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王铎书法的特点

合集下载

试谈书法的形式美法则——以王铎的行、草书作品为例

试谈书法的形式美法则——以王铎的行、草书作品为例

一、王铎简介王铎(1592—1652),字觉斯,孟津(今河南孟津)人。

他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书法家,其书法无论笔法墨韵还是结构章法,都引人入胜,笔力惊绝。

尤其在行、草书法中,他极尽变化之能事,追求创新变化,师古但不泥古,别有一番气象。

二、书法的形式美法则形式美由多种形式组成,主要涵盖点、线、面、色彩、形体等元素。

形式美的这些元素通过不同的组合而形成的规律,被称作形式美法则。

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是多样化的,主要以文字作为载体、以线条作为媒介、以结构和章法作为形象,通过合乎书法审美观念的组合,产生一种蕴藏韵味的形式美。

1.笔画笔画,指书写汉字时一笔连贯写成的线条。

如果把一幅书法作品当作一个协调统一的生命体,那么笔画就是鲜活、动态的生命单位,是构成书法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

笔画由横、竖、撇、捺、点、折等组成,有长、短、粗、细、仰、俯等形式。

逆与顺、藏与露、疾与涩、中与侧、方与圆等,这些互为矛盾的元素在按规律运动时,可以形成千姿百态的笔法、绰约多姿的线条。

各个书体的笔画形态各具特点,在变幻、融合中蕴藏着形式美的不同法则。

2.结体结体,又称结构,指书法中的笔画安排与布置。

不同的笔画通过不同的搭配、组合形成了书法中的各种书体。

若要笔画搭配美观、得体,了解、掌握结体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至关重要。

疏与密、连与断、虚与实、大与小,这些都与书法的空间结构有很大关系。

疏与密注重线条之间的对比关系;连与断强调笔画与结构间节奏的转换,体现书法的气脉贯通;虚与实侧重虚的空间与实的线条的对比;大与小解决字的比例匀称问题,产生参差错落的形态差异。

发现书法结体和笔画中的形式美,有助于准确掌握汉字的字形特征,形成丰富变化的体势,表现出或奇宕峻扬、或空灵旷远、或庄重肃穆、或繁茂富饶的艺术风貌。

3.墨色墨色,指在书写创作时达到水墨淋漓的墨色变化。

在干湿得当、燥润适度的基础上,浓、淡、深、浅、枯、润、渴、饱的多样墨色形式,表现出丰富的审美意境。

不同的书体对于墨色的侧重点也不同。

王铎书法

王铎书法

王铎书法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

好古博学,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

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

”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

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

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

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

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王铎善于画山水和梅兰竹石,他的画主要继承了五代的靳浩和关同的风格,王铎的作品丘壑高峻,气势雄伟。

同时他也吸收董源和王维的画法,主要以水墨晕染为主,皴擦不多,略施淡色,山川显得厚实雄伟,生机勃勃。

他的山水画景色比较写实,山石的造型方峻,勾皴相间,他的山水画是以元人的笔墨技法画出了宋人味道。

王铎的人物画极少见,而且画法比较简略、写意。

工真、行、草书,得力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笔力雄健,长于布局。

梁评其“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苍老劲健,全以力胜。

”清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具“行草书宗山阴父子(王羲之、王献之),正书出钟元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

”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

当时书坛流行董其昌书风,王铎与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于时风中另树一帜。

近世对日本国书风有极大影响。

存世书迹较多,刻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

《清史稿》卷七十九有传。

《王维五言诗卷》,书于崇桢十六年(1643年),绫本,楷书、草书。

凡32行,其中楷书13行,草书19行,每行字数不一。

纵21厘米,横165.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王铎的书法创作方法和特征

王铎的书法创作方法和特征

王铎的书法创作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用笔:王铎在用笔上有着独特的特点,他善于运用中锋与侧锋的结合,使得线条既具有厚重感,又具有灵动性。

同时,他的用笔速度快,动作简洁明快,表现出草书的流畅和爽利。

墨法:王铎在墨法的运用上尤为独到,他善于运用涨墨来粘并笔画,形成块面,一方面使字的形态简洁,避免琐碎;另一方面造成块面与线条的对比组合,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结体与章法:王铎的结字和章法常常有别出心裁的变化。

