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小儿发病特点(三)
“肾常虚”
肾为后天之本,小儿的生长发育,以及骨骼、脑 髓、发、耳、齿等的形体与功能均与肾有着密切 的关系。小儿先天禀受之肾精须赖后天脾胃生化 之气血不断充养,才能逐步充盛;小儿未充之肾 气又常与其迅速生长发育的需求显得不相适应, 因而称“肾常虚”。儿科五迟、五软、解颅、遗尿 、尿频、水肿等肾系疾病在临床上均属常见。
8
小儿发病特点(一)
“肺常不足”
肺本为娇脏,难调而易伤。小儿肺常不足,包括 肺的解剖组织结构未能完善,生理功能活动未能 健全,加之小儿寒温不能自调,家长护养常有失 宜,故形成易患肺系疾病的内因、外因。肺为呼 吸出入之门,主一身之表,六淫外邪犯人,不管 从口鼻而入还是从皮毛而入,均先犯于肺。所以 ,儿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 占儿科发病率的首位。
35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五)
天河水 【位置】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
点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
用食、中二指沾水自腕横纹中点处,一起 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肘横纹中点,同 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清天河水用于治疗感冒发热;打马过天河 用于烦躁不安、高热等症。
36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六)
六腑 【位置】前臂尺侧边缘,自腕横纹直上至肘横纹成
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
六腑。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用于治疗高热、汗出、大便秘结干燥等实
热病症。若患儿平素大便溏薄、脾虚腹泻 者,本法慎用。
37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七)
推三关为大热之法,退六腑为大凉之法。 两手法可单用亦可合用。 若患儿气虚体弱,畏寒怕冷,可单用推三关,如 高热烦渴、发斑等可单用退六腑。 两穴合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免伤正气。 如寒热夹杂,以热为主,则可以退六腑三数,推三 关一数之比推之;若以寒为重,则可以推三关三数, 退六腑一数之比推之。
15
服务流程图说明(二)
儿童中医饮食起居指导: 根据不同月龄儿童的特点,向家长提供儿 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
16
服务流程图说明(三)
传授中医穴位按揉方法: ①在儿童6、12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摩腹和 捏脊的方法; ②在18、24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按揉足三 里、迎香穴的方法; ③在30、36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按揉四神 聪穴的方法。
28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一)
➢推法:以拇指或食、中指指腹在一定部位 或穴位上沿一定方向往返移动,称推法。 推法可分为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等。 要求:用力柔和,平稳均匀,大约每分钟 200到300次为宜。
➢按法:以拇指或掌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 逐渐用力按而留之称为按法。可分为指法 和掌按法。要求:徐徐用力,稳而持续。
提的前后顺序,自
长强穴旁向前捏拿
至脊背上端的大椎
穴旁。如此循环,
根据病情及体质可
图2 捏脊操作示意图
捏拿4~6遍。
23
③从第2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操作者可根据不同 脏腑出现的症状,采用“重提”的手法(用双手的 拇指与示指合作,将捏拿住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向 上提拉一下),有针对性的刺激背部的脏腑俞穴, 以便加强疗效。最后一遍捏拿结束后,用双手拇指 指腹在儿童腰部的肾俞穴处揉按(在揉动的同时用 拇指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20~30次。
6
小儿病理特点(一)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体质和功能均较 为脆弱,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差,寒暖不能自调, 乳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淫所 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因此容易患病。小儿疾病 的传变主要表现在寒热虚实的互相转化,并且相 互之间传变迅速,具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的特点。
12
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概述
➢服务对象: 0~36个月儿童 ➢操作对象:儿童家长或监护人 ➢指导内容:中医饮食起居、穴位按揉方法 ➢目的:改善健康状况、促进生长发育
13
服务流程图
14
服务流程图说明(一)
预约儿童家长: 在儿童6、12、18、24、30、36月龄时, 结合儿童健康体检和预防接种的时间,预 约儿童家长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儿童 中医药健康指导。
5
小儿生理特点(二)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生机蓬勃是指小儿生命力旺盛,充满生机。发育 迅速是指小儿生长和发育的速度很快。这是小儿 时期的另一个重要生理特点。由于小儿出生时机 体诸多方面功能尚未成熟,因此,在生长发育过 程中,从体格、智力以及各种生理功能,均不断 向完善、成熟方面发展,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 速度越快。古代医家将小儿这种生机旺盛的状态 概括为“纯阳”。
32
小 【操作】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称补大肠,反之为清
大肠。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推大肠; 【次数】 100到300次 【主治】补大肠用于治疗虚寒泄泻;清大肠用于治
疗积滞。
33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三)
板门 【位置】大鱼际隆起处。 【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
