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期中复习全册7-10单元知识点提纲(含期中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期末复习全册7-12单元知识点提纲
第七单元运动和力第1节力
一、力的介绍:
1、定义:物体(施力物体)对物体(受力物体)的作用。

2、表示:用字母F表示力。

3、单位:牛顿/牛,符号:N
4、注解:
①2个鸡蛋重约1N,中学生重约500N;
②力不能独立与物体而单独存在,必须至少要两物体;
③可以不接触(如重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作用效果:
①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注解:
①形变包括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形变可以是很明显的,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

②运动状态改变包括:
(a) 速度大小发生改变
(b) 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c) 两者同时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两个完全相同的力必须是三要素完全相同,缺一不可。


2、力的示意图: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理解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第2节弹力
一、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1、弹性: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
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此形变称之弹性形变。

2、塑性: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此形变称之塑性形变。

二、弹力
1、定义: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2、产生条件:①必须接触;
②发生形变(即相互挤压)
3、弹力方向:与形变的方向相反!!
4、常见弹力: 拉力、压力、支持力、推力等。

三、弹簧测力计
1、弹簧测力计认识:
①结构:略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的大小成正比。

2、弹簧测力的正确使用:
第3节重力
一、万有引力
宇宙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大到天体,小至灰尘,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即万有引力。

二、重力
1、定义:地面及其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符号:G 单位:N
3、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是受重力。

三、重力的三要素
1、重力的大小:
①定性: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②定量:G = m g ③g=9.8N/kg的物理意义: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
9.8N。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①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②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③形状不规则:用悬挂法找重心。

第八单元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

2、理解:
①“一切”适用于所有物体。

②“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条件。

③“总保持”一直不变,原来怎样,现不变。

④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实验突破:
A:实验装置:
B:考查要点:
①实验中应控制小车的初速度相同,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具有相同的初速度,应使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

②接触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③如果运动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④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出的。

二、惯性
1、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

2、相关理解:
①任何物体任何时候都有惯性。

②惯性有大小,物体惯性大小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跟物体运动状态及速度等无关。

3、惯性现象及防护:加速后仰,减速前倾,
右转弯左倒,左转弯右倒,汽车配安全带及气囊,汽车不能超载等。

第2节二力平衡一、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判断标准
1、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2、二力平衡的意义:
3、受非平衡力:
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做加速运动;
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做减速运动;
4、判断二力是否平衡的方法:
①四个条件②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5、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差异
①平衡力: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②非平衡力:不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三、简单两力的合成
1、同向:合力F=F
1+F
2
,合力方向随F
1
或F
2。

2、反向:合力F=F
1- F
2
,(F
1
>F
2
),合力方向
与大的分力的方向一致。

3、平衡力的合力为0,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
四、二力平衡实验
1.当研究对象静止时认为是平衡态,而不用匀速直线运动作为平衡态的标准/难判断。

2.要尽量减小摩擦力等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3.通过改变两边的砝码来改变两力的大小、方向以及是否在同一直线上等条件。

第3节摩擦力
一、摩擦力的产生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者运动趋势的力,叫做摩擦力。

2、产生条件:缺一不可
①接触面粗糙,不光滑,光滑摩擦力为0。

②两物体互相接触且有压力。

③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

3、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不一定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4、分类
①滑动摩擦:两物体间因发生相对滑动产生的摩擦力。

②滚动摩擦:两个物体表面发生滚动产生的摩擦力。

③静摩擦:有相对运动趋势但未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A、实验装置:
B、考查要点
1、必须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木块。

2、探究过程中采用控制变量法:
探究与粗糙程度关系时,应保持压力不变。

探究与压力关系时,应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

C、实验结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①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物体所受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②物体所受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粗糙程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其它因素没关系,不要上当受骗呀!
D:实验改进:
方案1操作难点在于很难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将实验装置加以改进如方案2,实验中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木板速度的变化不会导致木块与木板间摩擦力(测力计示数)的改变。

三、静摩擦力大小
静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无关且大小是变化的,只跟与之平衡的力大小相等。

四、生活中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五、典型例题
第九单元压强第1节压强
一、压力
1、压力的介绍
2、压力与重力说不清的关系
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1、实验设计:
2、考查要点:
①如何判断压力作用效果(转化法的应用)?实验选择易变形的物体作为被压物体,目的通过被压物体的形变程度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②控制变量法的应用: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关系时,要保持受力面积相同,改变压力的大小;研究与受力面积时,要保持压力相同,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

