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诊治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认识早期休克表现,争取时间尽早积极
休克进展
组织缺血缺氧 、血流障碍 酸性代谢产物聚积 微静脉收缩
组胺和激肽等物质增多 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 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扩张 毛细血管床扩大,灌注量增多
多灌少流 微循环淤血
毛细血管静水压和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渗 循环血量减少,回心血量不足
休克期(微血管扩张期)--特点
➢回心血量减少 ➢血压下降 ➢循环低动力失代偿
Lin et al.Pediatr infect Dis J. Sep,2011
晚发感染(Late onset)
• 生后4-90d发病,周围环境因素所致 • 常见致病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大肠杆菌(E.coli) -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假单胞菌(Pseudomonas) -肠杆菌(Enterobacter) -念珠菌(Candida) -B族溶血链球菌(GBS) -沙雷氏菌(Serratia) -不动菌 (Acinetobacter) -厌氧菌(Anaerobes)
—拔导管—万古
胡亚美,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2002:944
早发感染的危险因素
• 母亲患绒毛膜羊膜炎(Chorioamnionitis) 提示绒毛膜羊膜炎的征兆 -胎心过快 -子宫有触痛 -脓性羊水 -母亲白细胞增高 -母亲无原因的发热(>38 ℃ )
早发感染的其它危险因素
• 母亲发热>38℃ • 母亲患泌尿系感染 • 母亲保健、营养状态、社会经济基础较差、滥用药物 • 母亲反复流产的病史 • 母亲分娩困难 • 羊水被胎粪污染 • 出生时有窒息 -阿氏评分1或5min<6分 • 先天畸形 • 低出生体重
迂回通路
• 由微动脉、后微动脉、真毛细血管到微静脉 • 安静时仅有20%左右的真毛细血管根据需要轮流开放
,物质交换主要在此处进行。
短路分流
• 由微动脉、通过动静脉吻合支到微静脉
• 一般处于关闭状态。休克时大量开放,使血液经短路回流心脏 • 因其管壁厚,血流迅速,无物质交换作用,能加重组织缺氧
微循环障碍
Lin et al.Pediatr infect Dis J. Sep,2011
早发感染的危险因素
• 胎膜早破(PROM) - 原因:未经治疗的尿路感染或产道感染;既往有早 产病史;孕期有子宫出血,严重吸烟史;阴道检查>6次 -早破水大于24小时,新生儿感染的危险增加1% - PROM<GA37w,经阴道分娩前维持的时间越长,可增 加新生儿感染的机会 -胎龄越小,破水至分娩的时间越长,发生新生儿感染 的危险越大
喻文亮,陆铸今,孙波. 小儿、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新定义.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1) 陈晓文,陈克正,吕回,等. 新生儿感染性休克中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新、旧诊断标准比较.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3)
• 相关定义 ➢新生儿感染
-早发型与晚发型感染及危险因素 -如何确定感染
吴玉斌,韩玉坤. 新生儿休克诊断标准探讨,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7,,12:86-87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 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
休克的临床表现分3期---对应发病机制
• 代偿性休克(微血管痉挛期)血压正常,早期低灌注,助早期诊断 • 失代偿性休克(微血管扩张期)+血压下降(足月儿<50mmHg,早产
PCT 年龄依赖性正常值如下 :PCT 于出生后 24 ~ 30h 达高峰值 20ng/ml ,出生第 3 天起 ,PCT 正常参考值同成人 。 由于早产儿 免疫系统及肾脏代谢等发育较足月儿相比不成熟 ,早产儿及足月儿生后 PCT 生理性高峰又有所区别 。 早产儿 PCT 生后 28h 达高峰 ,其峰 值较足月儿低 ,于生后72 ~ 96h ,降至正常水平 ,故临床上判定 PCT 的意义应在日龄3d 后有意义。 • c一反应蛋白(CRP) 和白细胞(wBC)计数在新生儿生后12h后有意义。
