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福利经济学原理分析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因素-农业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1.生态经济学理论从20世纪中期开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二次科技革命深深的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业发展模式,世界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
但是,随着工业快速发展,世界范围逐渐蔓延了各种资源与环境问题,诸如:粮食紧缺、人口激增、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以及资源匮乏等等。
这些问题既制约了当代人的发展,又威胁着后代人的生存,人们开始反思社会经济传统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解决途径。
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和研究着我们人类的未来之路。
经济学家们发现传统经济学追求的资源配置效率、成本与效益等都没有把环境与生态纳入进去,他们逐渐认识到只有把生态学与经济学联系在一起,才能破解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这对矛盾,从而探寻到新的发展路径,由此生态经济学应运而生。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关于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方兴未艾,由于生态环境的现实窘境使得这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得到了理论界、政府和实业界的共同关注。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 E·Boulding)在其发表的《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学”。
战略性、综合性、层次性和地域性是生态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研究特点。
总的来看,生态经济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而生态系统则包含了内容更多、承受能力更强的整体。
(2)社会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并依赖于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资源。
生态经济学理论认为由企业生产后分配给消费者的各种产品都依赖于生态系统提供资源,而这些经过使用过后的产品部分变成废弃物,又再次回到生态系统中去,与最初生态系统提供资源最大的区别在于存在着资源消耗。
(3)生态经济学特别地把环境要素纳入了社会福利的核算之中。
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无极限,福利增长无极限。
但是,生态经济学家巴克莱和塞克勒指出:如果为经济增长而追加费用与追加效益相等时,为了不引起大范围环境恶化,就必须减缓或停止发展。
农业经济学相关教辅
农业经济学相关教辅
农业经济学相关的教辅材料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教辅材料。
1.《农业经济学》:这本书是农业经济学领域的经典著作,系统地介绍了农业经济学的理
论和实践,包括农业市场、农业政策、农业生产、农业贸易等方面的内容。
2.《现代农业经济学》:这本书是面向现代农业的经济学教材,介绍了现代农业经济学的
理论和实践,包括农业资源、农业结构、农业市场、农业科技、农业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3.《中国农业经济学》:这本书是中国农业经济学的代表性著作,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农业
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包括中国农业发展历程、农业结构、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金融、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内容。
4.《农业经济学原理》:这本书是农业经济学的基础教材,介绍了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和方法,包括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农业政策、农业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5.《国际农业经济学》:这本书是面向国际的农业经济学教材,介绍了国际农业经济学的
理论和实践,包括国际农产品市场、国际农业政策、农业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还有一些期刊和网站也提供了有关农业经济学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如《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等期刊以及中国农业信息网等网站。
这些材料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农业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农业政策分析经济原理与方法
UA F E
W3
UB 图2.2 满足帕累托最佳条件的福利边界图
F1
W1
W2
帕累托最优与市场均衡 完全竞争市场模型通常作为评价农业政策经 济效率的标准。 非完全竞争的帕累托最优。 竞争均衡是一种帕累托最优。 资源禀赋的适当分配可以使每种帕累托最优 状态作为一种竞争均衡来保持。
五、福利变化的测度(市场与农业关心谁)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实际付出的价格与他演绎付出的价格之差。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与市场价格之差。 经济剩余: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
P S P CS PS E D O Q
PC、CS与ES图示
经济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第二节 农业政策分析的模型
一、理性决策模型 理性决策模型又称科学决策模型,包括全理性 模型和有限理性模型。 完全理性模型包含下列内容: 1、决策者面临的问题确定 2、追求效益最大化 3、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有限理性模型:选择一个或几个比较适宜而可 行的方案做可行性分析,只要其中的一个方案 产生的收益大于成本,便采用。
一、制定农业政策相关的经济理论简介
(一)公共选择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与农业政策 (三)组织行为理论与农业政策
二、农业政策与经济福利的关系
农户、农业企业和地区政府等各自相对独 立的经济利益主体,总是以自己从某项已出台 的农业政策中获得利益的多少来评判农业政策 的优劣,并以此作为政策行动的依据。 本书主要讨论福利经济学对农业政策研究 有特别关系的两个方面: (1)由完全市场经济形成的资源配置和产品分 配、可以看作经济效率高,政府政策导致背离 这些条件的范围。 (2)可以衡量某一政策变化的福利效果。
专业导论结课论文经济学
专业导论结课论文经济学导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如何做出选择的学科。
它涉及到个体、企业和政府如何分配资源,以实现最大利益。
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的消费和生产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经济学对于政府的决策制定、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个人的生活选择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经济学的重要性以及它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首先,我们将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包括供给和需求、边际效用和成本、市场结构和竞争力等内容。
其次,我们将探讨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包括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环境政策以及劳动市场政策等方面。
最后,我们将分析经济学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包括消费决策、职业选择、金融投资以及家庭规划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我们将更深入地理解经济学对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学科,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深入地了解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中各种经济问题。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能够对经济学有一个更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中的经济挑战。
经济学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探讨,更是对实际经济现象的分析和研究。
经济学家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制定政策和经营战略。
例如,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对市场供求关系的研究,预测商品价格的变动趋势,为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依据;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为政府提供就业政策的制定建议。
总之,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在实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经济学还对于实现社会发展和公平分配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经济学可以帮助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同时,经济学也关注着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问题,通过调节税收政策、社会福利制度等手段,促进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
大学经济学博士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大学经济学博士毕业论文题目参考经济统计学博士论文1、基于绿色GDP投入产出模型架构研究2、中国住户生产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3、成长型企业无形资产统计问题研究4、中国社会核算矩阵编制与模型研究5、政府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6、人口老龄化对我国GDP及其构成的影响7、环境价值核算方法及应用研究8、经济核算原理在现代制造业定量研究中的应用9、中国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10、我国GDP中劳动报酬份额的下降11、经济福利核算的理论及其指标研究12、宏观金融运行异常的统计监测研究13、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总体模式研究14、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论研究15、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构及其应用研究16、供应链违约风险的研究17、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18、Markov算子的渐近行为与经济系统的几个问题19、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宏观经济优化模型20、效用、风险与纳什均衡选择21、粮食、农业制度供给中的博弈与实证22、理解经济变迁的过程23、海洋经济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研究24、区域环境价值核算的方法与应用研究25、基于环境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国民收入核算研究26、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统计研究27、现代企业统计理论体系创新研究28、ICT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29、资本存量与资本服务核算研究30、地区GDP核算及数据衔接问题研究31、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与绿色GDP的建立32、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能源核算研究33、消费型中间消耗的概念及测算34、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在陕西省GDP预测中的应用35、物流配送选址优化模型的研究36、供应计划问题的遗传算法求解37、基于景气指数的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研究38、企业管理创新数量分析中的线性优化逆问题39、技术能力成长决策中的实物期权方法研究40、资产定价标准的讨论和