他的字形倚侧偏左,看起来险峻,需要很好把握摆的度。

他创造性的利用涨墨来粘并笔画,使字与字之间产生实连或断笔的效果,增强了作品的节奏感。

情感表达:王铎的书法作品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情感色彩。

他的线条粗细变化不大,但在整幅作品中就产生了粗线条的字和细线条的字的对比,表现出作者内心激昂的情感。

总的来说,王铎的书法创作方法强调用笔的速度、墨法的变化、结体的巧妙和章法的节奏感,以及情感的表达。

这些特点使得他的作品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著名书法家王铎的书法特点介绍

著名书法家王铎的书法特点介绍

著名书法家王铎的书法特点介绍王铎(1900年-1976年),字世臣,号北斋,原籍安徽怀宁,出生于上海。

他是20世纪中国书法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国画研究所所长等职。

王铎在书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使他享有“近现代最大的书法艺术家”这一称号。

王铎的书法风格简洁、独特、大气、方正,以棱角分明、笔势豪迈而著称于世。

一、“气韵生动”在创作的时候,王铎重视“气韵生动”的表现。

他认为书法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应当富于生命力和表现力。

其作品不但讲究笔墨墨韵,更注重气息生动,能够表现出一种生命的脉搏。

例如,他的作品《唐诗千首》,用精美的楷书功力营造出了一种文化气息,但同时也透出了生命的力量和活力。

另外,在王铎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他那种明朗、朴素、诚实的个性,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和魅力。

二、简洁有力王铎的书法作品刻意追求简洁有力,注重字形规范。

尤其是在篆书和隶书方面,他的作品更加强调于此。

笔画极简,把所有不必要的元素剔除掉,从而造就了一种规范而不失精彩的作品风格。

比如他的作品《秦字碑》中,用棱角分明的线条勾勒出笔画,刻画出了强烈的骨气,彰显了秦皇帝的霸气和统治力量。

又例如他的《兰亭序》,他采用了史载的九宫格布局并融入自己的创新,运用黄白交相、虚实相生、圆方相间以及间架空截等技艺,使得整篇书法作品更加完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奔放豪迈王铎的书法作品风格偏重于豪迈奔放,充满着激情和活力。

他运用线条的铅灰、黑色、深棕等,光彩夺目,丰富多彩,笔触丰厚,富有沉远之气。

他的奔放与豪迈不是野蛮的、粗犷的放纵,而是一种自然优雅的、充满着气势的表达。

例如《毛公綦序》中,他的钢笔与毫笔并用,线条变化多样,在较为简洁明快的基础上,增强了书法的凝练和稳重,使作品透出一股威严和庄重。

再如他的《祭侄文稿》中,他采用干笔和湿笔结合的方式,用线条厚重的笔法对具体事物用能量表现,以此展现出作品丰富的表现力和情感。

对王铎行书的研究

对王铎行书的研究

对王铎行书的研究
王铎是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的著名书法家,他的行书作品在书法史上
具有重要地位。

以下是对王铎行书的研究:
1. 风格特点:王铎的行书风格独特,以雄强、豪放、痛快著称。

他的
行书作品气势磅礴,线条粗犷有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同时,
他的行书作品中也不乏细腻之处,如笔画的起承转合、结构的疏密变
化等,都展现出他深厚的书法功底。

2. 创新精神:王铎在行书创作中具有创新精神。

他不仅继承了“二王”等前人的书法传统,还广泛汲取了米芾等人的书法精髓,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行书风格。

这种创新精神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就是对传统书法
的突破和自我表达的追求。

3. 笔法技巧:王铎的行书笔法技巧高超。

他善于运用各种笔法,如提按、顿挫、转折等,来表现行书的韵律和节奏。

同时,他也善于运用
墨色变化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这些笔法技巧的运用,使他的行书作
品充满了艺术魅力。

4. 艺术成就:王铎的行书艺术成就极高。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行书风格被后人广泛传承和
发扬,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总之,王铎的行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创新精神、高超的笔法
技巧和极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作品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也是我们学习和欣赏的重要资源。

王铎书法及释文欣赏

王铎书法及释文欣赏

王铎书法及释文欣赏王铎,明末清初的著名书法家,其书法风格独特,笔力雄健,长于布白,楷、行、隶、草无不精妙。

他的书法深受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等历代书法大师的影响,学古而不拘泥,自出胸臆。

