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资料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物学资料整理.
五号楷体加粗部分,你们懂得!
⼀名词解释
1.微⽣物:指所有形体微⼩、单细胞或多细胞,结构简单或⽆细胞结构,⼀般⽤⾁眼⽆法
直接观察,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了解其形态或结构的低等⽣物。

2.微⽣物学:是研究微⽣物在⼀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理⽣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物
的⽣态、进化、分类,及其与⼈类、动物、植物、⾃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等⽣命活动规律的⼀门学科
3.磷壁酸:磷壁酸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化学成分,包括⽢油型与核糖醇型两类。


⼀类⼜根据其分布位置可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它们以磷酸⼆酯键连接在NAM的第六位C原⼦上。

4.细菌荚膜:是细菌⽣长到⼀定阶段时在细胞表⾯形成的⼀层松散透明、粘度⼤、粘液
或胶质状的物质。

5.肽聚糖单体:由双糖单位、四肽尾和肽桥三部分组成。

6.鞭⽑:是指着⽣在运动微⽣物表⾯的1-数根细长、波纹或⽑发状的丝状结构。

7.菌⽑:细菌表⾯着⽣的许多⽐鞭⽑短、细且直的丝状结构。

其主要功能:利于细胞附
着于物体表⾯。

8.伴孢晶体:主要存在于苏云⾦杆菌中,是⼀种菱形的多肽晶体。

9.芽孢:指某些细菌在⽣长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量极低、
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由于其发⽣在细胞的内部,为了与放线菌、霉菌的分⽣孢⼦相区别,也称其为内⽣孢⼦。

10.细菌菌落:是指细菌通过繁殖,在固体培养基表⾯或内部形成的⾁眼可见的具有⼀定
形态的⼦细菌群体。

11.⽴客⽒次体:⼀类形体微⼩、杆状或球杆状,G-,⼤多数营寄⽣⽣活的原核微⽣物。

主要寄⽣在动物体内,但也可寄⽣在植物体内
12.霉菌:是丝状真菌的总称,在营养物表⾯可形成绒⽑状、蜘蛛⽹状或絮状体的⼩型真
菌。

分类学上⾪属于藻状菌纲、⼦囊菌纲和半知菌类。

13.酵母菌:是⼀类单细胞、卵圆形,球形或柠檬状的真菌。

但也有的酵母细胞分裂后不分
开,相互连接形成丝状,称假丝酵母。

14.病毒:是超显微的、⾮细胞结构的、只含有⼀种核酸、仅在活体细胞中寄⽣,在细胞
外以⼤分⼦状态存在的⼀类微⽣物。

15.噬菌体:是寄⽣在细菌、放线菌与螺旋体等细胞型微⽣物体中的病毒。

16.噬菌斑:在固体培养基上,若⽤适量的噬菌体和宿主菌液混合后接种培养,培养基表
⾯可有明亮的溶菌空斑出现。

⼀个空斑系由⼀个噬菌体复制增殖并裂解细菌后形成,称为噬菌斑。

17.类病毒:是⼀种低分⼦量,没有蛋⽩外壳的,复制不需要辅助病毒的单链环状RNA分
⼦。

18.朊病毒:也称普⾥昂,是⼀种可以引起同种或异种蛋⽩质构象改变,具有侵染性的疏
⽔性蛋⽩质分⼦。

19.卫星RNA:是⼀些必须借助于⾮同源性辅助病毒进⾏复制的⼩分⼦单链RNA⽚段。

20.卫星病毒:是寄⽣于与之⽆关的病毒中的病毒,其复制也须借助于其它病毒的辅助才能
完成,是⾃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绝对缺失病毒。