模拟41、投资者认知收益度量模型及系统设计42、基于水环境的杭州市绿色GDP核算的GIS表征43、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44、湖南省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的编制与应用研究45、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46、疏浚企业挖泥船生产统计系统优化分析47、过程神经网络在GDP预测中的应用研究48、四川调查总队系统职工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49、基于线性回归和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在国民经济数据中的应用50、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环保指标设计研究51、可持续发展条件下国民经济核算的拓展研究52、乡镇企业抽样调查信息系统研究53、基于绿色GDP的水资源核算模型研究54、构建在绿色GDP核算体系上的绿色贸易研究55、基于绿色GDP核算的汉川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56、贵重物品核算及纳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57、住户生产核算有关问题的研究58、基于RoughSet理论的中国GDP数据分析59、基于特征价格理论对中国GDP的修正60、基于资产范围扩展的可持续发展核算框架研究61、电信客户流失预警模型的构建及应用研究62、改进中国政府服务产出统计方法的探索性研究63、中国省际资本服务估算:1993-201364、吉林省民生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实证分析65、基于环境污染视角的无效GDP测算农业经济学博士论文题目1、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绩效比较研究2、中国生猪规模养殖的经济学分析3、中国土地财政问题研究4、农民工权益保护研究5、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6、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变动及其制度成因研究7、中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动态研究8、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9、城镇化进程中上海市郊农业产业结构演进与评价研究10、多元化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的研究11、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效应12、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研究13、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14、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运作及制度创新研究15、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问题研究16、基于粮食安全的我国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研究17、不同区域农业信息化推进模式研究18、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化机制与策略研究19、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20、休闲农业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21、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研究22、基于资源整合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与实现23、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24、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转化的方向与机制研究25、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研究26、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27、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保障体系研究28、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29、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战略研究30、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研究31、黑龙江省种粮农户生产行为研究32、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33、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与流通效率研究34、重庆丘陵山区土地整理模式及其关键技术研究35、我国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系统分析36、现代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37、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效果研究38、中国粮食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研究39、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40、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41、建筑业劳动力未来供给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42、农地产权流转平台及机制研究43、基于国内粮食安全的中国粮食进出口战略研究44、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45、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研究46、城乡统筹发展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47、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48、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49、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50、在宏观调控中土地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效果研究51、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互动研究52、中国农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53、中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54、农业保险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作用的经济学分析55、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融资问题研究56、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研究57、收入结构视角下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研究58、河北省农村新民居建设中基于感知价值的农民需求意愿研究59、中国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60、福建省三明地区发展林下经济实证研究61、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62、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因素分析与预测研究63、北京市创意农业需求分析与发展预测64、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65、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研究66、我国农业企业化发展问题研究67、黑龙江省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68、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69、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机制研究70、我国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71、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72、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73、基于农户与消费者利益的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研究74、农业生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研究75、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土地养老保障水平实证研究76、中国奶牛养殖模式及其效率研究77、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78、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问题研究79、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构建研究80、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研究81、中国饲料加工业产业组织研究82、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83、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84、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85、中国农业技术引进研究86、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87、我国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研究88、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状态评价与优化组织89、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研究90、西北旱区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分区及其匹配特征研究91、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92、我国水产品冷链物流绩效评价研究93、我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金融支持研究94、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95、果蔬绿色供应链协同决策机制研究96、基于城镇化视角的乡村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及调控机制研究97、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模式研究98、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99、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100、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工业经济学博士论文1、中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研究2、国有煤炭企业全面风险演化机理及管控体系研究3、建设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4、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状态评价与优化组织5、区域产业品牌形成机理及其培育策略研究6、湖南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测度及金融支持研究7、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机理及保障策略研究8、我国葡萄酒消费者行为研究9、中国新能源发展研究10、中国钢铁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研究11、钢铁产业规模控制及布局评价研究12、吉林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研究13、基于创新驱动的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研究14、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研究15、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研究16、基于社会责任的煤炭企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17、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目标定位及发展路径研究18、基于情景分析与CBR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关键