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经济学分析就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经济学分析就论文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经济学分析就论文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经济学分析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受教人数的增加和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较长期的供给大于需求的供求失衡这一现状,大学毕业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在机会成本和理性的指导下,面对毕业后的选择和就业中的选择,做出真正理性的判断,从而使自己收益最大。

根据学术界的说法,大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毛入学率,即在校人数占到适龄人口的比例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普及型阶段。

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6年已是第30个年头。

在30年间,我国大学毛入学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4%,于2005年达到15%,大学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但,伴随着我国大学教育入学率的提高,我国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状也越来越突出。

特别是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已成为一个不争的现实。

大学生面对毕业后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也在毕业后做了各种不同的选择;在找工作时每个大学生也在进行着不同的比较和选择。

面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各种选择的利与弊,我试图从经济学中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不同机会成本的毕业选择
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所以在经济学中就出现了机会成本这一理论。

在经济中,机会成本是将一定的稀缺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的价值。

当一项投资的收益大于该项投资的机会成本,该项投资才被认为是有效的。

否则,在经济学中就被认为是无效的,或不明智的。

一般来说,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毕业时都面临几种基本的选择,出国、考研、就业、创业等。

在这几种选择中,根据各
个人的不同的情况,其所形成的机会成本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们根据人们的习惯,将每个大学毕业生的学习情况分为三种,即A (优秀)、B(良好)、C(一般)。

大体而言,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如果选择了出国,那么他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就是研究生毕业后所取得的收益以及现在工作所取得的收益和失业所取得的收益中的一个。

根据现实情况来看,研究生毕业后取得的收益大于现在工作所取得的收益,现在工作的收益大于失业的收益。

因此,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如果选择了出国,那么,他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就是考研。

考研的收益一般来讲小于出国的收益。

因此,一个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出国从机会成本上来讲应该是有效的。

但各个人的学习情况不同,其所面临的实际选择也不同。

因此,所付出的机会成本也不同。

用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是将各个可能实现的选择作以比较,从而选出收益最大的方案。

那么,对于学习成绩为A类的学生来说,其毕业后所面临的选择中从机会成本理论的意义来说其出国收益是最大的,所以应选取出国。

对于学习成绩为B的学生来说,由于成绩的原因,一般很难申请到店铺。

所以可供选择的便少了出国。

从机会成本理论上看,考研收益大于其立即参加工作的机会成本,所以应选择考研。

学习成绩为C的学生,其可供选择的一般来说就增大了局限性。

那么,根据机会成本理论,其选择就业才是有效的。

因此,对于广大毕业生而言,应根据其自身情况而论,选择不同的方案,才能最终使自己受益最大。

二、供求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降薪
对于大多数的应届毕业生来讲,其学习成绩都为C,或C偏高或C 偏低。

所以,根据机会成本理论,就业才是最有效的选择,才能使自己收益最大。

因此,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浩浩荡荡的大学生就业队伍也越来越庞大,其速度远大于社会所需人才增长的速度,导致大学生就业供求失衡。

而且,加上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出现的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三峰叠加”的态势,即应届大学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共同构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
上的庞大供给流,导致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失衡局面,而且就我国就业市场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总体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无法改变。

根据经济学的需求理论,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价格与需求成反比,劳动力的供给也不例外。

因此,随着大学生就业队伍的日益庞大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三峰叠加”的态势,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供求关系失衡,从而引起大学生薪酬的降低。

据在全国范围内的一项调查显示,2005年北京地区应届毕业生的月薪在1580元左右,较之2004年下降16%,有关专家预测,继2003年大学生遭遇就业难后,2006年大学生毕业就业的起薪还将比2005年降低22%左右,而在其他地区月薪低于千元也屡见不鲜。

从经济学供给与需求理论而言,供给的增加,必然导致价格的下降,价格的下降也必然导致需求的增加。

因此,大学生起薪下降这一现状是市场经济运转必然的结果。

所以,大学生应摆正心态,正确接受这一现状。

但,同时由于工资的刚性,大学生的起薪也不会无限下降。

总而言之,大学生起薪下降这一现状是市场经济必然的产物。

同时,根据需求理论大学生起薪的下降,也引起大学生需求岗位的增加,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

三、替代效应所引发的失业与非理性选择导致的摩擦性失业。

在经济学中,替代效应是指当一项成本增加时,人们会用另一项成本来代替该项成本,从而使总的成本降低。

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也存在着这样的替代效应。

据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过多地追求物质的要求。

许多大学生过多考虑物质条件,不但要求月薪高、生活好,还讲究住房、奖金等林林总总的物质享受,如果用人单位稍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便会潇洒地“移情别恋”。

这样就迫使单位招聘一些待遇要求相对低且富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从而降低成本,或稍微提高待遇,招聘一些有更高学历的应聘者,增加企业的收益,从而引发了替代效应。

