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ppt-讲课汇编
合集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ppt讲课实用
提出“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的观点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治理良好的标准是人民安居乐业,享受基本的物 质和精神生活。
强调“仁政”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实施仁政,以赢得人民的 信任和支持。
提倡“制民之产”和“取于民有制”
孟子认为,要让人民生活安定,必须让人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和财产; 同时,税收等政策也需要合理制定,以保证人民的利益。
及时收集学生反馈,调整 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 学质量。
06
结语
总结
本次PPT讲课内容丰富,涵盖了《寡人之于国也》 01 的多个方面,包括文本分析、思想内涵、现实意
义等。
通过PPT的图文并茂,使讲课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02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本次讲课强调了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03 有助于学生将古代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
互动法
鼓励学生提问,进行课堂 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 惑,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学建议
注重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 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强化实践教学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关注学生反馈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如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 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 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改革思想
孟子提倡改革政治制度,让人民拥有 更多的权利和自由,同时也强调君主 的道德责任和政治智慧。
《寡人之于国也》的现代意
04
义和启示
现代意义
环境保护
教育公平
孟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当 今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提醒人们重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民本” 教育理念,主张普及教育,对于当今教 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治理良好的标准是人民安居乐业,享受基本的物 质和精神生活。
强调“仁政”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实施仁政,以赢得人民的 信任和支持。
提倡“制民之产”和“取于民有制”
孟子认为,要让人民生活安定,必须让人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和财产; 同时,税收等政策也需要合理制定,以保证人民的利益。
及时收集学生反馈,调整 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 学质量。
06
结语
总结
本次PPT讲课内容丰富,涵盖了《寡人之于国也》 01 的多个方面,包括文本分析、思想内涵、现实意
义等。
通过PPT的图文并茂,使讲课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02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本次讲课强调了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03 有助于学生将古代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
互动法
鼓励学生提问,进行课堂 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 惑,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学建议
注重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 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强化实践教学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关注学生反馈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如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 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 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改革思想
孟子提倡改革政治制度,让人民拥有 更多的权利和自由,同时也强调君主 的道德责任和政治智慧。
《寡人之于国也》的现代意
04
义和启示
现代意义
环境保护
教育公平
孟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当 今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提醒人们重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民本” 教育理念,主张普及教育,对于当今教 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CONTENTS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思想观念探讨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跨文化对比研究 • 互动环节与课堂总结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 要时期,以诸侯国互相争 霸、兼并战争频繁为特点。
写作特点鲜明,运用大量排比、对 偶等修辞手法,语言简练、生动, 富有感染力。
关键语句解析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 耳矣”:表达了主人公对 国家的尽心尽力,突出了 其爱国情怀。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 东,移其粟于河内”:通 过具体事实说明主人公的 治国措施和成效。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 始也”:阐述了主人公的 政治理想,即实现天下太 平、百姓安居乐业。
艺术手法鉴赏
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排比、对偶、反复 等,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使 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语言简练明快,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 口,易于记忆和传播。
03
思想观念探讨
仁政思想在本文中体现
孟子主张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强调君主应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疾苦,推行仁政。
02 03
孟子思想体系
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主张“民贵君轻”,强调君主应以仁爱 之心治理天下;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教育和 修养可以恢复人的善性。
孟子的贡献
孟子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使之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同时,他的思 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一书简介
发点和落脚点。
孟子认为,君主应尊重民意,顺应民心, 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的“制
CONTENTS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思想观念探讨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跨文化对比研究 • 互动环节与课堂总结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 要时期,以诸侯国互相争 霸、兼并战争频繁为特点。
写作特点鲜明,运用大量排比、对 偶等修辞手法,语言简练、生动, 富有感染力。
关键语句解析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 耳矣”:表达了主人公对 国家的尽心尽力,突出了 其爱国情怀。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 东,移其粟于河内”:通 过具体事实说明主人公的 治国措施和成效。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 始也”:阐述了主人公的 政治理想,即实现天下太 平、百姓安居乐业。
艺术手法鉴赏
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排比、对偶、反复 等,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使 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语言简练明快,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 口,易于记忆和传播。
03
思想观念探讨
仁政思想在本文中体现
孟子主张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强调君主应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疾苦,推行仁政。
02 03
孟子思想体系
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主张“民贵君轻”,强调君主应以仁爱 之心治理天下;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教育和 修养可以恢复人的善性。
孟子的贡献
孟子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使之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同时,他的思 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一书简介
发点和落脚点。
孟子认为,君主应尊重民意,顺应民心, 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的“制
8《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课件
《孟子》
■ 四书之一(《论语》 《孟子》《中庸》《大 学》),是一部由孟子 及其弟子编写记录其言 行的书。全书共七篇, 各篇分上下,为儒家经 典著作。
孟子的思想
■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反对不义战争(春秋无义战) ■ 人性善论
时代背景
■ 孟子在梁惠王35年应邀到达魏国。魏国在 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后期 遭遇一连串失败,畏秦之甚,将首都由安 邑迁至大梁。孟子到来,梁惠王曾表示: 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 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 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 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
不王者,未之 有——王道之 成
孟子阐述了7条如何致王道的措施, 你认为孟子心中的王道究竟是什么?
