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万计划”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建设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万计划”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建设探析
作者:祝荣欣张立国李林锋
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20年第09期
摘要:“双万计划”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在分析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航空物流”为特色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内涵式建设的新认识与新策略,基于新工科理念完善应用型航空物流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构建“二四三”、“三五四”科研素养与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推动专业发展、培养高水平新型复合物流人才及地方应用型本科物流工程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双万计划;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物流工程;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9-0037-03
2016年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指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本科。

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任务,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建成一批一流本科专业[1]。

2019年4月,在相关政策精神的指导下,教育部下发《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计划2019—2021年间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

“双万计划”的提出表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校由注重科研产出开始向重视本科教育倾斜,为一些没有机会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地方高校创造了实现“双一流”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是典型的地方高校,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2019年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物流工程专业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名单,这为物流工程专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为全面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借助“双万计划”建设的契机,依托学院学科优势,结合“双万计划”的要求和评价标准,提出物流工程专业内涵式建设的新认识和新策略[3],对推动专业发展、培养高水平新型复合型物流人才及建设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物流工程专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一)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物流工程专业的前身为设立于2005年的物流管理专科专业,2013年开始招收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从2018年开始由授予管理学学位改为工学学位。

截至2019年,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物流工程专业共有毕业生768名,为社会培养了一批物资管理和物流技术本科专业人才。

自2014年起,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该专业连续四年被评定为“四星级”优势专业,排名稳居全国前十名。

近三年来,物流工程专业就业率都超过90%,毕业生就业单位以深圳大疆、广州顺丰、京东物流、广西机场管理集团等大型公司为主,毕业生就业后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经过7年的发展,该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18人,其中包括专任教师15人,企业兼职教师3人;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助教5人,工程师3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有5人为双师双能型教师;有4人获得物流行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设施规划设计、供应链管理和现代化物流装备与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知识,具备物流系统规划、物流装备运用和物流系统运作管理等能力,能够在物流企业、制造企业及政府部门从事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决策、管理、运营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依托广西高校人文与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航空物流研究中心和广西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航空物流)办学,通过“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物流人才。

(二)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物流工程专业经过7年的建设与发展,专业建设日益完善,课程设置逐渐合理,教育教学方法逐步改进,师资水平逐年提高。

但由于该专业开办较晚,在专业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使物流工程毕业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普遍较低,物流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供需不匹配。

具体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定位不准确,缺乏专业特色。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是2012年3月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定位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但在专业设置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多依赖于普通本科学校,这就导致物流工程专业虽然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还是偏向于理论型人才培养,而物流领域需要的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前景脱节。

另外,物流工程专业建设起步较晚,发源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传统专业,专业本身缺乏行业背景和历史积淀,专业特色不够鲜明,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2.新工科理念不突出,课程体系不完善。

从2018年开始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物流工程专业改为工科专业,但是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新工科、工程教育新理念体现不明显,仅是参考排名靠前的本科院校的经验机械地开设机械工程、自动化等课程,课程体系没有自己的特点,综合性课程、多视角解决问题的课程、交叉学科研讨类课程不完善。

专业本身在培养具有较强交叉学科融合能力、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引领新经济发展能力的人才方面能力较为薄弱,且也没有与地方特色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结合。

3.科研创新素养薄弱,实践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
配。

当前物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新阶段,迫切需要高水平的物流人才支撑。

需要具有创新研究能力的物流从业者,能根据本职岗位工作特征,提出适应新时代工作需要的创新举措。

但是,目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物流工程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普遍不高。

此外,由于校企合作不紧密,许多企业不愿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之中,而学校又对物流相关企业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学生在校参与的实践环节往往和企业实际有很大出入,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毕业生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物流企业岗位工作的需求[4]。

4.师资队伍建设落后,教师实践能力低。

物流工程专业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物流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目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物流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落后”,该专业的大多数教师是从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转型而来,而物流工程、物流管理专业出身的教师较少,并且具有机械、自动化等工科背景的教师更少,转型而来的教师对物流工程专业理论知识了解不够深入,缺乏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难以准确把握该专业的研究视角和发展方向,并且这类教师没有在企业实践的经历,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不能适应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建设改革
“双万计划”申报应具备的条件是专业定位明确、专业管理规范、改革成效突出、师资力量雄厚、培养质量一流。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物流工程专业与“双万计划”申报应具备的条件相比,在各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为全面推进广西壮族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保证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物流工程专业在三年后的认证中顺利通过,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物流工程专业将依托学院学科优势,根据“双万计划”的要求,提出物流工程专业内涵式建设的新认识和新策略,具体如下。

