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宋代的驿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闲聊宋代的驿站
两宋时期,全国的陆上交通已是四通八达,北宋通往辽、夏、金的各条道
路均以京师东京汴梁为中心,向各州县伸展,连接重要城市及州治、县治。
宋
朝将连接各行政区域的道路称为官路,一些主要官路也是驿路,官府每隔一段
路程便会修建驿站,驿路中的主干道称为“大路”或“大驿路”。
北宋中叶,专门修建了通往陕西、甘肃的驿道,途中建有驿站2309间,
邮亭385间,其它驿道一般50里设置一间驿站。
宋代在京师修建有专门接待各国使臣的馆驿,就如现代的政府招待所,专
门招待来往的各国使臣。
各个主要国家的使臣分住不同的馆驿。
北宋时,辽国
使臣来访住都亭驿,西夏使臣来访住来远驿,其他地方的使臣则住怀远驿。
驿
馆内装饰得富丽堂皇,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各国使臣无不以出使大宋为乐事。
除了国事交涉外,就是在汴梁大肆采买,各种生活物品无不尽收囊中。
这让人
想起当年的中国人,出国的主要目的为采购国外商品如出一辙。
在京城以外,修建有供来往官员和使者中途休息、住宿的驿馆。
官吏若需
在驿馆住宿,一般要出示朝廷专门发行的“驿券”,若无驿券只能另寻他处。
后
来朝廷放宽了对官员的限制,规定“品官之家及未入官人员若校尉,虽不清券,
并听入。
”达到一定级别的官员,携带家属出行时,虽无驿券,也可入住。
宋朝以前,政府公文和书信都由各地驿站的递夫负责邮寄,递夫一般由乡
村百姓担任。
北宋以后改由地方厢兵负责传递,后来又设专门的“递铺(邮局)”,将邮递公文信件与驿馆在职能上加以分列,各自承担自己的任务,不再
混同。
于是驿馆成了官吏、军卒的招待所,而“递铺”则专事邮递。
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宋代的邮递有步递、马递、急脚递三种形式。
步递用于一般文书的传递,由各个递铺间接力步行传递。
这种步行传递同时还
要承担繁重的物资运输任务,速度较慢。
马递用于传递紧急文书,一般不负责
传递物资,因此速度较快,但因负责这种递送任务的马匹大多是军队挑选剩下
的老弱病马,所以不能用它递送最紧急的文书。
为了能及时传递重要文书,北
宋真宗年间,又出现了“急脚递”,据说能“日行四百里”,急脚递铺也被称为“急
递铺”,用以传递机密文书。
当时规定河北两路急脚递铺的军士,只能递送皇室
急件,不能承接其它文件。
后来神宗朝时,对西夏和交趾用兵都采用急脚递铺
传递军事文书。
步递、马递、急脚递这三种递铺,北宋时分别置铺,承担各此的递件的传递。
但是马递铺除了递送文件外,还负责向过往官员提供乘骑,所以一般的马
递铺平时都饲养着几匹马备需。
南宋时,将步递、马递、急脚递铺合而为一,将其归于尚书省兵部司管辖,于是改称为省铺。
南宋初年,出于军事需要,在杭州至江淮一线和和通往四川
的驿路,还设立了摆铺和斥候铺,每十里置一铺,传门传递“日逐探报斥候文件”。
每铺由五名身强力壮的马手值守,后改为兵士担任铺兵。
宋代邮驿以符牌为凭信,传递木牌也称檄牌,“用坚木朱漆为之,长六寸,
阔三寸”。
凭此券在驿路上通行无阻。
后又增加了金字牌,青字牌和红字牌三种。
金字牌专门用来递送皇帝诏书,“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
三百余里”。
南宋初,在金牌传递过程中,又增加的鸣铃,“急铺闻铃,预备人
出铺,就道交收,不得片刻住滞”。
铃声一响,准备前往下一站的人员就要出门
候着,接到文件立即出发,不敢延误。
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大败金军,预备收复东京汴梁,宋高宗就是以金字牌急递的方式,一连发出十二道金牌,迫岳飞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