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运代理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五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货运代理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五篇
第一篇:我国货运代理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货运代理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货运代理是服务贸易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商品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资源整治、改善,货运代理发挥自身优势,逐步发展成我国物流市场的一股中坚力量和支柱,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提高其在物流业的地位。
本文章从货运代理的结构、策略分析了货运代理的优劣势、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货运代理的具体实情和特点,对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货运代理存在问题对策
一、我国货运代理行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货运代理行业起步较晚,历史较短,但是由于国家重视,政策鼓励,规范发展,发展十分迅速。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基本国策以来,中国物流业实现了33年的持续增长。
主要特点有:(一)中国货代物流市场的基数大、发展快
据统计,1991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为3万亿人民币(约0.3万亿美元),到2007年已上升75.2万亿人民币(约10万亿美元),增长了23.8倍,年均增长22.2%,占当年中国GDP的18.4%。
(二)我国货代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数量多、综合实力有待提高
1.货代行业是服务贸易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近33年来,中国政府对货代行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001年中国加入WTO,更明确了进一步开放的承诺。
到2005年已将货代行业全部对外开放。
因此,形成了由市场主导的中资、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及本土民营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同等竞争的局面。
2.中小货代企业居多
大中小货代企业并存,总量近2万家,以中小企业居多。
到2008年底,在中国商务部备案的国际货代企业有18400多家。
约有76%的企业规模较小,注册资本在150万美元以下。
(三)我国货代行业整体实力较弱,有待提高
我国的货代行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货代物流企业只有十来年的历史,尽管货代物流企业数量众多,但其整体实力和管理水平与世界领先的国际物流公司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集中体现为“小、少、弱、差”,多数缺乏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货运代理行业存在的问题
世界范围内货运代理行业的发展并不平衡。
发达国家的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发展水平较高,制度比较完善,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多数规模较大,网络比较健全,人员素质较高,控制了世界国际货运代理服务市场。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货运代理行业进入门槛低,制度不够完善,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多数规模较小,服务网点较少,人员缺乏培训,以本国业务为主,市场无序竞争明显等。
我国货运代理行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才是中心型货代企业发展的真正瓶颈 1.销售人员不稳定
销售岗位的流动性强,很多货代销售手里面有了客户,为了获得更好的差价,可能就把单子拿给同行做了;有本事的销售做一段时间也会自己开个货代公司。
这是因为货代行业的准入门槛比较低的原因。
2.操作人员不专业
操作人员在货代公司当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操作出现失误,会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果涉及到和海外代理商配合的环节出错,还可能带来比较大的风险。
3.海外代理开发人员水平低
这个岗位的就职人员,要求有比较好的外语水平,同时还要懂这个行业,所以招起来就更不容易。
很多公司是以做预付货起家,很少涉及使用代理商的业务,因此可能老板对此掌握的不多。
这种情况下,即使设立了海外部这个岗位,要理想的运行也是有难度的。
(二)货代行业进入门槛低导致市场紊乱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货代和物流的发展。
显著的标志就是进入本行业的企业日益增多。
1983 年,中国只有中外运一家国际货代企业,到 2003 年 11 月,经过商务部批准设立的一级国际货代已经有 4100 家,而且,每天都有新的货代诞生,平均每月增加 100 家。
在中国货代市场上,还有一大批没有取得一级代理资格但实际从事货
代业务的公司和组织,包括个体户,据业内人事估
计,全国大约有3 万间。
由于物流的概念比较新,大家争先恐后感时髦。
这样,中国的物流很快就形成了庞大的队伍。
(三)频繁的恶意低价竞争
WTO的开放,本土的货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竞争,前景堪忧,而国人的惯性又是货代同行恶性的低价竞争,导致利润越来越低,很多货,到了只能维持成本的地步!葬送了我国货代的前景,把市场拱手让给老外。
(四)政府对行业管理“秩序缺位”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处处留下了计划经济的痕迹。
货代和物流行业也不例外。
目前,政府对货代和物流的行政管理可以描述为“行政主管条块化,市场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规化”,这种状况叫做“市场秩序缺位”。
中国对货代和物流行政管理是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而又盘根错节。
各部门都有各自主管的市场和业务,为了确保本部门的利益,他们就通过行政立法来保护,给行业的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五)货代企业存在偷逃税款行为
货运代理业的财务核算和流转税(营业税)的计税依据均与一般企业有所不同。
根据有关规定,货代企业从事货代业务的营业额为其实际取得的收入,即:营业额=营业收入-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对于企业而言,抵扣概念的提出就如同为其在实际核算税款中设定了“x”。
