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政治影响研究

合集下载

国家与地方关系中的士绅家族:以晚清江南减赋为中心

国家与地方关系中的士绅家族:以晚清江南减赋为中心

海人叶梦珠也是奏销案的受害者.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目踏了明末清初松
江士绅的沦落过程:
前阜两榜乡峙,由 λ 曲阜大桥,有门 τ 皂章跟随,耕伞九五名俱穿红
背心,首戴虹毡宜,一如现任官体锐 。 乙椅未仕者,则束属舆 。 膏、监、
生员新贵冉事亦然,乎目则吾,惟遇雨又暑日,则必有从者为张革,盖用
锡顶,异于乎民也 。 今剧精坤、单 、 雷,概用冉冉 , 士于暑不张且.雨则
上,加上州县征溜的浮收勒折,粮户完 1 石糟粮要支付 2 -4 石米 。 ."
关于裁减槽赋,明代汪苏巡抚周忧、苏州知府况钟,康熙年同江苏巡
抚韩世琦 、 玛楠,给事中严试,江宁巡抚摹天颜 、 汤斌等,都曾先后提出,
皆格于部议,未能实现.雍正 三 年和乾隆二年,朝廷跚免苏松二府地丁银
65 万商,是属于回赋,而非糟粮,所以江南苏松地区的重赋问题依然存在 。
111 金民主编{江南栓会经济研究·咧精穆) .中国农业出版栓 . 2创始 . lII盯 l 页 。
<3>
156
国家与地方关系中的士绅家族·以晚清江南减赋为中心‘
南朝江青地区团等 E 理·鱼'
年份
帽兔类型
.免内容 上 扭曲 .免 江苏全省飘欠约 220 余万(lI: (槽实暴 3 卷
"熙 二 +八年
情况改征折色外,一般都是征实物 。 .江浙田赋,无论从科则或征收银额
讲,在长江各省中并不算过重 。 如再与该地区单位面粮产量产值相比,可
能比其他地区还轻 。 槽粮则不然,一是原额科则重, 二 是加征挺米重 。 二 省If赋重还表现于在全部糟粮中所占的比重 。 以遭光丸年征运额计,是年
全国额征正米、娓米合计 4522283 石,其中江南苏松道 1579462 石.占糟运 总额的 34.939岛;浙江杭裹猢三府为 8ω652 石,占糟运总额的 19. 03% 0 此 外还有各种附加.有补贴运船的帮费,这种种费用都转嫁到完糟的粮户身

明清江南文学精神考察维度的分析

明清江南文学精神考察维度的分析

五四运动前,江南文学的发展演变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六朝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和近代时期。

在六朝时期,全国中心城市第一次移到江南,南京成为六朝之都城,这是江南文学获得整体发展之起点。

受到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繁荣经济的影响,六朝兴起了以宫体诗和乐府民歌为主要内容的都市艳歌。

其后的宋元时期,城市的变革促使了市民阶层的出现,直接导致了文学的变革,在以杭州为中心的江南城市的勾栏瓦舍里兴起了白话小说与戏曲,成就了一个市民文学狂欢的时代。

明清江南文学既是宋元文学之深化,又是近代文学之预演。

明清时期的士商融合培育着新的商业文化,表现为非儒观念与民间文化的结合,雅俗文学的对流互动成为时代的显著现象。

明清文人以言情为最主要的写作策略,言情以张欲,言情以反理,言情以明性,其作品内容包含着雅与俗的分合消长,娱乐与教化的彼此纠结,最终达成言情以启蒙。

启蒙思想始终以舒张个性、反理学的姿态突现文人的主体性。

西方的启蒙文学以宗教神权与世俗王权为抨击对象,因而提出了反蒙昧与反专制的思想主张;而中国明清时期的启蒙文学则是在物质繁富的江南地区成长起来的,它以日益严苛化的宋明理学为矢的来申求个性解放的内在需要,将反禁欲作为文学的重要主题。

