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医案四则

合集下载

真武汤加减方解

真武汤加减方解

真武汤加减方解
真武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汤剂,由天花粉、附子、甘草、大枣等多种草药组成,具有温阳散寒、祛湿化痰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风寒湿痹等疾病。

而真武汤的加减方是在原有方剂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调整药材的种类或比例,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真武汤加减方案一:
•加生姜:
–适用于症状:寒邪入肺,咳嗽有痰,口干咽燥。

–作用:生姜能温中散寒,有助于祛除湿邪,促进真武汤的药效。

•减大枣:
–适用于症状:腹胀腹泻,消化不良。

–作用:大枣具有补脾养胃的作用,对于患有脾胃虚弱的患者,可减少大枣的用量。

真武汤加减方案二:
•加茯苓:
–适用于症状:水肿胀满,口干口渴,尿少色黄。

–作用:茯苓能利水消肿,有助于排泄体内多余的水分,配合真武汤一起服用可加快痊愈。

•减附子:
–适用于症状:气滞胸闷,恶心呕吐。

–作用: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对于阳气亢盛或有实热证的患者,可减少附子的使用量。

通过对真武汤加减方的灵活运用,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个性
化地调整药方,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但在调整药方时,应遵医嘱,不轻易自行更改药方,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祝愿患者早日康复!。

真武汤治疗下焦湿热医案

真武汤治疗下焦湿热医案

真武汤治疗下焦湿热医案摘要:1.下焦湿热的症状与原因2.真武汤的药物组成与功效3.真武汤治疗下焦湿热的医案分析4.生活习惯与饮食调理对下焦湿热的改善5.结论正文:下焦湿热是中医常见的证候之一,常表现为尿黄、口干、大便干燥等症状。

中医认为,下焦湿热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如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

治疗下焦湿热的方法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真武汤是中医常用的治疗下焦湿热的方剂,其药物组成包括附子、白术、生姜、炙甘草、茯苓等。

真武汤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利湿的功效,适用于下焦湿热所致的小便短赤、尿频、尿急、尿痛、腰酸背痛、口干口苦、身体困重、舌质红苔黄腻等症状。

在本文所提供的医案中,患者主要症状为尿灼痛或膀胱闭塞,粪便气味,小腹胀痛,黄色气味,体热口渴。

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真武汤加减治疗。

患者在服用真武汤后,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除了中药治疗,患者还应该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

例如,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适当进行运动和锻炼等。

总之,治疗下焦湿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治疗。

如果症状较重,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治疗建议。

生活习惯与饮食调理对下焦湿热的改善也起到重要作用。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换内衣内裤、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等,有助于减轻症状。