正是由于大学生这种过高的物质要求,引发了企业的替代效应,从而反过来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不仅如此,部分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还存在着非理性的选择,从
而导致摩擦性的失业。

据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就业时存在着追求发达地区、迷恋大型企业和追求热门职业等一些现象。

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希望毕业后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的发达城市工作,而不愿去中西部一些中小城市或乡镇工作。

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只有到大型企业去干,才能充分发挥出聪明才智。

他们认为大型企业具备了实现人生价值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机遇多、福利好、工作稳定。

而小企业只有那么几十或几百号人,资金不雄厚,更谈不上什么发展前途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不考虑自己所学专业,而盲目追逐一些热门职业。

如公务员、人事、财会均是大学生追求的热门职业。

根据经济学上的利己和理性理论,一般情况下都会谋求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发达城市、大型企业、热门职业,都是利己的表现,但并非理性。

大学生不顾自己的专业和自身条件,盲目的一窝蜂似的去追逐大型企业、热门职业,其结果反而是不利己的。

因为,首先这些地区、企业、职业的用人要求较高,而且应聘的人多,因此,许多大学生都会是无功而返的。

其次,即使被幸运的聘上,在工作中往往也会因为专业不对口、工作压力大或生活节奏快而发生辞职或发展较慢的情况。

而一些较不发达地区以及一些中小型企业和一些普通职业,也许会因为就业难度小而较好应聘,同时自己在这些地方的发展潜力也是相当大,且不会太压抑。

所以说这种看似利己的理性选择其实是非理性的。

这种现象往往导致一些较不发达城市及一些中小企业和一些普通职业应聘者寥寥无几,而一些大学生应聘无门的摩擦性失业,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摘要
根据近年来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多方面调查分析,我了解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高校扩招的政策使大学生的人数飙涨,同时也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人才的增加,使得大学生的工作越来越难找。

本文章从多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
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引言
受前几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上国内本身的结构性问题,14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异常严峻。

14年企业用人需求下降的趋势难有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根本性转变;回流的农民工以及新增的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将面临难以转移就业的问题,导致农村失业问题加重;城镇低学历青年以及规模不断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将更加困难。

随着我国现阶段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造成就业矛盾十分严峻。

同时,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之间的冲突显得十分突出,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态势尚未形成,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这些都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时下又将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我们组织了此项调查,由此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以便为学校提供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料与对策依据,也使在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大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

正文
一、大学生就业背景: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

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

据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727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

新的一年中,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化。

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
1.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

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2.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3.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二、大学生就业难如何解决待遇定位、地区定位和职业定位
很多培训机构认为11年将是就业培训的又一个转机,毫无疑问,对于找不着工作的大学生,培训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很多机构还承诺负责就业。

但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是,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很多培训机构的承诺并不能兑现,而很多认证培训除了一纸证书外,并没有为参训者带来更高的附加值,连参加培训的人自己都知道,这是自欺欺人的没有办法但又不得不试试的办法。

而一些真正关心培训内涵,注重技能提升的培训机构,如果没有承诺
就业出口,如果没有相关的证书,吸引力也是有限的。

如果承诺就业但不能兑现,无疑是饮鸩止渴,还是自取灭亡。

因为大学生真正
关心的是能不能找到工作,能学到真正的本领如果找不到工作,和没本领没有什么差别。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首先是待遇定位。

专家称:“我们不是用钱来衡量自己,而是要把自己的期望值与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相结合,避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其实这一点上,学生也在逐渐适应,降低自己的就业底线,这是很正确的。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如果毕业后我们没有工作,生存都出问题的情况下,还如何谈发展、谈未来?在当前受金融危机等经济因素的影响,包括像很多建筑行业公务员等职位都有相对的削减,部分企业的薪酬、待遇等都会有所下降,我们应认识到当前的形势,给自己一个合理、合适的待遇定位。


其次是地区定位。

“客观上讲,北京的就业机会确实很多,但同样就业的人数也很多。

高学历的人才跻身激烈的就业市场,所谓万军难过独木桥。

因此我们不妨拓宽自己的眼界,着眼一些其他城市的就业岗位。

没有必要非留在北京,很多地方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等我们去开拓。

国家的政策对这些工作岗位的扶持也是很大的。

是不是可以将这些综合起来考虑呢?大学生要解决的是工作的问题,很多人只要是有个工作不赚钱也可以,企业也要考虑如果经济形势好转人才补给如何解决,政府考虑的是大学生有工作干可以解决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

那么在此阶段,大学毕业后可以视为见习期,由企业接收并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当经济好转的时候,企业就会储备了一定的补给人才,而大学生无论选择是否留在该企业,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求职也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而政府的补贴可以一部分用于补贴企业实训的人力成本和场地设备成本,一部分用于补贴大学生的见习期间的生活费用,这就解决了企业的一部分问题,也解决了大学生家庭负担的一部分问题。