(一)明确应用型航空物流人才的专业特色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物流工程专业依据物流工程专业特点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以学生成长需求和物流行业发展需要为导向,将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多维知识结构的构筑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立足桂林航天工业学院40年来航天人才的培养经验,将培养应用型“航空物流”人才作为物流工程专业的特色。

通过航天博物馆、“航天日”、航天知识竞赛、大讲坛、航空航天文化景观等“航天文化进专业”工程,航空航天系列理論课程、课程思政等“航天文化进课程”工程,促进学生在精神上成人,实现“航天精神铸魂,航天文化育人”。

同时,物流工程专业设立航空物流方向,开设“航空物流”“航空货运配载”“航空运输规划”等课程,学生到航空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夯实学生航空物流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二)基于新工科理念优化教学体系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物流工程专业以新工科建设为主线,围绕物流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打破学科界限,将“文、管、理、工”知识融合,系统性重组整合课程体系。

通过“主辅贯通”的方式,将与物流工程密切关联学科,如数理基础、管理科学、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等设置为核心教学单元,辅以人文素养、法律伦理、科研实践等辅助教学单元,同时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前沿技术两个关键教学单元,夯实学生的数理基础、专业结构和人文素养,注重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不同学科前沿技术的知识涉猎,构筑多维知识和创新能力结构[5]。

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行业需要,以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卓越能力的培养为目的,科学设置和规范提升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设施规划设计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通过案例分析、软件操作、实践项目研究设计等内容体现理论性与应用型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

(三)构建“二四三”科研素养培养体系
依托广西高校人文与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航空物流研究中心”和广西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航空物流)”,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物流工程专业搭建学生科研素养培养的科研基地(两基地);通过“课堂理论知识培养、课题研究能力培养、会议学术交流培养、社团自主创新培养”(四培养),实现学生科研素养的过程培养;将“航空物流”作为专业方向写入培养方案,鼓励学生以“毕业论文或直接参与”形式进入教师课题,对学生的“无人机物流协会”给予经费支持,实施“学分支持、课题支持、经费支持”(三支持),构建学生科研素养培养的体制保障。

广西航空物流研究中心和管理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双平台,每年推出航空物流相关课题,广泛吸纳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邀请航空物流行业专家和企业家等举办了20个与航空物流相关的讲座活动,参与学生超过1000余人次,提升了学生学术科研热情和兴趣。

(四)完善“三五四”实践技能培养体系
依托广西机场管理集团和顺丰速递等校企合作基地,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物流工程专业通过开展“专业认识实训、‘双十一’集中实训和企业顶岗实训”的“阶梯性实训”产教融合方式,搭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课程平台;通过“协同制定培养方案、协同培养双师教师、协同进行课题研究和协同开展教学就业”的产教融合方式,形成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体制保障;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物流仿真大赛和航空物流规划设计大赛”的产教融合方式,实现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日常性锻炼。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物流专业逐渐形成了以“产教融合”为重点,“三训四协五赛”为特征的“三四五”应用型航空物流人才实践技能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业意识”。

近年,包括京东、顺丰在内的多家物流企业多次主动来校要求加强校企合作,肯定了物流专业产教融合的模式。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管理学院从实训企业获得横向课题超过30万元,2018年京东华南分公司授予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校企最佳合作院校”称号。

2018年,在京东实训的20名物流专业学生,全部获得了“京东就业直通卡”。

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在知名大物流企业实训人均2次,总计超过1000次。

(五)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建立师资队伍科学、良性的引育机制。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根本,是开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提和保障。

由于物流工程专业开设较晚,培养的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数量不多,导致物流工程专业教师多为转型教师,缺乏理论与实践知识。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科学、良性引育机制尤为重要。

“引”是指通过公开招聘或人才引进方式,引进具有工程实践能力或工科背景的知名院校本专业博士、硕士;聘请企业业务水平高的物流专家为兼职教师,到学校做专题讲座,将物流企业的实践经验与学校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

“育”是指立足于现有师资队伍,通过理论学习、校内盯课、进修访问、培训参会、挂职锻炼、鼓励科研等措施,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此外,还需要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考核激励评价机制,切实制定、实施教师分类管理办法,促进新型物流工程专业的有序建设。

4.师资队伍建设落后,教师实践能力低。

物流工程专业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物流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目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物流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落后”,该专业的大多数教师是从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转型而来,而物流工程、物流管理专业出身的教师较少,并且具有机械、自动化等工科背景的教师更少,转型而来的教师对物流工程专业理论知识了解不够深入,缺乏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难以准确把握该专业的研究视角和发展方向,并且这类教师没有在企业实践的经历,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不能适应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建设改革
“双万计划”申报应具备的条件是专业定位明确、专业管理规范、改革成效突出、师资力量雄厚、培养质量一流。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物流工程专业与“双万计划”申报应具备的条件相比,在各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为全面推进广西壮族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保证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物流工程专业在三年后的认证中顺利通过,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物流工程专业将依托学院学科优势,根据“双万计划”的要求,提出物流工程专业内涵式建设的新认识和新策略,具体如下。

