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中的二级管理模式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教育中的二级管理模式探讨
【摘要】研究生教育中的二级管理是目前众多高校普遍采用的研究生管理模式。

理顺学校研究生部(处)与二级院(系)的关系,将管理规范、科学化,对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
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主要有两种管理方式:一种是集约式管理模式,即研究生院模式;一种是松散式管理模式,以导师和院系管理为主。

大部分院校采用第二种管理模式,即二级管理模式。

一、研究生部(处)和院(系)在二级管理模式中各自扮演的角色
二级管理模式中,研究生部(处)是学校研究生教育的职能管理部门,它的主要职责是从宏观上制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发展规划,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并与相关职能部门保持横向联系,实施宏观调控。

各院系的主要职责是在保证学校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下,根据自己院系的特点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予以实施。

1、培养过程管理中学校研究生部(处)和院(系)的各自作用
培养方案是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规范管理、培养质量检查与评估的重要依据。

培养方案一般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制年限、课程设置、培养方式、考核方式和论文要求等基本内容。

研究生部(处)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在学校层面进行全局性的考虑,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参考其它兄弟院校的做法,最终形成对各院系制定培养方案的统一意见。

2、导师管理中学校研究生部(处)和院(系)的各自作用
我国研究生的培养都采用导师负责制,从研究生进入学校,就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初步确定了自己课题的大致研究内容。

然后又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培养计划,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对自己课题有帮助的课程。

导师拥有很大的自由度,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但由于近几年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平均一个导师所带的研究生数也在成倍增长,导师的精力毕竟有限,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得不到保证。

为此,研究生部(处)会同院(系)采取措施,加强制度建设,
提高导师水平。

(1)研究生部(处)制定详细的的导师遴选办法,把那些有一定课题和科研经费,具有创新意识、学识渊博的中青年选拔到导师队伍中。

导师的管理主要归属于各个院系,院系定期对导师进行培训和师德教育,提供导师交流经验的机会;检查导师的工作,并将有关研究生培养的信息及时通知导师。

院系协调院系或外单位的人员组成导师组,联合培养研究生,同时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

为更好地培养研究生,院系还协调和限制导师指导的研究生人数,保证导师的指导质量。

(2)研究生部(处)制定出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等各项文件,对导师的思想道德要求、指导工作内容、考核标准和奖惩条件做出详细规定。

由院系定期检查,研究生部(处)定期抽查。

同时,研究生部(处)专门设置一定的优秀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奖励基金,提高导师的积极性。

二、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模式的优势
1、直接有效的管理
无论是课程学习还是做论文期间,研究生都与各自的导师保持密切的联系。

因此,研究生部(处)通过院系,院系借助于导师,可以对研究生进行更为直接的管理,减少了中间的管理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

2、管理成本的降低
研究生的群体构成相对比较复杂,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学科背景。

随着弹性学制的出现,研究生毕业的时间很不统一,所以需要全校的党务、团委、学生处、教学和科研等相关部门实行联动,才能有效把握各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动向。

专门为此成立一些配套的职能部门不切实际。

而由于院系对本科生的一套管理系统已相对成熟,相应的管理人员配备也已完善,所以某些管理可以同时兼顾研究生。

3、个性化的突出
各院系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长(主任)同时负责学科建设工作,这样可以根据院系学科建设的不同需要或特点制定对应的培养方案,更好地体现院系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对研究生实行个性化培养。

同时院系领导班子成员都是研究生导师,因此对本院系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了如指掌,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并处理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

三、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改进意见
我国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大也就在近几年,除去已有的研究生院,其他大部分学校在研究生培养中采用二级管理模式的时间并不长,因此二级管理模式并不成熟,其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管理机构各自管理,造成二级院系多头领导或无序领导
与研究生培养有关的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如党务、团委、学生处、科研处等的职责、组织机构和业务范围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但由于相互之间没有形成协调合作的大平台,所以一旦涉及研究生管理事务,各个职能部门就各自通过院系进行管理。

例如学生处要求院系给出毕业研究生的信息,党务要求知道学生党员的人数,科研处又要求院系统计出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情况。

有时几个部门甚至同时对院系下达任务,造成院系管理者忙于应付,不利于院系开展工作。

因此,学校各个职能部门涉及到研究生管理时,应该将具体的事务表述清楚,通过研究生部(处)传达给各个院系。

在此过程中,研究生部(处)就可以统筹安排院系的各项工作,同时也能及早发现工作是否重复或有冲突。

院系将结果交研究生部(处),由研究生部(处)转给相应的职能部门,发现问题,研究生部(处)可及早与院系联系。

2、管理信息不能共享,造成二级院系重复工作
目前研究生招生的报名库和录取库,学位申请的信息库都是国家统一规定的,只有培养采用各个学校自行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

研究生部(处)招生办公室、培养办公室和学位办公室对这些信息各自管理,院系和研究生对某些信息的填报可能重复几次。

而且信息变动也不能及时互相通知,工作的流畅性得不到保证。

为此,应该建立研究生管理的信息平台,将研究生招生时的录取库转化成培养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使用的数据库形式,研究生的个人信息就一目了然。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籍和个人信息变动都在培养管理信息系统中登记备案,对于学校其他职能部门要求提供的数据信息,可以专门设计在培养管理信息系统的程序中,需要时可随时调出,避免院系花费人力物力。

培养管理信息系统的某些数据库再经过程序设计,转化成学位申请所需的数据库。

这样既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又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3、管理人员定位不清,造成二级院系主观能动性不强
有的院系在观念上认为研究生的培养管理主要是研究生部(处)的事,他们只不过是协助管理,造成有些院系的研究生秘书工作不够尽心,没有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有些院系的研究生管理人员对导师不能放手管理,研究生部(处)又不好直接管理,势必造成管理上的一些空档。

为此,应该树立院系研究生管理者主人翁的意识,明确他们的职责,同时完善学校关于研究生培养方面的
相关制度,包括学籍管理、课程管理和导师管理等条例,建立奖惩制度,对优秀研究生管理者进行奖励,对办事不力的人员责任整改。

研究生二级管理具体实施方案应逐步实施,因为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研究生管理也不可能一下子理顺,很多环节的衔接有传统习惯的做法,所以为避免工作上的脱节,分级管理尚需逐步进行,稳步推进,抓好典型,积级推广。

要重视实施二级管理人员的组织和培训,建立较稳定的管理队伍。

同时,也注意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措施,调整原有不合理的规定。

总之,应该进一步明确学校研究生部(处)和院系各自的角色责任,理顺关系,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