本文对明清江南文学的讨论主要从三个层而展开:一是文学形态,二是文学主题,三是文学精神,试分别论之。

一、明清江南文学形态之雅俗消长古代雅文化是士大夫文化,它以礼、乐、诗、书为内核,以士人标准化语言为外在表现形式。

它有着自我封闭、自成系统的体系,通过政府政策、学校教育、宗教观念对普通民众施加影响,它是维系全民族共同文化意识的纽带。

而俗文化则以民间意识、观念为内核,以市井俗语乃至方言为外在表现形式,具有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等特点,是属于下层民众的市井文化。

明清时期,尤其是在晚明时期,江南地区的雅俗文化形成了空前规模的交流和互动。

文化观念投射到文学中,以大量的小说戏曲为载体,雅俗文学也出现了对流的盛况。

如果说在宋元时期,市民文学的冲击表现为自下而上的话,而到了明清时期,雅俗文学的对流互动成为时代的显著现象,更突出的是,而对通俗热潮,代表了雅文学的士人阶层不再是被动的承接,而是主动地投入到参与和借鉴俗文学的行列中,或选择接纳,或甄别扬弃,或借鉴改造,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

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特点及对全国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特点及对全国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特点及对全国的影响江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则是其发展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的江南文化不仅在中国内部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备受瞩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的特点以及对全国的影响。

一、文化特点1. 经济繁荣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区域之一,而经济繁荣也是江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商业活动非常繁荣,尤其是以扬州为中心的商业活动更是热闹非凡。

商业活动的繁荣也带动了文化的繁荣,例如经商的墨家、西湖的文人墨客都是来自这一地区。

2. 文学艺术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一段辉煌时期,小说、诗歌、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例如,在小说方面,明末清初出现了长篇小说《金瓶梅》,而清代的《红楼梦》更是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在诗歌方面,明代有赵师秀、唐寅等优秀诗人,而清代有袁枚、纳兰性德等高超的文学家。

3. 书院教育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的书院教育是当时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书院,人们可以接受广泛的教育,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书院教育不仅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文化人才,而且还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4. 建筑艺术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建筑艺术也达到了巅峰,建筑物结构完美、精美绝伦、雕刻精美至极。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虽然它的空间有限,但是因其精妙的构思和精湛的工艺技巧,成为了世界园林艺术的典范。

5. 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不断与其他地区进行文化交流,这些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例如,明朝时期永乐大典的编纂就吸取了全国各地的文献。

而江南地区的文学艺术也不断对外输出,影响着其他地区的文化。

二、对全国的影响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对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1. 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之一,对全国其他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二历史必修3同步练习:第2单元综合测试题

高二历史必修3同步练习:第2单元综合测试题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发掘了12座战国至秦汉的古墓。

在第11号墓中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简,其中一些竹简上刻着内容具体的《田律》。

秦代竹简上的文字,应该是()A.小篆B.草书C.楷书D.行书【答案】 A【解析】小篆是秦朝官方统用字体。

2.汉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的原因有()①汉末社会危机激发社会进行深刻反思②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③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④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这一时期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汉字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

3.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

”下列书法作品中,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字体是()【答案】 A【解析】符合题干中所述的字体是草书,四项中,A项是草书。

4.书法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下列各项中,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并且是雅俗共赏的字体是()【答案】 D【解析】符合题干条件的字体是行书,A、B、C、D四项分别是草书、楷书、隶书、行书。

5.2010年春晚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

”这种艺术形式是()A.绘画艺术B.书法艺术C.篆刻艺术D.戏剧表演【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中国书法的特点:书、画、粗细、浓淡之间均有艺术韵味,由题干中的横、竖、画、撇、勾、点等信息可知选B项。

6.1975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两枚墓主人冷贤的私印。

浅析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浅析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2期 2012年2月现 代 阅 读MODERN READINGNO.2February.2012浅析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章小弄(河北省任丘市鄚州中学)【摘要】黄河、长江流域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它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繁荣。

在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到了长江流域也就是说从北方到了南方。

直到今天经济中心还在南方,是什么原因让经济重心发生如此之变化呢?三国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的关中地区,后来由于战乱,人民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关键词】北方战乱 北民南迁 南方开发繁荣 重心南移【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97(2012)02—0098-01自古以来,黄河、长江流域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炎黄子孙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它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繁荣。

