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为了使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适应信息时代人们学习的基本要求,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仅供参考。
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篇1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工作,安排部署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
刚才,参观了济宁一中现场,邹城市教育局、金乡县教体局和嘉祥县黄垓中学作了典型发言,发言务实创新、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给我们以很好的启发。
大家要认真学习借鉴,结合会议下发的《济宁市教育信息化推进意见》,一并抓好落实。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我市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提速推动教育均衡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现代化手段,纳入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化学校建设总体布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突出重点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应用推广,建立了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有力提高了城乡教育均衡化、现代化水平。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
20xx 年和20xx年,市政府先后制定实施了两个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围绕“配备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投入经常化、应用全员化”的目标,以教育网建设为依托,以资源建设为重点,以强化应用为主线,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
特别是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以来,围绕“三通两平台”建设,结合“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和“全面改薄”工作,不断加大对信息化的投入,仅教学点一项全市就投入1887 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跃上新台阶。
在校校通方面,通过实施“农村定点小学网络宽带
改造工程”和“教学点资源全覆盖工程”,使包括教学点在内的所有学校全部实现了教育城域网接入,提前实现了“校校通”,20xx年我市“农村小学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高标准通过国家验收。
在“班班通”建设方面,连续6 年实施全市统一招标、集中采购的“阳光配备工程”,6 期工程配备计算机8.3 万台,5 期多媒体装备工程配备多媒体1.3 万套,全市中小学计算机总量达到14 万台,多媒体1.4 万套,生机比12:1 ,师机比1.2:1 ,776所学校实现了“班班多媒体”、“室室多媒体”。
二是数字资源开发应用不断加强。
坚持以应用为导向,采取购买、征集、研发、共建等多种形式,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数字教育资源。
市教育信息中心数字资源总量达5000G ,挂接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全市中小学课程资源、微课资源和50 万册数字图书馆,各县市区教育信息中心对资源分布存储,在全市中小学共享, 目前,大部分农村学校实现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节约了教学成本,提高了教学效率,解决了偏远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和部分学科师资匮乏问题。
教研人员和教师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网络教研,变革教研模式。
对翻转课堂的尝试,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大增加了学习容量和效率。
促进了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三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几年来,各县市区和学校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共建成数字化校园248 所,机器人教育实验室269 口。
完成了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职学生管理、学生资助、学前教育管理、学校资产和校舍管理等系统部署,完善了网上转学、招生报名等业务功能。
实现了高考网上报名、网上填报志愿、网上评卷和网上录取。
建成了济宁教育门户网站、OA 办公、视频会议等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四是师生信息技术素养逐步提高。
通过“国培”、“省培”等师资培训项目,强化信息技术培训,先后培训中小学教师35 万人次。
把信息技术素养作为教师业务提升的基本要求,纳入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并在职称评聘、赛课等方面强化导向,教师教育信息化意识和能
力逐步增强。
目前,全市中小学95% 以上的一线教师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进行备课和教学。
五是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以应用为驱动,以活动为载体,通过课题研究、组织竞赛、试点引领,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推广应用。
一是课题研究探索应用。
一批教育教学成果获“济宁市科技进步奖”和“山东省软科学成果奖”。
二是评选活动拉动应用。
连续五年,组织万余名学生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连续十年,组织近十万名中小学生参加电脑作品和机器人竞赛活动,共获8 个国际奖、89 个全国奖、630 个省级奖。
一大批电教优质课和多媒体教学课件获省级以上奖励,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播出。
三是专项试点引领应用。
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和机器人教育实验室建设试点、教育部“视频互动教学及网络研修系统”建设试点,在城乡联谊学校举办了网络教研试点、互动课堂活动,组织了微课程大赛、推进“翻转课堂”实验。
20xx年成功承办山东省中小学机器人竞赛并获得全省第一名好成绩。
我市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受到全国组委会的表彰,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科技奖励大会。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有些地方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
一是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有待提高。
有的单位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工作研究不深、统筹规划不够、协调推进不力。
二是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升。
应用主动性还不够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还不够,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应用还不够普遍。
三是共建共享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信息孤岛现象还比较严重,优质资源辐射带动作用还需增强。
四是网络和信息安全有待于加强。
一些单位安全意识不强,人防、物防、技防等还存在薄弱环节。
五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体制机制不够优化。
六是教育信息化还没有稳定的投入机制,资金支撑能力不强。
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应用等规章制度还需健全。
以上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二、明确重点任务,加快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
党的将信息化作为“新四化”战略之一。
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加快教育信息化,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对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必须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教育改革发展总体规划布局,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均衡发展。
市教育局制定的《济宁市教育信息化推进意见》,明确了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四个着眼、四个坚持”。
“四个着眼”,就是着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眼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眼促进教育均衡公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眼人的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构建。
“四个坚持”,就是坚持面向未来,为每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服务;坚持应用导向,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和质量提升;坚持统筹规划,做好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分类、分步、分层推进实施;坚持开放共享,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教育信息化合作推进新机制。
