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湘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
作者:李志平
来源:《成才之路》2021年第35期
摘要:湖湘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湖湘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有助于青年大学生从红色文化中重温革命历史、坚定理想信念,感悟革命精神、赓续光荣传统,激发昂扬斗志、陶冶道德情操。

湖湘红色文化可以通过融入理论课堂、夯实思想基础,融入实践课堂、激发爱国情怀,融入网络课堂、厚植责任意识,推动学生知情意行四个层面的转化,提高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湖湘红色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理想信念;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35-0037-03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调研时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建党百年的奋斗征程中,湖湘红色文化始终在发挥着鼓舞人心、激励奋进和指导实践的强大功能,这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意义重大。

因此,要重视将湖湘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充分发挥其铸魂育人的显著优势和重要作用,不断强化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一、湖湘红色文化的内在特质与表现形式
近年来,学术界对湖湘红色文化的内涵有了比较广泛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湖湘红色文化是湖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先进文化。

也有学者专门对湖湘红色文化的具体类型、内在特质和科学内涵进行了分析阐述。

总之,湖湘红色文化是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创造的具有鲜明湖湘特色的革命文化。

湖湘红色文化具有以下特质。

第一,思想理论的先进性,湖湘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生动展现。

第二,主题内容的人民性,湖湘红色文化凝结着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

第三,表达形式的地方性,湖湘红色文化蕴含着湖南人民的品性特征和语言表达风格。

第四,实践方法的灵活性,湖湘红色文化是根据革命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斗争方式所创造出来的精神之花。

作为先进的革命文化,湖湘红色文化将在实践中不断传承和发展。

湖湘紅色文化内容丰富并以特定的载体呈现,就其形态来说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先辈故居、革命遗址和纪念馆等为代表的物质形态,如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陈赓、李白、田汉故居等,新民学会旧址、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等,湖南党史陈列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

另一类是以诗词信件、红色歌谣、宣传标语等为代表的文化形态,如毛泽东的诗词和
表明其马列主义信仰的信件,《插牌分田歌》等红色歌谣,水口镇水西“红军是工人农人的武装”等红军标语。

这些文化资源是对湖湘儿女追求真理、英勇奋斗的历史见证,是对当时斗争情况的真实记载和形象表达。

现如今,它们已成为引领青年大学生传承革命理想、矢志奋斗、实现民族复兴的珍贵教学资源。

二、湖湘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而湖湘红色文化丰富的教学内容,对于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从湖湘红色文化中重温革命历史,坚定理想信念
湖湘红色文化是历史的见证、革命的印记,是无数英雄儿女奋斗拼搏的缩影。

回顾历史,湖湘儿女不怕革命条件艰苦、不畏流血牺牲,英勇拼搏,前赴后继,投身革命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就是崇高理想信念的支撑。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可以让奋斗者变得刚强勇毅,让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薪火相传,最终取得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胜利。

新时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得到精心呵护、悉心教导、信心激励,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

而湖南这方红色热土上众多的典型人物事迹、珍贵文物资料、宝贵精神品质,如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夏明翰等革命烈士和他们的身后遗物,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匡时救民、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极具思想影响力和教育教化作用。

学生可以通过湖湘红色文化去了解这些革命英雄,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赞佩革命英雄的钢铁意志,感悟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从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负先辈期待,勇担使命,再创辉煌。

2.从湖湘红色文化中感悟革命精神,赓续光荣传统
“红色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的革命文化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

”湖湘红色文化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而形成的,经过了历史和实践的洗礼,是湖湘儿女伟大的革命热情的体现和革命精神的表达。

湖湘红色文化内容丰富,有的是反映红军战士的纪律严明、作风优良,有的是表达革命烈士舍身为国、忠心为民,有的是歌颂军民相亲、携手御敌,有的是描写爱人分离、一生等候,有的是体现反对剥削、人人平等,有的是记录插牌分田、农民翻身做主人,有的是展现革命必胜的乐观态度。

这些内容都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这一核心要义。

这些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初心和崇高使命,强化学生在政治、思想、情感和价值方面的认同感,坚定学生在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方面的自信心,增强学生传承革命精神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3.从湖湘红色文化中激发昂扬斗志,陶冶道德情操
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总是会受到特定文化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用科学求实的新思想淘汰封建落后的旧思想,用服务人民的新武装推翻剥削人民的旧武装,让民主平等的新社会取代压迫奴役的旧社会。

因此,这一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理论成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旗帜,激发了人们投身革命事业的热情和昂扬斗志。

在当时,母送子、妻送郎、妹送兄、兄弟争相上战场……是革命根据地的真实写照,舍小家为大家,舍小爱为大爱,无数革命先辈爱国为民、舍生忘死、不计得失、舍己为人的动人事迹上演于这片红色土地。

深刻蕴含于湖湘红色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革命道德,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和思想道德教育有着极强的震撼力、感染力、说服力,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激励着大学生努力创造文明和谐、幸福美好的社会。