技术研究19、中国光伏产业创新系统研究20、煤炭产业链低碳演化机理及路径优化研究21、煤炭绿色物流系统构建与优化研究22、我国光伏发电项目规模化发展研究23、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研究24、智能配电网自愈功能及其效益评价模型研究25、食品冷链物流运输服务网络优化研究26、基于低碳经济的发电行业节能减排路径研究27、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研究28、基于联合风险投资的创业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创造的作用机理研究29、工业品营销中关系质量对顾客购后行为倾向的影响研究30、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研究31、空间信息技术在矿区可持续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32、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财税政策研究33、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34、基于服务模式创新的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体系研究35、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竞争与发展研究36、基于DEA方法的指标选取和环境效率评价研究37、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警研究38、机床制造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及其特征主线研究39、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研究40、食品安全的经济理论研究41、我国汽车产业的产业关联及效率演进研究42、基于能源利用的碳脉分析43、国际能源合作的稳定性研究44、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石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45、中国进口液化天然气可持续发展战略46、中国煤炭产业的生态效率研究47、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48、煤炭价格影响因素分析及机制研究49、中国煤炭产业集中度及政策研究50、风险分担对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51、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多项目管理研究52、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企业绿色化创新研究53、建筑业劳动力未来供给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54、矿山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与预测研究55、电网企业资产管理模型及应用研究56、中石油国际化战略研究57、生态矿区建设期环境成本与效益研究58、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研究59、需求侧管理视角下的电动汽车充放电定价策略研究60、智能电网技术经济综合评价研究61、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村电力发展研究62、中国矿产资源整合与规制研究63、基于融资结构理论的我国采矿业融资问题研究64、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应用研究65、中国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研究66、我国水泥行业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研究67、面向可视化管理的煤炭企业成本管控研究68、煤炭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及能力评价研究69、中美能源消费结构问题研究70、基于集成理论的新能源建设项目群管理方法及应用研究71、新能源风电发展预测与评价模型研究72、基于资源与环境约束的中国能源供需格局发展研究73、可再生能源发电投资风险分析与评估模型74、含微电网的智能配电网规划理论及其应用研究75、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效应研究76、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制造业成长77、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模型研究78、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79、新能源企业融资的财务风险控制研究8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研究81、中国大型制造企业物流资源整合研究82、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影响因素研究83、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力评价研究84、我国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85、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研究86、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87、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研究88、我国风力发电产业链的培育与发展问题研究89、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研究90、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综合评价及其发展策略研究91、中国人为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现状及未来趋势92、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问题研究93、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94、冷链物流运营管理研究95、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理论及实证的研究96、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97、微网经济运行优化的研究98、论“营改增”对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交通运输博士论文题目1、铁路物流资源整合优化理论与应用研究2、港口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方法及其实证研究3、基础设施建设BT投融资运行模式研究4、基于PPP模式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分担合理化研究5、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及其资本结构优化研究6、港口物流系统竞合研究7、基于行为分析的货物运输方式选择模型研究8、高速铁路与民航客运竞争及协同发展研究9、客运专线网络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优化设计与调整研究10、中国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11、航运企业船舶租赁融资优化决策及风险控制研究12、航空运输业演化研究13、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与分析方法14、中美高速公路运输比较研究15、高速公路建设灾害预警管理体系的研究16、城市交通拥堵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17、综合运输体系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塑造与优化研究18、中国铁路运输业的有效竞争研究19、高速铁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20、基于企业发展定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21、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集聚效应22、智能交通产业的技术创新联盟研究23、中国民航业市场结构、竞争行为与绩效研究24、手机打车软件用户满意度实证研究25、“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税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6、基于出租车管制背景下的专车市场研究27、中国中心城市交通联系及其空间格局28、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交通政策模拟与实证研究29、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模型研究30、交通基础设施、空间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协调31、航运物流服务供应链协同优化研究32、交通运输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机理和实证研究33、中国港口业安全与转型发展研究34、城市居民低碳出行的影响因素及引导策略研究35、基于PPP的我国铁路投融资模式研究36、中国港口的产业集群研究37、高速铁路的国民经济属性及投资效益研究38、“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企业税负影响实证研究39、“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考量40、交通运输业“营改增”的影响及对策研究41、基于博弈分析的城市公共交通定价及补贴的理论与方法研究42、基于复杂网络的交通网络复杂性研究43、公共交通乘客满意度测评理论及实证研究44、我国公路建设资金及投融资政策研究45、铁路现代物流中心综合发展规划理论与应用研究46、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与调控47、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及确定方法与控制模式研究48、港口物流绩效评价体系研究49、大型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研究50、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管理与度量研究51、运输通道合理运行及经济聚集作用研究52、我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主要技术经济问题研究53、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轨道交通规划与评价方法研究54、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与评价55、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相关问题的研究56、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研究57、空间运输联系与运输通道系统合理配置研究58、结点站间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的理论与方法研究59、高速公路经济论60、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61、道路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62、集装箱港口装卸作业资源配置研究63、现代港口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64、城市交通网络布局与优化策略研究65、港口集装箱物流系统仿真和优化方法的研究及应用66、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67、铁路客运专线运输组织理论与方法研究68、城市客运枢纽换乘组织关键问题研究69、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用机制研究70、客运专线运输组织理论中若干问题的研究71、客运专线相关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72、基于风险分担的高速公路BOT项目特许定价研究73、中国港口效率测度研究74、铁路大型客运站作业计划智能编制的优化技术和方法研究75、武广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体系发展的影响研究76、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特征与服务设施的关系研究77、城市公共交通补贴效率研究78、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特征分析79、铁路旅客乘车行为分析与客流分配研究80、上海自贸区设立对上海航运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企业经济学博士论文题目1、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2、我国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3、营销策略对品牌资产的影响机理研究4、企业异质性条件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研究5、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6、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研究7、供应链整合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