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科版选修3-5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一.波粒二象性
1、黑体辐射:黑体辐射的规律为温度越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增加,同时,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论很好的解释了黑体辐射规律 2.光电效应: 光照到金属上,打出电子的现象
赫兹最早发现光电效应现象,爱因斯坦引入普朗克量子理论提出了光子说,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1)光电效应的规律
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截止频率,低于这个截止频率则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③光电效应的发生几乎是瞬时的.④大于截止频率的光照射金属时,光电流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2)光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给光电管加反向电压时,随电压的增大,光电流逐渐减小,当电压大于或等于遏止电压时,光电流为0.如图所示,给光电管加正向电压时,随电压的增大光电流逐渐增大,当电压增大到某一值时,光电流达到饱和值,再增大电压,光电流不再增加. 由由I -U 图象可以得到的信息(1)遏止电压U c :图线与横轴的交点的绝对值.
(2)饱和光电流I m :电流的最大值.(3)最大初动能:E km =eU c . 3.光电效应方程
(1)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子频率的关系:E k =hν-W 0.
(2)若入射光子的能量恰等于金属的逸出功W 0,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零,入射光的频率就是金属的截止频率.此时有hνc =W 0,即νc =W 0
h
,可求出截止频率(极限频率,极限波长)
(3)E k -ν曲线:如图所示,由E k =hν-W 0可知,横轴上的截距是金属的截止频率或极限频率,纵轴上的截距是金属的逸出功的负值,斜率为普朗克常量h .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 =hν-W 0. 最大初动能与遏止电压的关系:E k =eU c . 逸出功与极限频率、极限波长λ0的关系:W 0=hνc =h c
λ0
. 3.物质波(德布罗意波)
由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思想推广到微观粒子和任何运动着的物体上去,得出物质波(德布罗意波)的概念: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
体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该波的波长λ=h p .
二、原子的结构
1.电子的发现: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原子的枣糕式模型.密立根油滴实验精确测出电子电量,进一步证实电子存在,并揭示电荷是量子化的,非连续的
2.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和他的助手进行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为了解释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3、①各种原子的发射光谱都是线状谱,说明原子只发出几种特定频率的光。
②我们可以利用线状谱、吸收光谱中的特征谱线来鉴别物质,进行光谱分析,确定这是何种元素。
③太阳光谱是吸收光谱,从太阳光谱中的暗线可知太阳大气层中含有什么元素。
④经典物理学既无法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又无法解释原子光谱的分立特征。
4波尔原子模型:(1)轨道量子化(2)原子核外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这种定态叫做基态,n=1,原子能量最低。
n=2处于第一激发态,n=3处于第二激发态;n=∞,处于电离态,电子脱离原子核束缚
(3)能级量子化:电子沿不同的轨道绕核运动时,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
...的,因此能级也是不连续
...的。
(4)自发跃迁:高能级→低能级,释放能量,发出光子.光子的频率ν=ΔE
h
=
E高-E低
h
.
受激跃迁:低能级→高能级,吸收能量.
(5).一群氢原子处于量子数为n的激发态时,可能辐射出的光谱线条数N=C2n=n(n-1)
2
.
(6)原子总能量(能级)=电子的动能+原子核及电子共同具有的电势能。
当电子吸收一个光子后,n变大,电子离原子核变远,轨道半径变大,电势能增大,动能变小,总能量变大。
(7)玻尔模型的成功之处在于能解释氢原子的线状谱,局限之处在于它过多地保留了经典理论(经典粒子、轨道等),无法解释复杂原子的光谱。
现代量子理论认为电子的轨道只能用电子云来描述。
三、核反应
1.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揭示原子核有复杂结构,原子核可以再分。
2.α射线就是氦核,正电,速度0.1C,能被纸片挡住,电离作用很强,云室中径迹直而清晰。
β射线为电子,负电,速度0.99C,贯穿本领较强(能穿透几毫米的铝板),电离作用较弱;云室中高速β粒子径迹又细又直,低速β粒子径迹又短又粗而且弯曲。
γ射线是γ光子,不带电,速度是C,是电磁波,贯穿本领最强(能穿透几厘米的铅板和几十厘米厚的混凝土),电离作用很小,云室中看不到径迹。
3.衰变:原子核自发地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成新核的变化.可分为α衰变、β衰变,并伴随着γ射线放出.α衰变实质是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结合成α粒子(氦原子核)被抛射出来;β衰变实质是核内中子转化成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
γ射线实质是当放射性物质发生
α衰变和β衰变时,产生的新原子核(生成物)处于高能级(激发态),在向低能级跃迁的过程中放出的。
γ射线伴随着
α衰变和β衰变同时发生
利用衰变特点依次确定次数
α衰变时其质量数、核电荷数都改变;β衰变时只改变核电荷数,不改变质量数.在判断发生α和β衰变次数的问题时,可先由质量数的变化来确定α衰变的次数,再确定β衰变的次数
2.半衰期
(1)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半衰期由原子核内部的因素决定,跟原子所处的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如压力温度)或化学状态(如单质形式还是化合物形式)无关,它是对大量原子的统计规律..........。
(2)半衰期公式:N 余=N 原
⎝⎛⎭
⎫
12t /τ
3.原子核组成
(1)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质子即氢原子核 (2)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原子核,发现中子。
9
4Be+4
2He →
126C+10n
(3)小居里夫妇在用α粒子轰击铝箔,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得到放射性同位素,并发现正电子。
42He +2713Al →10n +3015
P 3015P →30
14Si + 0+1
e (4)放射性同位素
生活中用的射线来源几乎都源自产生的射线,因为半衰期短,核废料干净,便于处理。
应用:工业上射线测厚仪、农业上培优保鲜、医学上放射治疗、农业医学上示踪原子 3.核反应:遵循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
核反应有4种类型,即衰变、人工核转变、聚变及裂变.4种核反应类型对比如下:
四、核能1.核力及其特点:
(1)核力是强相互作用(强力)的一种表现,在它的作用范围内,核力比库仑力大得多. (2)核力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在1.5×10
-15
m 之内.
