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仁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国宝何尊是周代初期一位名叫“何”的贵族铸造的一件酒器,其内底铸有122字铭文,其中出现目前已知“中国”一词最早的文献记载。

如下图,“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国”指执戈捍卫之城,据此判断,“中国”一词的含义是
A. 天子所居之地
B. 诸侯分封之地
C. 边疆防卫之地
D. 外邦朝贡之地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材料中“中国”一词的含义是指“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故A项正确;BC项是指“四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外邦,故D项排除。

2.“九卿”是秦朝在中央设置的官职,其中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少府主管皇室财政,宗正主管皇室事务,卫尉主管宫门屯卫。

这些举措体现的核心政治理念是
A. 分权制衡
B. 教化至上
C. 天下为公
D. 天下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奉常属于九卿,掌宗庙礼仪,少府主管皇室财政,由此可知,九卿为国家和皇家服务,这体现了“国”与“家”同治,即天下为家,故D项正确;秦朝中央九卿既配合又相互牵制状态,不是分权制衡,排除A;材料属于秦朝中央官制,“教化至上”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项;“天下为公”思想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而秦朝是王位世袭制,故排除C项。

3.对于那些能够以皇帝之名说话的人来说,控制皇帝本人就意味着主宰朝政,因此,拥有一位意志柔弱的皇帝更符合他们的利益。

所以,在汉王朝后期,几乎没有已成年的继承人能够当上皇帝。

这从本质上说明,汉代
A. 政治腐败严重
B. 宦官专权严重
C. 皇权不断强化
D. 君权渐趋衰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控制皇帝就意味着主宰朝政,这正是反映了皇帝是朝堂权威的核心,控制皇帝的这些人不拥有法定权力,而是借用皇帝的权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从本质上说明了汉代皇权的强化,故C项正确;A、B两项都是现象,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相悖,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汉代君主专制的强化。

理解材料中对皇帝的控制所达到的效果,从而反映出皇权的加强。

4.秦汉时期,粮食生产是农民的主要经营,此外还有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副业。

以上多种经营的收入,也仅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

这表明小农经济
A. 是不完全的自给自足经营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
C. 是一种脆弱
的经济结构D. 是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答案】A 【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小农经济下的多种经营的收入只占40%,说明其他收入还占很大
比例,也就是说小农经济并不完全实现自给自足,故A正确;材料中信息无法看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故B项排除;材料信息不能看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C项排除;材料信息的主旨不是强调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故D项排除。

5.《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全书分12目: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全面揭示了古代农学的本质和规律
B. 是总结工农业科技进步的百科全书
C. 反映了农学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
D. 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编写的农书,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养植等技术,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D正确;《农政全书》是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总结,不注重规律和理论总结,排除A;《农政全书》是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总结,不是百科全书,B错误;C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6.据学者研究,雍正朝有权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从康熙朝100多人增至1200多人。

除京官和地方督抚大员外,甚至部分品位较低的官员也获得了上奏权。

这表明当时
A. 官员制衡机制初步建立
B. 权力机构设置混乱失序
C. 皇权专制制度得以强化
D. 特务机构渗透领域广泛
【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除京官和地方督抚大员外,甚至部分品位较低的官员也获得了上奏权”可知,这使得各级官员不敢欺骗隐瞒,这种方式明显扩大了皇帝的权力,皇权专制制度得以进一步强化,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官员制衡机制在此之前已经建立;材料体现的是皇帝赋予越来越多的官员密折奏事的权利,并未体现权力机构的设置情况,也没有体现特务机构渗透领域广泛,因此B、D选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7.蒋廷黻说:“洪秀全得到南京以后,我们更能看出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洪秀全的目标是与清朝平分天下
B. 太平天国运动缺乏进步性
C. 太平天国运动是旧式的农民运动
D. 农民阶级不能使社会进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洪秀全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即洪秀全真正想建立的是新的封建王朝,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能够支持该论断的是建立等级森严的官制,这些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是旧式的农民运动,故C项正确,A项排除;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故B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洪秀全不想建立新国家或新社会,而想建立新朝代。

8.胡适父亲胡传在自传中证实:他曾于1865年被族人推选负责统计徽州歙县幸存的族人,经过数月的彻底调查,他发现战前的6000多族人仅剩下1200人。

导致其族人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战争的冲击
B. 通商口岸开放后对人口的吸引
C. 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恶果
D. 近代工业兴起对劳动力的吸纳
【解析】
【详解】由材料“1865年”“战前的6000多族人仅剩下1200人”可见,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通商口岸的影响,故B项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在1860年结束,故C项排除;19世纪60年代中期近代工业刚刚兴起,故D项排除。

【点睛】“1865年”“战前的6000多族人仅剩下1200人”是解题的关键。

9.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

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

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
B. 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 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
D. 革命党人为维护政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八星”代表汉人居住的18个行省,是因为晚清时期的革命家对革命有“上下两策”,上策是革命政府收复清朝的全部领土;下策是革命政府收复中原十八个汉族人省份的主权,把满蒙疆藏“出卖”给列强,以换取他们对革命的支持。