为了让“准予扣除项目金额”这个“x”趋近于无穷大,目前的货代行业已经进入到了一种非良性循环发展的境地,“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发票的取得不真实就是目前货代企业的最大症结所在。
1.收入不实
企业在收取了货款之后少开或不开发票,但在计算税款时却将与之相对应发生的费用发票全部用于抵扣应税收入,从而造成税款减少。
2.成本列支项目严重失真
具体来说,货代企业在列支成本上存在虚开发票(海运费、陆运费、场站费、装卸费等)、收据列支或通过假发票等多列成本问题。
三、我国货运代理行业存在问题解决的对策
完善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管理,提高物流企业国际竞争力完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备案制度,加强对企业的动态监管,有效规范行业经营秩序。
利用国际货运代
理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开展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的信息数据收集。
依托相关行业协会,开展国际货代行业信用管理,实行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制度。
(一)针对人才的解决办法
1.建立合理的工资奖罚机制
员工的切身利益最直观最基本的也就是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
制定确实可行的奖惩办法,对于工作表现、工作业绩突出,应当给予适当的奖励 2.提高操作人员专业水平
允许和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并开展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操作人员要具备足够专业的行业知识。
另外操作人员还要注重提升自身素质,熟悉业务流程,要从航线、挂港、运价政策、综合服务、箱源上体现服务的质量,确保为客户提供超值的服务。
3.提高海外开发人员的水平
海外代理人员自己必须加强学习,至少能熟练使用一门外语,在语言基础上,专业知识上毕竟这是主观能动性。
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协调,同时还要在加强揽货意识、加强合作、提高揽货技巧,保障服务质量等方面有所进步。
(二)转变货代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避开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
1.现代物流方向发展该类企业综合物流的本地服务比较完善,具有相对强硬的背景,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国内的客户已经满足不了其业务的发展,需要开拓国外市场。
2.走供应链方向发展
此类企业的业务仍是以货代业务为基础而不可脱离。
而服务链应该是一条可以不断往外延伸并深入到买卖双方的利益角度考虑分析问题,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3.往外贸物流一体化方向发展
该类企业一般成本控制强,掌握的环节越多,可调节的成本会更加灵活,利润空间当然也就更大。
(三)政府提升货代产业地位,全力支持行业发展
2008年以来,中国政府出台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刺激经济以应对金融危机,特别是2009年中国政府出台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将物流业纳入与钢铁、汽车、石化等九个产业并列的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表明了中国政府对行业的高度重视,也显示了货代产业当前和今后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振了我国货代业的发展信心。
(四)强化货代业税收征管的建议
货代业中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由于货代业是按收入成本差额纳税,而差额纳税的具体依据是发票,因此,加强发票监管至关重要。
本着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原则,本文提出以下征管举措,以加强货代业税收管理质效。
四、我国货代行业的发展前景
当前的经济形势推动我国货代企业开始新一轮的整合。
各类企业都要认清形势,积极优化资源配置,进行业务转型,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一)我国货代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2008年中国GDP总量突破4.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9.0%。
进出口总额超过
2.5万亿美元,增幅达17.8%。
2009年GDP增速达8.7%。
到2010年底,中国中央政府用于拉动内需的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约0.6万亿美元)还将带动约18万亿元(约2.6万亿美元)的地方政府与民间的投资。
因此中国货代物流行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二)我国货代行业将在调整中走向成熟
虽然我国货代行业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基础薄弱,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的物流业仍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的货代业将以这次经济危机为调整的契机,加快行业的优化升级与结构调整。
开辟了更广阔的市
场,促进中国物流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迅速提高,推动中国货代业走向成熟。
(三)中国货代业将加强国际间合作,共创未来
物流业的国际化是必然趋势,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中国政府鼓励货代物流企业“走出去”,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借助其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有理论、会经营、懂管理的国际水平的专家,提升我国企业竞争能力,加速发展。
外资与中国企业合作、合资等,则会最大限度地缩
短熟悉和适应市场环境的时间、降低经营成本。
我们坚信,中外货代企业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国际间合作,将会共同发展,共享未来。
参考文献
[1] 张嘉生,王春丽.《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法律出版社.2008(08)
[2] 谢海燕.《国际货运代理理论与实务》.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02)
第二篇:我国基因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基因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于贵穴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3年第03期