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横纹 推向板门。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揉板门用于治疗食欲不振、腹胀;板门推 向横纹能止泻;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
34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四)
三关 【位置】前臂桡侧边缘,自腕横纹直上至肘横纹成
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
肘称推三关。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多用于虚寒病症,对非虚寒病症宜慎用。
3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生理方面: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 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病理方面:主要表现为发病容易,传变迅 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掌握这些特点,对于指导儿童保健和疾病防治, 有着重要的意义。
4
小儿生理特点(一)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这是小儿生理特点之一。脏腑即五脏六腑,“形” 是指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 液等),“气”指的是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脾 气等)。脏腑娇嫩是指小儿机体各系统、器官的 形态发育不完善和脆弱。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形体 结构和功能活动未臻健全。古代医家将小儿这种 娇嫩状态概括为“稚阴稚阳”。
3.功效:具有消食积、健脾胃、通经络、调节脏腑 功能、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24
中医保健方法--穴位按揉(三)
按揉足三里穴
1.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 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处(见左图)。
2.操作:操作者用拇指端按揉,每 次1~3分钟。
3.功效:具有健脾益胃、强壮体质 的作用。
25
中医保健方法--穴位按揉(四)
按揉迎香穴
1.位置: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2.操作:双手拇指分别按于 同侧下颌部,中指分别按于 同侧迎香穴,其余3指则向 手心方向弯曲,然后使中指 在迎香穴处做顺时针方向按 揉,每次1~3分钟。
3.功效:具有宣通鼻窍的作用。
26
中医保健方法--穴位按揉(五)
按揉四神聪穴
1.位置:在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 共4穴(见下图)。 2.操作:用手指逐一按 揉,先按左右神聪穴, 再按前后神聪穴,每 次1~3分钟。 3.功效:具有醒神益智 的作用。
7
小儿病理特点(二)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疾病在病情发展转归的过程中,虽有传变迅 速,病情易转恶化的一面,但其又有容易康复的 一面。小儿疾病容易康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方面:一是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修复再生 能力强;二是小儿痼疾顽症相对少于成人,治疗 反应敏捷,随拨随应;三是儿科疾病以外感六淫 和内伤饮食居多,治法较多,疗效较好。
➢ 推脊法:将食、中指并拢,用指面自患儿大椎起循脊 柱向下直推至腰椎处,称推脊法。
31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一)
脾土 【位置】拇指罗纹面。 【操作】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称补脾经,
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称清脾经。补脾经、 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补脾土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清脾土用于治 疗呕吐、泄泻。
➢ 捏脊法: 手法一: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 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 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双手交替向前,自尾椎两旁 推至大椎两旁。 手法二: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 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 捻动,食指向前推动,双手交替向前,自尾椎两旁推 至大椎两旁。
1.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逐步养成夜间睡 眠、白天活动的作息习惯。 2. 养成良好的小便习惯,适时把尿;培养 每日定时大便的习惯。 3. 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 ,影响骨骼生长发育。
19
4. 注重四时调摄。春季注意保暖,正确理 解“春捂”;夏季纳凉要适度,避免直吹 电风扇,空调温度不宜过低;秋季避免保 暖过度,提倡 “三分寒”,正确理解“秋 冻”;冬季室内不宜过度密闭保暖,应适 当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5. 经常到户外活动,多见风日,增强体质
17
中医保健方法--饮食调养
1. 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尽量延长夜间喂 奶的间隔时间。 2.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偏食,节制零 食,按时进食,提倡“三分饥”,防止乳 食无度。 3.婴幼儿脾胃功能较薄弱,食物宜细、软 、烂、碎,而且应品种多样。 4. 严格控制冷饮,寒凉食物要适度。
18
中医保健方法--起居调摄
20
中医保健方法--穴位按揉(一)
摩腹 1.位置:腹部。 2.操作:操作者用手掌掌面或示指、中指、 环指的指面附着于小儿腹部,以腕关节 连同前臂反复做环形有节律的移动,每 次1~3分钟。 3.功效:具有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 收的作用。
21
中医保健方法--穴位按揉(二)
捏脊
