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四开关Buck-Boost电路环路响应能力的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以力(1995—),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变流技术。

徐玉珍(1975—),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等。

郑清良(198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变流技术。

基金项目:校科研启动基金(
2019 JJFDKY 24)一种提高四开关Buck Boost电路环路
响应能力的方法
蔡以力, 徐玉珍, 郑清良
(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摘 要:常见的多模式控制的四开关Buck Boost变换器,均以Boost模式下的零极点作为设计补偿网络的主要依据,却忽略了其他工作模式下的动态响应性能,只能使系统在输入电压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的性能。

为改善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速度,提出了一种新型模式切换补偿的控制策略。

用能量守恒法和开关元件的平均建模法对变换器系统进行建模,根据小信号模型推导出各种模式的开环传递函数,并设计补偿切换电路。

最后搭建仿真模型和实验电路进行研究,验证了所提补偿方式的可行性,提高了环路的响应能力。

关键词:四开关Buck Boost变换器;动态响应;模式切换;稳定性;补偿器中图分类号:T
M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 8188(2021)01 0036 09DOI:10.16628/j.cnki.2095 8188.2021.01.006
MethodforImprovingLoopResponseCapabilityofFourSwitch
Buck BoostCircuit
CAIYili, XUYuzhen, ZHENGQingliang
(CollegeofElectricalEngineeringandAutomation,Fuzhou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
Abstract:ThecommonfourswitchBuck Boostconverterwithmulti modecontroloperatingmodeswitchingcontrolstrategyisasinglecompensationmethod.Thepole zeropointinBoostmodeisusedasthemainbasisfordesigningthecompensationnetwork,butthedynamicresponseperformanceinotheroperatingmodesisignored.Themethodcanonlymakethesystemhavegoodstabilityanddynamicresponseperformancewithintheinputvoltagerange.Inordertoimprovetheoverallstabilityanddynamicresponsespeedofthesystem,anewmodeswitchingcompensationcontrolstrategyisproposed.Theconvertersystemismodeledbytheenergyconservationmethodandtheaveragemodelingmethodofswitchingelements.Openlooptransferfunctionsofvariousmodesarederivedfromthesmallsignalmodel,andthecompensationswitchingcircuitisdesigned.Finally,simulationmodelsandexperimentalcircuitsarebuiltforresearch,whichverifythefeasibilityoftheproposedcompensationmethodandimprovetheresponseabilityoftheloop.
Keywords:fourswitchBuck Boostconverter;dynamicresponse;modeswitching;stability;compensator
0 引 言
随着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通信产品日趋绿色化、小型化。

因此通信电源模块也向高效率、高
功率密度、高可靠性发展,并且有良好的动态性
能[1 2]。

快速发展的IC技术使得功能强大、结构
紧凑的数字系统成为可能,但同时也对这些数字系统的高效率、高功率密度以及低成本供电和能
量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3 4]。

四开关Buck
Boost变换器(FourSwitchBuck Boost,FSBB)与传统的升降压特性的DC/DC变换器相比,不仅输入、输出电压同极性,而且无源器件少、器件应力小,是目前应用于通信供电系统的最佳电路之一
[5]。

在FSBB变换器模式切换补偿方面,文献[6]提出一种模糊控制的方法,但该方法忽略了系统的动态品质与控制精度的影响。

文献[7 8]提出了一种伪滑模的控制策略,虽然提高了系统的动态响应能力,但是属于非线性控制方法,控制原理复杂。

文献[
9 10]提出了一种带输入电压前馈的改进三模式控制策略,提高了输入的动态响应速度,但是动态响应能力比电流型控制策略差。

文献[11]提出了一种粗调节的三模式控制策略,控制简单,但是只是用了一种补偿方式。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模式切换补偿控制策略,通过控制Buck桥臂与Boost桥臂的占空比和输入电压值进行模式切换。

