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生态、和谐和文化的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生态、和谐和文化的城市
内容摘要:做好务实的、适应本地区发展特点的城市定位,建设宜居、生态、可
持续发展和有传统文化脉络的城市,增强现代城市的综合实力,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宜居城市生态节制传统文脉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已进入一个高速裂变期,据专家预计:在不远的时段里,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80%左右,郊区化率将达到50%,汽车普及率达到50%左右,这些指标是现代化进程中转型的重要指标。但各地城市规划和建筑环境空间设计的指导思想还没有足够的对应机制,许多设计还处于“标新立异,跟风拿来“的状态,对目标控制论、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生态、自然与资源,乃至文化、文脉等问题的研究都还处于一个相对不成熟的阶段。因此,管住决策者和设计师以务实的理念、前瞻性的视野来确认城市建筑、环境、空间和“场”的定位,是值得关注的。
城市所具备的基本功能虽然相似,但世界上却很少有两个形象相同的城市。导致城市风貌不同的原因很多,主要受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具体反映在城市景观风貌、建筑形象和人文精神等几个大方面。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与交流,人的聚集需要大量生活、工作和居住等场所,需要交通和综合的环境设施,它主要是由建筑实体、空间、生活设施等各种物质形态显现的。
现代城市的发展标准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变化的。在生产力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但其间的弊端也可能及时或延时显现出来:土地、资源和能源问题,环境、绿化和生态问题,交通组织及管理,建筑、居住的问题,生产、就业、教育及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都会与城市的高速发展附属共生。因此,做好适应本地区特点的城市定位,建设宜居、生态和有文化品位的城市,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是十分必要的。
城市发展是以生产、生活设施及建筑、道路交通、能源输送、废弃物及污水处置和排放、绿化景观、综合硬件等物质为重要指标的。如今,人类可以实现“现代建筑”设计意义上的挑梁、薄壳、大跨度和超高层等,可以较自由地按自身的要求和设想做以前不敢想、不敢做的事。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高速递增,构成“物质、硬件”的城市已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保持生态平衡、保持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城市文化地位等问题已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面前。
构建新型城市的要件应有如下几点:
1. “宜居”――即有宜于人们居住的综合条件。
宜居城市在我国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将以前的“生产型”、“能源型”和“重工业” 等视为城市第一要素的观念转换成以“满足人们居住条件”为基本原则的理念,也就是说遵循以人为本、充分满足城市居住者的生活需求,形成人与环境、自然和谐共存的基本要求,有良好的气候、绿化、安全水系等
自然条件等。既要居住舒适、交通便利;又要有良好的基础配套设施,有相应的工作环境、就业机会、较强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后劲;还有较高层次的文化、卫生条件。
2. “利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保持后续发展的生态和相关条件。
这指的是有较好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有可供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能源及经济发展等综合条件,更有与此相适应的规划,有环境保护与和谐、协调的意识和具体的措施,还包括有限、节制的开发等有效举措。当今,各地都确立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这里既可以是适宜于人类生活、居住的地方,也可解释为适应人类生存状态本质属性的协调和平衡的地方;从现代意义上讲,它包含物与物、物与非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城市的“生态”则包括“城市”这个庞大概念中各种单元及元素的综合平衡、协调和谐,简言之,是指人与环境、自然的关系。城市是以人的活动需求为主体,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聚集、创造更为丰富的物质财富,大力发展经济和开发建设。但我们在创造任何生存条件或更高一级物质条件的同时,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作支撑,在创造GDP的同时会形成更大综合资源的消耗,这是一系列不可回避的矛盾。调整人们的价值观,提倡节制、适度和限制等措施同样是保持城市综合平衡的一部分。建设部最近将“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理念纳入了强制实施的法规范畴,力求在几年内使我国的建筑在节能降耗、环保等方面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促进城市建设向“生态城市”方向发展并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重要举措。
3. 保持城市的文化特征和地域的特性及“场所感”。