1.位置:背脊正中督脉两侧,大椎至尾骨末端处。
38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八)
脊柱 【位置】大椎穴至长强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两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
29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二)
➢揉法:用指腹、掌紧贴于某一部位回旋揉 动称为揉法。可分为指揉法和掌揉法。要 求:动作柔和,用力均匀,快慢适宜。
➢摩法:用掌、指面附着于一定的部位和穴 位上,做环形移动称为摩法,可分为指摩 法和掌摩法。要求:手法轻柔,用力均匀 ,每分钟120到160次。
30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三)
0~36个月儿童中医药 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
1
主要工作内容
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主 要是针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主要健 康问题,通过对家长开展中医饮食起居 指导、传授中医穴位按揉方法,改善儿 童健康状况,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2
0~36个月儿童年龄阶段划分
➢新生儿阶段(0~28天) ➢婴儿阶段(28天~1岁) ➢幼儿阶段(1岁~3岁)
27
穴位按揉的注意事项
1. 根据需要准备滑石粉、爽身粉或冬青膏 等介质。
2. 操作者应双手保持清洁,指甲修剪圆润, 防止操作时划伤小儿皮肤。
3. 天气寒冷时,要保持双手温暖,可搓热 后再操作,以免凉手刺激小儿,造成紧 张,影响推拿。
4. 手法应柔和,争取小儿配合。 5. 局部皮肤破损、骨折不宜按揉。
11
小儿发病特点(四)
易患时行疾病:
小儿肺脏娇嫩,脾脏薄弱,腠理不密,皮毛疏松 ,卫外不固,各种时邪易于感触。邪从鼻入,肺 卫受邪,易于发生流行性感冒、麻疹、痄腮、水 痘等时行疾病;邪从口入,脾胃受邪,易于发生 痢疾、霍乱、肝炎、小儿麻痹症等时行疾病。时 行疾病一旦发生,又易于在儿童中互相染易,造 成流行。
2.操作: ①操作者用双手的中
指、环指和小指握成
空拳状,示指半屈,
拇指伸直并对准示指
图1 捏脊手法示意图
的前半段(见图1)。
22
②施术从长强穴旁开始,操作用双手示指与拇指合
作,在示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同时与拇指一起将
长强穴旁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督脉两侧,自下
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
9
小儿发病特点(二)
“脾常不足”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常不足, 包括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用全而未壮,乳 食的受纳、腐熟、传导及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 功能均与小儿的迅速生长发育所需不相适应。加 之小儿饮食不知自调,家长喂养常有不当,就形 成了易患脾系疾病的内因、外因。饮食失节、喂 养不当、食物不洁,病从口人,犯于脾胃,则发 生呕吐、泄泻、腹痛、食积、厌食、疳证等脾系 疾病,这类病证目前占儿科发病率的第二位。
小儿发病特点(三)
“肾常虚”
肾为后天之本,小儿的生长发育,以及骨骼、脑 髓、发、耳、齿等的形体与功能均与肾有着密切 的关系。小儿先天禀受之肾精须赖后天脾胃生化 之气血不断充养,才能逐步充盛;小儿未充之肾 气又常与其迅速生长发育的需求显得不相适应, 因而称“肾常虚”。儿科五迟、五软、解颅、遗尿 、尿频、水肿等肾系疾病在临床上均属常见。
8
小儿发病特点(一)
“肺常不足”
肺本为娇脏,难调而易伤。小儿肺常不足,包括 肺的解剖组织结构未能完善,生理功能活动未能 健全,加之小儿寒温不能自调,家长护养常有失 宜,故形成易患肺系疾病的内因、外因。肺为呼 吸出入之门,主一身之表,六淫外邪犯人,不管 从口鼻而入还是从皮毛而入,均先犯于肺。所以 ,儿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 占儿科发病率的首位。
35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五)
天河水 【位置】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
点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
用食、中二指沾水自腕横纹中点处,一起 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肘横纹中点,同 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清天河水用于治疗感冒发热;打马过天河 用于烦躁不安、高热等症。
36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六)
六腑 【位置】前臂尺侧边缘,自腕横纹直上至肘横纹成
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
六腑。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用于治疗高热、汗出、大便秘结干燥等实
热病症。若患儿平素大便溏薄、脾虚腹泻 者,本法慎用。
37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七)
推三关为大热之法,退六腑为大凉之法。 两手法可单用亦可合用。 若患儿气虚体弱,畏寒怕冷,可单用推三关,如 高热烦渴、发斑等可单用退六腑。 两穴合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免伤正气。 如寒热夹杂,以热为主,则可以退六腑三数,推三 关一数之比推之;若以寒为重,则可以推三关三数, 退六腑一数之比推之。
15
服务流程图说明(二)
儿童中医饮食起居指导: 根据不同月龄儿童的特点,向家长提供儿 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
16
服务流程图说明(三)
传授中医穴位按揉方法: ①在儿童6、12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摩腹和 捏脊的方法; ②在18、24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按揉足三 里、迎香穴的方法; ③在30、36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按揉四神 聪穴的方法。
28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一)
➢推法:以拇指或食、中指指腹在一定部位 或穴位上沿一定方向往返移动,称推法。 推法可分为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等。 要求:用力柔和,平稳均匀,大约每分钟 200到300次为宜。