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新定义
• 脓毒症(SIRS+感染)+休克,部分为感染+休克 • 广州市儿童医院陈晓文等研究:117例新生儿感染性休
克患儿, SIRS新、旧诊断标准的符合率均不高( 41.9%和 45.3% ),说明有半数不存在SIRS表现,同时 说明SIRS新、旧诊断标准的敏感性过低。 • 虽然新生儿发生SIRS比例明显低于成人和儿童,但由 SIRS发展至MODS的比例及MODS的病死率却明显高于成人 及儿童。
<40mmHg) • 休克不可逆期(微血管麻痹期)血压明显下降,心音极度低钝,常
合并肺水肿或ARDS、DIC、肾衰竭、脑水肿和胃肠道功能衰竭等 MODS。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结构和细胞代谢功能异常,对 治疗不起反应, 最终死亡
休克早期诊断
• 必要条件:感染与休克同时存在
• 容易漏诊,不能以血压降低作为休克诊断的标准
• 新生儿感染性休克
早发感染(Early onset)
• 生后72小时内发病 -85%24h内发病 -5%24-48h发病 -少数48-72h发病 -早产儿起病更快
早发感染(Early onset)
• 常见的致病菌 -B族溶血链球菌(GBS) (国内GBS感染较为少见,可能与出生时GBS特异抗
体较高有关) -大肠杆菌(E.coli)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 -流感嗜血杆菌(Homophiles influenza):少见 -李斯特单胞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确定感染—特异性诊断指标
• 血培养 • 原发病灶及迁徙病灶的脓液培养 • 组织涂片 • 必要时同时做厌氧菌、L型细菌和真菌培养
确定感染—非特异性诊断指标
• 聚合酶链反应(PCR)可用于检测病原菌DNA,方法快速,敏感性强,但易出 现假阳性。
• 3种血清标志物(WBC,CRP和PCT)联合应用可早期诊断。 • 有国外研究认为:新生儿生后 2d 内 PCT 有一生理高峰期 ,足月儿
根据血流动力学及微循环障碍程度,典型感染性 休克分为三个时期: • 休克早期(微血管痉挛期) • 休克期(微血管扩张期)
休克晚期(微血管麻痹期)
休克早期(微血管痉挛期)
细菌毒素 肾小动脉痉挛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肾素-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活性增强
内源性儿茶酚胺 血管紧张素Ⅱ
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及肌性微静脉的痉挛性收缩
休克晚期(微血管麻痹期)
休克
组织严重缺氧、 儿茶酚胺类
血管内皮受损
酸中毒 微循环全部平滑 粘膜下胶原纤维暴露 通透性增加
肌完全丧失反应性 Ⅻ因子激活
血液粘稠
微血管麻痹性扩张
血液淤滞 流速缓慢
启动 内源性凝血系统
纤维蛋白原升高 红细胞、血小板凝集
微血管内微血栓
甚停滞不流
DIC
低灌低流、出血
休克晚期---特点
水、钠潴留
真毛细血管关闭,短路分流
微循环灌注减少 真毛细血管流体
组织缺血缺氧 静水压降低
组织间液内流
血液重新分布:皮肤 及内脏灌注量显著减 少,保证心、脑等“ 优先”器官血液灌注
恢复血容量
休克早期---特点
➢回心血量不减少 ➢血压基本正常 ➢舒张压升高 ➢脉压变小,循环呈高动力
休克期(微血管扩张期)
晚发感染(Late onset)
• CONS引起的晚发感染有增多的趋势 • 来自于环境的细菌定植于皮肤、呼吸道、结膜、胃肠道
和脐部,导致晚发的侵袭性细菌感染 • 血管感染、导尿管及其它有创导管是细菌的培养基 • 有定植菌的医护人员是感染源
van den Hoogen et al.Neonatology.Jul,2009
微循环障碍学说
• 微循环:
-是指500μm以下的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 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 -属循环系统的基本单位 -是脏器组织中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循环通路
• 直接通路 • 迂回通路 • 分流短路
直接通路
• 由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到微静脉 • 经常处于开放状态 • 安静状态下,大部分血液经此通路回心
晚发感染(Late onset)