由于采用峰值电流控制,不但实现FSBB变换器在不同模式的平滑切换,而且提高了系统的动态响应能力。

本文在该控制方式下,设计了补偿切换电路,使系统在拥有快速的动态响应能力,同时还改善了系统的稳定性。

1 原理分析
四开关Buck Boost电路拓扑如图1
所示。

图1 四开关Buck Boost电路拓扑
FSBB变换器是由Buck变换器与Boost变换器级联简化并采用同步整流方式而得到的。

可以将其分成两个部分:开关管VT1与VT2组成的Buck桥臂,VT3与VT4组成的Boost桥臂。

其中VT1与VT2、VT3与VT4分别互补驱动导通。

定义d1和d2
分别为两个单元主开关管VT1和VT4的占空比,Uin与Uout
分别为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

图1中,电感A、B两端的电位平均值为
U—
A=d1Uin
U—
B=(1-d2)U{
out
(1)
因为电感两端A、B的平均电位相等,由此可得变压器增益M为
M=
UoutUin=d1
1-d2
(2)
由式(2)可知,FSBB变换器具有d1和d2两个控制变量,有利于变换器的优化设计和新型控制策略的实现,为降低变换器导通损耗和开关损耗提供了契机,也为提高变换器的效率提供了可能。

FSBB不同模式下等效电路如图2所示。

在图2中,Ts是开关周期,t0表示初始时间,n=0,1,2,3,…。

当Uin上升,且Uin_min<Uin<Um3时,FSBB处于Buck Boost模式,见图2(a);其中,Uin_min为输入电压最小值,Um3=2uout(1-d2_min),表示F
SBB变换器从Buck Boost模式切换到Buck模式的电压值,d2_min为Buck Boost模式占空比d2的最小值,当Um3<uin<Uin_max时,FSBB处于Buck模式,如图2(b),其中Uin_max为输入电压最大值。

1.1 控制策略
FSBB有3种工作模式。

FSBB工作模式的主要工作波形图如图3所示。

模式1
:FSBB变换器处于Buck Boost工作模式。

图3(a)为Uin>Uout时,FSBB变换器在模式1的主要工作波形,当时钟CLK处于上升沿时,触发开关管V
T1和开关管VT4导通,若检测到开关管VT1的占空比d1达到设定的d1_max值时,此时信号usw_d1_B触发开关管VT1关断,将其占空比控制在d1_max不变。

而开关管VT4的占空比d2用峰值电流模式来控制其关断。

其中,usw_d1_A是[0,d1_maxTs]范围内的驱动电压信号,usw_d1_B是与usw_d1_A互补的驱动电压信号;usw_d2_A是[0,d2_minTs]范围内的驱动电压信号,usw_d2_B是与usw_d2_A互补的驱动电压信号;d1_max为Buck Boost模式占空比d1
的最大值。

模式2
:FSBB变换器处于Buck Boost工作模式。

图3(b)为FSBB变换器在模式2的主要工作波形,当时钟CLK处于上升沿时,触发开关管VT1和开关管VT4导通,若检测到开关管VT4的占空比d2达到设定的d2_min值时,此时信号usw_d2_B
图2 FSBB
不同模式下等效电路
图3 FSBB工作模式的主要工作波形图
触发开关管VT4关断,将其占空比控制在d
2_min

变。

而开关管VT1的占空比d

用峰值电流模式来控制其关断。

模式3:FSBB变换器处于Buck工作模式。

输入电压从低到高往上增加,开关管VT3常通,开关管VT4常断;当时钟信号CLK处于上升沿时,触发VT1导通,用峰值电流模式来控制开关
管VT1的关断,图3(c)为FSBB变换器在模式3的主要工作波形图。

1.2 模型建立
根据能量守恒法与开关元件的平均建模法,
对FSBB变换器系统进行建模[12]。

FSBB变换器
的交流小信号模型如图4所示。

其中电感L的串联等效电阻为RL
,输出电容C的串联等效电阻为Rc,占空比d1=D1+d^1,d2=D2+d^2,输入电压uin=Uin+u^in,电感电流iL=IL+i^L,输出电压uout