在书法史上,王铎与董其昌一派的严谨秀逸之风有所不同,他取法高古,大胆创新,与当时拘谨乏趣、滑弱无力的书风形成鲜明对比。

他的行草书尤为出色,恣肆狂野,挥洒自如,用笔沉着痛快,纵横跌宕,自然出奇。

他的空间切割完全具有次序观念,即使在如此狂放变幻的草书中,也能锤炼出冷静、有条不紊的效果,展现出撼人心魄的雄浑气势,极富感染力。

王铎的书法成就是多方面的。

他学古且能自出胸臆,展现出坚实的“学古”功底。

他的行草书作品恣肆狂野,挥洒自如,表现了撼人心魄的雄浑气势,极富感染力。

他的笔力雄健,长于布白,楷、行、隶、草无不精妙。

这些都使得他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欣赏一下王铎的一幅行草书作品《自书石湖等诗五首》。

这幅作品以行草书写了五首诗,字迹流畅自然,笔力雄健有力。

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王铎的书法风格和特点。

《自书石湖等诗五首》释文石湖物心流水会,草外即平皋。

怀土佳兵厌,占云挟雨高。

学狂希羽客,引笑佐溪毛。

幽影皆为象,前滩响莫涛。

瓜州大慈庵夏望吾择慈庵寂,焚香起正心。

杖因江稻植,山在寺门寻。

楚越中区抱,金焦大壑深。

紫天开素气,鸦路意阴阴。

贺九山村已遇枇杷熟频过碌石园。

远柯兼瀑影,古凸自柴门。

骨傲仍多性,兰衰尚有根。

昌阳飞半腹,石穴共寒温。

问牧斋拂水山崖欲履虞山迳,还赊六尺筇。

思君偕寤语,似共万溪松。

桂酒留华榭,天门落古镛。

可知头尽皓,更得扰玄龙。

丙戌五月朔,王铎书。

以行草闻名于世的王铎,小楷有一种释放的力量

以行草闻名于世的王铎,小楷有一种释放的力量

以行草闻名于世的王铎,小楷有一种释放的力量
王铎,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

他的书法以行草闻名于世,用笔劲健洒脱,流转自如。

在自他降清后,书风变得有些许孤冷,大概源于他作为“贰臣”,心理上的矛盾和落寞。

《拟山园帖》是王铎最著名的代表作,当年传入日本时,曾轰动一时,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并与王羲之作比较,认为“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

王铎虽以行草闻名于世,但他却是一位各体皆能的书法全才。

他的书法上追“二王”,也得力于钟繇、米芾等,与董其昌并称为“南董北王”。

在王铎传世的作品中,小楷并不多见,却独具个性。

他的小楷源于唐人,无论是点画、结体还是章法,都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

不同于常规的端庄严正,他的小楷有一种释放的力量。

用笔收放自如,结体欹正莫测。

不信,你来看看他的《韩愈答李翊书册》。

《韩愈答李翊书册》。

王铎唐人诗册的结构特点

王铎唐人诗册的结构特点

王铎唐人诗册的结构特点
王铎是明末清初的帖学巨擘。

诗文,书画兼擅。

其主要成就是行草书,确切的说是大字行草书。

王铎的书法在书法史上有重要地位。

后世评价王铎书法,有“神笔”之称。

一、王铎书法风格主要特征:笔连字连,一笔到底,夭矫翻腾,酣畅淋漓,大气磅礴。

粗看似乎点画狼籍,不计工拙,细审则精微处应规合矩,无懈可击。

字字攲侧不稳,但经过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呼应,却又显得协调自然。

点画浑厚,变化多端,但不刻露粗率,相当节制合度。

马宗霍《霎月楼笔谈》评论说:“明人草书,无不纵笔以取势者,觉斯则纵而能敛,故不极其势而势若不尽。

”允为确评。

二、王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三大突出贡献:一是用墨的独创性。

王铎的用墨,由湿渐干,由干渐枯,燥润相间,具有极强的节奏感。

尤其是创造性的利用涨墨来粘并笔画,形成块面,一方面使字的形态简洁,避免琐碎;另一方面造成块面与线条的对比组合,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书法留白,王铎是怎么做的?

书法留白,王铎是怎么做的?