3、实验结论:
①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②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三、压强
1、引入压强的目的: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增大压强 F 一定时,减小S
F 一定时,增大S
S 一定时,增大F
减小S 、同时增大F
S 一定时,减小F 增大S 、同时减小F 减小压强 压强与生活
2、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3、公式: P = F/S
4、单位:
记两压强值:
①一张纸平铺对桌面的压强为0.5Pa
②成年人双脚站立对地压强1.5×104
Pa 5、变形公式:F=PS S=F/P 知二求一
6、公式综合运用:
四、增大和减小压强
第2节液体压强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2、☞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3、☞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 液体压强越大.
5、☞在液体密度相同,深度越深,液体压
强越大.
二、液体压强的计算
1、公式推导:(需会推导)
2、公式P=ρgh的理解
①ρ为液体密度,h为所处液体深度。

②根据公式可知,液体压强只与ρ、h有关
③与液体的质量、重力、体积以及容器的形状,底面积等毫无关系!
三、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2、连通器原理:
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个容器里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四、压强公式P=F/S和P=ρgh适用范围分析
1、液体对底部的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

①只能先根据P=ρgh求压强;
②再根据F=PS求压力。

2、固体对接触面的压力等于重力。

①只能先根据F= G= mg=ρvg=ρshg求压力;
②再根据P=F/S求压强。

3、对于规则的固体或液体由于F= G两公式可互换,即固体可用公式P=ρgh求压强,液体可用公式P=F/S求压强。

五、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A、实验装置:
B、考查要点:
1、研究液体压强的仪器——U形管压强计
2、检查U形管压强计是否漏气,先用手按压橡皮膜,观察U形管两边的液面高度差是否变化,若不变,说明漏气。

3、转化法的应用:利用两管液面高度差来判断液体压强的大小。

4、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①研究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各处、各方向压强的特点时,应选用液体种类相同,金属盒所处的深度相同,转动金属盒,使橡皮膜朝向不同方向。

②研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时,应选用液体种类相同,金属盒所处液体中的深度不同;
③研究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关系时,应使金属盒所处的深度相同,选用密度不同的液体进行实验。

C、实验注意事项:
要换用密度不同的液体,多次重复实验,才能得出规律。

D、实验见上面内容:
第3节大气压强
一、大气压的存在
1、大气压:大气会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强。

我们称它为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由于大气受到重力,而且大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存在事例:马德堡半球实验吸盘吸管覆杯实验等
二、密闭容器的气压形成机制
1、容积:容积增大,气压减小;
2、质量:质量增加,气压增加;
3、温度:温度升高,气压增大。

三、大气压的测量
1、准确测量数值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2、通常把等于760毫米高水银柱的大气压的值叫做1标准大气压。

3、标准大气压数值计算:
P0=ρ水银gh=13.6×103×9.8×0.76Pa
=1.0129×105Pa≈1.013×105Pa
4、标准大气压能支撑水柱高度约10.34米。

ρ水gh水=P水=P0=ρ水银gh水银
1×103×9.8h水=13.6×103×9.8×0.76
解得:h水≈10.34米
5、影响大气压的因素
①大气压随高度增大而减小
②晴天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水蒸气密度比空气小)
三、沸点与气压
1、气压越高,沸点就越高,高压锅就是利用这原理。

2、涉及高压锅的计算题:
P内S = P0S + mg
P内= P0 + mg/s
S为气孔的面积!
第4节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一、液体
1、流体:
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

2、流体压强:
流体流动时产生的压强称作流体压强。

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三、飞机的升力
1、结构流速压强压力压力差升力
2、上凸下平,下流速慢,压强大,向上的压力大,有向上的压力差即飞机的升力。

第十单元浮力第1节浮力
一、浮力
1、定义:
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托力。

2、施力物体:液体(气体)
3、方向:竖直向上
二、称重法测浮力
1、步骤: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G,再将物体浸没液体中,读出弹簧称的拉力F’。

2、公式:
F
= G - F’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压力差法)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压强差,向上的压力差。

2、公式:
F浮 = F向上 - F向下
= P向上S - P向下S
= (P向上- P向下)S
= (ρ液gh下- ρ液gh上)S
3、由浮力产生的本质可知不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一定受到浮力。

当物体和容器底
=0,部紧密接触时,即物体下部没有液体。

此时物体没有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即F

如桥墩等。

例:正方体,圆柱体等底面平整,接触容器底是下部没液体浮力为0,其余例如球类,不能完全紧密接触时浮力不为0。

四、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物体浸在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就越大。