■ 以民为本,保民教民,实行仁政是统一 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 施行仁政,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 以使天下归心。
最后一段旨在说明?
■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君王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
■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 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 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 的最大儒学大师,后世常以“孔孟”并 称,元文宗封孟子为“亚圣”,曾游历 各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晚年退而著 书,传世有《孟子》七篇。
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提出问题(1) 民不加多?
分析问题(2-4)
梁惠王——邻国之 君 五十步笑百步(设喻)
数量不同, 实质相同
解决问题(5-7) 王道(施行 仁政)
天下之民至
写作特点
■ 结构严谨 ■ 善用比喻(设喻说理) ■ 对比论证 ■ 气势充沛(长于论辩,表现在语言上是
寡人之于国也_ppt_讲课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张横渠
寡 人 之 于 国 也
孟 子
梁惠王大事记
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
公元前361年,(从安邑)迁都至大梁。 前353年,侵赵:桂陵之战大败于齐 (田忌、孙膑“围魏救赵”)。 前344年,正式加冕称王,召集诸侯会 盟。 前342年,侵韩:马陵之战遭齐(田忌、 孙膑“减灶诱敌”)重创。 前335年,邀请孟子讲治国之道。
论辩艺术
• 精神力量 •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
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
《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 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 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 最伟大的儒学大师,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 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 众多高超之处 。
论辩艺术
• 讲究策略 (1)洞察对手 知己知彼 (2)避虚就实 不离其宗 (3)善用比喻 请君入瓮
论辩艺术
• 逻辑力量 (1)因势利导 层层深入 (2)连锁推理 环环相扣
பைடு நூலகம் 论辩艺术
• 语言艺术 (1)比喻 “五十步笑百步” “刺人而杀之” (2)排比 气势充沛 (3)对比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_ppt_讲课实用分析
13
必先苦其心志, •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 • 曾益其所不能。 • 2、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然 •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4、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 。 不可与有为也 不可与有言;自弃者, • 5、自暴者, •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而后可以有为 。” • 7、孟子曰:“人有不为也, • 8、爱人者, 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29
凶,形容词作动词,遭荒年。 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 一天下。 罪,名词作动词,归罪。 鼓,名词作动词,敲击战鼓。打鼓 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衣,名词作动词,穿……衣服。 前一个食,名词作动词,吃 动作名,战争
(8)请以战喻 动作名,活着的人。 死去的人 (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0)谨庠序之教 形作动,认真从事 (11)则移其民于河东,
41
• 3、曰:“不 可。直不百 步耳,是亦 走也。” • 4、曰:“王 如知此,则 无望民之多 于邻国也。
• 直:只是。
• 耳:罢了,语气 •
•
• •
助词 是:这。 无:通“毋”, 译为“不要” 望:希望 于:比,介词
42
• 翻译第三、四段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 了,这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 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 2、孟子对曰: • • “王好战,请以 • 战喻。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弃甲 • 曳兵而走,或百 • 步而后止,或五 • • 十步而后止。以 • 五十步笑百步, • 则何如?” •
必先苦其心志, •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 • 曾益其所不能。 • 2、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然 •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4、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 。 不可与有为也 不可与有言;自弃者, • 5、自暴者, •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而后可以有为 。” • 7、孟子曰:“人有不为也, • 8、爱人者, 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29
凶,形容词作动词,遭荒年。 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 一天下。 罪,名词作动词,归罪。 鼓,名词作动词,敲击战鼓。打鼓 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衣,名词作动词,穿……衣服。 前一个食,名词作动词,吃 动作名,战争
(8)请以战喻 动作名,活着的人。 死去的人 (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0)谨庠序之教 形作动,认真从事 (11)则移其民于河东,
41
• 3、曰:“不 可。直不百 步耳,是亦 走也。” • 4、曰:“王 如知此,则 无望民之多 于邻国也。
• 直:只是。
• 耳:罢了,语气 •
•
• •
助词 是:这。 无:通“毋”, 译为“不要” 望:希望 于:比,介词
42
• 翻译第三、四段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 了,这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 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 2、孟子对曰: • • “王好战,请以 • 战喻。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弃甲 • 曳兵而走,或百 • 步而后止,或五 • • 十步而后止。以 • 五十步笑百步, • 则何如?” •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28张PPT)
2、树之以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1、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直……耳 ,是…也
只是……罢了,那还是……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 有的…有的….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 我也,兵也”?
是何异于… 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例题1
1、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 他三项的是