21.溶源性细菌:携带原噬菌体的细菌。

22.营养物质:微⽣物从外界环境获得的,⽤以合成细胞物质、提供能量和调节代谢的物质。

23.微⽣物营养:微⽣物从外界环境吸收和利⽤营养物质的过程。

24.⽣长因⼦:在微⽣物细胞中含量极其微少,但⼜必不可少的⼀类营养物质。

25.⽔活度:是指在相同的温度和压⼒下,溶液中⽔的蒸⽓压和纯⽔蒸⽓压之⽐。

通常在
0.63-0.99之间。

26.基团转位:与主动运输相似,但物质在转运过程中发⽣了化学变化,能量来源为磷酸
烯醇式丙酮酸。

运输物质为有机物。

主要发⽣在厌氧或兼性厌氧微⽣物中。

27.培养基:是由⼈⼯⽅法培配制⽽成的,适合于不同微⽣物⽣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
混合营养物制品。

28.发酵概念:是指微⽣物细胞在厌氧条件下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电⼦,并直接交给底物本
⾝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29.抗代谢药物:是指能与体内代谢物发⽣特异性结合,从⽽影响或拮抗代谢功能的药物,
通常它们的化学结构与体内的核酸或蛋⽩质代谢物相似。

30.Stickland反应(氨基酸发酵):某些厌氧梭菌如⽣孢梭菌等能以⼀种氨基酸作供氢体,
另⼀种氨基酸作为受氢体进⾏⽣物氧化并从中获得能量的发酵产能⽅式。

31.呼吸作⽤:是指在物质代谢中底物降解释放出的⾼能电⼦,通过呼吸链(也称电⼦传递
链)最终传递给外源电⼦受体O 2 或氧化型化合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为呼吸或呼吸作⽤。

32.有氧呼吸:指以分⼦氧为最终电⼦受体的⽣物氧化过程。

包括三羧循环、⼄醛酸循环
和电⼦传递链两部分反应。

33.⽆氧呼吸:在厌氧条件下,微⽣物以外源⽆机物或有机物为最终电⼦受体的⽣物氧化
过程。

34.固氮作⽤:固氮微⽣物依靠固氮酶系催化分⼦氮形成氨的过程。

35.侵⼊线:根瘤菌分泌液体物质使根⽑变软,进⼊根⽑,根细胞分泌纤维物质包围根瘤菌,
因⽽随着根瘤菌的侵⼊,便逐渐形成⼀条套状线痕-侵⼊线。

36.微⽣物的同步⽣长:利⽤同步培养⽅法使微⽣物群体细胞处于⽣长或分裂相⼀致的状
态。

37.葡萄糖效应(⼆次⽣长):当微⽣物在含有两种底物的培养基中⽣长时,先分解容易利
⽤的那种底物,产⽣的分解物会阻遏分解不容易利⽤底物酶的合成。

分解代谢物阻遏导致出现“⼆次⽣长”。

38.分批培养:将微⽣物置于⼀定容积的静⽌系统中培养,最后⼀次收获,叫分批培养。

39.连续培养:将微⽣物放在流动系统中培养称为连续培养。

40.抗⽣素:是由微⽣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的(有的可⼈⼯合成)在⼀定浓度下抑制或杀死
其他微⽣物的次⽣有机化合物。

41.转化:受体细胞直接吸收了来⾃供体细胞的DNA⽚段,并把它整合到⾃⼰的同源DNA
⽚段上,细胞部分遗传性状发⽣变化的现象叫转化。

42.接合:供体菌通过性菌⽑与受体菌接合,把F质粒以及携带的不同长度供体菌基因传
递给后者并使后者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主要存在于G-细菌中
43.转染:⼀般将细菌DNA感染受体菌的过程称转化,⽽将病毒DNA感染受体菌的过程
叫转染。

44.转化因⼦:有转化活性的游离的DNA⽚段叫转化因⼦。

转化因⼦必须是双链的DNA
⽚段,单链没有作⽤。

45.转化⼦:经转化后出现供体菌某些遗传性状的受体细胞。

46.转导:遗传物质通过完全或部分缺陷噬菌体的携带⽽转移基因的⽅式。

47.转导⼦:通过转导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受体细胞。

48.转导噬菌体:携带部分供体细胞DNA⽚段的噬菌体。

49.完全缺陷噬菌体:噬菌体内仅含有供体DNA的噬菌体。

50.部分缺陷噬菌体:噬菌体内同时含有供体和噬菌体DNA的噬菌体。

51.普遍性转导:噬菌体携带供体菌基因组任何⼀部分染⾊体⽚段感染受体,并将转导基因
以相同频率进⾏转移的过程。

属于错包过程.
52.流产性转导:被转导的DNA进⼊受体菌后,不与受体菌DNA重组,⽽是游离于受体
细胞中,细菌分裂后仅有⼀个⼦细胞含有转导DNA,随着细胞分裂增多,转导DNA 逐渐被淘汰。