适当增加运动量,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

在饮食方面,多吃新鲜蔬果、保持饮食清淡,有助于降低湿热症状。

综上所述,真武汤是治疗下焦湿热的有效方剂,患者可以通过药物调理与生活习惯改善相结合的方式缓解症状。

真武汤名家医案

真武汤名家医案

一、[名家名案]1、头痛:刘渡舟先生曾治疗一李姓中年男子。

患者为汽车司机,夏日开车时,经常在休息空闲畅饮大量冰水或啤酒。

熟料进入秋季便发头痛。

每于夜间加重。

发则需用拳掌捶击或服些止痛药方能缓解。

本人甚为痛苦。

伴有视物昏花,病程已一个多月。

望其人面色黧黑,舌质淡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

辩为阳虚水泛,浊阴上窜,清阳被蒙之证。

附子12克 茯苓18克 白术9克 生姜12克 白芍9克 桂枝6克 炙甘草6克服药6剂后,头痛明显减轻,改服苓桂术甘汤4剂而愈。

按本证多是肾阳不足肝失温煦阳虚水泛。

寒邪内生循肝经上犯巅顶之证。

2、胁痛:黎庇留先生曾治里海吉源坊潭平端之母。

病左季胁满痛,上冲左胁,迫心部,苦不能耐,古朗余云初,医治已两月矣:香砂、陈皮,六君子汤,服至七十余剂,非不温也,其病有加无减。

嗣延黎先生诊治:见面黄暗唇白,舌上苔滑,脉沉弦而迟。

弦为水,沉为里,迟为寒。

肾中生阳不能水之主;则阴寒挟水邪,迫于心部。

遂定真武汤原方,无加无减。

平端谓:“方中各味,皆已备尝之矣”。

先生言:“备尝之乎?诸药分别用之,则既不成方,亦安能有效?此方名真武者,盖取意于镇水之神。

先圣制方,命名自非无因。

夫经方苟能对症,固捷如桴鼓之相应也。

”次早,平端来告曰:“服方后,得熟睡,是前月来所无者!今晨,痛已不知消散何处矣。

凡七十余日治之不验者,竟一日而廓清之”!相约午刻往诊。

比至,患者头束布带,语曰:“胁痛若失,兹者,转觉头痛若破”。

先生脉后告曰“此元阳虚损也。

头为诸阳之首,阳虚不能贯顶,脑髓空虚,故尔”。

该用吴茱萸汤,头痛寻愈。

次日复诊,脉象沉迟,而周身疼痛。

作桂枝新加汤服之,身痛又止。

再诊,只云胃呆,余无所苦。

拟理中汤,俾理中健胃。

连服十余剂,以善其后。

3、心动过缓:陈瑞春老师曾治王某,自觉头晕、胸闷,精神疲乏,睡眠不宁,容易惊醒。

经多方检查,确认为心动过缓。

舌淡润,脉缓两尺弱。

用桂枝甘草汤温阳益气。

十剂后,脉搏稍有力。

但早起心跳仍只有45次/分钟左右,精神不振,食纳量少,睡眠不实,面色恍白,大便偏软,小便清长,舌白润,脉缓弱两尺无力。

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

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

老应用真武汤1、阳虚湿滞肥胖案周某,女,26岁。

1993年5月14日,以形体发胖年余,前来吾师(老)处就诊。

自述:婚前形体苗条,重47公斤,今结婚不到三年,身体逐渐发胖,初不以为意。

近半年来,动则心累气短,步履艰难,称量体重,竟达78公斤,服减肥茶月余,体重不减,症状无改善。

问诊:食量并未伴同体重一起增长,且长年肢冷便溏;望诊:面色晄白,舌淡胖,苔滑;切诊:六脉沉细。

诊断:肥胖。

辨证:阳虚湿滞。

治法:温阳利湿。

方药:真武汤加泽泻。

干姜15g 茯苓30g 泽泻30g 炒白术15g 白芍15g 制附子30g先煎1小时上方水煎服,1日1剂。

连服30余剂后,体重降至63公斤。

服药期间,小便增加,食欲亦较前旺盛。

讨论:[1] 此妇体增而食量不增,且长年肢冷便溏,又诊得舌淡胖,苔润,脉沉细,是肾阳虚衰,水不化气,气不化精.浊阴堆积之明证。

[2] 真武汤加泽泻,溫阳利水,力最雄峻,用治阳虚虚胖,最能促进气化,排废泄浊,推致新。

2、阳虚湿郁癃闭案肖某,男,56岁。

1991年10月5日,以小便排泄困难,前来吾师(老)处就诊。

自述:4年前即出现小便排解不利,小腹膨胀而排解细小,冲击无力,每次小解需费时数分钟,且有逐渐加重之趋势。

曾投某中医师处求治,连续服用木通、前仁、茯苓、译泻类药数十剂,初服尚有一定疗效,久则效果不显,且停药即发。

近月来症状加重尤为迅速,时有点滴不下之症情发生,每发必导尿而后安。

问诊:小便不利时即手脚发胀,自觉皮肤绷紧,关节屈伸不利,余无所苦;望诊:眼睑浮肿,目下隆起如卧蚕,舌胖淡有齿痕;切诊:六脉细缓无力。

诊断:瘙闭。

辨证:肾阳虚衰,水湿郁滞。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

熟附片30g先煎6〇分钟炒白术20g 茯苓30g 生姜30g 白芍30g上方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剂。

二诊:前方1剂未尽,尿量大增,服3剂,精神、脉象好转,小便通畅,但仍觉排尿乏力。

原方生姜易干姜15g,白芍减至15g,加红参10g、川牛膝10g、台乌5g,连服10余剂,精神倍增,排尿正常。

叶天士“真武汤”医案六则

叶天士“真武汤”医案六则

叶天⼠“真武汤”医案六则《临症指南》中⽤此⽅(真武汤)加减治疗病案38例; 《未刻本叶⽒医案》⽤此⽅治疗病案17例。

主要作⽤不外通阳壮阳、散寒利⽔等法, 所治病症计有肿胀、单腹胀、呕吐、呃逆、湿痹、痰饮、疟疾、泄泻等。

1.湿痰积聚⽔饮病案陈,病久⽓乱,阳微、⽔⾕不运,酝酿聚湿,胃中之阳⽇薄,痰饮⽔湿必倾囊上涌,⽽新进⽔⾕之⽓,与宿邪再聚复出,致永⽆痊期。

仲景云:“饮邪当以温药和之”。

⼜云:“不渴者此为饮未去故也”。

则知理阳通阳、诚为合于古训、断断然矣。

茯苓,芍药,⽩术,附⼦,⽣姜。

按:病久⽓乱,胃阳虚馁,不能分消⽔⾕,致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新邪与宿疾相搏击,冲逆上⾏⽽呕。

治疗之法,必遵仲景饮邪当以温药和之,以壮阳通阳为上策,否则病愈⽆期。

⽅⽤附⼦壮肾阳以主⽔;⽩术补脾阳以制⽔;⽣姜佐附⽚通阳散⽔、和胃以⽌呕,于主⽔中寓有散⽔之意,茯苓佐⽩术温中去湿、健脾化痰,于制⽔中寓有利⽔之道,使肾⽓充⽽胃阳⾃振,痰⽔不作⽽饮⾃除矣。

2.湿邪伤脾肿胀病案杨,脉沉⼩弦,中年以后,阳⽓不⾜,痰饮⽔寒,皆令逆趋,致胃纳失和,渐有胀满浮肿,法以⾟温宣通,以本病属脾胃⽿。

⼈参,附⼦,茯苓,⽩术,姜汁。

按:脉沉主寒,弦主⽊旺,肾阳不⾜以化⽔,⽔冷寒⽣,脾阳不⾜以祛湿,⽊侮⼟败,中年以后,阳⽓渐衰,痰饮⽔寒逆⽽成病。

胃湿⽽不纳,脾湿⽽不运,清浊之邪失去升降之机,留积成肿,治宜⾟散外寒,温通内积。

⽅⽤附⼦温阳以祛内寒,姜汁通阳以散外寒,⽩术扶脾以建中⽓,茯苓渗湿以去⽔积,再加⼈参维护正⽓,配附⼦以补肾阳,配⽩术以扶脾阳。

阳回⼟暖则⽔有所制⽽肿⾃消矣。

3.攻痞变成单胀病案徐,攻痞变成单胀,脾阳伤极,难治之证。

⽣⽩术,熟附⼦,茯苓,厚朴,⽣⼲姜。

按:痞乃阳虚阴盛之象,升降之机失常,清浊混合成痞,温补之不暇,何任攻伐,后天之本不固,⽣⽣之⽓将残,阴邪锢结不通,变成单腹胀,《内经》云“浊⽓在上则⽣瞋胀”,⽅⽤⽩术补⼟以安中宫,茯苓渗湿以去阴邪,附⼦温阳以布⽣⽓,厚朴温中以祛浊⽓,⼲姜健胃以振中阳,⽣姜去浊⽽升清,冀其阳和⼀转,阴浊⾃失,⽽胀可消矣,叶⽒⽤⼼于此可见。

真武汤医案大全!(认真看医案)

真武汤医案大全!(认真看医案)

真武汤医案大全!(认真看医案)真武汤【方药】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各9克)白朮二两(6克)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9克)【煎服】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2)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6).【解说】本证为脾肾阳衰,水气内停。

盖水为至阴,须赖肺、脾、肾诸脏气化以行之。

而阳虚失于气化之候,大抵与脾、肾最为相关,以其水之所制在脾,水之所主在肾故也。

脾阳虚,湿积而为水;肾阳虚,聚水从其类。

终至水寒之邪由下而上,由内至外,浩浩乎泛滥成灾,或上凌于心而悸,或上射于肺而喘,或上攻于胃而呕,或上犯清窍而眩,或外溢肌肤而肿,或蓄于膀胱而小便不利。

治疗之法:一要温补肾阳;二须利其水邪。

用真武汤扶阳消阴,驱寒镇水。

方中附子辛热下温肾阳,使水有所主;白朮燥湿健脾,使水有所制;生姜宣散,佐附子以助阳,是主水之中而又有散寒之意;茯苓淡渗,佐白朮以健脾,是制水之中而有利水外出之功。