但最后选取了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说明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故D选项正确;武昌起义时期中国还没有恢复国家主权的完整,故A选项说法有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旗帜由“十八星旗”到“五色旗”,体现了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无法体现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故B选项错误;材料问的是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的问题,“五色旗”体现民族平等、团结,但无法体现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

10.五四运动爆发前,新文化运动参与者基本上是大学教授、青年学生及其他知识分子。

五四运动后众多的商人、工人甚至部分农民等也参与其中。

这反映了五四运动
A. 促成了更加广泛的思想启蒙
B. 突破了新文化运动的地域界限
C. 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 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五四运动爆发前……基本上是大学教授、青年学生及其他知识分子”“五四运动后……商人、工人甚至部分农民等也参与其中”中可以看出,五四运动促使更多的阶级和阶层参与其中,这体现出五四运动促成了更加广泛的思想启蒙,故A项正确,D项排除;新文化运动只是思想解放运动,与当时的政治运动无关,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五四运动与民主革命之间的关系,故C项排除。

11.20世纪30年代,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相关书籍相继出版,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问题也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增强民族意识已成为共识
B.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 国统区政治舆论氛围宽松
D. 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等有关问题纷纷发表文章,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意识的增强,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国统区的信息,故C 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D。

【点睛】解决本题首先需要紧扣材料时间“20世纪30年代”,抓住关键信息“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问题也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结合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2.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决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

这反映了当时
A. 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
B. 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出现曲折
C.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创建
D. 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已经结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4年”“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协代行人大的职责,在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政协转变成了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这体现出人民政协职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故B项排除;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建立的,故C项排除;D项是指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

【点睛】“1954年”是关键时间信息。

13.1955年12月泰国经济文化代表团秘密访华,这期间,中泰两国签订了《中泰贸易会谈纪要》。

1956年6月马来西亚宣布取消不准向中国输出橡胶的禁令。

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

这些现象说明
A. “一边倒”利于我国外交发展
B. 万隆会议改善了我国对外关系
C. 各国与中国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D. 当时我国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5年12月泰国经济文化代表团秘密访华”“1956年6月马来西亚宣布取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上共同倡导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为核心的万隆精神,为亚非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提供了指导原则,有力改善了我国对外关系,故B项正确;“一边倒”是指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亚洲一些国家的经济交往,故C 项排除;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实力还比较弱,故D项错误。

14.雅典城邦戏剧开演前,将为国牺牲的公民的子女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当众宣布他们在成年以前会得到城邦抚恤金,并把这些遗孤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坐席。

这说明当时雅典
A. 注重培养公民责任意识
B. 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C. 戏剧表演融入民主原则
D. 教化功能贯穿戏剧始终
【答案】A
【解析】
【详解】“将为国牺牲的公民的子女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当众宣布他们在成年以前会得到城邦抚恤金,并把这些遗孤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坐席”是为了鼓励公民对国家的责任感,故选A项;“为国牺牲的公民的子女请上舞台”不能体现民主,排除B项;将为国牺牲的公民的子女请上舞台不是为了表演,也不能体现民主,排除C项;“雅典城邦戏剧开演前,将为国牺牲的公民的子女请上舞台”没有涉及表演的内容,无法对其进行价值判断,排除D项。

15.罗马法规定傍河的公路被洪水冲毁或因其他原因崩坍时,则傍河修筑新公路的土地即可无偿地被征用,在修筑水渠时得征购所通过的土地,并就地以合理价格征用修渠所需要的材料。

这表明罗马法
A. 严重损害了公民合法权益
B. 体现了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
C. 注重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D. 不承认公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所列案例可知罗马法在处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时优先保障公共利益,如“傍河修筑新公路的土地即可无偿地被征用”,选项B正确;材料中修建水渠的法律规定显然体现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兼顾,选项A、D排除;材料中公路、水渠的修建并不是维护贵族利益,选项C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相关内容,解题关键在于结合两条法规进行解答,通过两条法规可见罗马法在保障公共利益优先的前提下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个人利益。

16.英国首相可以向国王提请解散英国议会,获国王正式同意,首相可正式宣布解散议会。

按照英国法律规定,议会解散后,议会下院所有席位自动空缺,但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
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

由此可见,英国
A. 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B. 首相有权解散上议院
C. 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
D. 女王有制约首相实权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议会解散后……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内阁制下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故C项正确;英国是君主是虚,立宪为实,故A项错误;英国首相无权解散上议院,故B项错误;英国国王没有制约首相实权,故D项错误。

故选C。

17.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公立学校中黑白种族隔离制度违反宪法。

1957年,阿肯色州州长福布斯却禁止黑人学生入学。

美国各州的法律也五花八门,甚至在这州合法的事情到另一个州就不合法了。

这反映了美国
A. 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
B. 各州权力之间相互制衡
C. 各州保持一定的自治地位
D. 各州具有独立完整的主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联邦制,这种制度体现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特点,在不违背中央政府权力之下,地方拥有一定的自主权,故C项正确;1787年宪法颁布后,国家核心权力体制就已形成,故A项错误;各州之间相互平等,不是相互制衡,故B项错误;主权属于国家,地方没有独立主权,故D项错误。

