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流域自然地理景观格局变迁与荒漠化研究
黑河市地理环境
黑河市地理环境
黑河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黑龙江省下辖的地级市。
其地理环境独特,地处东
北亚大陆腹地,处于俄罗斯、蒙古国和中国东北三角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主要河流
有黑龙江、乌苏里江等。
这些地理条件共同构成了黑河市独特的自然风貌。
自然风貌
黑河市地理环境以河流为主要特征,黑龙江贯穿全境,是黑河的母亲河,孕育了
黑龙江流域独特的自然景观。
河流资源丰富,水域宽广,河畔树木葱翠,山峦起伏,
构成了一幅幅壮丽的画卷。
此外,黑河市气候寒冷干燥,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
而凉爽,这种气候条件也影响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
黑河市地理环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
由于气候寒冷,土地资源有限,当地植
被稀少,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然而,黑河市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保护工作显
得尤为重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了当地政府和居民共同关注
的焦点。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黑河市地理环境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条件,河流资源为当地农业、渔业、旅游业等行业提供了支持。
然而,经济发展也给当地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水资源
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等问题逐渐凸显。
因此,黑河市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
在积极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力求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
农户-科技人员-政府 一体化的生态技术研
发试验与示范平台
核
核心科学问题
心
科 学
1
干旱环境下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对水分胁迫 的适应机制
问
题 2 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机理及其生态水文效应
与 总
3
不同尺度生态-水文过程机理与尺度转换方法
体 4 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响
研
应机制
究
目
标
核
总体目标
心 通过建立黑河流域集观测、实验、模拟等环
科 节为一体的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平台。
学 问
揭示植物个体、群落、生态系统、景观、流域尺
题
度生态-水文过程相互作用规律
与
刻划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内陆河流域生态-
总
水文过程机理
体
发展生态-水文过程尺度转换方法
研
建立耦合生态、水文和社会经济的流域集成模型
系统的流域科学研究支撑体系黑河流域生态水文野外观测试验站网和实验共享平台农户科技人员政府一体化的生态技术研发试验与示范平台多学科多尺度流域数据和模拟共享网络平台外蒙阿尔泰山观测点科学大平台科学大平台干旱环境下干旱环境下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对水分胁迫及其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机制的适应机制地表水地表水地下水地下水相互作用机理及其生态水文效应相互作用机理及其生态水文效应不同尺度生态不同尺度生态水文过程机理与水文过程机理与尺度转换尺度转换方法方法气候气候和和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生态影响下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响水文过程的响应机制应机制揭示揭示植物个体群落生态系统景观流域尺建立建立耦合生态水文和社会经济的流域集成模型揭示揭示植物个体群落生态系统景观流域尺度生态水文过程相互作用规律刻划刻划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机理发展发展生态水文过程尺度转换方法建立建立耦合生态水文和社会经济的流域集成模型提升对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形成及其转化机制的认知水平和预测能力提高单方水产出实现我国流域生态水文研究的跨越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地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精选)
地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精选)近现代以来,随着地理科学的快速发展,不再局限于自然地理现象的研究,而是逐步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特征。
现在xx为了让各位地理专业的本科学生们确定论文主题,现总结了近几年来最新的200个地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各位前来查看。
地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一:1、红树林可培养微生物活性评价和土壤宏基因组文库构建及生物活性筛选2、基于GIS和遥感的崇明岛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3、杭州西溪湿地景观格局研究分析4、基于3S技术的干旱区土壤盐渍化时空演变研究5、县域土壤系统分类基层分类与制图研究6、松嫩平原西部土地整理区景观格局及土壤属性空间变异特征研究7、哈尔滨城市绿地土壤调查及改良效果研究8、连作障碍土壤生态修复的研究9、不同盐碱程度盐碱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10、面向土系调查制图的小尺度区域景观分类研究11、酸沉降下南亚热带森林土壤元素动态及其响应机制12、辽宁朝阳凤凰山基准剖面古土壤类型判定研究13、湖北省主要土纲基层分类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14、盐城典型滨海潮滩湿地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对景观分异的影响15、生物炭对石灰土性质及土壤系统中碳迁移转化的影响研究16、基于遥感数据的土壤水分与地形地貌关系研究17、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18、基于无人机遥感的“黄河-铁塔样带”地貌与景观特征研究19、生物炭改良土壤物理性质的初步研究20、氮添加对森林土壤可溶性糖、酚类物质及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的影响21、粉煤灰改良盐碱土壤理化性状及对植物生理性状影响研究22、天津土壤盐渍化及其对土壤碳酸盐、有机碳分布的影响23、玄参属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分析及砾玄参复合种的亲缘地理学研究24、高寒草原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25、巴丹吉林沙漠形成演化的地质历史与亚洲内陆干旱化研究26、黑河流域绿洲时空变化过程的驱动机制研究27、放牧对典型草原优势植物大针茅根际土壤养分和根际微生物的影响28、草甸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对增氮增雨的响应29、长白山主要林型土壤酵母菌功能多样性的研究30、土壤改良剂对马铃薯生长和土壤质量的作用机制31、寒温带冻土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研究32、两种农药对红松混交林、人工纯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33、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及碳库特征研究34、城市景观视觉环境评价实践35、南海北部多波束海底地貌多尺度分析及其构造意义指示36、亚热带米槠人促林碳、氮、磷积累特征及土壤磷素有效性分级研究37、中国云杉属植物地理分布的水力限制与增温中文响应研究38、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景观变化下生态水文响应研究39、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景观评价研究40、滨海盐土改良利用措施的定量评价与控盐工程优化地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二:41、全球变暖对松嫩西部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42、祁连山不同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43、放牧绵羊对陇东草原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44、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土壤线虫群落对施肥和放牧的响应研究45、祁连山地貌特征及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46、滨海典型地区土壤盐渍化时空变异及监测系统研究应用47、哈尔滨中心城区生态网络分析及其景观生态格局优化研究48、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土种稻改良机理与生产关键技术研究49、自然和人为添加生物质炭对土壤腐殖质碳和黑碳的影响50、模拟土壤增温和林内减雨对暖温带锐齿栎林土壤呼吸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响应51、神农架巴山冷杉林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52、天津滨海新区围填海演进过程与岸线、湿地变化关系研究53、水系对成都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54、不同耕作措施和外源碳输入对土壤结构和有机碳库的影响55、国家地质公园综合价值评价及分类管理研究56、流溪河流域景观特征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及河岸带对氮的削减效应57、中国大陆海岸线及海岸工程时空变化研究58、近70年中国大