城市不仅仅是由物质元素构成的,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文化和形象符号的印记。建筑、环境都有其特定的视觉形象,由此产生的感知联想和形成的文化现象构成一种综合文化特征和地域特定符号。“城市”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大量元素,所以,也必不可少地包括教育、卫生、体育、艺术等非物质方面的内容。当地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水准也会通过元素、符号和细节,包括城市建筑景观和环境氛围等面貌反映出来。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数量和面积上的需求往往大于后继发展的综合需求。因此,在这个变革和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更应该关注“城市文化建设”这个主题。
为实现上述几个目标,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定探讨;
1. 建立长远目标,避免过度消费与开发
城市的规划、开发和发展需要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这关系到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方向、群组、容积、土地及资源的优化等因素。建立一个什么类型的城市?是定位于生产型、宜居型、资源型、旅游型、消费型还是综合型?许多城市的定位或是几年一变,或是不太明确。目前,我国有很多城市把发展目标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这是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定位于“国际化大都市”是一个良好的愿望,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底子薄,人口多,量力而行和遵循有限、适度的原则是必须的。城市发展受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等各种条件制约,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出产物等自然资源,人口、产业、交通、教育、就业、信息、文化氛围和历史
文化等社会因素,以及周边地区的关联辐射关系都对城市建设的规模、类型、城市发展的定位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尊重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地区差异,充分利用当地的特点与优势,扬长避短,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的问题是,一些地方更多的是根据任期目标和一些领导的创意不断改变本地的发展定位,逐渐形成一个“建设―否定―再建设―再否定”的循环定位怪圈。不少建筑在修建好几年、甚至几个月后就面临拆迁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在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资源方面不应该只是一个号召和提倡的问题,我们更应该关注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建立。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在做规划设计时极尽奢华之能事,动辄针对所谓“高端户”推出四五百平方米以上的豪华套房,使里面产生很多浪费的空间;更有甚者,推出建筑面积千平方米以上、占地两三亩以上、花钱上亿的“极品”房。从现象上看,这种有需求就有供给、刺激消费、满足高端需求的理念完全是一种商业行为。但从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角度上来看,这是一种“过度消费、超额占有”。发达国家里,大量的城郊“连排别墅”占地仅一百多平方米,与宽大、豪华、气派相比,那种实惠且实用的小单元较好地诠释了适度、节制的理念。人有基本需求和较高要求,但不能因为个人有经济实力就无度地占有与索取。社会财富可通过税收来调剂,而对某些不可再生资源的被占有,则应通过一些法律法规来加以限制。从社会学角度来讲,应在全社会提倡克制、适度的行为准则及社会资源共享的观念。
2. 城市规划发展的持续性和前瞻性浅析
城市规划的周期一般为20年,但现实条件下,一般的建筑使用寿命都在50年以上,这就意味着20年后好些城市建筑又可能面临新的不适应。我国不少地方的系统规划起步较晚,开始于20多年前,有的地方则还未进行系统的规划;还有的地方按临时动议、或按长官意志不断修改规划,致使已有的规划丧失了严肃性和后续性。当然,再严密的规划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都会有改变和不断适应,但其基本的立足点不应该放在拆了再建的方法上。在一些人的眼中,规划是为时局和政绩服务的,似乎没有新的大规模建设就不能体现当地的发展。其后果是导致开发建设无序、浪费资源与土地、缺乏建筑文化和城市文脉的延续性。当然,任何人对设计师规划和设计出的“虚幻世界”都有一种想象,但这种想象应该服从于科学的指数、自然的法则与规律。同时,规划的与时俱进也是无可厚非的,但规划决不应该是不断的否定,而只应该是补充、调整和修订。或许,城市需要保持20年的短期、50年中长期和100年的远期规划,当然,长期的规划有相当大的难度,但毫无疑问,只有科学的远期规划才能保持城市基本的延续性,对于保护自然资源、节约财力物力,传承文化脉络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城市不可能是在一个时期内建设完成的,城市建设的活动始终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保持一种长期、持续的发展观和周密的规划。城市发展的方向与形式没有固定的模式,上个世纪至今,出现了多种城市发展理论与实践形式,发展和丰富了现代城市设计和城市发展的方法。目前,一些理论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还继续得以实施,如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埃主张的高层、立体的几何形方格网布局加放射状交通,并按功能分区的设想方案;美国建筑师西沙>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的规划思想;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扬提斯基提出的生态城的模式,进一步明晰了人们对城市建设模式的向往和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城市的规划不应该完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是在充分尊重自然、尊重环境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