书法留白,王铎是怎么做的?1、字间联系字间联系与线条、结构息息相关。

王铎草书线条的运动感,结体正欹、疏密的多变,决定其字间联系形式的丰富性。

尤其是结体的中轴线,可以左侧35度,右侧25度,左右摆幅可达60度,这就大幅度地扩大了字与字之间的连接空间,从而极大地增加了字间联系的多样可能。

这当然是其“挥斥八极之势”的动力来源之一。

其字间呼应或左或右,或边缘或中间,或虚或实,或连或断。

连则数字、甚至十几字连绵一起,虽在绢素数尺之间,实则展现千里之势。

断则上下掩映,藕断丝连,意态隔空照应。

王铎有时也像黄庭坚那样,作上下字间的线条穿插。

穿插使字间空间的构形趋于丰富、多变。

但他的穿插没有象黄庭坚那样的频繁、深入,而又强烈,因而,在使字间空间的节奏多样化的同时,仍然保持线条及空间运动的流畅性。

从行轴线的连缀情况看,王铎草书的吻合率很高。

即使单字轴线的间或断裂,也往往是轴线连缀节律的休止符,它使连缀形式多变,而富于节奏感。

有人说“倪元璐等人行轴线趋于垂线,略感单调。

王铎的轴线形式却很有变化,行轴线之间的呼应也非常生动。

”“轴线形式却很有变化”。

尤其是奇异连接和二重轴线连接的熟练运用,使王铎草书的轴线连接效果出类拔萃。

单字轴线间的奇异连接是商周甲骨文常用的字间联系的一种方法,在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里,得到完善。

在黄庭坚的行书、草书的作品里,也时有出现。

在王铎的草书里,则运用自如。

王铎经常运用的方法是:其一,偏旁代替单字。

“临”与“忆”、“语”与“故”,有明显的错位。

按“忆”和“故”的单字轴线,本不会与上字轴线相接,但它们靠“忆”的“意”旁、“故”的反文旁的轴线,与上字紧密吻接。

其二,下字首画起端,位于上字的边线处。

“何”与“太”也有较大的错位,轴线本不会相交,但“太”的首画起端,刚好是“何”字的边线,它们由此得到了字间的联系。

当然部分代替整体、下字的起端。

位于上字中点的奇异连接方法,也是王铎经常运用的手段。

奇异连接在甲骨文、王羲之之后,已很少书家运用,而王铎运用却非常频繁。

王铎草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

王铎草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

王铎草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王铎是明末清初书画家。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王铎草书的特点的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王铎草书的特点王铎书法在吸收更多古典养分的同时,最终选择了米芾作为自己深入传统的切入点和树立个人风格的突破口,从而创造了自家面目,五十多岁走向成熟。

王铎草书在用笔上,早年受“二王”的影响,笔势较为平和,行笔温润,中年学习米芾后,笔势、笔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笔法变圆转为方折处增多。

起笔多为方折,这类用笔特征,是以近似90度的直角顿笔入纸,然后迅速弹起收笔,下笔果断,力度较大,极大表现了草书线条的钢性!王铎在米芾笔法的基础上,进而夸张运用,激荡跳跃,方折劲挺。

其次,王铎草书的笔画起笔处夸张其落笔形态,一反“二王”、米芾侧锋落笔,匀称铺毫的惯式,而发展成落笔成点,反毫平铺的运笔方法,或圆点、或方点、或侧点,与折角处突出的方折劲挺形态共同构成了王铎的笔法特征,加上笔画的挺拔劲直,形成了其刚健的线质和激荡起伏的用笔节奏。

王铎草书行笔速度很快,提按变化明显,提按变化体现在单个线条和线条之间的变化中。

线条在运行中动作比较简单明快,线条的粗细变化均呈渐变方式,没有多余的动作,表现了草书的明快爽利。

王铎草书很多收笔都是顺势送出,速度感强烈。

我们可以透过每根线条的组合,把笔画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线段来分析其线条组合构成的特点。