陆岸线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59、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土壤及植被的时空格局变化60、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成土特征61、吉林西部盐碱水田区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与变暖潜势研究62、生物质炭对高度风化的酸性铁铝土碳氮磷循环及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63、盐渍化土壤玉米水氮迁移规律及高效利用研究64、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群落特征和土壤对放牧强度季节调控的响应65、长白山植被垂直带地形控制机制研究66、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特征及土壤CO_2无机通量研究67、渭河流域地下水中氟和碘的形成机理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68、矿区土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效应研究69、海滨湿地互花米草沼泽景观演变机制研究70、基于景观生态分析的城市绿色天际线规划研究71、基于GIS的山地景观生态综合评价研究72、青藏高原东缘白龙江流域地貌定量化参数体系研究73、基于生态文明的干旱区湖泊湿地景观环境综合评价及改善对策研究74、土壤磷素耦合的水田碳-氮库动态消长规律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调控潜能75、中国南方红土磁学特征、起源及其与成土过程关系研究76、渤海海峡南部海域地貌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77、海岸侵蚀风险评价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78、延河流域景观格局与水文过程耦合分析79、大连主城区绿地景观格局与生态服务功能动态80、火对塔河森林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干扰作用地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三:81、黄土高原人工纯林枯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对土壤极化的影响82、深耕与秸秆还田的土壤改良效果及其作物增产效应研究83、玛纳斯河流域土壤盐渍化过程和格局特征及盐渍土改良模式探讨84、黑河流域历史时期垦殖绿洲时空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85、浙江沿海陆地生态系统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保护研究86、基于层次-熵权法的地质公园综合评价87、森林恢复对土壤有机碳氮循环的影响88、安徽大别山海拔梯度上森林土壤碳氮动态研究89、胶东集约化农田土壤酸化效应及改良调控途径90、北京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遥感估算与景观格局优化预测91、苏州市水岸带景观格局演变研究92、天津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93、基于景观结构的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调控研究94、重庆丘陵山区农村土地整治工程及其景观效应95、渤海湾海岸带环境演变及控制因素研究96、四川稻城地区地质景观研究97、基于多尺度NDVI和LUCC的漓江流域生态演变研究98、基于GIS的流域地貌形态分形空间变异特征研究99、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化与模拟100、流域尺度景观格局时空演变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101、加速溶剂萃取和离子液体微萃取在土壤样品处理中的应用102、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103、长沙城市湿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变与驱动机制研究104、北方滨海盐土高效改良技术研究105、生物炭在黄土高原典型土壤中的改良作用106、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湿地景观格局及生态健康的影响研究107、青藏高原草地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108、高寒草甸坡向梯度上植物群落组成及其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研究109、松嫩高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梯度变化及其土地生态环境响应110、松嫩平原苏打盐渍土灌区稻田水盐调控灌排模式研究111、河岸带景观结构、功能及其关系研究112、生物炭改良白浆土的初步研究113、脱硫石膏与腐植酸改良滨海盐碱土的效应及机理研究114、水文过程对黄河口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研究115、芦竹生物炭对农业土壤环境的影响116、银杏复合系统碳储量及土壤碳循环过程研究117、基于植被根系分布形态的生态边坡稳定性研究118、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有机质、氮、磷分布特征及通量研究119、沙漠旅游资源评价及风沙地貌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研究120、区域荒漠化演变机制的六元法研究地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四:121、基于GIS技术的景观视觉质量评价研究122、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123、腾格里沙漠腹地钻孔揭示的沙漠形成与古环境演化历史124、冷空气活动对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指标影响的初步研究125、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松嫩草原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126、生物质催化热解炭化的试验研究与机理分析127、基于景观服务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研究128、不同尺度乡村生态景观评价与规划方法研究129、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格局演变与布局模式130、甘肃黄河石林地质景观可持续发展研究131、辽宁沿海经济带滨海公路生态景观模式研究132、泰山历史文化轴线山地段人文景观及空间研究133、非饱和土壤介电特性测量理论与方法的研究134、土壤-根系统养分迁移机制及其数值模拟135、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分区管理技术研究136、种植耐盐植物改良盐碱土的研究137、黄土旱塬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的演变与模拟138、非饱和土中热-水力-力学-传质耦合过程模拟及土壤环境工程中的应用139、三峡库区坡面水土流失机理与预测评价建模140、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141、流域降雨侵蚀产沙与地貌形态特征耦合关系研究142、滑坡侵蚀及其动力学机制与定量评价研究143、土壤水分快速测量方法及其应用技术研究144、林火对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145、植被覆盖地表土壤水分变化雷达探测模型和应用研究146、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质量变化规律与调控措施的研究147、黄土高原历史时期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148、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预测模型及其差异性研究149、田间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时空变异及其相关性研究150、遥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信息提取的决策树方法151、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分析方法研究152、基于GIS和RS的小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土壤侵蚀响应153、基于GIS的全国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154、蒸发条件下夹砂层土壤水盐运移实验研究155、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不同尺度水稻田土壤养分时空变异及其机理研究156、基于离散元细观分析的土壤动态行为研究157、植被覆盖地表极化雷达土壤水分反演与应用研究158、面向小流域管理的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方法研究159、基于遥感和GIS的区域土壤侵蚀调查研究160、海岸河口水动力数值模拟研究及对泥沙运动研究的应用地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五:161、云南纳帕海高原湿地土壤退化过程及驱动机制162、常绿阔叶林退化过程中土壤的养分库动态及植物的养分利用策略163、北京八达岭地区森林土壤理化特征及健康指数的研究164、黄土地区流域森林植被格局对侵蚀产沙过程的调控研究165、林木根系与均质土间相互物理作用机理研究166、杭州湿地植物生态习性及景观设计研究167、城市地表灰尘-降雨径流系统污染物迁移过程与环境效应168、三峡库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研究169、平原河网地区景观格局变化与多尺度环境响应研究170、新疆艾比湖流域平原区景观生态安全研究171、中国几种典型土壤介电常数及其与含水量的关系172、基于遥感与GIS的景观类型信息提取及景观格局分析173、基于DEM的我国地貌形态类型自动划分研究174、基于DEM的地形信息提取与景观空间格局分析175、基于DEM的地貌分析研究176、南通市景观格局与景观生态规划研究177、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研究178、青岛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驱动力研究179、区域水土流失地形因子分析与提取研究180、黄土高原旱地长期定位试验土壤酶活性研究181、