(3)每个核子只跟相邻的核子发生核力作用,这也称为核力的饱和性 2.结合能
(1)结合能:克服核力束缚,使原子核分解为单个核子时需要的能量,或若干个核子在核力作用下结合成原子核时放出的能量.(释放能量的核反应结合能变大,释放的核能等于结合能之差)
(2)比结合能:原子核的结合能与核子数之比,也叫平均结合能.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
越稳定.中等质量的核比结合能最大,最稳定。
(释放能量的核反应比结合能变大,比结合能×核子数=结合能) 3.质量亏损
(1)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 =mc 2
.
(2)质量亏损:原子核的质量小于组成它的核子的质量之和的现象.若核反应前、后的质量亏损为Δm ,则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得释放核能ΔE =Δmc 2
,式中Δm 的单位为kg ,ΔE 的单位为J.若Δm 的单位为u ,则ΔE 的单位为MeV. 4.裂变与聚变
(1)重核裂变:重核俘获一个中子后分裂成为两个中等质量的核的反应过程.链式反应, 裂变的应用:原子弹、原子反应堆.
(2)轻核聚变:某些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的反应过程,反应时释放出大量的核能.要想使氘核和氚核合成氦核,必须达到几百万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因此聚变反应又叫热核反应.聚变的应用:氢弹. 五.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1.动量 (1) 定义: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2) 表达式:p =mv ,单位:kg ·m/s.(3)矢量性
(4)动能和动量的关系Ek =p2
2m
或p=E
k m 2 2.冲量 :(1) 定义:力与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2) 公式:I =Ft.(3) 单位:牛·秒,符号是N ·s.(4) 矢量性: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5) 物理意义:反映力的作用对时间的积累效应
3.动量定理的内容 :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即Ft =p ′-p 或Ft =mv 2-mv 1.
3.动量定理的理解
(1)动量定理公式中的F 是研究对象所受的合外力,它可以是恒力,也可以是变力,当F 为变力时,F 应是合外力对作用时间的平均值.
(2)公式Ft =p ′-p 除表明等号两边大小、方向的关系外,还说明了两边的因果关系,即合外力的冲量是动量变化的原因. (3)由Ft =p ′-p ,得F =
p ′-p t =Δp
t
,即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物体的动量对时间的变化率 注意:1、一个物体的动量不变,则动能不变;一个物体动能不变,其动量可能变化
2、动量的变化方向与合力方向一致
3、运用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要规定正方向
4.(1)碰后粘在一起的碰撞能量损失最大,仅满足动量守恒。
(2)弹性碰撞:两球发生弹性碰撞时应满足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以质量为m 1、速度为v 1的小球与质量为m 2的静止小球发生正面弹性碰撞为例,有
m 1v 1=m 1v 1′+m 2v 2′ 1
2m 1v 21=12m 1v 1′2+12m 2v 2′2
解得v 1′=
(m 1-m 2)v 1m 1+m 2,v 2′=2m 1v 1
m 1+m 2
(3)在分析碰撞的几种可能性时,要注意碰撞中遵循的“三原则”. A .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即 p 1+p 2=p 1′+p 2′.
B .碰撞后系统动能不增,即 E k1+E k2≥E k1′+E k2′, 或p 212m 1+p 22
2m 2≥p 1′22m 1+p 2′22m 2
.
C .速度要符合实际.:若碰前两物体同向运动,则应有v 后>v 前,原来在前的物体碰后速度一定增大.若碰后两物体同向运动,则应有v 前′≥v 后′.若碰后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则v 前′与v 后′大小关系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