8、基于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研究9、隐性知识学习与企业创新研究10、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激励政策研究11、家长式领导对员工建言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12、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13、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效能的影响研究14、消费者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15、体验视角下顾客间互动对再惠顾意愿的影响研究16、工业品营销中关系质量对顾客购后行为倾向的影响研究17、团队知识共享机制研究18、企业环境战略决策及其绩效评价研究19、企业微博营销影响因素与短期效果测量研究20、企业社会资本研究21、利益相关者企业价值管理研究22、媒体报道对高管薪酬的治理作用研究23、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风险控制研究24、中小企业的风险传导及评价研究25、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26、企业预算管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27、商业模式研究及其在业务系统设计中的应用28、企业ERP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29、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进规律研究30、企业品牌竞争力测评研究31、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问题的研究32、负面在线评论及其补救措施对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33、怀旧倾向与参照群体对老龄消费者中华老字号品牌偏好的影响研究34、企业并购绩效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35、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36、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构建整合研究37、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有效性研究38、中小企业融资难研究39、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40、加快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研究41、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理研究42、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效能关系研究43、产业生态系统的定量解析与评价及仿真44、私募股权基金与中国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研究45、基于绿色品牌的消费者行为研究46、中国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效应研究47、在线评论的客户参与动机与评论有效性研究48、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新模式研究49、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研究50、服务品牌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5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研究52、基于价值链的服务模块化价值创造机理研究53、企业伦理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54、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研究55、基于顾客满意度的电信运营商竞争优势研究56、电网企业资产管理模型及应用研究57、需求侧管理视角下的电动汽车充放电定价策略研究58、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价值生态与建构59、政府管制下的国有企业高管激励机制研究60、企业持续发展视角的企业伦理研究61、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研究62、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63、我国国有企业并购动因与并购绩效研究64、和谐社会视域下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研究65、公司治理、多元化战略与财务绩效的关系66、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高原的实证研究67、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研究68、动态环境下组织学习与战略柔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69、中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70、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工资制度研究71、中国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72、中央企业国际战略定位与风险控制研究73、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74、基于政治关联的中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研究75、基于融资结构理论的我国采矿业融资问题研究76、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77、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78、我国电信企业内部控制研究79、煤炭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及能力评价研究80、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期融资模式及其效率评价81、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竞争力研究82、基于知识共享的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83、国有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84、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85、国家创新体系视角下的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研究86、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研究87、石油企业纳税筹划研究88、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体制研究89、企业质量管理防错体系研究90、基于集成理论的新能源建设项目群管理方法及应用研究91、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大股东与高管减持行为实证研究92、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公司治理完善研究93、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94、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制度创新研究95、基于构型理论的人力资源系统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96、网络消费者感知价值对购买意愿影响的研究。
西方理论福利经济学研究
西方理论福利经济学研究一、本文概述《西方理论福利经济学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索西方理论福利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发展历程以及其在现代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福利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本文首先将对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研究范围和目标。
接着,文章将回顾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旧福利经济学到新福利经济学的演变,以及后来的新发展。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关注各个阶段的理论创新和争议,如庇古的国民收入最大化原则、帕累托最优理论、以及卡尔多-希克斯改进等。
随后,文章将分析福利经济学在现代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这包括但不限于社会保障政策、税收政策、公共卫生政策等。
我们将探讨福利经济学理论如何为这些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文章将对福利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深入,福利经济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将探讨未来福利经济学可能的研究方向,以及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发挥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西方理论福利经济学研究视角,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西方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西方福利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一系列经济学原理和假设之上。
这些原理和假设为福利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和指导。
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源于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
该假设认为,个体在经济活动中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福利经济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社会福利的构成和度量,以及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干预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福利经济学还借鉴了边际主义的分析方法。
边际主义认为,个体的决策和行为受到边际效用的影响,即个体在做出选择时会权衡各种可能结果的边际效用。
福利经济学运用边际分析方法,研究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以及社会福利的改进和优化。
经济学视角下的社会福利分析
经济学视角下的社会福利分析社会福利是人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通过经济学的视角,我们可以对社会福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
首先,经济学将社会福利定义为个体和整个社会在经济活动中获得的利益和福利的总和。
个体的福利来自于他们所拥有的资源和所享受到的消费品和服务。
而整个社会的福利则是由个体福利的总和所决定的。
在经济学中,我们通常使用效用函数来度量个体的福利水平,通过效用函数我们可以评估不同福利分配下个体的福利情况。
其次,经济学认为社会福利的实现离不开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资源是有限的,而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
因此,如何合理地分配资源就成为实现社会福利的重要问题。
经济学通过研究资源配置、产出分配和收入分配等问题,为社会福利的实现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分析工具。
例如,在资源配置方面,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资源的最佳利用方式,从而提高社会的产出和效率。
在产出分配和收入分配方面,经济学可以研究不同分配机制的优劣,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如税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以促进社会福利的提升。
第三,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在社会福利实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市场是资源配置和福利分配的主要机制,通过市场交易,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能力来选择和取得所需的商品和服务。
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供求的交互作用和价格的形成,通过价格信号,资源可以得到优化配置,个体可以根据价格来决策,从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然而,市场机制并非完美,存在市场失灵和市场偏离社会福利最优的情况。
例如,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某些人享有信息优势,获得不公平的收益。