妙义在于芍药,一举数用:一可敛阴和营;二可制附子之刚燥;三可利尿去水,《神农本草经》云:芍药能“利小便,,而有行阴利水之功。

本方临床运用广泛'凡阳虚水停之病证,皆可应用。

【运用】一、亡阳滑伯仁医案:一人,七月内病发热。

或令其服小柴胡汤,必二十六剂乃安。

如其言服之,未尽二剂,则升散太过?多汗亡阳'恶寒甚,肉晌筋惕,乃请滑诊视。

脉细欲无,即以真武汤进七八服'稍有绪,更服附子七八枚乃愈。

(《名医类案·伤寒门》)按语:升散大过,汗出而热不解,反伤其阳,而见恶寒、筋惕肉颤、脉细欲无、正与“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颤动,振振欲擗地’’之论相印证,果服真武而瘳。

真武汤医案

真武汤医案

真武汤医案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患者刘某,女,60岁,退休工人。

2003年11月因“视物模糊1年”来我科门诊就诊。

检查:右眼视力0.1、左眼0.3;双眼晶体混浊(右眼>左眼),玻璃体轻度混浊;双眼眼底视乳头色界正常,后极部可见散在的微血管瘤、小片状出血及硬性渗出斑;黄斑部见大量硬性渗出斑,黄斑中心凹不见反光。

诊断:(1)并发性白内障;(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Ⅱ期。

经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提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建议行眼底激光治疗,患者不接受。

因患者面色无华,眼睑及面部轻度水肿,少气懒言,四肢发凉、伴沉重感,头晕目眩,口不渴,舌淡苔白,右脉沉细、左脉沉迟无力。

证属脾肾阳虚,水气内停。

给予真武汤加减:茯苓12 g,白芍12 g,白术10 g,炮附子10 g,生姜10 g,丹参15 g,郁金12 g,山楂12 g,鸡内金15 g。

服7剂后,面部水肿明显减轻,视物较前清晰。

查右眼视力0.1,左眼0.5;左眼黄斑区出血及渗出散开,中心凹反光隐见。

上方减炮附子为6 g,继服7剂后诸症进一步好转出院。

嘱继续服中药明目地黄丸以巩固疗效,预防其发展。

按:本例患者糖尿病史10年,出现视网膜病变1年。

其病机已由阴虚发展至阳虚,是因脾肾阳虚,阳虚失蒸,脉络瘀阻导致水湿痰瘀内停。

故用真武汤温阳利水,加丹参、郁金活血化瘀祛湿,山楂、鸡内金软坚散结,标本兼治,辨证与辨病、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达到良好的治疗效。

真武汤临床验案集锦

真武汤临床验案集锦

真武汤临床验案集锦展开全文(1)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2)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方组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朮(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煎服方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七合,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方歌生姜芍茯数皆三,二两白术一附探,便短咳频兼腹痛,驱寒镇水与君谈。

咳加五味要半升,干姜细辛一两具;小便若利恐耗津.须去茯苓肾始固;下利去芍加干姜,二两温中能守住;若呕去附加生姜,足前须到半斤数。

真武汤应用案例21则贵州·江琴医案患者:周某赫章县人性别:男年龄:52岁初诊日期:2014年10月31日病史:全身浮肿2年,无尿2天。

患者为“尿毒症晚期”,经当地医院予速尿200mg静点治疗无尿,建议透析治疗,因经济原因,患者放弃治疗,其亲戚是西医医生,因路途遥远,通过电话向我索方。

当时情况:全身浮肿较甚,双眼睑肿胀阻挡视线,双下肢部分皮肤破溃渗出较重,胸闷,呼吸困难,腹胀,不能进食,无尿,大便秘结,舌体胖大,苔黑水滑,脉沉弱。

处方:真武汤合五苓散加麻黄方组:制附片60克茯苓45克白术30克桂枝30克泽泻15克猪苓30克生姜45克麻黄15克剂量:十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服方法:用冷水1500mL浸泡1小时,煮开再煮3O分钟,分三次热服。

辅助治疗:用毫针在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水分、肾俞穴强制激,留针30钟,一天一次。

效果:当天治疗,晚上排尿约100mL,第二天排尿约3000mL,思饮食。

第三天约4500mL。

后续治疗:守方不变,排尿逐日增加,水肿日渐减轻。

十五天后只剩双下肢水肿,停止针刺治疗,上方不变加金匮肾气丸,一次一盒,一天两次,巩固治疗!经服一月后水肿完全消除,精气神尚可,停服中药继续服用金匮肾气丸调理而愈。

真武汤治加减治疗性功能减退医案案例

真武汤治加减治疗性功能减退医案案例

真武汤治加减治疗性功能减退医案案例1.韩某,男,32岁。

性功能减退已5年,手足发凉,犯困,汗出较多,乏力,纳可,舌淡胖润,脉左滑软,右弦滑略浮寸弱。

辨为肾阳亏损,湿气偏盛,治以补肾壮阳,拟真武汤加味:附子30 g,茯苓30 g,白术30 g,白芍20 g,桂枝20 g,仙茅30 g,淫羊藿30 g,阳起石30 g,韭菜子20 g,肉桂10 g,炙甘草10 g,生姜10片,大枣10枚。

7剂。

复诊:性功能明显增强,精神增旺,告称“各方面都见效”。

因系外地人,要求再开20剂,以求多服一段时间。

遂于前方减去白芍、桂枝、肉桂,加入枸杞子30 g,细辛5 g,携药而归。

按:治疗阴证,我有一个思路,即扶阳治本,对症治标,标本兼顾。

本案遵此思路,以真武汤扶阳治本,以仙茅、淫羊藿、阳起石、韭菜子壮阳治标,标本兼顾。

2.张某,男,39岁。

2013年11月28日初诊:慢性前列腺炎反复发作7年,近日复发,腰酸,尿频,阳痿,阴囊潮湿,眠差,便可,无汗,舌胖润,脉沉滑寸弱。

此水湿下渗,阳气受损,治当祛湿温阳并进,拟真武汤加入开表、壮阳之品,嘱节制房事,处方:附子45 g,白术30 g,茯神30 g,淫羊藿30 g,肉桂10 g,阳起石30 g,韭菜子20 g,苍术30 g,麻黄15 g,细辛15 g,干姜15 g,炙甘草15 g,生姜15片。