18.关于美国宪政,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相对坦白地披露说:“使社会本身将分为如此之多的部分、利益集团和公民阶级,使全体中多数人的不合理联合即使不是办不到,也是极不可能的,所以联邦制是个范例”。

可见汉密尔顿认为美国宪政的本质是
A. 建立中央集权的联邦政府
B. 权力的制衡能防止暴政
C. 保障美国人民的自由民主
D. 维护少数资产者的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全体中多数人的不合理联合即使不是办不到,也是极不可能的”,说明美国宪政不必满足多数人的不合理意愿,建立联邦制政府只是这一本质的体现,故A项错误;权力的制衡能防止暴政只是这一本质的体现,故B项错误;汉密尔顿认为美国宪政不必符合多数人的不合理意愿,保障多数人民的自由民主不是其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美国宪政本质不必符合多数人的不合理意愿,说明其维护少数资产者的利益,故D项正确。

19.史学家钱乘旦先生说:“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

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法国模式发生转折的主要原因是
A. 君主派取得绝对优势
B. 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
D. 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是指通过了1875年宪法,一票共和,确立了共和政体。

结合所学可以知,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增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

因此,法国模式发生转折的根本原因是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项正确;如果君主派取得绝对优势,就不会出现妥协的局面,故A 项错误;启蒙运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上,而不是到1870年后才产生影响,故C项错误;美国独立战争在18世纪70年代,对将近一百年后的法国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故D项错误。

20.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

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这一规定反映出1871年帝国宪法的特点是
A. 保留专制主义的色彩
B. 体现了共和主义原则
C. 确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D. 具有民主政治的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说明德意志的立法权由两个议会实施,法律要取得议会多数人的同意,说明德意志宪法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故D 项正确;德意志宪法最大特点是专制主义色彩浓厚,但材料没有反映出来,故A项排除;德意志宪法规定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权力制衡的原则,故C项排除。

【点睛】“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是关键信息。

21.《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用来推翻了封建制度的那个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同时它还造就了将运用这武器来反对它自己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以上论述
A. 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
B. 指出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主义发展
C. 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D. 揭示生产力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封建制度,工业革命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材料中说“它还造就了将运用这武器来反对他自己的敌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从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揭示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同时它还造就了将运用这武器来反对他自己的敌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可推知材料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肯定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故A选项错误;自由主义指的是追求保护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以法律限制政府对权力的运用、保障自由贸易的观念、支持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
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自由主义内容,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会带动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没有提到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故C选项错误。

22.二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共产党影响力快速提升,但到1951年,各国共产党势力便迅速衰弱,对这一现象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 苏联东欧政局变化影响共产党形象
B. 冷战切断苏联对西欧共产党的支持
C. 西欧各国经济快速实现了恢复发展
D. 西欧各国政府大力压制共产党活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在战争受到重创,经济破坏严重,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社会矛盾加深,共产党社会基础扩大;50年代后各国通过国家干预措施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社会矛盾缓和,使共产党社会基础减弱,故C项符合题意;苏联东欧政局变化出现于90年代,不符合史实,故A项排除;二战前第三国际已经解体,各国共产党各自为战,故B项排除;战后西欧各国以经济恢复为主要任务,而不是镇压共产党活动,故D项排除。

23.下图反映了两极格局结束后的国际局势。

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 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B. 美国实力严重削弱
C. 世界多极化体系已形成
D. 国际局势动荡不安
【答案】A
【解析】
【详解】解读漫画内容可知,代表美国的漫画人物想要让代表世界的奶牛听话,这说明冷战结束后美国试图领导世界,故A项正确;依据漫画内容可知,世界想要摆脱美国的控制,但并不等于美国的国家实力已经严重削弱,故B项排除;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国际局势动荡不安,故D项排除。

24.塞缪尔﹒亨廷顿曾说:(两极格局解体后)西方的影响在相对下降;亚洲文明正在扩张其经济、军事和政治权力;伊斯兰世界正在出现人口爆炸,这造成了穆斯林国家及其邻国的不稳定;非西方文明一般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

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 西方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优势不复存在
B. 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
C. 伊斯兰国家已经成为世界和平的隐患
D. 亚洲国家经济军事影响力加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世界多种文明间的发展与冲突,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西方国家的地位,故无法推断西方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优势不复存在,故A项排除;伊斯兰国家中有很多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存在,故C项排除;D项局部反映材料信息,与材料强调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不符,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第25—26为必考题,每个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7—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隋书》统计,隋文帝、炀帝两朝有谏议记载的共61次,其中涉及文帝朝有43件,炀帝朝有18件。

就纳谏的结果来看,隋文帝纳谏36件,拒谏5件,结果不明的有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