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及其与土壤可蚀性之间关系研究182、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侵蚀定量评价研究183、乡村景观分类的方法研究184、使用MODIS数据反演土壤水分研究185、武汉市湿地功能评价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186、地貌三维综合的地图代数模型和方法研究187、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188、基于数据挖掘的遥感影像海岸带地物分类方法研究189、离子土壤固化剂对武汉红色黏土结合水作用机理研究190、北京市崇文区绿地表层土壤质量研究与评价191、不同地貌区及不同尺度的耕地质量评价与衔接研究192、土壤盐分离子迁移及其分异规律对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193、干旱区典型绿洲土壤盐渍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194、盐碱化草原农业改良技术及水盐运动规律研究195、中国主要森林群落林下土壤有机碳储量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研究196、上海乡村聚落景观的调查分析与评价研究197、基于DEM的川西高原构造地貌特征提取与分析198、武汉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199、基于GIS的煤矿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生态重建研究200、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的土壤理化信息检测方法研究。
黑河流域概况(全)
黑河流域概况一、概述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流域东与石羊河流域相邻,西与疏勒河流域相接,北至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的居延海,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流域范围介于东经98°~102°,北纬37°50′~42°40′之间,涉及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自治区),国土总面积14.29万km2,其中甘肃省6.18万km2,青海省1.04万km2,内蒙古约7.07万km2。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中段, 干流全长928km。
黑河出山口莺落峡以上为上游,河道长313km,面积1.0万km2,河道两岸山高谷深,河床陡峻,气候阴湿寒冷,植被以森林、草原、草甸为主,多年平均气温不足2℃,年降水量350mm,冰川储量丰富,其中甘肃省境内现有冰川1236条,总面积522.6km2,是黑河流域的产流区。
黑河源头分东西两支:东支为干流,上游分东西两岔,东岔俄博河又称八宝河,源于俄博滩东的锦阳岭,自东向西流长80余km,西岔野牛沟,源于铁里干山,由西向东流长190余km,东西两岔汇于黄藏寺折向北流称为甘州河,流程90km至莺落峡进入走廊平原,始称黑河。
西支源于陶勒寺,上游称讨赖河,也有东西两岔,于朱龙庙附近汇合,称北大河(或临水河)。
莺落峡至正义峡为中游,黑河从莺落峡进入河西走廊,于张掖市城西北10km附近,纳山丹河、洪水河,流向西北,经临泽、高台汇梨园河、摆浪河穿越正义峡(北山),进入阿拉善平原,河道长204km,面积2.56万km2,两岸地势平坦,光热资源充足,但干旱严重,年降水量仅有140mm,多年平均温度6~8℃,年日照时数长达3000~4000小时,年蒸发能力达1410mm,人工绿洲面积较大。
正义峡以下为下游,河道长411km,面积8.04万km2。
黑河流经正义峡谷后,在甘肃金塔县境内的鼎新与北大河汇合,北流150km至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的狼心山西麓,又分为东西两河,东河(达西敖包河)向北分八个支流(纳林河、保都格河、昂茨河等)呈扇形注入东居延海(索果淖尔);西河(穆林河)向北分五条支流(龚子河、科立杜河、马蹄格格河等)注入西居延海(嘎顺淖尔)。
《大黑河上游地区环境问题及应对思考》范文
《大黑河上游地区环境问题及应对思考》篇一一、引言大黑河上游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其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下游地区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大黑河上游地区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就大黑河上游地区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思考。
二、大黑河上游地区环境问题1. 水资源污染由于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黑河上游地区的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
其中,工业废水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毒物质,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农业灌溉水的过量使用和农药、化肥的过度施用,导致河水富营养化,水质恶化。
2. 土地退化大黑河上游地区由于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和采矿等活动,导致土地退化严重。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频发,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稳定。
3. 生物多样性减少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生态环境破坏,大黑河上游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威胁。
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三、应对思考1. 加强水污染治理针对大黑河上游地区的水污染问题,应加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的治理。
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其废水达到排放标准;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加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2. 土地资源保护与恢复针对土地退化问题,应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与恢复工作。
推广轮作、休耕等措施,减少土地压力;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政策,恢复土地生态功能;加强矿区生态环境治理,防止土壤污染和地质灾害。
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为保护大黑河上游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应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扩大保护区范围,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力度;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受损生态系统;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4. 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为解决大黑河上游地区的环境问题,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综合题专题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综合题专题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流河,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的居延海,居延海后期因湖面缩小被分裂成两个湖泊,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
下图为黑河流域示意图。
(1)说出黑河不同季节的补给类型。
(2)说明居延海被分裂成两个湖泊的原因。
(3)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居延海面积萎缩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春季,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以降水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秋冬季节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2)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过度引入湖河流的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流域内降水少,蒸发旺盛,导致湖面萎缩;湖泊中部高,东西两侧地势低。
(3)气候更加干旱,湖水盐度升高,水质恶化,湿地减少,水生生物减少,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加剧。
【解析】(1)从纬度位置看该纬度较高,冬季有积雪,春季积雪融水补给河流;夏季降水集中,祁连山积雪夏季冰雪融化,所以夏季以降水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秋冬季节降水和冰雪融水都少,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2)居延海被分裂成两个湖泊的原因是湖面下降。
湖面政下降的原因是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过度引入湖河流的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流域内降水少,蒸发旺盛,导致湖面萎缩;湖泊中部高,东西两侧地势低。
(3)主要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湖面变小,蒸发水少,气候更加干旱,湖水盐度升高,水的净化能力弱,水质恶化,湿地减少,水生生物减少,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加剧。