53.局限性转导:溶原细菌经诱导后,原噬菌体从宿主DNA上脱离时,由于错误切割,使
邻近的宿主部分基因被携带来,包裹在噬菌体中⽽进⾏的转导。

54.溶原转变:正常溶原转变时使宿主获得的新遗传性状现象。

55.结合:供体菌通过性菌⽑与受体菌接合,把F质粒以及携带的不同长度供体菌基因传
递给后者并使后者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主要存在于G-细菌中
56.免疫:是机体的⼀种保护性反应,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异物,维持机体⽣理平衡和稳
定的能⼒。

包括特异与⾮特异性免疫。

57.⾮特异性免疫:在机体在的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起来的⼀系列天然防御
功能。

特点在于:先天就有、相对稳定、⾮选择性地对付病原体,也称先天性免疫。

58.补体:是存在于⼈和动物⾎清与组织液中的⼀组经活化后才具有酶活性的蛋⽩质。


有增强抗体作⽤的辅助功能,所以称为补体。

已发现20多种,但主要有9种,分别为C1-C9,其中C3含量最⾼,C8-C9最少。

59.⼲扰素:是动物细胞在病毒或dsRNA等的刺激下形成的具有⾼活性、⼴谱抗病毒等功
能的特异性糖蛋⽩。

60.特异性免疫:是机体针对某⼀种或某⼀类微⽣物或其产物所产⽣的特异性抵抗⼒。

61.抗原:是⼀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诱导免疫应答、并能与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
细胞)发⽣特异性反应的⼤分⼦物质。

62.抗体:是⼈或动物的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转化成浆细胞,并由浆细胞所产⽣的能与
抗原进⾏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

63.免疫应答:是指抗原进⼊机体后,免疫细胞(淋巴细胞)识别抗原感应后,发⽣活化、
增殖和分化,最后表现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64.⼈⼯⾃动免疫:是给机体输⼊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特异性免疫能⼒
的⼿段。

65.疫苗:⽤于预防各类传染病的抗原制剂,包括活疫苗与死疫苗。

66.菌苗:⽤细菌制成的抗原制剂。

67.类毒素:细菌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使其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即成类毒
素。

如⽩喉、破伤风类毒素等。

68.⼈⼯被动免疫:是给机体输⼊抗体,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能⼒。

特点:可⽴即获得免
疫⼒,但维持时间短,⼀般为2~3周。

临床上主要⽤于治疗或预防。

69.抗毒素:抗毒素是抗细菌外毒素的抗体,常以类毒素注射给动物,使其产⽣相应抗体,
取其⾎清后经分离纯化⽽成。

70.质粒:细菌体内除了⾃⾝的DNA以外,还常含有另外的⼩型DNA分⼦,它们或游离
于细胞质中或附加在细菌的DNA上,这样的DNA分⼦称质粒。

71.灭菌:杀死物体上全部微⽣物的⽅法。

72.消毒:杀死或消除物体上的病原微⽣物的⽅法。

73.防腐:⽤物理和化学⼿段抑制微⽣物⽣长的⽅法。

74.化疗:利⽤对病源菌具有⾼度杀伤⼒⽽对宿主基本⽆毒的化学物质来抑制宿主体内病源
微⽣物⽣长繁殖的⽅法。

⼆简答题
1.微⽣物术语的提出:1878年法国外科医⽣西帝劳特最先提出的。

2.微⽣物的主要特征:形体微⼩,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分布⼴泛;代谢旺盛、代谢途径
多;⽣长繁殖迅速;易发⽣变异。

3.微⽣物发现:荷兰商⼈安东尼列⽂虎克利⽤⾃制的单式显微镜(50-300倍)⾸次观察
到了细菌和原⽣动物(微动体),绘出了第⼀张微⽣物图⽚,发表了第⼀篇微⽣物学术论⽂。