在我国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到了长江流域也就是说从北方到了南方。

直到今天经济中心还在南方,是什么原因让经济重心发生如此之变化呢?还是让我们翻开历史,看看历史是怎样解释的吧。

三国以前,也就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以及夏商周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的关中地区,具体指陕西渭河流域渭河平原。

例如秦定都咸阳,汉在长安,它们既是经济中心,也是政治、文化中心。

尤其长安它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繁华的国际大都会。

可是到了东汉末年,由于统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

有史书记载:富有者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农民失去了土地流离失所,这激化了阶级矛盾,东汉末年酿成了黄巾大起义。

后又出现三国时割据纷争。

常年的战乱,农民的生活惨不忍睹。

三国时的政治家、文学家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千里无鸡鸣,白骨露於野。

正是对当时惨状的写照。

北方人民被迫南迁,它们带去了北方的先进技术、工具、农作物种子,也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三国时期,吴国地处江南,为了在三足鼎立中稳定其地位,不被魏蜀所灭,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江南得到开发。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江苏周学平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

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 东晋南朝:趋向平衡。

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

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

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

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1. 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2. 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南北分裂期(420-589年):随着北方中原地区的政治动荡
和契丹族、突厥族等游牧民族的入侵,南方地区成为政治和经济的重心。

南朝宋、齐、梁等南方王朝先后兴起,南方的江南地区成为了中国的经济中心,发展起粮食种植、丝绸、造船等产业,并与东南亚、印度等地进行贸易。

2. 唐宋时期(618-1279年):唐朝时,中央政权重新统一,
经济中心又向北方转移,唐朝的中原地区成为了中国的经济重心。

唐朝时期,中原地区经济繁荣,商业活动频繁,长安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随着五代十国的战乱和北方辽、金、蒙古等族群的入侵,宋朝建立后,南方地区又再次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手工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饶的地区之一。

3. 元明清时期(1279-1912年):元朝时,中央政权再次南移
至南京,这一时期南方地区经济得到了再次发展。

明清时期,南方地区经济仍然较为繁荣,特别是清朝时期,南方的江浙沪地区成为了中国的商业和制造业中心,横跨海洋贸易和内陆贸易,成为了中国最为富庶和发达的地区。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受到政治因素、外族入侵和贸易需求等多方面的影响。

在南北分裂和战乱时期,南方地区因为地理优势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成为了经济重心,而在中央政权统一较为稳定的时期,北方地区成为了中国的经济中心。


过,南方地区的经济实力在整个古代的时期中一直很强大,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变迁

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变迁

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变迁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和发展。

这段历史期间,中国的经济实现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中国的文化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和转型。

本文将以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变迁为主题,探讨这个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和转型。

一、经济繁荣的特点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繁荣主要体现在农业和手工业领域。

在农业领域,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是四川、湖广、福建等地无法比拟的。

华中地区的农业也发展迅速,人口密度大,土地肥沃,人均收入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

广东地区,因其地处海滨,生产了大量的鱼盐和茶叶,成为中国的“三巨头”之一。

此外,其他地区如山西、陕西等也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手工业领域则是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中国在这个时期制造业规模庞大,所生产的商品远销海外。

其中最为突出的产业是丝绸业,明清时期,中国的丝绸工业已经较为成熟,远销世界各地。

除了丝绸之外,钢铁、制糖、手工业制造等产业也在明清时期繁荣发展。

二、社会结构的变化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

明代,基于“读书足以为仕”的社会观念,使得文化层次比较高的人士成为社会的主体,而在清代,以乡绅、地主为代表的农村社会成为主要的社会力量。

同时,在这个时期,商人阶层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他们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文化与思想的变迁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文化和思想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转型。