图4 FSBB变换器交流小信号模型
Uout+u^out。

根据能量守恒,Ra
为一个开关周期内的等效平均电阻。

根据小信号模型,推导得非理想情况下FSBB变换器功率级各传递函数的表达式分别为
Gvg(s)=u^out(s)u^in(s)d^1(s)=0,d^2(s)=0=D1(1-D2)RR(1-D2)2+Ra1+
sωZ1
1+sQω0+sω()
02Gvd1(s)=u^out(s)d^1(s)u^in(s)=0,d^2
(s)=0=Uin(1-D2)RR(1-D2)2
+Ra1+s
ωZ1
1+sQω0+sω()
02Gvd2(s)=u^out(s)d^2(s)u^in(s)=0,d^1
(s)=0=Uout(1-D2)R-RaUout
1-D2R(1-D2)2+Ra1+sωZ()11-sωZ()

1+sQω0+sω()
02
Gig(s)=i^L(s)u^in(s)d^1(s)=0,d^2
(s)=0=D1R(1-D2)2+Ra1+sωZ3
1+sQω0+sω()
02
Gid1(s)=i^L(s)d^1(s)u^in(s)=0,d^2(s)=0=UinR(1-D2)2+Ra1+s
ωZ31+sQω0+sω()0
2Gid2(s)=i^L(s)d^2(s)u^in(s)=0,d^1(s)=0=2UoutR(1-D2)2+Ra1+sωZ4
1+sQω0+sω()


(3)
其中,
ω0
=R(1-D2)2
+Ra(R+Rc
)槡
LCQ=(R+Rc)[R(1-D2)2
+Ra
]槡LCRaRC+RcR(1-D2)2
C+RaRc
C+LωZ1=1Rc
C,ωZ2
=R(1-D2)2
-Ra
LωZ3=1(R+Rc)C,ωZ4=2
(R+2Rc
)C式中: ω0
———自由谐振频率;Q———品质因数;
ωZ1、ωZ2、ωZ3、ωZ4
———零点。

因此,可得电感电流平均值扰动量i^L
(s)和输出电压平均值扰动量u^out
(s)的表达式为i^L(s)=Gid1(s)d^1(s)+Gid2(s)d^2(s)+Gig(s)u^in(s)u^
out(s)=Gvd1(s)d^1(s)+Gvd2(s)d^2(s)+Gvg(s)u^in
(s{)(
4)
1.3 FSBB变换器峰值电流控制环路的建模1.3.1 模型建立
CCM下峰值电流模式控制非理想FSBB变换器的交流小信号等效模型如图5所示。

i^c(t)为电流控制环路控制信号的扰动量。

FSBB变换器处于工作模式1时,模式1CCM下峰值电流模式控制非理想FSBB变换器的交流小信号等效模型
如图5(a),d^1近似为0,即d1≈D1
,因为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关系,所以要分三种情况讨论:uin<uout,uin=uout,uin>uout。

Fmk(k=1,2,3分别对应以上3种情况)
表示FSBB变换器工作在模式1时小信号模型的公共反馈系数;Fgk、Fvk分别表示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扰动量对Boost桥臂占空比的影响系数。

FSBB变换器处于工作模式2时,CCM下峰值电流模式控制非理想FSBB变换器的交流小信
号等效模型如图5(b),d^2近似为0,d2≈D2,Fm4
表示FSBB变换器工作在模式2时小信号模型的公共反馈系数;Fg4、Fv4分别表示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扰动量对Buck桥臂占空比的影响系数。

FSBB变换器处于工作模式3时,CCM下峰值电流模式控制非理想F
SBB变换器的交流小信号等效模型如图5(c),d2=0,Fm5表示FSBB变换器工作在模式3时小信号模型的公共反馈系数;Fg5、Fv5分别为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扰动量对Buck桥臂占空比的影响系数。

占空比扰动量
d^1(t)、d^2(t)与电感电流平均值扰动量i^L(t)和输出电压扰动量u^out(t)和输入电压扰动量u^in
(t)的关系式:

^2(t)=Fmk[i^c(t)-i^L(t)-Fgku^in(t)-Fvku^out(t)] (k=1,2,3)d^1
(t)=Fmp[i^c(t)-i^L(t)-Fgpu^in(t)-Fvpu^out(t)] (p=4,5 )
(5)
峰值电流控制FSBB变换器的占空比函数的参数如表1所示。