2.物体浸在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
一、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
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2、数学表达式:F浮= G排
3、用于计算的导出式:
F浮= G排= m排g = ρ液 V排 g
(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密度,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及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等因素无关。


4、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
二、探究物体所受浮力与其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关系
A实验装置:
B考查要点:
1、称重法测浮力:F

=G-F’
2、溢水杯的正确使用或自制溢水杯
3、测量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的方法
4、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

5、改变实验条件多次进行实验的目的
6、误差分析:物体在浸入液体之前,溢水杯中必须装满液体,否则会使所测出
的G
排偏小;先测G

,再测G

,会使G

的测量值偏小。

C实验结论见上面
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一、浮沉条件
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两过程三状态
上浮:ρ
物<ρ

m

<m
排液
G

<F

漂浮:ρ
物<ρ

m

=m
排液
G

=F

悬浮:ρ
物=ρ

m

=m
排液
G

=F

下沉:ρ
物>ρ

m

>m
排液
G

>F

沉底:ρ
物>ρ

m

>m
排液
G

>F

二、浮沉的应用
1、轮船工作原理:空心化,增大浮力。

2、潜水艇工作原理: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

3、氢气球工作原理:是用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4、热气球和飞艇工作原理:改变体积来实现升降的。

三、浮力的解题思路
1、浮力解题思路综合:
3、漂浮解题思路综合:
浮力:F
浮=G

=m

g=ρ

V

g=ρ

shg;
重力: G
物=m

g=ρ

V

g=ρ

shg;
ρ
液 < ρ

V

> V

F


G

=m

g=ρ

V

g=ρ

s

h

g ;
G
物=m

g=ρ

V

g=ρ

s

h

g ;
3、漂浮时物体和液体的密度关系:
四、补充内容---密度计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答案答题卡上1.(3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中描述“轻舟”在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轻舟B.万重山
C.坐在轻舟上的人D.以上说法都不对
2.(3分)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A.小“人”随着音乐起舞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
C.让空气进入抽成真空的罩内
D.用不同力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3.(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的冰比0℃的水冷
B.﹣6℃读作“零下6摄氏度”
C.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约为25℃
D.任何情况下,水的沸点都是100℃
4.(3分)小明同学到南美洲游学,见到一种外表酷似微型西瓜的野生水果,其独特的迷你造型和清爽的口感令人称奇。

右图是迷你“西瓜”与一元硬币放在一起的对比照,根据图片信息,估测该迷你“西瓜”的长度约为()
A.2mm B.2cm C.6mm D.6cm
5.(3分)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闻其声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固体中快
C.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来工作的
D.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6.(3分)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A.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
B.有风的天气,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会感觉冷
C.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可乐瓶上会出现小水珠
D.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结冰过程中,冰水混合物温度会低于0℃
7.(3分)甲、乙两辆汽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在1h内行驶了18km,乙在1min内行驶了600m,比较两车速度()
A.甲车大B.乙车大C.一样大D.无法确定8.(3分)为防止食物腐败变质,可利用冰块或干冰使食物降温。

这是因为()A.冰块和干冰熔化吸热
B.冰块和干冰升华吸热
C.冰块升华吸热、干冰熔化吸热
D.冰块熔化吸热、干冰升华吸热
9.(3分)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

突然,你觉得自己的列车缓慢向东运动。

则下列运动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
A.自己的车向东运动,另一列车没有运动
B.自己的车没有运动,另一列车向西运动
C.两列车都向东运动,但自己车的速度较快
D.两列车都向西运动,但另一列车的速度较慢
10.(3分)“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电视节目深受观众的青睐,对下列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进行解释,其中正确的是()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雾淞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露在日出后逐渐消失是升华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11.(3分)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
C.将发声手机置于密闭瓶内并抽气
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
12.(3分)汽车以4m/s的速度匀速驶上长为60m的斜坡,到达坡顶后接着又以6m/s的速度从坡顶沿原路匀速返回,该汽车在上下坡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A.5 m/s B.4.8 m/s C.4.25 m/s D.2.75 m/s
13.(3分)甲、乙、丙三支酒精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都一样,甲和乙玻璃管的内径相同,甲玻璃泡的容积比乙大,乙和丙玻璃泡的容积相同,乙的内径比丙细,由此可判断这三支温度计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
A.甲最长B.乙最长C.丙最长D.一样长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4.(4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正在传声的介质处于(填“振动”或“静止”)状态;当声音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时,声速(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15.(4分)给下列数字填上适当的单位:
初中学生身高160;
物理课本长260。