2.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央电视台作为全球电视媒体首次对“第七大自然奇迹”——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直播。
让国内观众近距离感受了那悲壮的史诗般旅程,真实生动呈现了一场原始自然生态下物种迁徙的“视听盛宴”。
我们看到的这支迁徙大军,穿越狮群、猎豹们埋伏的草原,强渡布满鳄鱼、河马的马拉河,大批的角马在路上毙命的同时又有大批小角马在途中诞生……下图为该区域的动物迁徙路线。
材料二在东非国家肯尼亚西北部荒凉的沙漠与戈壁滩上横亘着一个狭长的湖泊——图尔卡纳湖,它是东非大裂谷和肯尼亚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世界第四大咸水湖,湖中渔业资源丰富,图示范围以北为埃塞俄比亚高原,以南为东非高原,N区域是查尔比沙漠。
黑河流域地理特征
黑河流域地理特征
黑河是中国东北的一条重要的河流,流经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个省份,全长约1110公里。
黑河流域地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形特征:黑河流域地势总体呈南北走向,中部是大兴安岭山脉,河流在山脉中形成了峡谷和瀑布等自然景观。
北部和南部是平原地带,河流在平原上形成了湿地和沼泽等湿地景观。
2. 气候特征:黑河流域属于寒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漫长,夏季短暂,气温和降水分布不均。
黑河源区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仅有零下3℃左右,而下游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在5℃左右。
3. 植被特征:黑河流域植被类型多样,主要包括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和湿地等。
黑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较高,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森林资源基地。
4. 水文特征:黑河流域水资源丰富,河流干流和支流众多,水文条件复杂。
其中,黑龙江境内的黑河水文条件最为重要,其年径流量达到了130亿立方米左右。
总之,黑河流域地理特征复杂多样,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自然资源基地。
- 1 -。
自然地理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自然地理论文参考文献一、自然地理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黑河流域自然地理景观格局变迁与荒漠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7期.郝兴旺.张永福.康建锋.[2].嘉绒藏区自然地理与阿来文学创作.《民族文学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5期.丹珍草.[3].陆地表层系统自然地理过程的研究方法.《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1期.徐丽芬.许学工.[4].在自然地理实践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中国大学教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1期.高翔.高超.王腊春.[5].山东省城市发展的自然地理背景评价.《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4期.张红娟.彭红霞.王新君.王建筱.[6].典型自然地理国情要素遥感监测探讨.《地理信息世界》.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5年5期.李满春.刘耀林.唐新明.王结臣.柯长青.刘永学.程亮.陈刚.黄秋昊.[7].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的改革.《实验室研究与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1期.刘目兴.韩慧敏.揭毅.杜文正.[8].自然地理学的大数据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3期.马振刚.李黎黎.许学工.[9].自然地理界线划分的物元模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1999年12期.晏路明.[10].地矿院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建设研究.《安徽农业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6年3期.陈秋计.二、自然地理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高中自然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被引次数:6作者:易桂芳.课程与教学论华中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2].中美高中自然地理教材作业系统功能比较研究.被引次数:6作者:朱利青.学科教学华中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3].内黄县大枣自然地理条件研究.作者:周俊立.自然地理学广西师范学院2013(学位年度)[4].高中湘教版自然地理教材系统优化研究.被引次数:3作者:栗永芹.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浙江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5].河南省体育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被引次数:3作者:杜兴.体育教育训练学郑州大学2011(学位年度)[6].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以人教版自然地理为例.被引次数:4 作者:赵小漫.学科教学;地理华中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7].中美高中自然地理教材设计的比较研究——以美国《科学发现者》和人教版(地理一)为分析文本.作者:王琳博.课程与教学论西南大学2013(学位年度)[8].我国自然地理类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塑造研究.作者:单莹坤.现代教育技术扬州大学2015(学位年度)[9].河南省固始县茶区茶树生长的自然地理条件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洪永峰.自然地理学广西师范学院2011(学位年度)[10].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被引次数:2作者:黄秋霞.学科教学(地理)华中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三、相关自然地理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Thepotentialofremotesensingformonitoringlandcoverchangesandeff ectsonphysicalgeographyintheareaofKayisdagiMountainanditssurroundings Areconstructionofsedimentologicalandecologicalevolution. HeikeSchneiderDanaHoeferCarmenTrogStefanieBuschMichaelSchneiderJussiB aadeGerhardDautRolandMaeusbacher《Quaternaryinternational》,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0[5]Referencingpracticesinphysicalgeography:Howwelldowecitewhatwew rite?.Haussmann,N.S.McIntyre,T.Bumby,A.J.Loubser,M.J.《ProgressinPhysicalGeography》,被SCI收录SCI.20134[6]Thegeographyofsemidiurnalmode1internaltideenergyloss.Kelly,S.M.Jones,N.L.Nash,J.D.Waterhouse,A.F.《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17[7]AlbertPerryBrigham:Achampionofphysicalgeography.Trudgill,S.《ProgressinPhysicalGeography》,被SCI收录SCI.20113[8]Practicingphysicalgeography:Anactornetworkviewofphysicalgeogra phyexemplifiedbytherockartstabilityindex.Allen,C.D.Lukinbeal,C.《ProgressinPhysicalGeography》,被SCI收录SCI.20112[9]EnvironmentaldynamicsandluminescencechronologyfromtheOrlovatlo esspalaeosolsequence(Vojvodina,northernSerbia).SLOBODANB.MARKOVI?ALIDATIMARGABORTHOMASSTEVENSULRICHHAMBACHDRAGANPOPO VNEMANJATOMI?IGOROBREHTMLADJENJOVANOVI?FRANKLEHMKUHLHOLGERKELSRASTKOM ARKOVI?MILIVOJB.GAVRILOV《Journalofquaternaryscience:JQ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2[10]AnintroductiontothephysicalgeographyoftheQiangtangPlateau:Afr ontierforfuturegeoscienceresearchontheTibetanPlateau.Dong,G.Yi,C.Chen,L.《PhysicalGeography》,被SCI收录SCI.20106四、自然地理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中的人文教育.周红杰,2007首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2]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与基地建设研究.李刚.郑晓非.孙永平.张志全,2007首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3]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自然地理若干特征分析.马建华.千怀遂.管华.