4.巴斯德主要贡献:1)(1861) 彻底否定了⽣物的“⾃然发⽣说-⽣命来⾃于⽆母体的物质”。

亚⾥斯多德与巴斯德较量。

2)(1857) 证明发酵是由微⽣物引起的—李⽐希与巴斯德打赌故事。

3)(1881) 开创了免疫学,建⽴了预防接种疫苗技术—鸡与梅斯特的故事。

4)创⽴了巴斯德消毒法(60- 65℃)—拯救了法国葡萄酒业。

5.科赫主要贡献:1)病原菌的分离与描述。

2)病原微⽣物的确定—科赫法则:○1特定的
微⽣物能引起特定的疾病。

○2特定的病体中可以分离纯化出特定的微⽣物。

○3纯化出的特定微⽣物接种给健康的机体可以引起相应的疾病。

○4患相应的疾病的病体中⼀定会⼜分离纯化出该种微⽣物。

3)发明了培养微⽣物的固体培养基(琼脂)和划线纯化接种法。

4)创建了显微镜观察技术(显微摄影)、鞭⽑染⾊、悬滴培养等。

6.我国微⽣物学:伍连德:研究了我国的⿏疫和霍乱病原菌,剑桥⼤学博⼠毕业,建⽴了
我国的⾸个传染病预防队伍,控制了东北肺⿏疫病的传染,并发现⼟拨⿏是传染源,获得了诺贝尔⽣理学奖。

汤飞凡:第⼀代病毒学家,成功地分离和证实了沙眼⾐原体,并建⽴了中国第⼀个防疫处。

俞⼤绂等开创了我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研究。


要研究了⼩麦秆⿊粉病菌⽣理特性和真菌异核现象。

7.根据荚膜的有⽆可将细菌分为光滑型(S)和粗糙型(R)两种。

荚膜的功能:提供营
养;抵抗⼲燥;抵制吞噬;利于附着;保持致病性;进⾏热防御。

8.G+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单体由双糖单位、四肽尾和肽桥三部分组成。

双糖单位是由N-
⼄酰胞壁酸(NAM)和N-⼄酰葡萄糖胺(NAG)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组成。

四肽尾由L-Ala-D-Glu-L-Lys-D-Ala组成。

肽桥⼀般由⽢氨酸5肽组成。

也有2⽢氨酸或D-赖氨酸形成肽桥,如葡萄球菌。

9.磷壁酸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化学成分,包括⽢油型与核糖醇型两类。

每⼀类⼜根
据其分布位置可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它们以磷酸⼆酯键连接在NAM的第六位C 原⼦上。

磷壁酸功能:有利于细胞膜对Mg2+的吸附;是噬菌体吸附的位点;充当抗原。

10、质粒特性:可以独⽴地⾃我复制,稳定遗传;可以使细菌具有某种⽣理特性;质粒之间可以重组,也可以插⼊细菌DNA,也可以脱离下来;可以在菌与菌之间转移。

11、芽孢结构:
12、霉菌⽆性繁殖包括孢囊孢⼦、分⽣孢⼦、节孢⼦和厚垣孢⼦。

霉菌有性繁殖包括卵孢⼦、接合孢⼦和⼦囊孢⼦。

13、酵母菌的结构:其细胞壁化学成分主要为葡聚糖、⽢露聚糖,其它⽅⾯类似于真核⽣物细胞。

含质粒,成熟细胞内含⼤的液泡。

14、动物病毒的结构
病毒的结构主要由刺突、囊膜、核⾐壳(⾐壳与核酸)组成。

⾐壳由⾐壳粒(1-6个相同多肽分⼦组成)对称排列构成。

只有动物性病毒才有刺突和囊膜,植物性和微⽣物性病毒
⽆刺突囊膜架构。

15、噬菌体的溶源性:噬菌体在宿主细胞中不产⽣⼦代噬菌体,其DNA整合到宿主染⾊体上,随细菌DNA复制、分裂⽽传代。

溶源性细菌的特征:溶源性可稳定遗传;能⾃发或诱发裂解;对同源噬菌体具有免疫性;复愈性:丧失原噬菌体的过程;溶原转变:溶原性细菌可以获得某些新的⽣理形状,该现象称为溶原转变;局限性转导。