16.(4分)如图,把左右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然后,先把左手放入温水中,感觉温水的冷热程度;再把右手放入温水中,感觉温水的冷热程度。

先后两次对温水冷热程度的感觉是(选填“左手感觉热些”、“右手感觉热些”或“一样热”)。

这一现象表明(选填“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只凭感觉判断温度是可靠的”
或“只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

17.(6分)如图1所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物体的长度是cm.图2所示,符合长度测量要求的是。

18.(4分)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竹管中,用嘴吹竹管上端,就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

在现场观看表演的人听到的哨音是由传入耳朵的:上下推拉活塞,并用相同的力度吹竹管上端时,吹出哨音的会发生变化(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
19.(4分)“中国新歌声”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观众可以根据声音的来分辨不同的乐器和选手。

20.(4分)质量相同的0℃冰比0℃水冷却效果好,这是因为冰(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时吸收热量,此过程中冰的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三、实验与探究题(每空2分,共20分)
21.(4分)小明在学过声现象后,使用音叉做了如下的实验,
(1)如图甲,将轻轻敲击后音叉立刻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看到乒乓球会弹开,这说明正在发声音叉在。

(2)增大敲击音叉的力度,听到响度增大的同时看到乒乓弹起的高度增加,说明响度的大小跟有关。

22.(6分)小明在探究小车沿斜面滑下时的速度的实验时,实验设计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记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t B、t C。

(1)他除了要用小车、长木板、刻度尺、木块等器材外,还需要一个重要的器材是。

(2)经测量,AB、BC段长度均为40.0cm,t B=3.0s,t C=5.0s,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cm/s。

(3)由以上可知:小车从斜面上A点滑下的过程是做直线运动。

23.(6分)小明在实验室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特点,根据测量结果画出相关图象,如图甲所示:
(1)要完成这两个实验,都需要的测量仪器是秒表和
(2)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读数为℃,该示数是(填“BC”
或“EF”)段所对应的温度值。

(3)如图甲所示,BC段该物质的状态为
24.(4分)小明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的特点。

(1)请指出图1中的操作错误:;
(2)上图2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水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由图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水继续吸热,温度。

四、计算题(25题5分,26题6分,共11分)
25.(5分)如图所示,街道宽15m,某人沿人行横道走过街道所需时间为10s。

(1)此人走过街道的速度是多少?
(2)街道上一辆汽车正以10m/s的速度沿街道向人行横道驶来,当此人刚踏上人行横道时,汽车距离人行横道80m。

假定二者速度不变,问:人先过完街道还是汽车先到达人
行横道?
26.(6分)长沙市为了督促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

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

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求:(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多少米?
(2)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多少米?
(3)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答案答题卡上1.【解答】解:A、研究对象是“轻舟”,所以不能选择“轻舟”做参照物,故A错误;
B、“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轻舟相对于万重山的位置不断变化,“轻舟”在运动,
所以选择的参照物是“万重山”,故B正确;
C、相对于坐在轻舟上的人,“轻舟”的位置没有变化,则“轻舟”是静止的,故C错
误;
D、B项正确,故D错误。

故选:B。

2.【解答】解:
A、将小“人”放在音乐盒(或音箱)上,会发现小“人”随着音乐跳动,说明发声的物
体在振动;故A不符合题意;
B、改变图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
B不符合题意。

C、让空气进入抽成真空的罩内,振铃的声音越来越大,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
符合题意;
D、用不同力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同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不同,即音
叉的振幅不同,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解答】解:
A、0℃的冰与0℃的水状态不同,温度相同,所以冷热程度相同。

故A错误;
B、﹣6℃表示温度比0℃低6℃,读作负6摄氏度或零线6摄氏度。

故B正确;
C、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

故C错误;
D、只有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才是100℃.故D错误。

故选:B。

4.【解答】解: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在2cm左右。

由图知,迷你“西瓜”与一元硬币的直径差不多,所以在2cm左右。

故选:B。

5.【解答】解: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A错误;
B、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故B错误;
C、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故C错误。

D、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D正确。

故选:D。

6.【解答】解:A、衣服里的冰升华成了水蒸气,所以冰冻的衣服干了,故A不合题意。

B、有风的天气,空气流动快,加快了人身上水的蒸发速度,液体蒸发需要吸收热量,所
以使人感觉格外冷,故B不合题意。

C、潮湿的夏天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从冰箱里取出的可乐瓶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故C
不合题意。

D、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解答】解:
甲的速度:v甲====5m/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