其中,mc为峰值电流控制部分斜坡补偿信号的斜率,Mc是mc的直流分量,
m1=M1+m^1,m2=M2+m^2,M1和M2分别为电感
电流上升阶段的斜率m1
的直流分量和电感电流图5 CCM下峰值电流模式控制非理想FSBB
变换器的交流小信号等效模型
上升或下降阶段(由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的大小来决定上升或下降)的斜率m2的直流分量,M1=Uin/L,M2=(Uin-Uout)/L,fs为开关周期。

1.3.2 等效功率级传递函数的建立
当FSBB处于模式1时,此时d^1
(s)近似为0,则由式(
4)得:u^out(s)=Gvck(s)i^L(s)+Ak(s)u^in
(s)(6) 其中Gvck(s)为峰值电流模式控制时,FSBB变换器模式1等效功率级的传递函数,Ak(s)为等效功率级的音频衰减率。

同理,可得当FSBB处于模式2、模式3时的等效功率级传递函数:
表1 峰值电流控制FSBB变换器的占空比函数的参数
工作模式
Fm
Fg
Fv
模式1
uin<uoutfs
Mc+M1(1-D1
)D2
1+2D1+2D2
2Lfs
(1-D2)2
-4D1
Lfs
uin=uout
fs
Mc+M1D2s
D222Lfs
(1-D1
)22Lfs
uin>uout
fs
Mc-M1(1-D1-2D2
)1.5D2
1+D1Lfs+
-D2+2D1D2Lfs2D1(D1-1-D2)Lfs+
0.5(1-D2
)2
Lfs
模式2fs
Mc+M2-M1(1-D1
)D212LfsD2
2-
2D1+12Lfs
模式3
fs
Mc
D212Lfs
1-D22Lfs
Gvck(s)=Gvd2(s)Fmk1+Fmk[Gid2(s)+FvkGvd2
(s)]= Gvc0k1+sωZ()11-sωZ()

1+s
Qckωck+sω()ck
2Gvcp
(s)=Gvd1(s)Fmp1+Fmp[Gid1(s)+FvpGvd1(s)]= Gvc0p1+
sωZ(
)
11+sQcpωcp+sω()
cp

(7)
其中Qcp(p=1,2,3,4,5)为品质因数,ωcp为自由谐振频率。

由式(7)可见,峰值电流模式控制FSBB变换器在模式1的情况下有2个零点、2个极点。

如果这两个实极点分得很开,高频极点被推得较远,甚至到达穿越频率以外,则等效功率级中频段的幅频特性会以20dB/(°)的斜率下降。

而右半平面的零点会对整个系统的稳定产生影响,同时穿越频率小,相位裕量大,不仅会影响系统运行速度,而且还会影响系统性能,所以必须进行补偿。

由于右半平面的补偿并没有太大的效果,只能减弱它对系统的影响,所以再补偿应该使穿越频率的点小于右边平面零点的频率同时以20dB/(°)的斜率下降;FSBB在模式2与模式3的情况下有1个零点,2个极点,同样应使等效功率级中频段的幅频特性以2
0dB/(°)的斜率下降,由于没有右半平面零点的影响,补偿器应使穿越频率的点以20dB/(°)的斜率下降,而开关频率的点以40dB/(°)的斜率下降,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1.3.3 补偿器的设计
当变换器工作在模式1时,因为有右半平面零点的影响,所以设置穿越频率时要小于右半平面零点的频率,此时使用一种补偿使变换器工作在该模式时,动态响应速度比单种补偿方式更快,系统更稳定;当变换器工作在模式2和模式3时,由于没有右半平面零点的影响,两种模式只需要一种补偿就可以使变换器动态响应速度更快,系统更加稳定。