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4)树之以桑
(5)王无罪岁
3.兰舟催发。――宋·柳永《雨霖铃》
4.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5.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西门豹治邺》
6.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7.发其志士之悲哉。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8.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资治通鉴 》
斯
1.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范仲淹《岳阳楼记》
孟 子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约前372~前289 )
孟 子 名 轲 , 邹 人( 今 山 东
邹 县 ), 三 岁 时 父 亲 逝 世 , 孟 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 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 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而三次搬家。孟子自小便受严 格 的 管 教, 据 说 他 自 从 搬 家以 后,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 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 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 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 块 麻 布 般 , 变 成 一 团 废 物。 孟 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
1、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直……耳 ,是…也
只是……罢了,那还是……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 有的…有的….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 我也,兵也”?
是何异于… 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例题1
1、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 他三项的是
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4)树之以桑
(5)王无罪岁
3.兰舟催发。――宋·柳永《雨霖铃》
4.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5.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西门豹治邺》
6.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7.发其志士之悲哉。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8.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资治通鉴 》
斯
1.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范仲淹《岳阳楼记》
孟 子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约前372~前289 )
孟 子 名 轲 , 邹 人( 今 山 东
邹 县 ), 三 岁 时 父 亲 逝 世 , 孟 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 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 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而三次搬家。孟子自小便受严 格 的 管 教, 据 说 他 自 从 搬 家以 后,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 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 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 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 块 麻 布 般 , 变 成 一 团 废 物。 孟 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教学课件
链接文学领域
分析《寡人之于国也》的文学特色,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 言运用等。
链接哲学领域
探讨《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等,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链接社会学领域
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如等级制度、礼制文化 等,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创新性应用和实践探索
古代农业社会
本文所描述的社会背景是古代农业社会,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 响大,因此百姓生活困苦。同时,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百姓 的生死福祸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提倡“仁爱”、“礼义廉耻” 等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测验内容可以包括《寡人之于 国也》文章中的重点词汇、语 句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等方面 。
通过随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于 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 现和解决问题,为后续教学提 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THANKS
感谢观看
教师点评与引导
教师点评
同学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准确把握 文章的主旨和要点。在讨论中,大家积极发言、分 享观点,展现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
教师引导
针对文章中提到的治国理念和救灾措施,我们可以 进一步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同时, 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治理效果,我们可以深入探讨 各种治理模式的优劣及适用条件。希望同学们能够 将这些思考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 己的综合素养。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文章结构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_ppt_讲课实用_
• 百亩之田, 百亩之田, 其时, 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 以无饥矣; 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 之教, 谨庠序之教, 之以孝悌 申之以孝悌 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 负戴于 者不负戴于 道路矣。 道路矣。
• 夺:耽误 • 谨:形→动,谨慎认真 动 从事 • 庠、序:古代的学校 • 申:反复陈述; 反复陈述; • 孝:尊敬父母 • 悌:敬爱兄长; 敬爱兄长; • 义:道理 •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 申之以孝悌之义: 后置 • 颁:通“斑” • 负:背着东西; 背着东西; • 戴:顶着东西