此外,市场还会出现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问题,需要政府的干预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最后,经济学也强调社会福利的可持续性。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应仅仅关注短期效益,还要考虑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在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保护的前提下,社会福利才能得到持久的提升。
经济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政策建议,如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以促进社会福利的持续提升。
农业经济学
一、如何理解“三农”问题。
1.“三农”问题的含义“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大问题。
其独立地描述是指在广大乡村区域,以种(养)殖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
系统地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在历史形成的二元社会中,城市不断现代化,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城市居民不断殷实,而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
“三农”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也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三农”问题在我国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此后逐渐被媒体和官方引用。
2.“三农”问题的内容(1)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
(2)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
(3)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3.“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1)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
(2)土地资源不足,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及土地产权模糊。
(3)资金投入少。
农民由于收入少,增收难,就越来越少的投入资金在农业上。
(4)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
(5)农民的负担重。
(6)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这是引发“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
4.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新思路”。
以工代农,以城促乡,把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2)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依靠科技,建立现代化农业。
(5)进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福利经济学述评
福利经济学述评福利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资源,以实现最大福利的学科。
在当今社会,福利经济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从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综述、实践应用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述评。
一、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福利经济学以效用和福利为基本概念,旨在寻找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使得社会总效用达到最大化。
其中,效用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满足程度,而福利则是指社会成员因拥有某种资源或能力而获得的福利水平。
在福利经济学中,资源配置的优化是提高社会福利的关键。
二、福利经济学的理论综述福利经济学有许多重要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涓滴理论、平等分配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涓滴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会带来益处,这些好处会逐渐渗透到各个阶层,最终惠及所有人。
平等分配理论则资源的公平分配,认为这样可以提高整体福利水平。
可持续发展理论则强调经济的长期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三、福利经济学的实践应用福利经济学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政府在制定社会保障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时,会参考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以实现更公平、更有效的资源配置。
此外,企业在制定生产计划、选择投资项目时,也会考虑福利经济学因素,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四、福利经济学的未来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化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等问题的日益严重,福利经济学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技术进步可能会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社会财富,但也可能带来就业结构调整和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
全球化可能会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但也可能带来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公。
气候变化可能会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影响,也将对福利经济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面对这些挑战,福利经济学需要进一步研究技术进步、全球化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机制和程度,探讨适应新形势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安排。
此外,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福利经济学在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上也可能会有新的突破。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福利经济学分析一、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保险体系的改革已成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老保险体系的改革不仅关系到亿万老年人的生活福祉,也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定和社会和谐。
本文将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中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必要性、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福利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学科,强调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并通过资源分配、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
在养老保险体系改革中,福利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和评估改革效果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养老保险体系的福利经济学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改革对社会经济福利的影响,以及改革在资源分配、公平性、可持续性等方面的表现。
本文首先将回顾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历程,分析改革的背景和动力。
我们将运用福利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评估改革对社会经济福利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对老年人福利、劳动力市场、家庭经济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接着,我们将分析改革面临的挑战,如人口老龄化、基金可持续性、制度公平性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我们将展望中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如何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1. 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性养老保险体系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稳定和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在中国,这一体系的完善与改革更是关系到亿万民众的未来福祉和社会和谐。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劳动者在退休后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保险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养老保险体系的健康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合理调配资金,养老保险能够为社会投资和消费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养老保险还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通过再分配机制,养老保险能够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增强社会凝聚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福利经济学期末
第五讲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5.1公平与效率的内涵一、公平的含义★★1、公平的含义一般有三个层次: 一是法律公平。
也就是说,法律同样地对待处于同样地位的人,而不会按照与行动无关的一些特征对谁实行歧视。
二是机会公平或过程公平,是指在经济制度中人们获得机遇的公平,是为取得最终地位而必须经历的过程给予所有人同样的机会。
三是收入公平或结果公平。
结果公平是指收入或商品的公平分配,也就是指最终商品或收入的平等分配,即向所有人提供等量的报酬。
2、三种主要的公平观:(1)功利主义公平观,认为公平就是使社会所有成员的总效用最大化。
(2)市场主导公平观,认为竞争性市场进程的结果是公平的,因为它奖励那些最有能力的人.(哈耶克)(3)所谓能力主义公平,实际上就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作为公平的基础。
(阿玛蒂亚·森)二、效率的含义1、熊彼特认为效率强调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因素。
2、卡尔多提出的补偿标准指出,一种经济变化使受益者得到的利益补偿受损者的失去利益而有所剩余,是有效率的。
3、希克斯补偿标准提出的效率概念是:当经济变化的受损者不能促使受益者反对这种变化时,也意味着社会福利的改进。
4、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提出了技术效率或X 效率的概念,它是指企业内由于职工的努力使现有资源能生产更多产量所引起的效率,这种效率与资源配置的改善无关,而是取决于企业全体职工的努力和协调程度。
5、帕累托效率(或有效配置)是指这样一种社会资源的配置状态:无论怎样对一种资源进行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一个人收入增加而不使另一个人的收入减少。
5.2公平与效率的替代关系学说一、公平与效率的相互关系西方学者认为,效率和公平这两个目标是相互促进的。
例如,加强对低收入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既可以提高这些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又可以改善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二者是相互矛盾的。
为了提高效率,有时必须忍受更大程度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为了增进公平,有时又必须牺牲更多的效率。