基于以上分析,设计了补偿器切换电路。

FSBB变换器的补偿器切换电路如图6所示。

当输入电压小于(1-d2_min)Uout/d1_max时,FSBB变换器工作在模式1,开关管VT1的占空比d1维持在d1_max不变,模式切换电路输出uBuck Boost信号,当时钟沿CLK到来时触发SR触发器输出高电平驱动开关管VTb1导通,使用补偿1对系统进行补偿;当输入电压大于(1-d2_min)Uout/d1_max时,不管变换器工作于模式2还是模式3
,SR触发器翻转输出低电平,开关管VTb1关断,开关管VTb2导通,使用补偿2对系统进行补偿。

其中,Ucomp为采样输出电压与基准电压Uref的差值经误差放大器放大后经补偿网络的电压值。

FSBB变换器切换电路补偿1和补偿2的电压控制器如图7所示。

当FSBB处于模式1时,在幅频特性的低频段,曲线平坦,闭环系统会存在
图6 FSBB
变换器的补偿器切换电路
图7 FSBB变换器切换电路补偿1和
补偿2的电压控制器
稳态误差,需要在补偿器中添加一个积分环节,使低频段的幅频特性以20dB/(°)的斜率下降,从而减小系统的稳态误差,但是同时会引起相位滞后90°,因此加入零点ωZ_1a。

为了抵消ESR引起的零点ωZ1,加入极点ωp_1a。

当FSBB处于模式2和模式3时,由于没有右半平面零点的影响,零点ωZ_1b减小系统的稳态误差引起相位滞后90°,极点ωp_1b
抵消ESR引起的零点ωZ1。

Gca(s)=Gv01+
sωZ()_1a
s1+sω()
p_1a
Gcb(s)=Gv01+sωZ(
)
_1b
s1+sω()
p_1b
(8)
其中,
Gv0=
gmR1R1+R2
ωZ_1a=1R31C31,ωZ_1b=1
R32C32
ωp_1a=C21+C31R31C21C31,ωp_1b=C22+C32
R32C22C32
2 仿真和实验研究
2.1 仿真分析
为了验证补偿切换电路的正确性,本文采用仿真软件Simplics进行验证。

电路仿真参数如表2所示。

表2 电路仿真参数
参数
数值输入电压范围Uin/V4~20输出电压Uout/V5额定功率Po/W15电感L/μH3.3输出瓷片电容C/μF47×3开关频率fs
/kHz500输出电容等效电阻Rc/
mΩ5电感RL/mΩ27电阻负载R/Ω5/3占空比d1_max0.8占空比d2_min
0.15
当输入电压Uin在4.00~5.31V范围内时,FSBB变换器处于模式1,d1维持0.8不变;当输入电压Uin在5.31~8.50V范围内时,FSBB变换器处于模式2,d2维持0.15不变;当输入电压Uin在8.50~20.00V范围内时,FSBB变换器处于模式3。

为了提高F
SBB变换器系统整体的动态响应能力与稳定性,提出了多种模式对应各自的补偿,并搭建补偿切换电路。

负载从1A切到3A,单补偿与混合补偿方式瞬态响应的对比如图8
所示。

当FSBB处于模式1,输入电压为4V时,单种补偿方式下与混合补偿方式的输出电压的瞬态响应见图8(a),单补偿方式与混合补偿方式的输出电压跌落在约0
.22V,均在5%的范围之内,混合补偿方式的输出电压恢复稳态的时间为384μs,单补偿方式输出电压恢复稳态的时间为463μs。

当FSBB处于模式2,输入电压为8V时,单种补偿方式下与混合补偿方式的输出电压的瞬态响应见图8
(b)。

单补偿方式下的输出电压跌落
图8 单补偿与混合补偿方式瞬态响应的对比
0.065V,混合补偿方式的输出电压跌落0.05V,稳定性更好,混合补偿方式的输出电压恢复稳态的时间为438μs,单补偿方式输出电压恢复稳态的时间为486μs。

当F
SBB处于模式3,输入电压为15V时,单种补偿方式下与混合补偿方式的输出电压的瞬态响应见图8(c)。

单补偿方式下的输出电压跌落0.055V,混合补偿方式的输出电压跌落0.04V,混合补偿方式输出电压恢复稳态的时间为481μs,单补偿方式输出电压恢复稳态的时间为498μs。

