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的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山奇松的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黄山奇松的教学反思1
《黄山奇松》一课,就是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
文章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
一、以画想象进入情境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往往忽略文本中语言传达出的信息,看似把课文读懂了,实则未懂。
我通过出示图组,教师配乐范读,便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内心产生强大的学习驱动力,使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时,积极探索,寻找答案。
轻松的使学生进入了再读文本的情境。
二、真情体验激励想象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三大名松的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
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
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文中“饱经风霜”一词容易被忽视,我时这样引导的:先时让学生说“饱经风霜”的意思,字面意思枯燥,接着引学生猜一猜迎客松的年龄,让学生进一步得到词语表示时间的长期性,然后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迎客松经历了哪些艰苦,而迎客松又是怎样的表现,通过巧妙的问题牵引,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迎客松可能遭遇哪些困境。
使“饱经风霜”一词变得立体饱满。
最后学生体会词语的内涵,指导学生朗读。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刻地体验到了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勃勃的生机。
在教学“送客松”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
想象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能培养学生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
想象送客松会对游人说些什么呢?激起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
三、教学目标的达成
本次课按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基本上达成目标,在重难点上没有做到深化。
存在的不足:
一、词语理解不够形象
学生理解某个词语的意思往往是通过预习环节中查字典得知。
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只是机械的把字典中的解释写到书的.空白处,并没有对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要是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再与课文中描写的词语进行对照,学生理解会更深刻。
如:“盘曲”“天然盆景”这个词语,对于词语的体验好比蜻蜓点水,肤浅不深。
二、环节颠倒
本计划出示字词的环节,由于一时紧张,环节颠倒,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再回过头教学字词,使得后面亮点的引出受到印象,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就在这。
三、教师个人经验
作为教龄不算短的我来说上课不难,难就难在心态没有调整好,给自己的压力比较大。
因为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
课堂的反应灵活,但是处理的机智就有待加强。
如:时间还剩的情况下,因对应本次课的教学重难点来灵活教学。
黄山奇松的教学反思2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
第一自然段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自然段写独具特色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黄山松使黄山更加秀美。
(一)重点抓住“文眼”的“奇”来作为理解文本内容的切入点,从奇入手。
(二)根据文本的特点,以“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黄山松的奇?”这个问题为统领整篇文章的问题,然后再像剥开竹笋一样的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奇,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层体会奇,奇贯穿始终。
(三)能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抓住“奇”字,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黄山奇松的奇美,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悟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如:“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枝干遒劲”借助实物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
“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会迎客松的茂盛,生命力顽强。
“饱经风霜”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
”体会迎客松对游人的热情等等。
还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欣赏到黄山松的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体会黄山松的“奇”。
(四)教学中,我能紧紧围绕“奇”,抓住“奇”,在黄山松的“奇”上寻找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
在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方面,我通过让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直观形象的图片等手段,激发学生品读感悟,
体会黄山松的“奇”。
在教学中,我还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学习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黄山奇松的教学反思3
《黄山奇松》是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
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让学生来理解课文,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呢?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以读书为主线。
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我要求学生自由读,然后让学生深入学习迎客松,通过课文插图感悟文中“枝干遒劲”的意思,利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
这样,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二、重视图文结合。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有插图,插图的内容都和课文有一定联系,是一种很好的资源。
在《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有三张插图,我从网上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三大奇松及其他黄山奇松的图片,将之放大。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巧用插图的:
1、让学生看迎客松图和送客松,仔细观察他们的枝干,理解词语“遒劲”、“蟠曲”等词语的意思。
2、让学生看图展开丰富的联想,出示自己搜集到的黄山奇松的集锦图,让学生模仿书中的句式,看图说话、写话。
这一系列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
三、注重迁移运用。
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老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说、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活动延伸,这是课标中提出的具体要求。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课上还安排了“小导游”和“广告词”两个环节,进行写的训练。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
1、在朗读的教学环节教师只是在一味地指导学生朗读,并没有进行示范的朗读或录音带朗读,没有起到示范的作用。
2、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是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展开的,在教学三大名松的环节,我在想能不能分组来学习三大名松,然后小组选成员来汇报,给学生以更大的讨论交流的空间。
3、教师说的有点多,没有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宰课堂。
今后,我会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黄山奇松的教学反思4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
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在第三节的教学中,我通过一句过渡:黄山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除了三大名松外,黑虎松、凤凰松、双龙探海松、蟠龙松都各领风骚,让我们齐声赞叹这神奇的黄山松吧!生齐读第三节。
对于这一节,我不作过多的渲染,只让学生在齐读中感受:正是由于黄山松的装点,黄山才“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
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
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
我随即激励学生放飞想象,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棵松仿照三大名松的写法,用好象或如同的句式,说出它的奇特。
此时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情绪高昂,同时又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了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最后,我播放了黄山了风光录象,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之中。
音乐、图象与解说的巧妙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什么叫诗情画意,对黄山的倾向心往使教学成了一次审美的心理体验。
黄山奇松的教学反思5
本节课以读、写、说三大块为纲领,紧紧围绕文章的重点展开教学。
一、“读”为主线,感悟如鱼得水。
著名小语专家张庆先生说:“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
”“读”要贯穿全过程,为确保“读”不走过场,片段一留给了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读”的有目的,有层次,有方法。
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用心地读,用心去“感悟”,体悟出“迎客松”的热情好客、饱经风霜而充满生机的美好形象,对文中的语句已不需要再作枯燥的“咬文嚼字”,学生已从朗读中体悟到了;又通过朗读,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个性体验。
“自主阅读”使课堂充满了鲜活的、张力十足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学生学的主动、积极。
二、“说”为辅线,挖掘想象空间。
挖掘文本空白,充分留给学生想象和表达的空间,用说话来充分体会“饱经风霜”的意思,诠释的不留痕迹,处理的精细巧妙。
三、“写”为隐线,检测学生素质。
开课伊始,简单的听写看似稀松平常,实则“暗藏玄机”。
1、检测了学生的自学效果。
2、培养了学生的书写习惯。
3、体现了学生的写的水平,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格式正确,书写工整。
全班30名学生,有27名听写全对。
三个星级评定,也能够激励让学生能够注重写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