• 直:只是。 只是。 • 耳:罢了,语气 罢了, 助词 • 是:这。 • 无:通“毋”, 译为“不要” 译为“不要” • 望:希望 • 于:比,介词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以 孟子回答说: 大王喜欢打仗, 打仗来做个比喻:( :(在 战鼓咚咚敲响, 打仗来做个比喻:(在)战鼓咚咚敲响, 兵器刚刚交锋(的时候),(有人) ),(有人 兵器刚刚交锋(的时候),(有人)就丢 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 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然后停了下来, 然后停了下来,有的人的跑了五十步然后 停了下来, 停了下来,用只是逃跑了五十步来嘲笑逃 跑一百步的,那怎么样呢?” 跑一百步的,那怎么样呢?” • 梁惠王说:“不行,那只是没有跑到一百 梁惠王说: 不行, 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 孟子说: 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 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用梁惠王熟悉的“ 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便于启发对方。 设喻,便于启发对方。
3、第2—4段用了个什么成语,有何作用? 段用了个什么成语,有何作用? 用意何在? 用意何在?
寡人之于国也ppt讲课实用课件
04
寡人之于国也的现代意义
对现代政治的启示
重视民生
孟子强调君王应以人民福祉为首 要任务,这对现代政治有重要启 示,即政府应关注民生问题,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
民主决策
孟子提倡听取人民意见,尊重民意, 这对现代政治中民主决策的实践有 指导意义。
公正法治
孟子主张公正和法治,对现代政治 中建设法治国家和维护社会公平正 义具有借鉴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PPT讲课实用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孟子简介 • 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 • 寡人之于国也的主要观点 • 寡人之于国也的现代意义 • 寡人之于国也的文学价值 • 寡人之于国也的实践应用
01
孟子简介
孟子的生平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之一。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通过反复强调,增强语势,使得作 者的观点更加鲜明有力。
比喻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述自己的观 点,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
对偶
文章中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整齐、优美,增强了 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文章结构
1 2
层次分明
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作者按照一定的逻辑 顺序展开论述,使得文章条理分明,易于理解。
本文的写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 》中的一篇,是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 对话。
孟子在回答中阐述了儒家关于仁政、 民本和王道的思想,强调君主应以人 民利益为重,实行仁政,以实现国家 的长治久安。
梁惠王在战国时期是魏国的君主,他 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实现王道 政治。
03
寡人之于国也的主要观点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2024)
王道政治
倡导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 力服人的霸道政治。
11
03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2024/1/30
12
重要名词概念解释
寡人
古代君主自称,意为“ 寡德之人”,表示自谦
。
2024/1/30
河内
指黄河以北的地区,与 “河南”相对。
凶年
王道
收成不好的年份,饥荒 之年。
13
指儒家理想中的政治主 张,强调以仁义治天下
《寡人之于国也》ppt 课件
2024/1/30
1
contents
目录
2024/1/30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 • 课后作业与复习建议 • 孟子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2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2024/1/30
3
时代背景及政治环境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 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梁惠王是战国时魏国的国君, 因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国亦称梁国 。
2024/1/30
通过这次对话,孟子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 发展的深刻见解,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儒家思想家的 独特魅力和思想高度。
6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
2024/1/30
19
提出疑问并寻求解答
1 2
疑问1
文章中提到的“王道”理念在现代社会中是否仍 然适用?如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应用?
疑问2
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平衡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 以实现“养生丧死无憾”的社会状态?
3
疑问3
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和措施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 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倡导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 力服人的霸道政治。
11
03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2024/1/30
12
重要名词概念解释
寡人
古代君主自称,意为“ 寡德之人”,表示自谦
。
2024/1/30
河内
指黄河以北的地区,与 “河南”相对。
凶年
王道
收成不好的年份,饥荒 之年。
13
指儒家理想中的政治主 张,强调以仁义治天下
《寡人之于国也》ppt 课件
2024/1/30
1
contents
目录
2024/1/30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 • 课后作业与复习建议 • 孟子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2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2024/1/30
3
时代背景及政治环境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 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梁惠王是战国时魏国的国君, 因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国亦称梁国 。
2024/1/30
通过这次对话,孟子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 发展的深刻见解,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儒家思想家的 独特魅力和思想高度。
6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
2024/1/30
19
提出疑问并寻求解答
1 2
疑问1
文章中提到的“王道”理念在现代社会中是否仍 然适用?如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应用?