施其仁,2004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4]邢台市自然地理气候背景下城市规划.杨允凌.张恩重.杨丽娜.钱瑞贞,2014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5]自然地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讨.叶玮,2004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6]行政单元与自然地理单元之间的数据耦合方法初探——以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为例.张镱锂.张玮.摆万奇.李双成.郑度,2004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7]杨文骢与徐霞客游天台、雁荡比较研究.周琦,2011’2011中国江阴徐霞客学术研讨会[8]本科高年级地理类专业自然地理类课程考核办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第四纪环境学"、"全球变化研究"为例.周锐.魏明建.王均平,2010第四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9]南京市主要城市滨水景观特点分析.刘海音,2011第六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10]缙云山天然矿泉水的自然地理背景及开发利用.张海萍.何登基,2010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2010年会。
黑河流域湿地保护现状及对策建议
黑河流域湿地保护现状及对策建议常锋;车宗奇;张炜【摘要】Heihe river is the second largest inland river in China. Lakes and marshes spread all over it which is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 of wetlands. However, without being paid too much atten-tion, this region has suffered form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climate warming and drying, the vegetation degeneration, the drop of water level, the wetland attenuation, land saliniz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aggravation, which influenced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etland resources and af-fected the local economical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fore Heihe Wetland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was established and differen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restore the wetland re-source, such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wetland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 water replenishment project, sewage disposal diversion engineering and pollution control project, converting cultivated land into forests, returning grazing land to pasture, converting the land into wetland,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desertification, also exploring and applicating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流域内湖泊、沼泽遍布,湿地资源丰富。
《2024年大黑河上游地区环境问题及应对思考》范文
《大黑河上游地区环境问题及应对思考》篇一一、引言大黑河作为中国河流生态体系的重要一环,在中国的环境保护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
近期,其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问题包括水质恶化、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不仅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也对整个流域的生态平衡构成了威胁。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黑河上游地区的环境问题及其应对策略,以期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大黑河上游地区环境问题1. 水质恶化大黑河上游地区的水质恶化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工业污染、农业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河流污染严重,水质持续下降。
这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也对水生生物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2. 土地退化大黑河上游地区的土地退化问题严重,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致。
土地退化不仅影响了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加剧了河流的泥沙含量,进一步恶化了水质。
3. 生物多样性减少大黑河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由于森林砍伐、湿地减少以及外来物种的入侵,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甚至出现灭绝的危险。
三、应对思考针对大黑河上游地区的环境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应对策略,以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首先,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行力度,严格限制工业污染、农业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
同时,应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2. 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是解决大黑河上游地区环境问题的关键。
应鼓励企业和居民采用环保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例如,推广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鼓励绿色出行等。
3. 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针对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应加强生态修复工作。
例如,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湿地、治理水土流失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流域生态学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根土界面 景观格局 时空特征 摇蚊 形态学图像处理 广义可加模型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干湿指数 川灰木 小流域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地下生态过程 土壤种子库 土壤有机碳 土壤侵蚀模数 土壤co2通量 土地利用变化 周转时间 叹气沟河 协调单元 区域差异 动态 凝结水 农牧交错带 优势藻类 产业共生系统 主成分分析 三江平原 三峡水库 三峡库区 gis co2/o2气体调节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景观生态学 3 景观格局 3 物种多样性 2 湿地 2 流域 2 河岸带 2 景观 2 尺度 2 土地利用 2 人类活动 2 鱼类组成 1 鱼 1 驱动机制 1 颗粒有机碳 1 青藏高原 1 锡林河 1 金沙江流域 1 金沙江干热河谷 1 金沙江中游虎跳峡-旭龙河段 1 金沙江 1 重要性 1 重要值和优势度 1 鄱阳湖湿地 1 道路 1 边界界定 1 超微型浮游植物 1 观测站 1 血吸虫病 1 草地群落 1 草地 1 自然保护 1 耦合 1 群落结构 1 群落交错带 1 结构与功能 1 纳木错 1 红河流域 1 粒度 1 空间尺度 1 种-面积关系 1 研究进展 1 相似性 1 盐度 1 甲基汞 1 生物完整性指数 1 生态需水 1 生态规划 1 生态系统 1 生态环境 1 生态学 1 生态 1 瑞丽江 1
黑河流域环境退化特征分析及防治研究
! ’% 因此 ! 造成黑河流域下游地区额济纳绿洲胡杨林的大片枯死和土地干旱化 "图 ’ ’%
图 ! 黑河干流年径流量变化趋势 "%-#$!!$$% ’
/01&! 23456 789:;)<4089 09 4=5 )0>>?5 6537=5: 8@ A50=5 B0C56 D3:09 >;6091E%-#$!!$$%F
(, .% 图 " 也从侧面表明了黑河流域地下水位下降的明显趋势 %
图 / 额济纳绿洲胡杨林枯死和土地干旱化 & 照片 0 ! 肖洪浪研究员提供 $ 照片 1 ! 罗芳博士提供 89 :8;<=<7 >3?6@7398=30 0A> =0A> 0@3>3BC 3A DE3A0 F0737 8G3A4 B8 BH6 7I0@I3BC 89 G0B6@ J:H8B8 0K :@89& L308 M8A4=0A4N :H8B8 1K :H&5& O<8 20A4P
水径流量的变化 $ 地下水位的下降 $ 地表水与地下水水质恶化等三个方面 #
+/+/+ 地表水径流量的变化