以明代为例,随着兵荒马乱、社会混乱的消退,人民生活逐渐恢复,文化事业逐渐得到发展。

紫禁城的建设和编撰《永乐大典》以及开建大明湖等文化事业成为明代文化重要的里程碑。

而在清代,多变的历史背景,社会的多样性,使得民间文化得以得到传承和发展。

此外,在明清时期,新的文化思潮渐渐兴起。

由明末到清初,中国的思想文化出现了很多变革。

在文学方面,清初张岱、李渔等人出现,他们的文学作品表现出反传统、反封建的情感和思想。

明清江南重赋问题述论【精编】

明清江南重赋问题述论【精编】

“赋税甲天下”——明清时代江南的重赋问题江南是历史上最为突出的重赋区。

唐中期韩愈说:“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说明随着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江南重赋在八九世纪之交就已初肇其端。

到明中期,经济名臣丘濬则说:“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也。

”嘉靖时,礼部尚书顾鼎臣也说:“苏、松、常、镇、嘉、湖、杭七府,财赋甲天下。

”可见其时江南税额更高,地位更加重要。

康熙初年的江苏巡抚韩世琦也说:“然财赋之重,首称江南,而江南之中,惟苏、松为最。

”江南赋税独重的局面,清代依旧。

正因为如此,明廷将江南倚为“外府”,清代视江南如“家之有府库,人之有胸腹”,备加关注,牢加控制。

江南重赋也因其昔日的辉煌和对后世的影响而倍受时人和今人的瞩目。

一有关江南重赋的产生缘由,明清时人就有不同说法。

较为全面系统地考察明清时人的看法,有助于正本清源,求得问题的解决。

明清时人论及江南重赋的原因,归纳起来,至少有如下六种说法。

一为怒民附寇说。

谓朱元璋愤慨吴人归附张士诚,坚守苏松而久攻不下,乃籍没富豪,以私租簿起税,以惩一时之顽。

这是明清时期最为流行、最有代表性的看法。

最早全面表述这种观点的可能是正德年间的苏州人祝允明,其《野记》谓:“太祖愤其城久不下,恶民之附寇,且受困于富室而更为死守,因令取诸豪族租佃簿历付有司,俾如其数为定税,故苏赋特重,盖惩一时之弊,后且将平之也。

”自后则自郑若曾、王圻、谭希思、王锡爵、朱健,到清代的社会人士吕毖、龙文彬、陆世仪、蒋伊、顾公燮等,封疆大吏如韩世琦、慕天颜、曾国藩、左宗棠等,以及皇帝如康熙、雍正等,无论史著政书、地方文献,还是皇帝重臣、士绅百姓,都持此论。

清前期,浙江湖州人叙述该府乌程、归安和德清三县重赋原因的说法,似乎又增加了有力的旁证。

他们说,明太祖征略湖州,长兴等县先降,“赋额仍旧,独程、安、德三邑,士诚相抗至丙午始下,明祖仇怨,令照诸豪族官田租簿征税,每亩有七八斗至一石以上,民田仍五升起科”,“而乌程、归安、德清与苏松两府相距十年,湖州大战四阅月,苏州围困九阅月,始获归顺,故明祖愤怒,抄没士诚之功臣及义兵头目田为官田,以租作赋,每亩有七八斗至一石以上者”。

题05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好题过关)(原卷版)

题05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好题过关)(原卷版)

专题05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基础过关】1.(2023·浙江宁波二模·3)中国古代中央政权曾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管理,如汉朝设立护乌桓校尉。

此后,诸多王朝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加强管辖。

下列有关示意图中①②③填写正确的是()A.①隋朝②岭北行省③奴儿干都司B.①唐朝②辽阳行省③奴儿干都司C.①隋朝②辽阳行省③乌里雅苏台将军D.①唐朝②岭北行省③乌里雅苏台将军2.(2023·湖北天门5月适应性考试·5)清代奏折制度诞生后,拥有具奏权的督抚,遇大事往往先通过密折与皇帝商议,因此,在与中央部臣讨论前,皇帝往往对事情已有定见,部臣的反对意见难以奏效。

这反映奏折制度()A.造成了任人唯亲B.强化了政务运行的制度化C.加强了君主专制D.提高了中枢机构决策效率3.(2023·海南六模·5)明朝政府建立了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贸易圈,羁縻海外诸国。