王铎对一些线条组合一般都是"顿笔起、轻收笔,再顿笔起、再轻收笔这样一个跳跃式的节奏。

一般情况下,王铎基本上是通过字型的大小和用墨的浓淡来调整节奏变化的。

主要特点是在单字中线条粗细变化不大,但在整幅作品中就产生了粗线条的字和细线条的字的对比。

单字中线条粗细的变化主要是通过起笔的粗与收笔的细,以及下一笔画的起笔粗,收笔细这样一种变化造成节奏变化和粗细对比的。

王铎草书结字上主要体现在:一是正欹变化,整体字做倾斜,或左倾或右倾。

二是字内倾斜。

左部分左倾,右部分右倾,形成上开下合的结体形式。

著名书法家王铎的书法特点介绍

著名书法家王铎的书法特点介绍

著名书法家王铎的书法特点介绍王铎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王铎的书法特点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王铎的书法特点王铎,清朝时期的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无论在当时还是如今,都是被大家视作珍宝的。

而且尽管他在仕途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是他依旧没有放下对书法的热爱,一直潜心练习,从未松懈。

这也就是王铎书法水平愈加高超的原因。

王铎的传世墨宝无论是数量,还是类别都是比较多的,像什么题词和法帖都是有一直流传下来的,比如《清史稿》和《拟山园帖》都是很有名气的在书法历史上。

有一个说法叫做“先王后王”,先王指的是王羲之,而后王则是指的就是王铎,这是多么高的历史评价。

王铎的楷书之中,他的小楷体现着淳厚又有高古的感觉,而大楷则充满了强劲刚毅的感觉。

字体上严肃中却不失典雅的气质。

每一笔一划都强劲有力,给人一种强烈的气势扑面而来,每一个字之间整体之间虽然聚集的靠近,但是并不显得杂乱无章,是仅仅有条,让人赏心悦目。

对于行书上,王铎用笔沉着又痛快,笔触线条流畅又充满了跳跃感,文字在他的笔下在纸上疾骋。

在用墨的方法上,王铎用墨可以用大胆来形容,让人感觉酣畅淋漓,而且文字之间过度很是自然。

王铎草书的书写的行笔的速度是有节奏的,因为行笔速度快,所以节奏明显。

文字线条的粗细变化随着节奏呈现一种渐变的方法,没有其他一丝一毫其他多余的动作,显得干脆利落。

王铎的行书从小,王铎就模仿大家的作品,特别是“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他前期的作品时常能见到“二王”的影子,他四十岁之后,又受到了书法家米芾的影响,笔风开始转变,再加上他一直学习其他书家的作品,将各中要道融会贯通,加上其一心研究书法,又有跟其他人更多的经历,他的作品收放自如、笔力苍劲、雄伟开拓,形成了鲜明的书风,不免让人眼前一亮。

王铎行书的高超之处在于它的线条,王铎行书的线条多变又丰富,用笔也不拘泥于一二,好像一个矛盾体,既豪放又谨慎,既雄壮又委婉,既痛快又阴沉,让人难以捉摸。

谈王铎的书法特色

谈王铎的书法特色

谈王铎的书法特色谈王铎的书法特色根据戴明皋的《王铎草书诗卷跋》记述,元代米芾的狂草很是讲究技法,而王铎则全讲的是气势,魏晋时期的风轨完全一扫而尽,阵马风樯,气势魄力之大,非常欢快人意,不是赵、董等人所能比及的。

王铎的书法墨迹传世较多,在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国深受欢迎,有不少的尺牍、法帖、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为着名的是《琅华馆帖》与《拟山园帖》。

王铎的《拟山园帖》在传入日本之后,还曾经引起了日本国内的书法界的巨大轰动,将王铎列在一流书法家之内,甚至还有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之说。

王铎书法风格形成之源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在担任了讲官等职务之后,王铎被攫升为礼部尚书,但因此时的清军已经攻陷了北京而未能正式上任就职。

在清兵入关后,王铎来到了南方,担任福王弘光朝东阁大学士之职。

自1646年(顺治三年)开始,王铎在清朝为官,担任《明史》的副编修,后来又相继担任了礼部左侍郎及礼部尚书之职。

王铎的章法奇特,擅长布局取势,在草书方面是明末清初时期最具有成就的书法家。

虽然王铎之师承与董其昌较为相近,但二人的书法风格却截然不同。

王之书法以苍郁雄畅见长,以力取胜;董之书法则较为尚柔媚秀逸,以韵取胜。

王铎还曾与倪元璐、黄道周、傅山等书法家一起,开展复兴书坛的运动,倡导中国书法应取法高古,扫除明末书坛因循守旧的风气。

王铎注重学习传统,有“书不宗晋、终入野道”之说。

其书法功底极为深厚,几乎所有的字体都很熟悉,数十年来,遍临魏、晋、唐、宋名贤之书迹。

以楷书为例,他一方面师法钟繇的书法艺术,一方面又学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技巧。