三、湖湘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湖湘红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育人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具备把牢阵地意识,把湖湘红色文化融入理论课堂、实践课堂和网络课堂,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理论素养,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1.融入理论课堂,夯实思想基础
(1)编写文化教材,开设红色课程。

湖湘大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湖湘人坚毅果敢的性格特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高校可以依托这些资源开设红色文化特色课程,组织专业教师整合梳理红色文化类型,编写湖湘红色文化教材,以服务理论教学。

在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育人的教学实践中,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红色潇湘”特色课程,编写了《湖湘红色文化教程》,内容包括湖南革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国革命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湘籍代表性人物和革命先烈,革命文化遗产背后的湖湘红色文化魅力,湖湘红色精神的核心内涵、时代体现和传承发展,为特色课程的理论教学提供了教材支撑。

而且,红色教材作为重点展现湖湘红色文化特点的书籍,更贴近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持久的理论学习。

(2)渗透专门课程,加强深度融合。

将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实现学、思、践、悟的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讲好讲透、学深学懂并不容易,而红色故事有着让课堂教学鲜活有趣的重要价值,可以增强理论课程的亲和力和故事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魅力和精神给养。

如教师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四渡赤水出奇兵”展现毛主席高超的军事才能,从毛泽东的诗词中解读毛主席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乐观的革命态度。

从理论创立者的个人魅力或重要事迹讲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热情,为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做好铺垫。

如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决不叛党的女英雄伍若兰、断肠明志的陈树湘师长、57岁参加长征的徐特立等人的革命英雄事迹展现中国共产党人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可以用蔡和森和向警予、夏明翰和郑家钧、
李富春和蔡畅等人志同道合的革命爱情阐述正确的恋爱观。

这些生动的案例将极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2.融入实践课堂,激发爱国情怀
(1)创设“实境课堂”,感悟红色精神。

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对于课堂学习来说不容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在理论课堂上讲,还要到具有良好环境氛围的实践课堂中讲。

高校可以打造红色文化展馆“实境课堂”,为学生开展红色主题的实践活动提供文化氛围浓厚的场地。

红色文化展馆“实境课堂”作为专业理论学习的拓展和延伸,可以有效结合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理论素养。

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作为红色文化展馆的解說员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朗诵经典革命诗词、演绎经典革命故事、唱响经典红色歌谣、探究湖湘红色精神、拍摄红色题材微电影、致信革命先辈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内容和“实境课堂”环境的双重影响与感染下,对湖湘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2)依托“行走课堂”,深化使命意识。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湖南这方红色土地上存留了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遍布湖南省辖区内各个市州,其数量之多和意义之重,全国闻名。

如长沙的杨开慧纪念馆、李白烈士故居等,株洲的红军标语博物馆、毛泽东水口连队建党旧址等,湘潭的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陈赓故居等,衡阳的罗荣桓故居、毛泽建烈士陵园等。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就近的红色教育基地寻访先烈足迹,从中体验视觉的冲击,感受思想的震撼和心灵的涤荡。

实践课堂与理论课堂不同,中国革命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走近遗迹遗址可以让学生跨越时空界限,与革命先辈进行思想交流和精神对话,身临其境地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和红色文化的熏陶,发自内心地对革命先辈产生崇高敬意和感恩之情。

“行走课堂”的这一特点可以有效发挥思政实践“大课堂”的铸魂育人功能,让学生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深化学生的使命意识。

3.融入网络课堂,厚植责任意识
(1)创建文化平台,拓宽学习渠道。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式。

对于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00后”青年大学生而言,网络已经成为他们接受信息、开展学习的重要渠道。

因此,高校要重视网络课堂育人功能,创建红色文化专题学习平台。

可以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整合湖南红色文化线上线下资源,如收集革命遗址、名人故居、英雄纪念馆等相关周边资源,链接有关红色教育基地的官方网站、主流媒体的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以及开发使用VR虚拟现实技术打造具有沉浸式体验感的红色文化展馆,为学生创建科学权威的红色文化教育平台,搭建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库。

这个红色文化专题学习平台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影像、数据和虚拟体验等于一体,而且兼具学习、讨论、答题、分享等多种功能,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2)借助网络媒介,做好传播使者。

自媒体时代,青年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媒介,让红色文化“红起来”“火起来”。

大学生思维活跃、实践动手能力强、网络操作能力强,而且是使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的达人能手。

在网络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湖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多元化自主创作,并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

如对主题情景剧、党史青年说、红色人物展演等活动进行现场直播,或者对文艺展演优秀作品进行剪辑制作上传至自媒体平台。

这样做,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传播速度快、使用群体广的特点,创作题材新颖、作品内容深刻的优点,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做好湖湘红色文化的“网络输出”和“在线传播”。

借助网络课堂,学生可以在学习红色文化到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实现对湖湘红色精神的延续传承,形成积极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实现在知、情、意、行四个层面的转化,使湖湘红色文化铸魂育人达到最佳效果。

