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面试题最经典案例分析——海南毒豇豆事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热点类面试题是公务员面试结构化面试中的重头戏,但是许多考生在备考社会热点时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将社会热点与答题结合起来。

针对此,国家公务员网以“毒”豇豆事件为例,从事件背景及相关评论入手,指点如何备考社会热点类面试题。

事件回放:
1月28日,武汉销售的海南豇豆被检测出含有禁用农药水胺硫磷。

2月4日和5日,当地农检中心又检测出同样结果。

经追查,这些含有禁用农药的豇豆来自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和三亚市崖城镇。

2月6日,武汉市农业局宣布3个月内禁止海南生产的豇豆进入当地市场。

武汉禁售“海南毒豇豆”的新闻经媒体广泛报道,在全国引发连锁反应。

合肥查出海南豇豆含禁用农药残留成分,重庆、上海等地对海南豇豆实行下柜。

(长沙晚报)
媒体评论:
“有毒”豇豆“生成”的五大原因
海南省农业厅厅长肖杰26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针对目前豇豆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海南省农业部门正联合市县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进行拉网式排查,他认为海南豇豆出现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主要有以下5方面的原因:
一是农产品质量监测体制机制存在薄弱环节。

二是农资市场亟待加强监管。

三是农民科学用药知识缺乏,许多农民不知道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替代国家禁止的剧毒农药。

四是海南冬季瓜菜生产没有完全实现标准化。

五是农产品追溯系统没有建立起来。

严查问题豇豆到底谁不给谁面子
对于武汉市农业局曝光“问题豇豆”的做法,三亚市农业部门表示“特别的不理解”,事实上,外省很多运进海南的蔬菜也会被查出问题,但按照通常做法只限于内部通告,这已经是业内的“潜规则”。

(《华商报》3月1日)
这些牢骚也揭开了另一个不为公众所知的“潜规则”,即对查出问题的农产品以内部通报代替公开预警。

武汉农业局这次对“问题豇豆”曝光后,一些地方随即跟进,一直以来行销大江南北的海南返季节蔬菜,正遭受极其严峻的公信危机。

但是,抛开“问题豇豆”可能对人身健康造成的伤害,即便紧捂盖子暂时可以维护权责部门的公信力,不至于对农产品市场造成太大负面影响,但这样的“暗箱”操作模式,并不利于构建起高效的农产品安全防范机制。

因为这样既不可能对已流向市场的农产品及时追堵严查,也难以避免一些单位不思问题根本,反倒忙于公关而疏于具体的监督防范。

“毒”豇豆凸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软肋
海南豇豆“有毒”事件发生后,消费者谈豆色变。

一些经过检测合格的豇豆也无人问津,海南豇豆顿时大幅度降价,大量滞销,农民遭受巨大损失。

记者透过“毒豇豆”事件调查发现,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生产源头控制难、瓜菜检测难、责任追溯难三大“软肋”,是导致“毒豇豆”事件影响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

严防问题豇豆流出岛外
针对武汉、广州、合肥等地陆续查出海南豇豆农药残留超标一事,海南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海南正采取积极行动,将豇豆生产基地、瓜菜收购点100%纳入监测范围,确保海南豇豆及其他冬季瓜菜质量安全。

事件发生后,海南省农业厅立即下发《关于加强豇豆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切实加强豇豆质量安全监管,并将质量安全监管延伸到海南其他冬季瓜菜。

26日晚,海南又出台9条措施,全面监控全省20万亩豇豆基地,要求没有获得检测凭证的豇豆,一斤一两都不得流出岛外。

目前,海南已印发《关于豇豆凭证出岛销售》的通告,在海口秀英码头和南港码头布设
检查检测站,24小时值班,对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豇豆一律不准出岛。

加大收购点检测力度;整合全省检测力量,确保检测设备、技术人员迅速到位,将豇豆收购点100%纳入检测范围。

经检测合格后,由市县农业部门出具统一规范的检测证明。

全省已建立严格的豇豆准出制度。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在于抓“源头”。

目前,海南正集中开展禁用农药清查清剿专项整治行动。

建立由农业部门牵头,联合工商、公安有关部门参与的部门联动机制,开展拉网式清查清剿,严厉打击制售禁用农药行为,坚决取缔无证经营农资店,确保生产源头安全。

各市县要迅速建立豇豆产地台帐和质量追溯制度,记录生产地点、责任人、农药等生产资料使用以及采收日期、产品流向等生产档案,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组织检测合格的豇豆到销地市场销售,增强收购商和消费者信心。