王铎的书法笔力洞达、灵气俊逸、端正庄重。

王铎的行书与草书最受世人所重视和追慕,有行草书宗法“二王”之称。

后来,王铎的书法技巧得力于学习宋代的米芾,其手卷变化神出、布势连绵、苍劲跳跃。

在面幅六尺到丈二长条巨幅立轴上,王铎运笔浓淡虚实变化多端,也是一气呵成、得心应手,不见端倪,雄健悠肆,苍老劲健,骨力畅达。

王铎、黄道周书法比较——用笔与用墨的不同

王铎、黄道周书法比较——用笔与用墨的不同

王铎、黄道周书法⽐较——⽤笔与⽤墨的不同王铎和黄道周⽤笔有相近之处,但不同之处更多。

我们将⼆者纳⼊历代帖学杰作中作⽐较,很容易发现:王铎的⽤笔⾃出机杼,"⽓⾜为壮","不知以何为祖也",黄道周⽤笔则运⽤了⼤量的古典元素,这和他的道媚浑深的书学观是⼀致的。

王铎作书多⽤长铎⽺皇,多逆势裹铎⼊笔,收势回护,⽺毫较软,容易写的绵弱,长铎更难驾驭,但王铎却充分掌握长铎⽺毫和⽣宣洒墨的特性,点画浑厚,不露圭⾓,不拘细节,不显铎颖,线形峨峭多变,但⼜⽆规律可循,常常聚墨成点,粗头乳服。

这样的⽤笔和线条实在⼤胆⽽新奇,甚⾄是主流帖学中所忌讳的,若放在魏晋⾄明中期,⼀定是被斥为"巧道"的。

正是这种⼤胆和独到,使我们看到了⼀种从所未有的⽤笔,其⾏笔中正饱满,笔画中段壮实,⼀反时⼈"中怯"么病,雄壮挺拔,邮健沉厚,且左冲右突,纵⽽能敛,放⽽能收,展现的是⼒度和壮美,启功先⽣论书绝句中赞王绎:破阵声威四海闻,敢移旧句策殊勤。

王侯笔⼒能枉⿍,五百年来⽆此君。

可见,王铎⽤笔线条的⼒度有多强!他也中所渴求的那种雄奇的,能撼天动地的⼒量也只有通过扛⿍的笔⼒展露出来。

王铎对于线条的内部变化的丰富性并不关也,长铎⽺毫也不利于婉转的⼩动作的表达,过多的⼩动作会影响线条的为度。

为了保持线条的"厚"和⾏笔的痛快,单根线条提按起伏变化也不太⼤。

王铎强化了线条的直曲变化和⾓度的变化,更是使笔画么间粗细对⽐极其强烈,常常是⼤块的⾯和细劲的长线交织在⼀起,成功地解决展⽽⼤后的耐看,这种创新也是前⼈所没有的。

王绎⽤笔多以长线条,所谓长枪⼤戟,横⼑⽴马,线条间连绵不绝,断笔相对较少,草书更是"⼀笔书",于转折处,多⽤⽅笔,,⽣拙⽼辣,显得筋⾻强健,似受魏碑⽤笔的影响。

王铎⼀⽣标榜忠实地学"⼆王",若以他的笔画线形以及为度和"⼆王"⽐对,实在很难直接找到"⼆王"的影⼦,甚⾄王铎之前的书史中的任何⼀家也难找到这样的⽤笔和线条。

是"基因突变’也好,还是锐意⾰命也罢,其⽤笔和线条最终被历史所承认,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变"。

还字书法王铎(王铎的轴)

还字书法王铎(王铎的轴)