查新检索报告【范本模板】
查新检索报告课题名称:农业保险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作用的经济学分析姓名学号专业指导教师完成时间编号:查新检索报告课题名称中文:农业保险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作用的经济学分析英文:the action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has been systematic use of economic analysis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to the lake联系电话电子信箱一、检索目的研究农业保险在农业现代化的作用二、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要点1、农业保险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双向作用2、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模型分析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农业保险之于农业现代化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分析3、导致我国农业保险市场供需双方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的根源是:一方面,农户非正规风险规避机制强化了现行农业保险低水平运行的基础;另一方面,农业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引发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行为和交易成本过高。
治理低水平均衡的关键在于政府的适度干预和农业保险市场需求主体的转变。
4、政府干预包括提供完善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等制度供给,还包括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
这些干预可以消除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提高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
农业保险需求主体的转变是指单个农户向具有非人格化属性的法人组织的转变。
这一转变可以促进农业保险市场的交易由不完全合约逐步走向完全合约,交易效率得到提高.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这一方式也是可行的。
三、查新点和查新要求查新点: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模型分析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农业保险之于农业现代化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分析查新要求:检索国内外有无与本课题研究相似的文献,并作对比分析。
四、检索结果经上述范围的检索,获得相关文献13多篇,从中共检索到与本研究相关的对比文献11篇。
经济学专业论文题目
经济学专业论文题目
1. 福利国家模式下的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
2. 金融市场波动对经济的影响
3.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转型与挑战
4. 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5.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6. 科技产业的垄断与市场竞争
7.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与发展趋势
8. 不完全市场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9. 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的调控作用
10. 宏观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11. 全球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与适应策略
12.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与就业政策
13. 国际贸易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4. 金融机构监管与金融风险防范
15. 创业精神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6. 经济不平等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17. 金融市场创新与金融危机预防
18. 新经济形势下的创新型产业发展
19. 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与影响
20. 社会福利政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21. 政府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的影响
22. 各国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联系与互动
23. 全球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24.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5. 资本市场对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
26. 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影响
27. 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8.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29.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与挑战
30. 金融科技(FinTech)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和挑战。
福利经济学概述
福利经济学概述福利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福利的经济学分支。
它关注的是如何合理分配资源,以提高整体的福利程度。
福利经济学不仅关注经济效率,还关注公平和社会正义。
经济学家通过制定政策和措施,努力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社会福利问题日益凸显,福利经济学的研究也逐渐兴起。
福利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政策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经济手段来改善社会福利水平。
这也成为现代经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福利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经济效率。
经济效率是指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的状态。
福利经济学通过研究市场自由和市场失灵等现象,来寻求提高经济效率的途径。
例如,如果市场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供给不足,福利经济学可以考虑引入政府干预,以扩大供给量,提高整体福利程度。
另一个核心概念是社会正义。
社会正义强调公平和平等的价值观。
福利经济学认为,在追求经济效率的同时,也要保证社会正义的实现。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收入分配、教育机会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减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福利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主要包括福利效果和成本效果。
福利效果是指政策或措施对个人或群体福利的影响。
成本效果则是指政策或措施的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和代价。
福利经济学将福利效果和成本效果相互对比,以确定最优的政策选择。
福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福利经济学模型和实证研究。
福利经济学模型是为了便于理论研究而构建的经济模型。
它通过建立一种理想化的经济体系,分析政策和措施对福利的影响。
实证研究则是通过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来验证福利经济学模型的有效性,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福利经济学研究的课题非常广泛,涵盖了很多领域。
其中一些重要的研究领域包括教育经济学、卫生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等。
教育经济学研究如何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改善经济福利。
卫生经济学研究卫生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以及如何提高卫生保健的效果和效率。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钟甫宁
农业经济学(钟甫宁主编教材)教案导论教学目的了解农业的概念、地位与特点,以及了解农业的部门特点、农业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明确农业经济学的使命。
教学内容农业的概念、地位与特点,农业的部门特点、农业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明确农业经济学的使命教学重点和难点农业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农业经济学的使命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时数2教学过程第一节农业的部门特点一、农业的概念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力,把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即农产品,以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
我国改革开放前,狭义的农业即小农业是指种植业,广义农业即大农业是指农(种植)、林、牧、渔业。
在现代,狭义的农业,专指动植物生产的产中部门(动植物生产部门);而广义农业概念,则包括动植物生产的产前(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部门)、产中、产后(包括流通、加工、销售等部门)在内的农业产业系统。
不包括农村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即农村的非农产业。
二、农业的地位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也是人类社会其他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活动的基础。
也只有当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能够提供剩余农产品时才有可能。
可见,农业具有这种特殊重要性决定了农业是国民经济首要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和特殊的重要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说明了农业的特殊重要性。
在古代,农业可以说是社会上唯一的生产活动;在近代和现代,即使在实现工业化之后的资本主义发达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和不能取代的。
在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不仅源于农业是一切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我国的基础产业,而且源于农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性:1、我国是有13亿人口的大国,而且9亿多在农村,农业人口比重大。
2、我国人口众多,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解决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安全)问题。
3、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历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完整版)农业经济学作业题答案
农业经济学作业题答案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农业? 试分析农业的根本特性。
答:(1)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2)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是农业的根本特性。
这是因为农业是人类直接利用生物、太阳能、土壤、气候等自然力的生产活动,农业生产一方面是人类劳动产品、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等经济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生物的生长和繁衍及其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相互转换的自然现象的再生产过程。