[摘要]基因产业是我国21世纪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同时又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本文论述了世界发达国家基因产业发展的情况、我国基因产业发展的现状,并就其发展对策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基因产业;发展对策
2000年6月26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人类基因组计划(HGP)与Celera公司的领导人在白宫的庆祝仪式上共同宣布了人类基因组框架图的完成。
2001年2月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之后,随着基因结构研究的突破,以基因功能研究为核心的“后基因组”时代也已经开始。
由于基因功能研究将使生命科学成为21世纪重要的主流科学,成为新技术、新产业的基础和生长点,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所以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在积
极规划,加大资金投入,争取在新兴的基因产业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基因产业发展战略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还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1.发达国家基因产业发展的现状
基因工程药物是基因产业应用得最成功的领域,目前已研制成功近百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其中销售额较大的是红细胞生成素(EPO)、重组胰岛素、生长激素(rhuGH)、干扰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每种药品的年销售额高达数亿美元甚至数十亿美元,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基因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并且正在孕育成一群新兴产业,许多国家纷纷采取行动,迎接这场新兴的产业革命。
美国是应用基因技术研制新型药物的第一个国家,多数基因工程药物都首创于美国。
自1982年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胰岛素上市以来,截止2000年底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已经批准了116种生物技术药品和疫苗,2001年上半年FDA又批准了27种基因技术药物,目前正在临床试验的基因技术药物和疫苗有400种左右。
2000年美国基因技术药物和疫苗产值超过了200亿美元。
与疾病相关的基因转让、基因制药、基因信息交流等领域,每年能产生几十亿美元的利润。
2001年,全球涉及基因产业研究和开发的生物技术公司有3600多家,其中美国1610家,研发费用达到400亿美元。
2001年全球基因技术药品总额突破300亿美元,比1997年增加134%。
为使基因技术成为带动新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韩国政府根据“有选择和相对集中”的原则,集中开发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基因工程项目,并对这些项目进行集中投资。
根据这项计划,科技部、农林部、产业资源部、环境部和海洋水产部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重点研究项目,其中包括人体遗传基因研究、国内植物多样性应用研究、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药物的开发等。
为了推进这些研究,韩国政府2001年投入资金2亿美元。
荷兰政府力举基因技术产业化,荷兰的奇尔根(Qiagen)公司是世界上基因物质如蛋白和核酸等净化剂的主要生产商,它的产品为全
球大多数实验室所必备;瑞典的一家公司在生产DNA自动排序分析系统上已经成为技术领头羊,这种系统在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全图上将起到关键作用。
法国也不甘落后,政府在过去10年中用于基因技术的资金已经增加了10倍,达到了2001年的3亿美元,其中最典型的项目就是1998年在巴黎附近成立的号称“基因谷”的科技园区,这里聚集着法国最有潜力的新兴基因技术公司,另外20个法国城市也正仿照“基因谷”建立自己的生物科技园区。
巴西科学家已经完成了乳腺癌基因组的73万对碱基测序工作,使他们在这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02年有望完成一个乳腺癌肿瘤细胞的完整基因图谱。
纵观世界基因产业的发展,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1)基因工程药物。
这类药物成分单
一、纯度高、副反应小,市场前景广阔。
1997年全球基因技术药品市场约为128亿美元,未来市场将持续增长,年增长率超过20%,2002年全球市场将达到200亿美元左右。
(2)基因转让。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经济意义就是人类基因的解码后的商业化,现在主要的形式是基因专利的转让,其发展不可估量。
1995年肥胖基因的专利转让费是2500万美元,目前的价格是7500万美元。
(3)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指将基因直接导入人体用于治疗(甚至预防)疾病,目前在遗传病、癌症、爱滋病和心血管病等领域上逐渐开展。
(4)转基因产品。
现在世界上已经有不少转基因药物。
克隆出“多丽羊”的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研制出的转基因羊乳中含有一种蛋白酶(可治疗肺气肿),每升羊乳可售6000美元。
而克隆猪的出现,更是给器官移植业带来福音。
“动物药厂”不仅使得产业化周期缩短,而且所费成本也大大降低。
2.我国基因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在基因技术领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与
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尤其是在基础技术和实验室阶段,某些领域已接近国外先进水平。
目前我国注册的生物技术公司共有200家左右,真正涉及到基因工程技术的不到100家,其中已申报基因工程药物、并在有关部门登记立项的只有60家左右,而已取得生产基因工程药物试产或生产批文的企业已接近50家。
一批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正在从实验室研究向产业化转化,基因工程制药产业已初具规模;应用于诊断或导向药物的单抗和单抗衍生物的研究进展顺利,为下一阶段抗体产品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人工血液代用品已进入临床研究;疾病相关基因的定位和克隆研究获得了重大突破;体细胞克隆和遗传病的基因诊断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B 型血友病、恶性肿瘤、梗塞性外周血管病等6个基因治疗方案已进入临床疗效研究阶段。