相应题型及答案要点:
【题型一】社会现象类
今年年初发生了海南省的“毒”豇豆事件,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要点】
1.对“毒”豇豆事件进行描述
2.“毒”豇豆事件的危害:从消费者、农民、海南省农业发展、政府部门的信誉各方面进行分析
3.分析原因:监管体制的不完善、农民的安全生产意识淡薄、责任追溯系统不健全、生产过程没有标准化
4.对策:完善法律法规、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的安全生产意识、完善监管机制等
【题型二】计划组织类
你是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领导安排你组织一次面向辖区农民的关于“如何进行安全生产”的宣传活动,你怎么组织?
【参考要点】
1.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宣传活动对农民的意义
2.与领导沟通,明确领导意图,确定宣传范围及主题
3.通过调研,了解农民在安全生产知识方面的情况,确定适合农民的宣传方式,如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进行实地宣讲,并由此确定合适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的设备材料经费等
4.方案经领导审批后,根据方案进行筹备,组成工作小组,协调分工,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5.宣传期间,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如遇到突发状况,及时进行处理,必要时请示领导
6.宣传活动结束后,总结经验教训,并针对宣传成效作出调查,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题型三】应急处理类
作为政府工作人员,所在辖区的农产品被检测出含有禁用农药,在社会引起很大反响,你对此事件有何解决办法?
【参考要点】
1.对此类事件必须要主动及时的予以解决,避免使事态恶化
2.联合相关检测部门,增加检测设备,尽快将辖区内的农产品纳入检测范围,对检测合格的产品发放证书,确保质量安全
3.对要流通至辖区外的农产品进行严格的准出制度,避免问题产品流出
4.联合工商等部门对销售禁用农药的销售点进行清查,成立相应的责任追溯制度,确保生产源头的安全
5.主动及时地向媒体公开信息,将合格的农产品运往销售点销售,增强消费者的信心
6.对此次事件中暴露出的监管不力、检测力度不足等问题,逐步完善相关法规机制,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2010年4月25日十三个省市区公务员笔试联考,意味着各地大规模面试必将紧跟其后。

综合分析历来是公务员面试的难点,也是面试中考生最为头疼的部分。

但知道了其出题来源——社会热点实也简单。

社会热点不仅仅对综合分析题很重要,在其它类型面试题中也同样会有所体现。

比如王家岭矿难,可以出综合分析,同样可以出应急应变、计划组织类题。

所以考生若是想在公务员面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就必须关注社会热点,尤其是关注面试前几个月内本省、市出现的热点。

那么对于社会热点考生应该怎么看、看什么呢?一个社会热点,主流媒体上会对它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论,考生可以从中选取3到4篇有代表性观点的评论
文章,比如持肯定观点的、否定观点的、辩证观点的,这样考生在全面吸收各种观点及其分析的基础上,回答面试题时才不会出现观点偏颇的情况,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考生最为担心的自己无观点或者“立场”站错的情况。

除了学习别人的观点外,考生还可以从评论中学习到别人阐释时的逻辑结构安排和语言表达,从观点、逻辑、语言上,全面提升自己回答此类题型的能力和水平。

下文以“西南大旱中的泼水节”为例为考生予以指引。

“西南大旱中的泼水节”事件是围绕着大旱之年,傣族泼水节的过与不过以及怎么过为核心展开争论的,那么相应的社会上会有很多的声音:支持的、反对的、辩证的等等。

既然有不同观点,那么考生就必须辩证、全面、客观看待,进行利弊分析,最后进行对策表态。

通过以下评论,综合各方观点,其实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自己的观点:泼水节要过,但是要注意政府在这其间的合理引导,倡导节水过节。