疑问2
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平衡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 以实现“养生丧死无憾”的社会状态?
3
疑问3
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和措施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 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重视教育、法律的作用
文章认为教育、法律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通过法律规范社 会秩序,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
04
《寡人之于国也》的现实意义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
孟子提倡的“不违农时”、“数 罟不入洿池”等思想,启示现代 社会应重视可持续发展,合理利
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 引言 • 孟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 《寡人之于国也》的解析 • 《寡人之于国也》的现实意义 • 孟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 总结与思考
01
引言
主题简介
01
探讨国君在国家治理中的责任与 作用
02
分析君主如何实现国家繁荣与长 治久安
孟子简介
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人物之一
对后世影响深远,被 誉为“亚圣”
义利之辨
01
义利之辨的内涵
孟子认为义和利是相对的,义是至高无上的,而利则是低级的。人们应
该追求义而不是利。
02
义利之辨的具体表现
Hale Waihona Puke 孟子认为君主的职责是推行仁政,而不是追求个人利益。同时,他也强
调个人应该遵循道德原则,而不是只追求物质利益。
03
义利之辨的历史影响
孟子的义利之辨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道德
对道德建设的启示
孟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自律精神,认为人应该通过自我反 省和修养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这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 具有重要的启示,提醒我们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和道德教育 ,以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
孟子提倡孝道和家庭伦理,认为家庭是培养道德观念的重要 场所。这对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具有借鉴意义,提醒家长注 重家庭教育和家风传承,以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课件完整版
表达了作者对君王的期望和寄托,希望君王能够承担起治国的重任,实
现天下太平。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对比
通过对比邻国之政和寡人之政的不同之处, 突出了作者治国的用心和成效。
排比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 感染力,使得作者的观点更加鲜明有力。
反问
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了作者对治国的重视 和责任感,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
其他学派观点比较分析
道家学派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道 法自然”和“无为而治”,强调
自然规律和自由发展。
墨家学派
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和 “非攻”,提倡节约、反对浪费
和战争。
法家学派
以韩非子为代表,主张“法治” 和“重刑主义”,强调法律规范 和严刑峻法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
性。
05
互动环节:课堂讨论与问题解答
维护封建制度的文化制度 ,规定不同等级的贵族在 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差异。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 仁”和“礼”,提倡“为 政以德”,注重个人修养 和品德教育。
孟子
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 主张“性善论”和“仁政 ”,强调天赋人权和民本 思想。
荀子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主张“性恶论”和“礼法 并举”,强调后天教育和 法律规范的重要性。
推动文化创新
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 代特点进行文化创新,推动中华文 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04
知识拓展:相关历史文化知识
先秦时期政治制度概述
01
02
03
分封制
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 给诸侯,建立诸侯国,以 巩固统治。
宗法制
寡人之于国也(共16张PPT)
(2)庄稼收成不好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3)凶残、残暴
攘除奸凶(《出师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恐惧而喧嚷骚动 敌入而凶(《国语》)
(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 嚷骚动)
察
(1)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2)考察
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察临国之政(《寡人之于国也》 )
举办“生态山东建设高层论坛”暨第五届环保产业博览 会。
• D.日本在野党强烈指责财务大臣“口无遮拦”、公开谈及
政府去年入市干预日元具体汇率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
• 【答案】C【分析】A、不合逻辑,属
否定失当。“切忌不要”,“忌”本身 就含有“不要”的意思。将“忌”改为 “记”或将“切忌不要”后的“不要”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
shuò (6)屡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
树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树木一株、一棵称一树。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1廪)也。种植
(3)培养
“公开谈及”和“极不负责任的”主语是“在野党”还是“财务大臣”表意不明确,存在歧义。
(3)面对、遇到