由于流域上游山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 因此在上游出山口径流量的变化只与流域的 气候变化有关 # 例如 " 黑河流域上游地表水径流量在过去的 0& 多年里保持着相对平稳的趋 势 "年变化相差不大 ,+&-# 然而 "流域中下游的水量变化却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 结果 "特别是后者的影响更大 # 根据所收集的黑河流域水文站资料 %+"22 年"%&&+ 年 &表明 " 自 +"22 年以后的 0& 多年 " 流域上游山区出山径流量年变化趋势非常显著 % 图 + " 莺落峡曲 线 &# 黑河流域上游山区年径流量有增加的趋势 " 特别是在 .& 年代后期 " 分别比 4&$5& 年代 增加了 %5/% ! +&. 13%+./0 6& 和 3&/2 ! +&. 13%%+/% 6 &# 黑河干流水量变化特点是和上游山 区的气候条件以及冰川融雪等的变化紧密相关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景观制图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1
科研热词 分类 风蚀危险度 遥感 超分辨率制图 西北干旱区 蒙古高原 空间格局生态优化 生态土地分类 生态区划 湿地 流溪河 水利工程 模糊c均值聚类 森林景观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景观结构 景观生态类型图 景观生态分类 景观指数 新疆 排水渠 地图设计与编制 土地资源 土地覆被 向下尺度转换 制图 别拉洪河流域 专题图 see5.0 nlcd gis技术 gis c5.0算法
推荐指数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科研热词 荒漠 绿洲 时空演变 遥感监测 艾比湖流域 艾比湖地区 耦合模型 生物多样性 湿地 水土流失 模型 桉树引种区 格局指数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时空变化 干旱半干旱区 坡面覆被格局 地统计学 土壤 博斯腾流域 区域土壤质量 制图 云南澜沧县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科研热词 生态系统服务制图 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森林 信息系统管理 信息提取 视觉景观敏感度 空间格局 秦岭山系 神经网络 湿地景观 水源补给 模糊评价 景观质量评价 数字土壤制图 地理信息系统 地形因子 地学信息图谱 土壤颗粒组成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重心 1 艾比湖 1 景观类型转入/转出贡献率 1 景观动态 1 土壤调查 1 土壤系统分类 1 土壤景观 1
黑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分析
黑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分析黑河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近年来,由于中游的水资源不断的开发利用,使得下游的地表水资源变得越来越少,进而导致下游地带水资源的恶化。
因此为了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对于黑河流域的总水资源的调查和分析,改善现有黑河水资源的开发现状。
本文主要对黑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进行相关的分析,保障了黑河下游水量的正常使用情况。
同时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防治生态环境恶化的对策,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标签: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分析引言黑河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北部的祁连山麓,发源于祁连山地,全长大821千米,其流域的水资源主要是祁连山区的冰雪融水和降水,当当流域经过河西走廊时,大部分水会被开发利用,只有少部分水汇入河流终端。
自2002年黑河调水以来,下游居延海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在天气变化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下,中下游地区的表面径流大幅下减,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劣。
1、黑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黑河承担着青海、甘肃和内蒙三省的用水需求,黑河流域的气候较为干燥,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且中游地区人口较多,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较高,过度的开垦和开发使得大量的水资源减少,从而使黑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下面就介绍黑河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1.1 河道断流加剧,地下水位下降。
近些年来,黑河流域出现了生态失衡的现象,耕地出现了盐碱化,同时还伴随着河道的断流,地下水位严重下降,生态问题不断的恶化,黑河流域发源于祁连山区,主要是以变质岩系为主,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相对较少,地下水资源主要是基岩的裂隙水,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和计算表明,黑河水资源的地下水资源不断减少,地下水资源主要的补给源是河水和灌溉水,这些都属于地表水的重复资源。
所以现有地下水不合理的开采利用,造成很多的河道断流,湖泊干涸,引起地下水位的下降。
地下水过度开采势必会形成水流的逆转,也将会破坏地下水的生态结构,导致水源的废弃,这些都是黑河流域水资源面临的严重问题。
黑河下游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对策探讨
2019.10科学技术创新-113-黑河下游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对策探讨王永军(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研究生大队,重庆400000)摘要:黑河流域的水资源是维持下游地区自然生态平衡的决定性因素,流域的来水地是祁连山地,主要是地表水资源。
该区域降雨少,蒸发大,随着入境的水量不断的减少,河水断流情况加剧,河水矿化度不断增加,已严重影响到该区域内人的生存和经济健康发展.本文将黑河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执法力度、合理调节水价、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回用效率和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等合理利用措施。
关键词:黑河;水资源;利用中图分类号:TV213.4,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390(2019)10-0113-02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第二大内陆河流,也是全球干旱地区河流的典型代表,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绿色源泉。
黑河下游区域位于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高原,是我国主要的沙尘暴发源地,属于荒漠极端干旱地区。
黑河流域的水资源是维持该流域下游区域自然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流域的来水地是祁连山地,主要是地表水资源。
降水很少,蒸发量大,入境的水量不断的减少,河水断流加剧,水质矿化度不断增加,已经严重影响到区域内人们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
为了缓解黑河下游地区存在的绿洲退化、湖泊消失、沙漠化加重等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问题,研究如何高效合理的利用水资源是一条必经之路。
1黑河下游地区水资源情况随着黑河上、中游地区的人口和灌溉面积急剧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用水量也跟着迅速增长,导致进入下游区域的水量由建国初期的11.5亿亦,减少到20世纪90年代的7.35亿nA同时随着沿途灌溉区域用水和河道水量的损失等,实际上进入下游额济纳区域下段的水量只有3至5亿m,。
黑河下游的额济纳绿洲是西北地区非常重要的生态屏障,进入区域水量的不断减少直接导致绿洲的退化、沙漠化,造成了区域内河水断流加剧,湖泊面积减少甚至干涸,地下氷位持续下降。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问题及治理对策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问题及治理对策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对策探讨周克仪,田存梅1(1.黄委会黑河流域管理局,甘肃兰州730000;2.黄委会上游水文水资源局甘肃兰州730000):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尤其是下游地区,20世纪后半世纪下游生态日益恶化,以成为我国沙尘暴发源地之一。
本文就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保护和改善黑河生态环境的对策和措施。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对策;措施1流域自然地理概况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流经青海、甘肃、XX省三省(区)。
流域南以祁连山为界,北与蒙古人民接壤,东、西分别与石羊河、疏勒河流域相邻。
黑河流域范围界于东经97°~102°、北纬37°50′~42°40′之间,流域总面积为14.29万km2,其中XX省为1.04万km2,XX省为6.18万km2,XX省自治区约为7.07万km2。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干流全长821km。
出山口莺落峡以上为上游,河道长303km,面积1.0万km2,河道两岸山高谷深,河床陡峻,气候阴湿寒冷,植被较好,多年平均气温不足2℃,年降水量为350mm,是黑河流域的产流区。
莺落峡至正义峡为中游,河道长185km,面积2.56万km2,两岸地势平坦,光热资源充足,但干旱严重,年降水量仅有140mm,多年平均温度6~8℃,年日照时数长达3000~4000小时,年蒸发能力达1410mm,人工绿洲面积较大,部分地区土地盐碱化严重。
正义峡以下为下游,河道长333km,面积8.04万km2,除河流沿岸和居延三角洲外,大部分为沙漠戈壁,年降水量只有47mm,多年平均气温在8~10℃,极端最低气温在-30℃以下,极端最高气温超过40℃,年日照时数为3446小时,年蒸发能力高达2250mm,气候非常干燥,干旱指数达47.5,属极端干旱区,风沙危害十分严重,为我国北方沙尘暴的主要来源区之一。