而利弊分析、对策表态也已经蕴含评论之中了。

【事件回放】
4月将至,泼水节就快到了。

面对百年一遇的大旱,今年的泼水节过是不过?身为傣族的西双版纳州州长刀林荫昨天明确地告诉记者:“泼水节对于傣族的意义相当于春节,泼水节肯定是要过的,不可能因为干旱就取消,至于怎么过、用什么形式过则是另一回事。


【标签】社会
【观点概览】
评论一:
出于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泼水节要过,但是政府如何在这人畜为水而嗷嗷待哺的艰难时刻,倡导、引导人们过好这个节日才显得无比重要。

【观点一】否则,一边是受灾众生长途跋涉寻找生命之水,另一边却把大盆大盆的清水付诸大街之上,是任凭谁人都无法安之若素的情景。

【从反面对“政府不加引导的泼水节是不行的”进行阐释】“做最坏的准备,尽最大的努力”,数千万同胞怎样度过百年大旱难关,是摆在所有人面前更为紧迫的大事。

然而,如果百年大旱真是一个简单的概率问题,那是不是表明这样的情况根本无法避免?如果说要赋予泼水节新的涵义,那除了当前要努力解决好燃眉之急,更要冷静思考一下我们的水利欠账是否早已频频报警?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些地方的水利设施都在吃老本,不仅缺乏资金修缮,更没有相应的科学管理,导致在干旱袭来之时水源很快枯竭,从而演变为今日措手不及的旱灾。

【警示和反思】西南大旱中的泼水节,无疑应该具有比祈雨更深刻的意义。

评论二:
面对天灾,反思我们的节约用水习惯固然没有错,但让一个民族取消一种民俗或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就太过于“权力万能”了。

【观点二】
西南地区各极地方政府最该拷问的便是自己的水利建设。

据报道,西南地区许多基层村镇不仅严重缺乏大中型水利设施,而且已建成工程“跑冒滴漏”现象令人触目惊心。

基于此,对于此次旱灾,我们应该有“对症下药”的反思:地方政府有没有疏忽当地的水利建设?有没有一味的追求“快捷GDP”而放弃掉对基本设施的投资?【从反面论证政府的作为】
必须要厘清的是,泼水节本身没有错,更与旱灾的出现无必然的联系。

我们也不应该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左倾化为“一人得病,全体吃药”的偏执。

相反,越是在这样紧要的时候,越要强调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毕竟这些东西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尊严。

【阐述观点二】
评论三:
基于深厚历史传统又广受各族人民喜爱,泼水节要取消殊非易事,但毕竟今年西南五省惊现百年一遇的大旱,即便是美丽的彩云之南,今年春天也因严重缺水而花容失色。

【辩证看待】最新报道称,就连昔日的鱼米之乡也早已变得河水干枯、田地荒芜、野草枯死、颗粒无收【可以参考的表达方式】……近日,温总理亲赴云南慰问受灾群众,考虑到村民运水不易,竟连村民的一碗茶水也婉拒了。

总理婉拒茶水,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恤民亲民行为,更体现着管理者的智慧。

泼水节到了,一方面,民俗节日、民众习惯要照顾;另一方面,老天爷的脾性又不可能驯服。

【辩证看待】面对这样的冲突,政府应有所创新,积极作为,如宣传节水知识、环保知识,鼓励节水过节、节能生活,提倡既不失传统节日精髓又敬畏大自然移风易俗的民俗改良等。

【提出对策】
干旱中的泼水节,堪称天人冲突的一个样本。

人类与大自然间无疑存在着矛盾,而作为矛盾一极,除了人类生产活动如项目建设、开山挖石等之外,人类的生活方式包括民俗节日、消费态度等,都是天人冲突能否调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人类的生活方式可控可变,而官员的身体力行、政府组织的调控引导,其作用最不可小觑。

【提出对策】因此干旱中的泼水节,当地相关政府部门不仅应出面组织,还必须在尊重民俗习惯的基础上充分引导。

【结论观点】
热点一:做官高风险现象
【现象解释】
《人民论坛》杂志最近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44%的受调查者认同“做官也是一种高风险职业”,并认为官场十大高风险岗位是国土局长、交通厅长、县委书记、公安局长、组织部长、建委主任、安监局长、市委书记、国企老总、房管局长。