后来,占据了原来明朝朝贡国领土的西欧殖民者为追逐利益,除了在最初接触时伪装成朝贡国而试图进入朝贡贸易网络外,更多的仗恃武力走私贸易。

据此可知,当时()A.东西方国家实力发生逆转B.传统朝贡贸易体系受到冲击C.明朝主权遭到殖民者侵犯D.海禁政策导致东南倭患严重4.(2023·山东济宁三模·4)明政府规定,商人把粮食运往边防的粮仓,可向政府换取贩盐的盐引。

有的盐商为了更多的获利,就雇人在边地屯垦,把收获的粮食就地纳仓换取盐引,是为商屯。

商屯的出现与发展()A.冲击了传统经济政策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C.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D.推动了新生产关系滋长5.(2023·山东青岛三模·4)明代杭州人张瀚,官至吏部尚书,他在笔记《松窗梦语》中记载,其先祖得神人授金,因此得以购织机一台织布,“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遂发家致富。

这可用于说明()A.明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明中期工商业市镇兴起C.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D.明代江南手工业的发展6.(2023·湖北武汉五月模拟·5)明代湖州“诸乡统力农,修蚕绩,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西乡业薪竹、北乡负郭东业蔬靛、荻港业藕、湖跌断头业苇、棣溪业苎、善琏业笔、菱湖业蚕,捻棉为绸尤工”。

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与社会变革

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与社会变革

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与社会变革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一时期的江南文化与社会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

江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而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更是孕育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重要的社会变革。

本文将从江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商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三个方面来论述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与社会变革。

首先,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传承了以往的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自宋代以来,江南地区一直都是文化的中心,文人雅士众多。

明清时期继承了这一传统,儒家思想在江南地区影响深远。

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明清时期江南文化还融入了更多的元素,如佛教、道教、民间信仰等。

这一融合使得江南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其次,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商业经济繁荣,为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

江南地区地理环境优越,水网纵横,交通便利,使得商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特别是在明代末年和清初,江南商人逐渐崛起,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

他们不仅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为江南地区的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商业的繁荣也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废封建制度,升旗开埠,加速了社会的变革。

最后,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社会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革。

明代之前,江南地区的社会结构严格落后,贵族地主占据主导地位,农民和手工业者处于社会底层。

然而,随着商业经济的兴起和社会变革的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商人阶层的出现使得社会的上层产生了新的力量,他们助长了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社会的开放和进步。

此外,农民的地位也得到了改善,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脱离贫困,改变自己的命运。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与社会变革密不可分。

江南文化不仅传承了过去的文化传统,还进行了创新,形成了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文化氛围。

同时,江南地区商业经济的繁荣也为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

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既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又经历了重要的社会变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影响

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影响

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影响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变迁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明清两个王朝的更替,从大一统的元朝开始逐渐转变为分裂的封建社会。

这篇文章将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探讨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影响。

一、农业经济的变迁元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经历了从传统农耕经济到多种经济活动并存的过程。

首先,元代农业生产的技术有了新进步,例如进口的河套灌区的水利工程,为北方干旱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

明清两代又通过自行研发农业技术,如明代茶叶的大面积种植和清朝的黄河下游的移民耕地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加。

其次,随着商业的发展,种植业与手工业之间发生了巨大的联系。

种植业和手工业的紧密结合,使得手工业家庭对原材料和市场的要求上升,最终导致了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的再度改进。

农业经济的变迁对于当时社会产生了诸多影响。

一方面,农业生产的提高导致了粮食产量的大幅增加,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于农产品的需求。

此外,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结合也促进了大规模的商业活动,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农业经济的变化使得乡村社会的家庭经济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一些原本的种植家庭开始参与简单的手工业生产,家庭经济的多元化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手工业的变迁元明清时期的手工业在商品化发展与技术进步中经历了从长期萎缩到复苏的过程。

在元朝,长期的代价经济几乎断送了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但是从明朝开始,中国手工业重心逐渐向南方传承并发展,如明代在江南的丝绸业和面粉业。

清代更是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实行厂坊制度,加强了手工业生产的管理,有效地保障了商品质量。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了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