还字书法王铎(王铎的轴)总第一八五五期;欢迎关注。

那么,侧廓的产生,根源又何在呢?那些转发的不会做继续的探讨,这工作还是我们“书法入门”来继续完成吧。

王铎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激烈、动荡。

造成这种状况,有书写时运动、节奏上的原因,也有结构上的原因,这里我们对其中两个重要元素作一分析。

前面已经分析过“侧廓”,今天分析“轴线”。

在一个汉字上可以作出一条直线,来标示其重心的位置(重心通过这条直线),以及这个字倾斜的状态。

当我们把一行字中所有单字轴线连接起来时,便得到这一行的行轴线(不能连接处则成为行轴线的“断点”,它起到调整行轴线节奏的作用),行轴线反映了一行字衔接的状态。

单字轴线的状态和行轴线的衔接,对书法作品的审美性质有重要影响。

轴线构成的拓展成为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怀素《小草千字文》行轴线示范王羲之的轴线技巧主要是大倾斜度和轴线的灵活衔接,偶尔出现的轴线变异为后来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米芾在继承王羲之轴线技巧的基础上,夸张、灵活地使用,幅度加大。

王铎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丰富的轴线技巧。

01、倾斜度控制单字欹侧,是书写中频繁见到的现象,它造成一行字的飘摇、摆动,但一般书写中欹侧的幅度不大,而且很有规律,例如所有字都向方向倾侧,是常见的一种书写习惯,但是当摆动剧烈,并形成一种节奏变化时,就严重地影响到观看的感受,王铎充分利用了轴线的倚侧,造成作品动荡的感觉,其幅度之大、变化之丰富、使用之频繁,书法史上无出其右。

他人单字轴线倾角一般不超过六度,但王铎倾角超过十度的单字轴线常见,倾角最高可达二十五度(下图《临柳公权帖》)。

02、字轴线与行轴线行轴线呈直线是特例,当每一个字的轴线都是直线时,手写的一行字轴线连成直线的可能性很小。

行轴线呈折线才是常规,但是通常折线摆动的幅度都很小,就是说,绝大部分行轴线基本上接近于直线,准确地说:接近于直线的折线。

这时的作品安静从容,不激不厉。

动荡激烈的作品,行轴线为波动剧烈的折线。

浅析王铎行草书的风格特点

浅析王铎行草书的风格特点

浅析王铎行草书的风格特点文◎沈海婷摘要:王铎是明朝后期行草书大写意一派的重要书家,其创作受“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米芾笔法影响,又以《淳化阁帖》中张芝、柳公权等书拓为基础,入古出新。

其用笔挥洒纵横、苍郁雄浑,将浑厚与爽利互相融合,用笔的涩与畅相辅相成,以折锋刚其势,作品令人叹为观止。

笔者认为王铎雄肆奇强的行草书风富有艺术魅力,视觉效果具有强烈的节奏变化。

文章以王铎行草书的风格特点作为研究对象,从笔法、字法、墨法三个方面对王铎行草书的风格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书法学习者了解王铎的作品提供帮助。

关键词书法、行草、风格、特点正文王铎艺术生平王铎(1592—1652年),河南孟津人,字觉斯,号崇樵、晚号松樵。

明天启二年(1622年)考中进士,曾任南京礼部尚书,在弘光政权建立期间任东阁大学士一职。

王铎的仕途道路坎坷且经历了改朝换代之巨变,但是他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却从未间断。

与其仕途相比,王铎在书法上更加挥洒自如。

王铎极为重视对古代法帖的临帖学习,他坚持每日临帖并且认为:“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

”王铎虽然自称“独宗二王”,但他的书学造诣亦是博采众长,其书法作品涉猎各家,包括“二王”、米芾、颜真卿等书家,作品既有“二王”之秀逸,又有颜氏之厚重古朴和米芾的跌宕洒脱。

除去“二王”之外,王铎尤其肯定米芾的书法。

王铎的书风提倡取法高古,为当时所盛行秀美俊逸但缺乏雄浑阳刚之风的明末书法领域提供了新的活力。

王铎行草书的审美形式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曾言:“古人论书,以势为先。

”书法的审美实际上是一种以文字作为依托的造型艺术,古人认为形的造就离不开势。

上文中所提到的势主要是依靠笔和线条加以体现的,包括笔势、动势两种。

笔势每一幅书法作品的字里行间以及点画和点画之间的联系被称为笔势。

作为贯穿每一行里字和字之间的关联,笔势就如同书法中的血脉、经络一样,只有血脉经络的顺畅才能让书家用笔八面出风,从而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书法术语之中的行气便属于笔势的一个部分,王铎对于笔势的掌握是非常成功的。