比如,国土局长的岗位风险系数是6颗星,公安局长的岗位风险系数是5颗星。

【破题角度】
本题探讨的是领导干部的管理问题。

任何工作失去了风险也就失去了监督和制衡的力量,那么这种权利极易演变为中饱私囊的工具,对这一现象谈认识,考生必须有进行的立场,每位官员就应该有这样的风险意识,只有如此才能放下架子放
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事。

然而反观现实,风险是否真的如此之高呢,明显答案是否定的。

考生由此可引申出对加强风险意识,完善监管和退出机制等问题进行探讨。

热点二:干部形象测评
【现象解释】
山东寿光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形象动态监测评估机制,一时反响热烈,成为公考面试一大焦点。

请谈谈你的看法。

【破题角度】
显然这套题探讨的是公务员内部管理机制建设的问题,那么考生就应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谈一下干部形象测评机制出台的背景及社会原因,再对其利弊进行阐述,也可提出完善机制的建议。

【参考论证】
干部形象代表政府形象,是国家权力运行合理合法性的代言。

一个具有良好形象的干部,就会赢得群众的拥护、信任和支持,就会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步伐,成为社会和谐的中坚力量。

反观现实,有少数干部出现不尊重民主、作风浮躁、对群众的感情淡漠、以权谋私等行为,干部形象尽毁,严重地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我认为党员领导干部形象动态监测评估机制的出台,起到了较好的警示鞭策作用。

干部的言行举止就会置于组织和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就会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促使真正做到不违规、不违纪、不违法。

组织上也可以从中帮助干部及时发现、纠正缺点和错误,这也拓宽组部门考察干部的渠道,有效地避免在干部提拔任用问题上的失误。

热点三:学子裸奔现象
【现象解释】
西安长安区某高校,一个男生裸体穿过半个校园为庆祝大学毕业。

该男生裸奔时的视频截图被发网上,引起热议。

你怎么看?
【破题角度】
本题明显讨论的是一种道德尺度问题,那么我们从这一点切入阐明对裸奔行为的观点,并由此引申,谈这种行为折射出的深层次的变化。

【参考论证】
这方面的现象,我也有所关注,现在大学校园里有五花八门的裸奔,比如,某大学两名毕业在即的男生,曾经头戴学士帽在校园内裸奔庆祝毕业,并拍照留念;另一大学一名博士生曾以“裸奔”的方式抗议奖学金涨幅太低。

我认为这种行为是不理智的放纵。

大学生要表现自己的性感和不羁,应该区分时间和场所,这是文明社会的基本守则。

规矩做人既是大学生的传统形象,也是行为规范的要求,光着身子强行闯进公众视线之中,无疑是对规矩的侵犯,伦理的僭越,公序良俗的破坏,人们有理由予以谴责。

“裸奔”折射出的是当今一些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庸俗化。

自由开放不是体现在对科学与民主的追求、学术学问的创新,而只是形体动作上的标新立异,它起到效果是哗众取宠,玷污的却是当今大学生的格调。

热点四:高速公路免费提议
【现象解释】
因为五一期间高速公路拥堵普遍,广州市交委提出建议:所有高速公路收费站在节假日期间对过往车辆全部给予免费放行,每年累计的“免费放行时间”在该收费站法定收费期期满后,由省政府批准向后顺延,以补偿其因“免费放行”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破题角度】
高速公路属于政府为社会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产品,理论上应当提供免费服务,但从现实国情来看,高速免费之路仍然漫长。

在这里考生需要谈讨的是高速公路如何合理收费的问题,而不是如何直接免费的问题。

高速公路是现代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收费一定要做到“合理”。

这种合理应体现在两方面,即收费标准的合理和收费方式的合理两个方面。

收费标准的合理,指在确定收费标准时必须综合考虑高速公路的造价、里程、投资总量、贷款期限、收费年限、管理维护成本、服务质量水平、社会承受能力等诸多因素。

收费方式应尽可能采用方便、快捷、科学、准确的收费方式。

高速收费目前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高收费与低水平服务矛盾突出;二,以“还贷”名义收费高速还清贷款或超过规定期限后仍在继续收费。