手工业的专业化和商品化,促进了商品制造业和商业流通业的交互发展,最终导致了经济的复苏和城市的繁荣。

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的提高,也促使了传统的农民家庭逐渐参与到了手工业的生产过程中,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多元化和经济的发展。

2023年浙江卷高考历史真题解析(6月)

2023年浙江卷高考历史真题解析(6月)

2023年6月高考浙江历史真题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

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

该文化的代表器物是()A. 黑陶B. 彩绘陶器C. 玉器D. 骨器【答案】A【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其精美的磨光黑陶为代表器物,A 正确;B.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大汶口等文化中,代表器物是彩绘花纹的陶器,B错误;C.玉器是良渚文化的代表器物,C错误;D.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不是骨器,D错误。

故选A。

2. 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

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A. 无为而治B. “相生相胜”C. 反对苛政D. “兼爱”“非攻”【答案】C【解析】A.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A错误;B.战国末期的邹衍用五行相生相克、终而复始的观点解释历史发展现象,即“相生相胜”,B错误;C.根据材料中“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抨击残暴统治认为“苛政猛于虎”,认为君王应当关注人民的疾苦和需求,尽力满足人民的利益,反对苛政,C正确;D.“兼爱”“非攻”是战国时期墨子的主张,“兼爱”意思是强调每个人都应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非攻”即反对不义的战争,D错误。

故选C。

3.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A. 分封制度的终结B.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 宗法制度的湮灭D. 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答案】B【解析】A.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A错误;B.根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B正确;C.材料强调的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的基本形成,并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湮灭,C错误;D.秦朝并不属于早期国家形态,D错误。

明清江南市镇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明清江南市镇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明清江南市镇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作者:张轶伦来源:《市场观察》2019年第01期摘要:自北宋建立之后,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镇”的军事政治职能不断弱化,经济职能渐渐显露,“镇”逐渐由军镇转变为商业市镇,市镇经济由此勃然兴起,并且在明清时期一跃成为商品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从而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本文以江南地区的市镇为例,从其地理位置、市民阶级和市场功能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市镇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明清;江南市镇;商品经济1引言明清时期,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迅速兴起,其中以江南地区尤多。

江南市镇的商品生产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同时也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成长的诱因之一。

因此有必要对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加以研究。

通过对明清江南市镇的分析,首先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了解,用现代的视野观察明清的社会状况和各种矛盾,从而为我们深入剖析明清的兴衰起伏提供更多角度和材料。

其次,这也有利于我们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研究,使得我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2 明清江南市镇的兴起“市”据《周易·系辞下》所载,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的地点【1】。

由此可知“市”在很早以来便是专供商品交换的场所,为经济中心,而“镇”则原指设置兵将戍守的城堡和营垒等,为军事中心。

唐安史之乱之后,军镇的长官节度使权力不断膨胀,“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2】唐末五代之时,藩镇之间攻伐愈演愈烈,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此时的“市”与“镇”仍然是泾渭分明的存在。

至于“市”与“镇”合而为一成为“市镇”,则要以宋元为起点。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解决唐末五代藩镇林立的局面,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以加强中央集权。

其中“削实权”便是指废除节度使制度,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由此“镇”的含义也随之由军镇名称逐渐演变为商业市镇的名称。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王宁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绪论一、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

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

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一、江南的概念及其发展概况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江南”的概念、范围。

在历史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它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区域。

直到秦汉时期,“江南”的含义略显明确,主要指的是今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今湖北南部、湖南全部和江西。

较为明确的江南概念应当是从唐代开始的。

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江南道的范围完全处于长江以南,江南最确切的含义是指长江以南地区。

从元代开始“江南”越来越明确地转指传统的浙西、吴或三吴地区。

明代已经将苏、松、常、嘉、湖五府列为“江南”经常性的表述对象。

就是在今天,学术界对于明清时期江南的界定,也常有歧异。

较早对江南的含义提出讨论的是王家范,他认为最早的江南经济区(严格地说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至迟在明代已经初步形成,而且这个经济区当时是以苏、杭为中心城市构成了都会、府县城、乡镇、村市等多级层次的市场网络。

