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想北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1、导入
(1)。
导语:同学们对北京了解有多少?除了知道它是我们的首都外,还对它有没有其他了解?北京最初不叫“北京”,而叫“北平”。
大家对老舍又了解多少?他主要的作品有什么?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一起进入他那个年代的他眼中的北平世界,进而体悟他所表达的情感。
等我们将这篇文章读透后,再从整体上要它与诗歌的形式进行对比学习。
(2)幻灯片辅助教学。
2、老师为学生道明作者写作背景
为什么会想北平,这可以看出作者此时不在北平,而是在青岛。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青岛时写下的一篇散文。
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了华北危急,北平危急。
老舍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3、带着问题通读全文
①本文的思路是什么,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②从文章中找出体现北平特点的词语。
通读完之后总结上面两个问题,学生找出,教师板书
1、(1-3)我真爱北平,但说不出(深、切)
(4-7)北平的特点环境:优美
(爱北平的理由)布置:匀调
物产:丰富
(8)真想念北平呀!
2、地方大物产多既复杂又有边际动中有静匀调自然书多古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诗一般美丽
4、配乐朗诵课文,重点朗诵前三段。
教师示范第一段,学生读第二段和第三段。
5、分小组讨论问题
①学生读二三段,思考作者反复说我对北平的爱“说不出”,作者为什么说不出,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谈谈他们的认识。
解析:(情到深处反无声——“说不出”正是爱到极点的表现。
反复强调,表明爱得非常深厚,只是“说不出而已”。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只有落泪;或是对于某种感情,太珍视了,常常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有时,人们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不知道从何说起,而对于过于浓烈的感情也常常不能轻易道出。
老舍对于他日思夜想的北平,也达到了这种程度)
②作者除了写北平以外,还写了其他城市。
为什么要写其他的城市,这是什么手法?他用这些城市与北平相比较,力图使其思乡感情更为深切。
让学生精度课文,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让学生回答北平与其他城市的不同。
板书:天津、上海知识、性格、脾气是北平赋予的
巴黎太热闹、太旷、使人贫乏,位置差点
伦敦与北平不相似,成天冒烟的工厂
罗马
堪司坦丁堡
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北平的复杂又有边际,热闹处动中有静、布局匀调、接近自然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爱。
③作者花费大量的笔墨,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作者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完以后教师给出参考: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
他没有从北京的悠久历史出发,也没有描写追寻那深厚的文化积淀,相反,作者多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入手,从大处着眼,小处入口。
“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地融入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
如果老舍是个观光客,即使再喜欢北京,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6、总结
回顾教学主要内容(情感、艺术手法与语言特色),再次突出重点难点。
7、课后体验
让同学们想一想自己的家乡有哪些风俗和特产,对这些风俗和特产,有什么情感体验,写下来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们已经学过许多借景抒情的诗了,而借景抒情的散文在以往的学习中只是零零散散地出现,并没有像本单元一样进行系统地学习。
对散文的形式、作用及美感都没有得到深刻认识。
而本课的重点就是在结合时代背景的情况下,体会作者通过笔触传达给我们的情感,并进一步探讨散文的写作形式。
本专题也帮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进一步认识故乡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运用。
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之一是会灵活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这便是写作或说话。
读书,自然应着重于表达方法或写作方法的
研究。
透过文字,学生渐渐读出北平给予老舍的温暖、踏实、安全与宁静祥
和的“清福”,读出老舍最珍爱的清福不仅仅是母亲赐予他的,也不仅仅是
家乡北平赐予他的,更是那个和平的年代给他的。
披文入情,学生不仅体会
到老舍对家乡的浓的化不开的热爱,也体会到一个贫寒的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一个漂泊的游子对家国岌岌可危的现状之担忧与牵挂,读出了老舍的一
片赤子情怀。
最后一步即课后作业设计为运用《想北平》中的写作技巧(类
比或对比)写一段话来表明对家乡物产的喜爱之情。
既学习了老舍的写作技巧,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想北平》是老舍在1936年待在青岛,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战争即将爆发,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想北平”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这是他对北平的最真挚的眷恋,作者描写的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为的是将自己的情感
传达给正在读这散文的人。
老舍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风物美景,而是娓娓地叙谈,这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变得悠远绵长。
《想北平》被编为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以散文为主,学生要在对文章的内容熟知的情况下,才能体会到散文能够借景抒情的魅力所在,并在这一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测评练习
1、对本文第(1)—(3)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强调北平地方大、事情多,而自己知道的太少,是为了表明本文是写“我的北平”。
B.作者用对自己母亲的爱来类比对北平的爱,突出了爱的真挚深厚。
C.作者反复说自己“爱北平”“要说而说不出”,是指“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
D.第(3)段中,作者用杜鹃作比喻,是取杜鹃啼声悲切的特点。
2.第(2)段中,作者说“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3.第(4)—(7)段中,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特点,
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1) __________;(2) ______。