16、培养基配制原则:⽬的明确;根据微⽣物的营养需要;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配⽐;要控制具体pH、渗透压、⽔活度和氧化还原电位等因素;经济节约。

17、⼄醇发酵的条件:1)厌氧,有氧会使丙酮酸进⼊TCA,⼄醇产量降
低,形成巴斯德效应。

2)发酵料中不含NaHSO3 ,如果NaHSO3存在,则与
⼄醛结合使⼄醛⽆法形成⼄醇。

此时磷酸⼆羟丙酮取代⼄醛作为受氢体,⽣成a-磷酸⽢油,最后形成⽢油。

3)pH⼩于7.5,pH若⼤于7.5,2个⼄醛分⼦发⽣歧化反应,形成1个⼄酸和1个⼄醇。

18、有氧呼吸特点:基质彻底氧化⽣成CO2和H2O,分脱氢酶和氧化酶两种酶系;产能量多,⼀分⼦葡萄糖净产38个A TP。

但少数菌酶系不完全,氧化不彻底,⽣成⼩分⼦量的有
机物,如醋酸发酵。

19、★(掌握)构象变化偶联假说:ATP合成酶与酰苷酸的作⽤是按照结合变化机理进⾏的。

头部的3个aβ亚基构成了3个催化部位。

F 0 是位于膜内的⼀个质⼦通道。

当膜内外形成质⼦梯度后,质⼦通过 F 0 质⼦通道进⼊ F 1 并驱动 aβ亚基围绕颈部作旋转运动,颈部与 3 种构象不同的aβ亚基依次接触,使3个aβ亚基的构象不断依次发⽣变化,并分别处于空置态、捕捉ADP 和 Pi 态,催化合成并释放ATP,循环往复。

20、固氮作⽤的调控:对于根瘤菌主要通过末端产物NH3对固氮酶的反馈抑制进⾏调控;对于固氮光合细菌,氨过量时主要通过NH3对固氮酶的共价修饰导致酶失活,限量时,共价修饰的酶⼜恢复原来的状态,固氮重新进⾏。

这⼀现象叫氨的“关闭”效应
21、Park-核苷酸的形成
22、细菌的⽣长曲线:定量描述液体培养条件下细菌群体⽣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条典型的⽣长曲线⾄少可以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等四个⽣长时期。

迟缓期:⽣长速率为零;细胞体积增⼤;物质合成旺盛,代谢活跃;对环境变化敏感。

对数期:细胞以⼏何级数增长。

⽣长速率最⼤;⽣长均匀;酶活性⾼、代谢旺盛。

稳定期:⽣长速率R为零,新繁殖的细胞数等于死亡细胞数。

特点为:营养近乎耗尽、营养⽐例失调、有害物质积累、pH等条件不适宜、细胞开始积累次⽣代谢产物,对发酵⽣产有利。

衰亡期:死亡的细胞数⼤于新增细胞数;细胞出现畸形与⾃溶。

23、嗜热微⽣物细胞中产⽣多胺、热亚胺和⾼温精胺保护蛋⽩质,防⽌变性;核酸中含有热稳定性结构。

24、⾼压蒸汽灭菌法:是湿热灭中最好的⽅法,通常在1.05kg/cm2或0.1013MPa/inch2的压⼒下⾯(此时温度121oC)处理15-30min。

要排冷,否则会形成假压,虽然压⼒达到要求,温度却达不到相应⾼度,⽽影响灭菌效果。

25、巴斯德消毒法-巴⽒消毒法:是⾷品(⽜奶)、酿造(啤酒)⼯业中常⽤的⽅法。

包括低温维持法(63 oC处理
30min);⾼温瞬时法(72 oC处理15秒)和超⾼温瞬时法(134 oC处理2秒)这些⽅法即可杀死病原微⽣物,⼜不致损坏营养,可保留⾷品饮料原有⽤味。