7剂。

复诊:据称,服药后大便增多,尿多,肠鸣,矢气多,此系“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之除病佳兆,果然阴囊潮湿、腰酸消失,上方附子加至75 g,再服7剂。

药后性生活改善,拟药酒方长服巩固:附子30 g,淫羊藿30 g,白术30 g,肉桂10 g,川牛膝20 g,阳起石45 g,韭菜子20 g,枸杞子20 g,细辛10 g,五味子10 g,车前子15 g,菟丝子30 g,木香10 g,炙甘草20 g。

3剂,茎片叶类各药剪成豆粒大小块,以利浸出药力。

以52°白酒2.5k g,泡半月后饮用,每晚视酒量饮50 mL 左右。

真武汤医案——精选推荐

真武汤医案——精选推荐

真武汤医案
一位朋友的母亲身体不舒服已多年,请我用中药试试。

描述症状如下: 体位变动就头晕,仰头也晕,腰疼,便溏,小便频,睡眠一般,多梦,耳背听不清。

无口苦咽干胸闷。

有高血压。

自行吃过四神汤,附子理中汤。

不是很理想。

舌象如下:
一诊:
生地黄30,山药15,山茱萸15,泽泻10,茯苓10,丹皮10,桂枝10,炮附子10,巴戟天10,肉苁蓉10
反应喝了第一次就想吐恶心。

二诊:
茯苓15,白芍 15,生姜15,白术 10,炮附子 10。

炮附子先煎20分钟,然后一起煎30分钟。

反应喝了一副下午有点头晕疼。

但起床和睡下,头晕有减轻,腰疼好像有好转,小便多了。

这个时候我认为是眩晕反应,要求继续喝,此时家属有点担心。

但还是坚持了。

方案变为附子变成6克,然后少量频服观察。

第二天早上,反应状态很好,头不疼不晕了,腰疼也减轻,耳朵也听不到以前的耳鸣声音了。

家人很高兴。

总结:
1,头晕,腰疼,很符合真武汤的病机。

服真武汤,扶阳利水后,耳鸣也好转了,这对耳鸣的发病病机可以作为参考。

2,肾气丸吃后会恶心呕吐,这是值得研究中医的朋友深入思考的。

先贤经方设计的精妙可见一斑。

(作者简介:张子远先生,目前居江苏,临床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种疾病,颇有心得。

)。

【临床医案:真武汤退热病案】

【临床医案:真武汤退热病案】

【临床医案:真武汤退热病案】病案一、马某某,女,52岁,2015年8月1日上午初诊:患者昨晚发烧、怕冷,头昏乏力,无汗,鼻塞,有少许清鼻涕,嗓子疼,晚上大量喝水,小便多,早上不欲食,不渴不烦,平时大便偏干二三日一行。

叩诊腹部无鼓音,舌淡苔白、舌正中有一纵裂纹,脉弦缓,心率90次/分,察咽喉微红,不肿。

测腋下体温38.8。

与真武汤加炙甘草大枣:茯苓10g白术10g白芍10g附子6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枣4枚,三副水煎服,一日一副。

一副药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2次温服。

上药服一副后,第二天早上测体温37,服二副后,第三天早上测体温36.5。

病案二、杨某某,女,5岁,2016年1月14日上午初诊:患儿昨夜发热,咳嗽,鼻塞,头晕,不欲多饮,时腹自痛,昨日大便初头硬后软,小便次数少,今早不欲食,叩诊腹软无鼓音,舌微红、舌中苔白厚、舌周边苔薄白,脉数尺沉弱。

测腋下体温38.1。

一方与柴胡桂枝汤去人参生姜大枣加茯苓干姜细辛五味子:柴胡15g黄芩6g半夏6g炙甘草6g桂枝6g白芍6g茯苓6g干姜4g细辛2g五味子6g,用水600毫升,煮取150毫升,分3次温服。

1月15日上午再诊:患儿服汤药后,体温不退,脉证基本同前。

二方将一方去桂枝黄芩,续服一日。

1月16日三诊:患儿服二方后,体温仍然不退,咳嗽不止。

三方与真武汤加味:附子4g茯苓6g白术4g白芍6g干姜3g细辛2g五味子6g炙甘草4g生姜4g大枣2枚,用水600毫升,煮取150升毫升,分3次温服。

三方服一日,热退身凉。

病案三、刘某某,男,3岁零5个月,2017年1月16日晚上初诊:患儿身热,手足热,面色不红,偶有微咳,无汗,腹胀,食欲不佳,两日不大便,小便次数不多,病儿安静,舌淡红苔薄白,寸脉微浮、尺脉沉。

一方与桂枝加茯苓白术汤:桂枝10g白芍10g茯苓10g白术6g 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4个切片,用水600毫升,煮取100毫升,分3次温服。

经方医案集:真武汤案

经方医案集:真武汤案

经方医案集:真武汤案经方医案集真武汤案1.张某某,男,43岁,1987年12月15日诊。

盗汗六年,每二三天一次,虽多法治疗而不效。

近半年来盗汗加重,.至下半夜即汗出湿衣,渗及被褥,醒后汗止,全身发凉,白天困倦无力,动则心悸。

颜面苍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证属阳气虚衰,阴寒内盛。

选用真武汤以扶阳抑阴:制附片、白术各10克,茯苓、白芍各15克,生姜4片。

服药4剂,盗汗竟止,精神转佳;继以原方出入10剂调理。

随访二年,未复发。

(周亚林医案)盗汗多属阴虚,然亦有阳虚者。

《景岳全书》指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阳气在人卧寐时应入里固护内脏,今阳虚而不能固,以致寐时汗出。