三、湖湘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湖湘红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育人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具备把牢阵地意识,把湖湘红色文化融入理论课堂、实践课堂和网络课堂,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理论素养,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1.融入理论课堂,夯实思想基础
(1)编写文化教材,开设红色课程。

湖湘大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湖湘人坚毅果敢的性格特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高校可以依托这些资源开设红色文化特色课程,组织专业教师整合梳理红色文化类型,编写湖湘红色文化教材,以服务理论教学。

在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育人的教学实践中,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红色潇湘”特色课程,编写了《湖湘红色文化教程》,内容包括湖南革命歷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国革命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湘籍代表性人物和革命先烈,革命文化遗产背后的湖湘红色文化魅力,湖湘红色精神的核心内涵、时代体现和传承发展,为特色课程的理论教学提供了教材支撑。

而且,红色教材作为重点展现湖湘红色文化特点的书籍,更贴近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持久的理论学习。

(2)渗透专门课程,加强深度融合。

将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实现学、思、践、悟的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讲好讲透、学深学懂并不容易,而红色故事有着让课堂教学鲜活有趣的重要价值,可以增强理论课程的亲和力和故事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魅力和精神给养。

如教师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四渡赤水出奇兵”展现毛主席高超的军事才能,从毛泽东的诗词中解读毛主席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乐观的革命态度。

从理论创立者的个人魅力或重要事迹讲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热情,为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做好铺垫。

如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决不叛党的女英雄伍若兰、断肠明志的陈树湘师长、57岁参加长征的徐特立等人的革命英雄事迹展现中国共产党人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可以用蔡和森和向警予、夏明翰和郑家钧、
李富春和蔡畅等人志同道合的革命爱情阐述正确的恋爱观。

这些生动的案例将极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2.融入实践课堂,激发爱国情怀
(1)创设“实境课堂”,感悟红色精神。

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对于课堂学习来说不容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在理论课堂上讲,还要到具有良好环境氛围的实践课堂中讲。

高校可以打造红色文化展馆“实境课堂”,为学生开展红色主题的实践活动提供文化氛围浓厚的场地。

红色文化展馆“实境课堂”作为专业理论学习的拓展和延伸,可以有效结合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理论素养。

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作为红色文化展馆的解说员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朗诵经典革命诗词、演绎经典革命故事、唱响经典红色歌谣、探究湖湘红色精神、拍摄红色题材微电影、致信革命先辈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内容和“实境课堂”环境的双重影响与感染下,对湖湘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2)依托“行走课堂”,深化使命意识。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湖南这方红色土地上存留了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遍布湖南省辖区内各个市州,其数量之多和意义之重,全国闻名。

如长沙的杨开慧纪念馆、李白烈士故居等,株洲的红军标语博物馆、毛泽东水口连队建党旧址等,湘潭的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陈赓故居等,衡阳的罗荣桓故居、毛泽建烈士陵园等。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就近的红色教育基地寻访先烈足迹,从中体验视觉的冲击,感受思想的震撼和心灵的涤荡。

实践课堂与理论课堂不同,中国革命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走近遗迹遗址可以让学生跨越时空界限,与革命先辈进行思想交流和精神对话,身临其境地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和红色文化的熏陶,发自内心地对革命先辈产生崇高敬意和感恩之情。

“行走课堂”的这一特点可以有效发挥思政实践“大课堂”的铸魂育人功能,让学生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深化学生的使命意识。

3.融入网络课堂,厚植责任意识
(1)创建文化平台,拓宽学习渠道。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式。

对于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00后”青年大学生而言,网络已经成为他们接受信息、开展学习的重要渠道。

因此,高校要重视网络课堂育人功能,创建红色文化专题学习平台。

可以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整合湖南红色文化线上线下资源,如收集革命遗址、名人故居、英雄纪念馆等相关周边资源,链接有关红色教育基地的官方网站、主流媒体的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以及开发使用VR虚拟现实技术打造具有沉浸式体验感的红色文化展馆,为学生创建科学权威的红色文化教育平台,搭建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库。

这个红色文化专题学习平台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影像、数据和虚拟体验等于一体,而且兼具学习、讨论、答题、分享等多种功能,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2)借助网络媒介,做好传播使者。

自媒体时代,青年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媒介,让红色文化“红起来”“火起来”。

大学生思维活跃、实践动手能力强、网络操作能力强,而且是使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的达人能手。

在网络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湖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多元化自主创作,并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

如对主题情景剧、党史青年说、红色人物展演等活动进行现场直播,或者对文艺展演优秀作品进行剪辑制作上传至自媒体平台。

这样做,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传播速度快、使用群体广的特点,创作题材新颖、作品内容深刻的优点,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做好湖湘红色文化的“网络输出”和“在线传播”。

借助网络课堂,学生可以在学习红色文化到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实现对湖湘红色精神的延续传承,形成积极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实现在知、情、意、行四个层面的转化,使湖湘红色文化铸魂育人达到最佳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