➢按法:以拇指或掌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 逐渐用力按而留之称为按法。可分为指法 和掌按法。要求:徐徐用力,稳而持续。
提的前后顺序,自
长强穴旁向前捏拿
至脊背上端的大椎
穴旁。如此循环,
根据病情及体质可
图2 捏脊操作示意图
捏拿4~6遍。
23
③从第2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操作者可根据不同 脏腑出现的症状,采用“重提”的手法(用双手的 拇指与示指合作,将捏拿住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向 上提拉一下),有针对性的刺激背部的脏腑俞穴, 以便加强疗效。最后一遍捏拿结束后,用双手拇指 指腹在儿童腰部的肾俞穴处揉按(在揉动的同时用 拇指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20~30次。
6
小儿病理特点(一)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体质和功能均较 为脆弱,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差,寒暖不能自调, 乳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淫所 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因此容易患病。小儿疾病 的传变主要表现在寒热虚实的互相转化,并且相 互之间传变迅速,具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的特点。
12
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概述
➢服务对象: 0~36个月儿童 ➢操作对象:儿童家长或监护人 ➢指导内容:中医饮食起居、穴位按揉方法 ➢目的:改善健康状况、促进生长发育
13
服务流程图
14
服务流程图说明(一)
预约儿童家长: 在儿童6、12、18、24、30、36月龄时, 结合儿童健康体检和预防接种的时间,预 约儿童家长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儿童 中医药健康指导。
5
小儿生理特点(二)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生机蓬勃是指小儿生命力旺盛,充满生机。发育 迅速是指小儿生长和发育的速度很快。这是小儿 时期的另一个重要生理特点。由于小儿出生时机 体诸多方面功能尚未成熟,因此,在生长发育过 程中,从体格、智力以及各种生理功能,均不断 向完善、成熟方面发展,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 速度越快。古代医家将小儿这种生机旺盛的状态 概括为“纯阳”。
32
小 【操作】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称补大肠,反之为清
大肠。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推大肠; 【次数】 100到300次 【主治】补大肠用于治疗虚寒泄泻;清大肠用于治
疗积滞。
33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三)
板门 【位置】大鱼际隆起处。 【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
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横纹 推向板门。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揉板门用于治疗食欲不振、腹胀;板门推 向横纹能止泻;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
34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四)
三关 【位置】前臂桡侧边缘,自腕横纹直上至肘横纹成
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
肘称推三关。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多用于虚寒病症,对非虚寒病症宜慎用。
3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生理方面: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 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病理方面:主要表现为发病容易,传变迅 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掌握这些特点,对于指导儿童保健和疾病防治, 有着重要的意义。
4
小儿生理特点(一)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这是小儿生理特点之一。脏腑即五脏六腑,“形” 是指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 液等),“气”指的是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脾 气等)。脏腑娇嫩是指小儿机体各系统、器官的 形态发育不完善和脆弱。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形体 结构和功能活动未臻健全。古代医家将小儿这种 娇嫩状态概括为“稚阴稚阳”。
3.功效:具有消食积、健脾胃、通经络、调节脏腑 功能、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24
中医保健方法--穴位按揉(三)
按揉足三里穴
1.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 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处(见左图)。
2.操作:操作者用拇指端按揉,每 次1~3分钟。
3.功效:具有健脾益胃、强壮体质 的作用。
25
中医保健方法--穴位按揉(四)
按揉迎香穴
1.位置: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2.操作:双手拇指分别按于 同侧下颌部,中指分别按于 同侧迎香穴,其余3指则向 手心方向弯曲,然后使中指 在迎香穴处做顺时针方向按 揉,每次1~3分钟。
3.功效:具有宣通鼻窍的作用。
26
中医保健方法--穴位按揉(五)
按揉四神聪穴
1.位置:在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 共4穴(见下图)。 2.操作:用手指逐一按 揉,先按左右神聪穴, 再按前后神聪穴,每 次1~3分钟。 3.功效:具有醒神益智 的作用。
7
