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学角度浅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管理学角度浅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
[摘要]从“教育”视角来探讨高等职业教育问题的研究已很多,本文试从“管理”角度思考并提出:高职教育需要合理定位,具有差异性和专业细分,并运用科学、有效方式实现既定目标,即“正确地做正确的事”。
[关键词]专业细分;差异性;合理化;标准化;最优化
高职教育在我国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差距,离社会对其期望,也有较大的距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
”那么如何合理定位、办出特色,体现差异性或特色?以下试从“管理”学流程的角度进行思考。
1培养目标职业化
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明确指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经过十几年不断探索,高职教育尽管已比较主动结合社会、经济需求来调整、新设其专业结构,但成效仍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定位模糊、培养目标与实际需求脱节、办学质量难以让学生与社会满意。
当前,随着国家对现代物流业的高度重视,许多院校也相应开设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截至2006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学校298所,高职院校500多所,中职学校1000所,在校学生达50万人。
另据权威机构调查,目前国内物流从业人员的需求量为600余万人,预测到2010年我国高级物流管理人才需求量为3万一4万人.物流技术操作和营销人才每年需要近30万人,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入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
但物流人才市场现状是:一方面,急需人才的用人单位招收不到完全适合其要求、满意的人才;另一方面,较多高职毕业生不能实现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对物流行业从业岗位满意度整体不高。
调查我院04级及05级物流管理专业共152人毕业生就业情况发现:制造型和商贸型企业物流岗位占19%,货代、船代行业占31%,运输及仓储企业占12%,其他物流岗位约占7%,近30%专业不对口。
从上述数据看出:学生专业对口比例偏低,传统运输、仓储配送等行业吸引力较低。
到底物流管理需要什么类型人才?高职学院应该培养什么类型的物流人才?这些首先是在进行专业设置及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时必须搞清楚的问题。
物流活动
涵盖整个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涉及运输、仓储、货代、配送等专业分工;要设置仓管、采购、客户服务、跟单、报关、调度、数据录入、业务开拓等不同岗位。
因此,专业调查需要研究物流行业及其岗位群设置、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岗位说明书等情况。
表1为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运输、仓储配送、货代等不同物流企业及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岗位群设置情况。
分工理论认为,专业分工越细,工作效率越高。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入,便需要专业细分来与之相适应。
譬如,传统管理专业细分为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物流管理等不同专业,并且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专业细分也在不断变化。
物流管理涉及许多不同岗位,物流管理专业与其说是“专业”,而不如说“领域”。
如果专业定位仅为“物流管理”,必然导致培养目标模糊、空洞,没有特色与差异性,势必缺乏竞争力。
高职院校需要根据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特点、产业政策及自身资源和优势,对所服务的行业以及岗位群进行正确地细分和定位,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职业定向性”,“职业定向性”越具体、明确,职业针对性或差异性也越强。
可见,专业细分、合理定位及办出特色、差异性,乃职业教育永恒的探索课题。
2教学计划合理化
当专业方向或定位清晰以后,培养目标便相应地确定,亦即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
下一步就应围绕该职业或岗位所需具备的知识、素质、能力、个性品质等要求,来有的放矢地设计专业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以及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相当于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不同教学计划便可能生产出不同类型的“产品”及具备不同质量特性的“产品”。
根据管理学JIT(Just in.Time)理念,合理的教学计划就像一条流水线,减少无效劳动和浪费,符合”够用”、“适度”、“适量”原则。
教学计划的设计核心部分是依据职业的要求合理设计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程序大致为:
以上整个课程体系里各课程间具有逻辑关联性,依照目的和功能等不同,将其划分为核心技能课、基本技能课、文化素质课、技能拓展课四个课程模块。
为了凸显高职教育更“专业”或更“职业”的特点,应该抓住“主要矛盾”,即让学生尽可能早有足够课时数学习与典型工作过程或岗位直接关联的核心专业课程。
那么,哪些是物流管理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应该在调研物流岗位群基础上,分析与不同岗位群的相匹配的知识、素质要求、个性特点及能力结构等。
物流管理岗位群能力结构、个性特征见表2。
通过剖析不同岗位群的相匹配的知识、素质要求、个性特点及能力结构等,可以合理规划出相应的教学课程体系,从而有可能培养出与岗位能力、素质、知识及个性要求相匹配与适销的“产品”。
物流管理部分课程结构体系列举如表3。
3教学评价标准化
教学过程是人才培养过程,同样可以运用过程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需要制定合理作业质量评价标准,运用科学检测手段,实施有效控制,同时也为作业质量监督及人员工作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那么,首先,该如何制定质量评价标准?目前公共课程或基础课程有比较统一的质量标准,譬如,国家公共英语能力水平、计算机能力等级评定等,也有国家、省级行业制定的行业人员准入及职业资格等级认证标准等。
2006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制定了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可以以此作为评价和考核人才的依据。
学院在制定评价标准
时,应依照国家有关要求,并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
其次,应按标准组织考核。
制定了评价标准,就必须选择科学合理的考试方法与手段对学生实施考核。
由国家、省、行业等组织的统一考试,如外语、计算机考试、专业资格及水平等级考试等,此类考试有较严格、规范的考试程序,考核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可比性。
学院应重点加强和改善内部组织、实施的考核,改革考试与评价方式,既有水平考试也有能力测验,既有理论考核,也有实践性评价。
4教学过程最优化
进行合理的专业定位和制订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教学计划,表明了做“正确的事”,但实现目标过程也需优化,即“正确地做事”。
教学过程优化,简言之,乃采用最有效、合理的方式开展教学作业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优化课程教学大纲与课程内容
课程教学大纲规范、指导、描述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包含“教什么、教多少、怎么教、如何考核”等内容。
是教学活动的作业指导书或操作规程。
教学大纲的优化,应该在理解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授课对象特点及用人单位要求等基础上,坚持够用、适度原则,实现职业定向性培养与因材施教,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通过在工作中学习、学习工作知识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4.2优化教学作业时间
目前高职采用三年制学制,但真正用于专业课程的时间并不多,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并规划好每门课程合理的授课时数、理论教学课时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关系以及设计出基于工作过程知识逻辑等。
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扩大核心技能课程课时数、实践教学时间比重。
国家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规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课时数应占总学时的40%-50%。
4.3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因人、因时、因事地合理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如采用直观性强、表现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师生互动、培养实务能力的项目驱动教学,增强感官认识的现场演示教学以及锻炼职业能力的顶岗实习等。
教育管理与其他管理肯定会有所不同,但某些理论和方法可能是相通的,借鉴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融入教育管理实践之中,也是有意义的尝试。