26、紫外线:其原理为:诱导核酸形成胸腺嘧啶⼆聚体,从⽽⼲扰了核酸的复制。

如果马上转移到可见光下,诱导形成光复活酶,切去核酸中的胸腺嘧啶⼆聚体,核酸⼜可以重新复制。

27、★(掌握)类似物的作⽤机理:1)与正常代谢物竞争酶活性中⼼,使物质⽆法合成。

2)冒充正常代谢物,使细胞合成不具正常活性的假产物。

3)与某⼀合成途径的终产物类似,可通过反馈调节破坏正常代谢调节机制。

28、转化过程中的感受态: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段并实现转化的⽣理状态称为感受态。

只有处于感受态的细菌才能接受转化因⼦,从出现到消失约为40分钟(对数期的中期)。

感受态出现机理:细菌失去部分细胞壁的结果;细菌在细胞表⾯产⽣某种酶引起的。

29、转化条件:受体菌处于感受态(表⾯具有感受因⼦;改变
培养条件;选择适当培养时间;特殊刺激因⼦);外源DNA具有相对较⾼的分⼦量(104-107);与受体菌的DNA具有⾼度的同源性;外源DNA必须是双链。

30、卵孢⼦形成过程?
卵孢⼦:菌丝分化成形状不同的雄器和藏卵器,雄器与藏卵器结合,并通过受精管将细胞质和核输⼊到藏卵器中,质配与核配后形成的有性孢⼦叫卵孢⼦。

31、⾰兰⽒阳性和阴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单体的主要区别?
阳性:肽聚糖单体由双糖单位、四肽尾和肽桥三部分组成。

双糖单位是由N-⼄酰胞壁酸(NAM)和N-⼄酰葡萄糖胺(NAG)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组成。

四肽尾由L-Ala-D-Glu-L-Lys-D-Ala 组成。

肽桥⼀般由⽢氨酸5肽组成。

也有2⽢氨酸或D-赖氨酸形成肽桥,如葡萄球菌。

G-细菌的肽聚糖化学组成与G+相似,但在四肽尾上以⼆氨基庚⼆酸取代了L-赖氨酸。

⼀般没有肽桥,如⼤肠杆菌。

32、真核⽣物和原核⽣物的主要区别
1)真核有完整的核膜核仁,原核只有拟核区;2)真核有许多细胞器,原核只有核糖体
3)真核核蛋⽩体为80s,由40s和60s亚基构成;原核核蛋⽩体为70s,有30s和50s亚基构成。

4)真核细胞壁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原核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5)真核染⾊体有两条以上DNA,线状DNA与组蛋⽩结合,形成若⼲对染⾊体,原核由1条环状DNA组成,DNA 不与组蛋⽩结合;6)真核细胞分裂以有丝分裂为主,原核以⽆丝分裂为主。

33、简述温和噬菌体和烈性噬菌体的主要区别
根据噬菌体与宿主菌的相互关系,噬菌体可分为两类:烈性噬菌体: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许多⼦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

温和噬菌体:既能以原噬菌体形式存在,不裂解宿主细胞,⼜能在⼀定条件下进⾏繁殖,裂解宿主细胞的噬菌体。

34、主动运输的特点?
主动运输:根据细胞膜上的载体蛋⽩对物质亲和⼒的变化进⾏运输。

特点是蛋⽩载体构型变化需要能量;可逆着浓度梯度进⾏运输物质;具有⾼度专⼀性。

是微⽣物运输物质的主要⽅式。

运输物质种类多样。

35、固氮作⽤的防氨体系
防NH3体系: NH3过量不仅可以抑制固氮酶活性,⽽且阻固氮基因的转录,因⽽应及时排除,具体排除途径包括:1)、NH3+α-酮戊⼆酸在ATP和⾕氨酸合成酶的作⽤下⽣成⾕氨酸2)、利⽤根瘤菌泡囊膜中的NH3-泵将NH3传送给植物细胞。