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
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第一篇: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自治区),干流全长821公里,流域南以祁连山为界,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东西分别与石羊河、疏勒河流域相邻,流域国土面积14.3万平方公里。
黑河出山口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24.75亿立方米,其中黑河干流莺落峡站15.8亿立方米。
黑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主要由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资源与河川径流不重复量约为3.33亿立方米。
天然水资源总量为28.08亿立方米。
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极度干旱,区域水资源难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需要,历史上水事矛盾已相当突出。
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水土资源过度开发,20世纪60年代以来,进入下游的水量逐渐减少,河湖干涸、林木死亡、草场退化、沙尘暴肆虐等生态问题进一步加剧,省际水事矛盾更加突出。
黑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主要问题是:气候干旱,当地水资源缺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考虑水资源条件不够,生产、生活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水利工程建设布局不合理,水量蒸发渗漏损失大;缺乏水资源统一管理,用水浪费现象严重。
针对日益严峻的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恶化局面和突出的水事矛盾,2000年5月朱镕基总理就黑河治理问题做了具体指示。
水利部组织黄河水利委员会等有关单位开展了大量前期研究工作,先后提出《黑河水资源问题及其对策》、《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等成果。
2001年2月21日国务院第94次总理办公会议,讨论通过《黑河水资源问题及其对策》。
2001年8月3日国务院以国函[2001]86号文批复《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原则同意该规划,并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根据黑河流域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要求,深入研究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水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提出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治理目标、总体布局、近期实施意见和有关保障措施,力争通过近期三年治理实现国务院批准的分水方案,遏制生态系统恶化趋势,并为逐步改善当地生态系统奠定坚实基础。
考虑植被影响的水文过程模拟研究
考虑植被影响的水文过程模拟研究水文过程是指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各种物理和化学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水体交换等。
这些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地形、植被等。
其中,植被的影响在水文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植被可以通过影响地表反照率、空气流动和土壤水分等方式来影响水循环。
因此,研究植被影响的水文过程模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在过去的研究中,许多学者已经就植被影响水文过程的机制和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植被可以通过增加地表粗糙度来减缓水流速度,从而减少径流量。
另外,植被的蒸腾作用也可以消耗大量水分,影响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水位。
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一的植被类型或简单的气候条件下,对复杂气候条件下的综合植被影响研究不足。
为了模拟植被影响的水文过程,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研究方法。
需要收集相关的气象、水文和植被数据,为模拟提供输入参数。
然后,利用水文模型来模拟不同植被条件下的水文过程,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植被影响的关键因素和作用机制。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一种基于物理机制的水文模型——SHAW模型。
该模型可以综合考虑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
我们收集了某地区不同植被条件下的气象、水文数据,通过SHAW模型来模拟不同植被条件下的水文过程。
通过模拟和分析,我们发现植被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植被可以通过改变地表反照率和粗糙度来影响蒸发和辐射平衡,从而影响气候条件下的水分循环。
在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地表反照率较低,地面向上的辐射增加,导致蒸发量增大,径流量减少。
植被的蒸腾作用也可以消耗大量水分,影响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水位。
在植被生长旺盛的时期,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气孔蒸腾作用释放到大气中,这会导致土壤含水量下降,地下水水位降低。
植被还可以通过改变水流路径和速度来影响径流的形成和分布。
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缓水流的冲刷速度,从而减少地表径流量。
黑河市自然灾害的演变及预防
生的次数基本相 同, 并 且 相 间 出现 发 生 。它 们 都 同样 对 农 业 生产 和 生 活 造 成 损 害 影 响 , 所 以每 年 都 要 做 好 全 面
基金项 目: 黑 龙 江 省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项 目( 编号 : 1 3 E 0 4 5 ) 资 助
年 代 旱 灾 次 数 涝 灾 次 数 冰雹 次 数 低 温 冻 害 次 数 l O年 灾 害 数
2 . 1 主 要 自然 灾 害 的 年 际 变 化 趋 势
害灾害发生 2 7次 , 这 4种 主 要 自然 灾 害 在 5 O年 期 间 发
黑河 在 5 0年 期 间 发 生 灾 害 总 次 数 1 1 3 次, 旱 灾 发 生 2 8次 , 水 灾发生 2 9次 , 冰 雹灾害发 生 2 9 次, 低 温 冻
1和 图 1 、 图 2所 示 。
2 黑 河 市 主 要 自然灾 害 的演 变
黑 河 市境 内 群 山 连 绵 起 伏 , 沟谷 纵横 , 小 兴 安 岭 纵
贯其 间 , 地 势 西北 高 , 东南 低 。 因为 地 处 高 纬 度 区 , 气 候
表 1 近 5 O年 黑 河 主 要 自然 灾 害变 化 状 况
摘要 : 指 出 了黑 河 市 的 主要 自然 灾 害 是 水 灾 、 旱 灾、 低 温 冻 害及 冰 雹 。 通 过 对 黑 河 气 象 观 测 站 观 测 资 料 进 行统计 , 发 现 这 些 自然 灾 害在 1 9 6 0  ̄2 0 0 9 年 半 个世 纪 时 间 内 有 次 数 逐 渐 增 多 、 影 响 加 重 的 趋 势 。旱 灾 、 水 灾的 这 种 趋 势 最 明 显 , 而低 温 冻 害 、 冰 雹 的 次 数 呈 震 荡 式 增 高 。在 了解 这 些 规 律 的 基 础 上 , 提 出 了应 将 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河流域自然地理景观格局变迁与荒漠化研究作者:郝兴旺张永福康建锋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第07期摘要土地荒漠化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之一。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黑河流域的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成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影响荒漠化的因素多种多样,笔者认为荒漠化与自然地理景观格局变迁有重要的联系。
根据有关资料对黑河流域自然地理景观的变迁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自然地理景观格局的变化与荒漠化的关系。
结果表明,黑河流域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自然地理景观变迁有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关键词黑河流域;自然地理景观格局;荒漠化中图分类号S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7-265-04Study on Transi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of Natural Geographical Landscape Pattern in Heihe River BasinHAO Xing-wang1,2, ZHANG Yong-fu1,2*, KANG Jian-feng1,2(1.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Xinjiang 830046; 2. Key Laboratory of Oasis Ecology,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46)AbstractLand desertification is one of the serious problems restricting soci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land desertification of Heihe River basin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desertification has important links with transition of natural geographical landscape patter. According to relevant data,the transition of natural geographical landscape of Heihe River basin was elaborated. On the basis of this, relationship between desertification and transition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desertification of Heihe River basin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ransition of natural geographical landscape.Key words Heihe River basin; Natural geographical landscape pattern; Desertification土地荒漠化是黑河流域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是长期制约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严重危害了黑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因此,黑河流域土地荒漠化蔓延与发展趋势备受人们关注。