寤后阳气动出,尚能勉行其事,故寤后汗止。

2.李某患者为汽车司机,夏日开车时,因天气炎热,常在休息时畅饮冰镇啤酒或汽水,每日无度。

至秋即觉头痛,每每在夜晚发作,疼痛剧烈,必须以拳击其头部,或服止痛药片始能缓解。

伴有视物昏花,病程已一月多。

望其人面色黧黑,舌质淡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

此属阳虚水泛,浊阴上窜,清阳被蒙之证。

附子12克,茯苓18克,白术9克,生姜12克,白芍9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

服药六剂后,头痛明显减缓,改服苓桂术甘汤四剂而愈。

(刘渡舟医案)3.张某,女,44岁。

患目窠浮肿,胀如卧蚕,两目流泪涓涓不止,遇见风寒或劳累时更为严重。

其人面色薰黄,舌体胖大而嫩,苔薄白水滑,脉沉。

泪多主于阴气内盛,阴盛则阳弱,阳虚不能行水化湿,则水湿邪气泛溢为肿。

党参9克,白术15克,干姜3克,炙甘草6克,茯苓24克,黄芪18克,砂仁3克,桔梗3克,肉桂3克,陈皮6克。

服药二剂后,证情明显减轻,转用真武汤温肾利水,三剂,加服肾气丸20 丸,服药尽而后肿消泪止。

(刘渡舟医案)《伤寒论》中还有改理中汤为理中丸一法。

功用虽同,但服法很有讲究。

服用理中丸治疗太阴虚寒下利证,一定要遵循“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的服药方法。

《伤寒论》真武汤:刘渡舟、胡希恕、郝万山真武汤医案

《伤寒论》真武汤:刘渡舟、胡希恕、郝万山真武汤医案

《伤寒论》真武汤:刘渡舟、胡希恕、郝万山真武汤医案真武汤证是少阴病寒化证的一个证型,其证是阳虚水泛。

真武汤是《伤寒论》重点方剂之一,经历代医家临床验证,疗效确切而被厂泛应用。

真武汤证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4)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6)主治:阳虚水泛证。

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

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加减化裁:若水寒射肺而咳者,加干姜、细辛温肺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阴盛阳衰而下利甚者,去芍药之阴柔,加干姜以助温里散寒;水寒犯胃而呕者,加重生姜用量以和胃降逆,可更加吴茱萸以助温胃止呕。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附子汤与真武汤组成药物仅一味之差,均主治肾阳虚衰兼水湿泛溢之证。

不同之处:附子汤重用附、术,并伍以人参,重在温补脾阳而祛寒湿;真武汤附、术半量,更佐生姜,重在温补肾阳而散水气。

胡希恕医案:陈某,男性,41岁,1966年2月8曰初诊。

头晕、左肩背痛3个月余,经X 线摄片提示第6颈椎增生。

近症见:头晕,心悸,左肩背痛,左手拘急痛,肘上下部亦酸痛,夜尿较频,舌苔白根腻,脉沉滑。

左肩背痛,左手拘急痛,肘上下部亦酸痛,表证。

脉沉滑、舌苔白根腻,头晕,心悸,夜尿频,里虚夹饮。

综合分析:此属少阴太阴合病,寒湿痹阻,阳虚水气上犯,爲真武汤方证。

处方:茯苓12g 白芍10g生姜l0g 白术10g炮附子(先煎)6g结果:上药服3剂,头晕减,他症变化不明显。

前方加桂枝l0g,炙甘草10g,增炮附子爲10g。

服1周,肩背痛减。

继渐增附子用量至15g,服2个月诸症皆消。

有一年夏天,天气最热的时候,丰台区体育馆的一个武术教练、30多岁的一个女同志,得了美尼尔氏综合证。

真武汤——精选推荐

真武汤——精选推荐

真武汤【7.55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仍发热,⼼下悸,头眩,⾝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函太阳89 太阳病,发其汗⽽不解,其⼈仍发热,⼼下悸,头眩,⾝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是个在感冒中很难把握的⽅⼦,但是杂病中还是相对⽐较好⽤的。

我就从我所了解的⼀些⽅⾯,慢慢聊聊这个汤,因为这个汤的主证和别的汤不⼀样,这个汤⼏乎没有主证可以⽤,所以往往开起来是凭感觉的。

我只能唠叨唠叨这个感觉。

可能我絮絮叨叨⼏千字,能有⼀个⼤概的感觉给你们抓住也不⼀定。

⾸先先回忆⼀下,伤寒论⾥⾯⼀个⽅⼦,如果这个⽅⼦的药味稍稍多⼀些,⽐如五六味左右的。

有些⽅⼦有⽢草的,有⼀些没有。

⽐如桂枝汤⿇黄汤有⽢草,五苓散没有。

这种有⽢草的和没有⽢草的⽅⼦,其实可以特地拿出来专门讨论⼀下。

有没有⽢草这⼀个不同,其实⽅⼦的感觉往往就有很⼤的差异。

就好⽐说,桂枝汤⾥⾯,⼤枣⼊营,⽣姜出卫,就好像桂枝的药性⾛在⾎分,然后有了⽣姜,就能把桂枝的药性开到⾎管外⾯,把风邪赶出去,这个就是所谓的⽣姜帮助桂枝由营出卫。

可是有⼀个⽅⼦,和桂枝汤很像,叫做黄耆五物汤,这个汤是治疗⾎痹的,如果是虚证的中风或者⼿指⿇啊脚⿇之类的,都可以试试这个汤。

⽽这个汤的结构,就是桂枝汤没有⽢草,⽣姜加倍再加上黄芪。

⽽这个汤和桂枝汤喝起来感觉很不⼀样,桂枝是喝下去之后有种热⽓进⼊脾胃流遍全⾝然后出汗的感觉,⽽黄耆五物汤喝下去,就没有这种联合作⽤的感觉,⽽是桂枝的药性只在⾎分中,⽣姜就在⾎分外⾯祛湿⽓寒⽓,就感觉桂枝和⽣姜的联合作⽤不见了,甚⾄有⼈说有了黄芪这味药,就会打断桂枝和⽣姜的关系,就是黄芪在经⽅⼈的眼中,是⾛在营分和卫分之间,如果是经⽅的学习者,⼤概都会知道⼀件事,如果看宋本,整本伤寒的部分没有⽤过黄芪,黄芪不⽤再表证中。

但是你说桂枝不和⽣姜⾛表,是因为没⽢草,还是因为黄芪挡在中间?那还有⼀个汤叫做桂枝加黄芪汤,治疗黄汗,那个⽅就是桂枝汤加上黄芪,那个汤喝起来就⼜有联合作⽤的感觉了。

真武汤加减治疗水肿医案案例

真武汤加减治疗水肿医案案例

真武汤加减治疗水肿医案案例1.李某,男,59岁。

下肢水肿年余,尿蛋白( ~ ),尿清,大便偏干,纳少,口和,手足不温,嗜困,无汗,尚无乏力感。

糖尿病已17年,用胰岛素控制。

舌淡紫稍胖润,脉左弦右滑。

此阳虚湿盛,治以温阳利水,拟真武汤加味:附子15 g,苍术20 g,白术20 g,茯苓30 g,麻黄10 g,砂仁10 g,肉苁蓉20 g,炙甘草10 g,生姜20片。