精品欣赏:王铎56岁行书,用墨丰满,笔力浩荡

精品欣赏:王铎56岁行书,用墨丰满,笔力浩荡

精品欣赏:王铎56岁行书,用墨丰满,笔力浩荡
王铎(1592—1652),明末清初书画家。

王铎的草书纵逸浩荡,骨气深厚。

王铎与董其昌有“南董北王”之称。

王铎这卷行书卷,用墨饱满,湿枯互见,变化丰富。

落款为丁亥,是清顺治四年(1647)时书,王铎时年56岁,艺术创作正盛之时。

太极歙砚买一赠六
歙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主要产于安徽省黄山山脉。

歙砚有发墨益毫,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呵气生云,贮水不涸之美,受到历代文人的称赞。

“太极歙砚”取材于安徽省黄山脚下歙县原石,化繁为简,实用至上,带盖可搁笔,黄铜把手设计,研磨盛墨兼顾,使用方便,是书画家创作佳品、装点书桌的必备之物。

丹青飞狐文化艺术沙龙专属
售价168元。

王铎行书的用笔特色

王铎行书的用笔特色

35 王铎行书的用笔特色一时正时侧,变化多端^ 二折多于转,方多于圆^三提按顿挫,法度严谨^ 四轻重结合,疾涩相间五燥润相映,对比强烈^ 六敏而好古,自出新意41 王铎行书的结构特征一欹侧多变^ 二向背成势^鲳v 三疏密有致四揖让避就五长短参差六大小错落七行而兼草八避免雷同52 王铎行书的墨色特点56 王铎行书的章法特点一幅式多样,多为条幅56 二左右倾伏,摇曳多姿60三大小交错,或断或连61 四行行分明,间距不一^吼v五时疏时密,变化无穷62一王铎简介王铎,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卒于清世祖顺治九年,即公元一五九二年.一六五二年,享年六十一岁。

字觉斯,又字觉之,号痴庵、嵩樵、石樵、十樵、雪山道人、龙湫道人等,别署一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故人称一王孟津~。

明天启元年^公元:苎二年v乡举,天启二年进士,连科及第,考授翰林庶吉士,累官至礼部尚书。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八四四年,崇祯吊死煤山,他避地南京,拥立福王,擢东阁大学士。

翌年,南京陷落,与福王同被执,降清。

入清后,为《明史》副编修,后为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

卒,追赠太保,谥文安。

王铎于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尤以书法著称。

其书法诸体皆精,尤以行草书见长。

他崇尚古法,集百家之长,成自家面目,以其雄强豪迈之书风,标领书坛。

在明末清初,书法大家叠起,如黄道周、张瑞图、倪元璐、傅山等,将中曙书法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时期。

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首推王铎了。

王铎传世书法作品极多,著名的有《行书诗册二》《秋兴诗》《杜诗》《诗稿》《临各家诗》《投语谷上人》《见花迟诗二》《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

《清史稿》卷七十九有传。

二王铎对行书的主要贡献当我们翻开当今的书法报刊,参观展览,就会发现热爱王铎书法的人众多,这不是一种奇怪的现象,而是王铎无愧为一代大师。

他是一个绝对尊重传统,又具有很强现代意识的大家,他的书法将传统与其个人表现极好地统一起来,使其书法艺术永放光芒,爱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家王铎书法的特点
王铎书法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特的笔法:王铎书法注重笔墨之美,他善于运用大而豪放的笔势,笔调洒脱,挥洒自如,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字迹线条流畅有力,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2. 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王铎书法作品多样化,他擅长篆、隶、楷、草各种字体,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书写形式来表现自己的艺术创作意图。

他的作品既有庄重大气的楷书,又有激情四溢的行草,展现出他多样化的艺术表达能力。

3. 深厚的文化底蕴:王铎书法注重研究古代经典书法作品,他深入挖掘古人的笔法墨迹,吸取各家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融入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达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4. 独具个性的创作意识:王铎书法富有创造性,他不拘泥于传统,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创新。

他的作品不仅传承了传统的笔法技巧,还融入了当代的艺术元素,充满了现代感和个性。

总的来说,王铎书法以其独特的笔法、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个性的创作意识,成为当代书法界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精湛雅致,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和审美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