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课文《丰碑》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文课文《丰碑》说课稿以下是小学语文课文《丰碑》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材分析
《丰碑》是人教版第十册的第二十二课的一篇讲读课文。
主要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为了把棉衣让给战友穿,而自己却被活活冻死的感人故事。
课文用了大量的笔墨细致地描述了军需处长和将军的神态,有力地表现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二、教学目标
遵循叶圣陶先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通过对本单元训练目标和本课三维目标的整合,我把本课的微观目标设定为:
1、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训练学生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感受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世界。
四、教法、学法
①导入:通过教师引导,创设一个兔子舞的情境,学生载歌
载舞进入课堂,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高度集中,为下面的教学创造积极、愉悦的氛围。
教法: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五年级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诵读感悟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法:根据教学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运用“读一读、悟一悟”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习课文,入情入境,自悟自得。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酝酿情感
利用多媒体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的行军画面,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
教师激情导入:“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板书课题“丰碑”) 《花钟》是一篇具有浓厚科学性的阅读文章,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 -----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儿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
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时间是不同的。
并形象例举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
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
文中有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如:“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先让学生根据字义理解,又紧接着利用多媒体出示戴嵩的《斗牛图》,请同学上台指一指,哪里是浓墨涂抹,哪里是轻笔细描,一生上台指示,全体学生直观感受,立刻理解。
这种让小学生用手指一指画面的方法,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抽象的变成形象的,把理性的变成感性的。
这里也渗透了一种解词方法:结合具体画面来理解词语。
再让学生运用“......一会儿.......一会儿......”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评析] 在数学学习中,提出数学问题有时比解决数学问题还重要。
活动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提数学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的意识,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理解“丰碑”的含义,并再次引疑——“丰碑”文中指的是什么等问题。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
教学时启发学生质疑,会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影片导入则能激发学生情感,达到“课未始,情已发”的目的。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理出文章的表达顺序。
接着,让学生交流初读收获,粗略地体验情感。
最后,让学生质疑问难。
初读课文后,学生不难从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找到答案:“丰碑是指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思考后可能提出:“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呢?”等问题。
这样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而且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三)品读感悟,深化情感
圈点勾画,初步体会
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对文章主题方面的想怎么圈就怎么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既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
紧扣人物的神态、动作,想象、揣摩心理活动
在学生对文字有了表层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去揣摩军需处长的心理活动,从而让学生更近地触摸人物的心灵,挖掘人物的品质。
深入理解,突破难点
这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小组讨论:为
什么把军需处长比作“晶莹的丰碑”?在刚才品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明白:原来,是因为军需处长的精神和丰碑一样永垂不朽啊!这样,难点自然不攻自破。
专题整合,合作探究
在学习“抓住将军的神态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采用找、品、演的学习方法进行合作探究。
找是让学生找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和语言变化的句子,进行课文集美、教材整合;
品则是让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方法,抓住人物的神态细读品味,如:体会“肌肉抽动”和“肌肉抖动”在神态上和感情上各有什么区别;从“愣了一下”到“愣住了”这之间将军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得到了训练。
演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表演,通过学生兴趣盎然地研究人物的情感,模仿人物的神态,创造性地设计人物的对话和动作,这时我再趁热打铁,在同桌排练的基础上,推荐一名同学扮演将军,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记者采访,如:
将军,你为什么发那么大的脾气?
将军,我发现你的眼睛湿润了,为什么?
将军,你为什么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这就使学生设身处地地当了一回文中的角色,想角色所想,代角色说话,让他们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更深刻的体察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继而成为自己的情感。
(四)巧妙拓展,升华情感
课堂虽已接近尾声,但此时学生内心的情感却在彭湃着,内心的激情却在涌动着,我不失时机让学生为“丰碑”写碑文和献花圈,将自己要说的话写入其中,使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倾吐他们对军需处长那份由衷的敬佩。
接着,我又加以引导:“无论是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还是今天的和平时期,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丰碑还是无数座,“白衣天使”“抗洪英雄”“消防战士”等等。
他们的确是人们心中一座座不朽的丰碑,也是共和国的中流砥柱!请同学们在课余多找这一方面的书籍读一读吧。
”
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走出了文本,而且丰富了文本解读的内涵,激起了学生读书欲望,文本解读和情感熏陶相得益彰。
本节课作为幼儿大班的学习内容——排序。
排序这部分知识已经安排学习过大小、粗细的教学内容,在这基础上再继续学习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教材要求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进行自主发现其规律特征。
六、作业设计
首先我推荐学生课后借阅红军长征的故事书,然后在班里开
展一次读书交流会。
同时附有“推荐目录”和“借阅途径”来指引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活动。
(1)推荐书目:《长征故事》、《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红星照耀中国》、《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陈云的《随军西行见闻录》等;
(2)借阅途径:学校图书室、阅览室或村办图书馆等均可找到相关图书。
自选题:1、观察,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2、摘录文中你所喜欢的词句,并把它抄写下来。
第二,我布置了两道选做题。
此设计目的是落实讲练结合,大量积累的教学初衷。
设计思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他们的思维、表达提供了自主的空间。
学生在这种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以极大的兴趣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去体验,去获取,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智情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材简析:树叶粘贴画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树叶粘贴画说课稿在四年级上学期安排这样的内容,是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而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部分教材要求贴出形象生动的小动物,是树叶粘贴画中最接进儿童生活的内
容。
树叶粘贴画说课稿就是这样来的。
树叶粘贴画说课稿以上整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去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这一主攻目标进行探究和训练,学生学有所疑、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对话中,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创新为灵魂,以发展为目的”的课堂优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