我国在开发成功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的新药证书中,其中3种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类新药即重组人e-1b干扰素(IFNa-1b)、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FGF)和重组链激酶(r-sk)。
世界上销售额排名前10位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我国大部分已能生产,目前国内市场上国产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中干扰素主要用于治疗乙肝、丙肝、病毒性角膜炎、妇科病、类风湿及疱疹等。
白细胞介素-2(癌症辅助治疗)、G-CSF(刺激产生白细胞)、GM-CSF(刺激产生白细胞和骨髓移植)、EPO(产生红细胞)、rhuGH(治疗矮小病)、人胰岛素、基因乙肝疫苗、口服霍乱疫苗和痢疾疫苗等也已开发成功,并获准上市或取得新药证书。
我国在研发基因治疗药物和抗血管治疗药物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由清华源兴开发的Ad-P53抗癌注射液已完成了临床试验,它是一种广谱、强效、无副作用的抗癌药剂(国家I类生物新药)。
目前我国还有多个重大疾病生物治疗方案和治疗药物正在进行研究,如恶性脑胶质瘤多基因治疗综合方案的研究;新型HSP与抗原融合蛋白靶向性致敏、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治疗CEA阳性肿瘤的应用研究;高效表达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基因病毒系统的研制;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入野生型P53、GM-CSF和B7-1基因对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表皮
生长因子(EGF)受体介导的载体系统对肝、肺癌的靶向性基因治疗临床前期的研究;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梗塞性血管病和病理性瘢痕等。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已有300多家研究单位、200多家现代医药企业、50多家开发公司从事基因的研究和开发,上市公司中有30多家企业涉及基因工程制药。
目前,基因工程药物、生物疫苗、生物诊断试剂三大类的基因产品均有国内企业参与生产。
随着基因产业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在向基因产业倾斜,一些新型的基因产业化上市公司中,新黄浦、友好集团、华北制药及同仁堂等,都正以各种方式涉足基因计划相关领域的产业化研究和生产,2001年基因工程药物销售已达到20亿元。
虽然我国基因研究及产业化发展速度较快,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缺乏原始性创新成果,仿制产品重复生产严重:我国已产业化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中只有3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他均为仿制产品。
目前进入临床研究的基因技术药物,大多数也是跟踪仿制国外的,真正意义上的原始性创新药物很少。
由于缺乏创新药物,加之知识产权保护未能跟上,导致一些药品研制和生产的严重重复。
二是科研过于前沿,科研和产业化严重脱节:我国虽然在基因研究方面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众多的上游研究成果转化为基因技术产品的比例却很低,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上下游技术脱节,一方面我国从事基因技术开发的人员大多数是生物科学基础研究的科学家,缺乏基因技术产业化必需的生化工程专业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业化进程。
另一方面,我国在下游工程设备、材料和新生产工艺研制开发等方面与世界先进
水平相差很大,下游经费投入和工程技术人才方面也亟待加强。
在发达国家小试、中试、产业化之间投入的比例一般为1∶10∶100,而国内的投入比例严重失调,中试和产业化的投入远远不够,其结果造成成果转化率严重偏低。
三是资金投入不足,融资结构不合理:由于基因研究与开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长周期等特点,前期研究和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风险来源于两点:一方面是很难保证所投
入的研发资金可以回收,跟其他的高科技产业一样,投资所研发的成果未必会被市场所认可,另一方面是研发需要不断的资金投入,基因工程产业的研发成果往往是在飞跃或突破中出现的,企业要等得起。
目前我国基因产业的研究和前期开发主要是依靠政府投入,财力有限。
而美国基因产业的投资状况值得我们反思。
根据安永国际会计公司2001年9月公布的资料,在资金短缺困扰美国许多产业的时候,基因产业的资金却很宽松,研发投资活动旺盛,财务情况处于该产业诞生近30年来最好水平,目前已有2000多家风险资本涉及基因产业,大大促进了基因产业的发展。
四是基础科学薄弱,人才稀缺,专利侵权问题突出,市场陷入恶性竞争;产品生产工艺水平和经营销售手段落后。
要克服这些问题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的规划和支持、基础科研投入、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化环境等众多因素。
3.我国发展基因产业的对策
(1)加快基因产业立法,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加入WTO,我国的基因产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人体共有约3万~4万个基因,人类基因组只有一套,世界各国正投入巨资寻找基因的研究实为一场“基因抢夺战”,人类有限的基因资源正在做着一次性的分配,基因医药产业正在面临着一场圈地运动。
谁占有较多的基因专利,谁就将在人类基因的商业开发方面抢得先机,获取基因效率最高和数量最多的企业,有望利用其基因专利来垄断未来基因技术和制药工业发展的市场。
正如比尔·盖茨所说,下一个创造出更大财富的人将出现在基因领域。
基因专利的申请已成为竞争的焦点,因为没有自己的基因专利,就不会有自己的基因产业。
在美国,仅基因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一个专利,就有35亿美元的销售额。
今后仿制生产国外专利保护药品将面临巨额的经济赔偿,所以我们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应加大对创新性、探索性和重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采取措施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和开发,制定特殊的减免税政策以及产品出口、收入分配、人才吸引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基因工程产品,利用宏观杠杆使资金投向基因产业的创新性研发,从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