• 一旦怀疑有感染存在,有关诊断的检查后,尽早使用抗 生素治疗
• 新生儿处于相对的免疫抑制状态 • 早产儿和患病的婴儿更容易发生感染
-发病初期症状轻微且不典型 -需要提高警惕,才能早期识别和治疗
早发感染的危险因素
• 有GBS定植的母亲 -GBS是新生儿细菌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 -共有9个血清型,Ⅰ、Ⅱ和Ⅲ型通常与新生儿感染有关 -定植于母亲的胃肠道和产道 -易发生早产和低出生体重,GA23-26w且有严重定植者 -大约有0.36-2/1000活产儿发生感染 -母亲围产期使用抗生素预防率可达93.3%
>20x109/ L或<5x109/ L (3d内)>25x109/ L
旧SIRS诊断标准 • 体温 >38 ℃ 或<35.5 ℃ • 心率>190次/ min或<未提 • 呼吸相同 • Wbc或杆状核数改变
相关定义(续)
2.感染
可疑的或已被证实的(培养、组织涂片或PCR阳性)任 何病原导致的感染,或临床症状高度怀疑感染。感染的证 据包括临床检查、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异常(如在正常情 况下无白细胞的体液中发现白细胞、内脏穿刺、胸部放射 影像学符合肺炎,瘀点、紫癜样皮疹或暴发性紫癜)。
• 相关定义 • 新生儿感染
➢新生儿感染性休克
-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早期识别新生儿休克,早期诊断 -治疗
发病机制
• 微循环障碍学说
• 神经-内分泌和体液因子学说:交感肾上腺髓 质系统释放的儿茶酚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血栓素A2、血小板活化因子和白三烯等。
• 免疫炎症反应学说:由于促炎/抗炎平衡失调, 产生SIRS。
晚发感染的危险因素
• 早产儿 • 中心静脉置管>10d • 使用CPAP • 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 患胃肠道疾病
Graham et al.Pediatr Infect Dis J.Feb 2006
如何确定感染?
• 早发型与晚发型感染的危险因素 • 临床症状和体征 • 分特异性诊断指标和非特异性诊断指标
血容量、循环血流量、心输出量进行性减少
休克的临床表现---分3度
新生儿休克评分方法
评分 0
皮肤颜色 正常
皮肤循环 正常
四肢温度 正常
股动脉搏动 收缩压
(kpa)
正常
>8
1
苍白
较慢
发凉

减弱
6-8
2
花纹
甚慢
发冷
触不到
<6
注:皮肤循环:指压前臂内侧皮肤CRT,正常<3秒,较慢3-4秒,甚慢为>4秒 四肢温度:发凉为凉至肘膝关节以下,发冷为凉至肘膝关节以上 新生儿休克评分:轻度为5分,中度为6-8分,重度为9-10分
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诊治进展
感染与休克的关系
感染 SIRS Sepsis Severe sepsis 休克
主要内容
➢相关定义 • 新生儿感染 • 新生儿感染性休克
相关定义
1.新生儿SIRS:至少出现下列四项标准的两项, 其中一项必须包括体温或白细胞计数异常
新SIRS诊断标准 • 体温>38.5 ℃ 或<36 ℃ • 心率>190次/ min或<100 • 呼吸>60次/ min • Wbc数改变,未提杆状核数
3.脓毒症
SIRS合并可疑或已证实的感染,或由可疑或已证实 的感染导致的SIRS
4.重度脓毒症
脓毒症+以下之一:心血管功能障碍或急性呼吸窘迫 综合征、两个或两个以上心肺以外的器官功能障碍
5.感染性休克
脓毒症+心血管功能障碍
什么是新生儿感染性休克?
新生儿免疫功能不完善,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易 发生感染,且发展迅速。感染性休克又称败血症休克/ 脓毒性休克,是发生在严重感染的基础上,由病致微生 物及其产物所引起的急性循环障碍,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组织血流灌注不足而致的复杂综合病征,多发生于感染 3d内。
早发感染的危险因素
• 早产 -1/3早产是因为感染所致 -早产儿会接受更多的操作(UVC、UAC、PICC、ETT) -免疫功能低,易发生条件致病菌的感染: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表皮葡萄球菌是病人
皮肤常见的正常菌群成员,有严重基础疾患病人进行手术或 安置静脉导管措施时可引起该菌侵入发生败血症。加之表皮 葡萄球菌能产生大量粘质,有利于该菌粘附在塑料管上并包 埋在粘质中,并抑制正常的宿主免疫应答,故可于静脉插管、 心瓣膜置管、脑脊液分流与骨关节移植术后发生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