36、准性⽣殖过程
准性⽣殖:在不产⽣有性孢⼦的真菌细胞中,两个单倍体菌丝或体细胞融合,在融合后的细胞中具有两个核同时存在(异核体)或形成杂合⼆倍体,使融合后的杂合体表现出优良形状。

准性⽣殖过程:异核体形成后,两核融合成杂合⼆倍体,不通过减数分裂,⽽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单倍体,如构巢曲霉。

37、简述⼤肠杆菌F+与F-菌株杂交过程
通过F+菌株产⽣的性丝把两者连接在⼀起,并在细胞间形成胞质桥(或称结合管),F因⼦通过胞质桥进⼊受体细胞,使重组体从F-变成F+菌株。

其主要过程是,F因⼦的⼀条DNA 单链断裂(在特定位点上)、解链,并单向转移进⼊受体细胞,在此作为模板⽽形成新的F 因⼦;另⼀条在供体细胞内的DNA链也成为模板并以滚环模型形式复制;最终供体及受体菌均称为
F+菌株。

38、补体特性
补体(complement):是存在于⼈和动物⾎清与组织液中的⼀组经活化后才具有酶活性的蛋⽩质。

具有增强抗体作⽤的辅助功能,所以称为补体。

已发现20多种,但主要有9种,分别为C1-C9,其中C3含量最⾼,C8-C9最少。

补体的性质:对热不稳定(56oC,30min),紫外线、机械震荡及化学物质均可破坏补体,室温下补体活性也可减弱,甚⾄丧失。

补体的功能:可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参与破坏或清除已被抗体结合的抗原;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和释放组织胺等。

39、抗体特性
抗体是⼈或动物的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转化成浆细胞,并由浆细胞所产⽣的能与抗原进
⾏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Ig表⽰。

抗体的特点:仅由鱼以上的脊椎动物浆细胞产⽣;只有受到抗原刺激后才能产⽣;能与抗原发⽣不可逆的特异性结合;本质为球蛋⽩;具有两⾯性,也可充当抗原,所以叫抗抗体。

40、⼲扰素功能
⼲扰素:是动物细胞在病毒或dsRNA等的刺激下形成的具有⾼活性、⼴谱抗病毒等功能的特异性糖蛋⽩。

⼲扰素功能:抑制病毒增殖、免疫调节、杀伤癌细胞。

41、抗体的分布
抗体的分布:IgG主要分布于⾎清中,占总免疫球蛋⽩的75-80%,是⾎清中的主要抗体,也是唯⼀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IgA占总免疫球蛋⽩的20%,仅次于IgG,婴⼉可从母乳中获得。

IgM占总免疫球蛋⽩的10%,在⾎液中出现最早。

IgD占总免疫球蛋⽩的10%,IgE占总免疫球蛋⽩的0.002%。

42、雄性菌株与雌性菌株结合的多样性?
43、经典激活途径
识别阶段:抗原(Ag)与抗体(LgG和LgM)结合后,抗体构象发⽣变化,暴露出与补体C1结合的位点。

补体亚基C1q⾸先与抗体结合,然后连续激活亚基C1r和C1s,最终将C1整体激活,并且通过抗体与抗原结合。

补体激活阶段:C1s分解C4产⽣C4a和C4b, C4b结合到抗原细胞膜上,同时C1整个补体⼜将C2分解为C2a和C2b。

C2a在抗原细胞膜上与C4b结合成复合物C4b-2a(C3转化酶)。

C3转化酶直接作⽤于C3,并形成C3a和C3b,其中C3b与C4b-2a 结合成C4b-2a-3b复合物(C5转化酶)。

C5转化酶⼜作⽤于C5,使其分解为C5a和C5b。

膜攻击阶段:C5b与C6结合成复合物,并⼀起结合到抗原细胞膜上,然后再结合C7,形成C5b-6-7复合物,该复合物再结合1个C8分⼦,此时抗原细胞开始溶解,然后C8分⼦表⾯再结合6个C9分⼦,最终细胞被迅速裂解。

44、抗原特性
抗原特性: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最终产⽣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免疫反应性即抗原可在体内外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发⽣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三、论述题
1、⾰兰⽒阴性细菌细胞壁的结构?
G-细菌细胞壁可分为外壁层和内壁层。

