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自我伤害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案例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自我伤害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案例分析报告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就像心理学家霍尔所说:“此时的男孩和女孩们处于一个骚动的年龄,一个与情绪冲动、精神混乱有着必然联系的发展阶段。”受自身发展局限,加上能力的不足,使他们对良莠不齐的社会信息产生认知上的迷惘。特别是学业的压力,学习的恐惧与焦虑,会使他们的情绪不稳定、不平衡,对生活学习中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处理不当。一旦他们面临来自学校、家庭、自身等各方面的特殊困境,就无法应对,就会陷入心理危机中。因此,如何正确面对中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并对其进行有效干预就成为摆在每一位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下面就对此问题做些浅显探讨。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和干预意义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二)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意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

素质教育的需要。”有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中有异常心理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中有异常心理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近年来,各种媒体也纷纷报道青少年学生自杀或伤人的恶性事件,引起了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虽然说会有多种因素造成青少年的过激行为,但是更与他们缺乏必要的应对心理危机的技能息息相关。如果整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对陷入心理危机而寻求自杀的青少年学生能够及时进行监护与积极干预的话,那么就会大大减少或避免此种事件的发生。作为教育工作者

更应该清醒的意识到心理危机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心理危机的监护并提供及时干预,将心理危机转变成学生人生发展的机会,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协助其顺利渡过中学阶段,尽量减少甚至杜绝恶性事件的发生。这也正是为培养品行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所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四有”新人保驾护航。

二、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常见表现

(一)学习不适应

1、常常抑郁、焦虑、厌烦、退缩、情绪不稳定。有的同学表现为课上精神涣散,思考能力下降,不注意听讲,课下不好好做作业;有的同学精神处于萎靡状态,害怕上学,逃避上课;有的同学易怒,易与老师发生冲突,依赖性增强。

2、在校行为反常。有的同学表现为与同学接触减少,不参加运动,不多发言,总想远离其他同学;有的同学表现为突然做出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违反纪律的事情,比如说逃学、说谎、抽烟等;有的同学表现为活动漫无目的,如儿童般游戏;有的同学表现为能力抑制,出现学习成绩下降,上课无法做笔记,记忆力下降或者不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甚至莫名其妙的摆弄小物件、发呆。

3、生理倦怠。表现为入睡困难,上课头昏脑胀,以及心悸、乏力、腰酸背痛。

(二)心理抑郁

1、自信力丧失。大多因不愉快的生活事件或某次失败后而变得妄自菲薄,陷入内疚、后悔、自责中。

2、兴趣丧失。对生活、学习的兴趣明显减退,不再对学校、社会中新鲜事物感兴趣,甚至对先前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丢失掉。

3、精力衰退。学习中变得沉默起来,听课时显得疲惫、乏力,运动中显得力不从心,与青少年朝气蓬勃的特点相背甚远。

4、自我封闭。原本活泼开朗突然变得封闭、退缩。虽能维持和同学、老师、家长的一般性交往,但被动勉强,交往内容表面化,若老师、同学、家长试图走向他的内心则遭到排斥。

5、悲观失望。在与同学、老师、家长交谈中流露出觉得生活中一切都没意思,总认为前途渺茫,目标丧失,有强烈的悲观情绪,甚至想辍学。

6、身体不舒服。出现无端的头痛、肢体酸痛、失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三)心烦焦虑

1、急性焦虑,又称惊恐发作。表现为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表现过分异常,学生会伴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头晕目眩,还可能有出汗、发抖、腹痛等。

2、慢性焦虑,又称广泛性焦虑。有的同学表现为在一段时间里持续紧张不安;有的同学表现为遇事时惊慌失措;有的表现在日常交往中容易冲动,被激怒或迁怒他人;有的同学表现为总在想向中设计并不存在的威胁和失败,进而惶惶不可终日。

(四)害怕、回避交往

主要表现是在人际交往中怕成为别人的耻笑对象,而不敢在公开场合讲话、做作业、吃饭等,以至不能正常交往;看着对方即自感面红耳赤、表情异样,而且怕被对方觉察,从而回避目光相遇,甚至足不出户。

三、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一)发挥教师心理教育主体作用。

1、更新教育观念。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传统应试教育强化了老师的“教书”职能的发挥。而每个教师必须牢记“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从教学方式和内容上加以改变,有目的、有方法、有计划地疏导学生的思想障碍,消除思想压力,从根本上消除教学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使学生从被动变主动,从消极变积极,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敏锐观察。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在平常的教学过程、课外活动、学生的交往过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心理,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二)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对学生具有真诚的信任与尊重,学生就会感到一种人格的尊严,他们的自卑、孤独、胆怯、抑郁等心理问题发生率就会大大降低。一旦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信任,他们就会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这就有利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灵,及时帮助他们解除心理烦恼。

2、同学间友好和睦。同学们在相处中既能发现自己独特的长处,又能看到其他同学的长处,使班上呈现人人自尊、同时又尊重别人的好风气,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心灵都充满友情和温暖,充满信心地发展自己。

3、充实课余生活。在紧张学习生活中,适当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如拔河比赛、“啄木鸟”纠错字等,使学生有一种集体自豪感和精神充实感,避免长期单调枯燥的学习给学生造成焦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