5剂后,汗出,下肢水肿消除,余症亦好转,但尿蛋白( ),仍便干,前方去麻黄,加大黄10 g 续服。

药后便通,尿蛋白( ),水肿未复发。

按:本案阳虚湿盛之候,治以温阳利水之真武汤当无疑义,此系早期病例,附子用量15 g 偏少。

肺为水之上源,水肿当防表气郁闭,即或无表证,初诊方也要注意开表。

本例无汗,故初诊方中加用麻黄宣肺开表,得汗后去之,这是治疗水肿的重要经验。

前贤有“提壶揭盖”之比喻: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与下焦相通,今上焦闭则下焦塞,“比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下窍之水出焉。

”-犹如茶壶盖上必须开一个孔,启上窍而通下窍,起到宣肺以利水之功,其法主要用于某些水肿或小便不利之证。

2.左某,男,36岁。

2012年3月8日初诊:肾病型肾炎6天,下肢水肿,晨起颜面亦肿。

尿少色黄,便、纳、眠尚可,口和,手足不温,无汗,乏力。

舌略赤胖润,脉左沉滑,右弦浮寸弱。

尿蛋白( ),潜血( ),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开西药4种,中成药4种,没有取而来诊。

判以阳虚湿盛,治以温阳利水,拟真武汤加味:附子30 g,苍术30 g,白术30 g,茯苓30 g,麻黄10 g,淫羊藿30 g,炮姜30 g,川牛膝30 g,乳香5 g,蝉蜕5 g,泽泻25 g,生姜10片。

服药7剂后,汗出,下肢肿消,感觉很好,尿蛋白( ),潜血(-)。

但尿量仍少,色黄。

前方去麻黄,附子增加15 g续服。

尿量增加。

此后每周调方1次,附子每次加15 g,出入药物还有:补肾如补骨脂、菟丝子、益智仁;补气如党参、黄芪、炙甘草;利水如茵陈、猪苓、防己;理气如丁香、郁金、木香、厚朴、肉桂等,相机出入。

真武汤经典医案、方论

真武汤经典医案、方论

真武汤经典医案、⽅论[⽅剂组成]茯苓三两(9克),芍药三两(9克),⽣姜切,三两(9克),⽩术⼆两(6克),附⼦炮,去⽪,破⼋⽚,⼀枚(5克)[服⽤⽅法]上五味,以⽔⼋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细⾟、⼲姜各⼀两;若⼩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姜⼆两;若呕者,去附⼦,加⽣姜⾜前为半⽄。

[治则⽅解]病机:肾阳虚衰,⽔⽓内停。

治则:温阳化⽓⾏⽔。

⽅义:⽅⽤附⼦⾟热以壮肾阳,使⽔有所主。

⽩术健脾燥湿,使⽔有所制。

⽣姜佐附⼦助阳,宣散⽔⽓,主⽔之中有散⽔之意。

茯苓淡渗利⽔,制⽔之中有利⽔之功。

芍药敛阴和营,制姜附刚燥之性。

[辨证要点]真武汤功能温阳散寒,化⽓⾏⽔。

《伤寒论》⽤本⽅治疗肾阳虚⽽⽔泛之证。

其要点在于阳虚与饮停并存。

若仅有阳虚⽽⽆停饮,或仅有停饮⽽⽆阳虚,皆⾮本⽅的对之证。

病位⽅⾯,以肾为主,兼及⼼脾。

本⽅与苓桂术⽢汤均可治疗⾝体振颤⽽不能⾃持者。

苓桂术⽢汤主治脾虚⽔停证,病以脾虚不能制⽔,⽽见胃脘逆满,⽓上冲胸,头眩为主要特点,重以健脾利⽔;真武汤主治⼼肾阳虚⽔⽓证,病以⼼肾阳虚所致之四肢沉重或⽔肿,⼼悸等为特点,重在温肾阳,利⽔⽓。

真武汤与五苓散均能治⽔,真武汤治阳虚⽔泛之证,五苓散治太阳蓄⽔证。

治疗上真武汤扶肾阳⽽治⽔,五苓散通阳化⽓以利⽔。

临床上真武汤脉见沉迟、沉紧,或阳虚肢冷。

五苓散则见脉浮或⼝渴,关键是三焦⽓化不利。

[仲景⽅论]《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仍发热,⼼下悸,头眩,⾝觸动,振振欲瓣地者,真武汤主之。

《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三⽇不已,⾄四五⽇,腹痛,⼩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者,此为有⽔⽓,其⼈或咳,或⼩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注家⽅论]1.成⽆⼰《伤寒明理论》:真武,北⽅⽔神也,⽽属肾,⽤以治⽔焉。

⽔⽓在⼼下,外带表⽽属阳,必应发散,故治以真武汤。

青龙汤主太阳病,真武汤主少阴病。

少阴,肾⽔也,此汤可以和之,真武之名得矣。

真武湯医案

真武湯医案

真武湯医案真武汤方出自《伤寒论》 , 乃由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生姜组成 , 功能温阳利水 , 主治脾肾阳虚 , 水气内停之证。

笔者临床以其出人治疗多种内科病症 , 疗效显著 , 现报道如下。

1 痛病患者 , 女性 ,50 岁。

因 '' 头晕心悸气急 1 天 '' 人院。

患者原有扩张性心肌病史 , 多次因心衰住院 , 此次因与家人口角后出现头晕心悸 , 伴有气急, 人院后予硝酸甘油、速尿、安体舒通、绩沙坦、阿司匹林等抗心衰治疗 , 病情未好转 , 至夜突然出现四肢抽撞震颤 , 诉心悸头痛加重 , 双手按于心下或抓床、挠心 , 烦躁 , 大汗 , 查体 : 神情烦躁 , 出汗较多 , 吸氧下唇无紫绪 , 呼吸尚平稳 , 颈静脉元怒张 , 心率 100 次 / 分 , 房颤率 , 肺底部及少许湿罗音 , 双下股无水肿。