外壁层分为外中内三层,外层为脂多糖,中层为磷脂,内层为脂蛋⽩。

内壁层由肽聚糖组成。

脂多糖是G-细菌细胞壁特有成分,其主要由O 侧链、核⼼链和脂类A三部分构成。

2、酵母菌的⽣活史:
3、以葡萄糖吸收为例,论述基团移位。

基团转位:与主动运输相似,但物质在转运过程中发⽣了化学变化,能量来源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运输物质为有机物。

主要发⽣在厌氧或兼性厌氧微⽣物中。

⼤肠杆菌
解答分4点阐述:1)基团移位发⽣在厌氧或兼性厌氧微⽣物中。

2)该体系由酶I、酶II、酶III、热稳定蛋⽩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组成。

3)转运过程:当有葡萄糖存在时,酶III 会与其结合并发⽣构象变化,结合位点由细胞膜外侧转向细胞膜内侧,同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通过酶I作⽤释放出Pi,Pi通过热稳定蛋⽩转运⾄酶II,酶II催化Pi与葡萄糖结合形成6-磷酸葡萄糖,这样葡萄糖就被从膜外吸收⾄膜内了。

4)转移⽅式的特点:○1被转运的物质发⽣了变化;○2转运过程消耗能量;○3专⼀性⾼。

4、嗜盐菌紫膜光合磷酸化
极端嗜盐细菌不含菌绿素或叶绿素,⽽是依赖于视紫红质进⾏光合作⽤,是迄今为⽌最简单的光合磷酸化反应。

ATP合成机理:嗜盐菌细胞膜上间隔排列着许多紫⾊膜,其化学成分为视黄醛,视黄醛包括顺式和反式两种构型,反式构型吸收光,构型变为顺式,将质⼦泵到膜外,膜内外形成质⼦梯度差和电位梯度差。

根据化学渗透学说,这⼀质⼦动势驱使H+通过ATP合成酶进⼊膜内⽽得到平衡时,就可合成细胞的通⽤能源ATP。

5、真菌的⽆性繁殖?
霉菌的⽆性繁殖:包括孢囊孢⼦、分⽣孢⼦、节孢⼦和厚垣孢⼦。

孢囊孢⼦:在孢⼦囊内形成的孢⼦叫孢囊孢⼦。

孢⼦囊是由菌丝顶端细胞膨⼤⽽成,膨⼤部分的下⽅形成隔膜与菌丝隔开,膨⼤细胞的原⽣质分化成许多⼩块,每⼩块可发育成⼀个孢⼦。

孢囊孢⼦有两种类型,⼀种为⽣鞭⽑能游动的叫游动孢⼦,如鞭⽑菌亚门中的绵霉属;另⼀种是不⽣鞭⽑不能游动的叫静孢⼦,如接合菌亚门中的根霉属。

分⽣孢⼦:是真菌中最常见的⼀类⽆性孢⼦。

其形成⽅式有两种:⼀种是在分⽣孢⼦梗的顶端突出,发育成第⼀个孢⼦。

梗再伸长,在第⼀个孢⼦下形成第⼆个孢⼦,如此重复,形成⼀串孢⼦。

这样形成的分⽣孢⼦,顶端的最⽼。

曲霉属和青霉属的分⽣孢⼦形成,即属于此类型。

另⼀种是在第⼀个分⽣孢⼦形成时,柄的长度已达到最⾼,由第⼀个分⽣孢⼦顶端⽣长出第⼆个分⽣孢⼦,如此重复形成⼀串孢⼦。

这样形成的分⽣孢⼦,下部的最⽼,如枝孢霉属的分⽣孢⼦形成即属于此类型。

节孢⼦:菌丝⽣长到⼀定阶段时出现横隔膜,然后从隔膜处断裂⽽形成的细胞称为节孢⼦。

厚垣孢⼦:某些霉菌种类在菌丝中间或顶端发⽣局部的细胞质浓缩和细胞壁加厚,最后形成⼀些厚壁的休眠孢⼦,称为厚垣孢⼦。

如⽑霉属中的总状⽑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