刘石吉在其《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表示,江南是指长江以南属于江苏省的江宁、镇江、常州、苏州、松江和太仓直隶州,以及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三府地区。

洪焕椿、罗崙主编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书,也对江南下了一个定义:主要是指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明清时期即为苏、松、常、镇、杭、嘉、湖七府地区,是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三角地区。

陈忠平在研究明清江南市镇时,将江南的地域范围界定为长江以南的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湖州各府。

日本学者对于江南的认识,基本上集中于苏、松、常、嘉、湖、太五府一州之地。

在他们看来,这才是江南的核心,或者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江南。

李伯重对“江南”概念曾作过一个比较科学的界定。

他指出,对江南的地域范围作界定,在标准上不但要具有地理上的完整性,而且在人们的心目中应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据此,江南的合理范围应当包括今天的苏南浙北,即明清时期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江宁、杭州、嘉兴、湖州八府及后来由苏州府划出的太仓直隶州;这八府一州之地不但在内部生态条件上具有统一性,同属于太湖水系,在经济方面的相互联系也十分紧密,而且其外围有天然屏障与邻近地区形成了明显的分隔。

宋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活

宋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活

宋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活宋元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城市的形成和繁荣提供了条件,同时城市的发展也反过来推动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进步。

首先,宋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宋代,随着农业生产的改进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城市开始出现并快速扩张。

特别是南方的江南地区,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

这些城市除了作为商业中心,还充当了政治、文化和教育的中心。

这种城市化进程在元代继续加快,如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的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明清时期,由于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

同时,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如明代的南京和北京皇城,以及清代的北京长城等,这些都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宋元明清时期的城市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的推动下,城市成为了商品交换和文化传播的中心。

人们从事各种职业,如商人、手工业者、官府工作人员等,城市的社会分工日益细化。

城市也成为了各种文化和艺术的聚集地,出现了大量的书店、剧场、茶楼等文化场所。

此外,城市还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如清代的“官夫人”和“巡夫人”等。

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生活的变化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宋元明清时期的城市文化发展繁荣,打破了传统的封建约束,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

例如,元代的骈能诗和明代的江南词就是城市文化的杰作,这些文学作品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宋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活并非一帆风顺。

城市化进程虽然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城市的人口急剧增加导致了资源的紧缺和环境的恶化,水污染、垃圾问题和疾病的爆发成为常见现象。

此外,城市中的社会不平等和冲突也日益凸显,底层民众的疾苦和不满逐渐积聚,最终爆发出了一系列的社会动乱。

论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经济现象

论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经济现象

【历史纵横】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15年2月(第2期,总第214期)Feb.,2015(No.2,General No.214)收稿日期:2015-01-06作者简介:李华欧(1978-),河南永城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经济史。

论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经济现象李华欧(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湖广熟,天下足”谚语的出现,是一种经济现象的真实反映,标志着两湖地区凭借粮食生产成为全国经济重地。

唐代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开始有南移的趋势,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江南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

经过五代和北宋200余年的持续发展,江南生产的粮食成为供给天下的粮食来源,于是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民谚。

到了明朝中后期,江浙地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粮食生产比重下降,湖广地区则由于长期的开发,承接江南地区农业功能,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湖广熟,天下足”在湖广地区的出现,该地域的土壤水热条件是基础,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发展及种植技术层面的改进是关键因素,也与官府的轻徭薄赋与劝耕等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

关键词:“湖广熟,天下足”;两湖平原;水稻种植;劝课农桑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2-0147-05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湖广熟,天下足”的经济现象。

这一引人注意的现象发生于明清时期,是对当时粮食生产产地与全国粮食大流通的一种普遍认识,其肇始于民间,最终得到官方统治集团的正式认定。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内开始有学者研究这一经济现象,至今已成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史研究的热点。