2. 试分析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和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
答:(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
首先,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其次,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2)农业在不同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
首先,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是最主要生产部门,其发展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其对工业化的支持也符合农业本身发展的需要。
其次,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农业由于自身的上述特性使得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优势逐步丧失,比较利益越来越小,市场本身的发展难以使农业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维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就有必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性政策。
3. 什么是农业的基本贡献和农业的多功能性?(1)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基本贡献包括:A产品贡献,主要有食品、工业原料;B要素贡献,提供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资金、土地;C市场贡献,农业生产或者生活时形成对工业品市场的需求,也为农产品市场提供农产品,推动工业品、农产品市场的发展;D外汇贡献,通过出口农产品为国家经济建设赚取外汇;(2)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和纤维等多种商品的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它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这些功能所产生的有形结果和无形结果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和产品价格来体现。
农业经济学研究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的学科
农业经济学研究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的学科农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的学科,它关注着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问题。
在当下这个追求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农业经济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业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以及资源利用状况。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模型,可以预测农业发展的趋势,提供科学依据来制定农业政策,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广泛,包括农业供需关系、农产品价格波动、农业投资和农村金融等多个方面。
通过研究农业市场的供需关系,可以合理调控农产品价格,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市场经济。
此外,农业经济学还研究农业投资和农村金融,为农业产业提供融资支持,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农业的模式逐渐兴起。
这种模式通过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结合,使得农民能够更便捷地获取市场信息、销售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农业经济学也在积极研究如何运用互联网技术来提升农业产业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可以帮助政府和农业企业了解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同时,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也为推动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
农业经济学是一门重要而复杂的学科,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
农业经济学家需要具备良好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此外,还需要了解农业技术和市场状况,以及农民的实际需求,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总而言之,农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的学科。
通过研究农业发展的规律和经济学原理,可以为农业产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也为解决精准扶贫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
agricultural economics投稿经验
agricultural economics投稿经验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经济学分支,它探讨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民生活的经济方面。
农业经济学涵盖了土地利用、农产品市场、农业政策、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在农业经济学中,研究人员通常关注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生产率。
他们研究如何最大化农田的利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食品需求。
此外,农业经济学也关注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价格形成机制,以提供给农民更好的市场信息,以便他们能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农业经济学还涉及农村经济结构的研究。
农村经济结构包括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选择。
研究人员关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以提供农民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
农业经济学也与农业政策密切相关。
政府通过制定农业政策来鼓励农业发展,保护农民的权益,并确保农产品的稳定供应。
农业政策的目标通常是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促进农民的福利和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学家研究农业政策的效果,并提出改善农业政策的建议。
在农业经济学中,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农业可持续发展旨在平衡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确保农业的长期发展。
农业经济学家研究如何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通过可持续的土地管理和农业实践来保护自然资源,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农业经济学研究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经济方面。
它关注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市场、农业政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通过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农业的经济特征和挑战,并提出改善农业发展的策略和政策建议。
社会福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辩论辩题
社会福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辩论辩题正方,社会福利对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
首先,社会福利的提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当社会福利水平得到提高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会得到提高,从而增加他们的消费能力。
消费的增加会刺激经济的增长,促进市场的活跃,推动产业的发展。
正如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说,“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只有当人们有足够的消费能力时,经济才能持续发展。
其次,社会福利的提高可以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在一个社会福利水平较高的国家,人们更容易获得教育、医疗等基本服务,从而减少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增加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种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投资,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正如美国总统约翰逊曾经说过,“社会福利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
最后,社会福利的提高可以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促进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当人们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培训时,他们的技能和素质会得到提升,从而为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
这种人力资本的投入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如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社会福利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
综上所述,社会福利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它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还可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结构调整。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社会福利的提高,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反方,社会福利对经济发展有消极影响。
首先,社会福利的提高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对经济发展造成压力。
在一个社会福利水平较高的国家,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提供教育、医疗等基本服务,这将增加政府的支出。
而政府的支出主要依靠税收和债务,这将对经济造成一定的负担,影响经济的发展。
正如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没有免费的午餐。
”。
其次,社会福利的提高会减少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对经济发展造成阻碍。
