分需求较大,因此要做好水分管理工作。
在播种后,
及时进行灌溉,并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
避免积水和缺水对作物的影响。
6.控制密植
玉米和大豆都属于密植作物,因此要进行适当的密植控制。
过密的栽培会导致养分和水分的竞争,影响产量。
可以根据作物的要求和生长情况进行适当的间隔,保证作物充分生长和发展。
7.定期监测
定期监测作物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及时发现病虫害现象,可以进行合理的病虫害防治;及时调整施肥方案,根据作物的营养状况进行合理的施肥。
综上所述,玉米套大豆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包括选择合适的土地、科学施肥、有效防治病虫害、合理控制密植等。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技术,才能实现玉米套大豆的高产高效目标,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