血气分析示呼碱代酸 , 急予加强利尿、强心治疗 , 甘露醇降颅内压及安定静脉持续静滴 , 犹未能完全控制 , 思及《伤寒论》中原文 '' 心下悸 , 头眩 , 身瞤动 , 振振欲黯地 , 真武汤主之 '' 、 '' 发汗过多 , 其人叉手自冒心 , 心下悸 , 欲得按者 , 桂枝甘草汤主之 '', 乃疏方 : 附子、白术、白芍、生姜二桂枝各 10g, 获苓、龙骨、牡蛎、小麦各 30g, 连夜煎服 , 嘱其连续少量服之 , 夜间尚平稳 , 次日前症复发 , 再予原方煎服 , 共进 3 剂 , 病情稳定 , 上症未作 , 遂于第二日停用安定 , 继续抗心衰治疗 , 后病情稳定出院。

按 : 此患者因有扩张性心肌病史 , 故人院正规抗心衰治疗 , 但出现精神症状, 开始怀疑硝酸甘油扩张脑血管导致颅内高压, 而予对症治疗 , 加强利尿治疗 , 仍未能缓解 , 后经详细询问病史 , 患者有精神剌激史 , 又有过度换气 , 考虑痛病 , 而中医辨证又无从着手 , 恰逢所读医案书内有类似记载, 予真武汤加减治疗, 不想疗效显著, 深叹经方之神妙 !2 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 , 女性 ,60 岁。

李可:真武汤医案

李可:真武汤医案

李可:真武汤医案李可老中医对真武汤的运用与写给弟子们的嘱托中医知识学习馆阅24909转5442014-08-19 分享收藏广东省中医院雒晓东主任医师真武汤证:筋惕肉瞤,振振欲僻地,眩晕,心悸,浮肿……单独的眩晕、心悸、浮肿,苓桂术甘汤就可以了,到了筋惕肉瞤、振振欲僻地就一定要用真武。

两个方都是治阳虚,但是一个是在太阴,一个是在少阴。

苓桂术甘是太阴水饮,真武汤是少阴水饮。

真武汤在左季云那里是放在理中汤类方里,不是放在四逆类方里面。

真武汤和附子汤都是实际上是太阴少阴并治的情况。

李老也把真武汤归为理中汤类方,这种归类法应该是出自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

1.筋惕肉瞤引伸:一切风木妄动之征象。

小儿双目眨动不停,大人不定处肌肉跳动,上下眼睑跳动,面肌痉挛……部位:脾所属。

治则:补土生火,壮元阳以消阴翳。

性质:木克土。

2.振振欲僻地,眩晕,心悸,浮肿水气——痰饮。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痰饮治根,水泛为痰,阳不壮阴。

病在三阴,太阴统之。

脾胃为釜,釜中之物,伏火可以熟腐、运化、散精于五脏。

故脾胃本病,理中、小建中,牵涉釜底之火,则大桂附理中补火生土。

若见生克乖乱,但扶其正,听邪自去。

木克土,不单是木气强,重点是土气虚,土旺则自不受气。

难经提倡之隔二隔三疗法,我很少用,但特别注重“虚则补其母”(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以中气为圆运动之轴)。

李老治数百例小儿眨眼病和大人面肌痉挛,见这些病人大多面黄肌瘦,精神萎靡不振,食少便溏,便知皆因太阴不升,直接用理中汤,十天半月即大为改观,以桂附理中收功。

30岁前,还注意“抑”木,用平肝熄风之类,实是画蛇添足。

而且“木”气,乃生生之气,张锡纯叫作“生命的萌芽”,岂能任意摧残(镇肝!伐肝!泻肝!)!真武汤之用白芍,乃是降胆(甲木),酸以敛之,使升发太过的肝气(乙木)回归肾水之中,成为坎中一阳。

只有“降”得到位,才能生化无穷。

故“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奥义在此。

一切属于少阴、太阴两虚之证,真武汤完全可以胜任。

真武汤方证医案(收集整理)

真武汤方证医案(收集整理)

真武汤方证医案(收集整理)[名医验案]1、许叔微医案乡人京姓之子年近三十,初得病身微汗,脉弱恶风。

医者误以麻黄汤汗之,汗遂不止。

发热心痛,多惊悸,夜间不得眠卧,谵语不识人,筋惕肉矚,振振动摇。

医者以镇心惊风药治之。

予视之曰,强汗之过也。

仲景云,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青龙汤。

服之则筋惕肉睥者,为逆也。

唯真武汤可救之。

仲景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

其人仍发热,心下悸,身瞩动,振振欲摒地者,真武汤主之。

予三投而大病除。

次以清心丸、竹叶汤解余毒,数日差。

2、滑伯仁医案滑伯仁治一人,七月内病发。

或令其服小柴胡汤,必二十六剂乃安,如其言服之,未尽二剂,即发散太过,多汗亡阳,恶寒甚,肉睥筋惕,乃请滑诊视,脉细欲无,即以真武汤进七八服,稍有结盟,更服附子七枚乃愈。

3、刘渡舟医案案1、李某,男,32岁。

患头痛病,每在夜间发作,疼痛剧烈,必以拳击头始能缓解。

血压正常,心肺正常。

西医检查未明确诊断,头痛不耐烦时,只好服止痛药片。

问如何得病?答:夏天开车苦热,休息时先痛饮冰冻汽水或啤酒,每日无间,至秋即觉头痛。

问头痛外尚有何症?答:两目视物有时黑花缭乱。

望面色黧黑,舌淡质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

此证乃阳虚水泛上蔽清阳所致,以其色脉之诊可以确定。

为疏:附子12克,生姜12克,桂枝12克,茯苓24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白芍9克。

其服6剂获安,又服苓桂术甘汤4剂巩固疗效而愈。

案2:孙某,女,60岁。

左上腹部隐隐冷痛如掌大,每于子夜时分疼痛发作,丑时腹泻,完谷不化,有黏液如涕,或如烂柿,腹中雷鸣,出冷汗,纳食减少。

经服胃舒平、酵母片以及温胃理气等中药无效。

病程已有三个多月,询知病证起于天寒食冷,因体阳虚弱,以致脾肾俱寒。

先用附子粳米汤,服二剂后胃痛、肠鸣减轻。

再诊时告知后背恶寒而疼痛,改用真武汤温阳化水,以治寒邪,处方:附子15克,生姜15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

二剂后腹背疼痛止,恶寒轻,腹泻未作。

因左胁有时作疼,是寒邪犯于厥阴,于上方加入吴茱萸15克,又服一剂而证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武汤医案四则
摘要】真武汤源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方含附子、白术、生姜、
茯苓、芍药五药合用,共凑温阳利水之效,主要用于脾肾阳虚,水湿泛滥之证[1]。