小儿病理特点(二)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疾病在病情发展转归的过程中,虽有传变迅 速,病情易转恶化的一面,但其又有容易康复的 一面。小儿疾病容易康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方面:一是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修复再生 能力强;二是小儿痼疾顽症相对少于成人,治疗 反应敏捷,随拨随应;三是儿科疾病以外感六淫 和内伤饮食居多,治法较多,疗效较好。
➢ 推脊法:将食、中指并拢,用指面自患儿大椎起循脊 柱向下直推至腰椎处,称推脊法。
31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一)
脾土 【位置】拇指罗纹面。 【操作】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称补脾经,
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称清脾经。补脾经、 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补脾土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清脾土用于治 疗呕吐、泄泻。
➢ 捏脊法: 手法一: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 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 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双手交替向前,自尾椎两旁 推至大椎两旁。 手法二: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 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 捻动,食指向前推动,双手交替向前,自尾椎两旁推 至大椎两旁。
1.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逐步养成夜间睡 眠、白天活动的作息习惯。 2. 养成良好的小便习惯,适时把尿;培养 每日定时大便的习惯。 3. 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 ,影响骨骼生长发育。
19
4. 注重四时调摄。春季注意保暖,正确理 解“春捂”;夏季纳凉要适度,避免直吹 电风扇,空调温度不宜过低;秋季避免保 暖过度,提倡 “三分寒”,正确理解“秋 冻”;冬季室内不宜过度密闭保暖,应适 当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5. 经常到户外活动,多见风日,增强体质
17
中医保健方法--饮食调养
1. 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尽量延长夜间喂 奶的间隔时间。 2.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偏食,节制零 食,按时进食,提倡“三分饥”,防止乳 食无度。 3.婴幼儿脾胃功能较薄弱,食物宜细、软 、烂、碎,而且应品种多样。 4. 严格控制冷饮,寒凉食物要适度。
18
中医保健方法--起居调摄
20
中医保健方法--穴位按揉(一)
摩腹 1.位置:腹部。 2.操作:操作者用手掌掌面或示指、中指、 环指的指面附着于小儿腹部,以腕关节 连同前臂反复做环形有节律的移动,每 次1~3分钟。 3.功效:具有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 收的作用。
21
中医保健方法--穴位按揉(二)
捏脊
1.位置:背脊正中督脉两侧,大椎至尾骨末端处。
38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八)
脊柱 【位置】大椎穴至长强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两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
29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二)
➢揉法:用指腹、掌紧贴于某一部位回旋揉 动称为揉法。可分为指揉法和掌揉法。要 求:动作柔和,用力均匀,快慢适宜。
➢摩法:用掌、指面附着于一定的部位和穴 位上,做环形移动称为摩法,可分为指摩 法和掌摩法。要求:手法轻柔,用力均匀 ,每分钟120到160次。
30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三)
0~36个月儿童中医药 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
1
主要工作内容
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主 要是针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主要健 康问题,通过对家长开展中医饮食起居 指导、传授中医穴位按揉方法,改善儿 童健康状况,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2
0~36个月儿童年龄阶段划分
➢新生儿阶段(0~28天) ➢婴儿阶段(28天~1岁) ➢幼儿阶段(1岁~3岁)
27
穴位按揉的注意事项
1. 根据需要准备滑石粉、爽身粉或冬青膏 等介质。
2. 操作者应双手保持清洁,指甲修剪圆润, 防止操作时划伤小儿皮肤。
3. 天气寒冷时,要保持双手温暖,可搓热 后再操作,以免凉手刺激小儿,造成紧 张,影响推拿。
4. 手法应柔和,争取小儿配合。 5. 局部皮肤破损、骨折不宜按揉。
11
小儿发病特点(四)
易患时行疾病:
小儿肺脏娇嫩,脾脏薄弱,腠理不密,皮毛疏松 ,卫外不固,各种时邪易于感触。邪从鼻入,肺 卫受邪,易于发生流行性感冒、麻疹、痄腮、水 痘等时行疾病;邪从口入,脾胃受邪,易于发生 痢疾、霍乱、肝炎、小儿麻痹症等时行疾病。时 行疾病一旦发生,又易于在儿童中互相染易,造 成流行。
2.操作: ①操作者用双手的中
指、环指和小指握成
空拳状,示指半屈,
拇指伸直并对准示指
图1 捏脊手法示意图
的前半段(见图1)。
22
②施术从长强穴旁开始,操作用双手示指与拇指合
作,在示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同时与拇指一起将
长强穴旁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督脉两侧,自下
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
9
小儿发病特点(二)
“脾常不足”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常不足, 包括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用全而未壮,乳 食的受纳、腐熟、传导及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 功能均与小儿的迅速生长发育所需不相适应。加 之小儿饮食不知自调,家长喂养常有不当,就形 成了易患脾系疾病的内因、外因。饮食失节、喂 养不当、食物不洁,病从口人,犯于脾胃,则发 生呕吐、泄泻、腹痛、食积、厌食、疳证等脾系 疾病,这类病证目前占儿科发病率的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