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德育教师信息素养的问题检视与推进路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和渗透,推动教育向着智能化方向加速跃升,智慧城市、智慧学校、智慧教室、智慧课堂、智慧学习等由此进入人们的视野”[1],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教育工作,为个体的道德品质、知识水准和能力结构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具备熟练的计算机处理技能将成为网络社会中学习者所必须具备的素养。”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通过教育信息化支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全民终身学习。2019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强调信息技术能力是新时代教师的核心素养,要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入融合。[2] 2019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布的《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面临着人工智能的挑

互联网时代德育教师信息素养的

问题检视与推进路径

● 冯永刚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德育教师的信息素养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意蕴。加强德育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互联网时代塑造青少年学生健全道德人格的诉求,是促进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必需,是推进德育现代化的使然。然而,目前,德育教师在信息观念、学识、技能以及行为等方面均存有些许隐忧,严重地侵蚀了互联网时代德育的魅力、活力与有效性。唯当强化和提升网络信息素养,德育教师才能正确认识和掌握网络资源,深入挖掘互联网之于德育价值和意义,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熟练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德育活动,从而开创互联网时代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关 键 词:互联网时代;德育教师;信息素养

课题来源:2021年度田家炳基金会资助项目“师德·世范:山东省淄博市乡村学校校长师德培训”(项目编号:2108-01-111)。

作者简介:冯永刚,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道德教育哲学、教育基本理论。

新视点

战。信息素养是21世纪公民的关键能力之一,21世纪是一个信息素养的社会。被誉为“大数据之父”的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nberge)直言不讳地指出,信息素养是新发明的源泉和动力,一个缺乏信息素养尤其是缺乏大数据信息素养的人将举步维艰,注定要被时代淘汰。[3]拥有必备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每个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德育教师自不例外。随着信息化的浪潮对学校德育的介入、影响和渗透,分析德育教师信息素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和提升德育教师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互联网时代德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时代呼唤:互联网时代加强德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最初起源于图书馆学,是由图书馆检索功能发展而来,1974年最先被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使用,意指“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与技能”。[4]信息素养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以来,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与认同。尤其是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信息素养逐渐渗透到信息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各个学科领域,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5]尽管不同研究者基于不同视角,对信息素养的界定见仁见智,但在某些方面达成了共识,即信息素养是指人们查找、检索、使用信息的技术和能力。信息素养的结构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行为等各部分的相互搭配和有机整合。

循此思路,所谓德育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德育教师获取、筛选、加工、解读、创新和呈现信息的道德意识和能力。为了加强研究的针对性、指向性和可操作性,本研究所探讨的德育是狭义的德育,意指道德教育。“德育即道德教育。”[6]与其他教师的信息素养相比较而言,尽管任何教师都兼具“经师”和“人师”的双重职责,因为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中处于灵魂和统帅的地位,所以信息修养对德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而且德育教师在引导学生崇善、向善、行善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其他学科教师所无以比拟的。这在阿诺尔德·J.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那里也得到了体现:“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分。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7]利用技术手段趋善避恶,是每一个德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与时代使命。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德育教师的信息伦理道德素养与法律修养,对青少年学生个体、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以及德育现代化的推进,均不无裨益。互联网时代对德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召唤,既是青少年学生健全道德人格塑造的迫切需要,也是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亦是推进德育现代化的客观必然。

(一)塑造青少年学生健全道德人格的诉求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上网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2023年3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止到2022年12月,国内网民规模高达10.67亿。青少年学生是重要的网络活动主体,其上网行为更为活跃。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凝聚物,互联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空间为平台,深刻地影响着从事网络活动的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范式、道德修养以及

行为方式。诚然,互联网不仅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及时与丰富的德育信息,拓宽了他们获取道德知识的范围和渠道,而且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其对学生道德发展的贡献自是毋庸置疑。[8]但是,我们在看到互联网的优势之时,也不能漠视互联网对学生道德成长的负面效应。由于不少青少年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空间,热衷于聊天、电脑游戏、网上交友甚至网恋,造成实际人际交往的贫乏和道德情感的冷漠,逐渐疏远和逃避现实。“在网络社区里逃避社会化带来的矛盾有一个便捷的原因就是,网络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让人随心所欲的地方。自己的意愿可以在网络中达到最大程度的体现。这对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是一种回避与反驳。”[9]当学生在现实中遇到学习、生活等方面困惑和挫折时,就上网寻找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长此以往,变得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精神倦怠、自我封闭,致使道德品质畸变,形成扭曲或分裂的道德人格。再者,由于信息时代的互联网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然而学生分辨力和自制力较差,极易成为不良网络文化的俘虏和奴隶,污染心灵世界,麻痹道德情愫,为僭越道德、违法乱纪乃至网络犯罪埋下了隐患,无益于健全道德人格的养成。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可有效规避学生在良莠不齐的网络空间中迷失自我,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德育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才能把握学生上网的思想脉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运用互联网,培养他们对互联网的辨别能力、抗干扰能力、免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

(二)促进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必需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地位以及专业人格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和改善的过程。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迅猛发展,德育教学的网络化、德育管理的数据化、德育资源的信息化赋予教师专业发展新的内涵。提高德育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互联网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改善教师素质结构的需求,是德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可规避的重要内容。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21世纪,文盲的概念将发生根本的变化,不会使用计算机等先进工具或不会检索、处理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人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文盲特征。’”[10]倘若德育教师缺乏相应的信息素养,其专业发展定然是片面的、残缺的、断裂的。在信息化时代的德育教师,只有具有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才能适应德育活动的需要,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育所需的合格教师,才能在信息化社会中卓有成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尤为重要的是,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适时通过互联网空间获得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为教师开启终身学习的大门,使之习得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成为终身学习者,进行自我积累、自我改造和自我提升,为自我专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与活力。否则,德育教师则沦为名副其实的“教书匠”,既无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铸造,也无益于德育教师专业的发展。

(三)推进德育现代化的使然

德育现代化是以人为核心,以现代技术为制高点,促进德育的现代特性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德育主体、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环境和德育评价均折射出浓厚的现代信息技术气息,印有深深的互联网烙痕。以信息化推动德育的现代化,是互联网促进德育现代化的重要维度。德育教师是操作与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