笔者平素喜爱研习古方经方,并在临床上遣用多效,现列真武汤四则验案如下,
以资参考。

【关键词】真武汤;临床;医案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9-0345-02
真武汤,见于太阳病发汗之汗出不解及少阴病伴水气者。

五行中,北为肾,
为水,而真武,又名玄武,为四方宿名之一,《医宗金鉴》中:“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以之名汤者,赖以镇水之义也。

”是以从方名可知本方以治水为主。

方中附子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为君,茯苓利水渗湿、白术健脾燥湿为臣,佐以生姜之
温散,白芍之利水缓急及敛阴防燥,共成脾肾阳虚、水湿泛溢之基础方。

虽《伤
寒论》中关于本方的记载寥寥不及百字,但本方临床上对很多疾病却有奇效,如
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支气管炎、心源性水肿等。

笔者于临床上运用本方加减治
疗多种病证,每获良效,兹举例如下。

1.典型病例
1.1 心悸
周某,女,50岁,2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气短,伴有胸闷痞满,小便不利,时未处理,一周前心悸症状加重,并发有眩晕及双下肢高度水肿,夜间阵发
性哮喘,形寒肢冷,时有恶心呕吐,小便难,大便略溏,纳眠差,舌淡胖苔薄白,脉细滑。

经综合检查后,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

现为进一步治疗特来就诊。

诊为:心悸——水饮凌心证。

予以:茯苓30g,附子10g,生姜10g,白术15g,
芍药15g,桂枝15g。

水煎服,2次/日/剂。

2剂后心悸症状减轻,小便通畅,水
肿较前减轻,续服1周后水肿消失,无明显心悸气短。

按综合患者症状可知病位在心、脾、肾三脏。

心阳虚衰,胸阳无力化水,
水邪内停,上凌心肺,发为心悸气短;脾阳不足而运化无力,故纳差便溏;命门
火衰,温养无力而畏寒肢冷,阳不化气而水湿泛溢,故见下肢水肿。

故综上可知
本患者为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心肺,当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1.2 水肿
王某,女,42岁。

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眼睑、下肢浮肿,当地诊为“肾炎”,治疗后好转,但反复发作。

1周前症状加重,腰以下为甚,呈凹陷性水肿,伴有腰酸冷痛,四肢厥冷,畏寒,面色咣白,恶心呕吐,腹胀,小便清长量多,纳眠差,甚有心悸胸闷,喘促胸闷,舌淡胖,苔白,脉沉迟无力。

经综合检
查后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

中医诊断:水肿——肾阳衰微证。

予以:茯苓30g,附子10g,生姜10g,白术15g,芍药15g,地黄15g,山茱萸15g。

山药15g,菟
丝子15g、补骨脂15g。

水煎服,2次/日/剂。

5剂后浮肿症状明显减轻,2周后
恶心呕吐、腹胀等兼症亦除,纳眠渐好转,持续治疗1月后症状消失。

按患者为凹陷性水肿,发病缓慢,肿处皮肤松弛,故可辨为阴水,可知为
阴胜阳虚。

肾阳不足则膀胱气化无力,水液内停,故可见肢体浮肿;肾阳不足则
无以温养脏腑,气血运行无力,故面色咣白,四肢厥冷,畏寒。

《医门法律?水肿》:“肾者,胃之关也,肾司开阖,肾气从阳则开,阳太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以为消;肾从阴则合,阴太盛则关门常合,水不通而为肿。

”故当温肾助阳,化气
行水。

1.3 泄泻
张某,男,51岁。

患者4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凌晨腹泻,达4次,为水样便,伴肠鸣腹痛喜按,完谷不化,泻后则安,神疲易乏,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
频繁,舌淡红,苔薄白略腻,脉沉细。

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

中医诊断:泄泻—肾阳虚衰证。

予以:茯苓20g,附子10g,生姜10g,白术15g,芍药15g,补
骨脂15g,肉豆蔻15g,五味子15g。

水煎服,2次/日/剂。

连用1周后症状明显
改善,2周后症状消失。

按此病隶属泄泻之久泄。

久病必虚,脾病及肾,肾阳亏虚兼脾失温煦,水
谷无以腐熟,发为泄泻;凌晨虽阳气始生,但仍为阴盛阳衰,肾者,胃之关也,
脾肾阳虚则胃关不固,故多发于凌晨;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故腑气通则
腹安;而神疲易乏,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频繁亦为肾阳亏虚之兆。

治当以
温肾助阳,固涩止泻。

2.讨论
《古今名医方论》中:“水之所制者脾,水之所行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

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虽欲行,孰为之主?”该句体现了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脾阳及肾阳的重要性,脾肾之阳充盈则水有
所归,有所摄。

如若脾肾阳虚,则水湿制化障碍。

饮水流行于四肢则发为肢体浮肿;水走肠间则腹痛下利;上逆肺胃则发为咳嗽、呕逆;水湿中阻,清阳不升,
发为眩晕。

而《伤寒论》中提到若太阳病发汗太过则易伤阴耗阳,阳虚则无以温
煦机体,加以水湿浸渍筋肉发为“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综上皆为脾肾阳虚之证,而真武汤为温阳利水之基础方。

方中附子“凡属阳虚阴极之候,服之有起死之殊功”;“三白”白术燥能治水,茯苓淡渗利水,白芍酸能敛阴舒筋;生姜和胃兼利水。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真武汤的药理作用有强心、促进血液循环、利尿以及改
善肾功能等,王均宁[2]通过正交设计法研究了动物实验性心衰模型,发现真武汤
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血氧供应,促进血液循环;真武汤具有温阳利水之功,且其利尿作用较呋塞米等利尿剂更为持久而缓和[3];李姗姗[4]等实验研究表明:真武汤还具有改善肾毒性肾衰动物的摄食量,增加利尿,降低BUN及肌酐,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除此外对于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神经系
统疾病如神经官能症、迷路积水等多个系统疾病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5]。

由此可见,真武汤的临床应用颇广,在临床应用上具有深一步的探讨价值。

【参考文献】
[1]邓中甲.李冀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1.
[2]王均宁.真武汤对心血管的药理作用及组方研究.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2,16(5):37
[3]禚君,谢人明.胡锡琴等.真武汤利尿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9,
25(4);10-11.
[4]李姗姗,尚炽昌.真武汤临床及实验研究指导[J].河南中医药,1998,
13(2):12-14.
[5]王婷婷.真武汤证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3);158-1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