2.2 实验结果
根据表2,本文搭建了1台额定功率为15W的实验样机。

负载从2A切到3A,实验单补偿方式与混合补偿方式进行对比如图9所示。

当F
SBB处于模式1时,输入电压为5V,由图9(a)和图9(b)
图9 单补偿与混合补偿方式瞬态响应的对比
可见,单种补偿方式下与混合补偿方式输出电压的跌落值相差4mV,跌落值均在5%以内,混合补偿方式输出电压恢复稳态时间会比单补偿方式输出电压恢复稳态时间短23μs;FSBB处于模式2,输入电压为8V时,由图9(c)和图9(d)可见,单补偿方式下的输出电压跌落68mV,而混合补偿方式的输出电压跌落50mV,而且输出电压恢复时间也比单补偿方式快126μs;FSBB处于模式3,输入电压为15V时,由图9(e)和图9(f)可见,单补偿方式下的输出电压跌落55mV,而混合补偿方式的输出电压跌落42mV,且输出电压恢复时间也比单补偿方式快58μs。

3结 语
本文针对FSBB变换器提出一种新型多模式切换补偿的控制策略,并对变换器各种工作方式进行小信号建模分析,详细分析采用不同补偿网络进行混合补偿的方式。

对比研究了单补偿方式和本文所提混合补偿方式的优劣,仿真和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基于FSBB的混合补偿方式比单补偿方式控制时系统稳定性好,动态响应速度更快,与理论分析的结论一致。

【参考文献】
[1] 徐洪伟.开关电源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5.
[2] 顾亦磊,黄贵松,章进法.一种适用于模块并联的同步整流驱动电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
25(5):74 78.
[3] YANXW,WANGY,GEXF,etal.Dual loopcontrolwithinputvoltagefeedforwardfordual switch
Buck Boostconverter[J].ElectricPowerAutomation
Equipment,2016,36(19):65 70.
[4] ZAINURIMAAM,RADZIMAM,SOHAC,etal.Developmentofadaptiveperturbandobserve fuzzy
controlmaximumpowerpointtrackingforphotovoltaic
BoostDC DCconverter[J].IETRenewablePower
Generation,2014,8(2):183 194.
[5] JONESDC,ERICKSONRW.Anonlinearstatemachinefordeadzoneavoidanceandmitigationina
synchronousnoninvertingBuck Boostconverter[J].
IEEETransactionsonPowerElectronics,2013,28
(1):467 480.
[6] AGOSTINELLIM,PRIEWASSERR,MARSILIS,etal.Fixed frequencypseudoslidingmodecontrolfora
Buck BoostDC DCconverterinmobileapplications:
AcomparisonwithalinearPIDcontroller[C]∥2011
IEEEInternationalSymposiumonCircuitsand
Systems(ISCAS),2011:1604 1607.
[7] MARIETHOZS,ALMERS,MORARIM.OptimalcontrolofatwocontrolinputBuck Boostconverter
[C]∥Proceedingsofthe48hIEEEConferenceon
DecisionandControl(CDC)heldjointlywith2009
28thChineseControlConference,2009:6575 6581.[8] 康家玉,陈旭阳,刘甲琛.基于四开关Buck Boost的三模式平滑切换控制策略[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19(33):193 199.
[9] 姚川,阮新波,曹伟杰,等.双管Buck Boost变换器的输入电压前馈控制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
报,2013,33(21):36 44.
[10] 任小永.高效率高功率密度通信模块电源技术的研究[D].南京:南京航天航空大学.2008.
[11] 张玮麟,刘东立,张耀昌.非理想Buck变换器建模与控制研究[J].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2020(7):
25 28.
收稿日期:
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
20201114
《》在全国科技期刊界拥有广泛的知名度,历年获奖及入国家重点数据库。

依托集团公司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广泛的行业资源,《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将不断发挥专业品牌媒体的优势,不断开拓创新,全面服务于行业。

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第三届国家期刊奖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中国期刊方针"双百"期刊 2011年获第5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用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