总目标是:到2020 年,基本建成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一)加快“三通工程”建设。
“三通两平台”是“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和标志工程。
“三通”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一要完善“宽带网络校校通”。
这项工作我市基本完成,包括教学点已全部接入教育网。
下步主要任务是更新网络设施,实现区域内网络高速互联互通,逐步实现县市区教育网独立外网出口。
到2017 年,城镇学校实现千兆光纤接入,农村学校百兆光纤接入,城区学校逐步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
二要加快“优质资源班班通”。
统筹协调“全面改薄”、“办学条件标准化”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重点项目,优先安排和保障农村中心小学信息化建设需求,探索“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为乡村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目前,全市中小学班班通多媒体缺口近5000 套,集中在嘉祥、汶上、梁山、泗水等县,必须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多种方
式补齐多媒体建设缺口,确保20xx年底,全市基本实现“班班通”,任课教师人手一机,学生机满足信息技术课配备需求;各县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建成,并与国家、省、市对接,同时配齐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确保尽快使用、发挥效益。
三要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
为师生建立网络学习空间,是教育信息化深入应用的发展方向。
借力济宁智慧城市建设,依托中兴公司智慧教育建设项目,力争20xx年完成人人通平台建设任务。
要积极研究如何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鼓励教师先开通网络空间,搭建在线学习、教研互动平台,引导学生、家长参与进来,逐步扩大使用率和覆盖面。
力争20xx 年所有教师都拥有网络空间,初中以上学生拥有实名网络空间的比例达到70% 以上。
要激励教师普遍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研修、备授课、批改作业、家访及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普遍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自主学习,逐步实现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化。
(二)加快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抓好平台建设。
按照“一级应用、二级建设、三级互通”的思路,重点建好市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一方面,一些县市区和学校已经建设的资源服务平台要继续建好用好;另一方面,要与市级平台对接,承载本地优质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最大程度地实现全市教育信息资源整合。
二是抓好资源建设。
平台建好了,解决了路和车的问题,下步重点是备足货,保证有丰富的资源共享使用。
要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思路,统筹建设全市数字教育资源。
主要是两个板块的资源建设。
一是基础性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主流数字资源企业,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开发配套的教育资源,同时拓展资源来源渠道,逐步建成全市“数字教育资源超市”。
二是个性化优质教育资源。
在建设基础性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要加强个性化、特色、优质资源建设。
教育部启动了“一师一优课”活动,抓好这项活动将对全市建设个性化、特色资源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学校录播室建设是这项活动的基础,也是重点和难点,推进意见已就这项建设制定了时间表和线路图,各县市区要想法设法完成建设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批、汇聚一批个性化
优质资源。
(三)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当前,教育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发展,精细化管理依靠数据来支撑,数据需要信息化手段提供。
为此,要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这是提高教育部门工作效率,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学生、教师、校舍、设施、资金等情况的有效手段。
一方面,要以“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为架构,加快基础教育和中职教育学籍管理系统建设,做到学生一生一号、学校一校一码。
另一方面,还要对系统数据进行整理、加工,二次开发、深度应用,推进教育改革。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和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要善于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相关数据资源的整合与集成,为教育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四)加强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
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取决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必须把信息技术培训放在突出位置。
通过国培、市培、县市区培训和校本培训等多个层次,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专项培训与融合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信息技术培训提档升级。
要加强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配足配齐技术人员,各县市区和学校在制定年度增人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对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需求,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正常运行和信息化技术的有效推广。
教育管理者也要自觉提高信息化素养,带头应用,提高信息化背景下的工作水平和管理能力。
(五) 深入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
20xx年,省教育厅在我市批复了20 个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今年我们将组织专家开展中期评估。
各试点单位要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经验,争取在全市乃至全省推广。
继续做好数字化校园和机器人教育实验室两项市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推选一批市级试点单位,在各类教学应用、区域整体推进、机制创新等方面大胆探索、积累经验。
各县市区、学校要加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组织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和“中小学电脑制作”和机器人竞赛等品牌活动,积极开展“未来教室”、“创客空间”和“3D 打印”等新的探索,联合科协等有关部门开展“青少年科技节”和“信息技术嘉年华”活动,引领教育信息化应用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三、完善保障机制,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
(一)进一步强化工作统筹。
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是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责任人。
市教育局成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设立了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
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大工作统筹力度。
在具体工作中,要统筹考虑城乡学校实际,根据财力情况,分清轻重缓急,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要建立跨部门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机制,各县市区教育部门要主动向政府汇报,争取本地相关部门的支持,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二)进一步强化应用导向。
我市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今后要在继续加大投入的同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应用上来,将着力点放在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上来,坚决避免重硬件、轻资源,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坚决防止多数教师不使用、几个尖子“撑门面”的现象,防止其他环节不使用、简单在课堂放几幅图片几段视频“造气氛”的现象。
要将教师和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取得的成果,纳入教育质量评价考核体系,成为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指标。