(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4.分析第(4)段中“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一语在文中的含义。
(3分)
5.依次填入第(4)段末尾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瀑布与大潮是必要的有丁冬的清泉就够了
B.摇滚与爵士是必要的有柔曼的圆舞曲就够了
C.咖啡与酒是必要的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D.辣椒与葱是必要的有嫩嫩的豆腐脑就够了
6.第六段中加点的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是(2分)
(1)细致入微地写出了事物的状态
(2)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第⑥⑦段中,找出与下面句中“感到寂苦”对比着写的一个句子。
(2分)
假使让我“家住巴黎”。
我—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8.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这一笔好在哪里?(5分)
参考答案
1.D 2.(北平)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
3. (1)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2)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适;
(3)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或:处处有空儿可自由喘气);
(4)紧连园林、菜圃与农村(或;花多菜多果子多) (写出两点即可,后两点合起来答为“接近自然”也给分)
4.(3分)表明北平“有个边际”;表现北平特有的历史
文化内涵;表达“我”对北平的亲切感和依恋情。
(意思对即可)(写出两点即可)
5.(3分)C
6.(3分)(2)真实地表现了北平“接近自然”的特点
(3)真切地流露出作者热爱北平的情感7.(2分)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8.(5分)点明题意;照应开头“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
在外面一些来”,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把“想北平”的感情
推到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想北平》教学反思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
古人云:“读文无批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
”评点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文本研习的一种方式。
《想北平》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首篇散文,是老舍旅居青岛时抒写对家乡北平的真挚思念之情的一篇散文。
本单元是希望学生借助对话栏运用评点的方式深刻领悟“家园之思”这一独特的人文内涵。
因此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我结合了三段式的理念把学生的评点作为了其预习作业。
但空泛的让学生做评点,我发现学生无从下笔,于是我先就评点对学生做了些补充说明,然后指导他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从文章内容、主旨结构、情感意蕴、技巧风格等方面对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课中案我主要是以三个问题来贯穿始终,那就是作者想北平的什么,为什么想以及怎么想的。
我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引导然后让学生来交流自己的评点成果。
在设想时我希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讨论个人的评点,推荐小组最佳评点与全班交流。
而在小组评点的过程中,我会把我的评点抛出来让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然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理解也不够深刻,所以课上讨论时气氛不是很热烈,最后还是以个别学生交流,教师总结为主。
虽然整个课堂中学生的评点有些稚嫩,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还是得到彰显,兴趣得到激发,他们也
学会了对一些看似淡而无味的语言深入其肌肤,感知其韵味,揣摩其情意。
在评点过程中,学生的生活体验得到激发,文本的意义产生了应有的魅力。
由此观之,我想课堂还是应该多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运用。
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之一是会灵活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这便是写作或说话。
读书,自然应着重于表达方法或写作方法的研究,因此最后一步即课后作业设计为运用《想北平》中的写作技巧(类比或对比)写一段话来表明对家乡物产的喜爱之情。
既学习了老舍的写作技巧,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最后我从以下几个角度反思自己在整堂课中的表现发现:
一、讲解的有效性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故乡那份难以言说的感情。
我设置了几个精炼的问题然后充分利用学生的评点深究文本并且帮助学生理解,讲解基本明晰具体,学生也易于接受。
但由于课上时间有限所以提问后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似乎不够,应该多给学生思考以提高课堂效果。
二、提问的有效性
我通过设置几个细致而有深度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
提问指向性明确,以理解和应用为主,通过启发或讨论得出结论。
但可能由于思考时间嫌短,我有时还是自己组织答案。
虽然学生思考质量不高,比较费时,可能影响课堂的预设,但还是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分解题目从而引导学生但切不可包办。
三、学生活动
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回答老师提问,学生小组讨论,活动目的明确,形式主要是讨论,时间大约3---5分钟。
但集体讨论总体不够,深度不够,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形式有待探讨,如何提出有兴趣性的讨论问题也还是我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我想,在每一次“磨课”的过程中,我总会学到很多自己不曾注意的东西,受益匪浅。
因此我享受这种学习的过程,更享受这种沉淀的喜悦!
《想北平》是新课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专题中议论抒情文中的一篇文章。
按照新课改理念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因此,本文作为议论抒情文的代表,应该把重点放在把握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和怎样来
抒发感情这两大方面。
教学目标中: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和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符合新课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