关于黑河流域的土地荒漠化的相关研究资料颇多,研究的方向也是多元化多方位的。
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目前已取得了丰富可观的研究成果。
程国栋等从流域生态经济学的理念入手,系统地阐述了黑河流域环境变迁,并对土地荒漠化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详实的阐述,为研究黑河流域的荒漠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1]。
石玉林等从宏观角度系统地阐述了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发展趋势与水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并对土地荒漠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据此提出了黑河下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意见[2]。
刘昌明等阐述了黑河流域的基本概况,对黑河流域生态环境进行了地域分区研究,进一步探讨了黑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缘由,并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3]。
舒检民等探讨了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现状,指出黑河流域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盐碱化。
土地资源适度开发,黑河水资源有效合理利用、必要的水利工程和科学的分水方案是防治黑河流域土地荒漠化行之有效的途径[4]。
王根绪等对黑河流域沙漠化状况、发展历程与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不同流域地区的土地沙漠化、盐碱化现状。
指出黑河中游地段水资源的严重不合理利用是导致沙漠化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5]。
李森等对黑河下游的土地沙漠化、盐碱化进行定量研究,指出黑河下游因东西河段诸多支流分岔断流,泄水量短期骤减,造成沿岸树木草本植被严重退化枯死,风沙逐步蚕食居延绿洲,可以利用的土地不断沙化、盐碱化不断扩张[6]。
齐善忠等探讨了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其发展的成因,通过研究提出了土地沙漠化防治行之有效的措施[7]。
赵明等运用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的方法提取相关数据,通过构建相关模型分析了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土地荒漠化现状及驱动因子,并提出了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具体方法和途径[8]。
王浩宇等就近年来高台县沙漠化动态变化趋势与驱动因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究,选取了1976、1992和2009年三期的TM遥感影像数据,从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4个等级对高台县沙漠化土地进行解释,借助GIS软件得出了3个时段黑河流域沙漠化土地面积的统计结果[9]。
王涛等就黑河流域土地荒漠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进行了深刻探讨,解析了土地荒漠化的发生、演变、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黑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10]。
关于黑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的文献、著作较多,大多数是从生态学的视角对黑河流域荒漠化成因及治理方案进行研究,但从景观学角度对黑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的研究著作较少。
笔者试图从景观学理论框架下,从气候变化、水资源现状、土壤覆被变化等多个方面,对黑河流域自然地理景观变迁进行深入的探讨,并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自然地理景观变迁与土地荒漠化的关系,这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 土地荒漠化概念及黑河流域土地荒漠化概况土地荒漠化是21世纪十大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严重威胁。
按1994年《联合国关于发生在严重干旱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在非洲防止荒漠化的公约》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由于过度使用土地或由于多种营力结合导致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水分补给失调或使草原、牧场、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下降和物种多样性减少。
该研究所论述的土地荒漠化是从广义的角度来阐释,它包括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水土流失和生物生产力衰减等。
土地沙漠化是土地生态退化最为严重的表现形态。
黑河流域上游地段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肃南县境内,并在祁连县也有零星分布,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3.09 km2,比1987年测得的数据增加了14.88 km2,沙漠化年均发展速度达15.1%,分布面积虽小,但发展势头迅猛。
黑河流域中游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由1987年的2 321.03 km2增加到2000年的2 678.0 km2,平均扩展率为15.38%,年均递增29.75 km2,呈现出迅速的沙漠化扩展态势。
下游地区是黑河流域沙漠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区,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10 061.97 km2,占据整个流域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8.87%,占下游地区土地总面积的16.34%。
与1987年相比,该区域沙漠化面积增加33.17 km2,年均沙漠化土地扩展面积高达2.764 km2。
近10年来,全流域范围内新增沙漠化土地面积405.02 km2,其中黑河中游地区沙漠化土地新增面积356.97 km2,占88.14%。
综上所述,黑河流域中游地段已成为全流域土地沙漠化发展蔓延的典型区域[11]。
2研究区概况黑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祁连山地,源头位于祁连山南麓甘肃青海两省交界附近的白沙沟附近,海拔4 400 m处(98°49′ E,39°43′ N),距离祁连山的主峰团结峰(海拔5 808 m)24 km。
黑河水系沿祁连山南坡流经祁连县黄藏寺,与东南来的八宝河(又名鄂博河)汇合后,向北流入甘肃省境。
北切穿走廊南山,至海拔1 750 m的鹰落峡口出山,进入张掖绿洲,再西北过高台县,经正义峡流入内蒙古额齐纳旗荒漠绿洲,最终注入了居延海。
其干流全长821 km,流域面积约为13万 km2(图1)。
以鹰落峡、正义峡为界线将其分为上、中、下游三部分。
上游为祁连山地,降水丰富,常年积雪覆盖,是流域主要补给水源的形成区,以冰川、草原和森林自然景观生态系统为主。
森林景观生态系统分布在海拔2 000~3 900 m的高海拔地带,其中乔木林与高山草原在海拔2 300~3 500 m地带镶嵌分布。
该区域属于山地高寒草原气候,寒冷湿润,温度、降水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植被垂直分异规律显著[12]。
中游地段流经张掖绿洲,水资源较为丰富,农业比较发达,开垦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行政区划包括甘州区、高台、临泽、肃南和民乐(一区五县),面积421.40万 km2,该区域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草原气候。
下游流经内蒙古额济纳旗荒漠绿洲,农业开垦历史悠久,早在汉武帝时就有相关史料记载,元朝还建立了久负盛名的居延黑水城灌溉农业区。
近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不断减少,农业生态系统呈现衰退趋势。
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以半荒漠、荒漠草原景观生态系统为主,气候干燥,降水量季节变化大,蒸发较强,土壤盐渍化程度严重,是黑河流域土地荒漠化治理的重点区域。
图1黑河流域示意图3 自然地理景观变迁与荒漠化的关系3.1气候变化与荒漠化近年来关于西北气候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中纬度半湿润至干旱荒漠地带的气候呈现鲜明的波动的暖干化趋势,况且这种暖干化趋势将会一直延续至2030年左右。
能否在短时间内逆转本世纪的暖干趋势,目前科学界尚无定论。
3.1.1气温变化。
气温是干旱区气候冷暖变化最显著的指标表现,它的变化将会对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