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的哲学渊源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的哲学渊源探析

作者:[美]尼…文章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9期更新时间:2006-10-4

【内容提要】建构主义为人们研究一般意义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国际关系)提供了一种系统方法。它强调语言、规则和统治条件在现实的社会建构过程中的重要性。作者从四个部分阐述了亚里士多德对包括建构主义在内的人类现代思想的一些预设所产生的影响:(1)言语和宾词,我们通过说事物是什么、有什么及做什么来赋予其形式;(2)分类,这也是讨论宾词的必然结果,亚里士多德关于部分和整体的分析非常有启发性;(3)二值原则,是关于所有谓语或是肯定或是否定的实践,社会关系中的规范性正是源于对事物的肯定或否定,而规则是表达二值原则的媒介;(4)一般意义的实践,实践是人们用来描述彼此之间基于规则进行言语交流和生活所发生的一切的重要术语之一,是社会建构的关键。

【关键词】建构主义;哲学基础;亚里士多德

【作者简介】尼古拉斯·G.奥努弗(Nicholas Greenwood Onuf),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国际大学国际关系学系终身教授。

“……因为手是一种使用工具的工具,心灵是运用形式的形式,感觉是感觉对象的形式。”[ 2]

一前言

这篇文章是笔者对《建构主义:应用指南》[ 3]的一个补充。“建构主义”为研究一般意义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国际关系提供了一种方法。它有自己独特的命题体系或是理论框架。本文所指的“建构主义”主要是指笔者在《建构主义:应用指南》和早期阐述建构主义的专著《我们造就的世界》[ 4]中所指的建构主义。即使建构主义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但也是基于一些先前的命题或是预设(presupposition),这些笔者在《建构主义:应用指南》都不曾提及。它们当中的有些预设已经作为一种背景知识被广为接受,很少有学者再专门讨论它们。有些则没有那样,或是还存在一些争议,但它们使建构主义形成了有别于其他理论的理论进行了阐述。笔者在该书中也承认“哲学基础”是一个“还没有实现的愿望”。[ 5]当时笔者就和现在一样坚信任何一个理论都要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尽管如此,笔者还是认为研究预设是非常有用和值得做的事。事实上,笔者发现这种研究非常有益,因为它更加证明了笔者的观点:建构主义适用于各种社会关系;也正是由于它能够解释各种社会关系,它才和其他理论不同。在本文中,笔者会尽可能把这些预设阐述清楚,而不仅仅讨论那些笔者的同事们认为最难懂的部分。然后再看它们是如何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笔者主要以哲学的方式来进行,详细讨论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这些复杂的预设对现代思维方式的影响,也包括对建构主义的影响。笔者的结论是,我们把各种实践融为一体,我们作为个体不断去感知它们,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发生社会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认知能力非常重要,在造就着包含多种实践的世界。希望能为建构主义理论搭建一个哲学理论基础框架。

二宾词

任何生物都有能力使它们能在世界上发挥作用。但是,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是惟一具

有言语天赋的动物”,[ 6]言语能力和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密切相连。印欧语系中的词根“leg-”的原意是收集,其派生意义是说话,即把词连在一起。从这个词根引出了希腊语的动词“legein”,意思是收集、说话, 它的派生词“logos”,意思是收集、言语,还有拉丁语中的“legere”,意思是收集、选择、阅读。[ 7]

亚里士多德认为罗各斯(logos)的意思是说明和规则,也表示为了达到一定目标或结果的理性思维或是“结果(telo)”。[ 8]我们说话可能不产生意义,但我们不可能脱离语言而逻辑地思考。进而,Logos 的词源表明思维首先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仅仅是人类思维的一个特征。综合来看,我们确定自己的目标,并说服别人这也是他们的目标。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我们和任何其他动物不一样,我们是社会动物。[ 9]

作为人类,我们具有使用语言来为自己造就世界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被动地适应所面对的世界。在任何一个语言中,我们都是把各种句子以各种方式连接起来。每个句子在大量的、不连贯、持续不断的对话中传递至少一种思想。而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句法规则,并通过有时不一定很明显的规则把句子组成语篇。[ 10]

在任何语言中,一个句子如果没有动词就不完整。动词的作用是表明在句子中到底在发生什么事情。主要是说某事是什么、有什么、在做什么。因此,动词或者动词短语(任何一个动词和它的辅助成分,如相关的形容词、副词、作为间接宾语或直接宾语的名词)就是谓语(predicate)。宾词所谈论的事物就是句子的主语。谓语把句子的主语置于“这儿”和“现在”,当然也可以是“这儿,在先”或“那儿,在后”。“范畴”这个词是来源于希腊语的“宾词”。亚里士多德共总结了十种宾词(genetonkategoron)。每一种都是一类或一个范畴,因为任何一种都不能被还原为另外一种,但是亚里士多德也没有证明他已把全部都列举了出来。第一类是实体(ousia,ti esti),其次是量(poson)、质(poion)、关系(prosi ti)、地点(pote)、所处(keisthai)、拥有(having)、主动做(poien)、承受(paschein)。[ 11]

“实体(substance)”是由拉丁词“实质(substantia)”派生而来,表示一种事物和下一个层次事物的关系。从陈述角度讲,亚里士多德认为“主词”和“下一个层次(stratrum)”都是同一个词:“载体(hupokeimenon)”。位于下一个层次的东西是比较基础的事物(proton)——“用来陈述其他一切,而不被其他载体陈述”。[ 12]最底层的事物是在世界上和谈论世界时独一无二的:如刚才在笔者的窗外看到的兔子;据说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的那个叫亚历山大的人;亚历山大帝国等。

很显然,亚里士多德没有也不可能用载体来表示宾词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范畴。在亚里士多德以范畴的形式列出的十种宾词中,第一种是实体(ousia)。实体是我们可以用他物来描述、并赋予其特点的东西。但是亚里士多德在《论题篇》(Topics)中,对第一个范畴

用了短语“是什么(ti esti)”(字面意思:what is),而不是他所列的第一个“实体(ousia)”。当需要翻译“是什么”时,拉丁语作家发明了“本质(essentia:is-ness)”,或是写为“essence”。可见,亚里士多德这样做首先是用宾词来表示世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世界上诸多的个体事物。使用“本质”一词同时也造成了一种不确切的印象,似乎亚里士多德采纳了柏拉图的宇宙观。柏拉图认为我们通过思维进入形式的世界(理念eide, s. eidos, 也称观念idea),这种世界是隐藏于我们经历的世界和所造就的事物之后。在宾词的语境中,亚里士多德用“是什么”这个短语给我们一种完全不同印象。一个事物我们说它是什么,它才能是什么。在“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