在一个社会福利水平较高的国家,个人可以通过领取失业救济、社会救助等福利来减轻生活压力,这会减少他们的劳动积极性,降低他们的劳动意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福利经济学原理分析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因素-农业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生态农业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农业产品也是关系国民食品安全最重要的环节.21 世纪以来,生态农业受到党和国家、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从20 世纪80 年始我国生态农业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积极进展.截至2012 年,我国已有102个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通过验收,建成生态农业示范点2 000多个; 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5 887 个,认定产地76 686 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识的企业 6 801 家,产品16 929 个; 农业系统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识的企业1336 家,有机产品认证证书1 916 张; 登记农产品地理标识1 001 个.三品一标种植业面积达到 6 300 多万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7% 以上,农产品总产量超过 3 亿t.但是总体来看,尽管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前景广阔,但是由于生态农业的外部性、生产者的意识淡薄、行业的不规范等特点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健康快速发展.本研究基于福利经济学原理深入分析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深层次根源,提出解决生态农业发展瓶颈的制度性建议,以期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参考.1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1. 1 文献综述生态农业起源于20 世纪20 年代的欧洲,随后在日本、英国等地得到快速发展.1970 年美国学者阿尔伯卫奇正式提出生态农业理论,随后在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地得到广泛研究.从目前研究情况来看,国外对生态农业的研究一般集中在生态系统运行原理以及生态系统各因子上.例如,Park 等研究了农业活动和林业活动对土壤生物健康的影响[1];Sharpley 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有利于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2]; Chan 等研究了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和质量变化[3].国内关于生态农业的研究起始于20 世纪80 年代,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技术等方面.例如,林祥金[4]、颜景辰等[5]研究了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启示; 章家恩等对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进行了研究,建议推广该模式[6]; 李新平等分析了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发展重点[7].国内有部分学者研究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瓶颈,如杨中柱提出当前生态农业面临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科技体系不健全等问题[8]; 廖静等提出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理论上不成熟、自然环境挑战大、科技基础薄弱等[9].但是,以往研究没有从理论上深究生态农业发展问题,本研究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分析目前生态农业发展困境的原因,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现实意义.1. 2 理论基础福利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起始于20 世纪20 年代,以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为代表,其主要论点包括资源最优配置论、收入最优分配、外部性理论等.新福利经济学以卡尔多、希克斯、勒纳、西托夫斯基等人为代表,其主要贡献包括补偿原理、效用序数论以及社会福利函数.近年来,西方经济学家着重研究福利经济学中的外部经济理论、次优理论、相对福利学说、公平和效率交替学说、宏观福利理论等领域.根据福利经济学,按照竞争性和排他性原则将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为私人物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为公共物品.2 基于福利经济学的视角分析生态农业发展困境2. 1 生态农业产品的属性分析通常认为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而言的,是为了规避石油农业高污染、高残留等弊端,按照高效、安全、循环的原则发展起来的,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形态.生态农业产品没有严格标准,目前市场供给的有机农业产品、绿色农业产品都属于生态农业产品范畴.按照福利经济学相关原理,假设生态农业产品是私人物品( 产品) ,其市场价格和消费量应由市场供需决定; 但现实情况是,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还不高,由于有机农业产品、绿色农业产品等生态农业产品价格偏高,超出大众消费水平,导致供给和需求都严重不足.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居民对生态农产品的需求曲线为D,市场关于生态农产品的供给曲线为S( 图1) .由于生态农业产品价格高、城镇居民支付能力有限,导致城镇居民的需求曲线位置较低; 而由于生态农产品生产成本高、风险较高,导致生产供给曲线较高.如果政府大力鼓励扶持生态农产品生产,给予一定补贴和奖励,此时供给曲线向下平移,曲线为S1; 如果在生态农产品价格略有下降的前提下鼓励生态农产品消费,此时需求曲线向上平移,为D1; 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B( 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在政府补贴生态农业的情况下,生态农业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加.再者,从美国、澳大利亚、欧盟等国家的生态农业实践来看,大多数国家对生态农业提供财政补贴.笔者认为其根源在于生态农业产品不是一个纯粹的私人物品,而是带有公共物品属性的物品.2. 2 生态农业产品的外部性分析通过以上对生态农业产品的属性分析表明,生态农业产品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性质,姑且称为准公共物品,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其外部性不仅体现在农业的基础性,更体现在生态健康的农产品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以及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对环境的保护上.农业生产者发展生态农业,生产健康生态的农产品,不仅自己获得产品收入,而且还保障城镇居民享受到生态农产品,同时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对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生产生态农业产品获得的个人福利和购买生态农业产品所得的个人福利都小于生态农业产品对于全社会提供的福利,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外部正效益,从而导致生态农业产品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例如,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生态农产品供给曲线为S,需求曲线为D,消费者剩余为P1AP0; 如果政府对其给予补贴和扶持,变相降低了生产者供给成本,导致其价格下降,供给曲线下移至S1,此时消费者剩余P1BP2,增量为P0ABP2( 图2) .另一方面,在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生产者剩余为P0AO; 在无政府补贴的情况下,生产者剩余为P2BO.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社会福利为△ABO,表明政府补贴生态农业提高了全社会的福利水平.2. 3 分析结论基于以上对生态农业产品的经济学分析,得出生态农业产品是一种带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准公平物品,具有正外部性.这种对正外部性的长期忽视恰恰是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困境的根源,因此在生态农业发展的制度设计和模式安排上,必须首先尊重生态农业产品的这一属性,积极创新制度和政策,健全发展机制,才能从根本上突破生态农业发展的困境.3 关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建议3. 1 构建生态农业法律框架体系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生态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保障.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发展,但大多体现在各级政府的红头文件和规划中,多以行政法规和规划的形式,尚未在国家层面建立激励生态农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导致生态农业发展不足,生产者积极性不高.未来在构建法律体系过程中,首先要把握好生态农业及其产品属性,充分考虑生态农业的外部性,兼顾生产者、消费者和全社会的福利; 其次要构建一个包括国家生态农业基本法、生态农业地方法规以及法律控制、经济激励等配套单行法的完整法律体系; 再次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生态农业立法的成功经验[10].3. 2 构建生态农业的利益导机制通过福利经济学分析,生态农业由于投入成本高、风险较大、产品价格高,导致生产者生产意愿有限,消费者消费意愿不足.要大力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就必须建立利益导机制,用利益驱使农业生产者成为生态农业的持续经营者,同时也要采取措施保障消费者能够承受生态农产品的价格,扩大有效需求.因此笔者认为,根据我国现行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探索生态农业扶持和补贴的长效机制,通过对生态农业基础设施、清洁化生产以及科研技术等方面进行扶持和补贴,充分体现生态农业外部效益,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3. 3 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通过30 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在各地开展了数十种生态农业模式实践,较有影响的包括猪-沼-果五配套生态农业、四位一体生态农业等模式,以及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观光型生态农业等生态农业类型.但是从目前生态农业的综合评价看,评价高的未必是运行较好的模式,运行好的模式无疑都是运行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的模式,这也符合上述福利经济学分析原理.因此要破解生态农业发展的困境,就必须要创新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特别是在国内生态补偿制度、生态农业补贴机制还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必须将生态农业模式的经济效益作为重点,只有经济效益好、成本低、收益稳定的生态农业模式,才能解决农业生产者生产愿望不足的问题; 只有降低生态农业产品成本,才能在现有收入水平的基础上最大化释放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参考文献:[1]Park J,Cousins S H[J]. Soil biological health and agro -ecologicalchange[J]. Agriculture,Ecosystems Environment,1995,56: 137 -148.[2]Sharpley A N. Impact of long -term swine and poultry manure appli-cation on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in eastern Oklahoma[M]. Oklaho-ma: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1991.[3]Chan K Y,Heenan D P,Oates A. Soil carbon fractions and relation-ship to soil quality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and stubble management[J].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2002,63( 3/4) : 133 -139.[4]林祥金. 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J]. 中国农村经济,2003,7( 7) : 76 -80.[5]颜景辰,雷海章. 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启示[J]. 世界农业,2005,1( 1) : 7 -10.[6]章家恩,陆敬雄,张光辉,等. 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的功能与效益分析[J]. 生态科学,2002,21( 1) : 6 -10.[7]李新平,黄进勇,马琨,等. 生态农业模式研究及模式建设建议[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9( 3) : 83 -85.[8]杨中柱. 生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 江南论坛,2013,9( 9) :11 - 13.[9]廖静,刘振东,廖倩.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0,9( 9) : 319 -321.[10]杨建军. 完善生态农业法律制度的构想[J]. 陕西农业科学,2012,58( 5) : 174 - 17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