与单于相直(《汉书》) (与 单于相面对) (4)价值,后写作“值”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5)副词,仅,只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6)副词,径直、一直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侯生整理自己的破衣服,登上 公子的车。《信陵君窃符救赵》) (7)副词,竟然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3)凶残、残暴
攘除奸凶(《出师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恐惧而喧嚷骚动 敌入而凶(《国语》)
(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 嚷骚动)
察
(1)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2)考察
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察临国之政(《寡人之于国也》 )
举办“生态山东建设高层论坛”暨第五届环保产业博览 会。
• D.日本在野党强烈指责财务大臣“口无遮拦”、公开谈及
政府去年入市干预日元具体汇率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
• 【答案】C【分析】A、不合逻辑,属
否定失当。“切忌不要”,“忌”本身 就含有“不要”的意思。将“忌”改为 “记”或将“切忌不要”后的“不要”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
shuò (6)屡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
树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树木一株、一棵称一树。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1廪)也。种植
(3)培养
“公开谈及”和“极不负责任的”主语是“在野党”还是“财务大臣”表意不明确,存在歧义。
(3)面对、遇到
与单于相直(《汉书》) (与 单于相面对) (4)价值,后写作“值”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5)副词,仅,只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6)副词,径直、一直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侯生整理自己的破衣服,登上 公子的车。《信陵君窃符救赵》) (7)副词,竟然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 人 之 于孟 国子 也
走 近 作 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 )
孟子名 轲,字 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 学派代表人,后人把 他与孔子合称 孔并孟尊 称他为 ,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
仁、政 民贵君思轻想 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源自昔孟母,择邻处;童 年
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长大后,被 孔子的儒家思想所 吸引,于是决定离 开邹国到孔子的家 乡鲁国深造,其老 师正是孔子的孙子 子思的徒弟。通过 学习,孟子认为孔 子是有人类以来最 伟 大 的人,于 是 他 立 志 发 展 孔 子 的 思 想。
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
如果直接说出真心话,梁惠王肯定会不高兴,导致谈话无法进行, 这样他的政治主张也就无法实现,所以这时就需要注意讲话的策略。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示例—“战” 设喻,便于启发对方,使对方更容易接受。。“王好战,请以战喻。” 这是总说,然会举出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 远近,提出“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进一步诱使对方在不知不 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 子之矛攻子之盾转入正题:“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余邻国也。”说明 了梁惠王的“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之举和邻国统治者的治国没有什么本 质区别。只是形式上的不同。
读准下列字音 移其粟( sù)于河内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 衣(yì)帛(bó) 数(cù)罟( ɡǔ)不入洿(wū)池 鸡豚(tún)狗彘( zhì)之畜( xù ) 庠( xiánɡ )序 申之以孝悌( tì ) 然而不王( wànɡ )者 饿莩( piǎo )
结合注释, 疏通语句 梁惠王曰:“寡人 之 于 国也,尽心
背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 互相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源 缺乏。劳动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现象。
因此, 谁能问鼎天下?人口问题在权力的天平上是 十分重要的砝码。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 谁就拥有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大量的兵源,谁就 能够富国强兵。所以,梁惠王迫不及待地问到了人口问题。
结合注释, 疏通语句 判断句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介宾短语
只是
罢了 代词:这 表判断 后置
曰:"王如知此,则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如果
就 通“毋” 助词 比
翻译:(梁惠王)说:“不可以。只是没 有(跑)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
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考察
的 政治
像 主谓取读 ……的人
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更加
翻译: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加少,我的百姓没有更
加多,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段中梁惠王的困惑是什么?
民不加多,何也?
思考:作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梁惠王见到孟子, 不问治国之略而首先问关于“民”的问题?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较他国国君尽心,
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 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 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兵,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 会来“送死”呢?