要坚持抓校长、校长抓的工作理念,建立强化应用的长效机制,转变教学和教研活动方式,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鼓励、引导、督促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普遍用、经常用,备课用、上课用、布置作业用、师生交流用,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进一步强化经费保障。
教育信息化投入仅次于校舍改造,不仅要确保基础设施全部到位,而且要提供设备更新、运行维护的经常性支出。
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的费用初中每生每年不低于84 元、小学每生每年不低于66 元,确保设备配备、网络使用、资源建设、运转维护、设备更新五项经费落实到位。
同时,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服务,形成多渠道筹集教育信息化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
需要强调的是,教育信息化投入,要突出资源建设、人员培训、推进应用等“软”环境,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开展新一轮大规模的硬件建设。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设备更新换代的机制必须建立,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发展的持续动力。
(四)进一步强化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是教育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安全密不可分,中央成立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习亲自担任组长,可见网络安全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市委也成立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加大了对信息安全的监管力度。
近年来,网上泄密、网络安全事件在我国时有发生,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也面临着严峻复杂形势。
各县市区和学校要提高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加强网络安全政策法规宣传学习,自觉使用正版软件,强化舆情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水平。
同志们,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是事关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
各县市区、各学校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意义,按照本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迅速行动、攻坚克难,加快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加快我市教育改革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篇2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省教育信息化暨网络安全工作会、重点工作推进会、应用工作培训会议精神,总结并部署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
刚才,张馆长传达了全省会议精神,并讲了贯彻意见,程主任就“一师一优课”活动教研、指导等工作提了要求,一会儿李处长、马局长还将作重要讲话。
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有明显进展
近年来,市、县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结合实际,积极推进,在以下五个方面有明显进展。
1.县域推进有新发展。
各县区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双高双普”、“教育创强”的整体规划中,政府财政统筹安排建设资金,全面提高中小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
已实
现“双高双普”、“教育创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县区在整体推进信息化建设方面有了新的发展。
旬阳、白河、平利三县实现了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教学班优质资源“班班通”目标,宁陕、镇坪已提前实现所有中小学校的“班班通”建设目标。
作为信息化区域试点,石泉、岚皋两县积极探索贫困山区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长效机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5所试点学校积极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协作教研、教师研修培训模式以及有效教学新模式在全市推广。
2.机制建设有新起色。
市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全面规划和组织领导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设立了学校保障科,具体指导教育信息化工作。
各县区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中,统筹规划,统筹安排。
石泉、岚皋等县区成立了以政府主管县长为组长、相关部局一把手参与的领导小组,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股室。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教育部门实施、学校应用”的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3.基础条件建设有新突破。
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市义务教育阶段1101所学校中888所学校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占学校总数的80.7%;8685个教学班中5381实现“班班通”,普及率达62%。
全市累计投入教育信息化资金1.84亿元,其中地方政府筹措资金1.07亿元,占总投入的58%,学校及教育部门自筹5200万元,占总投入28.3%。
从资金投入的情况可以看出,县区政府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责任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也由前些年多数用于校舍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转向用于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机制初步形成。
4.教师培训有新进步。
近三年,全市超过50%的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教育技术能力远程教育”、“因特尔未来教育”和“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等国培项目培训。
市电教馆组织的新技术新媒体培训和“名师大篷车信息技术应用基层行”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优质资源与课堂的融合等内容纳入培训课程;各县区和各中小学校结合实际,开展了以信息技术环境下优质资源与学科融合应用的专题培训和校本培训。
通过专家引领、技术培训、名师示范、集中研讨、
在岗研修实践等形式,提升参训教师驾驭信息技术手段、融合优质资源的能力和水平。
5.教学应用有新成效。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普遍重视实际应用工作,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通过辅导培训、观摩研讨、网络交流、展评总结等形式,推进教学应用,并将教师应用情况纳入考评考核内容。
实施课题带动,深化应用研究。
“十二五”期间,全市申请立项国家、省级教育信息化规划课题62个,旬阳师训中心申报的国家级课题《县域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紧紧围绕优质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坚持每年举办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小学生电脑制作、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等活动,为师生搭建应用展示平台。
宁陕中学的机器人项目多次代表国家出征世界性大赛并屡获殊荣。
石泉县两河初中、市一小的电子书包试点项目成果受到省上表彰。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教育厅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是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电教、教研机构、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这里,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省教育厅信保处的领导以及各县区和基层的同志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通过努力,全市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下一步取得更大进展打下了基础,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观念落后。
部分县区对信息化发展的目的和作用认识不到位,推动乏力,部分局长、校长、教师怕影响升学率,把教育信息化当做可有可无的教学辅助手段,对实质内容和本质要求理解不深入,严重影响了当地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力度。
二是发展不均衡、硬件水平低。
县区之间、校际之间、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之间在环境建设、应用水平、教师信息化素养等方面存在差距。
全市虽然有888所中小学校实现了“校校通”目标,但多数学校的接入带宽还不能满足“班班通”、“人人通”的要求;已实现“班班通”目标的5381个班级中,有1695套设备还是投影加荧幕,且多数是八年前实施农远工程时的装备,设备老旧,亟需更新。
三是应用不广泛、利用率低。
一些县区和学校在抓高效课堂的建设等工作中忽视了信息技术手段和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作用,不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