(一)明确应用型航空物流人才的专业特色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物流工程专业依据物流工程专业特点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以学生成长需求和物流行业发展需要为导向,将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物流工程专
业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多维知识结构的构筑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立足桂林航天工业学院40年来航天人才的培养经验,将培养应用型“航空物流”人才作为物流工程专业的特色。

通过航天博物馆、“航天日”、航天知识竞赛、大讲坛、航空航天文化景观等“航天文化进专业”工程,航空航天系列理论课程、课程思政等“航天文化进课程”工程,促进学生在精神上成人,实现“航天精神铸魂,航天文化育人”。

同时,物流工程专业设立航空物流方向,开设“航空物流”“航空货运配载”“航空运输规划”等课程,学生到航空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夯实学生航空物流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二)基于新工科理念优化教学体系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物流工程专业以新工科建设为主线,围绕物流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打破学科界限,将“文、管、理、工”知识融合,系统性重组整合课程体系。

通过“主辅贯通”的方式,将与物流工程密切关联学科,如数理基础、管理科学、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等设置为核心教学单元,辅以人文素养、法律伦理、科研实践等辅助教学单元,同时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前沿技术两个关键教学单元,夯实学生的数理基础、专业结构和人文素养,注重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不同学科前沿技术的知识涉猎,构筑多维知识和创新能力结构[5]。

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行业需要,以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卓越能力的培养为目的,科学设置和规范提升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设施规划设计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通过案例分析、软件操作、实践项目研究设计等内容体现理论性与应用型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

(三)构建“二四三”科研素养培养体系
依托广西高校人文与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航空物流研究中心”和广西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航空物流)”,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物流工程专业搭建学生科研素养培养的科研基地(两基地);通过“课堂理论知识培养、课题研究能力培养、会议学术交流培养、社团自主创新培养”(四培养),实现学生科研素养的过程培养;将“航空物流”作为专业方向写入培养方案,鼓励学生以“毕业论文或直接参与”形式进入教师课题,对学生的“无人机物流协会”给予经费支持,实施“学分支持、课题支持、经费支持”(三支持),构建学生科研素养培养的体制保障。

广西航空物流研究中心和管理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双平台,每年推出航空物流相关课题,广泛吸纳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邀请航空物流行业专家和企业家等举办了20个与航空物流相关的讲座活动,参与学生超过1000余人次,提升了学生学术科研热情和兴趣。

(四)完善“三五四”实践技能培养体系
依托广西机场管理集团和顺丰速递等校企合作基地,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物流工程专业通过开展“专业认识实训、‘双十一’集中实训和企业顶岗实训”的“阶梯性实训”产教融合方式,搭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课程平台;通过“协同制定培养方案、协同培养双师教师、协同进行课题研究和协同开展教学就业”的产教融合方式,形成學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体制保障;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物流仿真大赛和航空物流规划设计大赛”的产教融合方式,实现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日常性锻炼。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物流专业逐渐形成了以“产教融合”为重点,“三训四协五赛”为特征的“三四五”应用型航空物流人才实践技能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业意识”。

近年,包括京东、顺丰在内的多家物流企业多次主动来校要求加强校企合作,肯定了物流专业产教融合的模式。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管理学院从实训企业获得横向课题超过30万元,2018年京东华南分公司授予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校企最佳合作院校”称号。

2018年,在京东实训的20名物流专业学生,全部获得了“京东就业直通卡”。

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在知名大物流企业实训人均2次,总计超过1000次。

(五)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建立师资队伍科学、良性的引育机制。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根本,是开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提和保障。

由于物流工程专业开设较晚,培养的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数量不多,导致物流工程专业教师多为转型教师,缺乏理论与实践知识。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科学、良性引育机制尤为重要。

“引”是指通过公开招聘或人才引进方式,引进具有工程实践能力或工科背景的知名院校本专业博士、硕士;聘请企业业务水平高的物流专家为兼职教师,到学校做专题讲座,将物流企业的实践经验与学校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

“育”是指立足于现有师资队伍,通过理论学习、校内盯课、进修访问、培训参会、挂职锻炼、鼓励科研等措施,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此外,还需要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考核激励评价机制,切实制定、实施教师分类管理办法,促进新型物流工程专业的有序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