在收费标准方面,一个明显的不合理之处就是严重忽略了服务质量水平对收费标准的影响,无论服务质量水平高低都是一个收费标准。

这是政府与市场双失灵状态下导致的结果。

高速公路作为一种服务,具有垄断性质,消费者没有选择余地。

必须通过政府的干预才能克服市场的失灵,也就是政府对高速公路收费标准实行干预。

热点五:体面劳动精神
【现象解释】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

就谈谈你的感想。

【破题角度】
本题是典型的针对中央的指示精神谈认识的题目,那么我们的总体脉络即为先阐明对这一指示精神的理解,然后谈其意义,最后谈谈如何让精神落实到实处。

【参考论证】
从尊重劳动到实现体面劳动,不仅是对劳动本体认识的深化,更是对劳动主体认识的质的飞跃。

我认为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应表彰劳动精神。

任何一个以诚实劳动为生存发展之资的人,不管从事职业如何,都应当得到社会一视同仁的尊重。

其次,应使劳动者享有平等劳动权利。

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应当致力于为有劳动意愿的劳动者提供劳动机会,并赋予他们平等的劳动权利。

再次,应使劳动者得到相应的劳动待遇。

如果没有安全保障、劳动报酬不能维持生活,那么就不会有体面劳动。

如今,国家开始着手解决初次分配中的不公问题,以逐步提高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可望为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夯实基础。

另外,更应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通过调整再分配格局,为普通劳动者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构建稳定生活的保障。

最后,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国家尤应加大投入,逐步使自己的国民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

2009年08月05日 03:11 来源:人民日报
取消事实上已成为就学、就业门槛的乙肝“两对半”检测,保护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合法隐私,比简单的“辟谣”更重要
如果不是关系整个社会的“爱与哀愁”,牵涉上亿人群的基本权益,很难想象,一条关于“取消乙肝检测”的消息,会掀起如此猛烈的“新闻风暴”,激发如此广泛的社会情感。

日前,针对一位乙肝权威专家透露的“在常规体检表中取消乙肝…两对半‟检测”,卫生部新闻发言人紧急“辟谣”,称这并不代表政府意见,“如果卫生部就此出台相关政策,将有一个向公众公开征求意见的过程”。

及时厘清政府意见与专家观点,卫生部的辟谣体现了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但对于数量很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这一“如果……将……”的表态,则意味着他们依然要在未知的希望中继续等待。

不可否认,在消除“乙肝歧视”方面,近年来无论是专家的医学“扫盲”,还是政府的引导规范,都在不同程度上纾解着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生存困境。

然而,由于认识的误区依然存在,由于法律的规定比较原则,由于违法的成本过于低廉,现实生活中间接、变相甚至明目张胆的“乙肝歧视”仍较为普遍,许多幼儿园拒绝招收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山羊宝宝”,一些机关企业学校以各种理由“婉拒”乙肝病毒携带者,由此引发的不满和争端也时有耳闻。

“乙肝歧视”重要的“载体”,就是常规体检报告中的乙肝“两对半”检测项目。

这一在专家眼里“毫无必要”的体检项目,却在实践中不断消解着《公务员法》、《就业促进法》等多部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成为“乙肝歧视”的直接“帮凶”。

道理很简
单,作为“理性”的机构,当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相关信息赫然在目时,恐怕很难抑制直接歧视或者隐性歧视的冲动。

与其他禁止性规定相比,取消事实上已成为就学、就业门槛的乙肝“两对半”检测,保护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合法隐私,不仅可操作性更强,也有源头控制的价值。

这就是为何“取消乙肝检测”能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甚至让许多人“激动地哭了”的原因所在。

对此,有关部门在紧急“辟谣”之外,更重要的,恐怕是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俯下身去正视并妥善处理这张加剧“乙肝歧视”的体检表。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乙肝歧视”的消亡只是时间问题。

但对于数量很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而言,通过取消“无关体检”来避免歧视,诉求又是那样的迫切。

及时回应百姓呼声,是现代政府的重要功课,既体现着对公民合法权益的珍视,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毕竟,公正到来得越早,就越符合公正的本意;而对少数人权利的保护程度,从根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对“取消乙肝检测”的辟谣,还是对“开胸验肺事件”的督导,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简单个案的处置与反思,更是行政理念的革新与重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