目前,国内的讨论集中在清朝两湖地区粮食生产、贮存、外运,以及漕运运输、商品粮性质界定等方面,其中张国雄先生撰写的关于探讨“湖广熟,天下足”的经济地理特征、内外条件分析等问题的一系列文章,见解深刻,但比较侧重于历史地理环境演变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要]江南地区的圩田大致滥觞于三国之际,迅速发展于两宋,全盛于明清,是我国江南人民在长期治田治水实践中创造的农田开发的一种独特形式。

文章以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全面考察了江南地区圩田开发的历程与特点,研究了江南圩田兴盛的历史因素和自然条件,并简要分析了圩田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具体探讨了圩田开发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认为因过渡围垦破坏了江南地区原有的湖泊河流水文环境,造成“水不得停蓄,旱不得流注”的严重局面,这便给圩田大大增加了防患水灾的压力;历代地方政府在圩田管理方面也是各自为政,各地圩田缺乏相互间的协作,使因破圩而形成的局部水灾年年有之;大量构筑圩田,使湖泊面积大为缩小,影响其调节水量的功能,破坏了本地区的生态条件,致使灾害频频发生。

此外,围湖特别是废湖以后,使众多的水生资源也遭到了严重破坏。

[关键词]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生态环境;水生资源圩田(又称围田)是江南地区人们在长期治田治水实践中创造的农田开发的一种独特形式,它广泛分布在江苏西南部、安徽南部和浙江西北部,是该地区土地利用的重要形式。

目前专门探讨圩田开发的文章尚不多见,而在仅有的一些零星研究中又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对圩田的开发给予了很高评价,对其弊端则或避而不谈,或语焉未详。

本文则认为,在充分肯定圩田开发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它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伍面影响。

一江南圩田的发展及其特点圩田是一种在浅水沼泽地带或河湖淤滩上通过围堤筑圩,围田于内,挡水于外;围内开沟渠,设涵闸,实现排灌的水利田。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考察了“上自池阳,下至当涂”的圩田后,曾说道:“江东水乡,堤河两涯而田其中,谓之‘圩’。

农家云:圩者,围也。

内以围田,外以围水。

盖河高而田反在水下,沿堤通斗门,每门疏港以溉田,故有丰年而无水患。

”①杨万里对于圩田的解释是确切的,他所提到的江东即属江南地区。

先秦时期,这——————————————①(宋)杨万里:《诚斋集》卷32《圩丁词十解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政治影响研究元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得以飞速发展,这与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探究江南经济发展与政治影响的关系。

一、元朝时期的江南经济
元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

在元中统年间,因长江水路畅通,南北货物交通极为便利,江南地区的纺织业和瓷器业得以快速发展,成为当时中国经济的支柱。

在政治上,元朝时期实行宗室和外族结合的政策,江南地区的统治者多为元朝宗室,而地方官员则由外族掌握。

这一政治因素在某些程度上对当时江南经济状况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宗室和地方士族的互动关系、外族官员对地方经济的支持等因素,都为江南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较为良好的基础。

二、明朝时期的江南经济
明朝时期,江南经济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在经济层面,明初时的江南已经成为中国的丝绸面料和瓷器生产中心,并且出现了一系列的行业组织和商会,有力地推动着当时江南经济的繁荣。

在政治上,明朝刚成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对地方官员的掌控。

这些措施在某些程度上影响了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

虽然当时江南地区仍然是中国的产业重心,但是随着政府日益加强的干预,当地的一些产业组织和商会的自主权逐渐消失,产业发展的空间也受到了限制。

三、清朝时期的江南经济
清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在清初时期,江南仍然是中国的丝绸面料和瓷器生产中心,但是到了晚清时期,江南地区的银行业、保险业、海运业等也开始快速发展起来,为当时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政治上,清朝时期政府实行封建专制制度,此外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其中,湖广填四川、盐法、海禁等政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湖广填四川不仅改善了交通,也促进了江南地区和西南地区之间的贸易;盐法对于财政收入和国家财政预算的稳定都起
到了积极的作用;海禁则有力地保护着当时中国的制造业和商业,有助于保障了清朝时期江南经济的繁荣。

综上所述,元、明、清时期的江南经济都与政治因素密切相关。

政治因素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和
消极影响。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更加深入地探究政治与经济的互
动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