同时一部分培训机构也将发挥一定的作用,对于培训机构来说,真正要考虑的应该是究竟能够给受训者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带来多大的价值,作为补充教育形式的优势是什么,考虑的不仅仅是就业难带来的收益机会,更应该是对教育本身的思考。

总而言之,目前既要解决大学生掌握实际工作技能的问题,又要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问题。

因此,政府的补贴的钱要花在刀刃上,避免钱花了,大学生只是延期几个月失业的情况发生。

大学生自己花钱参加培训,更要花在刀刃上,要真正考虑能否学到真实的本领。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这是解决目前问题的途径之一,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实践。

问题一直都存在,经济危机只不过是让问题体得的更加尖锐,如果能借助这次经济问题,加快对教育的探索,加快政府职能的探索,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对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也许是件好事。

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来解决这一问题。

结语
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

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更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加强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

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业敬岗,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

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能力等也很讲究。

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况
10级营销(2)班29号邱波
今年底到明年的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一个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

第一,毕业生多。

今年是611万,明年是659万。

第二,就业空间相对紧。

特别是企业需求这块,如果下滑比较厉害的话,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相对就比过去有所减少。

第三,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

第四,我们的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的问题还存在,而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障碍。

当代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2个:一:社会岗位的减少,素质要求的提高。

这是工业化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之一,应对方法只有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广告宣传夸大或者改变人的消费和价值观,这一点也很重要,低收入艰苦的工作没有人愿意去干,大家都在挤独木桥;社会价值观教育没有跟上,造成很多人对社会存在偏见,了解不全面等意识方面的问题。

二:现在的一代人在年纪小的时候缺乏对社会现实的体验,没有经历过生存的压力,所以培养不出吃苦耐劳的精神;做事情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大局观,经常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适应能力
2010年大学生就业严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几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生源,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

不过,在我看来不论社会的就业环境如何变化,最重要的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一定要利用在大学求学的过程中,既要认真对待、学好每一个科目,也要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比如: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又或者去学校附近找一些兼职来做,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为将来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现在每天打开报纸或者电视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什么大学生找工作难之类的报道。

我认为所谓的当代生就业难,其实是有一些大学生就业的心态没有对,有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况。

我认为刚刚出来找工作的大学生,应该摆正自身的就业心态,不要总是一毕业出来工资就非要3000或者4000的标准,正所谓凡事都要从低做起嘛!
为促进青年大学生就业,我国政府从体制上、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带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如何进一步疏通与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中国的社会处在重要的转型变化中:由计划经济转向“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一是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二是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其中增加教育投入、改革管理体制、扩大招生规模这三项重大举措,使得整个高等教育战线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认真研究的新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
明显成效,但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短期内不会缓解。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对将来充满信心,毕竟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是充满希望的。

要用多维视角和发展观的思维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清醒,科学地分析,进而找到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论文
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及成因分析
2011年6月毕业的630万大学应届毕业生和2010年没找到工作的200多万往届大学生一起涌入人才市场求职竞争
竞争极其惨烈
2010年6月毕业的600多万大学生中
到2010年10月底还有至少300万还没有找到工作;而已经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中至少160万的工作职位相当于中学生直接就业的职位也就是至少460万大学生陷入了就业十分艰难的状态
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
今后几年
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
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
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总体情况就是所有职业能力不能达到前20%优秀程度的大学生
一毕业就会成为非常无助、非常弱势的社会底层
与人们惯常认为的“女性就业率低于男性”不同
调查得出的结论是男性就业落实率只是略高于女性
两者相差仅4.5个百分点
而且性别差距主要体现在“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两项上
颇为意外的是
某调查显示
民办高校以79.9%的就业落实率
仅次于985重点大学(87.2%)排在第二位
高职大专院校以76.8%排在第三位
其次才是“211”重点大学(69.4%)、普通本科院校(65.6%)独立学院的落实率最低
为60.3%
从学校所在地的比较来看
东、中、西部地区高校之间的落实率存在差异
分别为79.7%、73.2%、65.6%
总体而言
学历层次越高就业状况越好
但是学历层次之间的差异逐步缩小
甚至出现倒挂现象
主要表现在专科生的落实率上升趋势明显
调查显示
2011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状况仍以“向东向上”为多
他们的就业分布状况按就业地区划分
在东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52.5%
在中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17.3%
在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30.1%;按就业地点分划分
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工作的毕业生占51.0%
在地级市的占29.2%
在县级市或县城的占15.5%
在乡镇的占3.8%
在农村的为0.5%
按工作类型划分
各类专业技术工作如工程师、会计师、教师、医生、律师等依然一枝独秀
占29.2%;其次是各类服务工作如保安、餐饮服务、销售服务、市场营销等
占20.2%;各类企业管理工作如经理、部门经理等占13.3%;各类行政管理工作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行政管理工作占12.8%;各类技术辅助工作如技术员、护士、秘书、出纳等占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