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民日报》经济报道主题的变迁(1978-201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与版权
CHUANBO YU BANQUAN
- 14 -
2020年第2期 总第81期
一、经济报道主题变迁的历史背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开始实施。对内改革首先从经济开始。1978—1981年,改革的重点从国有经济转向非国有经济,推动民营经济产业的发展壮大。在该期间,我国逐步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我国开放14个沿海城市,设置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区等,改革开放步伐逐步推进。虽然非国有经济实力逐渐壮大,但是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仍存在冲突,民营经济改革出现困难和阻力。1992年的邓小平“南方讲话”、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框架由此逐渐完善,但是同时也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进步提出新要求。
在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门回归后,我国在两岸经济上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何在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共同进步中促进经济的发展,如何应对1998年经济危机的浪潮,在“一国两制”的提出下,我们继续探索崭新的经济思路。2001年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对外开放的策略一直激励我们前行。在对外开放中,我国在这一年加入也负组织,在经济发展中,不仅充满机遇,也迎来了挑战,在21世纪最初的十几年中,我国经济不断进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有企业、金融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经济建设有了新的理论指导,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同时,从改革开放至今40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发展的变迁已然形成一股清晰的脉络。在这段历程中,作为中国共产党
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我国党报及主流媒体之一的《人民日报》多次改版,又在2001年专门设置了“两会特刊”,记录政策与社会的变化,在新闻媒体的经济类报道中,其权威性无出其右。同时该报也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的不同阶段为导向迈出相同的步伐,有着对经济议题的敏感观察与经济政策、舆情的完整梳理,形成了涉及国内外、长短期的完整经济类报道框架和体系。
因此,《人民日报》在报道版面、新闻主题、报道篇幅上会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政策的变化而有所变动,这也为笔者研究其特点和内容提供借鉴。在不同时代的主题与政策安排下,我国的经济建设逐步完善,新闻报道也逐渐呈现灵活、多样化特点。本文中,笔者主要依托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时代变迁探析该主流媒体在经济政策下的新闻报道,分别通过要闻版、经济版、特刊专刊、其他版面来呈现报道版面的特点;通过政府报告、国内长短期经济发展呈现新闻主题;通过文章字数来体现篇幅的不同,同时关注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宏观微观经济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经济领域的内容。
二、对《人民日报》经济报道的相关研究
在有关《人民日报》的经济报道研究中,主要分为三类,运用框架理论对经济专题报道进行分析、党媒在经济报道中的媒介功能研究及策略研究。
对经济专题报道的内容分析中,“一带一路”“经济体制”“丝绸之路经济带”“乡村经济”“两会”、产业报道等主题层出不穷,学者一般将报道归纳整理并分类,与时代背景相联系发掘党媒的报道特点,从而为新时代党媒的报道方式提出具体策略。作为我国的主流
[作者简介]
刘梦禧(1995—),女,河北保定人,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新闻学
XINWENXUE
- 15 -
媒体,《人民日报》评论的新闻性和政治性的优势更为突出,人民网的线上评论传播优势更为明显。在新媒体时代,线上线下统一促进了我国主流媒体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协调、配合、融合的过程。同时,时代的变迁与经济的改革,对党媒的报道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其媒介功能不断拓展,在新时代的宣传过程中,如何做出让公众满意的报道内容,成为现在经济报道主题的发展趋势。
三、不同时期样本报刊经济宣传主题变迁
(一)1978—1991年
在该时期,《人民日报》的经济宣传报道版面主要集中在要闻版、其他版和经济版。在我国,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有关农业报道、民营企业的关注显著提高,而该主流媒体也在报道中不断探索经济宣传的新思路,并于1987年开始对经济议题的报道从其他版面集中到要闻版和经济版中,有关“两会”的经济议题也不断透明、公开。
1978年12月18—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始完全同步召开,全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主要通过非国有经济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改革的重点从城市国有经济转向农村非国有经济,强调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允许民营经济和企业发展。1978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第一版仅有三篇文章,全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提要》。至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全党的工作重点,《人民日报》也开始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步的经济宣传:1979年南方沿海地区开设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而后关于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报道也从未止步,如1984年7月12日头版《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如何起好步》;1979年4月2日,头版第4篇文章《搞好基建调整为国民经济大发展创造条件》关注基础设施建设,4月6日头版《集中力量抓好当前农业生产》,4月25日头版《落实农村经济政策调动积极性》等关注农村经济,在新闻报道和经济宣传领域为受众提供经济信息。
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在该年实施,《人民日报》1982年12月2日第二版《继续稳定、完善和提高农业生产责任制》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长期报道继续开展宣传,同时还在该年的12月14日第四版发表了《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人民日
报》在有关经济宣传的报道中呈现微观经济话题趋势,如1984年5月19日发表《实行‘特事特办’搞活特区经济》、1990年3月26日发表《发挥地方优势,振兴贵州经济——贵州代表团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纪实》等,在直接影响百姓生活的经济领域传播相关经济政策信息,让主流媒体深入人心。1987年,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人民日报》在1987年11月19日头版刊登《着眼于发展生产力》、1988年1月11日刊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明确报道关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该历史时期传播相关经济决策。
(二)1992—2000年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改革开放迎来热潮,同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改革进入全面探索的时代,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对民营经济的重视程度也逐步提高。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人民日报》的报道内容上,主要以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为指导,刊登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报道,如1992年10月17日《赞赏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11月2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百词解说(一)》等,以报道的形式进行经济宣传,让经济政策深入人心。
同时,在宏观经济领域,通过长期和短期报道阐述经济政策;如1992年3月22日刊登《加快调整结构,大力提高效益》报道经济结构的调整策略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具体目标、要求和举措;1997年3月2日刊登《稳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一文,对1996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情况和改革目的进行概述;1997年3月4日头版发表《加快经济建设,发挥‘中心’功能》。在该时期,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人民日报》在该时期的经济报道在内容形式上便受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三)2001—2008年
2001年11月10日,经过15年的努力,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又向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界迈进了一步,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全面推进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人民日报》在2001年11月11日头版刊登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决定获通过》《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祝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关于这次对外政策改革的一个历史性飞跃,不论是前期还是后期,《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