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 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 地说明,魏国的移民移粟政策和邻国相差无几, 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 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 逻辑的力量。
我 主谓取独 对于 国家
焉耳矣。河内凶,则 移 其 民 于河东,
语气词连用
荒年 就 迁移 那里 百姓 到
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指粮食
这样
翻译: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尽了心 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
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
河东遇到饥荒也这样。
结合注释, 疏通语句
察邻国 之 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
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事故得乎丘民而为天 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二、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 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结合注释,疏通语句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 鼓 之,兵刃既
喜欢
用 比喻 咚咚地 击鼓 音节助词 已经
接,弃 甲 曳 兵 而 走。 或百步而后 止,
抛弃 铠甲 拖 兵器 表修饰 逃跑 有的人 然后 停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凭
那么
翻译:“大王喜欢战争,请(让我)用战争做比喻 吧。咚咚地击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抛弃铠 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止, 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止。凭自己只跑了五十 步而嘲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么怎么样呢?"
南宋朱熹将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 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 吾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
时代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 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 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 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 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 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 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乱世的哲思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 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 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 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 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 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 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 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儒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走 近 作 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 )
孟子名 轲,字 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 学派代表人,后人把 他与孔子合称 孔并孟尊 称他为 ,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
仁、政 民贵君思轻想 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源自昔孟母,择邻处;童 年
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长大后,被 孔子的儒家思想所 吸引,于是决定离 开邹国到孔子的家 乡鲁国深造,其老 师正是孔子的孙子 子思的徒弟。通过 学习,孟子认为孔 子是有人类以来最 伟 大 的人,于 是 他 立 志 发 展 孔 子 的 思 想。
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
如果直接说出真心话,梁惠王肯定会不高兴,导致谈话无法进行, 这样他的政治主张也就无法实现,所以这时就需要注意讲话的策略。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示例—“战” 设喻,便于启发对方,使对方更容易接受。。“王好战,请以战喻。” 这是总说,然会举出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 远近,提出“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进一步诱使对方在不知不 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 子之矛攻子之盾转入正题:“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余邻国也。”说明 了梁惠王的“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之举和邻国统治者的治国没有什么本 质区别。只是形式上的不同。
读准下列字音 移其粟( sù)于河内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 衣(yì)帛(bó) 数(cù)罟( ɡǔ)不入洿(wū)池 鸡豚(tún)狗彘( zhì)之畜( xù ) 庠( xiánɡ )序 申之以孝悌( tì ) 然而不王( wànɡ )者 饿莩( piǎo )
结合注释, 疏通语句 梁惠王曰:“寡人 之 于 国也,尽心
背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 互相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源 缺乏。劳动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现象。
因此, 谁能问鼎天下?人口问题在权力的天平上是 十分重要的砝码。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 谁就拥有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大量的兵源,谁就 能够富国强兵。所以,梁惠王迫不及待地问到了人口问题。
结合注释, 疏通语句 判断句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介宾短语
只是
罢了 代词:这 表判断 后置
曰:"王如知此,则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如果
就 通“毋” 助词 比
翻译:(梁惠王)说:“不可以。只是没 有(跑)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
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考察
的 政治
像 主谓取读 ……的人
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更加
翻译: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加少,我的百姓没有更
加多,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段中梁惠王的困惑是什么?
民不加多,何也?
思考:作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梁惠王见到孟子, 不问治国之略而首先问关于“民”的问题?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较他国国君尽心,
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 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 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兵,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 会来“送死”呢?
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 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 地说明,魏国的移民移粟政策和邻国相差无几, 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 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 逻辑的力量。
我 主谓取独 对于 国家
焉耳矣。河内凶,则 移 其 民 于河东,
语气词连用
荒年 就 迁移 那里 百姓 到
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指粮食
这样
翻译: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尽了心 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
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
河东遇到饥荒也这样。
结合注释, 疏通语句
察邻国 之 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
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事故得乎丘民而为天 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二、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 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结合注释,疏通语句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 鼓 之,兵刃既
喜欢
用 比喻 咚咚地 击鼓 音节助词 已经
接,弃 甲 曳 兵 而 走。 或百步而后 止,
抛弃 铠甲 拖 兵器 表修饰 逃跑 有的人 然后 停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凭
那么
翻译:“大王喜欢战争,请(让我)用战争做比喻 吧。咚咚地击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抛弃铠 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止, 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止。凭自己只跑了五十 步而嘲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么怎么样呢?"
南宋朱熹将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 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 吾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
时代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 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 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 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 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 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 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乱世的哲思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 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 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 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 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 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 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 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儒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